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绘画教学反思篇一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那么,如何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则是教师必须在绘画教学中首要注重的问题。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守教材,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一般都是先看教材,然后从中找出教学目标,教材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方法多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手空练习,教师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随后再让幼儿参照范画作画,模仿比较好的还可以再添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以丰富画面。幼儿在学习中亦步亦趋,画面大同小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比较呆板。
二是讲评范围狭小,模式固定。讲评作业时,教师似判断是非的法官,对幼儿模仿比较象的、画面添加内容多的、画面干净整洁的作品往往大加赞赏,甚至用小红花、五角星来作为奖赏。而对画面单调、模仿不象、作业散乱的幼儿作品则不予肯定,有的甚至批评、指责幼儿没有认真作画。有时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对质量不高的作品干脆不作讲评。而对绘画天生敏感的幼儿毕竟少数,这少数的幼儿往往成为教师固定的讲评对象,不利于激发更多幼儿的绘画热情。
三是绘画空间局限,忽视环境布置、区角等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作用。幼儿园每年或每学期一次的室内外环境布置,是教师们非常看重的。为了保持墙面的美丽整洁,画面布置一般都设计在幼儿可望不可及的高处,而能让幼儿伸手可及的墙面、地面,则必须保持整洁无瑕,不让乱涂乱画,幼儿只能在纸上或作业本上进行作业。如有违反,往往受到以抹布擦洗的处罚。幼儿随意发挥的自由创作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绘画教学反思篇二
每学期都有新的孩子走进幼儿园,这次也一样,添了很多天真可爱的面孔,更多了各种各样的有趣的事情。
大班的孩子个子更比上学期长高了不少,他们的话语更多了,知识也更丰富了,从前那些个胆小害羞的男孩女孩,现在也变得很开朗活泼了,来了几个新生,个子高,虽然有几个都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但他们都很懂事,他,很快地就融入了这个大集体,每次看见他们都是一脸的笑意。这种笑容,会给每位辛苦的老师一个温暖的好心情。
其实,在幼儿园工作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教授讲过“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真的很不易,那最低的工资,做最琐碎麻烦的事情,心系着每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要聆听有些家长无理的要求等等,这不是任何一个如何厉害的人都能做到的”真的,幼儿园里虽然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情,其实,幼儿园里无小事,每一件小事对于幼儿园这个机构来说,都是大事!幼儿园压力也会很大,孩子们总是很天真无邪的,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们也觉得很欣慰。
小班这次多了八个孩子,这个班虽然人数最少,却是时时刻刻都要注意的一个班级,因为孩子们真的太小了,新生每天来幼儿园里的时候总会哭一阵,第一天哭地真的很累,其他的孩子因为也小,很容易被影响,幼儿园里无非开学头最疼,但是,老师也会耐心的安慰他们,我们要给这些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心里开心,喜欢上幼儿园,所以开学近几天,带着他们玩玩具,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滑滑梯,他们现在好多了,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这个班级带给他们的温暖,团结,乐于助人,懂礼貌等等一些知识。每天看着他们开心天真的笑脸,我们就感觉再累心情也像春天的阳光暖暖的,累并且幸福!
