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

时间:2024-12-23 作者:影墨

范本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分析他人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一

1.通过野外观察、调查,使学生了解本地区东北部的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为以后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条件。

2.观察、调查乡村农民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从事经济活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乡土,建设祖国,向自然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二、活动范围。

本县2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小区域(明确四至界限),可确定七个观察点。各观察点活动内容:

第一观察点:认识位置,了解活动范围,熟悉本区的地图,确定方向,制定路线图。

第二观察点:了解本区内山丘的成因,描述其形状,访问地名的来源,认识石英岩、砂岩、页岩等几种岩石,采集有关标本。

第三观察点:了解几种地形形态(山顶、山坡、鞍部台地、丘陵),观察地形对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的影响,认识白皮松、马尾松、洋槐、杉木等几种树木,采集有关标本。

第四观察点:了解本区地形形成和利用,观察本区农业的特点以及和市内的经济联系。

第五观察点:了解岩浆岩侵入体的形成,分析地层剖面。

第六观察点:了解本区煤矿的生成,认识沉积岩的特征,采集有关标本。

第七观察点:认识本区土壤类型,了解作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农民利用自然与自然斗争的实例。

三、组织领导。

由地理教师领队,聘请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参加指导,把参加乡土地理研究的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同一观察、调查之中,分别有重点的研究一两项内容。

四、工作安排。

1.指导教师要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学习。并且到野外观察点做好预习工作。

2.指导教师向学生作有关乡土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

3.每三周进行一次活动,每次三小时左右。以上七个观察点的活动,分五次进行。必要的访问,可在观察、调查过程中结合进行。

4.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五、成果处理。

1.在全校一定范围内,由学生作乡土地理研究的口头报告。

2.在讲授本县地理时,应用乡土地理研究成果,充实关于本县地理的教学内容。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二

摘要:本文分析了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针对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予以分析,为其实际操作提供了参考。

乡土文化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的一种意识形态。乡土文化中不仅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又人文性、知识性和伦理性。新大纲中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人文性教育的要求,通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熏染,培养学生对家乡上虞和的热爱,唤起国家的政治自豪感。乡土文化实际也是职高政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

一、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1)上虞传统文化的继承。

我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之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虞是中华孝德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孝贤辈出。乡土文化与职高政治教学的有机结合,实际是对上虞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对上虞传统的语言文化、乡土的亲和感,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和价值。

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同时,接触自然、历史、艺术等等方面,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政治素养。发扬乡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展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实现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传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双赢。

(2)职高教育现状的需要现阶段,大多数职高学生是由中学毕业后上职高。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双差生,成绩和品行较差。政治课堂教学往往单一地依赖于教材,忽略乡土文化,偏离实际,学生久而久之会有厌学、叛逆情绪。政治科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上虞乡土文化中孝德文化渗透到教育中,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让学生带有家乡文化中灵气与“地气”,对家乡产生的热爱之情和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3)塑造学生世界观、提高实践能力的契机。

学生生活在“德孝“的文化之乡,通过乡土文化和课堂教学的结合,利用乡土对学生“近、熟、亲”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对家乡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使学生培养关注家乡、周围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进一步政治教学目标中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采访,加强学校、学生和社会环境的接触,开拓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在调查、采访中,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些实践经验都是书本、教材中的理论获取不到的。

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1)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乡土文化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家乡文化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将更富有亲切感和趣味性。在传授政治知识和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中。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和好奇心往往是求知欲的开始。在课堂教学前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古迹来历或古老歌谣讲起,能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政治和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展课堂小活动,如讲述上虞的的轶事、古迹,或者让学生唱一首上虞民歌等等。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的乡土文化,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慢慢认识到课外活动实际也是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乡土文化的精华,既是新课改的精神,又对构建开放性政治课堂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探索。职高学生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一事一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这类走出校园的课外活动。在快乐中开阔视野,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然和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继承和弘扬家乡文化。

“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落户上虞,教师可以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用自身行动行孝,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和父母长辈谈心,崇尚孝德,践行孝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上虞历史名胜古迹,了解“孝德”的历史传说,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课堂和书本外的生活知识或采访调查乡土自然生态环境,或研究上虞的饮食文化等等。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的灿烂辉煌,写出心得体会。此外,在课外活动结束后,教师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歌舞表演、调查结论分析、演讲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家乡历史、政治的认识。

当然,开展课外文化探究活动不仅讲究活动的开放性,也要以当地的环境条件为参考,以实际的客观现实为前提,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从物质文化条件出发,在活动中突出乡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3)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

北大教授钱理群呼吁“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正是认识家乡、爱家乡的情感中升华对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家、爱家乡、爱祖国这是政治教学的目的。上虞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孝德”文化,自虞舜以来,孝德文化代代相传,孝贤人物群星璀璨。上虞有文献史料记载的孝贤名人就有50多位。民间流传“一帝三娥”故事在海内外美誉度都很高。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究心,引导学生研究家乡历史和文化。上虞的历史名人身上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伟人贤圣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也很大。

引导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用乡土文化培植和熏陶学生的情感,不仅拓宽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了解家乡的大自然和历史,还使学生在研究的上虞文化的同时培养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联系当今政治经济感受时代变迁,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无形中加强自我的道德政治素养。

文化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家乡,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环境谈政治理论知识,学生更为容易接受,学到的知识很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阶段,上虞地区的教学设备水平普遍有多媒体平台,特别是电子教材和多媒体影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平台采用音、影、画全方位的展现,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乡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多媒体平台可以带学生感受远古上虞文化的发源,拉进时空的距离,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会更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在利用这一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多元的上虞乡土文化风情,打破政治课堂教学沉闷、死板的理论的课堂气氛,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来,了解家乡、国家的政治文化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媒体的课堂展现多彩的乡土文化,分享家乡、社会、国家的最新讯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有自己正确的政治信仰。

所谓“文史不分家”,其实每个学科都是紧密相连的,乡土文化与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同理。源远流长并一直变化的“乡土大世界”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新鲜和活力。因此,作为职高的教师更应长远地立足乡土文化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是德育的形象化,克服空洞的理论传授,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校园,走进家乡、社会大课堂,探索新型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和理念。

参考文献。

[1]康喜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政治教育实效[j]。甘肃教育,2014(9)。[2]徐水群。融入乡土文化激活课堂教学[j]。福建教学研究,2013(7)。[3]郭子龙。积极运用乡土文化服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j]。师道:教研,2011(10)。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三

地理国情教育是国情、国策教育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地理课的教学,加强学生的“五爱”教育,把人地关系落实到我国的实际,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通过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进行国情教育必须把国情与乡情结合起来,要联系到省情、乡情的实际,因此发挥乡土地理教学的优势,对加强国情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乡土地理教学在“五爱”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爱”是指“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五爱”教育首先是“爱家乡”的教育。自古以来,教育都从乡土教育开始的,古代出现的大量的地方志,实际上时最早的乡土教材。家乡的水土不仅养育了学生的祖祖辈辈,还是学生本人出生,成长的摇篮。家乡的山川地貌。气候水文、风土人情等从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必然产生深厚的感情。因此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最易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进而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乡土教材的课堂教学。

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基本情况、全面系统地了解家乡,不断积累增加“五爱”教育的感情材料。

