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

时间:2024-12-22 作者:薇儿

六年级教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而编写的。希望大家在借鉴这些六年级教案范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一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二

新授课授课时间。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板书设计:

竹石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四

1.能力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2.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

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

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边读边思考:

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

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

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

还没有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

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

六岁时侯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学习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小结过渡:

是啊!作者的舞台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的观众无处不在,体现出我对艺术的指着追求和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也不难看出她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她的的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她,想听一听她的母亲新凤霞唱的《花为媒》吗?播放评剧《花为媒》音乐。

过渡: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评剧,感受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在这美妙的音乐和成功之后,艺术家们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心血吗?请默读课文,找出表现我学艺艰辛、吃苦耐劳的句子,批画感悟。

六、品析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会诗句的语言美,感悟比喻的妙处。

3、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1、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1、想象西湖晴雨的变幻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2、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中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一、文字线索题导入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

3、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4、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流传千古的名句

1、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苏轼)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醉酒题诗)

3、那么苏轼在望湖楼上题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

(齐读)

3、读得真不错,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响、读准,更要读出诗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由练读一下这首诗。

4、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好(如果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男女生赛读。

三、检查预习,提出疑问

1、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学习古诗仅仅会读还不行,我们还得理解诗中意思,品读诗中的意境。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难懂得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提问,相机指导回答)

2、相信解决了这些重难点词,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带着你们的理解在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来得快、去得也快)

五、品读诗句

1、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雨啊!你从诗中得哪些字眼或诗句中感受这场雨的奇特呢?请默读诗歌,并从信封中取出“共学单”,认真完成。

“我从‘____________’(诗句或者关键词均可)感受到雨的奇特,读着诗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1、生答: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感受到......

a、从这句诗中,有没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这场雨的急呢?

预设2、“未遮山”、“乱入船”

a、“未遮山”,“乱入船”说明了什么?

c、还有同学对这两句诗有自己的理解吗?请你补充。

你真是一个善于读书的孩子,带着你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这一环节,相机指导“乱”字,将“乱”读胖“)

2、关注比喻:

老师关注到,同学们在分享自己感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其实就是诗中出现的黑云翻墨、白雨跳蛛,诗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喜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可以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无独有偶,苏轼在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齐读)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比喻的妙处吧!

3、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场雨的奇特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抓住“忽”感受雨去得快

“卷地风”:这是一场怎样的风?

请你用朗读读出这一场大风,读出这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吧!

4、就是这样一场卷地之风,它不仅吹走了------生接或指名(这场大雨),还吹来了------指名回答(望湖楼下水天一色得美丽景象)

小结:你们看,刚才我们通过读诗、抓关键词、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跟着诗人领略了一场西湖疾雨急来急去得变幻景色,让我们捧起书,再去领略一下西湖这场别样的雨吧!

六、拓展进行“飞花令”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雨情有独钟,写了许许多多赞美雨的诗文,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场有关“雨”得飞花令吧!(背景音乐响起,生对诗)

(奇特)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六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ppt。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2课时。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视频《狐狸的故事》。

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写了什么)。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三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体会,抓住主题(为什么写)。

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的?

2.正太郎为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3.老狐狸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让你体会最深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引导点拨。

预设一: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1)“调虎离山”救小狐狸。

(2)深入“虎穴”做窝、喂奶。

(3)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预设二:人与动物之间亲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狸。

(2)正太郎给狐狸送食物。

(3)老狐狸救护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狸,让狐狸一家团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件、音频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九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

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课件

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

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题目,结合预习

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

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问题:

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逐句汇报

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

六、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七、结合这首诗,再提起夜泊人,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孤独、寂寞、忧愁、思念……

1、自由读你能找到诗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2、围绕着这个词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找找读读,理解体会。

3、读诗,感受

九、全课总结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一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

二、回忆口语交际时的情况。

自己说了些什么?哪些是被小组成员认可的,哪些需要改进。其他同学们给自己的演说提了哪些意见。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三、学生当堂习作。

1、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2、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3、写完以后仔细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图片)。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近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4、阴阳太极图。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三

