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授课语文教案五篇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实用5篇)

时间:2024-12-24 作者:储xy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二授课语文教案五篇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叙述、说明事物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于”,复习意动和使动用法。

3、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详略的剪裁。

2、难点: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_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张衡(78--139)东汉文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二、研读课文,掌握内容

1.逐段阅读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1)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①姓氏,医藉贯。按传记惯例,开篇即用判断句式介绍人物的姓氏、藉贯。

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用“遂”连续上下句道出其中原因。

游三辅、观太学通五经、贯六艺

因──────────→果

③谦虚、踏实治学精神。这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然然而(转折复句)

④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先概述,然后列举具体事实,表现其志在集中精神力从事科学研究。

从容淡静、不交俗人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

(概括叙述)(列举事例)

⑤关心国事,文学才华杰出。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关心国事)

精思博会(文才出众)

⑥小结:才能奇特,品质高尚。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如不应

(侧写其才之奇)(正写其品之高)

此段有概括,有实例,叙事简明而不空泛。

(2)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他应如入仕途,为的是有方便条件从事科学研究。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遂乃研核阴阳…”

文中两个“善”和“尤致思”表现其特长。

(3)写张衡不慕_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

(4)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①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②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

③仪器的机关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

④觉知地震的道理,从内外结合上说明动仪的作用。

⑤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用实验证明地动仪的灵验和准确。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新仪器的认识过程。

⑥仪器正式投入使用。

此段像一篇小型的说明文,从制作时间、名称、外形、内部构造、功能、效果和应用等方面,对候风地动仪作了介绍,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5)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

①政治才能。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用以反衬其才干。

②政绩卓著。写其勇毅、干练、处理缜密、果断、治理河间卓有成效,声名显赫,征拜尚书。

③逝世时间。

语言极其简练。“治威严,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肃然”,形象地表现其治理河间取得的成效。

2、课堂综合拓展练习。

解释加点词语: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记人也。

(2)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3)徙为上谷太守。

(4)后广转为边郡太守。

(5)遂造太学受业。

(6)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

(7)除兰台令史。

(8)后迁玄武司马。

(9)永元初,太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

(10)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

(11)时人为人语日:“《五经》无双许叔重。”

(12)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第二课时

一、关于人物传记:

1、传记的特点: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2、传记的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注意: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二、结构提纲:

1、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1自然段)

2、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2--4)

(1)、张衡的潜心科研。(2)、张衡的不慕名利。(3)、张衡的重大发明。

3、介绍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5自然段)

三、性格特征:

1、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

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_党“一时收禽”。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2、“无骄尚之情”

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德。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获得象“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四、剪裁得当,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本文全面地记叙张衡各个方面的成就,又重点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在科技方面,略写浑天仪,详写地动仪。写张衡为人,详写他积极进取的主导方面,略写他“上书气骸骨”,避害全身,归隐田园的消极方面。叙述以时间为经,以张衡事迹为纬。写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以叙述为辅。

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主要是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候风地动仪来说明的。文章按以下顺序来介绍候风地动仪(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时间→名称→材料→外形→构造→作用→效果→评价→验证→使用。这一段可看成典范的科学说明文。

五、课堂知识扩展

文化常识

1.文史专名

(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2)六艺:

①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

②五经十《乐》。(说经的_和传文)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国志》。

(6)史汉:《史记》、《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9)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

(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2.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1)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2)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的官。

(3)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4)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5)郎中:官名。

(6)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7)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8)国王:指河间王。国,诸候国。

(9)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10)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11)行:去应荐。

(1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13)就:就职,任职。

(14)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15)应:应职,接受官职。

(16)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17)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18)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19)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0)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21)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22)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23)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4)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3.其他

(1)年号纪年。

①永元中②阳嘉元年③永和初④元丰七年⑤元和十年⑥德二年

(2)地名。

①南阳西鄂人也②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

③河间相④京师(京城)

(3)学校。

①太学(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

②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

③庠、序(学校)(“俾人邑痒”)

