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

时间:2024-11-17 作者:紫衣梦

教研是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学创新能力的必备活动。教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的介绍。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一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深入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体验生活化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例如,教学《连乘应用题》后,我创设了让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我们班有6个小组,每组8人,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学校给我们班200元为每个学生买礼物,每支圆珠笔2元,每个笔记本5元,每块橡皮5角。根据这些条件你们打算怎么买?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学生们争先恐后编出了好多连乘应用题。同学们在轻松的“购物”情境中,对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学得更加轻松。例如,教学《百分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芳把积攒的2600元压岁钱从2013年3月1日开始在银行储蓄一年,那么到2014年3月1日,她可以得到多少元?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到附近银行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调查、计算、思考,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了解到金融知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更加自然、轻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

二、尊重个性,体验探究的乐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数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样的“矛盾”往往能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次我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矛盾冲突的题目:商店进行促销活动,甲商场“打九折”,乙商场“满一百返十元购物券”。你会怎么买?并说出你的理由。由于每个同学的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激烈的争论,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促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得到激发。

三、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强化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比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堆一堆、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 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四、引导反思,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对认知的再认知,是对感悟的再体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活动、体验,有所发现,完成了再创造的过程,但这过程往往更多的是凭直觉。让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反思体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用转化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要求学生反思: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方法吗?这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用处?然后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最后指名发言,语言表述。这样的反思小结,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感到有章可循。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xx学校 张xx21:39:19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二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贯彻这一理念,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策略大致可概括为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及思维参与等三个方面。

一、情感参与。

人们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认知缺乏情感的参与是被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情感参与的方式有如下几种:(1)以知育情。脑科学告诉我们:“情感能激起右脑的兴奋,认知能激起左脑的兴奋。”也就是说,情感、认知与大脑活动是密切相关联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强化大脑对数学的注意力。(2)以趣激情。兴趣上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习内驱力,调节学生的情绪。(3)以境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l-10的数字全部运用上了,学生们高兴地数着、念着,感到校园是壮丽的,同学是可爱的,教师是亲切的,从而喜欢学习,喜欢上数学课。

二、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学与教的过程的直接参与,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参与的主要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观察。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者的。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

2、操作。

3、讨论。

4、评价。

(厦门高林中心小学吴小瑜)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三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教学情景,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调动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动口,使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正面的肯定,重视个性差异,促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忠孝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伊敏小学,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主动参与兴趣情景评价引导会学乐学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四

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以开发。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知识,众所周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的内化,这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

于是,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小青蛙、小豆豆、大黄蜂・・・・・・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当地创设“愤”“悱”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1][2][3][4]。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五

丰台一小李慧。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以开发。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知识,众所周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的内化,这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

于是,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小青蛙、小豆豆、大黄蜂・・・・・・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当地创设“愤”“悱”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把计算机教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以用计算机,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起初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计算机可以简化生活实践中繁琐的操作,是非常有用的。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能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能否用学过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更会使学生兴趣横生。让学生把生活中各种数学知识,如按比例分配电、水费,计算储蓄利率,日常买粮买菜等这些天天遇到的数学问题,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来帮助解决。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了生活情趣,学生很爱参与。还有小学生已开始学英语了,我们大家都知道死记硬背单词是苦燥的事,而且效果也不甚佳,但我们换一种方式,在计算机上使用《开心单词》和《轻轻松松背单词》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了计算机的一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比喻,将理性的概念化为感性形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讲解软磁盘的使用时,5寸软盘是将缺口封上为写保护,3寸软盘则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认为3寸盘和5寸盘一样都是将口封上为写保护。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生活情趣中解决了。