初读宗璞的《丁香结》,就像隔着一层轻纱去赏丁香的潇洒,去解丁香理不清的愁绪,去会丁香的冷漠,凄清和惆怅。

丁香是潇洒的,朦胧的。就像幽姬那样,总是那个竹林间快闪而过的紫色身影。丁香是初春的使者,公路上,汽车飞速驰骋。走后,从天空上悠悠飘下来的雪白的几片花瓣————那是丁香的泪!一簇簇,一束束开在丁香三角地里,北极星也上天幕值勤了,月亮也出来守护那簇梦一般的丁香。月光仿佛给予了丁香更加崭新的力量。丁香就如同睡眼朦胧的少女,这柔和的月光才是她最洒脱,最随性的生活。宗璞给了她们充满灵性的魂魄,给了她们迷人的身躯,让她们在城市纷嚣的一角变得格外靓丽。

丁香的每一个结,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她的结里,有千丝万缕理不清的愁怨,她们缠在一起,又无法解开,每一条愁绪,每一条哀愁都密不可分,但这就是丁香,她独自哀愁,独自彷徨,独自走过悠长而寂寥的雨巷的丁香。微雨和丁香本就应该连在一起,那丁香就像娇花照水的林黛玉。清晨,窗外烟雨蒙蒙,飘飘洒洒,映着那丁香似有似无,醉了人的眼眸,这微雨,这丁香,便不由自主的烙在了心底。宗璞把那结比做人生的难事,坎坷重重,但若人生路上没有了台阶,我们又如何向顶峰发起挑战呢?丁香结是解不完的,愁怨是离不开的,但痛苦却只能暂时的,明天才是最好的。

丁香是冷漠的,凄清的,惆怅的。或许也是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四月的江南,邂逅了一场又一场花谢花飞。原本寂寥的雨巷,因为有了丁香花,有了这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变得多了几分淡妆浓抹的春意。她虽然冷漠,凄清,惆怅,但心中依然有属于春天的柔情。丁香带着油纸伞,带着宗璞的文思和梦想走进那红砖绿瓦的小巷,柳丝长,春雨细,丁香本就是一个梦,冷漠,凄清,惆怅,却唤醒了这个寂寥的雨巷。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四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想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出示目标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出示教学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当堂默写

熟读课文,读通、读准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生齐读目标

二、初读课题,扫除生字(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目标明确了,我们先来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字及时举手纠错。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板书:“墨、勒、腐、蹈、既、舒”。)

2、齐读易错字巩固

三、学习“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接下来,我们赛读生字,比比谁最先把会认字读准,记牢。

生自己读

同桌读(给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否真会了)

指名读

四、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准课文读得流利。

自由读,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指名读,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草原风光,使学生对草原有初步印象。

五、学习“会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师: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了,那接下来进行最后一场比赛,比谁的“会写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三分钟后开始听写。

生自己看

师听写(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小老师改,师指导书写,

同桌对照答案对改,补错。

六、读文初悟(第五次先学后教)

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指名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词语2遍,同桌试着互相听写。

2、读文,做简单批注,交流初读感受。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五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照耀文思。

梦想迷蒙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六

1、自我评价:

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认为这一段比较好的理由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对照自己的评价与同学的评价,再次修改后在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要求全班同学根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标准给上台读作文的同学作出评价。

5、教师总结评价,主要是关注全班普遍出现的问题或现象给与针对性地指导。

五、誊抄习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七-习作精彩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七

一、请你填一填。

1.215×7表示。13×45表示()。

2.38+38+38=()()×()=()()。

3.20千米的25是()千米,12米的47是()米。

4.一袋瓜子的重量是120千克,15袋这样的瓜子重()千克。

5.14时=()分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一瓶饮料310升,淘气喝了23,他喝了()升。

7.苹果个数的45是梨的个数,把()看作单位“1”;若苹果有。

40个,则梨有()个。

8.240米增加它的14后是()米,比20米少15是()米。

9.一堆煤9吨,用去23吨,还剩()吨;一堆煤9吨,用去它的`23,还剩()吨。

10.27×45○2758×109○58213×10○10×213。

二、请你来判断。

1.7米的16和6米的17一样长。()。

2.男生比女生多14,那么女生就比男生少14。()。

3.两个真分数的和一定大于这两个真分数的积。()。

4.一瓶果汁58升,喝了38,还剩28升。()。

5.现在的体重比原来增加了211,是把“原来的体重”看作单位“1”。()。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八