④国子监(明清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⑤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4)姓名。(“名”和“字”有对应关系)

①张衡字平子②屈原名平

③韩愈字退之④苏轼字子瞻

⑤苏辙字子由⑥诸葛亮字孔明

⑦刘备字玄德⑧关羽字云长

⑨张飞字翼德⑩赵云字子龙

辛弃疾字幼安班固字孟坚

4.语言知识

(1).副词

(1)表示全面、概括的副词。

①皆:皆隐在尊中。/于是皆服其妙。/皆出营立观。

②咸: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江表英豪咸归附之。③尽:妙尽璇机之正。/尽收其他。/尽失其度。

④毕:群贤毕至。

⑤俱:船、粮、战俱办。/待吾客与俱。

⑥悉:悉使羸兵负草填之。/悉府库以赈之。

⑦举:举家庆贺。/_如不能举。

⑧胜:刑人如恐不胜。/不胜枚举。

⑨备: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表示长久、经常的副词。

①常: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常痛于骨髓。

②雅: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③素:荣禄遇足下素厚。/素疾大户兼并。

(3)表示否定的副词。

①不:衡不慕当世。②未: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③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④弗:行道之人弗受。

⑤非: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⑥毋:赵王畏秦,欲毋行。

⑦勿:愿将军勿虑。⑧莫: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多义词

⑴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

⑵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

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

⑶因

①因入京师(因而)②因以讽谏(就)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⑷乃

①十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⑸公

①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

②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

③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

④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

⑤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

⑥便可白公姥(称丈夫的父亲)

⑹辟

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③唇吻翕辟(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⑺制

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_,控制)

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3).句式

⑴被动句(①—③无被动词,④—⑧有被动词)。

①举(被)孝廉不行②连辟(被)公府不就

③兵(被)挫地(被)削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⑤不凝滞于物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⑦而自令见放为⑧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⑵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②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③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高二授课语文教案五篇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二

《陈毅市长》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斋、羹、偌、撷、驽、踢。

2.理解词语:深居简出、恕不接待、闭门羹、才疏学浅、自误、痛心疾首、伊始、礼贤下士、秉烛夜谈。

3.了解文中表示第一人称“我”的词:鄙人、在下、吾、本市长、不才、老朽。

4.了解话剧的基本特点。

5.了解“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二、阅读理解:

1.理解这场戏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矛盾的性质及解决办法。

2.了解陈毅和齐仰之的性格特点及其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陈毅把革命政治说成“化学”的妙处。

5.理解潜台词在剧中的深刻含义。

三、能力训练:

1.读课文,认真体会人物语言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2.排演这场戏。

3.课外阅读全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

1.“基础知识目标”中1、2条做练习。

2.列出情节提纲。

3.思考如下问题:

(1)“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在节选部分中出现过几次?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2)陈毅为什么要把共产党人的革命比作“化学”?这样比喻对推动故事的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3)齐仰之对陈毅从开始的拒之门外,到只有三分钟空闲,到可尽情尽意言之,再到谈上三天三夜,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4)这一场戏刻画了陈毅和齐仰之怎样的性格特征?

二、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1 .订正字词练习、情节提纲。

2 .导入设问:前面我们学的《白毛女选场》是歌剧,今天我们学的是什么剧呢?

[提示:此问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文体特点,不与《〈白毛女〉选场》混淆。话剧,顾名思义,台词全部是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表演。]

三、了解剧情,列出结构图示。

1 .列结构示意图。

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写出结构板书图:

[提示:教学中要注意板书设计,利用科学的板书教学是一门艺术,无疑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这个板书展示了剧情发展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又将四个阶段的具体场面进行了概括提示,根据这个提示可进行剧情复述。图上提示了“启——承——转——合”的结构思路,便于学生识记理解。另外,板书图整齐美观,能给人美感。]

2.理解“冰糖葫芦”式结构。

所谓“冰糖葫芦”式结构,即每一场都可以独立成章,《陈毅市长》共有十场,每一场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好比一个葫芦。全剧便是由10个葫芦串成的。

