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总结(汇总四篇)

时间:2024-12-22 作者:储xy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应用题是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述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数量关系的题目。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学期是我本人第一次教一年级的数学,为了以后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对应用题的教学进行了几点反思。

教学中我紧抓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方法含义的联系,让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例如我教学8可以分成1和7时,我就有意识地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8是1和7这两部分的总数,1和7是组成8的两部分,将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要列加法算式1+7=8或7+1=8,从总数里去掉了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列减法算式8—1=7或8—7=1。有了这种数学方法作铺垫,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就会紧扣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的思维方法了。如解决“树上有25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8只,第二次飞走了7只,两次一共飞走了多少只?”学生就会懂得求两次飞走的总数要用加法计算了,而不是看到飞走了就想成是去掉了一部份用减法计算了。

例如“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一题,学生很容易忘了“我”本人,而通过画图或演示,学生马上可以看到这一队是由“前面9人”、“后面5人”、“中间我自己1人”三部分组成,求3部分的总数用连加计算。总之,用画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是个终身受益的好方法和好习惯。

而数学各知识点的教学往往又是相互贯穿的,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促进各知识点教学的圆满完成。例如在教学看图列式等知识时我常要求学生找出信息并提出问题再列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编自解的过程。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页的内容,教材选用“游乐园”主题图的一部分——“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本节课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买面包的计算问题。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现实的情景,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在练习设计上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课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再告诉学生给你80元,你喜欢买哪两样文具,算一算还剩多少钱?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具有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在用小括号将分步计算的式子列成综合算式时要更加注重理解分步计算时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加强分步与综合的联系。另外在小括号的引出时,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想改变运算顺序所做的记号,从而得出统一用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充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课  题

解决问题(1)

课时类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教科书第4页例1。可以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创设情境。第二步,解决问题。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教、学具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 师 导 学

学生活动

修改

一、自主训练 精彩展示:学生自己准备卡片

口算题卡

二.情境引入,揭示目标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

2、学生先自己看图,在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看到的。

3、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修改

三、主体探索:

1、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想知道什么?

2、讲清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把从图中知道的什么?说给同桌听

3.小组交流讨论。

(1)同桌说一说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找学生板演解决问题的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找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自己尝试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演:(1)22+13-6        (2)22-6+13

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找2——3个学生)

修改

四:检查点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反复练习

五、反馈强化: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学生活动

2、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3、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六、回顾知识 总结提高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找2——3个学生(好、中、差)

解决问题(1)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1)22+13-6             (2)22-6+13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书本中相应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将静态的书本情境搬到了教室里,使学生一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的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同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今天上午,终于把自己准备多时的课上完了,心里是一阵无比轻松的感觉,近几天以来,经历了试讲、调整,对学生的训练,让我感受到一种洗礼,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出色卖力,的确,现如今的课堂——生本课堂,看重的是学生,不是教师,我们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否能充分地展示自己,他们是否能拥有真正地话语权是我们生本课的关键。

整节课,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又充满活力的气氛,孩子们认真地交流,为展示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比平日里的交流时间节省了不少。接下来,都举起了小手,他们都想到前面做展示的小组,都想争取这次展示的机会,其实,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本课堂上也都是一种争先恐后的劲头,他们都愿意到台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积极性,我每次都暗暗地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期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表达的关注度,对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展示能力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孩子们交流时的表现,对孩子们倾听的认真程度是十分在意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每一分的努力,每一份的付出,老师都是看得见的,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与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会使自己前进的脚步走的更快,失去了集体的促进作用,每一个人的进步都既微乎其微又是艰难无比。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集体中的成长和进步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自我的无意识,自我的在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成长和进步。

小组交流时,我特意提到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求因为解决问题关注的是思考的过程,所以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要做好展示的准备。孩子们对于这样真切而具体的要求做的到位,让人为他们的认真而感动,接下来的全班展示环节,作为小然组长的她在组织本组的同学展示交流时一副得心应手的样子,对于学生的点评,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点拔,都显示出了很高的个人魅力,仅仅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全班展示就顺利的结束了,孩子们响亮的声音,至今仿佛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原来我所担心地全班展示时间不够的问题早已不存在,课堂训练结束,还有近10分钟的剩余时间,真的很感谢孩子们准确到位的展示,接下来的时间,我安排了同学们自我出题考大家的环节,孩子们踊跃地参与进来,小垒同学也非常有创意地出了一道既是年龄问题又不是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可我们的教学时间真的要到了。

