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

时间:2023-10-20 作者:LZ文人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

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理想,才能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应该如何制定并实施理想的计划呢?以下是一些名人名言,分享着他们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一

满族茶饮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叶作为贸易产品之一已经引入北方。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已有饮茶习惯。据记载:当时的女真族男女相爱可自由相携而去,然后才回女家拜门,执妇婿之礼,谓之“纳彩”。

女婿登门之时,女方无论大小皆坐于炕上,任凭女婿来拜,谓之“男下女”。但女方要盛情招待,食品中茶是必备物,另有酒、乳酪与蜜饯等。而在婚嫁之日,饮酒之后,仅留上等客人饮茶。

清入关后,满族茶俗受汉文化影响,内涵更加丰富。尤其是宫廷茶宴,精致、富贵,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满族茶饮器具以瓷器为主,至于清皇室,更有用黄金和玉器制作的茶具使用,据《清稗类钞》载,“宫中茗眊,以羒金为托,白玉为眊”。

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层次的不同,历史上满族人饮茶种类多样。乳房茶:由于满族祖先长期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属于畜牧游猎民族。因此,传统满族人喜饮马奶、牛奶、羊奶。

后来随着与汉族的交流融合,茶叶输入后开始出现奶茶,将茶叶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饮用。花茶:清入关后,清宫廷专设御茶房,所收茶之种类很多,但在宫廷茶宴和民间,除传统习饮的奶茶外,花茶也是日常喜饮品种之一。

各种土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历史上满族农村人大多饮用自己制作的土茶。具体有如下几种:柳蕾茶,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常用来待客,喝了能清火明目,有一定健身疗效。糊米茶,女真时期,百姓在饭糊中加入开水饮用,可以养胃助消化。

酸茶,依兰、双城一带的满族用黄米面加豆面发酵后,煎沸饮用,味带酸甜,十分好喝。还有一种土茶,用野玫瑰叶(间或有少量的花)、黄芪、达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也十分清香;另外相传满族人还有饮用小青草之说,就是将蒲公英的根挖出来之后,晒干切片当茶来饮。也有人将中药黄芪的叶子采回来晒干后当茶饮。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二

火诞生的那刻起,福祸便相伴而生。所以,如何管理好火也成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黄帝时,已经有掌管火事的部门。《史记》说,黄帝在安排国计民生时,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用火,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叫“火政”。

商朝,有几座粮仓被烧,火势不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记载,这也是文字出现后最早有关火灾的纪录。商朝看到火的厉害,制定了火规,对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复燃后酿成火灾的,要处以断手的刑罚。

周朝规定,仲春二月,宫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员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提醒大家防火。

这也是更夫喊火烛的由来——每到冬天,时近黄昏,街上就会传来一阵阵“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的呼喊声。周朝禁火期大多吃冷食,不让做饭。春耕了,老百姓不能饿肚子干活,所以禁火期前就得备好足够的干粮。

春秋战国时,管仲说管理好“火”是关系到国家贫富的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定火宪的意见。那时举行仪式的人,需用左手举火把,以减少明火乱动的危险。右手捧碗随时接灰烬,以防残火落地乱溅。举火人要坐屋角,因为屋角不是活动的中心,还不准跟别人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做到专心守职。可以说,对火的管理达到了一定高度。

汉代,水火盗贼不分家,统一由武官执金吾负责。“金吾”是两端带鎏金的铜棒,对付难管理的社会问题是很有威慑力的。《汉书》中说,西汉长安“每街一亭”,有16个街亭;东汉洛阳24街,有24个街亭。街亭和现在的派出所差不多,街亭里有大鼓,有房间,有广场,可以驻扎军警,大的可容纳几千人。东汉史学家荀悦对于火情的看法是“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防患于未然”是从这儿来的。

唐代负责火情的组织叫“武侯铺”,分布在城市、坊间,布置的消防兵从一二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在全城形成一个火情传达系统。灭火工具大多是用猪、牛、羊等动物的皮编织的袋子。据说,唐以前都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灭火。

到了宋朝,火好像不那么恣意妄为了,世界上的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了,组织形式很像现在的消防队。负责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叫厢使。当时开封等地火禁很严格,半夜就要灭掉一切烛火。假如有的人家后半夜烧纸,必须事先告知。灭火的兵叫防隅军,都经过严格训练,专门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等。地势高的地方有瞭望火楼,白天黑夜不离人。一旦有火情,扑救的各支队配合密切,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

北宋仁宗时,已经有了水袋、水囊、麻搭等比较先进的灭火工具。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升级了灭火队员的配置工具,有棚索、斧、锯、火笼、火背心等灭火装备。

明朝,一些城市组建了火兵,主要是防御敌军火攻引起的火灾和防范其他火患。火兵驻扎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员流动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斗、麻搭、唧筒、竹梯、斧、锯等救火器具。皇帝的东西是不能有闪失的,盛放銮驾仪仗等器物的仓库除沿护城河设置外,还建造了绝对可靠的防火隔墙。防火隔墙其实是每隔7间房屋空出的一间房,无门无窗,里面都是夯实的土,厚度达5米。

另外,居民的白壁青瓦马头墙有防火和防风双重作用;寺庙、祠堂等建筑屋脊上怪兽嘴里吐出的曲折铁舌头,防雷火的,也就是避雷针。

清朝,对于火的管理更科学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朝,每个防火班人数不下两百人。防火班又叫机桶处,机桶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引水灭火工具。这种国产的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员的宿舍里,行动时便于携带。

在不少清宫影视剧中,有些火势是很大的,让人一看就发毛。比如《孝庄秘史》中有个镜头,火光冲天,烟雾浓浓的,要是灭火的工具不先进,没准皇家园子就不保了。

同治年间,民间自发成立了消防组织“水龙局”。清代诗人吴东发看了“水龙”表演后,写下“数人并力动枢机,呼吸纵送在复右”的诗句,从中看出这个灭火工具不同寻常啊!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

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

当然,鬼节这一天,从山野到街路,到处火光闪耀,烟气缭绕,纸灰飞扬,造成环境的污染,有时还会酿成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什么办法呢?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人那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传说中阴历7月15日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那天它们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称之为鬼节。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四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五

成都人对茶具的使用,彰显出了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成都茶馆里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子(因为形状似船,故又名茶船),俗称盖碗茶。

盖碗茶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翻阅着《资暇录》,一位兰心蕙质、冰雪聪明的青年女发明家的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遥想1200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长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纤纤玉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她拿出一个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着碟子喝茶,这样就烫不着手了。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闺中,闲极无聊,有的是时间。几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小姐又让匠人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口,小姐的发明一传十十传百,终于在世上流行。经过后人的改良,茶托子便以多种面貌出现在世上。

其实,普通的茶杯当然一样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小姐的发明,让喝茶这件事变得如此有趣,这跟成都人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盖碗茶,即是崔小姐发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成都人还加上了一个茶盖。而在客来客往、人声鼎沸的茶馆里,瓷碟茶船因为较重又易碎,则常为轻便又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盖碗茶不讲繁文缛节,无论是在人声嘈杂的茶铺,还是在装饰精致的雅室,捧一盏盖碗茶,用茶盖轻拨茶汤,总有馥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盖碗茶有诸多好处,成都文化名人车辐先生总结了三点:“一、碗口敞大成漏斗形,敞大便于掺入开水,底小便于凝聚茶叶;二、茶盖可以滤动浮泛的茶叶、盖上它可以保温;三是茶船子承受茶盖与茶碗,如载水行舟,也可平稳地托举,从茶桌上端起进嘴,茶船还在于避免烫手。”盖碗茶的茶盖还有一个用途,车辐并没有谈到,那就是:茶客如果要暂时离开一下,可以把茶盖子反扣在桌子上,这样幺师就不会当成残茶倒掉,其他人也不会来占这个位子了。

