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进行认真研读和理解。教师在编写一年级教案时可以参考下面的教案范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一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加法的含义。
2、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加法的意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二、探索新知,认识加法。
学生一起回答:铅笔。
学生可能提出:左手和右手拿的铅笔,哪边多,哪边少?
右手拿的铅笔比左手拿的多。
学生回答:对。
学生回答:能。
上黑板表示。
仔细思考提出一共有多少枝铅笔。
小组内交流、谈论,并汇报本小组的学生成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用加法来进行计算。
学生回答:同意。
3枝。
学生写出。
1+2=3。
“=”和“+”
没有。
知道,表示合在一起的意思。
学生一起数。
3枝。
是
等号。
会
加法。
书中的小朋友左手拿了2枝铅笔右手拿了3枝铅笔。
一共有多少枝铅笔。
加法。
2+3=5。
3+2=5。
可以。
三加二等于五。
二加三等于五。
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我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花丛中有2只蝴蝶,又飞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教师拿出一些铅笔问:孩子们,看看老师手中都拿了些什么?(左手1枝,右手2枝)。
看到老师手中的铅笔,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注:及时肯定并鼓励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孩子们真聪明,那谁来说说,哪只手拿的铅笔更多呢?
换句话说,也就是左手拿的铅笔比右手少,对不对?
那根据咱们前边所学的知识,你们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找学生上黑板表示,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
认识加法(板书课题)。
新课标第一网。
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表示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在一起是多少枝铅笔呢?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老师巡视,可作一些小提示。
刚刚这位同学提出,可以用加法来进行计算,孩子们,你们同意吗?
那1枝铅笔和2枝铅笔和在一起到底有多少枝铅笔呢?
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用一个式子将它表示出来吗?
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个式子,你从这个式子中发现了哪些符号?
孩子们真会观察,“+”咱们学过没有?
那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这个算式,咱们就称之为加法。
咱们再一起来数一数,老师手中是不是有三枝铅笔。
有多少枝?
那1+2是不是和3相等?
所以它们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
在这个式子中1和2都是加数,3是得数。
非常棒,那以后咱们再看到合在一起的问题,咱们会解决了吗?
用什么方法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翻到第22页,看看书中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那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注:对于孩子们提出的其他对的问题,要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
用什么方法计算?
那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在上面写出式子吧。
注: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谁把你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去。
有不同的式子吗?
可以吗?
一起读一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用3+2=5来表示?
对于孩子们所说出的例子一定要给与鼓励。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复习前边所有的知识。
引出本课课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合在一起”
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前面所有等号的概念引出复习。
根据算式找对应的情景,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叙述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加深理解。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妈妈给了我一个桃子,爸爸又给我了三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加法。
学会了加法。
看着书中的摆一摆,第一幅图,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它吗?
用什么方法计算?
自己列出式子。
用刚刚的方法解决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中的问题。
孩子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加法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同过此环节深化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巩固本堂课所学。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认识加法。
1+2=32+3=5。
3+2=5。
备注: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二
1、在具体情景中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复习有关比较的知识。
3、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试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学习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教材主题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踊跃发言,介绍校园的美。
2、交流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及体育锻炼的好处。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有几个人在踢足球?有几个人在做操?有几个人在爬梯子?有几个人在赛跑等。
回答:有10各人在踢足球,有4各人在做操,有3各人在爬梯子,有10各人在赛跑等。
2、仔细观察,在树上标一标。
3、在方框里天上相应的数字。
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列式计算。
5、小组合作,按照上面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吗?谁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2、在校园里,你最喜欢参加什么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有什么好处?
3、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交流从图中获得的信息。
1、让学生再看图,提问:根据图上的体育活动,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你能提出哪些关于数学的问题?
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2、看看爬梯子的这几个小朋友,他们哪个爬的最高,哪个爬的最矮?
3、我们再来看看赛跑的这几个小朋友,大家来给他们排个名次吧!
4、关于体育运动,大家还能提出加减法的问题吗?大家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参与学生的活动,给学生重组的运动时间,巡视,作必要的指导。
创设情景,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引出主题。
三、课堂总结。
学生和老师一起寻找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激励、增强学习信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大家来锻炼。
数的问题:
有几个人在踢足球?有几个恩在做操?有几个人在爬梯子?有几个人在赛跑?
加减法的问题:
赛跑的比爬梯子的多多少人?足球场右边的人比左边的人少多少人?
备注: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三
课题教时(35)。
学习。
目标1、复习近平面图形与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2、培养学生能独立地对扬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
3、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学习。
重点复习近平面图形与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导入。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看看谁学习得最好。
二、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第一幅图。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你觉得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测量长度的单位是什么?