2.通过野外考察、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到社会中体验和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

如:通过参观“武侯祠”、“内乡县衙”、“医圣祠”、“彭雪枫纪念馆”等文物古迹,认识南阳悠久的历史,认识南阳悠久的历史,通过参观名人名士古居遗址了解家乡灿烂的文化,通过调查家乡的名优特产、名牌产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

3.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中接受“五爱”教育。

如调查本村解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现在等几个时期的粮食产量、居住环境、道路状况、家用电器、人均收入等情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父母及上代亲人的亲身经历和学生自身的感受,体会社会的发展变迁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受到“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辩证的资源观、人口观。

通过调查独山玉矿、铺山石灰岩矿等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可以体会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矿领导对前景的担心,开采量的逐年下降,是学生受到节约资源的教育。

通过学生调查计算所在村的人均耕地的数量与全国、全世界人均耕地作比较,改变传统资源大国观念,从人均意识出发,认识到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事实,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不断减少产生忧患意识,产生一种危机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通过对本地区痴呆、弱智人员家庭生活生产情况的提出,认识优生优育的重要性,促进提高人口素质,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加强环境教育。通过了解乡情,了解本乡本土的环境特点,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不单是指自然环境的优劣。而是讲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相互作用。近几年,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我遇到的最严重的双重挑战。

在教学中除运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正反两方面真实的事例,往往对学生有明显的感受,有更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要重视对这方面的野外考察和调查。如:通过调查白河的上游、中游下游河水颜色、沉积物对沿河农业的影响,沿岸群众的放映、污染物的调查,并讨论探讨治理的方法,真切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不仅是环保教育,重要的是对乡土地理环境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把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联系。通过本乡本土的具体事例,进行生动的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从而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把本土的小环境与区域的乃至全国的大环境联系起来,可加深学生对国情的认识。

乡土地理教学能突出经济建设意识,使学生树立改变经济面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密切联系本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国情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伟大志向。所以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和加强对本地经济发展情况的讲述,一突出国情教育中的经济建设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关系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增加补充一些本地经济建设的远景规划,以及经济建设成就的内容。例如:让学生突出南阳月季的种植栽培情况,参观周围的养殖中心,使学生从小接受科教兴农的思想。通过学生家庭蔬菜的生产销售情况,体会市场供需矛盾,从而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突出经济建设意识的教育是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突出抓好这一点,可使今天的学生将来积极参与家乡的宏伟规划,建设美好的未来,为振兴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四

论文摘要:绘画和设计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属于不同的门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理念、技法等方面,绘画和设计是互为作用,互为服务的。而现代艺术不是单纯指各种美术流派,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体现,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到其它领域。现代艺术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更多的形式语言,促进了平面设计的表达和新风格的形成,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由此,现代平面设计在自觉的层次上步入了多元化、自主化的境地。

20世纪是一个无法比拟的时代,各种艺术形式在反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它几乎很难用一种风格和形式进行描述,也很难用传统的观念进行分类。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是针对传统艺术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不仅是对人类文明中从传统艺术的内容、目的价值观、服务对象、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到表达媒介的彻底改变,而且也为现代视觉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立体主义运动从190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运动,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新艺术运动的出现,并且对平面设计从表现形式到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布罗·^v^和乔治·布拉克。他们的创作来自两个不同的源泉,一个是非洲的原始艺术形式,特别是原始部落的面具、雕塑和埃及的出土文物;另一个是保罗·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绘画。20世纪初,当人们还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浪漫优美的氛围中时,^v^在1907年向世人展示了“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人们被这抽象成几何人形的画面震惊了,这是向传统的审美观进行的尖锐挑战。因为立体主义“否认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立体主义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8年到1912年,这时期基本上是^v^和布拉克的二人活动,后来影响到其他青年艺术家进行尝试,逐渐形成一个国际运动。他们分析绘画中的各种基本组成元素,对于色彩、形式、结构都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原则,在绘画上逐步走向理性分析的方向,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v^还开始尝试把这种思维方式、观察处理艺术状态的方法用在雕塑上,受他影响的几个前卫雕塑家推动了立体雕塑的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2年开始的,立体主义往更主观、更抽象、更复杂的方向发展。^v^开始尝试使用新的媒介进行拼贴,他在作品中使用旧报纸、海报残片、废弃的公共汽车票等,之后还使用了木片、沙、金属等材料在作品中进行拼贴。这是绘画史上第一次使用其他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和造型,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被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开创了绘画渐新的方向,表现方式使艺术家空前的自由。

立体主义在造型、空间的处理手法上,新材料的运用方面都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在进入了综合立体主义阶段后,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开始使用拼贴来进行表现,强调肌理和色彩的质感。传统的写实的、具象的形象被抽象的几何化的形象代替,新材料拼合出色彩和肌理都逼真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平面设计语言。抽象的几何形态,多视角的画面,不同空间的物象组合,新材料的运用,拼贴手法的使用,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设计语言,开拓了新的设计思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的招贴设计和平面设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立体主义的影响。

未来主义于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它是涉及到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一场影响深刻的艺术运动。它崇尚机器速度,抛弃传统的趣味,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对抗和谐与高雅的趣味,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对达达主义运动和构成主义运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高度自由的设计方式。

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为意大利诗人费里波·马里内谛,他于1909年2月份在法国报纸《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为标志,成为未来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他认为应该庆祝速度、战争和暴力,这些活动才是代表未来的实质。他反对任何传统的艺术形式,认为真正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应该是意大利和欧洲的技术成就,而不是古典的传统,应该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和速度之美。

未来主义摒弃一切传统的绘画方式和表现手段,强调艺术反映工业时代的现代感,致力于通过表现运动和速度来展现工社会的审美观念,赞美机器、运动、速度和暴力。未来主义一面吸收了分析立体主义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运动感,另一方面借鉴了新印象主义点彩的绘图技巧,用线和色彩表现连续的层次组合和一系列重叠的形,还经常把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放在一幅作品中,来表现物体运动时的情景,用无拘束的构图,狂乱的线条和笔触表现物象的运动感和速度感。巴拉的代表作《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风格,描绘的是奔跑的狗和女人的足,用重复的形来表现物象的运动,将奔跑的狗连续运动时在不同的时间腿部的动作瞬间定格在一张画布上,这些动作瞬间就会凝固成一个个变化阶段,这是未来主义艺术家以静态的手段描写动态物体的积极尝试,对后来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画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未来主义主张利用抽象元素在画面中的穿插、重叠,以及线的力量来表现作品的运动感、速度感和力量感。他们对字体设计、字母形态及组合构成有独到的见解,强调对时代和生活的感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把平面设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画面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要素体现出力量感是未来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未来主义诗歌和宣传品的设计是他们平面设计风格的典型表现。马里内谛正于1913年6月份在《拉谢巴》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宣传他的平面设计观点,他认为新时代的语言应该是不受以前规律限制的自由组合。在版面编排上,他也主张推翻所有的传统的编排方法,以完全自由的方式取代。他在其中一页上发表了自己的诗歌,完全违反语法,编排自由,纵横交错,杂乱无章,字体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在版面上形成一个完全混乱的,无政府主义的形式。从这里开始,意大利未来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平面设计风格,称为,成为“自由文字”。马里内谛任认为诗歌额其他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解放作家自己的手段,解放的内容包括从语法中摆脱出来,从陈旧的版面编排控制下摆脱出来。他的这一主张,在未来主义艺术家这一时期设计的招贴画、书籍和杂志中得到充分发挥。