三、了解学生基础,让学生能参与。

要使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首先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地、有层次地确定准确、具体、全面、适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层参与,共同提高。即教师的要求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如在教学画笔软件中的“图像菜单”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翻转与旋转菜单命令的灵活使用,如果完全由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独立地归纳概括,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有点困难的。于是,就在师生共同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翻转的实例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屏幕上水平翻转或垂直翻转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概括出“翻转”菜单命令的使用方法,有了这个基础,再抽象概括“旋转”的使用方法,就省力多了。如给定一个圆,让学生画出adidas标志(图3)。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对应具有的能力训练要到位,否则即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与培养。例如在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菜单命令作图”这部分知识,给出图4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学生必须对各种工具、菜单命令等使用十分清楚,最基本的“剪切”、“复制”、“粘贴”命令使用要过关,不然学生就不能主动参与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在具备应有能力的基础之上,有的学生把表与小猪的头组合在一起,也有的学生把表和小猪的肚子组合在一起;有的学生把小猪以路灯的形式排列,还有的学生把路灯形式的小猪复制,翻转粘贴,很像小猪在列队欢迎・・・・・・学生在拆分、组合所给资料的过程中,要进行比较、转化、重组的思考和操作,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贯彻任务驱动式教学思想,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到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我们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例如在进行鼠标的使用教学中采取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即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如:讲鼠标的常见图案以及它的含义时,我采取了这种形式。我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学习了windows窗口的许多知识,在使用鼠标操作时,你们发现没有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的图案是不同的,……”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表示:“对!不一样!”“这节课就由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图案,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上机寻找了,只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窗口知识积极上机寻找鼠标的各种图案,通过总结,学生找出了鼠标的六种常见图案:箭头、沙漏、多向箭头型图案、小手和“i”等(如图所示),并且一一说出了他们的含义。比如:箭头表示是预备状态,在等待执行命令;沙漏表示计算机在执行任务,你不能去做别的操作;多向箭头型图案表示可以移动窗口角落的方向;小手表示在使用帮助文件时,在手指图案处按一下,会出现另一层帮助画面;i表示鼠标在窗口内的位置等等。通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使其知之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

五、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要承认学生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在力;要相信他们是能学好的。在课堂教学这种群体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善于参与。在画图教学中,学生动手画图之前,我通常是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儿童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自已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主动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时不会遭到孤立。在学生做的每一个练习时,都允许学生在给定的.题目中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在给定的图画中任意添加或改变,但一定说明为什么。如:练习画一棵树,要求学生以树为中心组成一幅画。画完以后请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如图所示)。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供他参考。当然提出不同意见后,也有的学生坚持己见,此时要特别强调尊重他的意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的培养和引导,学生自我控制创造过程的能力提高了,使学生学会参与合作学习,从而收到了既不降低思想的灵活性又增加实用性的效果。在画图成果展示中提出,遇到困难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每人只有一次机会。通过这样的要求之后,发现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之后不再是马上想到举手,而是先想:“为什么?”“怎样解决?”,然后上机探索、查书,第二想到的是问周围同学,最后才是举手问老师。当然个别学生机会用完后,还有问题不能解决,我会用一两句关键的话启发他,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不行,接下来的办法是给其他同学解答类似问题时叫他旁听,启发他思考,总之我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让他经过思考后弄明白为止,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答案。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之后,从近期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看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时的喜悦。经常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下课后对我说:“不用您,我自己也行”,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六、营造参与氛围,善待学生插嘴。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利于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教学中不妨对学生的座位编排形式来一次“变革”:让学生自愿结合,分组学习,分层指导,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我在班上曾做过这个试验,试验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得非常主动、积极,都感到无比高兴,好像获得了一次解放似的,使求知的课堂变成了奏响智慧音符的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和氛围,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古往今来,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后来“放宽政策”,学生随教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课堂上学生的“插嘴”,除少数胡说,有意捣乱外,多数总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情不自禁的主动发言。教师应善待这种“插嘴”。我认为能多几个这样的插嘴,课堂气氛将会因之而活跃起来。

为此,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老看法,认为学生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只会定定神神地听老师讲课,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才是守规矩的好集体。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平静无波的课堂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善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主动要求自觉学习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比那些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室外事的学生要好得多。

因此教师要更新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保护这种“插嘴”,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我们要区别对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

七、体验成功喜悦,维系参与热情。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才能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维系参与学习的热情。为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根据实际变精讲多练为巧练精讲或不讲,变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为先练后讲、边练边讲。教学过程中讲求实效,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帮助、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生到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引导他们拾级而上,深化新知。即分层练习,巩固新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练习可用观察性练习、讨论性练习、一题多解、多变、多串、多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windows窗口组成的巩固练习中,我采取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我先带着学生讨论:“我们一起观察资源管理器窗口,看看它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时学生都热情发言:“在窗口中有菜单条、标题条……”“还有最大化按钮、最小化按钮、还原按钮……”“还有……”;再由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两个人一组互相讲解一下窗口的组成。看看谁说的最全?”采取这样的方式上课不仅可以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学习气氛。这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六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还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还有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以师生间的频繁问答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是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拴住,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的关键在于“定向、架桥、含蓄、揭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目标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便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做好准备,要了解所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