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的长度单位吗?
2、出示第2幅图。
根据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出示第三幅图。
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图上的两个小朋友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
4、出示第四幅图。
看着像什么?这些图分别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三、我的成长足迹。学生活动。
他们在测量身高。
测量之前可以先估一估要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有米和厘米。
先小组内交流,说说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然后全班集体交流。
说一说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请学生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用七巧板拼图后交流反馈。
与同伴说一说:我最满意的一次作业……。
最有趣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本册的重难点之一。它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1、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应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1、理解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能解答求另一个加数以及相差数的应用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五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一、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二、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动手做(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动手实践操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扳手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动手做(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2、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折出图形,拼出图形。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二、拼一拼。
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
三、练一练。
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口算训练比赛。
3.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动手做(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回顾与反思学过的知识,整理复习一至四单元所学的的知识。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
1、出示主题图,这几幅图有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小组内说一说。
2、知道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依次提问: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测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图中学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怎样用七巧板拼出汽车上的图案?
二、我的成长足迹。
1、出示题目。
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最有趣的数学问题……。
我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
三、练一练。
1、练一练第一题。
仔细观察说图意,独立完成。
2、连一连。
你知道这些风筝是谁做的?xkb1.com。
连一连。
3、做一做。
自己是怎么做的,各个面是什么图形?折出的像什么?
4、练一练第四题。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该怎么做?
5、练一练第五题。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四、小结。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六
1.具体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个数。
2.能够认读写6~10。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读写6~10。
教学难点规范书写。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像力。
二、探索新知。
”
三.写一写、评一评。
四.数字游戏。
五.小结。
生1:我最喜欢铅笔,因为我每天写字都要用到它。
生2:我喜欢铅笔,还喜欢尺子,它可以用来量东西有多长。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
生1:我数铅笔,1枝、2枝、……,共10枝。
生2:我也数铅笔,先数上面有5枝、下面有5枝,合起来共10枝。
学生分别行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再汇报交流。
学生独立练习写数字,师巡视指导书写,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生1:我觉得8最难写,我老是写不好。生2:我觉得10字的那个0还是很难写。
学生书空。
学生开始游戏同桌之间开始交流。
同桌之间开始交流。
文具店情境,出示5种精美的文具画面)小熊文具店开张了,瞧!商店里都准备了哪些文具?你喜欢哪些?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对啊!文具是我们贴心的好朋友。看到这些精美的文具,你还想到了什么?
师:每一样文具到底有多少个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和数字交朋友。(出示6~10这些数字,课本主题情境图。)。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在课本第10页连一连;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师:开学了,小朋友也准备了自己喜欢的文具,我们一起把文具拿出来,由小组长组织大家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大家一块来数一数每样文具有几个,再用数字卡片在文具的旁边表示出来。
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用6~10这些数字来表示呢?或者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数呢?先看一看、想一想,也可以下座位去数一数,还可以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用手指数数、有的在和小朋友尽情地说);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敢于质疑。
师:小朋友都很棒,我们已经和6~10这些数字交上了朋友,你们会写这些数字吗?
师:小朋友自己看书学一学,在书上写一写,注意看清字的起笔和落笔的顺序,写的时候还要保持整洁和正确的写字姿势。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师:好的,有了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写8的时候,要一笔完成,从上面的中间起笔,弯曲往下,回到起笔的地方。写的时候要上下一样大,写饱满些。(师示范写8,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几个数字,老师还想提醒大家写数字7和9时要注意写一竖时要稍微斜些。(师示范写7和9,学生跟着书空。)。
1找朋友。
请5个小朋友分别拿着6~10这些数字,老师和其余的小朋友手上都拿着一张与这些数字相对应的实物图片或符号图示。全班唱着“找朋友”的歌曲,开始了游戏。
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反思老师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文具。
67891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七
针对课前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整理书包并不是难点,关键在于借助整理书包让学生建立分类的概念,学会寻找分类的标准或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为此,我还把全班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4名同学,每一小组选一名组长。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各自整理自己的书包,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整理方法上,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中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知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的作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操作、合作、表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形状、颜色、大小)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
五、教具准备。
书本图片若干、人物头像图片若干、帽子图片若干、大小圆纸片、大小正方形纸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谜语。
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学离不了,它是我们的好伙伴。
小朋友们争相回答:“书包。”
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书包平时都是谁整理的呀?
生:“爷爷”、“奶奶”、“妈妈”、“我自己”。
学生齐答:“愿意!”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理书包。
2、自己动手整理书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小朋友们赶快把书包里的东西拿出来!谁来说一说,今天你们的书包里都装着什么呀?
