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端午节篇一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有一个个美味可口的粽子吃。一开饭,一家人就会大吃特吃,一直到粽子兵团没有士兵了才能停下来…我这个端午节就是和粽子兵团打了三次这样的战,快乐的端午节拉开了序幕,我因此非常过瘾。
早晨一战
早晨,粽子的香味吸引我早早来到“战场”,爸爸妈妈派出红豆粽、白米粽、牛肉粽和红枣粽,牛肉粽首先和我交战,虽然个个都长得虎背熊腰,但对我来说易如反掌,一眨眼就被我消灭了。白米粽连忙助战,我急忙用叉子大炮来轰,打得白米粽纷纷溃逃,一口气躲到了冰箱。红豆粽和红枣粽一起来杀,我用勺子坦克应对,筷子战机相助,两者轮番开战,我毫无惧色,坦克战机一齐轰炸,不一会儿,“战场上”就只剩下几名残兵败将。我方得胜!
中午一战
中午我来到“战场”,爸爸妈妈派出粽子骑兵,我也派出我的骑兵,骑兵后面还有两个团的步兵,身披银甲,坚不可摧,推着火箭炮。骑兵使用斩马脚,步兵使用连环炸,粽子骑兵哪能想到我用的这招,死的死,伤的伤,投降的投降,我们又胜了,不过我军伤亡惨重,只能算是一个小胜。
晚上一战
晚上我来到“战场”,爸爸妈妈派出全部的粽子兵,而我派出一百名会武功的强兵应战。这一战可真过瘾,武功队可真像一只只发狂的猛虎,使拳的使拳,使脚的使脚,打得敌军无兵再发,我军死伤零。
我喜欢端午节,希望明年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篇二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关于端午节端午节习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端午节篇三
白蛇传中的许仙,听了法海和尚的“忠言”,在端午节这一天,劝妻子白娘娘喝下了雄黄酒,使之露出了白蛇的真身……。白蛇传的故事,出于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从中使我们了解到;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古之有之!
除了喝雄黄酒的饮俗外,在我们江南的端午还有吃“五黄”与“五白”的的食俗。“五黄”者,为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说法不一,有人将黄梅、黄泥螺也作五黄之一。因雄黄有毒,现今将雄黄入白酒内饮者已少见,今多见以黄酒替代雄黄酒)。“五白”者,为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黄”与“五白”的菜,可清热降火,健脾和胃。当然,为了文化意义上的纪念,为了投汨罗江的屈原,吃粽子与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这是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
五六月份的黄鳝,有“赛人参”之说。此时的黄鳝肥嫩鲜美,营养丰富!
而“五黄”中的黄瓜有“第一瓜果”之称。农历5月。能吃到新上市黄瓜,时间上正好与端午对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黄瓜有清热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
吃咸蛋是端午的习俗。咸蛋黄因有个“黄”字,故也入于“五黄”之内,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
至于黄鱼,则端午时节的大、小黄鱼,量多质优,为这一时节的主打海鲜,营养丰富且当令的大、小黄鱼,理所当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黄”。
而当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大、小黄鱼,则叫人有点“响勿落”!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上海最老的本帮饭店“老人和”当厨。那时的大黄鱼真的叫大,一斤左右的是大路货、二斤左右的也不少,甚至于有大到三斤出头的。那时采购进来的'大黄鱼,条条金黄锃亮,价钱是官价,每斤只要四角钱。因为当令,所以饭店的菜谱上不泛:“大汤黄鱼、小汤黄鱼、红烧黄鱼、糖醋黄鱼、松鼠黄鱼、脆皮黄鱼、豆板黄鱼、白汁黄鱼……”等以黄鱼作主料的佳肴,且价钱不贵,记忆中小汤黄鱼:四角。雪菜大汤黄鱼:五角。松鼠黄鱼:一元六角。红烧黄鱼:每斤一元二角……。而没几年后,市场上的大黄鱼,不见了踪影。当然,有钱人去的大饭店,大黄鱼还是有供应的。记得九十年代,我在著名的“夜上海”餐厅当厨,那时的冰冻大黄鱼每斤进价为一百八十元左右,而售价每斤则达四百元,一条大黄鱼,上桌就是一千数百元……!
野生的大黄鱼,在普通的餐桌上,绝对的成了绝响!
现今的端午,冰冻的小黄鱼市场上还是有供应的;原是盛产大、小黄鱼的时节却不得不因人类的滥捕被迫“封渔”!
……根据国医阴阳五行的理论;五月五的端午,正当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前后,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端午节的中午,则是端午节这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辰,故端午节之中午,按阴阳五行的理论推论;应为“阳中之阳、阳”。若在这一时辰食“五黄”,与“五白”菜,不但可祛五毒,还可借用端午节的“阳、阳、阳”之力,以达到抑制、祛除诸多霉运,增强自身的“精、气、神、血”及交“旺运”的目的!
端午节篇四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
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使得端午节顺理成章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但要想让传统节日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吸引全民参与。
很多人表示“端午节,不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吗?”在端午节到来时,多数人在记忆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习俗已经远去。
“其实我们已对传统节日习俗出现了集体失忆症。”民俗学家赵书说,端午节其实是一个大节日,节日内容繁多。原来过节的时间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数地区还热闹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饼”和“玫瑰饼”;用苇叶包裹黄米小枣粽子;家家户户插艾蒿防瘟避灾;身上配戴五彩丝线以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斗百草”游戏等。赵书认为,民间习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今天的人们恰恰忽视了这些。
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不妨从今年开始,让我们重新记忆端午节,让它成为一个别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
端午节篇五
曾经,有一位叫屈原的诗人。他身为一个楚国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附近楚国百姓得知,纷纷前来凭吊屈原大夫的死,渔夫划起渔舟来打捞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个渔民把糯米制成的饭团抛向水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的嘴,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每当这时,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起屈原大夫的绝作:
《怀沙》: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