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辩论,人们可以锻炼分析问题和提供有力证据的能力。在辩论中如何平衡个人表达和团队合作的需求?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趣的辩论课题,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一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制造声音并观察、比较发声的物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本节课用魔术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接着让他们用塑料袋制造声音,使同学们多一点对声音产生的感性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层次的实验材料。第一组是可以明显观察出声音的产生时物体振动了,橡皮筋,钢尺,音叉。第二组是物体发声但是振动不明显需要借助其它物体看到振动,小鼓、绿豆、集气瓶、泡沫球。接着,再通过揭秘魔术,反证振动停止声音也随着消失。最后进行了一个拓展活动,进行了升华。总体来说,这节课具有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有序的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气氛活跃等优点。
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这节课是声学的起始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一定的困难。之前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观察出现象,直接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但是课后问学生,有的学生依然觉得是摩擦、敲击等原因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产生的方法混淆。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白“用什么方法制造声音”和“产生声音的原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2.在实验之前,除了要讲清实验的操作方法,还要强调他们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如做实验时要边观察边记录,每个实验观察什么等,这样能使他们在实验时更加有目的性,而不是随便玩一玩。
3.在以后的道路中,要继续修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如课堂组织语言、课堂评价语言等。语言是上课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拥有生动的语言是非常关键的。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二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一样新东西的出现,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两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我竟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主要受第一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经过两位专家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看来,我们科学教师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如果有些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现象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科学杂志,一些科学专著,还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自来水的容量。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学素养多少会有一定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
总之,通过本次精品课程的实践,让我受益非浅。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三
新课标中,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即包含过程要求,又包含终结性要求,其中终结性要求为“了解”水平。而我没有仔细专研课表要求,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结论性传授,而忽略了过程性认知。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应培养其观察、描述实验想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这节课中,在平时的备课环节,我过分注重详案的准备,直接导致授课时思路只有一条线,对于课堂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很容易被学生将课堂拉偏。
首先是引言部分,没有详细的设计,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过渡,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讲授新课。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一是用词,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二是语气,声音过于平缓,没有侧重点,学生不容易分辨问题中的重点,又会造成理解错误,或是无法理解。
板书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思路,由于备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导致板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还有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书写简单,不够详细具体。
经过袁老师的评课与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很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今后备课、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1、课前备课,首先列出知识框架,使内容稳固,层次分明。其次,对于问题的设计,提问语句的设计,可以找非物理教师听一听,确认语言描述准确,没有歧义,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意愿理解问题。
2、认真设计课前的引言,并且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3、对于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
4、课堂小结一定要有,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整理归纳。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四
学到“声音”这一个单元时,我发现本单元的实验多次用到音叉,便去实验室里借来,用于给学生演示。课前,我左手握音叉,右手拿橡胶锤敲了敲,感觉振动时间很长。如果学生也亲自感受一下,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多好理解呀。可是条件有限,既得节省时间,又得维持秩序,于是在课堂上我选择了三名学生,让他们感受敲击音叉后手的`感觉,还让另一个男孩感受突然用手捏住振动的音叉,又是什么感觉。然后我用他们的感觉给概括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下课后,许多学生围到了我的身边,看着音叉,一副想要试试的表情。于是我问:谁想试试就排队。哗!男生女生各站了一排,都有好几米长。我就左右兼顾,让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感觉一下刚才三名同学感受到的东西。这一试不打紧,虽然每个学生不过感受了十几秒,但是直忙到上下一节课,他们才挨个儿试完。于是我又接着上下一节课。
虽然课下没有休息一分钟,但是学生真正明白了声音与振动的关系,也算没有白忙了。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五
《有趣的声音》是科学领域的活动,首先在制定目标时我遵循了《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即鼓励幼儿去探索和发现体验操作的乐趣,并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制定了知识经验,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从目标的反思,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比较积极,兴趣也较浓厚,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是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提供了操作的材料和一些直观的演示,有助于幼儿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讨论时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使教师和幼儿及幼儿之间有教好的互动。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了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完成了重难点的教学,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幼儿第一次操作完,自己总结了哪些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什么不同的声音之后,再安排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这样能使孩子们有更深入的发现和探索。
在教态上我觉得自己的教态总体上不错,比较具有亲和力,但还欠缺一些手势。
