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雨的印记篇一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
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
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
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总有一些什么
会留下来的吧
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
好让 好让那些
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经怎样地深深地爱过你
3、 你走吧,我总要习惯一个人。 ——席慕蓉
4、 时光仍旧立于不败之地。 ——席慕蓉 《时光九篇》
雨的印记篇二
揉揉朦胧的睡眼,睁开,眼前还是朦胧。
我从床上跳下,打开窗户。
下雪了!
此时此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白茫茫的一片,除了朦胧还是朦胧。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越下越大,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个白色的小雪球。一团团、一簇簇的雪飞落下来,仿佛无数被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不禁让我想起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和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是的,风一吹,眼前便好像有无数的小球在空中无规则运动,让我想起了科学里的分子的运动状态,煞是壮观。雪球覆盖在树枝、道路、庄稼上,把树枝压弯了腰,为庄稼送去一件温暖的白色外套,为道路披上了一件白色披风。眺望远处的山,亦白雪的国度。在浙江这样的江南水乡看到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色,不禁让人怀疑自己是否瞬间到了东北。这场雪是来得如此匆匆,去也匆匆。才一会儿功夫,便开始变小了。慢慢地,再小…… 直到消失。天地间仍是一片银白的世界,分不清东南西北。雪停了,雪走了。屋顶上还留着雪,仿佛是一层飘逸的轻纱……的,雪走了,它来的悄悄,去的无声,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片惊喜。
雨的印记篇三
印记,可以是你刚学会走路时留下的痕迹;印记,可以是你迈向社会留下的痕迹;印记,也可以是你刚学会写字时,写在纸上的那一墨水的痕迹。而我的印记是我印象深刻。
蜿蜒曲折的长城,人云密布,打着伞的游客都像搬食物的蚂蚁一样,在万里无云的晴天坚持不懈的爬啊爬。我和爸爸也是其中的两只“蚂蚁”。而我这只“蚂蚁”实在是爬不动了,想要放弃之前立下的豪言,但爸爸汗流浃背且持之以恒的背影促使我坚定不移。不放弃的精神是我留在了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坚持不懈的印记。
同样车水马龙的园里,我和爸爸不打算做两只坚持不懈,勇于攀登的“蚂蚁”了,而是要做蹦蹦跳跳的“松鼠”。这里山清水秀,属实凉快,何不安闲自乐、新风赏景一番呢?湖面波光粼粼,属实耀眼。我都舍不得离开颐和园了——安闲快乐的印记。
故宫同样是人山人海,游客们都目不转睛的跟着导游走,生怕走丢。进来的游客都像是长了兔子的耳朵一样——来倾听导游所讲的历史文化,聚精会神。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着的一排排名字,都是那些为人民做贡献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他们身上具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都是现代人民学习的榜样。我感受到的文化精神——历史文化和英雄精神的印记。
印记,是不可擦掉的,不可磨灭掉的。这一次次的印记——坚持不懈,安闲快乐,历史文化,英雄精神,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历程,都记录着我们的艰辛不易。
印记,承载着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雨的印记篇四
额头刻上了深邃的痕迹,也许连自己都无法察觉。无声无息,似夜间的潜行者,像转角的一束阴暗冷光。也许哪天,会被时光印记刻得只剩似曾相识。雨中朦胧的帘幕即使平息后就将会撕裂断开,但也给其所遇的障碍给予自己的力量,哪怕连小小的凹槽也看不见。年复一年,花开盛夏,曾经光滑的大理石表面积了深浅不一的水洼,青灰的光泽已不复存在。
消失的风找不到踪迹,漂流的鱼只余有7秒的记忆。一切都被时光这把刻薄的刀,改变了我们曾经的模样。怀石逾沙尚可作瞬时之留,而心底的印记,却无处寻觅。沉默着走了有多遥远,假装坚强掩饰悲伤,何曾敢面对自己被改变了多少。
愿风剪裁每一粒微尘,愿落叶烙下每一丝脉络,愿岁月风平衣襟带花。棱角锯齿的突兀是风的印记;清晰矗立的纹理是沉沦的印记;飘零的芳香是云锦的印记。不能忘却的悲伤是有时会忘了为何悲伤,却还记得何为悲伤。
我们是被雕刻的作品,即使偶尔会迸发出连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力量,但还是不得不接受这一切的刀痕。接受着外界的一切,伤痕残存,暗香残留。总会有着无法从脑海中抹去的印记,将之铭记,将之珍惜,将之用笑容为之祭奠。
过去的过去,曾经的曾经。那时的记忆,现在已是回忆。那时留下的足迹,如同亚特兰蒂斯的遗迹。彼时的印记,如同清朗夜空的烟火,无论我再怎样眺望,也抵达不了其所在的方向。
那处印记,只剩下,归去来兮。
