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

时间:2024-12-20 作者:ZS文王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集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一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课前播放《让爱住我家》(视频)。

二.导入示标。

师: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爸爸、妈妈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用歌声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宽容、幸福是珍惜、幸福是付出。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他们的身上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散步》(板书课题)。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生:有!

师:声音非常响亮,看来信心十足啊。那接下来我们就进行第一轮竞赛,请看(投影):

三.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文中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分歧?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1.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老师想请几位同学起来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尽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地方,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2.点名生轮流朗读课文,师适当点评。

3.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xx同学,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现在能够回答这道题目的同学请举手。

交流: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解决:决定权在“我”,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小路(可见我对母。

亲的尊重和关爱)。

母亲因为爱孙子,建议走小路(可见母亲对孙子的爱, 。

一个“吧”字透露出商量的口吻,说明母亲心中有儿子、

儿媳,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

最终我决定走小路。

四.二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本文是一篇蕴含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的旅行。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悟体验。

请看(投影):

精品细读。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的心?请画出来,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妙处。

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出色!

2.生自学,师巡视。

3.师生交流:

(1)3、4两节的景物描写:

第3节:

连用两个“太迟了”:对春天来得太迟的怅恨,对母亲的担忧、焦虑。

“总算”:欣喜之情。

“熬”: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受的磨难之巨。

(这一节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关爱)。

第4节:

这是一幅南方初春野景图,第一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透露出欣喜之情;“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说明“我”希望母亲向万物一样充满活力,健康长寿。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验作者情感的变化。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脑,决策不好,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我”有了一种责任感。

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调、语速、语气以及朗读的轻重音方面去反复朗读这句话。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慢慢的”说明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仔细”说明走路留神。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确实就是全部,因此,这体现了“我”和妻子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总结:同学们,在一个家庭中,老人代表过去,孩子代表将来,那么处于中年的“我”和妻子就是现在,我们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其实我们的社会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组成的,“我”和妻子这样的中年人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责任重大,所以说我们背上背起的就是整个世界。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对称的句子: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

(可引导生以同样的方式,课后再去找找其他对称的句子)。

4.教师总结:同学们,散步,这是一件多么常见的小事啊,可是作者却抓住了这瞬间的美,像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和睦,亲情的和美,使我们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了一次愉悦的旅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尊老爱幼)(生:以小见大)。

五.亲情交流。

想必你们的身边也有这样感人的瞬间吧,你愿意说出来和我们大家分享吗?请看(投影):

亲情交流。

4.播放《母亲》(声音不宜大)。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5.生自由准备(师可点拨:只要是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都行。)。

6.师生交流:

教师注意言语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感激之情。

如:是啊,不论我们离家多么遥远,远方都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那是亲人的期盼!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挫折,远方都有一颗心在陪伴着我们,那是亲人的祝福!

7.总结: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播放“广告”

师:是啊,将爱传递下去,我们的家庭才会和谐,将爱传递下去,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才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师:同学们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这项作业吗? 。

生:能!

师: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背诵《三字经》。

2.“曰仁义,理智信”你知道这是谁说的话吗——孔子。他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一生交了3000多个学生,其中有名的有72个呢。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学生问老师的一些问题和孔子经典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两句话。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准字音?(指名一生)。

出示:罔和殆。复习读音。

2.生字读音有点难,,自己再读一读,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第一则中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i又念w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我们要按照正确得意思理解后才能确定读音。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轻声读第一则,看看哪些字在下面有注释,请你把它搬回老家—就是抄到原字的下面。

2.把原句中的字替换成它的解释再读一遍。看看你还有哪些字的意思不懂,圈出来。

3.质疑不懂的字义。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联)先和同桌互相交流看看能不能弄懂。全班交流。

4.弄懂了每个字的意思,你能连起来解释这句话了吗?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课件出示。

5.温故知新已经是个成语了,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6.联想:孔子是在学生问他什么问题时这样回答的?