1.自我反省式。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之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

2.个别交流式。即教师对个性特征鲜明、自尊心强的学生在思想、学习、班级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在个别交流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使交流具有针对性;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平等的、真诚的、可信赖的,以免学生产生不信任或抵触情绪。

3.书面交流式。教师通过学生的日记或作文、总结等,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写出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看法或建议,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也可写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及体会,形成师生之间书面的双向交流。

为了使学生能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理想的新课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促进知识正迁移的作用,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导入新课方法多样,,有开门见山、学生操作、师生游戏、巧设悬念等。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我就利用悬念来导入新课。我在小黑板上出了20/4、360/6、19/6三个计算题,前两道同学们一下子就算出来了,最后一道把他们难住了。这时,个别同学喊起来:“老师,题出错了。”“不会的,你们继续往下除。”一会儿,有的同学开始发问:“老师,你叫我们除到什么时候才能除尽呀?后面的余数和商重复出现了。”“好,同学们发现了商和余数重复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循环小数的特征。”顿时,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课堂上应该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出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着一根粉笔,把绳子的另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系紧细绳,旋转拿粉笔的手,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圈。提问:粉笔转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这就使学生有一种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求取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对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因此,要调整好整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纸和一些火柴棒,指导学生用纸折出四分之一,拿出6根小棒,问它的二分之一是几根,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己体会这些分数的意义。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抢答题活跃气氛,如果谁做题做得好,全班鼓掌三次给予鼓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七

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创新性教学论文的探索,大力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疑是贯彻《大纲》和新课标之本。然而,我国当前对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性教学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体现在实施创新性教学的改革观念尚未真正普及,健全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教学论文模式尚未建立,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也有待于加强。

一、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的现状。

当前世界数学教育呈现出“三个转变”的趋势,即从强调知识内容的掌握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知识的单纯积累向探求知识的方法转变,从强调单科教学向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转变。而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重“学会”教育,轻“会学”教育,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出现了“应付考试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的教育结果。这显然与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相背离。我们从教师、学生和课程三方面来考察这种“背离”。

二、初中数学实施创新性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以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己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性教学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为日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物质基础。

三、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创新性教学是创造教育对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创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导下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它是将启发式、发现式和其它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方法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并将教学内容按促进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向改编,成为程序式的教学载体,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式。针对数学学科和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四、数学创新性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它同“注入式教学法”是根本区别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很深地理解这个思想,使自己的教法设计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它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一理性归纳”,主要适用于证明、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法,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它既可以抓住课本的典型题例进行引伸和扩展,编拟出内涵丰富的应用题让学生“钻”,也可以抓住数学问题本质,编制现实情景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试”;既可以把数学知识恰当地放到各种实际情景中,胡}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实验、想象、推理、领悟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合理假设,合理猜想,仔细论证,认真评价,回顾总结,推而广之,实践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创新情境一分析探究一猜疑假设一论证评价”,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它要求在例题的选择和配制上,要加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在解题环节上,要突出探索活动,重视分析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的合理性;在探索活动的形式上,可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大组报告等多种形式和cai软件,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在更理想的空间进行探索和发现。探究过程,是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学习策略、积累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三)小组合作教学论文法。

小组合作教学论文法就是把班内学生,根据知识积累、学习能力、性格、同学关系等情况,恰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单一的注入式转变为师生间多向式的交流形式,并随时加以调控,引导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实施小组论文“改错课”、“自学课”、“竞赛课”等,引导学生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启迪;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特别是把掌握知识的评价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注重数学技能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集体开展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

五、结语:实施创新性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推进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工具。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八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九

种种好处,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则可事半功倍。有一次,笔者把班上的几个常逃学到街上打电子游戏的学生叫到微机室,打开电脑,让他们见识“红色警戒”、“沙丘2000”、“星际争霸”等游戏。那令人震憾的32位音效,赏心悦目的3d动画,人性化的交互式操作,让街上游戏厅中的16位甚至8位的游戏望尘莫及。很快地,他们就融入游戏之中。但每每就在他们指挥着千军万马,即将解放全人类,实现心中梦想时,屏幕上却出现了数行的英文提示,这些学生全傻眼了,这时我就在旁边轻描淡写地给予翻译。学生顿悟:下世纪,玩,也要懂英语。事后,我发现英语课上,这几个学生“重新做人”了。可见,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正如“四两拨千斤”。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二、用口诀帮助记忆,提高学英语热情。