近两年,网上电视上总是报道一个专题“你幸福吗?”幸福的含义太多太多,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现实中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大家都很累,但是,在累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收获,收获我们自身的成长,收获和孩子们在一起开心的那些事情,收获孩子们对我们的信任和爱,收获社会群众对我们的支持和肯定,就是我们的幸福!像春天一样,暖暖的,披着阳光,迎着春风,我们会继续在这美丽幸福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绘画教学反思篇三
本次活动是一个意愿画,在绘画的形式上,幼儿接触得比较少。意愿画是孩子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最喜欢的人和物记忆下来,通过想象,运用画的形式表示事物或情节。这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极好方式,对智力发展有很大益处。
在活动的引题上,我是第一次尝试让幼儿进行示范,我是想让幼儿的这种示范,激发其他幼儿的绘画兴趣和想象力,并通过鼓励不够大胆的幼儿,让他们能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以前,幼儿都会看到老师怎样画,然后对老师进行模仿,因为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模仿的对象,在某一方面会影响到幼儿发挥的空间。
今天看到幼儿的示范,虽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幼儿会进行模仿,但有更多的幼儿能动动自己的脑筋。但这样的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是幼儿的示范不够规范,如果教师能给幼儿做及时的点评,那样会更好。
在绘画材料和形式上,我在原有的教案上做了一些改动,把水粉颜料改成了蜡笔,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更多的运用绘画的技巧,虽然以往幼儿都有画花的经验,但大多是画同一种花,本次活动是画花园,花的品种会更加多,我认为自己在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方面掌握得不够好,所以在活动中没有对他们有特别的绘画要求,目标不够明确。
文档为doc格式
绘画教学反思篇四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必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走路、吃饭、做操要排队,而且要求排得整齐,把时间都浪费在整理队形上,把孩子当作任意摆布的“玩具娃娃”。
在一些场合要求孩子排队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培养孩子讲秩序、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事事都以排队来管理孩子,甚至不惜在排队上花费那么多精力,实在没有必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不让孩子动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如果企图动辄以排队来约束他们的话,只能适得其反,不仅孩子之间动手动脚发生攻击性行为,而且他们会对我们的管理方式表示不满和抗议,日久就会厌恶幼儿园的活动,甚至会出现破坏性行为。
幼儿园的玩具本来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但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玩具却成了幼儿园的摆设,有些玩具并不是为了给孩子玩,而是为了装饰活动室或给外人看才购置的。有的教师只允许幼儿在固定的、有组织的活动时才能玩玩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整天也玩不到玩具,这倒不是幼儿园里没有玩具,而是不给幼儿玩的机会,实在令人痛心。
如上手工课,木来是让孩子动手操作,发达手部肌肉,培养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但老师首先强调的却是“坐好”、“不要动”、“把手拿下去”。又如上语言课,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来学习语言,但有的教师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理由,禁止幼儿之间的交往,强调“都坐好,不要说话了”。这样,不仅挫伤了幼儿本来很高的积极性,而且干扰和打断了幼儿活跃的思维活动。
另外,上课时间普遍比较长,甚至不分课的内容、类型搞“一刀切”,也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保守”表现。如在幼儿园大班,美工课是半小时,音乐课是半小时,语言课、计算课也是半小时。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应是灵活多样、因势利导,方式方法上是如此,时间上也应如此,孩子有兴趣则长,没兴趣则短,或许改而从事其它活动对幼儿更有意义。
游戏活动从场地上分室内、室外游戏两种,室内游戏主要有操作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室外游戏主要是体育游戏和自由游戏。有些教师为了好管理,不分场地大小、幼儿的多少,要求幼儿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场地做同一种游戏。
结果,孩子们在游戏时,常常因为玩具的分配、角色的分配及游戏过程中的相互干扰而发生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保守”的做法,实行“开放型”管理,允许幼儿依自己的兴趣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地做不同的游戏,即一个班可在室内进行不同的游戏,在室外进行不同的游戏,或一部分幼儿在室内活动,一部分幼儿在室外活动。总之,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依幼儿的不同兴趣去安排幼儿的活动。
要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培养幼儿活泼愉快的情趣,就必须改变“保守型”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型”的管理。所谓“开放型”管理,就是灵活多样、放开手脚,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限制,因人制宜。也就是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去创造、去探索,允许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动、去看、去听、去说、去想,在幼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去发展他们愉快活泼的个性、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开放型”管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幼儿撒手不管,让幼儿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灵活地安排幼儿的活动,而且要求教师要认真负责。捆住的手脚放开了,禁止和限制少了,幼儿往往会因此而放任自流,甚至会出现违反制度,破坏日常生活秩序和他人活动的一些不良行为。
所以,“开放”、“搞活”的前提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并为此而制定诸如“日常活动行为细则”、“幼儿活动的公共细则”等规章制度,并公布于幼儿,要求幼儿在活动中互相监督。教师要耐心观察和指导幼儿的各种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所以,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幼儿兴趣与品质的教育能力。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活动内容以观察操作活动作为科技启蒙的主要手段,使原来无趣的东西变得有趣,幼儿愿意探究、去学习。