与成都的盖碗茶相映成趣的,是流行于闽浙潮汕一带的功夫茶。无论从茶具还是沏茶、饮茶的操作方式来看,功夫茶都更为讲究。

从材质论,功夫茶具可分为紫砂茶具、陶瓷茶具和铁壶茶具等。具体而言,盖碗、茶海(公道杯)、闻香杯、茶杯、茶滤、茶夹、茶托、茶盘、茶巾一应俱全,杯盏次第罗列。泡不同类型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尽相同。

功夫茶沏茶还有着一整套程序,所谓“焚香静气”“乌龙入宫”“重洗仙颜”“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尽杯谢茶”云云。

其实,无论是盖碗茶还是功夫茶,所反映的都是地域文化的差异。近些年,功夫茶也开始在成都流行;而不少来成都定居、经商或求学的外地人,也都迷上了功夫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豁达。

“油茶奶茶甘露茶,顶不上回族的盖碗茶。”“老回回开斋炸油香,糖泡的盖碗子端上。”回族有待客敬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喝盖碗茶是宁夏回族的一种遍及嗜好。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说:“回人以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霄之昏寐。”史料《伊斯兰青年》中也有“缘回民以牛羊常食,非佐以茶茗不易消化”“穆民不喝酒,以茶代酒更甚”的记载。古时回族先民多居西北,从事游牧业,以牛羊肉为主食,“乳肉滞隔,用茶通利。”长期以来,回族从选茶、点茶、配茶、冲茶、递茶、品饮到请客,形成了一套共同的。

回族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神威;午茶一盅,劳作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回族白叟每天朝晨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气。他们围在火护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底小口大,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或赤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样,既精巧漂亮,又便利经用。盖碗茶,碗上加盖,既可保温,蒸腾茶叶,加浓茶味,卸下茶盖,又可散热,使其温凉适合。盖碗泡出精气神,茶之品、茶之性、茶之韵,尽在这盖碗茶之中。

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所以用盖碗。公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是的,盖碗之茶,佳茗清醇,香远溢清,茶池盏畔,幽若山林。品茶,用盖碗,盖为天、船为地、碗为人,真可谓是:六合人和,禅茶一味。

盖碗茶,因配料不一样而有不一样的称号,依据不一样的时节选用不一样的茶叶。在配料上,通常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回族考究沏茶,以为用雪水、泉流沏茶最佳。

身体欠好的人可依据病况选用不一样的茶水,如清热泄火可用冰糖窝窝茶;胃塞的人可用红糖砖茶;欲推进消化可用白糖清茶平常保健的“八宝茶”,回族泡盖碗茶需用滚烫的开水冲下碗,然后放入茶叶和各种配料,冲入开水,加盖。泡茶时刻通常为二至三分钟。

中国茶文化源源不绝,包含很深沉的文化底蕴。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征的喝茶习气,“盖碗茶”的喝法也承继了这一传统习气,并且喝法十分考究。盖碗茶有其特别的喝法。喝盖碗茶时,用托盘托起茶碗,用盖子“刮”几下碗里的茶叶,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连续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

喝盖碗茶也是有考究的。当着客人的面泡茶。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斟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掀开,放入茶料,然后,倒入开水,盖好茶盖。一方面,表明给客人新泡的茶,不是他人喝剩的茶,另一方面,端着茶双手捧送,表明对客人的敬重。并且,茶盖的放置也是有含义的。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明茶杯已空,主家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暂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椅之上,表明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若是现已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悉数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放到嘴时,表明已喝够了,主人也就再不推让斟茶了。

八宝茶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本钱低价,操作也不杂乱。

一、用料

绿茶3g,枸杞8g,葡萄干5g,干菊花3朵,红枣4枚,甘草1g,冰糖40g,干桂圆肉5g,沸水 250ml。

二、详细制造

将准备好的资料放入小碗,用50ml沸水冲去外表浮土。

把冰糖和绿茶放入杯底,再放入枸杞、葡萄干、干菊花、红枣、甘草和干桂圆肉。

将余下的沸水(200ml)冲入杯中,再盖上盖子,闷约8分钟即可。

冰糖沉于杯底不易完全溶化,将八宝茶冲泡好后可用小勺或搅拌棒悄悄搅动,令冰糖的甜味均匀地融合在八宝茶中。

宁夏盖碗茶的由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在云南做平章政事的赛典赤·赡思丁带领穆斯林在九华山盖清真寺时,因天气炎热,中暑晕厥曩昔,昏迷不醒。在场的大家都十分着急,在紧要关头,一名叫尤努斯的白叟,急速跑回家去用瓷碗放上茶叶、葡萄干、菊花等,用开水泡一碗药茶,匆忙端到工地。见赡思丁依然晕厥未醒,他怕工地上的尘土落到瓷碗里,把茶水弄脏了,所以,他找了个瓷器盖子盖好。大概过了半个时辰,赡思丁醒来,尤努斯赶忙端起药茶递曩昔。赡思丁喝了一口,感到清甜爽口,登时,感到暑气全消,并握着尤努斯白叟的手说道:“美哉,盖碗茶!”

云南一带从此就盛传饮盖碗茶的风俗。后来赡思丁的儿子纳速拉丁到陕西当官,把饮盖碗茶的风俗传到陕西,从此,宁夏、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也盛行饮盖碗茶。

旧时的乡镇茶馆

谁都知道成都的一大特色就是茶铺多。正如地方谚语说的“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

早年成都,在家中待客,或在茶铺喝茶,最具代表性的茶具就是“盖碗茶”。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茶托”又称“茶船”,起始为木托,后来以原瓷套、漆制、铜制、锡制等多样。盖碗茶具通常绘有山水花鸟、名人诗词书法、福禄寿禧等图案,很是讲究。

年经月久,形成了一种地方茶文化——喝出了会说话的盖碗茶。

在茶铺中,茶客若是需要掺水,不必大声吆喝,只需把茶盖揭开摆在一边,堂倌就会来续水;茶客要离开一会儿就回,将茶盖靠着茶船斜放,堂倌一定不会收去;茶客喝好离去了,茶盖朝天沉入茶碗,堂倌自然会来收碗抹桌子;茶客今天对茶馆极为不满意,茶盖、茶碗、茶船拆散一字摆开,堂倌看见后,必来道歉,甚至连老板都会立马过来询问原因赔不是的。

在行业中,帮会派系为了解决争端、平息矛盾或商议机密事宜,往往相约到茶铺“摆茶阵”。何谓茶阵:一方将茶碗摆出一个形状,对方又将其拆散摆出另一种形状,就是以这种无声的对答和交流,表达各自的意思,一直到问题解决,旁边的人听不到一句话。这种茶阵的语言方式很深奥,只有早年“道”上的人才懂得,且运用自如。这种暗语般的摆茶阵早已失传,大多茶客只知其表象,而不知其究理。

在社会上,有生活无着或走投无路的人,到茶馆里去求救,往往会得到资助。这些求助事件的解决过程,也有特定的“茶馆语言”和“特定手法”。据说去茶馆求救的人,若是因为“犯了事”,求救就带有一定的隐秘性:求救者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进茶馆喝茶,堂倌掺第二道水时,按规矩掺水后要给茶客盖上茶盖,却发现茶盖不见了,求救者揭起桌上的帽子,露出茶盖来,堂倌一看,心中有数,告知掌柜后,大多会邀客人后堂说话。老板出面,问清事由原委,一般会助以盘缠,指点避祸方法。