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常让学生迷惑。有鉴于此,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对六年级学生讲“be”的用法,记口诀:i用am,you用are;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又如,doubleo的长短音,编“三字经”如下:

煮毛木,看了书,脚送[u],立后屋。除之外,读长|u:|。

等等。教师只要常收纳,多积累,勤总结,口诀就会涌涌不断,教学也定会趣味横生。

对初学者,直观教学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笔者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其音标,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作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的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来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四、自编短剧,调动学习积极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十

当今初中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习惯于跟随老师惯性地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学习计划,课前没有预习,上课呆坐只听,不得要领,没听懂“门道”等现象。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意识差,被动地进行学习所造成的。然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从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是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保障。

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加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强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就要使教学方法科学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对于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民主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课堂活动,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将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设置四人小组,选出其中数学成绩较好的一名为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有时在完成自身练习的前提下协助老师检查同组同学的完成情况,相互矫正。而有些问题指定由组员回答,避免让尖子生垄断了整个课堂。对于练习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全体,有分层练习,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去,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变式提高。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应不同。作为现代型的教师要冲破已有观念的束缚。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先学原理,再举例总结运算步骤,也不一定是“讲清--总结--练习”的程序。因为过份强调这种教学程式,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呆板化,长期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的依赖性。可以采取“自学--讨论--总结”和“情景--活动--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过程模式。也不要总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可以让学生站到第一线来,打破传统观念。例如,课前复习可让学生替代老师轮流上讲台进行,让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老师。又如:在单元复习课中,过去总是老师带着学生去复习总结,然后强化训练,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改变旧的模式,做一些新的尝试。

如:事先布置学生先列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包括以下几点问题:

1、学习本章后你有何收获?有那些主要的知识点?

2、你觉得本章的知识点有那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3、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过那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以上提纲,老师进行筛选,然后在课堂上选取有针对性的学生代表们上台,运用实物投影等手段带领大家复习,提出疑惑,然后大家共同探讨,最后才由老师归纳小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如何设置情景,灵活,巧妙,有趣地提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结合所要学的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被提出的问题所吸引,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参与性,又把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相融和,教师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诱发主动性。

通过设置优化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并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我”在广州购物,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2)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比喻要恰当,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自觉参与学习。

例如,在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这样创设情景:播放《海上日出》的其中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太阳从海平面浮出到海面,直至跳出海面”这一过程的画面中含有什么几何图形?请学生画出这一过程中所含平面几何图形的草图,并且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最后引出直线和圆具有三种位置关系。

3)注重应用性。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的内角求法时,可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见到过那些正多边形地砖的形状,为什么正三角形和正四边形都能铺满地面,而正五边性,正八边形不行呢?然后让同学们探求正多边形的内角求法,最后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再进行巩固提高。这样使同学们感觉数学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积极性。

4)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要求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要把学生的年龄及认识特征与所解决的问题统一起来,教师要注意创设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

如:在学习调查与统计时,可先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调查学生最喜欢的篮球明星,提供以下几个选项:a.姚明b.乔丹c.奥尼尔d.其他。

接着让学生选取适合的方法进行统计,进一步引出有关频数,频率的问题,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反应热烈。

四、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索的过程,是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性的关键。

现代教学观的着眼点不是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怎么样知道的?”如果学习者不能知道他是怎么样知道的,这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要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代教学观则要求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与推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如在“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实践证明,通过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十一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相当普遍,高中学生疲于应付会考、高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比如在讲“社会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会涉及到社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我便提示学生回忆客观唯心主义关于神创论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类和人类社会哪个先产生?利用社会的`含义,学生得出了人类和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结论。而关于“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在讲自然界的客观性时已论述过。在教学中,我还由“揠苗助长”的寓言演绎得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我称之为“糖衣片”式教学法,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或方法,它让理论回“娘家”,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它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即以情趣为“糖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革空洞说教式的教学积弊。我在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时,先出示了一幅题为“差距”的漫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悬殊的奇怪的地球仪,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问题后,又挂出第二幅题为“大吃大喝”的漫画。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学生在热烈的议论中掌握了有关新殖民主义的知识,直到下课后,依旧兴趣盎然。