四、赏析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性格。

1.学生分析个性化的语言。

2.教师归纳赏析。

话剧是靠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因此要求对话个性化。陈毅豪爽、机敏、直率、风趣、胸怀广阔、高瞻远瞩,所以他的对话诚恳亲切、泼辣、深刻、幽默、风趣。如陈毅求见被拒那儿句自言自语的话颇有个性:“我就不相信,偌大一个上海我都进得来,这小小一扇门我就进不去!”再次按铃,开门之后说:“我倒是干大事的!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本市的市长!”多么豪爽而泼辣。齐仰之的对话,则可以看出他固执、急躁、清高、朴直的特点。例:“他是何许人!不认识!”“好了,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时间到了!”“学者以无知为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我一定效力!”这些对话都表现了他的个性。

五、问题讨论,落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问题。

1.“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点拨:“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起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是齐仰之坚持的原则,说明他潜心钻研,惜时如金。由于他门上的这张字条,使陈毅吃了‘闭口羹”,后来陈毅终于进了屋,但只有“三分钟之限”,但一谈便取得了“尽情尽言之”的胜利,随着剧情发展,最后愿意“秉烛夜谈”“三天三夜”。两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解决,都与“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有关。

2.陈毅为什么把共产党人的革命比作“化学”!这样比喻对推动故事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是陈毅高超的说话艺术的表现,把革命政治说成“化学”,非常切合齐仰之这个化学家的身份,能够引起齐仰之的谈话兴趣和极大注意,这样使齐仰之与陈毅交谈下去,陈毅也就巧妙地使齐仰之由“只有三分钟之限”到“尽情尽意言之”,再到“秉烛夜谈”“三天三夜”,这个妙喻推动了

剧情的发展。

六、理解“潜台词”。

设问1:陈毅进齐仰之的屋子后打量房间,说:“齐先生就住这里!”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齐先生您是个海内外知名的化学家,怎么住在这么破旧的房子里,这与您的身份不相符合呀!

设问2:齐(看表)说:“还有两分半钟了。”其潜台词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要讲就快讲,否则时间一到就不跟你讲了。

[提示:戏剧语言含有“潜台词”,这是戏剧语言的特点,分析其“潜台词”,是赏析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设计了这个环节。]

七、精段阅读训练。

选段:从“齐仰之:你们真的要办药厂!”到“陈毅: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详见课文)

阅读训练题设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只可就见 ②不可屈致

③枉驾来访 ④礼贤下士

(2)“所以我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这句话出自典故_____一语,表现______。

(3)齐仰之一段话充分表达了他的性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固执急躁 b.自我醒悟

c.认识正确 d.爱国情感

(4)语段中“化学”比喻_____;“碱性”比喻_____;“中和”比喻_____。

(5)这段话在全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①接近,靠近;②达到;③旧时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④尊敬、礼貌。(2)三顾茅庐;陈毅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以一片赤诚之心尊重知识分子。(3)a。(4)社会变化之学,改变、转移人心;陈毅关心国计民生,尊重科学;政治需要科学,科学必须为政治服务,政治与化学中和。(5)这是情节高潮部分,矛盾解决了。)

[说明:精段的阅读训练采取设计练习题的形式,比空泛的分析更有实效。这是实施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

教学后记

高二授课语文教案五篇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三

《苏轼石钟山记》

[课文说明]

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当时,苏轼已经47岁,仕途之路几经波折。文中寥寥数语对环境描绘得诡谲阴森,正与《后赤壁赋》与神人相遇幻境的神秘空旷相谐,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点滴记录却让我们感受到他心灵的颤动和气息。

这篇特别的游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执著的赤子情怀,而这只属于精神无比丰厚的人。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四、课文分为三段,逐段研习。

(一)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以为:认为

临:接

微风鼓浪:鼓,激荡

常:一直,时间副词

钟磬:(磬,qìng,古乐器名,曲尺状平面体,上有空,系在架上巧计发声。用玉或石头制成。 偏义复词:偏在“钟”)

访:探寻

双石:两块石壁

腾:传扬

徐:慢慢

歇:消失

1、指导朗读第一段

我觉得得重视诵读,这一段整散结合读起来很有韵致。(我喜欢把散文也按读诗的语调来读,有点唱的意味)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馀韵徐歇”每句最后的字,四声基本都全了,读起来很有顿挫感,“胡”还是轻声。

还须注意,作者质疑的反问句也要读出反问语气!