组织每周一次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观察、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在“玩”中探索。隔周一次“小问号活动”,使学习成为幼儿的一种尽兴的探索和有意义的思考活动”每月一次全园性科技大活动,幼儿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鼓励幼儿参加比赛,使幼儿在有意义的探索情景中实现其学习价值,使学习变得快乐,变得有意义。
同时,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教育能力, 以及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转变幼儿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能力和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教育能力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适时对幼儿的质疑给予肯定、评价、适当的引导,使幼儿在质疑中获得成功与快乐,激发幼儿质疑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幼儿的自信心在探究中得到体现,幼儿在探究体验中成功,在成功中感受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教师是捕捉幼儿科学探究的参与者。教师必须主动去开发、利用科学探究活动的资源,教师只有激发自己对探究活动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善于动手操作、善观察、会发现,喜欢探索质疑、乐于思考创造的主动性。
教师是幼儿积极科学探究的鼓励者。本着“儿童的需要,教育的切入口”出发,深入地了解幼儿,挖掘活动的潜在功能。实践中我们深感,只有教师真正实现角色转变,才能发挥科研的探索、实践、研究的实效。教师是幼儿尝试科学探究的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计划时应站在儿童的角度,深入了解孩子的需要,先动手玩玩、试试,找出主题、中心,确定知识点,以幼儿的主动性、操作性活动为主,制定活动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科技教育活动。
教师是幼儿自主科学探究的欣赏者。教师提供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的机会与条件,教师可成为欣赏者,去欣赏每一位孩子自主探究的过程。幼儿园课程中的各类活动一部分是由教师预设,另一部分由幼儿自发生成。我们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通过小问号、小实验、小创造、小制作、小故事五小活动,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操作、好表达、好探索的“五好”科学精神。
绘画教学反思篇五
一节课下来,教学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尽人意。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如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课后应记录下来,日后查找资料,再补充解答。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相反,幼儿的注意情况、参与程度、疲劳状态、个性特征和经验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此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连,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组织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将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质量作辨证的分析,以帮助教师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开课效果不好,教师往往会说“这些孩子没配合好”,这里面就要反思教师你,你了解孩子以及他对于学习相关内容的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吗?活动中你是一相情愿还是能顾及幼儿独特的想法与感受呢?你的提问语言能够让幼儿明了你的要求和意思吗?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对策。
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效果怎样?幼儿的学习出现困难吗?幼儿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一个主题延续了一段时间,做完后教师同样要综合分析:通过这几个活动,能不能完成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具体活动哪些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效果反应好;哪些内容幼儿缺乏兴趣、远离生活经验,效果不够理想?主题展开中是如何在预设中进行有机生成的?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激励幼儿自主探索、多元表达?再者,也可进一步反思,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兼顾领域平衡……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如我市一所幼儿园有一位男教师,他上体育课用的道具材料特别简单,他善于用简单的材料创设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如用一根长绳围成圆圈变成“池塘”,让幼儿在池塘里学做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再把长绳变成“河”,让青蛙选择宽窄不等的距离跳“过河”等;有的教师特别注意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到的做法……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活动的特点,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习内容。如有个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关于“声音”主题的活动时,让幼儿说出大自然和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极其作用,并区分哪些是好听的,哪些是难听的。当有的幼儿说到装修房子的声音很难听时,有的幼儿辩解说:“装修时声音很难听但住进新房子就舒服了,我们有时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要忍一忍”。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态生成性资源,把它写在课后反思本上,随后开展了“让我们有个好心情”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调整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感,发挥教学的教育性。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应记下来,以吸取教训。