7.表演,评价。

8.再读,指导。诵读古文应该读出韵味,慢慢品味才能知道含义,范读,自由读,大家读。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应该能做一个“温故知新”的人。

(二)学习第二则,运用方法,独立研究,重点体会“学思结合”。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则论语的意思?就请你按照刚才我们学习的第一则的方法来自学第二则。出示自学提示:

(1)把下边的注释搬回家,读一遍。

(2)圈出不懂的字,同桌互相质疑,运用字典查一查,联系前后词语想一想。

(3)自己解释句意,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指名交流。

(2)看看你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一样吗?

(3)说一说第一则和第二则有什么关系吗?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说出第二则论语的意思了?

(5)按照读第一则时那样读一读第二则。

4.小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孔子劝告我们学习中应该避免的情况,这样做不对,那我们该怎样做?(板书:学思结合)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新知识,时间长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有办法解决更多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师矣。而且古人短短两句话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只能说明他们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所以能千古传送。

(三)诵读。

1.这两则论语的意思你都记住了吗?不光要记住意思,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也很重要,你理解了就一定能读出来。读古文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展示古文的魅力。你试一试。

2.看到大家读的很有进步,我专门找了音乐,现在我们谁能给我们以听觉的享受?指名读。

四、总结学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三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三、合作探究:

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四、探究感悟,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五、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六、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四

学习目的:

1、掌握全文思路;2、品味精彩语言;3、领悟积淀语感。

学习重点:品味和积累精彩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精彩语言。领悟积淀语感。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理解语旨。

1、默读全文,回答: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号召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哪些精神?号召我们要做怎样一个人?(幻灯片投影)。

学生默读之后,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技术)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想一想以上要点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根据每段的重点句概括出来的。

3、再粗读全文,思考全文四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前三段是并列关系,依次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三个方面的精神,这些都是他共产主义的具体表现;第四段是对前三段的总结,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二、欣赏语体。

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指导:第一二句叙述事件。

学生各自朗读。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幻灯片投影)。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每句的前后部分意思相同,但前部分内容更概括,后一部分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形成一种层进的结构,起到强调的作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学生各自反复朗读以上两句,体会品味。

三、小结:(略)。

作业:(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品味精彩语言。

2.领悟积淀语感。

学习重点:品味和积累精彩语言。

学习难点:领悟积淀语感。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学生朗读精彩语段,体会语境。

学生各自朗读第二自然段。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把“没有一个不”改为“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原句用了双重否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更重,表达对白求恩的“佩服”和“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程度更深。学生分别读一读原句和改句,比较、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二、积累与扩展(用幻灯片投影)。

1、把成语“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抄写在卡片上,并它们领会在文中的意思。

2、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3、熟读课文后面白求恩的讲话。

三、熟读课文,然后完成以下任务。

1、从文中再找几处语言来欣赏品味。

2、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习。出示有关白求恩的图像,录音机范读课文。

板书设计:

国际主义精神。

赞扬财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纪念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六

小时候,我听外婆讲《皇帝的新装》这则童话后,那时最多只有两个概念:一,皇帝好傻。二,骗子的骗术蛮高明。不过,今天当我再一次阅读了这篇童话,似乎有了新的领悟,真是“温故而知新”呀!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所以如此,大致上有三个原因:一,由于骗子是先声称,凡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人,都是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这一来,百姓们都很要面子,为了维护所谓的名誉,本能的赞美起皇帝的新装来。二,他们晓得一旦揭开了皇帝赤膊游行的事实,会给皇帝造成难堪的局面。得罪了一国之君总归没好处的。三,就是百姓们都有“随大流”的意识,人家说什么,我也说什么,反正到时候对了,那最好,错了,大家也一起错。

我再次读了这则童话,从这小小的一则童话里我似乎明白了更多,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七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2)把握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3)理解并背诵经典名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感受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意义;背诵、理解名句含义。

2、难点:

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老师诵读跳皮筋的儿歌,初步感知人物。

学生讨论,听老师读儿歌时有什么感悟?

教师导语:一名医生,一个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远涉重洋,帮助与他毫无关系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为之牺牲。他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么?毛泽东的这篇《纪念白求恩》会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2、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步,听读课文,感受文中感情,解决字词。之后,教师通过大屏幕检测强调本文的重点字词,主要是四字语。这一部分体现双基教学。

第二步,自读课文,勾画出重要的语句,归纳各段要点。

同时,教师提示问题: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么?找到文中标明作者目的或观点的语句。

(三)讨论交流,问题探究。

问题1、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

由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引出议论文的概念及三要素:

(学生自学教材75页,了解议论文常识)。

问题2、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呢?