未来主义艺术家对艺术和人类文化的进步,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们是现代机。

器文明和技术进步的狂热歌颂者和崇拜者,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也并不只是艺术风格、形式语言的创新,其重要性更体现在激进的艺术主张,,以及自由不羁的无政府主义的宣传所引发的强大感染力与煽动性。未来主义在平面设计的形式上给后来的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编排借鉴,而且还影响着计算机出现以后的当代平面设计。三、达达主义(dada)。

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对社会前途感到失望和困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首先在瑞士苏黎世,之后在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和美国的纽约发展起来的一个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他们用偶然在字典上翻到的词来称呼这一艺术运动,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以前的艺术,现实世界和战争的反映,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对艺术的准则进行瓦解和嘲讽,力图反主流文化和彻底解放视觉的想象。达达主义反对所有的现存艺术,反理性,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唯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达达主义具有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是知识分子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对20世纪的艺术和平面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破坏意义上的达达精神的真正先驱是制作现成品的马塞尔·杜桑,他曾用立体主义语言创造过经典的绘画《下楼梯的裸女》,用静止的形象记录传达了运动的可能性。他的惊世骇俗的“作品”是在1917年用小便池制作的“泉”,引起了极大的哗然;另外还在复制的蒙娜丽莎脸上加上两撇胡子的画等。他以坚定不移的自我逻辑和杰出的禀赋,将他艺术家的命运贡献给了颠倒的、贬义的、反艺术的、甚至非艺术的美术原则。但他是艺术与生活融合的主倡者。

德国汉诺威的诗人兼画家库特·施威特是达达主义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他的版面编排随意,强调艺术视觉效果,版面没有实质的内容,且大部分的版面内容都难以读懂,但是他的版面排版工整,并经常使用象征的版面设计手法,追求完全自由与偶然性法则相互作用的创作方式。同时,他还大量利用各种平面印刷品、照片进行随意拼贴、拼凑,是照片拼贴设计的重要早期探索人物。

达达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是从形式上开始的,他的对现成品使用的随意性、偶然性,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创造语汇与表现手法的能源。达达主义对意大利未来主义的精神和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继而又为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超现实主义运动是1920年出现在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在文学、喜剧和艺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和损害,使大批知识分子感到茫然,出现了虚无主义思想。他们以为所谓的真实表象都是虚伪的,要了解社会的真实,只有艺术家的自我感觉可以依赖和信任,这种思潮很快得到其他艺术家的认同,发展为一个运动。1924年,安德烈·布里东发表了一篇名为《超现实主义宣言》,宣告超现实主义的开始。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态度,对于字体、文字、文学的表达方法、语法规律,文化、美学持否定态度,对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西格蒙德的心理学研究倍加赞赏,声称要进行精神领域的革命,主张发觉未开发的想象,幻想的心灵世界,全面地解放思想。超现实主义是非理性的,更强调无意识是一种与理性思想相分离的意识流。超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还是一种认识方式,一种生活方式。

超现实主义有两个着名的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和琼·米罗,二个人都是西班牙人,却代表了超现实主义两种相反的表现方向。达利以写实和近乎摄影搬的形象来尽力捕捉他梦中的感觉,梦中所看到的景象,让不可能的现实变为一眼目睹的真实;而米罗则采用抽象的纯视觉语言进行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去完成作品的释读与理解。他们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及本能潜意识等结合起来,不受逻辑和现实制约,由非理性的联想来指导并表现原始的冲动和主观意象,营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形象和环境,以达到超现实的境地。超现实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美学风格:那种看似真实的、光怪离奇的形象之间非逻辑的联系,有一种怪诞的、神秘的美;其次超现实主义还为平面设计的创意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感觉生活的新思维。

平面设计中常常把毫不相关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强调主观比喻,或者采用荒诞、夸张的手法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梦境,进行主题表达和信息传递。同时,超现实主义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写实技法和儿童般天真的抽象、半抽象的神秘有机形为平面设计广泛运用,其强烈的视觉形象对平面设计造型、表意、信息表达都具有很好的作用。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已经逝去,但它为后来者建起了一座丰富的创意宝库。

以上几种西方的艺术运动不仅仅是绘画方面的成就,绘画所体现出来的艺术观念、审美精神也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生和发展。绘画和设计本是一家,只是在当今社会发展之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绘画是设计的视觉准备,不仅给予设计造型的方式产生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意义,同时绘画的美感知觉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品味美,为设计打好基础。设计在飞速发展的今天被赋予了很大的商业价值,成为产品宣传的最有效途径;设计也可以激起学生的绘画热情,可以使绘画变得精致细腻合乎现代人的审美。因此,设计和绘画可以进行互动性教学,在互动中激活有灵感的创意,从而做出有创造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8.

[2]詹文瑶,李敏敏.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梁梅,梅法钗.世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季铁,李轶南.现代平面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李路葵,汤雅莉.现代艺术运动对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开拓[j].装饰,2006。

[6]李瑛.论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引导作用[j].大众文艺.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范文二:现代标志设计风格演变趋势的研究。

摘要: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发挥着各种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标志设计已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的视觉通信,本文旨在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标志设计的新思路,以国内外的大量成功的设计作品为例,从剖析基础知识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使大众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历史发展趋势、美感特征、设计准则、表现程序等。

关键词:现代标志设计;发展趋势;风格演变。

第一章绪论。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状况。我们在进行现代标志设计时可以借用象征意义的原始符号体现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者将原始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出新,使其具有传统的形似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或是将传统图形渗透于现代标志设计的方法之中,进而体现出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在设计过程中,不同设计领域风格的融合已经成为设计风格变化的主题之一。现代标志设计就是在方寸之间尽显无尽的意趣和思想,在交流与交换中传达出很强的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心理,而整个设计世界的设计趋势则出现了“反国际化”的现象,倡导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设计,一个新的设计风格不断涌现,日趋多样,这同样在标志设计中表现出来。

课题的意义。

旨在论述新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标志设计新思维,分别从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历史文脉的继承、消费者情感需求、及后现代标志趋向方面予以阐释,归纳出具体新趋势和表现风格,希望对现代标志设计的研究知识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国内外大量成功的设计作品作为实例,从剖析基础知识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加以详细说明,使大众能够熟练地掌握有关现代标志设计的概述、历史发展趋势、美感特征、设计准则、表现程序等。同时又借助优秀案例生动具体地帮助读者掌握如何赋予简洁的标志图形以丰富的内涵,以及如何把图形所承载的信息以恰当的、生动的形式传递出来。

第二章概念与定义。

标志设计。

“标志是用以区别个人或集体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的标记”。它是根据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既是一种知识产权,一种脑力劳动成果又是工业产权的一部分。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不同于古代的印记。