雨的印记篇五
;在家乡,我们把割麦叫秋收。我参与秋收的时间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多年过去了,有关秋收的那些往事,早已隐藏于岁月深处。此刻,我想用文字,将那一季季的耕种与生长、收获与希冀从记忆的尘封里扯出来,写在纸上,以实实在在的触碰去纪念那些曾经走过的日子。
秋收就是一场与时间的争夺赛。家乡地处东疆北部农牧山区,气候寒冷干旱,无霜期短,三月底播种,八月底秋收,赶在第一场大雪来临前颗粒归仓是庄稼人的头等大事。于是,当麦秆青色褪尽变为金黄之时,我们就下地开始了纯体力劳动,挥镰割麦、捆扎晾晒、拉运码垛,起早贪黑地与时间赛跑,与身体的疲惫抗争。为节省时间,午饭通常是自带的蒸馍和开水,晚饭则由妈妈先骑自行车回家去做,等暮色四合黑暗越压越低时,我们才伴着头顶的繁星与月光收工,吃过饭倒头便睡,用睡梦稀释一天的劳碌。地势不一样,麦子的成熟度也有差异,那些向阳坡的麦子早早成熟了,低洼地的麦子还泛着青呢。等天气突变下一场大雪,青瘪的麦穗被压得匍匐在地,成熟自是无望了,只能等到天气放晴,砍下麦秆,这是喂牛羊的好饲料。有一个秋收季,妈妈回家做饭时连人带车在一个下坡路段摔了一跤,前额缝了好几针,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此后岁月经历世事无常,这道疤痕也成为我们深深怀念她、压在心底永远也擦不去的一块伤疤。
在秋收的劳动中体验孩童的纯真。头顶烈日,我们几个孩子和大人一字排开,随着镰刀的挥舞,眼前的麦子一行行倒下去。有经验的大人只顾弯腰劳作,累了把镰刀就地一插,坐着歇一会儿。我们几个孩子就不同了,直望着自己并不宽的几行“责任田”发愁,割一会儿,就抬头东张西望一番,心里着急怎么还不到头。秋日的旷野,地无遮拦,又长又宽的田地顺坡顺势向前延伸着,根本看不到尽头。正弯腰割得起劲时,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的“责任田”多出两三行来,直到再次抬头,才察觉是妹妹或弟弟耍滑故意撂下的,他们已轻快地甩出我好远,还不时回头得意地笑一下。每天太阳偏西,割倒的麦子晾晒得差不多了,就开始了捆扎。捆扎是较割麦稍稍轻省一点儿的活计,妹妹早已把一捆腰子(提前用芨芨草对接连成的草绳)揽到手里,在前面轻松地甩一个,我们就紧跟后面把麦秆揽到上面,再由父母捆扎结实,继续翻晒些时间就可以往家里拉运了。
秋收时节的告别与希冀。1990年9月,当我的录取通知书几经辗转到达手里时,我正与家人忙活着地里的秋收,拿着那一纸通知,父母甚是高兴,我和哥哥考上了同一所铁路学校,不用再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了。爸爸赶紧歇工一天,用毛驴车拉着两麻袋麦子去乡里的粮站换了二百斤全国通用粮票,怀揣粮票与家人的希冀,我踏上了离别故乡的列车。自此后,尽管有寒暑假的往来,但我还是错过了一季季的秋收,再没有帮家人干过割麦打场的农活。随着弟妹的陆续开学,少了我们几个孩子的帮衬,父母的辛劳不言而喻,他们用汗水换来我们一笔笔读书上学的费用,从没让我们受过委屈。父亲是一名从苏北老家到新疆支边的党员,当了多年村队长和村支书,很有培养孩子和种地的眼光,生活再艰难,依然坚持供养我们兄妹五个读书。要知道,初中要到乡中学住校就读,每月交二十多元生活费,同时供养几个孩子对于农家来说是一筆巨大的开支。在家乡,父亲开辟的一块块荒地麦子产量都很高,是当时乡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还被评为地区级劳动模范,披挂红花参加表彰大会。乡里领导曾几次提议我父亲当主管农业生产的副乡长,都被父亲推辞。现在,每每提及此事,头发花白的父亲没有丝毫后悔,他很满意我们几个孩子的现状,我们都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是最让他心安的。
我家院子很大,前面的宽阔场地就是打麦场,每年秋收之前,父亲就用碌磙压固碾平做好准备。后来,村里逐渐用柴油机带动的打麦机脱粒,我们只是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收麦变得快捷省事多了。当麦子全部归仓后,每年都要取一部分作为公粮上交,一部分留作口粮和种子,剩下的就可以卖掉换成钱。一度,卖粮难也成为一种甜蜜的忧愁。卖粮之时,乡粮管所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有个粮站工作人员,拉着长脸,端着身架,拿着一个细长的专用工具,插入每个粮袋深处取出一些样品,眯起眼睛查看有无杂质、水分多少,收与不收、等级多少全凭他那张嘴说了算。所以,卖粮往往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收了粮,卖价也算满意,回家的路途变得轻快起来。另一种是沉重,太阳完全落下山,寒冷与饥饿袭来,驴车拉着重重的几袋粮食,还有父亲和我,一步步在上坡的山路上行走,有时头顶是皎洁的月光,有时则漆黑一片……生活的磨难和艰辛,我们都在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尽管当时我并不懂这些。
这一生,那么快。转眼间,我们兄妹几个都已人到中年,工作、生活在他乡,就像一颗颗身不由己的麦粒,洒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听父亲说,家乡的人还在种地,只是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机械化完全取代了手工劳作,延续了几千年的原始收割方式,早已终结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人勤地不懒。”听着父亲常叨叨并一直践行着的这句话,我们成长的年少时期,留下诸多关于秋收的记忆,而劳动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所赋予我们的品性,都已刻在骨子里,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