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

时间:2024-11-15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启发。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一

企业招工难是当下的一个普遍命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也许这才是一个开始,好戏还在后头。除了外在的大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因素外,其间存在的是一个心理搏弈。

一、薪水vs能力。

员工找工作考虑最多的是薪水,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而企业的思维却是干多少活给多少薪水,其间存在的认知矛盾,是招聘过程中的一个障碍,也是招聘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解决方法」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薪酬体系,规范管理,使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薪酬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干得放心,做得起劲。

二、地位vs绩效。

员工找工作,其实也有一个自我定位的,满足了其地位的要求,才能发挥专长,也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企业招聘员工,考虑的却是绩效,要求员工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创造最佳绩效。这两方面的出发点是不一致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三、发展vs忠诚。

员工找工作,一般基于两方面的诉求,一是生存,二是发展。所谓有尊严的生活,恐怕就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尊重、成长、发展。

企业招聘员工则要求忠诚,要求员工如何如何,条条框框一大堆,其实,忠诚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也还会随着企业环境氛围的变化而变化,所不同的是变化的方向不同。

「解决方法」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教育体系,使员工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员工就会认同企业文化,自然也会忠诚于公司,忠诚于岗位,忠诚于自我人格。相信,好孩子是培养出来的,好员工是培训教育出来的!

虽然这些都是企业在员工招聘中所面临的问题,体现的却是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企业管理的规范,因为谁也不愿意稀里糊涂地干活。我们在要求员工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中成长,就必须强化内功,吸引员工,留住员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简单的多发物质工资,还要给员工发精神工资,不是要只看到员工的年岁在增长,还要注重员工的心灵成长。

选择和被选择是一种心理搏弈,其本质则是看谁更有价值,更有筹码,更有吸引力。好企业从来都不缺员工,家有梧桐招凤凰,同时,也要有那种“来了就不想走”的感觉,这需要价值观和共同使命的认知。心相印,手相牵,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要想得到你要的结果,就必须先满足别人的结果。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二

内容摘要: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部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心理对演唱技法和歌唱情感的控制。在演唱中如何利用心理的调控作用来提高演唱技能。增强歌唱情感的表现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调控歌唱技术情感表现心理过程个性特征。

一部声乐乐谱,无论它有多么详尽,也都无法确切地体现出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和色彩差异。这就需要声乐演唱者的再次创造。这个创造过程必然会包含一定的、内在的心理成分,即心理调控。它直接影响歌唱技术的好坏和歌曲情感的表达。在这里,歌唱过程的心理调控包括对歌唱声音和动作的心理调控,也包括勾画艺术形象时必要的情感表现的心理调控。这时,个人的审美、主观感受和认识都对其心理调控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声乐演唱的声音、动作都是由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心理反应,再由心理反应来调控人的生理动作,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的。对声音的调控表现为对音高、音强、音值、音色等的感受能力;对演唱动作的心理调控主要包括对演唱姿势、呼吸动作、咬吐字动作等一系列动作的心理调控。

1、对歌唱声音的调控。

对音高的调控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歌唱者并非都对声音的高低有着天生的灵敏度。有的歌唱者视唱和歌唱时音准都不错,但听辨音高时却显得较差,有的相反。还有的学生由于歌唱技术问题也会出现跑调的现象。前两种情况需要歌唱者刻苦训练,提高对音准的感受能力。后者则需要提高歌唱技术能力,多听多练。

声音强弱的调控是建立在较好歌唱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如果是初学者,则对弱音的调控能力就比较差。首先,表现在拍子的强弱调控上。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等的节拍强弱规律都有不同,这时就要依照作品的节拍对强弱进行心理的调控。再有,每首声乐作品由于所表现的内容不同,有时也会有一些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等不同演唱要求,这就更需要歌唱者加强心理调控的能力,准确无误地表现作品。

对音值的调控非常重要。一组音由于有了音值的长短才组成了美妙动人的旋律。有不少声乐学习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拍、抢拍、少拍现象,有的与伴奏者配合不到一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源于心理上对音值的调控,“心理节拍”的不准确造成的。准确的“心理节拍”和恰到好处的音值长短会使歌曲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对音色的调控是表现作品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同样也就要求歌唱者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和变化音色。江南水乡的歌曲细腻委婉,演唱时音色就要甜美、秀气;陕北地方的歌曲豪爽大气,音色就应调整为明亮、高亢。同时,表达不同情感时也要及时对音色进行调整,哀求时的音色、悲伤时的音色、愉快时的音色、发怒的音色都应该有所不同。像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就很善于利用不同的音色来再现不同的艺术形象。

歌唱是表现美、传播美的声音艺术。一个歌唱者,无论他(她)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不去重视和表现声音色彩,那么他(她)就是为了炫技而歌唱,其歌声就会缺乏生命力,也不能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首先,歌唱时的站立姿势十分重要,站姿的正确与否对声音的好坏有着很大影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错误的站姿会直接影响声音技巧的发挥。如:双肩高耸、头部过仰、下巴紧张、双脚重心偏移等等这些错误的站姿,会使声音出现卡、撑、挤、喉肌过于用力、气息上浮等问题。同样,解决歌唱中某些问题时,脚跟向下使劲可以使气息扎实。歌唱时,对歌唱姿势进行细致的心理调控,避免不正确姿势的出现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正常发挥。

对演唱时呼吸动作的调控主要是指歌唱时的气息控制。吸气时,腹肌扩张、横膈膜扩张(下降)、腰椎挺立、双肩略向后背并自然下垂;呼气时,腹肌收缩、横膈膜收缩(上升)。吸气与呼气都要在心理的调控下进行。呼吸和演唱是密不可分的,演唱是在保持吸气状态下进行的,没有心理的控制,歌唱时很难保持住腹肌的扩张,口、鼻、喉的打开和横膈膜的扩张,歌唱声音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对歌唱咬、吐字动作的调控也非常重要。歌唱者演唱一首歌,最重要的是要让听众清楚歌曲的意思,即听懂歌词。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情感、从而感染听众。要有意的对咬、吐字动作进行调控:字头要清晰、宇腹要饱满,字尾要归韵。有的歌唱者将“阳”唱成“昂”;有的由于方言的影响,将“来”唱成“奶”。前者属于字头不明显,后者是字头错误。还有的将“黄”唱成“欢”,未将字归韵。这些错误都可以在心理的调控下避免。有时,咬、吐字的轻重调节还可以直接反映出歌曲的情感色彩。