现代标志设计。

现代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文字和图像组合起来的的大众传播符号,它能够借鉴和运用原始符号并给予原始符号以更高的艺术境界,原始符号是人类有记载以来为了交流、记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语言。原始社会中,一些部落的图腾、手工艺品及其物品的符号和记号都是现代标志设计形成的萌芽,它们都代表着群体文化,这类标志、符号和记号并非是一种纯装饰的纹样,它们充满了部落信仰和传统观念,凝结了原始人一定的动作和目的,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内容和各种含义,表现着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

现代标志设计的特性。

一、多元化特征更为鲜明。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五

摘要:乡土文学的说法从提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鲁迅开启乡土文学的先河,挖掘民族劣根性开始,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家。到了沈从文那里,乡土文学有了对乡村的咏叹,发展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异军突起,到了80年代寻根文学的出现,乡土文学又有了新的流变。

关键词:早期的乡土文学沈从文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寻根文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乡土文学”以其独有的风貌引来学生们的热切关注。鲁迅、孙犁、赵树理等经典代表作家也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乡土文学”一说最早见于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家。”[1]他把王鲁彦、台静农等人的农村题材作品统称为乡土文学,并指出它的主要特征:侨寓异地,关注故乡,写出胸臆,隐现出乡愁。鲁迅看到这些作家作品的“乡土”根基,他们虽然身处大都市,但仍解不开乡土的情结,描述的仍是乡土的人和事。

一、早期的乡土文学。

作为乡土文学的旗手,鲁迅借鉴西方现代文化哲学透视中国传统文化,借乡土风情挖掘出民族劣根病,对民众的惨痛生活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的主要作品《朝花夕拾》、《祝福》、《阿q正传》、《故乡》、《风波》等,都以绍兴为背景,表现的是带普遍性的农村生活,即在封建传统文化的毒害下,乡村的民众的愚昧、麻木、不求进取。阿q满足于打短工赌小钱的贱民地位,祥林嫂满足于“老妈子”的生活,七斤满足于进城倒卖的角色,闰土满足于多子多孙之福。鲁迅曾尖刻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2]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安命乐天的思想,促成了这些平民百姓的悲剧命运。鲁迅以清醒冷峻的眼光,来反观沉滞封闭的乡村文化,心急如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他试图通过这些人生世相的描写挖出中国农民乃至全体国民灵魂深处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为早期的乡土文学作家树立了典范。这些作家在创作实践上师承鲁迅,在文学理论上又自觉地遵循“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创作出一系列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以各自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经济的衰败破产,习俗的野蛮冷酷,农民的麻木苦难。

女作家萧红与这些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虽然相隔了十几年,表现的生活地域又相距遥远,但选材上的一致和创作方法上的传承,使得他们的作品有着相通之处。《生死场》中,作家以敏锐的感触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闭塞落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租税日益增加,农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而外族入侵,瘟疫蔓延,经济崩溃,破坏了农村原有的人与自然血肉相依的关系,也使家庭关系危机重重。而对于妇女来说,伤痛就更加惨烈。“罪恶的五月节”写了两个家庭的悲剧,王婆服毒,金枝的丈夫因为还不起欠债,迁怒于女儿,将她活活摔死。《呼兰河传》中的团员媳妇,因为“见人一点也不怕羞”,活泼大方的个性很快招来周围人的嫉恨,他们希望通过打骂的方式使她“规矩”,而她的反抗使这些头脑简单的农民硬是用了极其残酷的手段杀害了她。妇女生活的最基本环境已经被彻底破坏,她们的天性在社会中也难以被接受,不同的个人的命运竟然有惊人的相似,它们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悲剧。

沈从文把手中的笔“用到我较为熟悉的人事上”,加上清新简约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充满了写意画与抒情诗的韵致,浸润着读者的精神和灵魂。

二、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和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成为乡土文学的主流。1942年^v^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把文艺的政治工具作用和文艺家深入工农兵生活,反映和歌颂革命斗争的事业提到了立场和责任的高度。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带有中国革命的深深印记,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六

摘要: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从根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反过来又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浸润着乡土文化,使之愈加丰实醇厚。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呼应,相交相融,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课堂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内容和悠久的历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乡土文化。如我们家乡处于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曾子故里,宗圣曾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课堂上可以寻找有关材料,让学生与古代对话,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嘉祥《麒麟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由传说衍化为一种文化。《麒麟的传说》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学生亲身经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是吉祥、团圆的象征;寒食节(清明节)、十月一俗称鬼节,是对已故家人的怀念;七月七是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期盼等等,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里面不乏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却都负载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教学中,不断地把乡土间的人文故事贯穿于课堂,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嘉祥地处孔孟之乡,是孔、孟、颜、曾四大古代圣人之一的曾子的诞生地。让学生游览曾子故里,能体验与感受到曾子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情操。曾子以孝著称,特别是在行动上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体现在: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取悦父母、思念父母四个方面。结合嘉祥县打造中国孝城这一主题,深深挖掘曾子的孝道文化。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曾子的行孝故事中去体会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把我们的“百事孝为先”的理念贯彻的更彻底、更完善。嘉祥是远近著名的唢呐之乡,嘉祥唢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唢呐演奏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4年,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上,千人唢呐合奏《麒麟呈祥》,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给人力量,令人振奋,创造了群体唢呐合奏的新纪录,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2月,嘉祥唢呐入选文化部公布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祥是石雕之乡,自古嘉祥“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千年以来,嘉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嘉祥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得以一直屹立在中国石雕文化的巅峰。2008年6月,嘉祥石雕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祥是鲁锦之乡,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农村妇女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与娴熟的技艺所组成图样花色品种繁多逾越千种,而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文化内涵,倾心倾力,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

新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观念,无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将其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够触类旁通,回味无穷。

比如“不怕天旱,就怕人懒”,“地不翻不长,苗缺水不旺”,“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春种一颗籽,秋收万颗粮”,“光犁不耙,枉把力下”,“麦熟八成收十成,麦熟十成收八成”,“随收随犁有三好,肥田灭虫又除草”,“人靠米养,田靠水养”,“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这些农事谚语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沉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是知识,更是文化。又如“身正不怕影子斜”,“人怕伤心,树怕伤根”,“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人心要实,火心要空”,“能在人前作揖,不在人后磕头”,“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怕人老,就怕心老”等这些思想品德谚语既是学生做人的标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和影响,比一篇课文要深远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乡间流传的谚语、俗语并适当引用这些谚语、俗语,既活跃了课堂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增加了学生语言材料。

乡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教师应努力开发与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

总之,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乡土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郭瑞林《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2007年3月。

江心悦《心灵的启迪》2007年3月江新民等《亲近传统文化》2007年8月。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七

摘要: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常识的现象。虽然理论都记在脑海中,可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的能力却很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指导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谈了多年来指导乡土地理小论文撰写的一点体会。

1.确定题目(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材料选取等后面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何确定题目呢?首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遵循自然规律并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选择内容要有一定的新意,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居室环境与健康》《发展公交,势在必行》;其次,选题宜小不宜大,最好不超过本家乡的范围,如家乡的一条河、一条公路、一种民俗的传承或一个社区环境问题等等。题目一大,写起来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而题目短小精悍,只需抓住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透彻论证,这样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这样的文章能显示出优势。如,《柳湖的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是很好的题目,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把握好选题至关重要。

