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00字篇一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指出:我们要努力找出,带入我们的注意,一些当时逃出我们注意的东西。选择感觉输入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加工。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刺激驱动捕获会胜过目的指向选择。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新的物体自动地抓住了被试的注意,尽管这个物体完全与实验者为被试设定的目标无关。一个重要的普遍理论便是:我们的知觉系统被组织起来使我们的注意被自动拉到环境中新的物体上。
研究者发现,当注意已经过滤了所有被忽视的材料使得回忆不可能发生时,有些被试仍能回忆一些信息,这使过滤器理论极端模型受到了挑战。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属性非常特殊。如果我们没有注意某些信息,可能是教授的讲座,材料是不会被自动了解的。尽管有意识的记忆和对客体的辨认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我们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研究者们通过确定在干扰项数量的作用下发现目标的难度来认识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的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提出注意过滤器理论把智力看成是有限的资源,非注意信息很少能进入意识觉知。前注意加工允许我们发现环境中那些能用单一明显特征辨认的客体。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或事件,就越能知觉或了解关于它的更多信息。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800字篇二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听觉。
我们在对世界的体验中,听觉和视觉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听觉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声音的物理强度通常是比率而不是绝对大小来表示,声压——导致响度体验的振幅大小的指标——通过一些被称为分贝的单位来测量。也显示了相应的声压作为比较。
长时间的处于大声环境中会导致失聪。要想听到声音必须发生四个基本能量的转换,第一个转换中,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一些声音直接进入外耳道,另外一些被外耳或者耳廓反射后进入。发生在耳蜗中的第二个转换阶段,空气波变成“海浪波”。在第三个转换阶段,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弯曲。第四个转换阶段,神经冲动通过一捆被称作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这些神经纤维与脑干的耳蜗核相遇。第四个转换阶段发生在整个听觉功能系统。
不同的频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产生它们最大的运动。对高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位于耳蜗底部。而对于低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在相反的一端。尽管人类缺乏这样特殊的能力,却可以运用声音来判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特别是当很难看到物体的时候,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第一种机制涉及的神经元,可以比较进入每一只耳朵的声音的时间差距。第二个机制依赖于这个原理:对于声音首先到达的耳朵而言,声音的强度会稍微高一些因为头本身投射出一个声影使信号变弱。
当我们闭上眼睛时,不能辨别位置,所以必须转动头部,改变耳朵的位置,去打破这种对称以便提供声音定位的必要信息。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频率和振幅的结合产生了音调,响度和音色知觉。从耳到达大脑,听觉信息经过了若干个转换,声波变成流动波,流动波产生神经反应的模式。声音定位同样也至少需要两个过程:大脑具有检测到达两耳声音的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