二、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心理的调控。

在歌唱过程中,为了刻画出生动的艺术形象,需要借助于心理对情感表现的调控作用。它还与歌唱者个人的审美观、主观感受和认识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歌唱者对歌曲作品内容和内涵的理解,理解必须是多面的、深入的,这是其基础。然后在心中勾画出逼真的景象或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演唱者有丰富的幻想力。了解了作品内涵,有了逼真的幻想,再用精湛的歌唱技能和美妙的音色,将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也进入到歌者所营造的情景当中,故而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心理的调控。例如我国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在演唱《人说山西好风光》时,“展开想象,调动记忆中自己生活过的'家乡和其他去过的地方的印象,心中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时,……把客观自然的美移到自己的情感中,即景生情、情再具象为景,从而涌现出一个崭新的意象。再通过相应的技巧、手段、把情、景的想象转化为音乐形象并外射出来。”她将歌唱的情感表现建立在景观的幻想之上,“去创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弦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的美,达到了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从而使观众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去体味,延伸至那更深、更浓重的美。”可见,想象的合理以及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情感表达的尺度。又如郭兰英在演唱歌剧《白毛女》中“哭爹”一段时,她“联想到旧社会贫穷农民卖儿卖女,父母儿女硬被拆散、生死离别的痛苦,内心视像中描绘出一幅悲惨的图景”,在这种联想之下进入角色,赋予角色生动鲜活的情感表现,激发人们心中对喜儿的同情和对地主阶级的憎恨。正如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1885-1955)所说的:“用你的心儿去歌唱”那样,歌唱的情感表现依赖于歌唱者的心理感受,只有先想到才有可能做到对歌曲情感表现的心理调控。

由此可见,心理调控作用于声乐演唱的始终,甚至作用于演唱的准备工作中。歌唱的心理过程和歌唱主体个性特征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歌唱主体个性特征是歌唱的心理过程形成并发展而来的,而个性特征又调节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表现着心理过程。这也正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指导实践的过程。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只有遵循这一规律,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歌曲的内涵,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黄俊兰著《郭兰英的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__、12。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__、5。

3、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__、2。

4、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杜、2。

5、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杜20__、2。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三

从企业角度看,为了实现人岗匹配、安全生产、杜绝腐败和提高效率等目标,必须在招聘中全面了解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乃至生活习惯等,其中包含了一些属于个人隐私的内容,而应聘者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通过递交工作简历、与面试官交谈等环节,必然也会暴露个人隐私的一些内容。所以,从招聘环节就开始对员工隐私管理问题越来越受重视。

1.简历的处理问题。

如果hr工作者粗心大意或不负责任,就可能会泄露应聘者的个人信息,从而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从法律上来说,简历是应聘者的私人物品,如果招聘广告中没有声明“概不退还”,其所有权应该归应聘者所有。据报道,一家招聘企业将不符合要求的应聘简历很随意地扔进垃圾桶,一名应聘者发现后十分伤心。企业的这种做法既损害了企业形象,又可能泄露应聘者的个人隐私,进而触犯法律。

2.询问的技巧问题。

在人才选拔过程中,hr工作者为了全面了解应聘者的情况,往往会对应聘者做很多方面的考察,这些考察既有与工作岗位有关的年龄、健康状况、学历、职称等个人信息,也有与工作岗位无直接联系甚至不相关的家庭情况、血型、社会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信息。

有些企业在对应聘者进行甄选时,还进行毒品药物测试、酒精测试及艾滋病测试等。应聘者作为弱势的一方,往往能配合企业的调查要求。但是hr工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则极易使应聘者感到隐私权受到侵犯。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四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思潮,它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同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要求心理学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闩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同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闩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l)认为心理学应把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为闩己的价值追求。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心理学应恢复闩己本来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心理学应当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如乐观、活跃、积极、有创意、果敢、坚定、充满闩信,重视效率、勇于接受挑战等。

(2)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幸福感、满足感、快乐感等;二是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关注积极的社会环境。

(3)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闩己获得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闩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当问题出现后,作为一个自在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南来选择闩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可以对问题作出各种闩己的理解。

二、考研的大学生心理的基本状况。

1.国内考研基本概况。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在校生的大幅增加,大学本科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高学历的光环,不再被称为所谓的“稀缺”人才,社会上考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升温,考研俨然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热门词汇,备受社会各方关注。

教育部发布了考研招生计划,其中全国报考20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72万人,虽然较少了4万人,但已是连续人数破百万,这也是1994年报考总数的14倍之多。年全国高校研究生的录取人数为60.8万人,考研报录比约2.8:1.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国家研究生扩招迅猛,考研热居高不下。

2.考研的动机分析。

(l)自身因素。获取知识,自我实现。有些大学生成就动机强,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深入研究某一学科领域,因而选择了考研。兴趣爱好。个人兴趣爱好是引发大学生考研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本科所学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想通过考研重新选择新的专业。

(2)家庭因素。有大学生选择考研是由于来自家里的压力,而不是出于个人意愿。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考研对孩子的发展、就业前景好。

(3)学校因素。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学生在校的考研通过率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有些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考研,为学生考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群体效应。一些大学生最初不想考研,但看到周围的同学为了考研刻苦努力,虽然很辛苦,但是目标明确,生活充实,南于自身的目标不明确,为了能融人到同学当中去,所以也找点事干,而选择了考研。

(4)社会因素。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及家长看来,如今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只有通过读研,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才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从而找到好工作。社会待遇。研究生不仅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在毕业后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一些地区出台的人事选拔制度中,就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规定只有硕士以上才能享受。

三、影响考研的消极心理品质。

2.畏惧的情绪。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尤其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连续做了几套模拟题,而正确率较低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这其实是对向己的一种怀疑,总觉得考研竞争激烈,担心最后的结果不如意。这种情况下,考生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千万不能松懈。

3.懈怠心理。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些学生认为成绩提高不了多少,在学习上就比前一阶段有所放松,产生懈怠心理。这时候如果放松了很有可能功亏一篑,所以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点面结合,查漏补缺,全面复习。

4.自我效能感低。临近考试,考生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感觉闩己近期突然效率不高,开始怀疑自己;和别人对比,觉得自己做题准确率太低,开始慌张。在这时候,千万不要考虑太多不必要的问题。只需要调整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认真复习就可以了。

四、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考研当中去。

运用性分析。把积极心理品质运用到考研当中去。

(1)坚定的意志力。有的大学生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敢于挑战困难,积极进取,学习自觉,自制力强,这些特征有利于考研,毕竟国内的研究生考试考查范围广,难度大,尤其是英语,需要一定的功底,并且花费大量时间复习,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成功的。

(2)敏捷的思维。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了,有些知识要从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向身的想象力,对掌握知识有重要作用。

(3)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考生应该保持乐观向上、愉快的心态,遇到困难时,要先保持冷静,勿激动,学会调控闩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4)提高记忆力。在识记材料时,有一个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为了能把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要把知识分好类,提高记忆的效率;并且掌握保持和遗忘规律,有效合理的组织复习,倒u型曲线表明识记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也就是先快后慢。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5)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漫长的复习之路,堆积成山的复习资料,容易让人丧失动力,失去信心,注意力分散,可以通过培养兴趣,加强体育锻炼,产生愉快感而提高注意力。

2.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大学生获取考研的顺利。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考研当中去,使人的知情意协调发展,提高记忆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成功,最后拿到硕士研究生的绿卡。

(2)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是要有美德和优势。对于大学生来说,考研是一个艰辛但快乐地成长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习的动机,以获得智慧和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树立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面对困难,勇于挑战,无所畏惧;可以培养学生的闩我控制能力以及谨慎的态度来实现学生的节制;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总而言之,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考研当中去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五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心理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各个学科。心理学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始于1883年德国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图姆夫写出的《音响心理学》,这篇著作,使他成为致力于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当今,心理学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心理研究工作,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他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音乐表演现象中的问题。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在歌唱实践中的作用。

