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字三年级数学字篇一
1、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字三年级数学字篇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年月日的认识》。
设计思想: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课堂,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完成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学生分析:“年月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有一些了解,但对闰年平年的有关知识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的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能判断某月是什么月,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各季度的天数。
(3)能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日历)
2、说一说下面节日的日期
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3、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① 一年有几个月?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④二月份有多少天?⑤一年有多少天?
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称平月)
2、计算平年全天的天数
师: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
师: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计算验证一下吧。
(2)31×7+30×4+28=365天
师:通过计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平年全年是365天。
3、识记大月、小月的方法
(1)左拳记忆大小月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2)儿歌记忆大小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三十整。
带领学生读儿歌。
练习: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这些节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
3、认识平年、闰年
20xx年各月的天数我们知道了,那么别的年份各月的天数是不是这样呢?(出示20xx—20xx年2月份的月历表)
概括:每一年的12个月中,都有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份天数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在所不同,我们把2月份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份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提问: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平年、闰年。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同学们观察下表,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根据年份发现什么规律?使学生理解通常每四年一闰的道理。(出示1993—20xx年2月份的月历)
闰年的公历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计算1989年到1994年各年份除以4,看看发现什么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的一般规律)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多少天?
2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3、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4、填一填
(1)一年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
(2)5月1日的前一天是( 4 )月( 30 )日
(3)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8 )月( 31 )日
(4)四月份有( 4 )个星期零( 2 )天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都取得很大的进步。
五、作业
课本p56的第5、6题。
三年级数学字三年级数学字篇三
《轴对称图形》是六年《数学》中继“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已学过简单平面图形,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平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
3、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
1、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思考: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学生试说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
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
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
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平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
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
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6、质疑。
7、巩固练习:
1)数书p1021。(口答)(屏幕)
2)数书p1024。(口答)(屏幕)
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
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6)判断:
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b.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字三年级数学字篇四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2~36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
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总结:要比较两个平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通过课件把两个图切割后重合,使学生感受到图a和图b面积一样大。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五、反思小结
面积和面积单位(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2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灵活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课件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 cm2
看:演示由4条1 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 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 cm与1 cm2的区别。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 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 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认识1 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 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教师:确实有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习,比平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平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 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 dm2。
引:如果让你用1 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3认识1 m2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什么是平方米?
做:4人一组用手围1 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活动
1议一议: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第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习。
第38页,练习六第1~4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0~4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2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
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 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
姓名正方形个数(个)
面积(cm2)长(cm)宽(cm)
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
2用覆盖的办法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
图形长(cm) 宽(cm)面积(cm2)
abc
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发现
(1)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每格1cm2 ,面积是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
(2)算一算。
三、巩固应用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四、反思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 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 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 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
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估测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板书: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意义计算公式
周长面积
三、巩固应用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简单的换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8~49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积单位及其算法的回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单位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米尺、小黑板一块。
学具:尺子(直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激活原有知识
2激发兴趣
3提示课题:简单的换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方格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说说你的方法。
(2)学生汇报:
①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正方形的面积:一个方格是1cm2,这里有100个方格,所以是100cm2。
②用尺子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cm2。
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还可用1dm表示,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dm2。
(3)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同学说是100cm2,有同学说是1dm2 ,到底谁对谁错呢?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因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可以用10cm来表示,也可以用1dm表示,所以它的面积既可以说成是100cm2,也可以说成是1dm2。
(4)由此可见,1dm2与100cm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小结:1dm2与100cm2之间的关系是1dm2=100cm2,因为他们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而正方形的边长1dm和10cm是相等的,所以1dm2和100cm2是相等的。
(板书:1dm2=100cm2)
2教学例2
(1)师生共同总结学法:①回忆在同一个图形里有不同的单位计算面积的过程。②将计算结果进行比较。③找出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小组探究学习m2与dm2之间的换算关系。
(3)检查探究学习情况。(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板书:1m2=100dm2)完成第49页的“试一试”。
3教学例3
(2)“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求出的多少平方厘米换成用dm2作单位。
(3)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评析。
三、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
四、小结
(略)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例2的图片纸、剪刀。
学具:例2的图画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二、教学例1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并出示相应的信息。
2找出问题。
教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3讨论解法。
(1)学生分组讨论:
①理解油菜籽的产量主要与什么相关。(地的面积)
②土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③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独立解决此问题。
三、教学例2
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及相关的信息。
2观察分析。该草地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形状?
3出示问题。两个问题同时出现,请学生分别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别是哪部分。
4讨论解决。
(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学生说出第2种方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如何组合(用剪刀剪开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
(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辅满小路要多少块砖?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活动(第53页)
要求:
1分小组合作完成。
2讨论出活动的步骤。
3分组活动。
4全班交流方法与结果,互相评价。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数学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问题吗?
教师:今天我们将到课外去学习,让你们运用数学知识到实践活动基
地去解决问题。
教师:(介绍实践活动基地的情况)有种植区、养殖区、气象观测区…
…
2任务分配
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各组在活动基地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各自要做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解决果园中的数学问题
(1)解决玉米地的数学问题。
教师:这块玉米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现在要算一算这块地有多少
株玉米?你有哪些解决办法?
学生合作估测面积,估算玉米地有多少株玉米。
教师:想一想,解决刚才这些问题,你们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桃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能发现桃园中的数学问题吗?
教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教师:这两个问题我们能解决,看一看,每棵树大约能收34千克桃,
桃子现在每千克能卖2元。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想一想,刚才解决这些问题,又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2解决气象观测区里的数学问题
(1)学生分组,课外到气象观测区观测一周里气温、湿度、风向情况,并做好记录。
(2)交流。
3解决养殖园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你知道养殖园有多少只兔子吗?有哪些办法解决?
学生动手数,计算。
讨论:(1)你知道兔子有哪些生活习性?
、粪便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去发现兔子的经济价值)。
三、总结反思
教师: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感想、收获,并交流。
三年级数学字三年级数学字篇五
今天我们去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特别有趣的公开课。
我们到了那儿,静悄悄地坐好,等待老师上课。
上课了,老师先说了一声:“大家都喜欢做游戏,那么今天,老师带大家做一个游戏吧。”我们心里兴奋极了。
游戏开始了,老师手里拿出了一个袋子,里面装了一些红棋子。“现在,老师把这些棋子倒入一个盒子里。”说完,老师把棋子都倒进了一个绿盒子里,又说道:“现在谁来摸一下?”同学们把手举得老高,几乎要摸到房顶。老师叫了一位同学,他摸出了红棋子。这时,我们抢着回答:“保证摸到的全是红棋子。”“没错!但为什么呢?”老师问道。这时,举手的同学仍然很多,老师叫了一位:“因为您只倒了红棋子,没有倒别的颜色的棋子,所以摸到的只有红棋子。”“没错!不过准确的说法要用一个词:一定。”老师说。
随后,我们学了“可能”和“不可能”。
今天收获真不小,这节课真有趣,尤其是摸棋子。
三年级数学字三年级数学字篇六
丁零零,丁零零,上课零响了,在操场上的人,千军万马地跑向他们各自的教室。
首先,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一张标签,说:“从鞋底到我的那里是一米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人说:“陈老师的一米在裙子边。”有的人说:“在胸边。”还有很多很多……老师说:“我来告诉你们吧!”原来在陈老师的腰边。
下面,陈老师给我们一个任务,量一量自己的一米在哪里。同学们前后四位一个组,开始量了起来。测量完毕,李思恬和王舜宇都碰到脸,我们看了都想笑。
今天的数学课真好玩,也锻练了我们的眼力。我猜那节数学课,同学们也很开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