二、探求新知识,培养参与勇气。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显示欲望,常常梦想一鸣惊人,而这种欲望往往与本人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由此而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和闭锁心理的产生。这种闭锁心理、自卑心理集中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只要老师提问,一个个都敛声屏气,生怕老师“请”到自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马喝水。”

要使中国学习联盟胆参与,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且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跃“分子”,态度和蔼,情绪饱满,感情真挚,用自己的热情、执著精神去感召学生。我在讲现实中之所以存在“不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原因”时,先讲了洪水中的地主用金条向佃户换糠窝头的故事,娓娓道来,结果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此时,趋势分析其他问题,一气呵成,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其实,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也是消除畏惧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的“闷得慌”、“静得怕人”等,都说明了课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默,学生愈是害怕老师提问自己。只有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会,有话可说时,他们才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质疑问难,诱发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质疑。一方面是生质疑,师解疑。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学生质疑的基础。我印了质疑单发给学生,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又授予其方法,这样学生质疑的质量较高。有的追根问源,有的辐射探究,有的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等等。教师对这些质疑单要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将其纳入备课的主要内容。再在教学中巧施良策,明理解疑,学生就十分感兴趣。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增加了一次参与的机会,也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而平淡的讲解或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会使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冲淡教学效果。我在讲“生活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知识点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受课本束缚,而是谈自己的消费观,结果大家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从而树立了科学的消费观。

2.组织讨论或辩论。

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从而实现自我显示的欲望。在讲“共同富裕”时,有学生提出现实中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加重的问题,我组织了正反方的辩论,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争鸣中明理,用理论和实践说明了问题。

三、运用新知识,升华参与意识。

“运用新知识”,巩固提高,是最简捷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梳理知识,从更高层次上领会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的目标,是升华参与意识的极好方法。而要提高运用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1.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即唱“独角戏”,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我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学生练得有兴趣,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体验到了“现买现卖”的乐趣。再加上适时地点拨,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外作业形象化。

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形式多样,应是学生所关心并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练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变式练习、学用征文等方法。在讲完“价值规律”这一知识点后,要求学生星期天随爸妈去买菜,并了解菜价的变化,写出《市嘲晴雨表”》;在学完“市场经济”一节后,要求学生分析粮票命运的变化或采访一位厂长;在讲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知识点后,请学生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此外,还有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论述《我的成才观》,用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知识写《假如我是厂长(经理)》等,使学生体会到了当“改革家”的滋味。

运用新知识,实质上是促成学习实效,使学生不断把获得的新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尝到能解决问题的“甜头”。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强化了参与意识,这一定会形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十二

摘要:在传统的生物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被动的听众,这种情况是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在演示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生物教学演示实验参与度。

从生物学的教学角度看,生物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家庭(课外)实验和学生实验3种类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能主动的参与,这样就较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

怎样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度,是笔者一直思考、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想必广大的教学同仁也有类似的困惑。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阐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享。

一、演示实验及其作用。

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叫做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功能。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学生没有感性知识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讲授或验证,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巩固有关的知识。

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使以后进行独立实验时,就会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因此,演示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二、演示实验的困惑。

演示实验是以教为主的,过去考虑最多的是教法,很少顾及学生在教师演示时的学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师之所以做演示实验,是要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进行学习。

观察演示实验与观察其他演示教具相比,有其特殊性。所以仅仅按照常规的观察指导是不够的,我们要深入的观察演示实验时的学生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以教促学。

演示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才能将注意指向演示实验,才能在观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才能使演示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演示实验的举措。

(一)语言引导。

演示实验配以适当的观察指导语,将能吸引学生的感性参与和语言参与,有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吸引学生注意,促进学生的思考。主要做法有:

1.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方向。

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的目标和方向,如提示学生本实验将要达到什么目的,或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观察中要注意什么现象等等。

如在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就是从小麦种植中发现水分,在实验的观察中要注意水分的变化。

提示学生会有水分吗?水分从哪里来?2.胡明:《生物学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1月。

