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应注意具体细节的把握,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评估和反馈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一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和方法: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1、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2、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合作探究。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
四、当堂检测。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在(秋天)(季节)(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峨眉山)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布置。
1、完成阳光学评(本节课内容)。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六、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七、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二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三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 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四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
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给的景色。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丛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六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文档为doc格式。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七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八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九
四年级学科:语文课题:1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时间:
教学内容课题:1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意思,并写出《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媒体投影录音机。
教后感。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十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一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根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拟丰富,大局部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根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局部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感悟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二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体会诗人情感。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平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近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近古诗,走近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古诗,并且背诵古诗。
4、收集并积累李白的其他诗作。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法指要】。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熟悉内容,加深理解;在诵读的基础上能背诵全诗。
2、想象法。本文语言优美、精练,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
3、实践法。老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李白的情况,课后积累李白的有关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从而感悟古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五处地名,熟读并且背诵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简介作者。
1、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师简介李白生平。学生自己介绍收集的有关李白的资料。投影出示作者李白的生平简介,使学生初步认识李白及创作背景。以便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不但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学习诗文,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节奏)。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3、指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五处地名。
4、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1、生自由练读。
2、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半轮”“发”“下”的意思。
4、观察画面,阅读有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5、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思。
1、出示古诗。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半轮”“发”“下”的意思。
3、出示相关图片,介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4、归纳总结出古诗的意思。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1、播放课件。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1、反复朗读。
2、展开想象。
3、背诵古诗。演示《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图,让学生在耳闻目睹后,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更深切地了解诗意,感悟情景之后,熟读成诵,背出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其他作品。
2、布置作业。
1、欣赏李白的《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等。
2、课后收集阅读并积累李白的一些作品。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这是一堂让学生自主研究的课。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本人制作了一个《峨眉山月歌》的课件,这个课件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集朗读指导、古诗解读、图片欣赏、美文积累于一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在与新课程整合的也比较好,各个环节的设置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的教学思想。如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最后,在体现整体教学理念上也做的较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与学结合的比较紧密,最后更关注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性,让学生课后收集并积累李白的有关作品。
《语文乐园五》。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夸赞别人。
2、写出日常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了解书信的格式,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成语的特点,认识藏头诗,并积累成语。
4、积累12生肖的词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5、读句子认识动词及其作用,积累表示友谊的名句。
6、朗读优美的诗句。体验外婆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读句子认识动词及其作用,并在生活之中正确地使用动词。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五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的同学的优点。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我们小学生怎么做才能更受欢迎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说说他为什么受欢迎?。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发现。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2、回忆写信的格式:板书。
3、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四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四、誊写作文。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生肖词语,认读。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
3、齐读词语。
4、读一读。
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说说自己的发现:
带点的词语是表示人物的动作的动词,使句子更形象了。
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探究与发现。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两组成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4)读一读,想一想,这是哪一首诗?背一背。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句子。
(2)指名读。
(3)想一想:三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情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友谊)。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
(6)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抄写诗句。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十四
教学古诗《峨眉山月歌》时,这节课上得十分开心,学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们也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了诗与诗外的丰富感受。
1、拓展知识,燃热情。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前我们已经学了。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板书:李白)。
师:你知道李白吗?说说你知道的关于李白的知识。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
生: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生:李白爱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写下名篇佳作。
话,一个新鲜词眼便会让自己兴奋不已,这种学习的热情不正是教师想为学生点燃的吗?
2、学诗立意,先抓情。师: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李白的诗。
师:这些诗分别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生:思念家乡、怀念友人、赞美河山。
师: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心声,古人写诗也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
情感,这首《峨眉山月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感想]由众多的情感表达引入本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个铺垫,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条主线,是理解内容的突破口,紧扣情感进行教学能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要包含的意蕴。
3、身临其境,显真情。
师:这首的妙处在于这短短28个字的诗中却有五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生:他会埋怨道:半轮月亮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圆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感想]月亮本是诗中一个普通景物,但古人对月亮往往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抓住月亮这个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诗,由诗及人,由人及己,层层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经验与体悟诗歌的基础上让作者的感情从学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来。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月亮成了学生们走入李白内心的桥梁,成了作者和读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体验,悟深情。
生:“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师:李白连夜赶路行程匆匆,也许还没来得及向朋友、亲人告别呢。
想想这时李白又是什么样的心情?生:无可奈何。
生:渴望与朋友再欢聚。
师:“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悟到诗人的情真意切,思念无人与说的无奈。在角色体验之后,在“情”字入心之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的语言妙处的领悟皆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真正是情由心出。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五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插图、投影片。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峨眉山月歌教案(通用16篇)篇十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