(教师举例让学生初步感受)。

问题3、品味语言:要求学生找到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并说出其精彩之处。

(教师提示赏析方法:含义、修辞、传神词语、美妙的字等)。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炼出重点句子在全班赏析:

先指导诵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并解释理由,该句套用“就是一个……的人”的排比句式,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句式由短而长,语意丰满,气势磅礴,如同赞美诗一般,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四)体验反思:

学生小结本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五)温故知新,拓展延伸。

(1)检测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白求恩精神给了你什么启示?或用文中成语说一段话表达对生活的看法。

习惯应有所改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八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九

知识与能力:

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二首: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0.老王/杨绛。

11.台阶/李森祥。

12.卖油翁/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4.驿路梨花/彭荆风。

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宗璞。

18.一颗小桃树/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24.河中石兽/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一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风雨场景的写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和风雨有关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交流预习。

1.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偌大()蜷曲()贾平凹()倏忽()模样()撩起()刹那()锥形()栅栏()。

三.整体感知。

第1段:树林全貌第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是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二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朗读体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时。

(播放关于黄河的图片,教师激情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她,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她抛头颅,洒热血。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河唱》曾感动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不懈奋斗。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点名朗读后听录音,众生评论。

(朗诵词概括的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教师及时板书:英雄的气魄和伟大坚强)。

点名朗读,众生评论。

以歌词第一节为例指导朗读时应注意情感、语气、节奏。

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望、奔、掀、澎湃、劈”;和(形容词)“高山、滚滚、万丈”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当然也要读出变化“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

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把握好节奏、重音(需重的词一般有动词、修饰名词的词)、语速(快慢)、感情抒发要恰当。

()。

第一个“啊,黄河”一节由于在赞颂黄河作为母亲对中华民族的养育,所以要读的舒缓。

第二个“啊,黄河”一节由于在赞颂黄河作为屏障对中华民族的保护作用,显示她的伟大和坚强,所以读的要高亢、激昂些。

三个“啊”要读的深沉,声音稍长,“黄河”要读的高昂,表明在赞颂。

教师适当师范朗读。

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一句如何理解?

2、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以及“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背诵课文  “你想对黄河说些什么?”写在笔记本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三

课前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

9.18,9.18,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深入探究。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你以“这是一块(   )的土地”的形式来说自己的看法并找出文章中语句作为依据。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师根据回答总结明确:赞美、热爱、自豪、思念……的语气。

师针对朗读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评价。

想一想,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本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想起无数的脚印,埋葬过欢笑的田垄,稻颗上的蚱蜢,沉重的镐头;我闻到了土壤的香气,稻禾的香气;我听到了欢喜的声音,劳动的声音;我想起了浅浅的河流,烟雨似的柳条,清亮透明的天空,银线似的蛛丝,拉粮的粮车,到处飞的麻雀,碾着新谷的场院……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小组讨论回答,在讨论过程中,师提示:内容、结构、修辞手法、感情表达等方面。

师根据具体回答情况评价。

学生读了之后,互相评价。

学生试着总结语气:亲切、依恋、缓慢、低沉……。

2、面对故乡的土地,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在作者的笔下,这片土地是那样的富饶、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生机,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却遭受着从来没有过的蹂躏与践踏,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奇成为过去,美丽和充满活力也只能留在回忆中。现在这片土地上满目萧索,一片凄凉。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哀号声不绝于耳,更不用说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结尾。”

同学们在朗读中,你感受到作者满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师点评。

现在就让我们用坚定的、充满激情的语调来读下面两句话。

(如果时间够用,可再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在那一刻,作者犹如一只失去方向的鸟儿,在寻找自己的枝头。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每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会发出如此的诤诤誓言。最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一位诗人所发出的誓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四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一篇随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五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六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生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黄河颂》的教学反思。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要知道这首《将进酒》他们还没有学过,他们却已经可以自发的背诵了,我被我的学生们的表现感动了。

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张老师对我们进行的点评:我与上次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口头语太多等等。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风雨场景,梳理文章内容。

2、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体会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运用。

3、掌握和练习一些写景技巧。

一教学流程:

1、导入首先,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出“风雨”这一信息。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风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荣,或清或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名家的文章,看看他给我们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作者简介贾平凹(讲解“凹”字写法)。

3、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

4、“感”风“悟”雨。

(1)、朗读课文,并找出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风雨怎样的特点?