我们在表演活动中经常会怯场,这是一种过份的紧张感觉。各种歌唱比赛的实践证明:比赛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因素。有些实力很强的歌唱演员平时训练,演唱水平很高,一旦参加比赛,往往会出现精神紧张,状态失控的现象,这些由心理障碍带来的危害,使歌唱者苦不堪言。

歌唱者的发声功能不仅是发声的各个组成器官精确配合的结果,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歌唱的呼吸、共鸣、发声、语言等彼此间的精密配合,就是依赖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心脏、血液、肌肉、嗓子等生理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遇到某种情境时,所出现的身体上的反应,如发抖、逃避引起这些反应所起的内导就是心理状态。

声乐表演需要稳定的心理、清晰的头脑和全身心的投入,当人不知所措时,血压会升高或下降,头脑模糊不清,甚至原先背熟的歌调都会忘记,唱什么和该怎样唱全然不知,声乐表现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面对大众的勇气。想逃避的念头一出现,在演出前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水平的发挥受限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因此,针对歌唱者在学习、表演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稳定心理状态以保证在歌唱表演中的技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二、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

18,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感情的三度说: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愉悦与不快。声乐演唱前的期待之感,常常是歌唱者产生紧张之感,而当演唱刚结束,则会在其可见产生松弛之感。就声乐演唱而言,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者的舞台实践因素。目前的歌唱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平时基本上是习惯于面对教师一个人练唱,即使在正规的音乐院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定期的考查或考试外,平时也很少有舞台演唱的实践机会。如果演唱者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情绪、行为的能力较差,那么一上台就会打破正常的生理机能的活动规律,出现诸如心律加快、收缩压升高、胸闷、气粗、尿频、出汗等现象。

(二)、过去有过失败的经历。美国心理学家沃斯说过:“不好的开头会阻碍和影响今后”有一些表演者在以往的表演中有过失败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偏离正常的观点,态度和信念而使他陷入一种不适当的自相矛盾的情境之中,于是他们一直守着焦虑、紧张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发挥。

(三)、不安全的恐惧感。这里包括:

1、歌唱表演中的技术因素。歌唱者如果尚未掌握纯熟的演唱技术,对作品的音准、节拍、节奏的掌握没有充分地把握,与伴奏的配合不够和谐,特别是对于作品中的难点,比如高音演唱还没有足够的把握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很重的思想负担上台演唱,就必然会产生舞台心理障碍。

2、歌唱者生理变异(健康)因素。人的嗓音器官比较娇嫩,任何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变化,如伤风感冒、心情不好、思虑过度等等,都可能在嗓音器官上有所反映。而作为歌唱者,一般对自己的嗓音状况都比较敏感,稍有不适,就会对自己的演唱感到担心和焦虑,从而失去平时的演唱自信心。

3、专家评判、教师审定,歌唱者面对专家演唱时,心里怦怦乱跳,专家、教师是内行,歌曲中的任何表现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歌唱者一想到会被剖析,就不会自信,因此产生不安的感觉。

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演唱作品时,演唱者应积极投入到作品所要求的艺术表现中去。集中注意力、酝酿感情,使自己深深地沉浸在歌曲的情感之中,充满丰富地想象和联想,这是演唱前及演唱过程中最佳的心理状态。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学》中指出:“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注意越集中,那么,对于其它对象也就觉察得越模糊”。可见,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情感内容上,既保证了演唱情感的正常发挥,又抑制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紧张。其次,以平常心态对待歌唱表演。在演唱之前,尽可能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表演、比赛无关的活动上。这样,在歌唱时可使心理压力减小到最低限度。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第三、树立稳固的自信心。运用表象法,回忆以往表演成功的原因,使其成为增强自信心的动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比较法,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认清别人的弱点。通过比较,设法纠正心理上的错觉与认识上的偏差,对自己充满自信。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最后,对于演出中出现的某些不足以及意想不到的失误应有一定承受能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多唱、多演、多实践。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经常参加演出实践,能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声乐学习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同时,能够充分注意到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建立起歌唱者必需的舞台演唱自信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创造良好心态去适应各种可能变化的演唱环境,那么歌唱者的表演就会显得成功。这说明他已经从表演心理上获得了解放,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向声乐表演艺术迈出的可贵一步。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六

审计中的重要性,是指会计报表国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能够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原来的决策,这种错误即为重要错误。

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工作有重要影响,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人员要对重要性进行界定,作出初步判断,并将重要性价值分配于各个项目,以此作为各个项目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额度;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在准备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以此确定是否要作进一步的审查,并作相应的记录;在审计的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根据重要性标准,对在实施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确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由此可见,合理界定和正确运用重要性标准,对做好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

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接受。由于会计报表的读者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国外,各国权威部门或审计准则也未对重要性作统一规定。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同样数额的错误,对小企业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大企业来说就可能不重要。在审计实务中,纯粹从金额上对重要性进行规定是不行的,还必须考虑错误的相对数,只有把绝对数与相对数结合起来,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才有意义。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项目内容。项目内容对重要性同样有重要影响。因为不同的项目内容,其数额大小不同。此外,不同的项目审计成本不同,错误可能性也不同,等等。因此,对不同的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根据国外的经验,一般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项目重要性标准为1%~5%,5%以上的错误为重要错误,1%以下的为不重要错误,介于1%至5%之间的,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较大企业可用较小的百分比;损益表项目(除收入外)重要性标准为5%~10%,10%以上的为重要错误,5%以下的为不重要错误,介于5%至10%之间的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以上只是参考数值,实际运用仍然可有较大的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重要性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项目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同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例如,审计人员初步判断流动资产重要性标准为15万元,即15万元以上的错误均属重要错误;利润重要性标准为10万元,即10万元以上的错误均为重要错误。假定审计人员在审查中发现了一项虚增流动资产12万元导致利润虚减12万元的错误,则该项错误即为重要错误,因为12万元超过了对利润项目规定的10万元的重要性标准。而如果该项虚增流动资产12万元的错误是由于虚减了长期资产12万元引起的,由于这种资产分类错误对利润项目无影响,因此不属重要错误,因为没有超过对流动资产规定的15万元的重要性标准。

3.错误性质。判断重要性标准,还要考虑错误性质。如果错误性质严重,哪怕错误金额较小,也可看作重要错误。例如,存货短缺了1000公斤,价值10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重要错误。因此,可以这样判断: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可能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例如,某业务人员未经特定授权而与客户签订了的一项协议,而该协议的签订将使企业承担某些重大的义务,如赔偿损失或借款担保等,如果赔偿或担保损失很可能发生,则该错误也属重要错误。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项目。

考虑以上因素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以后,审计人员就应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这是因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是针对整个会计报表而言的,而会计报表由各个报表项目所组成,每一个项目都可能出现错误,如果不把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解于各个项目,而用总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每个项目出现的错误,势必会容忍每个项目出现较大的错误,而且其汇总错误将会更大。此外,会计报表审计是按每个项目进行的,把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项目,也有利于各项目的审查。每一个项目分配到的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数,就是该项目可容忍的最大错误数,也称可容错误。

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由于在复式记账情况下这两张报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只需选定其中一张报表分解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审计实务中,由于资产负债表是审计人员最注重审查的会计报表,而且在资产负债表中分解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比较容易,因此,审计人员通常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中进行分配。

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项目,应考虑以下因素:

2.项目可容忍的错误程度。显然,项目可容忍的错误程度越小,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越小;项目可容忍的错误程度越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越大。

3.审计成本。审计成本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和可容错误成反比。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即可容错误越大,可以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错误越小,需要深究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错误)可大些,以适当降低审计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错误)可相对小些。

下面举例说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的报表项目中的分配。

假定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审查。该企业年末资产总额为3000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500万元。审计人员经过综合分析,确定对会计报表重要性的初步判断为资产总额的2%,即60万元,利润总额的7%,即35万元。在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到各具体项目时,审计人员还要考虑到以下情况:(1)由于大多数错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均有影响,因此要以较低金额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作为分配基数,如本例为35万元。(2)由于报表项目较多,为使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不致过多地集中在个别项目上,应规定每个项目的可容错误最多不得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分配基数一定百分比,如50%。(3)由于项目的错误有可能高估,也有可能低估,即会互相抵消,而且每个项目的错误不会都达到最高可容错误的程度,因此允许每个项目可容错误合计数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分配基数的一定百分比,如80%或100%。但是说明的是,只是在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各项目可容错误才可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而在对各项目进行审查后并作最终评价时,各项目可容错误不得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否则就不能接受会计报表。

项目余额(万元)可容错误(万元)注释。

货币资金401a。

应收账款95619b。

存货127821b。

其他流动资产655c。

固定资产净值6616d。

资产合计3000--。

应付账款2309e。

应付票据8650a。

应付工资685c。

应付利息和股利940a。

其他负债854c。

实收资本10000a。

盈余公积4500a。

未分配利润208-f。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300070g。

注释:

a:0或很小的可容错误是因为项目不容许出现错误及很容易审查。

b;很大的可容错误是因为项目余额很大,需要广泛审查。但可容错误不能过高,本例存货项目按分配基数的60%计算,即35×60%=21(万元)。

c;按项目余额计算相对较高的可容错误,是因为项目可以很低的成本进行审查,如采用账户分析也可能查清问题。

d;按项目余额计算相对较低的可容错误,是因为项目余额大多数是土地和厂房,与前期相比没有变动,不需审查。

e:较大的可容错误是因为可能会发生较多的错误。

f:未分配利润未确定可容错误,是因为该项目不是一个独立的账户,它发生错误均由其他项目错误引起。

g:各项目可容错误合计数为70万元,是考虑到项目错误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会互相抵消,因此按分配基数的两倍计算。

通过考虑以上情况,审计人员对该企业19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各项目可容错误)如上页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很难预测哪些项目最可能发生错误,错误的性质是高估还是低估。此外,每个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事先也难以准确计算。因此,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报表项目中进行分配是一个很困难的职业判断过程,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及熟练的运用技术。在国外,许多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细致的审计工作指南,并运用复杂的统计抽样方法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及在报表项目中进行分配,以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率。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七

歌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看,这些器官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如果有心理负担,就会影响发声与歌唱。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演唱者在歌唱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将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

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他在25岁之前,演出屡次失败,他绝望的要告别舞台。于是,他便决定举行一次告别演出,这种绝望的心情使他摆脱了精神负担,那次他唱的很好。他在舞台上找到了自我控制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

以上实例可以说明,“演唱是一项非常高级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了正确的生理状态做前提,成功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二者缺一不可。

歌唱心理活动的是否正确,不仅影响到歌唱的结果,还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健康。由于长期患病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有时虽已将病治好,但发声障碍如故。还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病时,声音很好,一旦听说有病,声音就立即变坏。其实这都是歌唱心理的巨大作用引起的一些消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时,一定要重视歌唱心理活动,注意培养正确的心理活动。

当我们了解到心理调控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之后,面临的深层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科学的心理方法开展声乐训练和演唱。一个训练有素的优秀歌唱演员,具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够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场景,能给歌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反之则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根据前述分析,歌者的心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歌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整心理活动的方法,调节演唱者的情感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效率,克服紧张心理。

(一)演唱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个歌唱者对于自己演唱的曲目,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或对歌词不够熟练,而害怕忘词;或伴奏没有合好,而担心在台上出丑等。可想而知,当歌手演唱一首非常生疏的歌曲或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作品,肯定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所以,一定要做好歌唱前的充分准备。第一,对于即将演唱的歌曲,要有足够的视练时间,熟练乐谱,注意音准、节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第二,熟背歌词,歌词要背得纯熟,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第三,要多合伴奏。在合伴奏时,就像亲临舞台一样。第四,解决歌曲难点。要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分别一一解决。如对某一个音,某一个字,某一唱段,某个间奏等都要准确无误。第五,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如果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可反复试验,定出切合自己最佳音域的调,使之演唱时,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果更改调后还是力不从心,就应当机立断,改换歌曲。第六,每当上场前,一定要从脑子里静过一遍。无论歌曲的生熟,在上台演唱前,集中精神,像实际演唱一样,小声地静过一遍,这不但熟悉了曲目,也会减少紧张程度。第七,苦练基本功。有些学生平时练习基本功不刻苦,到了考试时,就紧张的不得了,不是怕气息上浮,就是怕声音出不来;不是怕低音下不去,就是怕高音上不去。因此,只有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演唱技巧,才能信心百倍,收到好的效果。

(二)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导致演唱失败。因此,建立成功和必胜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

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信心越小,心理就越紧张,演唱水平就越差。因此,信心是克服紧张情绪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歌手树立“我一定要演唱成功,我一定要获胜”的信心,就会大大削弱紧张情绪,就会沉着冷静地演唱。在演唱前尽量避免会友交谈、兴奋等。

(三)加强舞台实践。

首先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要多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一般在上台前,要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心里默唱一下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而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以至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

(四)从平时的练习中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首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自制力,多接触与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每个演唱必须要赋予歌曲的生命。

(五)从目的和美好的声乐艺术激发歌唱情绪。

当明确今天的训练是为了明天的事业的时候,这种事业心就会增强他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意志。更能调动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情绪积极便使心情愉快,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技术训练中去。

另外,还可以采取联想的方法,多联想自己生活中与歌曲内容表达场合的生活场景,尽量让自己有一个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其次可以演唱一些简单短小的练声曲或者哼鸣曲,充分放松声带,还可以打打哈欠,将喉头放下,回归到很松弛的状态,同时暗示自己紧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放松下来状态才能好。

总之,歌唱心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歌者大脑中的反映,但又反作用于演唱者的行为中。在声乐演唱中,心理调控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演唱的激情,能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训练声音,从而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一个演唱者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用来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此外,声乐演员技巧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两者同等重要。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演唱技巧的日益提高会使人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反过来,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又有助于演唱技巧的发挥,使演唱达到完满无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

[4]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0。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八

面试前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

1、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不卑不亢以一种平衡的心态去对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愿当“伯乐”:中国有句俗语,“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考官对于考生来说,都希望自己是伯乐,能挑选出真正的人才,能够发现真正的千里马。这就促使考官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谨慎考核、细致询问,尽量从考生中择优录取。

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又表现得很谦虚,给他一种信息:你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这种才能只有借助于他才能发挥出来。

3、疲劳心理:面试过程中,考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重复性的操作活动,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容易造成懒散和困倦。可能会无意间打个哈欠,做深呼吸,不断看表,搓着手等表示厌倦,不耐烦的习惯性动作。所以考官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能力和较强的体力、精力和意志力。面试中时间注意自己的言语和姿态,保持考官的形象,不要影响正常的面试气氛。