在江湖上,无论是平民还是“袍哥”组织之间起了纠纷,若愿意通过“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会约到茶馆,请有权威的或双方信得过的人出面,通过约定俗成的程序进行“谈判”,直至解决。输理的一方付清所有到场人的茶钱,按照谈好的办法实行。这就是所谓“吃讲茶”,往往很能解决问题。

过去成都人说,老茶馆是旧时的“民间法庭”,“江湖救急处”,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孙大军:《一种由饮而艺的生活—— 且论且饮且读的茶文化研究》

感谢孙大军老师的评介,受益良多!文中多有过誉之词,惭愧。

孙大军: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硕士副教授,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省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研究网、中国文学网等转摘,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种生灵,总会林林总总的想法,也会有各式各样的行为。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始终如一的去践行它,殊为不易。且饮且读先生就是我结识到的一位这样的人。他一边教书,一边品茗,徜徉在三尺讲台和一杯清茶的美好世界里,让思想在粉笔灰中闪耀着光辉,让智慧在茶氤氲中飞腾出力量,给人们带来几多欣喜。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很多人开始追求豪宅、华服、美食的奢侈生活,很多人争斗、倾辄于名利场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良心的事。急功近利、躁动不安、伪饰和虚夸之风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症候。处于这样的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些有道德良知的文人们是不屑于营营苟苟,随波逐流的。他们开始在落落寡欢中寻求他途。

茶作为大自然的精灵,质朴无华、自然天成。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一种淡泊的人文精神,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吴觉农先生曾说:“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据朋友介绍,且饮且读君曾深入钻研过茶树的栽培种植、茶叶的加工制作到各类茶叶的品饮鉴别,尤其是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茶与古代诗词歌赋、书画陶瓷,甚至宗教哲学等方面知识。从第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到宋、明、清各代茶文化著作,以及现当代茶界专家的作品都做过系统深入地研读。并在各种茶文化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茶文化的学术论文和散文随笔近百篇。完成了散文集《诗畔说茶》和《紫砂文化漫谈》等两部茶文化著作。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他还走出书斋,走进茶区,遍访名茶产区,遍访茶文化专家,组建茶文化协会,积极投身于促进饮茶养生的社会实践中。

与且饮且读君的交往中,能感觉到他是个十足的文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古代文人雅士的沾溉,爱好茶饮似乎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文章里,茶已成为他净化心灵、文思泉涌、创作大块文章的动力。他谈茶论道,畅意人生,将情思、情性和情趣溶入了琴、棋、书、画之中,这种品茗论道的方式,是他所选择的一种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方式。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能触发文人创作激情,提高创作效果。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了起来。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象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对书家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

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极为重要的,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进谏皇上。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此外,如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些词句,都是对茶与书法关系的一种认识,也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贴》。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和法门寺发现的茶文化。

西安大雁塔在慈恩寺内,是玄奘法师译经的地方,传说玄奘为担忧经文梵箧遇到火难而散佚,乃请高宗皇帝采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箧。

大雁塔的来源还有两个传说,都非常动人。

一是在一位菩萨舍身的纪念日,慈恩寺的法师聚集在一起诵经,这时,一群雁子呈人字飞过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们生活艰苦,一直不能饱腹,菩萨也应该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舍身的日子。”

他的念头才闪过,空中雁群里有一只雁子突然笔直坠落,当场触地而死,为了纪念这只舍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触地的地方盖了一座雁形的宝塔。

二是曾有猎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只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侣悲啼数声,飞上高空,然后急速地撞地而亡,为了纪念这对雁子的情深义重,慈恩寺的僧人遂盖大雁塔以为见证。

不管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每一个都令人十分动容。

法门寺则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经常迎佛骨舍利入宫供养,使得韩愈看不过去,写了《谏迎佛骨表》给宪宗皇帝。

我想去法门寺,不只是为了瞻礼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门寺的宝塔崩塌,发现了“地宫”,这地下宫殿里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还是首次被发现。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紧,使我没有时间到大雁塔和法门寺,幸好,在书店里找了许多书籍资料,对法门寺发现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陆羽的《茶经》里虽然对茶作过非常完整的记述,但陆羽到底是一个平民,对于唐朝宫廷的饮茶方式是无法记载的。

此外,陆羽对茶具虽有细致的描写,可惜因年代久远,找不到当时的茶具,无法呈现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门寺在一九八八年发现的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这套唐朝宫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一、烘焙器: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飞鸿球路纹笼子。

这两件都是烘烤团茶所用的,通体剔透,工艺精巧,可见早在唐代,金丝编织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二、碾罗器: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因唐代用团茶,煮茶之前,要将团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罗子筛茶。当时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罗,是品茶者酝酿品茶情趣的重要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主张碾罗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门寺出土的茶具显然豪华得多,也可见帝王饮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讲究得多。

三、贮茶器、贮盆、椒器:鎏金银龟盒、鎏金人物画坛子、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发中烹煮,加入椒、盐等佐料,调成糊状,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飞鸿纹银匙、鎏金飞鸿纹银则。

银则是投茶时的匕状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时用来击沸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

五、饮茶器: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可见以琉璃制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经在造型、釉彩、纹色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了!

法门寺地宫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来,晚唐的皇帝经常到法门寺拜祭佛骨舍利,祈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这套文思院特别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时供养佛陀所用?或者是随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门寺的地窖里,上面又盖了宝塔,才能经历千年还毫发无损,完美如新。

这套茶具使我们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现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还是精美的艺术形式,成为生活的完美实践。

宫廷,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层,也是社会意识的'源头。既是时尚与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传播的中心。当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了极致,社会饮茶的风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们将饮茶分为不同的层次:民间茶道是为了联结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为了超脱世俗、宁静致远;宫廷茶道是为了拣精择极、豪华享受。这样,我们才能对茶道有全面的了解。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六

朝代大致这么几个来源: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寓意吉祥。

一、以部落名为国名:以族名为国名在中国上比较常见。夏朝、商朝、周朝都是以部落为名的。

二、以地名为国名:在周朝时的诸侯国最常见,比如陈、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国号。

三、以姓为国号:战国初期的赵、魏、韩这三国就是典型的以姓为国号。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七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剪纸与民俗。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

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

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剪纸――中国民俗文化中永远的风景。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八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立储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很长时期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其生母必须被赐死,这项看起来很残忍的制度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

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却在北魏沿袭成势。

在看宫廷剧的时候,大多的剧情:都是后宫的女人为了生儿子巩固地位而使出各种手段。

当然,在古代历史上的宫廷中,也是普遍存在母凭子贵的现象,后宫女儿的地位往往与是否能为皇上诞下皇子有很大的关系。若自己的儿子可以当上皇帝,自己的地位也一定可以大大提升,例如王政君、武则天、孝庄太后、慈禧等。

当然凡事也有例外,有的妃嫔却偏偏不愿意生儿子,因为诞下皇子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荣耀,有时候也会带来杀身之祸。

最先执行这个律法的是汉武帝,当年的汉武帝年迈,自知无法再管理朝政,准备立年幼的刘弗陵为皇帝,而当时刘弗陵的母后钩戈夫人还年轻气盛,汉武帝担心自己死后,钩戈夫人的势力会变强大,夺走自己的江山,使吕后的事件再次上演,于是便下令将她处死。