在最后的模仿声音中,虽然有的幼儿模仿的声音并不一定接近实际声音,但我并没有给予评价,因为这是孩子自己得出的结果,这样可以鼓励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
本次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这一活动,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着手,才能设计出象课本这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动脑筋,多下工夫,改正不足和缺点,上好每一节课。
在这次“全员全程教学评优”活动中,我也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点,也看到了一些不足,是今后自己上课应该避免的。西街幼儿园的李霞老师语言组织非常严谨,并且用了轻声教学,能较好的吸引幼儿,很值得我的学习;车站幼儿园的刘婷老师上课时环节清晰,重点突出,也是我今后上课时应注意的。
通过这次比赛,自己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一如既往的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六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主题活动《下雪了》,可最近的天气总是阳光高照,没有一点冬天的影子。为了让幼儿能感受一下冬天的明显季节特征—下雪,我吸收了上海名园长陈定儿主编的《幼儿园文学整合教育研究成果集》中的先进理念,设计了本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喜欢的故事情境,将美丽的雪景融入故事,将文学故事与幼儿的技能进行巧妙的融合,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让幼儿在故事情景中,运用多种材料制作雪花。当我把小朋友用橡皮泥宝宝、棉签宝宝、皱纸宝宝制作的雪花展示给大家看时,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喊起来:“下雪了,下雪了”,从而成功地把幼儿带到了雪花纷飞的冬天,不但让幼儿感受到了冬天明显的特征——下雪,还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粘、画、搓的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小组合作能力。最后在此情景中,利用冬天的下雪风景图,激发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大胆讲述,以满足幼儿表达的欲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在设计提问时,还没有充分估计到幼儿的实际水平,比如:在讲完故事后,我原以为幼儿一定能回答出我的提问:“故事里有谁啊?”,谁知他们不但没回答出来,还说出故事中根本没有的角色来,好在我及时改变提问,才使活动能顺利的展开。如果我把提问变为:“故事里谁变成了雪花?估计效果会更好”;还有我在回应幼儿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当;幼儿根据我说出的句型充分开动脑筋,说出了这样一句:小雪花飘啊飘,飘到了太阳上,太阳也变成白白的了,我没有及时反应过来,而是表示赞同,无形中给幼儿灌输了错误的知识。因此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但要有创新意识,更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以便能及时地反馈给幼儿以科学正确的信息。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是初二物理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一节的内容。此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些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也有些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神奇的科学探究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久,所以本节课我就大胆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结果,尝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教学以后,我主要有五个方面体会:
反思之一: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来做实验,例如:用直尺、笔,饮料瓶、眼镜盒……等物品制造声音,从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声的物体有什么样的特征?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也能喜欢上物理课!当然在有些实验器材的`处理方面,有些技巧还不够老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上需要不断磨练。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在对教学内容认真的思考。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知识和自然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我在进行本节课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利用实验的方式把厚缩在其中的认识历程重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在本节课提到的放大法、实验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反思之四:在教学过程,我能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引导,减少岔道,精简时间。当然在指导学生实验方面,正如陈教授所说有一些细节方面还不够精致。如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仪器的正确使用方面等等。
反思之五: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状况”、“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探究方向预测及处理方法”、“教材内容”等都做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也大胆地进行了课前的猜想和预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做法,如有的学生在回答敲铁管会听到几声时,回答说会听到回声,我就将错就错,说另外一位同学会听到几声,不是操作者本人听到回声;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让学生真正探索发现和理解有些困难。对于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个概念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通过教学,学生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目标很快达成。
第二个教学目标略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先做简单的不同大小铁片的音高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由此来判断不同水位高低的情况,学生大部分能推测出音高低的规律,但是真正听的时候其中有2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都能听出准确的音高变化规律,另1个班的学生只有一半的学生听出音高的变化,只有在我宣布正确的答案之后,让学生再次听仔细,学生才领悟,才听清楚变化的规律。由于没有铝箔和尼龙绳,这个听声比较音高的实验只能纸上谈兵,很可惜。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时不同的。
2、引导幼儿感受乐音和噪音的区别,知道噪音的危害。
3、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不同材料与质地的玩具、餐具、工具等多种物体。
2、录有各种不同声音的录音带(如乐曲声、歌声、鸟叫声、流水声以及枪炮声、电钻声、鞭炮声、市场的叫卖声、汽车的喇叭声、工地的机械声等。
3、绘画纸,水彩笔,剪刀,圆形卡片,小木棍,长方形卡纸以及制作“安静”标志的“静”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请几名幼儿分别藏在遮挡物后面,并请几名幼儿分别对小朋友们和老师说一句心里话,小朋友根据说话的声音,分辨是谁在说话。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教师;人的声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们都能根据不同的声音猜出说话的小朋友是谁?下面我们来玩玩这些物品,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让幼儿自由探索,通过碰、打、敲等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知道物品发出声音是由多样物品的碰撞发出来的)
2、讨论: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敲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搅水,水振动发出声音,……物体振动发出声音,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时不同的。
4、你们再去玩一玩,找一找,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不喜欢的,为什么?(让幼儿演示手中的物体并告诉幼儿不好听的声音是噪音,好听舒服的声音称它为乐音。)怎样做能让这些噪音变得好听一点呢?(幼儿自由讨论:如轻轻敲、有节奏的敲)
5、引导幼儿感知乐音与噪音。
教师播放优美的音乐,幼儿随着音乐做动作,突然录音机中传出刺耳的电钻声。
引导幼儿讨论:刚才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6、教师播放小鸟的叫声,启发幼儿说说听到这种声音的感受。
7、教师小结;我们把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把刺耳的声音叫做噪音。
8、播放小溪流淌的声音和嘈杂的市场叫卖声。
引导幼儿说说哪种是乐音,哪种是噪音,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示乐音和噪音。
9、教师:你们还听到哪些噪音,噪音就在我们身边,你们喜欢吗?