2.思考实验现象的特征和意义。

在传统的讲授或演示中,主要靠教师直接用语言来揭示。从考虑学生学习主动性出发,教师这种直接揭示将影响学生的参与性和参与程度,所以应该用启发的方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的心理状态,应该用学生参与讨论的方法使其自己明白,自己经过思维去理解。

如在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开始要突出:为什么要把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试管内壁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清楚试管内壁从干燥变为有水雾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干燥试管内壁水珠的来源。

3.深层次的理解实验现象和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一般结论之间的联系。如应当从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结论中,得出“水分是组成种子的一种成分”的.结论。

这种思考是理解评价该实验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推到科学结论的价值不在具体的某一结论的推导本身,而在于使学生了解推导的基本原则,理解这样推导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能恰当的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懂得如何科学地得出结论。

(二)学生适当的行为参与。

感性参与的参与程度是不稳定的,不同学生的差距可能很大。所以最好能有行为参与与同感性参与共同起作用,参与效果才会好,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演示实验,顾名思义是教师的演示,所以想让学生在行为上参与难度较大。因为我们同时也要注意不失去演示实验本来的含义和作用,所以学生只能有适当的行为参与。

一般的演示实验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参与可以有三种形式:

1.学生承担部分操作过程。

如鲫鱼鳍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就可以指定一两名学生承担剪除各种鳍的任务,这样尽管只有少数同学在参与操作,但能对全班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2.学生参与演示前后的操作和操作性练习活动。

比如植物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的演示实验,演示前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加信服实验现象的客观性。

在演示实验后,可以投影、板演等形式进行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一般结论的推导或有关的练习,这时可以尽可能多调动一些学生参与。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学生从行为上参与。

利用电脑多媒体参与的形式是各人自己的终端机上对统一的模拟演示实验进行操作及其结果,并与教师自己的演示进行对照,这样参与的人数可以较多,教师又能通过主机对学生进行监控。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个演示实验,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去,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十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因为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好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我从事农村教学十余年,发现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同事们共同探讨,得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课堂表现]

学生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甚至上课走神。

[问题根源]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究其根源,这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解决方法]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一、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十四

数学课堂是实施数学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小学数学虽然比较简单,但学科的抽样性和逻辑性还是无处不在的,就连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习“20以内加法”时,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思考“凑十法”的内涵,更何况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设法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靠近,便于学生将数学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真正地推陈出新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逐步会想、会说、会做、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权他们得到全面主动地发展。我在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按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设计教案,组织练习等。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

兴趣是学生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求知欲。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依次出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启发引导学生们注意观察每个模型的形状,它们都属于什么体,各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样的图形。通过以旧引新,用实物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介绍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都是立体图形,使学生们系统地理解体与点、线、面之间的区别。又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导入部分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幼儿园的阿姨给小朋友分蛋糕的故事,配合微机课件的演示,学生们边听故事,边看动画片。最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三个小朋友吃的一样多,但块数却不同,希望你们能够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次激发了他们渴望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地做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们的有效参与程度。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弗赖登尔曾经说过:“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再现创造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师必须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   独立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例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上,学生在观察完学具后,互相讨论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然后我利用计算机课件出示圆柱的直观图,并让学生标出它的底面和侧面。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圆柱体与他们之间的差别,从而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接着,利用在圆柱的直观图上标底面、侧面,来加深认识。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展平——长方形;斜着剪开——展平——平行四边形(能剪拼成长方形);任意撕下——展平——不规则图形(能剪拼成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在这里,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种方法,而是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实验,动手剪一剪,动脑想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使学生确认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能够是一个长方形,进而再讨论、分析、理解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   合作探索。

未来社会巳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化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元认知能力。