当时,钩戈夫人还曾苦苦哀求,但是并没有打动武帝,就这样,钩戈夫人死在了小小的刘弗陵眼前,这队刘弗陵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创伤。

到了北魏时期,这样残酷的继承制度被写进了律法,如果某位妃子诞下的儿子成为了皇帝,那么这个妃子就要自杀。

从道武帝开始,凡是儿子被立为太子的妃子都被处死了,此制度一实行就实行了七代,有许多正值大好年华的女子无端死去。例如道武帝的宠妃刘氏,生了长子拓跋嗣,后来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刘氏便被杀掉了。后来,拓跋嗣因为过于想念母亲,经常悲伤不已,后来竟被道武帝赶出了皇宫。

可以说,到北魏时期,“立子母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与拓跋古老的旧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北魏还没有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继承制度,而是以来与母亲家族的势力,即“母强子立”。

但是到了道武帝的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道武帝用战争手段强硬离散了母族的部落,后来先后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太子的母亲。不过杀母立子的制度虽然打破了旧制度,但是也因此牺牲了许多无辜母亲的生命。

孝文帝拓跋宏的父亲信仰佛教,因此在拓跋宏五岁的时候就退位,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了他。但是由于拓跋宏的母亲在立太子时按照制度被赐死,因此拓跋宏只能由冯太后抚养。

可想而知,冯太后对待拓跋宏非常之不好,经常体罚他,甚至有一次大冷天把拓跋宏关在黑屋子里面三天不给饭吃。后来,孝文帝的宾妃们都希望自己生孩子是个公主,而都不愿意生男孩,以免到时候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

好在这个制度到了宣武帝元恪时得到了废除,因为宣武帝深信佛教,不忍杀生,于是便废除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宣布立太子时,不需要再杀太子的母亲。

始于天赐六年(409),止于延昌元年(512),“子贵母死”在北魏沿袭七代,历经百年,见证了拓跋鲜卑的兴衰。

这一制度,是氏族社会碰撞封建专制的产物,是北魏推进制度转型的催化剂,所以,它只是一时的权宜之举。它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人干政问题。事实上,北魏出现了很多女强人,如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高皇后、胡太后等。细细数来,这一时期的妇人干政现象,要比北魏建国前还要严重。

笔者认为,封建专制制度一日不除,妇人干政的现象就不会断绝,这也正是西汉“立子杀母”一代而终的根本原因。而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不顾制度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将其变成“妇人参与国政”的工具,这不仅违背了拓跋珪的初衷,同时也加速了北魏政权的衰败和分裂。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九

御史在后。”虽然那个时期的御史监察制度不具备现代监督的基本特征,但在当时封建社会“诸法合体”、审判权和公诉权不分的情况下,却已经包含了现代法律监督制度的因素。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其主要职责是“典正法度”,即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工作,同时,还掌管图书文件。这时,御史大夫地位列于“三公”之中,处于国家中枢地位。但是,此时的御史大夫还不是完全的监察官,而是对内实行监察权,对外实行行政管理权的兼任官,即行政官兼任最高监察官。

到了两汉时期,国家逐步制定了一些有关监督的法规,最主要的有《监御史九条》、《刺史诏六条》。由这两个法规来看,两汉的监察法规主要是监督官吏在司法审判中违法渎职的行为。而此时,国家的言谏制度也得以发展,这就初步形成了御史制度和言谏制度相互配合的封建监察制度格局。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中国已经形成组织完善、分工清楚、职责明确的监察机构和谏官组织。其监察机构格局为,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下设台院、殿院和查院分别掌管弹劾中央百官、纠察违礼之事及监察地方官吏等监察事宜。其谏官组织在唐代称为御史台,专职监察弹劾行为。

到了宋朝时期,监察制度较之唐代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其言谏机关由过去的对君主的过失行为进行劝谏扩大到对大臣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谏正,使封建言谏制度发展到了高峰期;二是御史台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对违法失职的官吏不仅可以监察纠举,而且有权侦训,增加了司法职能。同时还实现了“台谏合一”制度,强化监察机关对权力的监控职能。明清两代改御史台为监察院,其基本监察制度相对前朝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在组织设置及实施方面更加严密。

儒家学者认为,社会各阶层人等,按照礼的要求各守其位、各安其分,天下之治即可实现。因此,对于作为社会和谐安定的一种辅助机制的监察必然会以“礼”为标准来实施监督。故我国古代御史监察的主要对象有:无礼失敬行为;侵害百姓行为;恃强霸朝行为;行为;泄密枉法行为;违法司法行为。正是从监察的主要对象――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礼”的要求――出发,我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形成了以“王权至上”为核心,并以“礼”为约束的监督理论。而纵观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无论是对哪一个阶级群体进行监察,还是对哪一种行为进行监察,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缓和阶级之间以及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从而确保封建王朝的统治屹立不动。

首先,封建社会都是实行专制统治,那时的君主把握着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这种统治制度中,皇帝一人处于最高层,其下是层层官僚机构及其官吏,最下层才是广大劳动群众,皇帝是万万人之上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在治理国家时,需要各级官僚机构及其官吏忠实地贯彻自己的意图,尽力为自己效劳,这就决定了御史监察的必要性。因为上文提及的六种监察对象都会有损于统治者的形象,以至于最终危机封建专制统治。然而,由皇帝一人对数量庞大的官吏进行监督是很难的,因此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国家机构代替皇帝来行使监督权,而御史台及其相关部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机构。特别是在一个朝代的特殊时刻,御史通过肃清贪官污吏、惩戒违法行为、追究侵害百姓权益的行为等等来确立封建统治阶级的良好形象,稳固社会秩序,最终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

其次,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都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在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时,皇帝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必然会要求御史采取一定的行动,对官吏进行监察以削弱官吏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早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百姓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要安抚百姓,必定要从统治者自身抓起,也就是说,必须约束统治阶级的一些“非法”行为。这就必然导致皇帝建立御史监察机制来实现这一目的。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他们相互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对立。当一方的权力极度膨胀时,就必然会产生恃强霸朝等违反礼法的行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皇帝必然需要御史对官吏进行监察,并根据监察结果随时对权力分配的格局进行调整。

当然,从我国的御史监察制度来看,由于它受到王权与礼的约束,它也就当然的会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御史为了在朝廷中生存并获得权力,他们必然要依附于权贵(或是皇帝,或是当朝重臣)。因此,他们的监察行为也必然要受制于他所依附的权贵。皇帝讨厌的官吏如稍有犯规则深究其则,甚至株连九族,而皇帝欣赏的官吏即使犯下弥天大罪也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监督者们对直接侵害最高统治者利益的职务犯罪从严追究,而对于侵害百姓利益的职务犯罪则听之任之或者从轻发落。第二,御史在行使监察权时,为了不得罪权贵,必然会明哲保身,从而导致其监察行为的不彻底性。他们的监察行为只针对阶级地位低、官职小的官吏,与他们利益及关系疏远的官吏,而很少甚至从不会针对阶级地位高、官职大的官吏,与他们利益及关系密切的官吏。

1.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机构的设置受到“王权至上”的影响。法律监督权是为了保证国家权力在合法的轨道上正常运行,是为了保障法律在正常的范围内统一正确地被实施。这是一种超然的、完全独立的国家权力。因此,作为行使这种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也就必须出于一种超然的、完全独立的地位。