在教完每堂课、组织完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环境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幼儿反馈出的信息,写写“修改建议”,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或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重点考虑某个环节应该怎样处理才更有效,一步步明确问题,寻找对策,使自我反思达到一定的深度。
总而言之,反思是强调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鼓励教师敢于挑自己的“刺”,是跟自己“过不去”,是主动澄清和质疑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信念;反思是一种探究过程,“实践的反思把经验与理论的或哲学的探究结合起来了”,而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反思者坚信: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写教学反思,可以承前启后,扬长避短,挖掘教师个性智慧。我们习惯于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有时不妨珍视一下自己,在自己的经历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写一点教学反思,与心灵对话,做个主体的人,自己的经历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只要长期坚持,必定能逐渐把我们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绘画教学反思篇六
小班的孩子很喜欢跑跑跳跳,但动作还不够协调,很容易摔跤。为了锻炼孩子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我设计了一节户外活动《爱跳的大皮球》。因为球对幼儿来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发展。这次活动设计是借助皮球的弹性以及帮助大皮球通过迷宫路去找红、黄、蓝三个好朋友的情境,让幼儿学习双脚行进跳,并让幼儿通过游戏,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探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游戏的快乐,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学到新的玩法。
在一次晨间活动时,很多小朋友都在玩跳呼啦圈的游戏,王妙可小朋友手中抱着球参与到跳呼啦圈的游戏,边跳边说:“老师你看,我和皮球一起跳起来了。”其他小朋友在老师的鼓励下,也纷纷得抱着球跳起来,到晨间活动结束时,小朋友还“斗志昂扬”,嚷着还要玩...........十一月份正好要上体育公开课,所以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生成了一节户外体育活动《爱跳的大皮球》。这堂课我借助皮球弹跳的特性,让小朋友学着皮球跳,跳过用呼啦圈铺成的迷宫路和高度不一样的障碍物,并利用情境大皮球找红球、黄球、蓝球三个好朋友的游戏贯穿与整个活动,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小朋友掌握双脚行进跳和跳过障碍物的动作技能,学习认识三原色,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和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探索欲望,所以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我通过不断增加活动难度来挖掘幼儿的潜力。例如:在迷宫路中投放许多的箭头,让小朋友自己按箭头提示去探索、思考下一步该往哪里跳才能跳出迷宫,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跳过障碍时,不断增加障碍物的高度,引导幼儿挑战自我极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体育游戏不单单是对动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还能帮助幼儿树立、引导正确的运动观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
在游戏中,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进步。在活动中,对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宜的'用语言去引导他们,帮他们理清头绪,分析问题。当发现幼儿有胆怯行为出现时,应该鼓励、支持他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针对本次活动中出现的现象,我想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以便及时地总结教育经验,更好地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一、活动选材方面: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本活动正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同时,此阶段的孩子已经渐渐萌发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因而活动中提出了一定的规则要求。此外,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由过去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的单一价值观逐步转向以健身为主,全面育人价值观。因此,我希望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要掌握跳的动作技能,而且还能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情感。
二、活动目标方面: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动作发展中的目标和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制定了符合本班幼儿的目标,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目标定位正符合幼儿的发展能力。
三、活动效果方面:紧围绕活动目标,我将幼儿帮助大皮球寻找好朋友这么一个情境游戏贯穿与整个活动中。层次十分清晰,一环扣一环。由于我把游戏贯穿与整个活动,所以幼儿特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所以说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教育手段和应对策略方面,这也是我的不足之处,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幼儿游戏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介入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才能保持幼儿游戏的更大兴趣和持久。课后,经过认真的思考,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1、小班孩子由于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经常会因为不理解意思而不遵守规则,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给予指导。
2、幼儿不专注且在各个游戏中转换,或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
3、在运动中幼儿达不到一定技能难度,无所适从时教师可以介入。
4、当幼儿游戏中出现攻击或危险行为时,我们要及时介入。
以上几种情况下老师巧妙地介入,既能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又能体现老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