10、教师:噪音的危害那么大,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少噪音呢?哪些地方需要安静?
(三)结束部分
1、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利用材料制作“安静”标志。
2、带领幼儿把自己的设计,制作的各种“安静”标志贴到幼儿园中适当的地方。
活动效果
这节课,幼儿的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幼儿对此活动十分感兴趣,幼儿的学习态度,思维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等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幼儿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师幼之间能有效地互动,效果很好。
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篇十
本次送课我选取了《奇妙的声音》这一科学活动,主要是想通过对声音产生的体验活动,较完整的将科学“做中学”活动的理念及基本环节展示给听课的每一位老师,同时也想把我园的特色活动打击乐带给兄弟幼儿园。
本次活动有两个目标: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由于是在师生双方陌生的环境中上课,因此备课时我重点考虑了乡下幼儿和老师的配合,以及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等问题。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本次活动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于是我在活动开始就利用手指游戏,拉近幼儿和我的距离,消除幼儿对我的陌生感。幼儿配合的很好,从而使整个活动顺利进行。《奇妙的声音》这个活动符合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从活动情况来看,孩子们能达到目标要求。
在《奇妙的声音》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环节。
一、创设发现声音的情景。通过老师和幼儿玩《找小猫》的游戏,提出主题——声音,进而提出如何听到声音?如何保护耳朵?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使活动环环紧扣,过渡自然。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地被吸引过来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自然成为幼儿要提出的问题。在解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难点时,我通过让幼儿自己摸着自己的脖子声带处,想让幼儿通过感受说话声音产生的振动而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可能由于幼儿摸声带位置不对,以及幼儿年龄小,声带薄等客观原因,幼儿没有按照我的预想将声音是通过声带振动产生的这一结果说出来,于是我就及时进行调整,告知幼儿声音是通过声带振动而产生的。接下来我为了让幼儿能接受振动产生声音的道理,用敲击大鼓让大米在大鼓上跳舞的环节让幼儿亲自观察感受振动的存在。又一次引导幼儿突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难点。
二、听听声音。让幼儿听听我准备的一些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声音的不同。活动前我考虑到乡下幼儿园的条件有限,于是我就把在我园活动中选用的一些生活中的材料改为一些打击乐器,让幼儿自选乐器玩乐器,让自己的乐器发出声音,尽可能的发出大的响声。这一环节在活动中掀起了幼儿兴趣的高潮,幼儿探究、活泼、好动的天性被大大的激发。于是我就抓住有力时机,让幼儿汇报这样的声音好听吗?“太乱哄哄了”。“太嘈杂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噪音和乐音在玩得过程中被引出来了。
三、如何使声音变得好听呢?既然噪音大家都不爱听,于是我就顺势引导幼儿在我的手势指挥下,听着生动的乐曲,有节奏的演奏乐器,一场小小演奏会又上演了。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在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活动中调动了多种感官,在看看、听听、玩玩中增长经验,在“玩”、“听”中,感受着不同的声音,并体验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所以他们真正做到在玩中乐,玩中学。在评价活动环节中我适时的给予幼儿鼓励,在活动结束时我给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幼儿都发了贴画以示奖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想这些孩子一定会记住曾经有一位老师让他们那么快乐。
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我把主要重点放在让幼儿用我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上,使活动也存在了一些局限,如生活中的声音,自然中的'声音等等都没有设计到,应当在拓展活动中让他们继续去发现,感知大自然中无穷声音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