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给予了明确的定位。该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此后,虽然我国宪法又多次修订,但对于检察机关的这一清楚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却没有再作任何改变。但是在实际中,行政机关对于检察院干预甚至侵犯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司法界人们早已认识到的,行政机关掌握着监察机关人、财、物的配备、调拨权,没有物质保障的法律监督是难以对立行使的。

从历史上考虑,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一直强调“王权至上”。御史的权力来源于王权、服务于王权、受制于王权。并且他们的升迁、奖励、俸禄,甚至生死完全取决于王权所有者的决定。因此,他们没有独立的监督权,也就不能更好的发挥法律监督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对于“政治权威”的监督受到“王权至上”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从理论上说,现代政治学已经论证,监督指向实际上与权力指向相一致,任何一个健全的民主社会,其监督指向都应当是自上而下、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平行配置,不能轻畸重或强弱过分悬殊。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法律监督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法律监督只有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而没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平级之间的相互制约。而这种状况形成监督在失衡的条件下运行,从而加大了“政治权威”的权力(当然,这里的“政治权威”也包括法律监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例如:人大对于司法机关有监督权,但是,我国《监督法》却没有规定司法机关对人大的监督权。这样就会导致对人大监督的空白,从而使得人大及其成员的行为违法成为可能。

而造成这样的一种形式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我国自古以来的“王权至上”对其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尊君”是儒家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而对人民的一种思想控制手段。他们强调:人民必须忠君报国。在这种长期的思想控制下,人民在内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服从于“政治权威”的思想,他们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作出违背“政治权威”命令的行为或侵害“政治权威”利益的行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民内心仍然存在着这种服从的思想。第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其的影响。自古以来,儒家认为人心本善,“既然人心本善,则庶民可教化,明君贤相亦可返身自求,故修身便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而古代的官吏除世袭外,一般均采用举荐贤能的制度来选拔。通过这种程序而成为官吏之人也均被认为是“德行道艺”全面合格的人。因此,在百姓眼中,他们不会有违法行为之可能。既然没有违法行为,就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监督。

3.法律监督在立法上的规定受到“性善论”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在规定监督权限时,出现条文不明确、操作性差、任意扩大或缩小权限范围等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规定过于笼统。例如,行政诉讼法全篇共有75个条文,但关于法律监督的规定只有2条,且都只是“有权对……实行法律监督”、“有权按……提出诉讼”等极为原则性、概括性的表述,至于这些权的具体内容、操作程序、效力如何,难以从字面上获得明确的解释,又没有立法解释对此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统一协调。(2)监督出现空白。例如对劳动教养的监督方面,依法律规定,目前劳动教养委员会是政府的下设机构,以政府名义对劳教案件进行审批,检察机关无权直接实施监督。而在实践中,劳动教养委员会与公安机关的劳教承办部门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检察机关无权劳动教养委员会的审批行为,实际上也使劳动教养案件成为了监督的“空白带”。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受到我国传统中“人心本善”的思想影响。正因为人心本善,官吏则不需要外在的约束条件,只需要内在自律就可以正确且正当地行使监督权,特别是那些通过“德行道艺”全面考核地官吏,更能在行使监督权时自动受到“礼”的约束。因此,对于这些监督者在行使监督权时就没有必要设置外在条件的约束。

(二)历史文化对我国现今监督制度的积极影响。

1.在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方面,儒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强调的人伦道德,自人类摆脱野蛮、迈向未来以来,它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就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精神、行为制约,这集中表现在儒家推崇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在这个“八字方方针”的指导下,在人们内心中逐渐形成一种观点:不管是何人,谁在思想及行为上被判了这些道德规范,不仅其本人会感到内心谴责,更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就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就会生无立足之处,死无葬身之地。这种观点经历了几千年,仍然影响着我国现今的人民群众及领导干部,促使他们不断的用“八字方针”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并且尽可能的不去做任何违法行为。相对地,对违法行为地法律监督也就相应地减少。

2.在政令贯彻实施方面,“王权至上”与“礼”发挥着它地积极作用。由于上文提及的,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服从于“政治权威”的思想。当国家决策者们制定了一个政策、命令时,人们必然会绝对的对其进行贯彻实施,使政令畅通无阻,并且能够彻底发挥政令的作用。

[1]贺志姣.现代法律文化建设与传统伦理文[j].中国文化研究,20xx(2).

[2]李文杰.谈谈法律监督[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2).

[3]陈奇星等.行政监督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4]王立民.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

三国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一直受到后人的传颂,近年来,关于草船借箭的题材电影和电视剧也层出不穷。

然而真实的情况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罗贯中根据曹操伐吴的事迹加以加工而成,这次,孙权才是主角。

孙权在这里完成的大事件,概括起来讲就是:与曹操如谈恋爱,关系时好时坏;与刘备如离婚,渐行渐远,直至彻底交恶。当然其中有交错,与曹操翻脸的时候必定与刘备笑容迎脸,与曹操消停一会必定和刘备大打出手。就像“斗地主”一样,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与曹操的摩擦断断续续,说两次比较大的战役。

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相似的情节,只是主角都换人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角是诸葛亮,但这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孙权。

公元2,曹操为了复仇,经过几年的休整,进军濡须口(今安徽含山县内)。这在长江以西,孙权为了防守曹军建立的军事据点。曹操以张辽、臧霸为先锋,号称有40万人。但他们有心理阴影,上次赤壁之战吃的苦头大了,害怕悲剧再次上演。

张辽越走腿越软,到了半途还想撤兵回去。臧霸心里也抖豁,壮着胆子给张辽打气:曹公会安排好一切的,怎么会扔下我们不管呢?千万不要怕。第一战,曹军得胜,还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了都督公孙阳。孙权得到消息后,迅速带了7万人抵抗,派甘宁成功地夜袭了曹操大营。

此后曹操大军不知道中了什么邪染上了恐惧症,如同惊弓之鸟。孙权连连挑战,曹军像是为逃避挨打躲到床下的小孩,死活不出来。

孙权大摇大摆地坐着大船观看曹操的水军,曹军不敢出击,只能远远地乱箭齐发。孙权的船因为一面全被射中,船身倾斜,孙权命令手下很从容地把船转个方向,曹军也很配合地再次发箭,直到另一面也射满了箭,船身得以平衡,孙权才坐着船不紧不慢地离去。

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孙权坐着小船看曹军,曹操没有派人放箭。孙权为了显摆示威,一路敲着喧天的锣鼓经过,曹军眼睁睁地看着他扬长而去。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孙权不仅不惧怕曹操,还占了一定的主动权。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是猪的意思。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权知道曹操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

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写下一首借古抒怀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就是以孙权这个故事暗喻南宋朝廷的软弱,沉郁顿挫、意境高远,三问三答,引发千古兴亡之感。

生子当如孙仲谋。多少年了,这句千古之词还那么震撼人心。孙权虽然勇武比不上孙策,但是他也不可小视。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一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辞 》、《孔雀东南飞》

17、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三代:夏 、商 、周

23、《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三教:儒、 释、 道

27、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8、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29、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0、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1、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2、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3、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4、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5、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6、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7、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8、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39、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0、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41、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2、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3、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4、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5、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46、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7、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48、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49、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0、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5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52、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3、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4、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55、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56、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57、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58、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63、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64、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6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6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6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6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70、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7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72、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 论语》

7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

7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7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7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79、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80、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阮?、应?、刘桢

81、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82、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86、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87、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88、戏曲四行当:生 、旦、净、 丑

89、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90、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海花》(曾朴)

91、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92、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9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94、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95、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96、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97、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98、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99、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

100、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二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8、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9、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0、岁寒三友:松、竹、梅。