4、定势心理:考官由于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因而对考生进行评价时,较少关注考生的实际表现,而是不自觉地将考生与自己印象中的某类人相比,使考官的判断带有主观色彩,降低了面试评价的客观性。

针对这种情况,你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感悟到考官的心理定势,抓住他的心理,随机应便,方可对答如流,让考官对你满意。

5、“喧宾夺主”倾向:考官不是让考生尽量表现自己,而是以自己为中心,说话太多,没有对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

所以你要有耐心,不能抢话,尽管你已经听不下去了,你还是应该表现出你很有兴趣在听他说话,要学会倾听,要做一个好听众。

6、专业化倾向:考官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职业行话或方言俚语,容易使考生感到很迷惑,不能充分理解考官的意思,造成交流的困难。这势必会使考生本来不稳定的应试心理产生波动,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要认真倾听对方的问话,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7、标准化倾向:考官以理想化的标准衡量考生,过于挑剔,求全责备。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九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十

用提炼出的中心思想,进一步处理材料,决定材料的取舍,确定材料的详略,明确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写作提纲。

宁老师,今天,我们就谈谈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理活动吧。

乙:探索这一阶段的儿童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设计我们的作文教学,提高儿童构思文章的能力,对指导他们写好作文,至关重要。

甲: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三个内容:第一,分析;第二,比较;第三,系统化。

(一)通过分析取舍材料。

甲:先说分析。

我们都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来自客观生活反映在人头脑中的表象和材料。从生活中获取的表象是众多的,但也是片断和零散的。对于这些,我们称之为素材。

乙:那当然不行。就拿一件事来说吧,如果从这件事提炼出一个中心以后,这件事的所有细节都要写进文章中去吗?显然,既不可能,更不需要。

说不可能,是因为一件事,从纵的方面说,自起因、开始、经过到结果,从横的方面说,事情中的各种人物,人物的各种表现、各种反映是很多的。一篇小小的记叙文,很难容纳那么多内容。

说不需要,是因为事件中的众多场面、众多细节,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内容都跟事先确定的中心思想有关系的。

甲:正因为这样,儿童在确立文章中心思想以后,必须对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和过去学习得到的有关材料进行一番分析,从而“去粗取精”。

取舍材料的根据是什么?就是儿童通过概括抽象确定了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取舍材料要以它为标准、为依据。

乙:这就是说,凡跟“中心思想”有关的材料就可以“取”,跟它无关的,就必须“舍”。

甲:是的,这个“取舍”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所谓“分析”,是指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儿童确定中心思想后,在取舍材料时,必须对获得的每一个具体素材逐一进行分析,看它是否能说明自己选定的中心思想,从而决定“取舍”。

乙:这样看来,这个分析过程,实质上是儿童对贮存的作文素材的一次深人地、再认识的过程。

甲:对!有成效的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正是因为执教的老师顺应了这一心理过程,注意了这种分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乙:记得,同一件难忘的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出不同的中心思想。在那节课上,陈老师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自己感受最深的意思为文章的中心思想。

甲:就是在那节课上,当学生确定各自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后,陈小平老师紧接着就引导学生以文章中心为依据,对素材进行分析、筛选。

甲:你看,陈老师先让学生以各自确立的中心思想为依据,认真思考:“根据你选定的中心,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是你能用的?哪些是你不能用的?”

然后,她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在这一件事中,如果以‘温暖的集体’为中心思想,哪些材料可以用?”“还是这一件难忘的事,如果确定的中心思想是‘老师关心同学’,又应该选用哪些材料?”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十一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兰州市永登县小学女教师杀害三名女童后自杀的消息,重新唤起人们对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近日有媒体重新引用一项于初进行的教师心理调查,称接受调查的西安市7个区县、21所学校的1759名高中教师中,有54.5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其中严重程度和重度严重程度的占到14.85%.

对于一般公众而言,“54%的教师有心理问题”,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尤其在兰州教师杀害女童案之后披露这一数据,更是具有震撼作用。其实这一数据并非极端的个例,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针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初,郑州市教育局教科所对426名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不同地区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就我们所能了解的信息,这一数据大致与目前企业家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相当,却远远高于一般人群的20%.

想到一向享有“祖国园丁”或“心灵工程师”之誉的教师,竟是一个一半以上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一定会让不少人,尤其是学生家长心中一紧。

但应该指出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症状”不同于一般习称的“心理问题”,更不同于病理意义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一半以上的教师存在心理症状,确实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但也不必因此引发过度的恐慌。

重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重视的是教师目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压力,如升学压力大、工作条件艰苦、社会评价偏低、经济状况相对窘迫、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等等。在这样的内外环境压力下,教师群体出现相对偏高的心理问题实乃必然。另一方面,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与学生面对的压力乃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两者则共同来源于日趋严峻的竞争压力,和僵化扭曲的考试制度。应试教育造成的单一竞比模式和残酷竞争,不但戕害了学生的身心,也戕害了教师的心理。尤其是当教师承担了来自学生、家长、学校、上级和自身生活的全部压力,却又无处排解舒缓的时候,往往比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考验。当这些压力达致或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并非单靠教师的理性自觉或奉献精神而可以抵御。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心理问题日渐普遍却又并非无解,恰当、及时的心理干预,往往能够有效缓解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而不致积累成为严重的心理疾患。改革教育制度,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教师的双重压力,是治本之道却又短时间内没有指望,那么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及时缓解心理压力,而不是让他们无助地在心理压力的暗道中独自摸索,是全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团体都应该重视的迫切问题。

本文题目称,“要像重视学生成绩一样地重视教师心理”,其本意实际是要表达“要比重视学生成绩更重视教师心理”,因为没有精神朗健的教师,何来阳光心态的学生?但就目前现实而言,学生成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硬指标,教师的心理很难排到前面。退而求其次,像重视学生成绩一样地重视教师心理,应该是必须做到的底线。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十二

四川省德阳市实验小学彭茂兰。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构成。学生的品德形成,最终的道德行为当然是目的,然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抽象理论的接受性较弱,因此,情、意这类能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过程就显得很关键了。

激情炼意有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则是其中很好的一种。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大量增设了活动,一般两三课构成的一个单元内容之后,就有活动设计。这些活动有导行的,也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磨练学生品德意志的。课本上设计的活动较全面,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活动,以增强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下面就以我开展的一个活动来说明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思品第九册第三课是《发扬自己的长处》,这课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敢于表现自己长处的现代意识,因为这是现代社会中十分需要的一个新观念。现代社会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们置身于竞争之中,需要展示自己的长处,因而发扬自己的长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孩子们普遍不大敢于和愿意表现自己的长处。叫同学们说说自己的长处,大家都觉得难为情。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很单纯,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在家里和学校受到较多的是要谦虚,不骄傲的教育;其次,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要求较高,因此,平时的评价负面的较多,造成了许多孩子的自信心不足;第三,也因为本册的前两课才学了满招损,谦受益,学生的心中形成了要谦虚的概念,把谦虚与表现自己的长处对立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光给学生讲现代社会需要展示自己,效果是不会好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自信心,敢于表现自己的长处,愿意发挥自己的长处。为此,我设计了“夸自己”的活动。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享受被夸。因为大家都觉得夸别人好夸,夸自己却觉得难为情。于是,先让一个同学起立,请大家夸夸他。大家很快就能夸出他很多优点。在学生心中引起了积极的心理体验,暗示了他,他有许多优点。