第1段:树林全貌(像面团,形态扭曲);第2段:垂柳(乱得像团麻)、杨叶(千万次变得模样)、芦苇(倒状破裂出声);第3段:断绳羊(惊跑跌倒)、女孩(牵羊回不了家);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第5段:鸟巢(掉下)鸟(尖叫落地);第6段:废纸(乱飞乱粘贴)猫(全身精湿)瓦片(像树叶飘落)。

第7段:浮萍(凸起被冲上塘岸)鱼(被冲上塘岸);第8段: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小孩(叠纸船)。

明确:作者通过对事物情态的描写来展现风雨之猛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教案(汇总18篇)篇十八

第一课大家之“家”

1、归属感:指对团体的依赖和需求的感觉。比如说,在假期里对校园生活的期盼,对老师、同学的想念,就是我们对班级和学校的一种归属感。

2、“家”的感觉(校园生活):有温馨,有快乐,有关爱,也有快乐和烦恼。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分享收获的喜悦;我们共同生活,相互鼓励,共享成功的快乐。

3、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是我们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是我们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的园地。

第二课我与我们。

1、集体:是由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团体。

团伙:一些人简单地聚合在一起或是为了错误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群体。团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个人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利益和发展。

3、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

(1)一般情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从长远看,坚持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因此,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

4、集体主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并不意味着只顾集体利益,不顾个人利益,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

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个人主义伤害的不仅是集体和他人,最终也必然伤害自己。

小团体主义:实际上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往往会腐蚀集体。其特点是当小团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以及大集体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5、团结就是力量:在班级和学校集体中生活,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可以促进我们的进步、成长和发展。要真正做到团结互助,需要对团结有正确的认识: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缺点敢于提出诚恳的批评,正确对待同学间的矛盾。

6、竞争与合作:

(1)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发展,有赖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既要敢于竞争,又善于合作。

(2)敢于竞争意味着……(p16)。

(3)善于合作(团队精神),意味着……(p16)。

第三课承担责任。

1、责任是由一个人在一个集体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应该做的'事。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并不是说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都是一样的。

2、我们是班级和学校集体的一员,是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建设集体是我们的责任。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建设集体的最好办法是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比如说主动关心班级的进步与存在额问题,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加班集体各项活动,努力学习,认真完成班集体交给的任务等。

3、为班级和学校做奉献:

(1)要学习螺丝钉精神,做好集体分配给自己的事;。

(2)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主动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

相关范文推荐

    电气监理工程师工作总结(汇总20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次思维的整理过程,它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系统整合,形成更清晰的工作思考。如果你正在写月工作总结,不妨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

    杜绝垃圾食品的倡议书(优秀20篇)

    食品产地和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对于消费者的选择十分重要,我们应该关注食品的来源和质量。食品的标签信息对我们了解食品的生产日期、成分和营养含量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基层公务员抗疫工作总结个人(汇总21篇)

    通过公务员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以下是一些来自优秀公务员的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启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保持奋发向上和与

    旅游局年终单位总结(通用19篇)

    单位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下面是一些在单位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20xx年,在市旅游局的指导下,我局上

    公积金住房装修合同(模板21篇)

    通过签订装修合同,业主可以要求装修公司保证施工质量和工期。希望以下的装修合同范文能对您在签约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确保装修过程的顺利进行。发包方(简称甲方):身

    销售内勤工作计划周计划(模板21篇)

    销售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有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保证销售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销售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20__年是公司经营压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实用20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有力手段。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转眼,一个学期

    销售主管上半年工作计划大全(18篇)

    销售工作计划是销售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战略,制定的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方案。以下是销售工作计划的范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和应用。__年以来,我

    计算机软件实训报告(热门17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要进行报告,这有助于我们总结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通过阅读下面的报告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学生会年度的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7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是学生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对学生会组织架构和成员的一种评价。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