31、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2、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3、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4、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5、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6、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7、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8、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9、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0、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41、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2、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3、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5、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46、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7、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48、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49、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0、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5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52、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3、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4、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55、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56、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57、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58、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60、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

61、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63、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64、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6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6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6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6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70、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7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72、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7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7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7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7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79、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80、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阮?、应?、刘桢。

81、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82、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86、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87、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88、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89、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90、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91、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92、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

9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曾补之、张来。

94、宋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大成、尤袤。

95、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96、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97、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98、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99、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顺天。

100、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三

御史在后。”虽然那个时期的御史监察制度不具备现代监督的基本特征,但在当时封建社会“诸法合体”、审判权和公诉权不分的情况下,却已经包含了现代法律监督制度的因素。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其主要职责是“典正法度”,即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工作,同时,还掌管图书文件。这时,御史大夫地位列于“三公”之中,处于国家中枢地位。但是,此时的御史大夫还不是完全的监察官,而是对内实行监察权,对外实行行政管理权的兼任官,即行政官兼任最高监察官。

到了两汉时期,国家逐步制定了一些有关监督的法规,最主要的有《监御史九条》、《刺史诏六条》。由这两个法规来看,两汉的监察法规主要是监督官吏在司法审判中违法渎职的行为。而此时,国家的言谏制度也得以发展,这就初步形成了御史制度和言谏制度相互配合的封建监察制度格局。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中国已经形成组织完善、分工清楚、职责明确的监察机构和谏官组织。其监察机构格局为,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下设台院、殿院和查院分别掌管弹劾中央百官、纠察违礼之事及监察地方官吏等监察事宜。其谏官组织在唐代称为御史台,专职监察弹劾行为。

到了宋朝时期,监察制度较之唐代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其言谏机关由过去的对君主的过失行为进行劝谏扩大到对大臣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谏正,使封建言谏制度发展到了高峰期;二是御史台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对违法失职的官吏不仅可以监察纠举,而且有权侦训,增加了司法职能。同时还实现了“台谏合一”制度,强化监察机关对权力的监控职能。明清两代改御史台为监察院,其基本监察制度相对前朝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在组织设置及实施方面更加严密。

儒家学者认为,社会各阶层人等,按照礼的要求各守其位、各安其分,天下之治即可实现。因此,对于作为社会和谐安定的一种辅助机制的监察必然会以“礼”为标准来实施监督。故我国古代御史监察的主要对象有:无礼失敬行为;侵害百姓行为;恃强霸朝行为;行为;泄密枉法行为;违法司法行为。正是从监察的主要对象――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礼”的要求――出发,我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形成了以“王权至上”为核心,并以“礼”为约束的监督理论。而纵观我国古代监察制度,无论是对哪一个阶级群体进行监察,还是对哪一种行为进行监察,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缓和阶级之间以及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从而确保封建王朝的统治屹立不动。

首先,封建社会都是实行专制统治,那时的君主把握着立法、司法、行政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这种统治制度中,皇帝一人处于最高层,其下是层层官僚机构及其官吏,最下层才是广大劳动群众,皇帝是万万人之上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在治理国家时,需要各级官僚机构及其官吏忠实地贯彻自己的意图,尽力为自己效劳,这就决定了御史监察的必要性。因为上文提及的六种监察对象都会有损于统治者的形象,以至于最终危机封建专制统治。然而,由皇帝一人对数量庞大的官吏进行监督是很难的,因此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国家机构代替皇帝来行使监督权,而御史台及其相关部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机构。特别是在一个朝代的特殊时刻,御史通过肃清贪官污吏、惩戒违法行为、追究侵害百姓权益的行为等等来确立封建统治阶级的良好形象,稳固社会秩序,最终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

其次,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都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在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时,皇帝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必然会要求御史采取一定的行动,对官吏进行监察以削弱官吏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早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百姓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要安抚百姓,必定要从统治者自身抓起,也就是说,必须约束统治阶级的一些“非法”行为。这就必然导致皇帝建立御史监察机制来实现这一目的。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他们相互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对立。当一方的权力极度膨胀时,就必然会产生恃强霸朝等违反礼法的行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皇帝必然需要御史对官吏进行监察,并根据监察结果随时对权力分配的格局进行调整。

当然,从我国的御史监察制度来看,由于它受到王权与礼的约束,它也就当然的会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御史为了在朝廷中生存并获得权力,他们必然要依附于权贵(或是皇帝,或是当朝重臣)。因此,他们的监察行为也必然要受制于他所依附的'权贵。皇帝讨厌的官吏如稍有犯规则深究其则,甚至株连九族,而皇帝欣赏的官吏即使犯下弥天大罪也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监督者们对直接侵害最高统治者利益的职务犯罪从严追究,而对于侵害百姓利益的职务犯罪则听之任之或者从轻发落。第二,御史在行使监察权时,为了不得罪权贵,必然会明哲保身,从而导致其监察行为的不彻底性。他们的监察行为只针对阶级地位低、官职小的官吏,与他们利益及关系疏远的官吏,而很少甚至从不会针对阶级地位高、官职大的官吏,与他们利益及关系密切的官吏。

1.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机构的设置受到“王权至上”的影响。法律监督权是为了保证国家权力在合法的轨道上正常运行,是为了保障法律在正常的范围内统一正确地被实施。这是一种超然的、完全独立的国家权力。因此,作为行使这种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也就必须出于一种超然的、完全独立的地位。

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给予了明确的定位。该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此后,虽然我国宪法又多次修订,但对于检察机关的这一清楚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却没有再作任何改变。但是在实际中,行政机关对于检察院干预甚至侵犯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司法界人们早已认识到的,行政机关掌握着监察机关人、财、物的配备、调拨权,没有物质保障的法律监督是难以对立行使的。

从历史上考虑,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一直强调“王权至上”。御史的权力来源于王权、服务于王权、受制于王权。并且他们的升迁、奖励、俸禄,甚至生死完全取决于王权所有者的决定。因此,他们没有独立的监督权,也就不能更好的发挥法律监督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对于“政治权威”的监督受到“王权至上”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从理论上说,现代政治学已经论证,监督指向实际上与权力指向相一致,任何一个健全的民主社会,其监督指向都应当是自上而下、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平行配置,不能轻畸重或强弱过分悬殊。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法律监督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法律监督只有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而没有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平级之间的相互制约。而这种状况形成监督在失衡的条件下运行,从而加大了“政治权威”的权力(当然,这里的“政治权威”也包括法律监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例如:人大对于司法机关有监督权,但是,我国《监督法》却没有规定司法机关对人大的监督权。这样就会导致对人大监督的空白,从而使得人大及其成员的行为违法成为可能。

而造成这样的一种形式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我国自古以来的“王权至上”对其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尊君”是儒家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统治,而对人民的一种思想控制手段。他们强调:人民必须忠君报国。在这种长期的思想控制下,人民在内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服从于“政治权威”的思想,他们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作出违背“政治权威”命令的行为或侵害“政治权威”利益的行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民内心仍然存在着这种服从的思想。第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其的影响。自古以来,儒家认为人心本善,“既然人心本善,则庶民可教化,明君贤相亦可返身自求,故修身便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而古代的官吏除世袭外,一般均采用举荐贤能的制度来选拔。通过这种程序而成为官吏之人也均被认为是“德行道艺”全面合格的人。因此,在百姓眼中,他们不会有违法行为之可能。既然没有违法行为,就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监督。