2、质疑。

(1)石钟山的地理位置(背答)

a原话:《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2)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位置,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的。

(自圆其说即可)

(3)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有哪两种解释?提出这两种解释的人各持什么依据?人们对此持何种态度?作者对这两种解释提出质疑的理由是什么?

a依据事实

b人们的态度

c质疑理由

郦说

a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b人常疑之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说

a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b余尤疑之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齐背第一段。

二、研度读第二段

(一) 1、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舟:名作状,

适:去(“之”、“诣”也有到……去的意思)

因:因此

元封:年号,六月丁丑,阴历六月初九日 古人用干支纪日

固:通“姑”,姑且

莫:“暮”的本字

独:副,仅搏:击

且……且……:也……也……

有大石当中流:(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察:细看

浅深:同义复词,偏在深

涵澹:形容水波荡漾

澎湃:形容波浪冲刷

与风水相吞吐:相,指示性副词,代风水。

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因笑谓:因,副,于是

古之人不余欺也:就是古之人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条件:一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二是代词作宾语。

2、指导诵读:

“余固笑而不答”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作者为什么笑?笑寺僧和小童,也笑李渤) ;那段景物描写也要读出作者恐怖惊惧的心理,有如临其境感。作者“因笑谓迈曰……”想想该怎样读出感情?(愉快自得的笑,反映出探得山名由来的兴奋和自豪)

(二)探疑

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谁一起探寻石钟山的?

用原文的话回答: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板书背诵要点)

2、在真正去之前,庙里小童沿用李渤之发做了演示(为什么要插这一笔?答曰:以讹传讹,可叹李渤谬论流毒之广。)

文中哪几句话: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3、因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亲自考察。考察中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听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这是水上的声音) (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作者的心情怎样:余方心动欲还

( 动:惊。害怕、恐惧,精神紧张,周围的环境诡谲阴森,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作者能不顾艰险这样的地方,足见他的勇气和胆量。现在不是流行探险这一运动吗?攀登珠穆朗玛,穿越荒滩戈壁,探险原始森林,不仅为了科学研究,更为了挑战自身。)

好,大家来读这一段,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4、作者没有离开这种离开恐怖的环境,他怎么做了,发现声音从那里来的?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背答)

5“舟回至两山间”,作者又发现了什么?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背他)

这是另一种声音“窾坎镗鞳之声”,形成原因:“空中而多竅,与风水相吞吐”,

所以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就是这种“窾坎镗鞳之声”和“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无射”“歌钟”做喻呢?

(1)为了说明山有钟声,因为“无射”“歌钟”都是钟名

(2)“无射”本来是古代很好听的乐曲的名字,那么以无射命名的大钟演奏的音乐必定也十分悦耳了,这里作者也意在表明石钟山发出的水声悦耳,不仅有深沉的旋律还有宏大的气势。

(3)衬出作者经过一番探究得到原因的喜悦和兴奋,真的那么好听吗?心理作用。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对郦道元的侧面肯定。古之人,暗指郦道元

这一段写夜间实地考察,发现了钟声和山形水势的关系,找出了始终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三)背诵指导:

路经始终山——小童证明以声得名——山中恐怖景象——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声音来源——大石中的窾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三、研读第三段

(一)老师边读边理解字词,句式。(通译)

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事不目见:事,名词状语

殆与余同:殆,副词,差不多

终不肯:副,始终

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的原因

陋者:不会思考的人

乃:竟

实:真实的原因

是以:因此

(二)解疑

1、在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作者用反问句发表肯定的论断

(1)第一句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语气强烈,突出全文的主旨

2、那么长期以来关于始终山命名的由来疑团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

第一 言之不详,人常疑之 (郦道元)

第二“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士大夫为什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第三“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第四“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斧斤考击,以讹传讹。 (李渤、小童)

3、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作者为什么“叹郦元”而“笑李渤”?