然后,让学生学习自夸。为了让自夸有个过渡,给他们设定特定的句式,并指导辅助一些动作。如,甲夸乙:乙的长跑非常棒,每次运动会都拿第一。规定乙只把甲的话转述一下,把乙改为“我”,变成“我的长跑非常棒,每次运动会都拿第一。”并辅以动作拍拍胸口,伸出大拇指等,增强自豪感。因为是转述,学生好象在说台词一样,去掉了羞涩感。但是多次的重复“我”字句和拍胸等动作又使学生自然地无意识地接受了自己夸自己的事实。

第三步,让学生用同样的句式、动作,再夸一个自己别的优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夸”,使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长处。

第四步,巩固深化,让学生写一篇“夸自己”的短文,要求辅以事实。短文的形式既让学生方便自夸,又深化了自夸的内容,因为夸的每一个内容更详细具体了。

第五步,结合短文,举行一次演讲“夸夸我自己”,还可以辅以作品展示。这时,学生普遍都能比较大方地展示自己的长处了。

就这样一步一步,学生由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展现自己的长处到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长处,心理体验步步加深,实现了心理过程由自卑到自信自豪的转变。

以上只是利用活动加深学生心理体验,最终达到品德教育的一个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活动可以开展,如《有毅力》一课设计的“两周记成语”比赛,《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教学时结合的“扫大街”活动等,都是为了在学生心中引起了较强烈地心理体验,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活动的开展要注意加强课际间的联系,综合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像以上活动都是分别与“心理健康课”“语文课”“队活课”相联系的。

重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加强课际联系,多开展活动,把品德教育目标化成一次次强烈的心理震撼或细致的心理体验,更有效的促成品德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让我们为此而不断探索!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十三

1986年,心理学家theodorer.sarbin在其主编的论文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中第一次提出了“叙事心理学”的概念。书中集中探讨的一个观点就是: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为的基础[1]。而该书更是提出了用叙事范式代替传统实证范式的主张,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叙事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在回答上面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做个拆字游戏。“历史”是什么呢?英文就是“history”,拆开来就是“hi,story”,即“你好,故事”。而对故事的问候和描述就是叙事(narrative)。这不是巧合,其实历史知识恰恰具有叙事的结构,无论是人类历史还是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建立在叙事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不同学派的哲学家也都相信叙事是一种完全有效地再现历史事件的模式,甚至是为历史事件提供解释的有效模式。正如croce的一句名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口述历史其实就是一种叙事的研究方法。

可见,“叙事”成为心理学和历史学两大领域共同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的推出不仅促进了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在各自领域内的兴起,更通过“叙事”自身的特点与功能,搭起了叙事心理学与口述历史彼此连结的桥梁。但是在严谨的学术领域中,讲“故事”无疑带有平民特色和田野操作特点,那么,“叙事”到底是如何引领叙事心理学、口述历史分别走进心理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大雅之堂,进而搭建起二者之间连结的桥梁呢?而连结后的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之间只是泛泛之交,还是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呢?本文接下来将试图对叙事、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并回答上述问题。

1叙事的推出。

1.1实证主义作为传统范式的霸权。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规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进而推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自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于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一切都应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一切问题也都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迎刃而解。这种认为只有经典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才是唯一正确的实证主义思潮,也深深地渗入了历史学领域以及当时才诞生不久,正试图通过效仿自然科学从而确立自己学科地位的心理学领域。

实证主义思潮的渗入使史学家坚信:只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史料,研究史实,并以严格的科学逻辑进行考证,就可以获得确凿的历史事实,从而客观地再现往事。“历史事实”这一概念就是由被誉为科学史学之父的,德国的史学家leopoldvonranke正式提出的。ranke不仅把历史事实等同于自然科学的事实,甚至认为历史事实只存在于那些“曾经目击其事的人”所记载的文献史料中,没有文献便没有历史学。在ranke学派的影响下,文献考证成了19世纪西方职业史学家训练的中心内容。而传统的口述回忆,因其是一种有确定目的的有意回忆,不符合ranke所谓的“纯客观”的原则,必然会随着西方史学专业化的形成而遭到冷落[2]。

而心理学采纳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意味着它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经典自然科学的基础假设是决定论、还原论、机械唯物论和元素论。叶浩生则具体分析了这些基础假设在心理学中的表现。

将“任何自然现象都处在因果关系中”为假设的决定论原则贯穿到心理学中,使得“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决定因素”成为了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最典型的贯彻者就是行为主义学派,他们力图从环境刺激中寻找特定行为的决定因素,以便为预测和控制行为服务;现代心理学又以各种形式承袭了还原论的原则,或者把复杂的心理过程还原为计算机的符号操作过程,又或者把复杂的社会行为还原到更为简单的基因水平上;秉持机械唯物论观点的心理学家更是把人当作“机器”或是“自动机”,想要轻而易举地控制人的行为;而心理学家在接纳了元素论基础假设后,便力图寻求心理或行为的元素,进而确定心理元素或行为元素的结构和组合规律[4]。在那个理性至上的时期,以在自然条件下关注人们内心真实体验为研究理念的质化研究,自然被排斥在心理学“科学”的大门之外。

1.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始质疑实证主义的霸权。实证主义所研究的物理世界是逻辑的、规律的,有因果关系可循的,可以采取统一的模式的。但是,历史学和心理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历史和人,是复杂的、多元化的。虽然有时像物理世界一样有逻辑和规律可循,但更多时候往往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无规律可循的,因此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采取一统的模式。于是,在20世纪中叶,针对长期以来居于霸主地位的科学主义,隐含着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和反教条主义趋向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兴盛。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就是:科学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在科学主义崇尚的观察中,也存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互动,观察对象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存在;真理依赖具体的语境而存在,因此不能够用任何非语境的方式予以证实[5]。

stephenpepper在其1942年出版的《世界的假设》一书中描述了四种世界的假设或纯哲学立场:形式论(formism)、机械论(mechanism)、机体论(organicism)和语境论(contextualism)。前三种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后,语境论逐渐崭露头角。因为语境论主张,任何一种现象的理解都离不开事件发生时的'历史背景,力求设身处地、历史性地,理解语言、心理、行为等各种社会现象,反对任何所谓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叙事心理学之父sarbin认为,语境论的世界观更加适合人类世界的复杂性,应该“能够为人类科学提供更加合适的指引”[1]。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历史,其实都“不是由逻辑或理性所确定的,而是由语言的迂回曲折所确定的。虽然我们可能相信自己是语言的驾驭者,但更合适的说法是,语言驾驭着我们”。所以,语言不仅仅是用以描述事物的抽象工具,它更多地用于建构自我和世界,并因此使事件发生[6]。