2.调查收集材料。

题目一经确定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社会调查、野外实践,尽可能收集与题目相关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如何才能收集到可靠有用的材料呢?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参阅书报、网络,结合实际询访,从不同的渠道围绕课题收集相应的素材。具体做法有:(1)从学校和家庭开始,观察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大自然和社会某些现象、本质的诸多地理问题的调查、分析、思考而获取材料,如家乡变化等方面的问题。(2)到野外,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对象,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形成该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如家乡耕地的利用、河流的开发与整治等问题。(3)收看电视、登录网站,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等渠道查阅获取充分的资料。(4)访谈长者、专家,听取教师的建议及指导,询问对象最好是年长的或者对该事物较熟悉的人。

3.整理分析材料。

写好地理小论文,选材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组织好材料,学生才能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把问题说清楚。当资料收集到一定阶段时,就要对收集的摘录资料、实验结果、考察笔录等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并从各种事物的对比分析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可靠有力的论据。这些工作离不开教师指导。还有,学生选材时弄不清楚的一些理论根据、数字等问题,教师应给予指导,加以强调和说明。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地进行创作,阐明自己论述的观点。

4.撰写初稿(正文写作)。

撰写初稿是对所选专题经过一番调查、收集、对比、思考以后的归纳总结阶段,即小论文撰写阶段。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如,《美人溪不再美》,对美人溪污染现状调查后,以“水污染有什么现象和特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污染?”“你认为应如何治理和保护?”为题进行分析。写作前先拟好提纲,科学安排文章的层次和构思,形成明确的思路。论据要充分有力,论证要有科学性、逻辑性,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忌模棱两可。

5.审核阶段(后期工作)。

初稿完成后,首先对文章的内容和布局进行修改,看观点是否正确、可靠,材料是否恰当、翔实,结构是否合理、周密,数据引文是否准确,语言是否严密、可靠,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都应多次检查修改,仔细推敲,然后再对文字进行加工和润饰。从选题到定稿的全过程中,应多征求教师和专业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努力提高论文质量。

撰写小论文需要一定的时间,部分尖子生怕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不愿参加。因安全问题,学生走出校园收集资料的机会较少,收集的材料受到限制等问题,因此小论文的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乡土性。

论文题目过大、过泛,抓不住重点,论证不清,缺乏乡土性,如,《保护生态水资源》。所谓的乡土地理小论文,就是要结合所在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写。体现的是关于家乡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讲述本家乡的河湖、民俗等问题,可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如,“长安街商业发展调查与分析”等,能很好地体现家乡情况,乡土性强。

小论文写成与地理无关的文章。地理小论文应体现地理性,即文章所用的观点、理论应该是地理学的观点、理论。

3.缺乏论味。

小论文文体错误,写成散文、诗歌。如,《繁星,何在》《敢问路在何方》等抒情文章;写成平铺直叙的记叙文,如,《××公园》,纯粹向人们介绍公园的基本概况。地理小论文首先是一篇科学性的文章,不能像作文那样进行大量的夸张、想象、抒情等。要求依据事实情况进行写作。所应用的语言是比较平实的。其次,地理小论文是论文性质,应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一篇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

4.选题不当。

题目过大、没有创新或者文不切题,落入俗套。给文章命名要求不能含糊,一定要明确、简洁。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写什么事物,如,《外来人口现状调查》。题目最好是比较有创意的,如概括为一句诗句或一句朗朗上口的话或者几个明确的词语组成,如《流水情》《水水的洪濑》。标题堪称论文的“眼睛”,它是窥见论文要点的“窗口”,可见选题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教师进修学校)。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八

【导言段】(200字)。

海丰乡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成为了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最近深入海丰乡村,亲身体验了当地的文化表达方式,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乡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传承。

【原生态展示】(200字)。

在海丰乡村,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了更为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村民们善于利用环境资源,建造了独特的传统民居,根据地理地形制造了田园灌溉和稻作耕作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在田间地头,我目睹了农民耕作的景象,他们用手插秧、用牛耕地,很少依赖机械。我亲手尝试了田间的劳作,体验到了田地里的清香,肤感到了大地的温暖。这种原生态的展示方式让我对传统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传统乐器体验】(200字)。

在海丰乡村的一个民俗活动中,我发现当地村民热爱音乐,对传统乐器有着深厚的情感。我跟随他们一起学习了打击乐,亲自敲击乐器,弹奏起跳动的节奏,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传统乐器所具有的深入人心的力量,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能够传递出内心的情感和态度。通过传统乐器的体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民俗文化的传承】(200字)。

在海丰乡村,民俗文化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我参与了一场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活动,目睹了传统舞蹈、祭祀仪式和民俗表演。通过这些活动,我看到了海丰乡土文化的独特之处,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和悠久历史。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乡村发展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身临其境的魅力,我深感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乡土文化的魅力】(200字)。

从海丰乡土文化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乡土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的都市性与繁杂,它更接近人们自然的、原始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亲近大自然和自己的内心。乡土文化是一种根植于土地和人心中的文化现象,它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人文精神,是我们了解和传承历史的窗口。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的源泉。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我对乡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结尾段】(200字)。

海丰乡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真实地呈现了农耕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广东乡村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特点。在海丰乡村的体验中,我感受到了乡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智慧,也更加理解了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积极意义。传统的文化经验和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与精神滋润,同时也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通过对海丰乡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九

20xx年1月中山市急剧降温,如图所示,1月份最低气温达到2度,气温普遍降低,1月最高气温只有24度。在1月24日的上午7点和下午1点左右,中山市部分地区下起了霰,中山市民纷纷猜测今年中山冬季会不会下雪。

二、中山市气候特征。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能量丰富。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年平均降水量为1791。3毫米。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干旱和雷暴。

三、中山市下雪可能性分析。

度以下,广东西南沿海历史最低气温也有—2度的时候,高空中的水汽也能凝结成固态下降,但是下降过程中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气压不断增大,加上固体降落物同大气的摩擦,都导致降落物体自身温度较高,到降落地面时也成了液体。

从地理位置来说,中山刚好位于热带,处于低纬,接受到的热量多,终年平均气温在15度以上,即使到了冬天,下雪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如图所示,虽然今年中山受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比往年下降,天气多云阴雨,但是日平均气温也没有低于0度以下。

四、总结。

中山市纬度较低,太阳日照的时间较长,冬季温度相对其他地区较高,空气中的水汽没办法凝结成雪,所以中山市下雪的可能性非常小。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