生:语文书、数学书、语文基础训练、数学基础训练、拼音本子、数学本子……。
学生开始自己动手整理书包,整理好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流整理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整理的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学科分的,有按。
书、本子分的……(学生边介绍边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不同分类方法)。
(二)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活动一:分人物头像。
(2)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之后,纷纷举起手来,要求汇报不同的分类的方法。
(3)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年龄分;按性别分;按是否扎辫子分;按是否眯眼睛分;按是否戴帽子分……(老师请学生上来汇报,同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活动二:分帽子。
(2)分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按颜色分;按款式分……(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汇报、展示不同的分类方法)。
活动三:分车子。
(自行车、卡车、公共汽车、小轿车)。
(1)师:小朋友们有本领把车子也分分类吗?把书翻到第55页。这回有个要求,请小朋友们自己先独立思考,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几类?看哪个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2)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大致有: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按车轮的个数分……。
活动四:给小组同学分类。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想,你们组的人可以怎样分?
(三)全课小结。
(四)校外实践活动。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八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棉线、中国地图等。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九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铺砖问题:求公因。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十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十一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会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地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
一个实物钟面、课件、水果钟面、时间的小卡片。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钟、每小组一个不完整的卡片钟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同学们听过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
2、逛钟表超市。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猜出了谜底,钟表超市里的钟表可漂亮了,我们一起去逛逛吧!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外型美观的钟表。
3、导入新课。
师:钟表有这么大的作用,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么咱们就看看它长什么样吧!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出示实物钟面)这是一个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时针短粗。
分针长细。
(2)生认学具钟的时针和分针。
生:朝着同一方向走,最慢的是时针,其次是分针。
(课件演示)师补充:最快的是他们的秒针弟弟。时针每天走两圈,分针每天要走好多圈。
2、补钟面(小组合作)。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破损的钟面,有些没时针和分针,还有些没数字。
行动起来!用你们灵巧的小手把钟面补好,看哪组同学速度最快,表现,最先完成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3、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三个钟面,指导认整时。
指名回答钟面表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所以它们分别表示8时、3时、6时。
(2)生用学具钟练习拨7时、11时。
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拨的结果。
(3)(小组合作)一人说一人拨。
4、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可以用汉字“时”表示。生回答师点击电脑,钟面下分别出现8时、3时、6时。
(2)用数字表示法。
点击电脑出现8:00,引导学生观察两点右边是两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3)生动手写3:00、6:00。
(4)点击电脑出示3:00、6:00,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三、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随着《找朋友》活泼的音乐,生进行游戏。出现“12”时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全体同学用学具钟拨12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2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重合。
2、(课件出示)p92页。
小军一天的时间安排图。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
四、引导回顾,总结评价。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2、时间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着。一节课又要结束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利用支配时间,让我们做时间的小主人。
3、点击电脑欣赏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五、课后延伸,生活调查。
(课件出示):太阳刚升起的画面;太阳刚落下的画面。
请大家把刚才看到画面的时间记下来,下次再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时针短粗。
分针长细。
找朋友。
苹果钟面桔子钟面梨钟面。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十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界首一中的数学教师张贺,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版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直线与角》的第1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
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
习几何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1回顾。
内容。
方式。
师生活动。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
第二章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小结: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
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汇总13篇)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继续培养揣摩字形的习惯。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积累词语。
2、掌握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丁丁在太空中看到了银河,他现在有许多问题想问银河,你们听!
2、丁丁把这些问题写成了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请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它。多读几遍。读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二是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
3、检查,展示。【出示生词】。
a、这些词你们会读吗?同桌试着读一读,互相听一听。当他读得准确的时候表扬表扬他;读得不对时你就帮他纠正纠正。
b、好,哪位同学得到表扬了?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了?说一说。
c、齐读。
d、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4、游戏识字:摘星星。如果你摘下一颗星后能迅速读出藏在后面的生字,并且词一个和书上不一样的词语,那么这颗星就送给你。
5、指名分小节朗读。
6、评读。
三、表情朗读,读文感悟。
1、表情朗读。
(1)边读边想像,带着表情读出自己心中对银河的疑问。
(2)自由读。
(3)交流。
四、步入情境,拓展思维。
1、乘坐宇宙飞船去银河看一看。
2、像丁丁这样子问一问银河。
(1)试着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2)全班交流。
3、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再去问问那神秘的银河吧!
五、学写字。
1、观察生字“诉”“落”,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生答)。
2、师范写,生临摹。
3、展示,评价。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