随着ranke文献史料学的衰落和文献资料的日益减少,口述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方法学,重新登上了历史学的大雅之堂。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johntosh和charlesjoyner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当代口述史家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以往史学家到档案库中穷本溯源,研究原始文献,试图客观地再现往事的做法是徒劳的。因为口述史料与所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史料一样,只是历史认识的“间接客体”或“中介客体”,而不是“直接客体”或“原本客体”。所以,从档案库转到现实生活,从查找原始文献转到与被访者互动,“叙事”这种“田野”工作开始越来越受到口述史学的重视。

另一方面,当哲学领域轰轰烈烈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超越其探究世界图景的领地,而延伸到探究人的内部世界的心理学领域,并不断摇撼着科学主义在研究中的霸主地位时,一种新的心理学范式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新的范式就是叙事,叙事的平民思维和话语方式也开始作为常客被推上心理学研究的大雅之堂[7]。

2.1什么是叙事。

关于叙事(narrative),比较清楚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相应地,“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是对现存的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8]。

说到叙事,一个与叙事有千丝万缕联系而又为我们所熟知的词便是“故事”。从孩提时代开始,故事便伴随着我们成长。多数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往往离不开口头方式的编织,特别是在文盲居多的年代,这种口耳相传式的文化活动显得尤其重要。故事的编织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保留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为事件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并赋予事件不同的意义。于是我们在故事中认识世界,分辨美与丑、善与恶,了解对和错的道德抉择,而法律、传统、历史也在这种形式中得以保存和流传。有研究者[9-10]很通俗形象地把“故事”比喻成为一个“整理箱”(package),其中有条理地存放着各式各样不同的信息。而抽取这些信息,即叙事,是一种表达自我和将自己内心世界展现给他人的最基本方式。人类学家bruner更是提出了叙事思维(narrativemodeofthought)这一概念,并以此来说明,人们是通过“故事”来筛选和理解自身经验的[11]。叙事,一种人类天生就被赋予的能力,也恰恰正是我们区别于动物和机器的地方[12]。

2.2叙事的时间本质。

carr认为,叙事不仅是人们描述事件的方式,其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13]。叙事和故事的定义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二者都有时间这一重要维度,叙事在时间维度上使事件之间产生联系。难怪有学者会说,叙事的冲动就是寻找失去的时间的冲动,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或者说,抽象而不好把握的时间正是通过叙事才变得形象和具体可感,正是叙事让我们真正找回了失去的时间[14]。而历史也是对失去时间的寻找。实在的历史世界虽然是由各种坚硬的事实所构成,然而,这些事实并不是自动地就构成故事的,历史的实在乃是本身并不具有形式的一片混沌,是叙事结构中的时间之线将古往之事的碎片连结起来,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时间作为稍纵即逝的东西,在能被我们的经验或语言捕捉的每一当下都是现在,而它在本质上却又不在当下,它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绵延[15]。正如sarbin在其1983年春发表的论文《叙事是心理学的根比喻》中所说,叙事与历史是相通的,它们是同一块布上裁下的料,因为二者都强烈地依赖时间结构。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可见,二者是交叠的。

叙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纪实与虚构。前者主要以实录的形式记述事件,从而挽留和凝固时间;后者则主要以虚拟的形式创造事件,从而以一种特殊的形式保存甚至创造时间。表现在文本形态上,前者主要以历史、传记、自传、回忆录或新闻报道的形式存在;后者则主要以小说、戏剧、电影或电视剧本的形式存在[15]。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essex)社会学教授paulthompson认为,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的口头故事的记录。这在心理学,特别是叙事心理学的研究中,则属于常用的访谈法。因此,口述个人历史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以访谈的方式建构自传,这种自传就是口述自传,口述自传也就和口述历史融为一体了[16]。

2.3叙事的记忆中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beeker将历史定义为“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17]。口述历史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具象化和方法化,将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引入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口述历史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上,它力图通过回忆来获得关于过去事件的丰富证据,从而记述回忆者自己的历史。于是便有研究者认为“那些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18]。

但是,记忆过程却具有高度复杂性,它既包含着事实,也包含着想象。“记忆并非无数固定的、毫无生气的零星痕迹的重新兴奋,它是一种意象的重建和构念。即使在最基本的机械重复的情况下,记忆也很难达到正确无误,而且记忆成为这个样子也是正常之举。”[19]于是在口述自传的过程中,人生故事(lifestory)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人生剧本,讲述者与听众分享着经验,通过时间和事件产生联系。故事不可能像录音带那样可以客观地反复重播过去,因为故事包含更多的不是具体事实而是实在意义。在对过去主观而修饰性的描述中,历史往往是重构的[15]。因此,如果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可以说一切叙事,包括之前谈到的纪实的叙事方式也都是虚构的。难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benedettocroce会在其著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充满洞见地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的“重建与构念”。如果说人民大众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那么他们更是历史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和记忆打交道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验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就有专门针对记忆的研究。下面我们就试图从记忆过程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方面来说明记忆的不可靠,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历史叙事的重构性。

首先,事件进入经历者的意识,也就是记忆过程最初的编码阶段时,人们进行的往往是选择性加工。因为在如今繁杂的信息社会中,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件事情,每个人也会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动机、社会地位来选择性地加工信息。就是说,人们总是从个体的角度,以当时的历史语境或情境赋予事件以意义。例如,有位口述史家研究德克萨斯州的一些教师,他们曾经将学校从一间教室扩展、整合成现代校区制的小学(注:此处“整合”所指的是1960年以后,美国各级学校由种族隔离的黑白分校转变到黑白合校的过程)。他发现,白人教师们对于种族隔离与整合过程的细节几乎什么也没说。在他们的记忆里,对黑人、拉丁裔和残障学生一直都是“视而不见”的。相对而言,社会地位的不同,促使黑人教师清楚地记得整合时的那段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也同时受到了非常直接的影响[20]。处在事情核心的当事者能够完整地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位居边缘的人则能够看出主要当事者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一开始加工的信息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就有偏差,回忆难免会扭曲。

其次,加工后的关于事件的经验在记忆中存储时,会不断受到以后其他信息以及经历者个人情感态度的作用而发生意义的重构,即心理学中提到的有关记忆遗忘的消退说或是干扰说。例如,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不断吸收、消化眼前的信息,距离最新的头条新闻时间越远的事,就越不会被想到。以前意义非凡的消息,经过后续发生的事情的对比,便相形见绌,变得不重要或毫无意义了,自然就被大脑过滤掉了。而另一方面,人们惯于重新评估或解释自己过去的决定和行为,往往会援用“后见之明”,赋予过去的种种一层崭新的意义。当然,记忆也会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生变化。当年口述史学家mauricehalbwachs,便曾对那些在实验室内挖空心思检验个人记忆的科学家们讲道:忘记个人吧,任何对个人记忆之缘起的讨论,必须放在宗族、社区、政治组织、社会阶级和国家的互动之网中来解释,家庭记忆并非仅仅是个人记忆的大杂烩或拼贴画,而是过去的集体再现,换句话说,记忆是一种社会结构[21]。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三者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个体记忆正是在这种互动的循环之中建构自身,因而叙述者的记忆本身更多的是在叙述着其集体共同意识的声音[22]。

最后,研究者在对经历者调查访问时,其重构历史的意图,会影响经历者经验提取和叙说的角度。最明显的就是记忆的怀旧情绪,让历史因为回顾与联想而变得膨胀失真。许多受访者会谈论自己一生的痛苦、失望、落寞与损失,但有的人则有意或无意地规避透露任何负面的往事,甚至因为不满现状而美化过去,重写自己的历史。此外,人们的回忆也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或者为现实利益所推动,因而人们的许多记忆存在着将历史和现实相协调或以记忆服务于现实的现象。