初中学生年龄小,文化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对家乡的了解比较肤浅。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不能太高,内容不能太多、太泛、太深,要考虑实际效果,注意可接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抽出专门时间,安排好课外活动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对家乡较为典型的地理事物进行参观、考察、调查、浏览活动,提高学生乡土地理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把感性知识逐步深化为理性知识,以使乡土地理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本乡本土是学生及其祖辈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故乡的乳汁哺育着学生日益成长,乡土地理是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的极其生动、具体的教材。学生爱家乡,不仅是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备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家乡建设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凝聚着数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要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思想性很强的科学,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火花,努力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1.课堂讲授。即遵照地理新课标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较系统、较全面地讲授乡土地理知识,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辅之以课堂及课后练习,使学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从整体上了解家乡,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2.专题讲座。围绕乡土教材的某一主题或某些内容,搜集、补充资料,举办专题讲座,请专业基础扎实的专家和有较丰富经验的教师讲课,促进课本知识的深化,提高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积极性。3.实地考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或团队活动时间、寒暑假期,从不同角度选取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考察或现场参观。4.漫画教学。各类漫画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讲解当地的气候、水资源、森林作用等内容的时候,选用或自绘漫画,引导学生分析回答,既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又保持了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5.竞赛评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环境、人口民族、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生态平衡等问题作探索性研究,撰写小文章,进行筛选评比,评出语言流畅、观点正确、思想性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作品进行奖励或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演讲和交流。6.举办展览。动员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如拍摄照片、风光明信片、标本化石、地形模型、建设数据;反映当地名特产品的张贴画、包装材料以及有关历史沿革的材料;远景规划、摄像、幻灯片等。将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或装订成册,以备查阅,或布置成墙报供师生阅览,或筹办不定期展览,组织学生参观。促使学生应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家乡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充分认识家乡经济腾飞的优势和特点,树立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总之,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但是,乡土地理教学是个十分庞大的研究课题,其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远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不断开拓。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一

近年来,乡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力。在这个快节奏、吸引着众多年轻人的大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乡土文化,尝试它带来的新的视野和感受。在我看来,通过阅读乡土文化类书籍,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知识,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了解社会,并且在情感层面上也得到了一些触动和启示。

首先,我发现乡土文化类的书籍带给了我更深入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从以前的课外阅读到现在的主动求知与探索,我认识到自己对于《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文化作品的了解都只是零碎知识的集合,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但是在探究乡土文化时,我必须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乡土文化。在这些藏在书本中的文字中,我找到了对自己一些不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点下更深刻的解释,对文化传承进一步有了认识。

其次,阅读乡土文化类书籍还让我对家乡、甚至是整个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黄土高天》、《巴山夜雨》等作品,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这个我想着越来越遥远的地方,其独特的风土人情、湛然的文化底蕴,让我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这些文字中所呈现的,则是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共同的经历和体验,也使我深感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在哪一个地方,人们都有着共同的命运,需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最后,尽管乡土文化对我历史文化知识上的启迪和社会全面性认识上都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对我来说,最深且最不可言喻的是在情感层面上的触动。一遍一遍,牵动我灵魂的歌曲《山丹丹花开又见青天》、《天行健》以及那熟悉的山河海边、棚屋茅庵等生活场景,都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上,仍然有着一些一往直前、思想淳朴、勇于拼搏的人们,在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通过对这些短短的文字中的情感体验的体会,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实,也对人类的自然本源和命运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感怀。

总的来说,乡土文化类书籍的阅读对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心灵之旅,不仅让我拓宽了认识领域,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也让我在情感经历领域上得到一定的启迪和触动。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乡土文化的关注和探究,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影响我们的生命和人生,并让我们对文化传承、珍视家乡,有着更深入的认同与理解。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二

海丰是一个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小县城,这里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海丰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对海丰乡土文化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历史传承、传统习俗、建筑特色、美食文化和文化保护方面来探讨海丰乡土文化的魅力。

首先,海丰的乡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在海丰,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古老的街道和传统的庙宇。这些古迹都是对过去岁月的见证,是海丰人对历史的敬意。在海丰的街头巷尾,你可以听到长者讲述从前的故事,他们会告诉你关于这座城市的兴衰,关于这里的人们如何艰难地生活。这种历史传承让海丰的人们感到自豪,并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其次,海丰的传统习俗也是海丰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农历新年,海丰人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上演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例如,狮舞和龙舞是庙会的重头戏,这些舞蹈展示了海丰人民勇敢、坚韧的精神。此外,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海丰人还会举行传统的游园会,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品尝传统的美食,一起欢庆节日。这些习俗让海丰人保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凝聚力。

而海丰的建筑特色也是海丰乡土文化的亮点之一。在海丰,你可以看到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通常是木质结构,有着雕刻精美的门窗和屋脊。特别是在一些古老街巷,这些传统民居排列有序,构成了独特的风景。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海丰人的建筑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和对美的敏感。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已成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的目标。

海丰的美食文化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丰以丰富的海鲜资源而闻名,这里的海鲜味道鲜美,种类繁多。例如,海丰的海鲜粥是当地人最喜欢的早餐,它有着浓郁的海鲜味道和丰富的营养。此外,海丰的特色小吃也是一绝,例如,蚵仔煎和蹄筋粉是海丰非常受欢迎的小吃。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味蕾,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海丰的美食文化代表了独特的地域风味和对美食的热爱。

最后,海丰在保护乡土文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海丰的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保护传统建筑和乡村风貌。他们修缮了许多古建筑,开展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推广,并且组织了一些文化活动来促进海丰的乡土文化传承。这些努力不仅让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也为海丰的发展和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总之,海丰乡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海丰人的生活,也展示了这个地方独特的魅力。海丰的历史传承、传统习俗、建筑特色、美食文化和文化保护都是这个县城的亮点和骄傲。通过对海丰乡土文化的探索和体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我相信,只有保护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海丰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三

1.案例教学。高中学生活动的区域和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对教材中的例子缺乏切身体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选取学生较熟悉的乡土地理作为案例,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点,尤其是比较抽象和理性的地理知识,学生更需要从感性资料来达到理性的认识。

2.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指在地理知识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主要有:实验、观测、文献资料、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思辨、建模、论证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一个项目来研究。如调查城乡人口分布、工农业区域布局、商业网点区位、地形地貌、环境问题原因等。

3.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摆脱书本的束缚,感受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魅力。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指派组长负责组内任务分配、协调。教师预先设计好考察的线路和地点,准备好必备的放大镜、指南针、勘探锤等考察工具及应急医疗用品。考察对象可以是当地的水文、环境、土壤、地貌、植被等自然环境,也可以是交通、人口、工农业分布等人文环境。前者侧重训练地理技术和操作能力,后者侧重人际沟通和协调,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1.引用乡土地理知识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地理课堂上并没有专门的乡土地理教学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添加太多的乡土地理知识而占用正常授课时间,导致该讲的重点和难点没有讲,正常的课堂任务没有完成,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而引用的乡土地理知识也不能过少,否则不足以说明教材中的知识,让乡土地理流于“点缀”和形式,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

2.引用乡土地理知识不能出错。教师在讲授乡土地理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对准备在课堂上引用的资料采取多种方法反复核实,确保乡土地理知识正确无误,否则就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甚至给学生种下难以纠正的错误知识。

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开创地理教育的新局面,教师应结合本地乡土特点,紧密联系教材,广泛收集、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提高地理课堂的活跃度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四

乡土文化,是指本土民俗、历史、地理、人物、风土等有关地域性文化的总称。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呵护。我认为,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自身修养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

我在最近的一次乡村行中,遇到了一位热心的老乡,他跟我分享了很多有关乡土文化的内容,我很是感慨。事后我想起,读书也很重要。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更好地思考和理解乡土文化的背景和内涵。读书和乡土文化相关的书籍也有很多,比如《山海经》、《古诗十九首》等等,这些书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乡土文化,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段:了解本地习俗】。