引申:你认为作者笑郦元李渤可取吗?

苏轼只说对了一部分原因。

a命名与声音有关。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苏轼的实地考察印证了这一点。

b与它的山形有关。有一种观点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不过,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他一个外行人能做到如此执著已经不错了,我们要学习这种品格和精神,不能太苛求。)

四、齐背全文。(搞各种形式的背诵活动)

五、讨论:《石钟山记》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还要尊重事实。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科学家大胆质疑的例子?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说”。还有布鲁诺捍卫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提出空气阻力学说。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在革命关键时刻坚持真理。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思想都是一种科学思想,以为科学家提出一个观点远远要比证明一个观点更难,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要培养这种精神。

高二授课语文教案五篇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四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__政策,对外出_家领土,对内实行_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_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四个_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_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_,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须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必须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么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这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④“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②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_政策,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①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②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③对比论证:

8、9、10三段

明确:“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与“新人”的表现对比。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讽刺、幽默、犀利

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觉得很有_很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如:

①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学生讨论,列举类似现象,教师引导作分析。

(如果学生提出的材料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来主义”或“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列出论证的提纲。如果提出的材料不丰富,则提供以下材料,请学生作评析,而后作文。)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_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_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

高二授课语文教案五篇 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篇五

《青玉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 个别朗诵(正音)

3. 再读词文,分组讨论上下片内容。

四.赏析词文

(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

1. 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 提示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上片反复渲染了一个动态的绚丽的灯节之夜。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象,那文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两类人:“笑语盈盈”的仕女;“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主角:“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写主角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吗?

提示: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总之,这都是为了衬托“那人”的,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采用烘云托月之法,用意全在烘托那人。)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提示: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知识迁移: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规律总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古典诗词中常常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为全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基调,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字字含情

方法指导:

如何区分渲染和烘托两种手法及其作用?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课堂训练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答:这两首词的共同之处: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用比喻、白描、对比、渲染、以乐写哀等手法。

其不同之处是:辛词只直接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在对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从人与我、乐与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辛词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进行对比。李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全优设计》p111第六 第七题

2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教学目标:

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了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

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

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 、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 ,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 高 雅而全 面 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

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2、齐读,整体感知内容,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完成)。

贵族、美丽、寂寞

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先解析题目,明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5、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了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6、“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反衬。

看似平常之笔,实是绝妙的反衬手法。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追求的是“成双成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规律总结:

衬托的概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1.正衬; 2.反衬。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衬托类题目?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雪之猛烈。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使风雪的特点更为突出了。

知识迁移: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课堂训练

1、词,又称 、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韦”。

3、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五、小结。

六、布置课后作业。

<

相关范文推荐

    营销计划的内容(大全九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

    开展地球日宣传周活动 地球日活动宣传语(通用六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我爱读书演讲稿1000字优秀(三篇)

    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

    2023年退休座谈会邀请函汇总(十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

    2023年文化自信演讲稿 自信演讲稿500字4篇(优质)

    演讲稿首先必须开头要开门见山,既要一下子抓住听众又要提出你的观点,中间要用各种方法和所准备的材料说明、支持你的论点,感染听众,然后在结尾加强说明论点或得出结论,

    最新试用期个人辞职报告 试用期的辞职报告(优秀八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

    最新寒食的知识点总结 寒食知识点总结重点三篇(模板)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小学生的演讲稿400字(优质5篇)

    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讲稿的事情愈发增多。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

    最新善良为题的800字记叙文(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最新试用期辞职报告书5篇(模板)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