1、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段,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积累语句。

3、领会和学习作者由丁香花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法。

理解古诗句,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品味精美的语言,感悟积极豁达的人生哲理。

图片,ppt。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花卉的图片,引出丁香花。

出示丁香花图片,找同学说说对丁香花的看法和感受。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白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又让她产生了怎样的情思感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宗璞的散文《丁香结》,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新课文,板书课题。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十九

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

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

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题目,结合预习。

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

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问题:

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逐句汇报。

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

六、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七、结合这首诗,再提起夜泊人,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孤独、寂寞、忧愁、思念……。

1、自由读你能找到诗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2、围绕着这个词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找找读读,理解体会。

3、读诗,感受。

九、全课总结。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复备(优质20篇)篇二十

时间悄悄地从你指间滑过,不经意中你长大了。时间从你指间悄悄滑过,不经意中你长大了。成长路上留下的是“第一次”的痕迹。第一次上台讲话,第一次炒菜……一想起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大门,一股激动之情便油然而生。

幼儿园毕业了,该上小学了。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大门,我兴奋极了。

记得那时,老爸老妈准备把我送到学校报名。在路上,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叽里呱啦地问了他们一大箩筐的问题。“妈妈,到了小学,老师会不会给我们讲故事?”“到了小学,老师会不会给我们奖励?”“到了小学,老师会不会很凶?”……“哈哈,傻孩子,等你上了小学,不就知道了吗?”妈妈扬起嘴角抚摸着我的头说道。随着无聊的问答;随着心情的连绵起伏;随着车子的前移,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到了小学门口。

随着人流,我们到了报名处。哇,我惊呆了!这里居然有这么多老师。和幼儿园比起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啊!我愣住了,突然间,耳边响起银铃般清甜的声音。“小朋友,报名吗?”一位漂亮的女教师说道。我频频点头。老师知道后,很热情地帮我报了名,还带我到101班。

我背着漂亮的花书包,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班级。看到那么多同龄的学生,我既羞涩又欢喜,不由得低下了头。心里却怦怦直跳。随后,班主任便叫我做个自我介绍。我才慢慢抬起了头,结结巴巴地说:“大家好,我叫……小……小a,我希望……希望和大家……大家做朋友!”老师一声令下,大家都用掌声来欢迎我!我内心充满了欢喜,像喝了蜜一样甜。

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踏进校园的大门。见到如此漂亮的女教师;见到如此和蔼的班主任;见到如此活泼开朗的学生。这一切的一切,为我的“第一次”增添光彩,使我的“第一次”难以忘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汇总19篇)

    幼儿园大班是孩子们在幼儿园中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时间。以下是幼儿园大班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事例,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高中毕业生代表毕业典礼发言(热门18篇)

    毕业典礼是每个学生都期待的重要时刻,它不仅是对毕业生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教育成果的展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毕业典礼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圣诞节酒店营销策划方案(精选20篇)

    策划方案是在实施一个项目或活动之前,对整体目标、步骤和方法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详细计划。策划方案的制定是一个需要技巧和经验的过程,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案例供大家学习

    副主任护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热门16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可以回顾我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找到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的计划。那么,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个人总结的优秀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情人节活动创意方案(通用16篇)

    活动方案是指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步骤和计划安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活动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加强员工相互之间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17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借鉴,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我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发

    下学期及下学年工作计划(汇总18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对之前学期工作成果的总结和对未来学期工作的规划。以下是一些学期工作计划的参考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本学期自3月9日开始至6月末结束,除去周末节假

    励志运动会广播稿初中(优质19篇)

    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团队合作的典范。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精彩的运动会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1、艳阳下的歌,朝阳的金色洗亮了跑

    采购员半年度工作总结大全(20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

    班主任教师工作总结个人(模板22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对班主任的成长有很大帮助,也对班级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班主任工作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