在我所在的乡村,有一个非常有趣和特色的习俗,那就是“送火”。每逢重阳节、亲友生日等喜庆日子,人们就会在家门口搭建一个四面屋顶的“送火亭”,在亭内供奉黄龙和土地神像,然后点燃一把草绳火,送去祝福和祷愿。作为本地人,我很荣幸能够亲身参与这一活动,感受到了它的郑重和乡土气息,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个文化。

【第四段:传承乡土文化】。

了解乡土文化是第一步,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或参加一些文化类活动,比如赛龙舟、闹花灯、吃农家饭等,向外地朋友介绍本地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此外,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捐赠资金或时间,为乡村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尽一份力量。

【第五段:结尾】。

在我看来,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让乡土文化在我们手中得到更好的承载和传承。通过读书、了解本土习俗、传承乡土文化,我们不仅可以让自己成长更快更好,还可以为社会积累文化力量,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做出一份贡献。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五

摘要:乡土地理的重要教学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其地理求知欲和热爱地理科学的兴趣,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课时不够、学业水平考试较少涉及乡土地理的内容,乡土地理教学不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重视,甚至成为教学的空白地带。梳理“昆明地理”的教学内容梳理,能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即在充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找准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切入口,使乡土地理成为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内容,切实体现乡土地理教学的功能。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地名;昆明地理。

一、灵活利用媒体资源,找寻乡土地理。

教学的切入口在开展乡土地理时,先要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这个切入口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同时介于学生知与不知之间,是学生知之不多或知之不确切的,这样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哪里寻找这样的内容呢?曾经的一则新闻值得揣摩:“昆明城市形象广告语征集活动启动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为期30天的时间,在13000多条的征集稿中,‘古城花城春城,山明水明昆明’最终以评委全票通过的结果,推举为采用奖。”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后发现,这句城市形象广告语不仅反映了昆明特质,也表达出这座城市的诉求,而且广告语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记忆,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句话是昆明本土的历史与现实,地理与文化的真实写照,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昆明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版)》“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地理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勤于收集身边的课程资源,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其独具慧眼,从地理科学的视角解读身边的事实和现象。因此,“昆明地理”的教学可以围绕着这两句话展开,让学生通过学习昆明的自然环境及历史变迁,关注昆明的现在和未来,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思考家乡未来的发展。

二、盘活开发社区资源,确定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确定了进行“昆明地理”教学切入口后,那么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这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乡土地理的教学应该摆脱地理八股的模式,让学生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从地理的角度解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社区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区环境,周围环境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社区资源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既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探究提供基础条件,又是提高乡土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能不能从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寻找到进行教学的资源呢?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天天都要接触地名,而昆明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其地名中蕴含有丰富的信息,能给学生切身的感受,通过对地名内涵的解读,能真正去体验城市的魅力。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人们工作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名还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地名中的音(语音)、形(字形)、字(字面意义)、位(地理实体所在位置)、类(地理实体的类型)构成了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对地名的描述和研究都离不开这些要素。地名的命名,有的描述自然景观、表示地理方位、地理形态特征,有的反映社会历史背景、记述人文风情,因此地名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是一种文化遗产,研究和应用地名,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并成为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居住或穿行在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地名是用来认清方位、辨别位置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城市的特色之一,同时还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以及城市管理水平。因此,可以从“地名”打开突破口,引导学生去认识“古城花城春城”的内涵,感受“山明水明昆明”的魅力,从中学习“昆明地理”的相关知识。

三、激活现有人力资源,创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地理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他们不仅能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能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时,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例如,可以动员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留意昆明街头,通过路牌认识昆明地名。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很容易完成,他们上学放学,无论等公交车、走路还是乘私家车,地名都会被听到、被看到。于是,学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如昆明地名中很多带有“江”“河”“湖”“湾”“山”“坡”“春”“花”。当这些平时没太留意的地名经过归类整理后,学生们就产生疑问了:为什么昆明的地名是这样的?这些地名与昆明的环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的产生自然而然,兴趣的激发水到渠成。同时,学生们还会发现一些较有趣味的地名,“巡津街”“鱼课司街”等,从字面意思上看不出这些地名的含义。于是,有的学生走访老一代的昆明人,进行了实地探访,有的问了自己的父母长辈,发现这些地名的形成与昆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地名是一座城市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也是了解这座城市的一把钥匙,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果从学生天天都在打交道的地名入手,把地名作为学习乡土地理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热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而地名可以说是学生认识了解家乡最直观的载体,认识地名的过程,学生们也经历了一次文化历史的洗礼:原来一个地方的地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刻地反映着一个地方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地名是认识家乡的.最好素材。

四、搞活教学方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方案。

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通常采用地理要素的组合方法或二元结构方法。地理要素的组合方法把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土壤、植被等)、人文经济(工农业生产、水陆交通网络、邮电信息、商业贸易、人口民族、宗教习俗、聚落等),乃至社会文化等组构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区域地理体系,但这种方法的教学多以“地理八股”的形式展示乡土地理知识,不利于形成对乡土的整体认识。二元结构方法是以地理学的二元论为基础,将自然地理综合体和人文地理综合体以同等重要地位出现在教学当中,这样能使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本土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但二元并列式只能分别揭示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无法进行要素综合分析及反映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昆明地理教学中,可以将“地名”定为学习“昆明地理”的主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根据地名探究昆明的历史、昆明的地貌、地形、气候及植被等知识,并在教学中突出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昆明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种讲授乡土地理的方法可定义为专题系统组合法,即不局限于一般区域地理的知识框架,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乡土特色,选择相对重要的地理要素,以专题形式进行系统教学。采用专题系统的方法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使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目的性,能促使地理教师注意收集整理乡土课程资源,也能使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有新意、有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亲切之感。现代地理教学不提倡过度关注地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专题系组合的方法正是契合这样的教学理念。使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扩展了学生参与的范围。因为地名都是他们接触得到的事物和现象,所以他们有话要说;因为他们在收集地名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地名的来源,所以他们有话能说。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舞台。每个地方都有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要改变乡土地理教学的“鸡肋”地位,要求地理教师熟悉家乡的地理,尽可能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信息,找准切入口,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资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理课程资源意识,明确地理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搭建起使学生从乡土认识到乡土地理知识转化的桥梁,从而提高乡土地理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也应该具备地理实践能力,进行各种信息的收集、野外考察、绘制统计图表、开展社会调查。教师具备实践能力,才能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综合性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静爱,等.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6]牛汝辰.名实新学:地名学理论思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六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乡土文化讲堂,听了许多有关乡土文化的精彩讲座,对自己的眼界和思考角度有了新的拓展,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身边乡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讲堂中,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乡村文化知识,更通过和讲者的交流,体会到了乡土文化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以下是我对本次乡土文化讲堂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土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讲堂中,我们了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乡土文化故事,比如民间歌谣、传统饮食、民间技艺等等。这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化形式,不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精华。在讲堂中,我们聆听了许多行家教授的分析与阐述,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有了深刻的认识。

讲堂中,讲者们针对乡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城乡差距的加大,而乡村地区正因此而越来越遭受文化歧视。但是,讲座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来弥补这种差距,甚至可以让城市人更好地接触乡村文化,增加城乡文化互动。城乡的文化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传递,更重要的是对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次价值的挖掘和开发,把它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段:乡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