3.法律监督在立法上的规定受到“性善论”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在规定监督权限时,出现条文不明确、操作性差、任意扩大或缩小权限范围等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规定过于笼统。例如,行政诉讼法全篇共有75个条文,但关于法律监督的规定只有2条,且都只是“有权对……实行法律监督”、“有权按……提出诉讼”等极为原则性、概括性的表述,至于这些权的具体内容、操作程序、效力如何,难以从字面上获得明确的解释,又没有立法解释对此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统一协调。(2)监督出现空白。例如对劳动教养的监督方面,依法律规定,目前劳动教养委员会是政府的下设机构,以政府名义对劳教案件进行审批,检察机关无权直接实施监督。而在实践中,劳动教养委员会与公安机关的劳教承办部门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检察机关无权劳动教养委员会的审批行为,实际上也使劳动教养案件成为了监督的“空白带”。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受到我国传统中“人心本善”的思想影响。正因为人心本善,官吏则不需要外在的约束条件,只需要内在自律就可以正确且正当地行使监督权,特别是那些通过“德行道艺”全面考核地官吏,更能在行使监督权时自动受到“礼”的约束。因此,对于这些监督者在行使监督权时就没有必要设置外在条件的约束。

(二)历史文化对我国现今监督制度的积极影响。

1.在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方面,儒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强调的人伦道德,自人类摆脱野蛮、迈向未来以来,它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就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精神、行为制约,这集中表现在儒家推崇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在这个“八字方方针”的指导下,在人们内心中逐渐形成一种观点:不管是何人,谁在思想及行为上被判了这些道德规范,不仅其本人会感到内心谴责,更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就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就会生无立足之处,死无葬身之地。这种观点经历了几千年,仍然影响着我国现今的人民群众及领导干部,促使他们不断的用“八字方针”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并且尽可能的不去做任何违法行为。相对地,对违法行为地法律监督也就相应地减少。

2.在政令贯彻实施方面,“王权至上”与“礼”发挥着它地积极作用。由于上文提及的,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服从于“政治权威”的思想。当国家决策者们制定了一个政策、命令时,人们必然会绝对的对其进行贯彻实施,使政令畅通无阻,并且能够彻底发挥政令的作用。

[1]贺志姣。现代法律文化建设与传统伦理文[j].中国文化研究,20xx(2).

[2]李文杰。谈谈法律监督[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2).

[3]陈奇星等。行政监督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4]王立民。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四

在群星璀璨的区域文化中,河洛文化无疑是其中一个耀眼的明星。与三晋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比,河洛文化有何特点?又如何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对本报记者的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河洛文化的范围涵盖哪些地方?我们应该如何界定河洛文化在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位置?刘庆柱: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区域文化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河洛地区以今洛阳为中心,地理范围包括今豫西、晋南一带。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中国古代区域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区域文化中的“核心区域”文化,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根文化”。所谓“核心区域”文化,就是影响整个国家的文化;所谓“根文化”,就是国家的文化之“根”。在河洛地区南部山区一带,近年来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存,这些旧石器时代的重大考古发现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豫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之前,在当今中国地理范围之内考古学文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史前区域文化。庙底沟文化(即庙底沟类型)孕育出河南龙山文化,继之又在庙底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基础上产生了夏文化及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河洛地区[]考古发现的王城岗城址、新砦城址、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被学术界认为是夏商王朝的都城遗址。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古代国家历史的缩影,古代都城所在地是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上述夏商王朝的古代都城遗址充分证实了其所在地河洛地区是夏商(早期)王朝的中心地区。从河南龙山文化时代的夏王朝早期都城遗址——王城岗城址、新砦城址,到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说明夏文化源于河南龙山文化,而从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夏文化的主要历史平台就在河洛地区。如果说庙底沟文化在河洛地区孕育了“华夏文化”,那么“华夏文化”的形成与早期发展,则在河洛地区夏商都城遗址得到考古发现的科学佐证。从“三代”的“华夏文化”,到汉唐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河洛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汉武帝时期,伴随着函谷关从灵宝东移至新安,促进了汉唐时代河洛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一体化”,使“汉唐两京”成为“汉唐盛世”的“中心”。汉唐时代河洛地区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礼制建筑与宗教遗存等许多重要考古发现,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河洛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核心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历史上的很多都城诞生在河洛地区,您如何看待河洛文化对我国古代都城建制的影响?刘庆柱:从中国古都发展史看,河洛地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宫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奠定了此后三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王朝都城布局形制的基本文化基因,如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的都城以宫城为核心的布局,宫城之中“宫殿”与“宗庙”的二元格局,宫庙政治性建筑的“一门三道”与“一门四塾”规制。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中最早的“择中而立”的典型,它们确立的范式一直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城之宫城所延续。作为从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国家历史物化载体的中国古代都城,河洛地区的东汉雒阳城从汉长安城“宫城”与“亚宫城”并存发展为“双宫城”至“单宫城”,都城从西汉时代的“坐西朝东”改为“坐北朝南”。与古代都城变化相对应的是“若都邑”的帝王“陵墓”,从西汉帝陵的“坐西朝东”改为东汉帝陵的“坐北朝南”。帝陵陵园结构由西汉帝陵陵园的帝陵与皇后陵的“同茔不同穴”、二者各置一个陵园,变为东汉帝陵的帝后“同穴”。东汉都城与帝陵的上述规制变化影响深远,为东汉以后历代王朝所基本继承。

夏商周时代的“华夏文化”,至秦汉时代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河洛地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集中反映在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时从“长城地带”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徙都洛阳,开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大发展的政治、文化格局,从华夏文化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河洛地区被北魏王朝认同,河洛文化也成为多民族形成的“国族”——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鲜卑人统治的北魏王朝徙都河洛地区,无疑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孝文帝营建的北魏洛阳城,由宫城、内城和郭城组成,北魏洛阳城“三城制”取代魏晋洛阳城、两汉都城与先秦都城的“双城制”,从古代国家层面完成了从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的根本性转变(作为帝国时代的两汉都城与魏晋洛阳城的“双城制”和帝国时代的“时间差”,应该是“物质文化”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决定的),并为此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所承袭。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河洛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刘庆柱:宗教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汉代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成为有容乃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洛文化的“有容乃大”,在佛教文化的“汉化”与“汉式佛教”的形成方面,有着世界性历史意义。中国的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就建在东汉雒阳城。永宁寺作为国家大寺,营建于北魏洛阳城宫城正门之外、都城中轴线的铜驼街。河洛地区是汉式佛教形成与发展的“圣地”。开凿于北魏王朝、兴盛于大唐王朝的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中唯一开凿的国家级佛教石窟,是汉式佛教的“国家工程”。正因为佛教于东汉时代在河洛地区“生根”,在北魏洛阳城时期发展,使佛教融入中华民族文化。此外,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国家确立的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地位,在河洛地区的中心东汉雒阳城遗址得到见证。洛阳考古发掘的汉魏洛阳城的太学遗址、辟雍遗址、明堂遗址,以及太学遗址出土的儒家经典“熹平石经”,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的古代中国主导思想意识的物化载体。与此同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完成于河洛地区。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五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份无价之宝。它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视野、情操和姿态。近日,我读了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增强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特在此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二、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绵延不绝,其理念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感受到了其优雅和魅力所在。无论是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是道家韵味的文化符号,抑或是佛学思想的精髓,它们都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迥异于世界其他文化的独特韵味和瑰丽奇妙。

三、对于祖国的热爱。

读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我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内心深处的中国味道。认真思考,我能够理解到,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充满繁荣的社会里,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要明白我们是因为祖国的繁荣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古人云,“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与价值的标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共同点。”我们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发扬国学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向更高远的目标不断努力。

四、对于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和许多同学一样,在接触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之前,我感觉到读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当我开始认真读下去,再三品味之后,我发现这种阅读方式是对我们大脑的一种锻炼,它可以使我们逐渐增强阅读的意愿和兴趣,从而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素养,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此外,虽然读书的过程不容易,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不懈地练习,这样可以提升我们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的能力,使我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五、总结。

通过这次阅读,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发现这是我们在学习上不能忽视的一个领域。同时,它让我更加深入地感悟并认识到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从而可以更加实际地体现出我们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担当。最终,我希望我们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多多阅读、多思考,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升国家的文化内涵,让中华文化传承后人。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六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间(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82年)所铸造的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腹内刻有500字金文册命书,字数为举世铭文青铜器中最多,书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级,主要讲述了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的事情,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故有“抵得一篇《尚书》”、“青铜三宝”、“海内三宝”、“故宫三宝”之誉。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七

导语: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文化日语专有名词,欢迎参考!