小结的时刻要到了,我提出“一节课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发言让人感动,有的说“生活中问题真的很多”“有时候,是一个数里面有4个几,不一定都是几个6这样的形式”。我进而指出,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习的用途就在于此。

在今后的教学研讨中,我们必须做好试讲,周到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在平时的训练中实在到位不走过场,让我们的孩子们真实地拥有能力,让我们的课堂能经得住考验。

数学课堂永远值得解说,我们的脚步也永不会停止,我们将在生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28+13-12=29 ,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7×9=63,70-63=7  (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经过两题的练习,进入到课本的第11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里包含有什么条件,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教师问“图里有几个人,成人每人几元?儿童每人几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讲出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又能够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集体备课

备课内容:《解决问题》

研讨问题:

1.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把握重点展开教学,怎样突破教学难点。

2.怎样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解决解决问题,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数和计算知识后,有了现实生活的实际经验的情况下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同时为后继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个单元教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二是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在丰富的活动情境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每个情境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情节,每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方法解决,使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而且已经掌握了解决一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大都参加过学校每年组织的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加上学生自己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故此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不过要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用数学语言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根据前面两位老师的分析,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怎样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

此外还有小括号的应用这个内容也很重要。

我觉得怎样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张诺燕老师:

从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看,我沉得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注意下面的几点: 1、利用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关系,从而审清题意。3、选取联系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解决问题》这个内容在教学中就按我们前面定出的方法及措施来做,到时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到时再来解决。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1)

教学反思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本节课我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先复习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让学生知道求出问题所必须的条件。然后让学生理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由两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而成。理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求出中间隐含的问题才能求出最后问题。在新课的引入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到游乐场游玩而引发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教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旧课引入新课时,如果把复习题改为与例题相关联的两道题,然后引导学生把它合并成一道题,把第一题的问题作为隐含条件,再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来解决新问题这样可以对中下学生解决问题有帮助。

第二课时: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仍采用主题图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的目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其中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一定把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写出来,我让学生根据地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例如对于思维比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用分步式和综合式两种方法。对于中下生则让他们自己选择容易理解的方法。

不足之处也有不少,如果把每个例题的情境都作为同一个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教学时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这样会有利于他们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在增加趣味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的紧密联系,教学随时随地伴随在身边,这样就让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生动了活泼了,学生更易于接受,也符全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课时  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问题(1)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一步计算应用题基础上的提高,是教学上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列综合算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在这一课的教学里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以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并根据画面的内容编应用题用多种方法解答。

2、板书整洁,有条理,有对比。

3、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课堂讨论得热火朝天。营造了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上要注意的几点:

1、一部分学生读题观察图不够认真细心,对于跷跷板乐园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到,不能清楚的说画面的内容。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因此导致诸多错误,要多练习。

2、“做一做”主题图,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一般简单的列式会提,两步计算的只是个别学生会提。要多引导。

3、课堂作业这道题用两步计算的还是较多学生不会把分步写成综合式。

4、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历经解题的过程。

5、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完整表述应用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6、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第四课时  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问题  练习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做练习二的练习。教师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先教师出题,由浅到深。

1、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妈妈买了29个果冻,第一天吃了7个,第二天吃了15个。

(1)两天吃了多少个果冻?            (1)29-7-15

(2)还剩多少个果冻?                (2)15-7

(3)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吃几个?        (3)7+15

这题连线从简单开始入手,照顾到中下生。

2、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学校买来38个排球,分给二年级5个班,每班分7个。

7×5=35(个)

38-35=3(个)

这题看算式补充问题,也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开始,照顾到中下生。

经过两题的练习,进入到课本的第11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里包含有什么条件,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教师问“图里有几个人,成人每人几元?儿童每人几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讲出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第11页第4题,第5题。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3×3-2=25(个)  3×3×2+7=25(个)    3×3+3×3+7=25(个)……教师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顺思路。

最后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教师能很好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题。如果能多提问中下生就更好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