一些讲者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各地区乡土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比如东北地区饮食、广东客家文化、福建土楼等等,这些文化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地方特色,可以为现代社会带来新的创意和鲜活的文化产品,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更可以让文化和文化创意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动能。

第四段:乡土文化的未来发展。

在讲座中,讲者们也指出了当前乡土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乡土文化的传承问题。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文化认知不断更新,乡土文化传承断了很多,乡村文化丧失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认同感。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进行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乡村文化就会变得日渐稀少。因此,从现在起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广和传承乡村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这次讲座,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了我们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助于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因此,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对于保护我们的文化根基、增强国家文化特色、吸引国际文化关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之,通过这次乡土文化讲堂,我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发生了很大改变,我深深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我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乡村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不同的文化,从而更好地爱护和传承我们的乡村文化遗产。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七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因为省内有大河流湘江故而简称“湘”。

湖南的四大河流湘江,资水,沅江,水。四大河流汇集于洞庭湖,进入长江洞庭湖为我第二大淡水湖。

二、人口与民族。

末,湖南省总人口数为6768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省份,排位第七人口密度约320人每平方千米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大大超出国平均水平。湖南为多民族省份。主要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

三、山地丘陵为主要的`地形。

湖南省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地形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北部为平原总体上看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湖南省东西南三面环山。幕阜山、罗霄山绵旦于东;南岭山脉屏障于南;武陵山、雪峰山脉逶迤于西。壶瓶山主要在石门县境内,主峰2099米,是湖南的最高峰,被称为“湖南屋脊”。

四、亚热带季风气候。

湖南省大致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6℃--18℃。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

五、湖南的植被与土壤。

湖南森林覆盖率为55.5℅。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六、自然灾害。

湖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的省份。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崩蹋和滑坡;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和寒潮。

七、丰富的矿产资源。

省内锑、钨、铋等矿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铅、锌、锡、汞的储量居全国前列;冷水江锡矿山锑的产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世界锑都”。常宁水口山是国内产铅、锌较多的矿区。郴州柿竹园是闻名世界的多金属矿产地,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非金属矿是湖南的第二大矿产资源,其中萤石、重晶石、长石、海泡石等矿产居全国第一。

八、工业分布。

湖南工业主要集中在“一点一线”地区。一点是指长株潭城市群,“一线”是指京广线湖南段。自北而南,重要工业城市有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和郴洲。特色产业有湘绣、醴陵陶瓷、浏阳烟花爆竹。

九、高新技术产业。

湖南拥有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高科技园又称麓谷,是长沙高新区的核心园区。

十、日新月异的公路运输。

经过湖南的国道干线有:

阳、长沙、湘潭、衡阳、郴州。

2、南北纵线:207国道209国道纵贯湘西、湘中。

3、东西横线:319国道320国道322国道。

致富之路。

随着常(德)吉(首)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湖南省13个市州中心城市与省会长沙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湖南已形成“4小时经济圈”,全面进入高速公路时代、踏上经济腾飞之路。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八

摘要:“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修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土地理社会责任感乡土感情创新精神。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对中学地理学科而言,更需要想方设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乡土地理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可见,乡土地理应该是地方性的,带有地域性、家乡性质的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中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乡土地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当地发展的了解,切实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坚定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富强国家的信念。在学习《保护环境》一课时,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如某地有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它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尤为重要的是,水库也是本地居民的饮用水源,所以保护水库资源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做好保护的工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作总结,主要措施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要做好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防止水体污染。接着,教师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平时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的。学生们积极发言,把平时自己做的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不良行为都讲出来,引以为戒。最后,倡导学生们要做保护水库资源的表率,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

一般来说,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肯定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家乡随着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一山一水、家乡人民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家乡的巨大变化等等都是其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其可信性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的崇高志向。另外,他们通过对家乡现状问题的观察和研究,深入了解到问题的症结,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对家乡的责任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地理课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市郊外实地考察盐碱地情况,实地认识中低产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认识自然灾害。例如:10月的连阴雨一直持续六天,造成许多农田被淹,农作物严重受损,甚至有些房屋被冲毁,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亲耳听着乡亲们的介绍,学生们心情都非常沉重,陷入了深思。

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地讲解此次持续降雨的原因、危害,并指出我们黄骅地区也是秋季连阴雨多发的地方,也是寒潮容易发生的地方。“那我们该怎么办?”一位男同学迫不急待地问。“问得好!这就是老师带你们来考察的目的,大家和老师一块儿来想想办法……”老师表扬了他。回到学校,学生们认真填写了考察报告,尤其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谈了许多很有新意的看法。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的全方位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从而较好地做到使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最终达到顺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要求,成为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乡土文化的论文(优秀19篇)篇十九

乡土文化是指代表着特定地域、民族、地方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像爱自己的祖国一样懂得珍视我们的乡土文化。事实上,我们的乡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元素。而且,乡土文化的读书体验也值得探讨和分享。本文将以乡土文化读书心得体会为主题,分享我的思考和心得。

乡土文化读书是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地方以及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特色。通过乡土文化的读书,我们能更好地感知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乡土文化读书也能在精神上为我们提供滋养和支持,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更多的内涵,从而使我们对人生的追求更加坚定。

我的乡土文化读书体验始于一本名叫《三毛流浪记》的书,它讲述了著名作家三毛在台湾流浪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三毛的思维方式、旅行经历和语言艺术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还读过王安忆的《长恨歌》、叶圣陶的《侯马记事》以及钱钟书的《围城》等一系列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这些书让我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和了解中国农村的文化特点。在这些书里面,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通过这些乡土文化的读书体验,我发现乡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由地方、民族因素组成的文化特征,更是一个由民俗、历史、传说、故事、语言、智慧和文化品格等因素汇聚而成的文化现象。我深深地认识到,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质。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媒介,更是一个思维的维度,从中能给人带来一些心灵上的滋养和启示。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发掘。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乡土文化读书是一种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更是一种艺术享受的过程。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生命内涵,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的文化特点和人文风貌。希望各位朋友在阅读乡土文化的作品时,可以从中品味和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在这个思想多元、文化多样的时代,让我们一起走进乡土文化的世界,感受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

    录音实训报告心得体会大全(23篇)

    心得体会是整理和归纳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机场安全教育心得体会(汇总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制定改进计划,提高自我。接下来是一些社交心得体会的例子,希望可以对大家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所帮助和启

    2024年实用上船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人性质。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引人思考的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上船是一项令人兴奋的经历

    2024年书法教育与实践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整理和提炼,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吸取教训和改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初中自己欣赏(实用19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审美观和判断力,提高自己的写作品味。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漫长而短暂的人生中,曾耳闻尔

    第三方消防安全评估报告(精选21篇)

    有了范文作为参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和思路。接下来将向大家介绍一些精选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我司对xx消防安全评估,按照消防法律法规、消防

    放射科护士年终总结报告大全(16篇)

    随着一年的结束,年终总结成为了我们思考自己过去一年所做的事情、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挑战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年终总结范文,它们或许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

    云平台应用下载(精选19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优秀作品,从而提升自身写作水平和品位。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销售内勤工作日志报告(精选19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它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和精良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能力。

    因病申请回校申请书格式要求(模板19篇)

    作文的范文陈述了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里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帮助和灵感。敬爱的团支部:中国共青团是一个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