故宮(こきゅう)

紫禁城(しきんじょう)

周口店(しゅうこうてん)

燕京(えんけい)

女真族(じょしんぞく)

盧溝橋(ろこうきょう)

朱元璋(しゅげんしょう)

午門(ごもん)

廷杖(ていじょう)

嘉靖帝(かせいてい)

太和殿(たいわでん)

乾清宫(けんせいきゅう)

坤宁宫(こんねいきゅう)

周礼(しゅらい)

前朝后庭(ぜんちょうこうてい)

左祖右庙(さそうびょう)

状元(じょうげん)

榜眼(ぼうがん)

探花(たんか)

九龍壁(きゅうりゅうへき)

唐玄宗(とうげんそう)

進士(しんし)

御花園(ぎょかえん)

重陽(ちょうよう)

崇禎帝(すうていてい)

珍妃井(ちんひせい)

五穀豊穣(ごこくほうじょう)

祈年殿(きねんてん)

無字碑(むじひ)

十三陵(じゅうさんりょう)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八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16、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17、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

18、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

19、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

2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21、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

22、广西灵川县大圩镇。

23、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24、重庆市江津市中山镇。

2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6、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

27、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28、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

29、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30、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31、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

32、云南省禄丰县黑井镇。

33、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

2.?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3.?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4.?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

5.?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

6.?江苏省高淳县淳溪镇。

7.?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8.?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

9.?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

10.?浙江省宁海县前童镇。

11.?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

12.?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

13.?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

14.?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

15.?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

16.?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

17.?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

18.?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

19.?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

20.?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

21.?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22.?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23.?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

24.?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兴坪镇。

25.?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

26.?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

27.?重庆市江津市塘河镇。

28.?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

29.?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镇。

30.?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31.?四川省合江县尧坝镇。

32.?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

33.?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

34.?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

35.?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

36.?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

37.?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昌珠镇。

38.?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

39.?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

40.?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

东栅景区100元,西栅景区120元。门票当天有效,时间从8:00—17:30(冬季17:00)。

在双休日和黄金周期间从晚上18:00—21:00进入景区需要购买夜票,票价25元。

对持有老年证(无证的,凭身份证70岁以上)、三十年教龄证、残疾证、离休干部证、中小学生证及1米至1.3米的儿童享受7.5折优惠(75元)。

交通:先从嘉兴汽车西站13:40有直达乌镇的中巴,其余时间可先乘中巴到桐乡(10元,1小时可达)再转车到乌镇(中巴4元,15分钟可达)。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上海体育场5号看台下)有到西塘的旅游专线车双休日上午7:30发车,14:30从乌镇返回,旅游套票含来回车票、景点门票98元)。上海西区汽车站也有直达乌镇的依维柯中巴,票价30元,2小时可达。

乌镇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它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乌镇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

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

乌镇民俗风情浓郁,是反映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博物馆。

乌镇经济发展迅猛,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富庶之镇。

乌镇古镇得到了有效保护,在保护与开发中求得了持续和谐发展。

2001年乌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2年荣获国家aaaa级景区称号;2004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荣登浙江省十大人气最佳旅游景区首位,荣获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乌镇已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黄金周”假日旅游预报统计重点景区名单。乌镇,正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的旅游品牌。

目前,以精品化、休闲化为发展目标的二期工程――乌镇西栅正在抓紧施工,投入巨资对河道、街区、桥梁、民俗等进行保护性整理、挖掘、修复,预期可在2005年十月正式开放。原汁原味的中国江南水乡与世界一流休闲体验型度假区完美的结合,将使广大游客在乌镇享受前所未有的梦幻假期。

西栅。

夜幕降临时,喝着小酒,看对岸楼台上唱戏,或者到水边放几盏莲花灯,都会令人心醉。摄影爱好者千万别忘了带上三脚架。这里还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动。当时,女人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佑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到了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提灯走桥演化为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

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

江浙分府。

江南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江南木雕陈列馆。

余榴梁钱币馆。

立志书院作为茅盾纪念馆的一部分,按原样恢复后,文昌阁也将重现飞檐临波的风姿。

茅盾故居。

夏同善旧宅地。

古戏台。

汇源当铺。

乌镇商业区以中市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栅各成系统,又有自己的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网络。如东栅的中心是财神湾,全镇最大的水产集散中心就在这里,乌镇最大的批发零售商徐恒裕东号和西号也在这里。林家铺子旁有锦和斋,经营南北货物,声誉极盛,至今尚存。

实用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大全(19篇)篇十九

据文字记载表明,茶树的历史文化在3000多年前就已存在,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对于中国茶树的历史文化下面就进行详细介绍。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以及茶文化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心得(模板17篇)

    军训心得是我参加军事训练期间对自己表现的回顾和总结。这里有一些关于培训心得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与灵感。2012年11月30日,联校教研室组

    热门经济学的体会(案例18篇)

    征文可以让人们通过写作来思考和总结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在写征文之前,参与者可以先进行一定的调研和学习,以提高自己对主题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果你对征文写作还有一些

    热门队站建设工作推进(汇总15篇)

    在即兴表演中,艺术家需要迅速反应和决策,展现出自己的灵活性和独特的创造力。那么在即兴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呢?以下是一些著名演员的即兴表演作品,让

    2023年水利工程专题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8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下面是一些写工作心得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曾经有一个教育者说过:“教育始终应该是

    优秀能耗双控心得体会范文(15篇)

    每一次培训都是一个宝贵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一些实习心得的整理,希望对正在实习或即将实习的同学们有所帮助和借鉴。双控是一种领先全球的管

    实用社区科普活动工作总结大全(14篇)

    期末考试是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机会。以下的学期工作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和领域,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一、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四个活

    最新如何向单位写情况说明范文(18篇)

    企业标语是企业形象的重要体现,它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客户的信赖感。通过不断测试和优化,企业标语可以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保持其竞争优势。下面是一些行业内著

    实用物流公司实践报告(案例15篇)

    开题报告需要包含详细的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以便指导后续的研究工作。通过阅读这些竞聘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使自己的竞聘报告更加出色。基本情况:上海

    最新工伤费用申请报销范文(19篇)

    离婚申请书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提出离婚申请的文件,用于解除夫妻关系,并规定了离婚的原因和要求。作为重要的法律文书,它需要明确表达离婚的意愿,提供充分的证据,并符合

    2023年中华民族一家亲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写培训心得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回顾,有助于查漏补缺,促进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实习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