3叙事的深度连结功能。

3.1叙事对意识的揭示。

mcadams认为,人生故事就是社会心理的构建。也就意味着,虽然故事是由人来讲述和组织的,但是故事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自我(narrativeidentity)的形式来实现的,而这种形式又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事实上,讲述者是通过文化来塑造自我的[23]。复杂的文化背景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来讲述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叙事[24-26]。而叙事话语是意识形态生产的手段,只有通过对现实的叙事性理解,历史上人类生活的无限多样化、深度和史诗般的广度才能被意识所掌握。叙事不仅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意识模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叙事心理学要通过对人们作为符号(包括语言)存在的精神与行为产物的研究,来揭示人们的意识状态、特点[16]。

而叙事的中介——记忆,它其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完全排斥历史事实的,它们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涵义并包含着一定的历史内容。近几年,心理学家们通过对生活在东亚和北美居民的对比研究发现,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差异。例如,相对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成年人,北美成年人开始记事的年龄普遍偏小,而且关于童年期的记忆也更具体,更多关注个人经历。在谈及事件中的个人角色和情绪时,普遍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相反,中国成年人更多的是回忆社会和历史事件,而在回忆叙事中更多谈及的是社会关系以及生活中的重要他人[27-28]。东方人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关于自我的意识更多的是依赖于他人而建构起来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如何做好一个听众,而不是一个只谈论自己的演说家,所以在自我的叙事中自然要首先考虑他人和社会背景。

而记忆的不可靠性也正是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的反映。英国口述史家thomson就明确提出:对于历史的分析和重构而言,不可靠的记忆恰恰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个问题[29]。民俗学者alessandroportelli在意大利特尔尼(terni)镇工厂做访谈时就注意到,被访问者对工人luigitrastulli之死的日子的记忆存在误记现象。1949年,为了抗议意大利政府加入北美协议组织,钢厂工人走出工厂参加了共产主义领导者组织的集会。21岁的钢厂工人trastulli在与警察的冲突中不幸丧生。但是当地的人们却认为,他死于1953年为抗议大批钢厂工人被解雇而与当权者进行的街头巷战中[20]。portelli认为,这个错误的记忆对于理解这些事件对个体和工人阶级团体的意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线索,因为他们不能接受trastulli的死只是偶然枪杀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中的政治主题。于是他得出结论认为,真正重要的是,记忆并不是事件的消极储存器,而是在积极地创造着意义[30]。

tosh认为,历史理解不仅要认识普通个体的生活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大众日常生活经历背后的思想动机,尽管这些思想动机被现实生活过程所掩盖,但他们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tosh得出结论,口述研究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是什么真的历史或是一种社会团体政治意图的表达手段,而在于向人们证明历史意识是怎样形成的[2]。当西方当代口述史学家们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群众的愿望、情感和心态等精神交往活动当作口述历史研究的主题时,口述历史这种对心理层面的问候,终于拉近了其与后来出现的叙事心理学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具有了血缘关系。

3.2叙事对自我的统整。

很多学者和科学家都已明确表示,叙事最主要的心理学功能就是整合(integration)与治疗(healing)。故事可以统和、治愈我们破碎和受伤的心灵,帮助我们应对危机和释放压力,甚至可以促使我们走向心灵的成熟,达到自我实现[12]。而人类天生地就是故事的叙说者[8],所以“我们生活于一个故事塑造的世界”[31]。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部个人的历史,也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lifestory)要讲。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更是喜欢回忆和谈论过去。新闻记者henryfairlie晚年时就曾表示:“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个人的记忆就像一间堆得满满的阁楼那样可以供他翻检折腾。”

在口述个人历史中,讲故事的是“我”(i),故事的主人公是“我”(me),这两个“我”都是自我中的不同侧面。自我可以拥有多个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身份和角色则可以各自拥有独特的观点,甚至以对话的形式交互作用[32]。当一个人在讲自己的故事时,是“主体我”以“客体我”为主人公来构造故事的,也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审视和反思。mcadams在其提出的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中,则把“主体我”看作是从经验中建构自我的基本过程,“客体我”就是自我建构过程中最主要的结果。人们如果要让自己的人生具有统一性和目的性,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要使“客体我”具有同一性。只有当个体整合了所扮演的角色,融合了自身不同的价值观和技能,并组织了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义的短暂模式时,个体才有可能建构这种同一性,才能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并清楚明白地界定自我[33]。

根据erikson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老年期充满了自我整合对绝望的斗争。于是近年来,让心理治疗领域瞩目的一个发展便是,口述历史针对老年人而开发的怀旧疗法,也称回忆疗法。它重新建构对过去事件的感觉、想法,以此来增强愉悦感、提升生活品质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达到调适行为的目的。它引导老人说出生命故事(lifestory)来组织、统整个人有意义的人生经验,帮助老人觉察自己生活的意义,同时由此重新探索生命中重要和有意义的事件[16]。当将过往负性生活事件转换成具有连贯性的人生故事时,会进一步促使当事人省察与明晰对这些事件或情境的内在感受,领悟事件意义。它有助于解决个人的冲突及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增加自我认同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4]。因此,缅怀过去、叙说自己的故事便成为了老年人在发展迅速、变幻不定的世界里保持良好自我感受的一种重要方式。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优质14篇)篇十四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有从众、焦虑、自负、依赖等心理问题,其形成原因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应从规范、拓宽大学生就业市场,解决供需矛盾,健全、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思想教育和素质修养,重视心理咨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着手解决.

作者:徐庆国李祥印刘强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刊名: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英文刊名:youth&juvenilestudy年,卷(期):“”(3)分类号:b84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过程心理问题对策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专业15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交代,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负责。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模板和

    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前景(优质20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写作样本。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几篇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据分析,hr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学生会申请书写作指南(优质20篇)

    申请学生会是每个积极向上的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申请书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领导能力。学生会申请书范文中的语言和结构都比较规范和准确,可以作为参考来提升自己的写作

    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合同(通用16篇)

    范文是写作研究和探索的重要素材,通过深入分析范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和规律。范文章本是写作时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文本,对于初学者来说特别有帮助。那么我们该如何写

    教育部门的行政职责说明书(通用14篇)

    部门根据不同的职能划分,如人力资源部门、市场销售部门等。部门是一个组织结构中的一级单位,通常包含一组人员和相关的工作职责。部门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

    人力资源经理的员工管理方法(汇总18篇)

    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企业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享,希望能够为大家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指导。

    财务报表分析指南(模板16篇)

    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点和结构。范本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思想深度和文采风格,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学习资料(实用19篇)

    学习总结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和回顾,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习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最后还想学生展示了“天狗望月”、“

    提高学生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优质18篇)

    在质量月期间,我们将组织各项活动,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工作态度。以下是一些关于质量月活动的调研报告和分析,对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活动的实施情况很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学生评价的有效方法(优质18篇)

    范文是对作者经验和智慧的传承,可以借鉴和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请大家阅读以下的范文范本,从中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习态度时好时坏,总是被不关于学习的方面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