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的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为此,教师要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争取让全体学生都动脑、动手、动口,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不让少数人或是教师包办代替。比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中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在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圆柱的实物高的时候,先让学生动脑思考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量圆柱的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们亲自动手量一量;整堂课都学完后还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制作了一个圆柱。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有效参与。既要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又要给予他们优先的机会,从“要我学”进入“我要学”的状态,再进入探索中,最后终于独立完成。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探究精神,并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少年儿童是有个性的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我们教学内容的灵魂。教师要精心设计知识的运用过程,设计出阶梯式、多层次、多形式、有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巩固,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运用,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检验和深化。通过巩固运用,力求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中,我依次出示了茶叶筒、玻璃水槽、易拉罐、粉笔、空心钢管等,让学生们用圆柱的特征来验证以上物体的形状是不是圆柱,学生们又分别举例了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在学习圆柱的特征之前,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只是初步的感性认识。掌握特征后,运用特征去验证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形状,并根据特征举例,使学生对究竟什么样的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有了更加清晰、准确的判定。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反馈交流。比如,《圆柱的认识》一课中教师投影出示了十余个图形,让学生们辨别哪些是圆柱体,并怎样计算圆柱的大小,如何量出圆柱体学具的底面直径和高,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如制作一节长1米,直径1分米的烟筒,如果接口处4厘米,应怎样选料?(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等问题,这时应该向学生提示答案。通过这一信息的反馈,学生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对下一步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教师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肯定,或引导,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发挥外部功力作用。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界的承担者和体现者。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关键在于起主导作用的每一位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中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潜能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转变教师以“教”为主的旧观念,变原来的吸取——储存——再现为探索——转化——创新的学习方式,构建导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来,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展智能,学会方法,使之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将来成为未来世界的有用人才,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十五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相当普遍,高中学生疲于应付会考、高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比如在讲“社会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会涉及到社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我便提示学生回忆客观唯心主义关于神创论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类和人类社会哪个先产生?利用社会的含义,学生得出了人类和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结论。而关于“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在讲自然界的客观性时已论述过。在教学中,我还由“揠苗助长”的寓言演绎得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1][2][3]。

学生参与的数学教研活动(专业16篇)篇十六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到望都实验已将近一个学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不只学习到了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经验,也就“如何激活堂,提高学生参与度”这一问题和这里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并结合平日里自己的讲经历,总结了几点想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从教师自身说,应该有意识地用幽默的语言、适当的动作、新颖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做到这一点其实挺不容易的,它和教师自身的性格和气质有很大关联。有的人天生外向,热情开朗,能很容易地把堂气氛烘托起;而有的人比较静,内敛沉稳,不是特别擅长“搞活”堂氛围。那就要用充实、精彩的堂内容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老师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

第二,好好利用前分钟。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进度或者班级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活动。比如:让学生一起朗读一首外的.诗词;每日轮流进行前演讲;每日轮流分享一则名人名言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我会让学生去讲台上分享名人名言,并说明从中体会到的道理;或者提前一周定下下一周的演讲题目,让孩子们周末回家准备。在临近考试的一周,我会在前进行提问、听写、抽查背诵等。我发现通过这些小活动,学生们逐渐变得活跃起,敢说话了,上的时候举手的人也多了。

第四,分散讨论问题。如果全班都讨论一个问题,那么势必会有人游离于堂之外,不去思考。如果把学生分散开,去讨论不同的问题,比如第一二组讨论问题一,第三四小组讨论问题二……那么就可以比之前多一部分人参与堂。那么,如果有更多问题呢(四个以内)?是不是就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好好设计一下堂教学环节,适当地设置论题,尝试一下。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顾问的实用建议(模板13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写作者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姓名:应届毕业生求

    学生会成员自我介绍(实用20篇)

    自我介绍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个人信息,还要突出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以吸引他人的关注。大家好,我是李十,27岁。我是一名人力资源经理,喜欢读书和瑜伽,希望能够帮助更多

    银行业务员的贷款调查报告(优质21篇)

    调查报告是一种对特定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情况。以下是一份精心编写的调查报告,作者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展

    教师推荐信写作要点(热门22篇)

    范文作为一种示范和标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很多人认为简历对自己究竟要找什么工作

    学生教师写香樟树的作文(优质23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体或文体特定领域的经典作品进行规范和示范的样本,它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途径。在本文的最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

    教育工作者授权委托证明书(优质17篇)

    授权委托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授权委托的范文四:以下是一份简洁明了的授权委托书范例,可供参考撰写自己的授权委托文件。

    员工转正申请书模板(优秀19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水平较高,可以启发我们对于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的提升。这些范例文章包括了优秀的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文体和风格。尊敬的领导:我叫_______

    教育工作者心得体会分享(汇总16篇)

    通过写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心得体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教育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员工作计划制定(专业19篇)

    范文探讨了前沿的科学问题,对学术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范文范本,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灵感。值年终岁尾之际,作为企业的经营

    消防安全培训讲话范文(13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结构和逻辑,培养我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精彩的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尊敬的张校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