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对范本的研究,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搜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一
对于兰州市红古区观光生态农业发展的未来规划,应以科技产业带动农业发展的思路进行。首先,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使红古区的观光生态农业走上互联网,让更多的游客通过网络来了解到我们区的生态农业产业与观光旅游项目,从而吸引更多客源。其次,应加强产业对接。应用农产品公司通力合作,广泛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的研究项目,使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得到提升,在经济效益上得到发展。最后,要进一步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好有机肥转化项目等可持续发展环节,使得光观生态农业真正实现无污染、无添加、无化肥的绿色生产模式。另外,对于光观生态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应逐步向集体化、合作化迈进,增强党组织和村民组织在观光生态农业生产的组织作用和协调作用,建立更多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使得人力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源的分配更为合理,才能发挥更大的生产价值。
4结语。
总而言之,兰州市红古区的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生态化的良好范例。今后红古区的光观生态农业应继续进行产业完善,力求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应进行改良,逐步实现集体化。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促进红古区光观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二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就大量向欧洲出口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欧洲对美国棉花等原材料的需求大量增加,为美国经济提供了增长的动力。这一时期,美国国内进行了著名的“西进”运动,但运销矛盾也随之而来,铁路建设的需求增加与投资缺口并存,而美国的金融部门又由于缺乏效率而没有将广大的储蓄存量转化为国内投资。不过,得益于其与英国的贸易关系,美国获得了贸易信息及信誉外溢效应,大量依靠外国投资进行了铁路建设,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规模的扩大。同时,这一时期贸易扩大带来的信息和信誉大量外溢到私人部门,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其次,美国金融发展为本国贸易结构升级创造了一定的要素集聚效应。
19世纪,美国金融业获得了初步发展,对其工业融资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发展为其适应和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提供了前提,促进了要素集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一时期,美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逐步替代了初级产品生产,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贸易结构实现了升级。
进入20世纪后,美国贸易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其金融自由化改革。尤其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便利了美国进行海外投资活动,而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苏,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贸易竞争力都出现了相对下降,使得其不得不积极改善国内落后的金融制度和体系,尤其为了建立新的比较优势,美国积极进行了金融调整,以1980年为起点,美国金融体制自由化改革构筑了全新的金融体制,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促进了其相对比较优势的恢复。美国这一时期进行的金融工具创新促进了资本与技术的紧密结合。(1993)认为,融资体系的完善能够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加速经济增长。因此,从金融视角看,技术创新也是一个资本筹措、运用并实现增值的金融过程。美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完成以后,金融市场活力大增,资本顺利流入高科技行业,促进了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使得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发挥了要素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进入21世纪,美国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成为贸易发展的新型引擎。近年来,美国金融发展促进了贸易结构的演进,美国比较优势逐步转化为以高科技产品为主,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一个突出的趋势是,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变反映在金融上是要素禀赋中对资本的依赖性更强,而金融发展与融资水平的提高反映在贸易上则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量不断增长,即美国的金融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动态的比较优势,并成为贸易发展的新引擎。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金融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实际上,资本市场是一个不断进行风险调增的过程,随着高科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收益率下降,相关金融产品收益率也呈现下降,从而会对维持和提升美国的金融服务水平产生不利影响。不过,贸易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的出口贸易的增长,也为美国金融市场要素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机遇,促进了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美国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看,美国经济成长的历史就是贸易发展与金融发展互动的历史,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为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尽管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过度的金融自由化密不可分,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经济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与贸易发展的互动,且从整体来看,美国贸易发展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是良性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也是积极的。美国贸易发展与金融发展互为因果、进行了良性的循环互动:19世纪,贸易规模扩大提供了信誉外溢,金融发展创造了要素集聚效应,促进了贸易结构升级;20世纪,贸易比较优势升级促进了金融自由化,实现了资本与技术的紧密结合;21世纪,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贸易则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总之,贸易推动了金融的起步和深化,而金融则不断适应贸易的发展,对贸易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二者相互影响、推动,最终使得金融服务逐步转化为一种动态比较优势。
美国贸易发展与其国内金融发展存在着良性的互动机制,贸易推动了金融的起步和深化,而金融推动了贸易的繁荣。当前,美国的贸易与金融的关系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金融已经成为美国新的动态比较优势,促进了美国贸易结构的升级,影响着贸易发展的走向。美国贸易发展与金融变迁的过程为后发国家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重要借鉴。一方面,美国金融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为后发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后发国家要为本国贸易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首先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围绕外贸企业的业务需求,加强对企业融资需求的调查,进行产品的相关创新。其次,要加强直接融资,开放企业债券市场。另外,要积极培育风险投资市场,为风险资本的投入和退出提供良好的渠道和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金融体系,为外贸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实际上,完善的金融体系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美国过度金融自由化的弊端出发,发展中国家在完善金融体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就是加强金融监管,促进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贸易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此外,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管是信用环境恶化、企业制度缺失,还是政府干预过多,都严重干扰我国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因此,要积极协调金融生态,促进良好金融环境的形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三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产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组织为原则进行生产;要以大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为手段,促进各种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提升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生态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为基础。
生态农业是在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充分发挥和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持续增产、持续协调、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来实现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1.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1.4生态农业是一个现代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1过量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资。
农业增产增收,一靠科学、二靠化肥、三靠农药来保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了环境和产品,而且造成土地板结,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造成作物品质下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2.2生态破坏现象较突出。
一是农村大修大建损坏了天然植被,导致山体滑坡;二是农业综合治理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田埂山坡“遍山红”;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破坏自然环境,如坡面杂草一扫而光等。
2.3废异物处理技能有待提高。
废异物如垃圾、工业废品、养殖场粪便残渣等污染较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亟需处理。
2.4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有待提高。
当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体系不健全,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为“大污”,而且“小污”酿成“大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四
摘要:本文综述国内无抗饲料的研发进展,制定生猪饲养全程监控体系,解决养殖环境问题,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控,建立排污系统、找到适合垫料展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进展,从饲养阶段到流向市场进行全程监控,提高我市猪肉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无抗饲料;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酶制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市当前养殖产业结构模式和养殖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1,2]。为了杜绝疫病频发,抗生素滥用,养殖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发生,研发无抗生素饲料,生产出无抗猪肉是任务之重,推行违禁药物自检制度,制定无残(重金属残留)、无抗(抗生素残留)无公害猪肉检测方案,从乳猪到出栏追踪检测,做到从饲养阶段到流向市场的全程监控步形成健康的养殖管理模式,合理设计猪舍,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综合考虑猪舍环境的`影响因素,如温度、相对湿度、空气分布、通风、光照、排污、垫料使用等,随季节温度的变化,实时监测,调控出最佳的舍内环境。建立适宜的排污系统和饮用水设施,以便更好的防疫控病,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
1合理利用酶制剂。
饲料生产中使用的酶制剂多达20种,主要包括蛋白酶,糖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角蛋白酶等[3]。利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两种方法,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酶制剂,开发基因工程菌。酶制剂具有特异性和高度专一性,合理利用酶制剂,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改善动物消化道内微生物平衡;充分利用植物提取中草药技术和绿色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的免疫力;使用微生物活菌剂和微生物发酵饲料,激发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提高畜禽的抗病力;补充微量元素,激活动物体内的酶,提高生猪消化吸收能力,达到增强自身免疫力的目的[4]。
2研发活性益生菌。
添加活性益生菌,提高身体内大量的免疫功能性蛋白,增强肠道抗菌和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各类活性菌,例如:乳酸杆菌。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细胞,调整身体内部的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添加活性益生菌的饲料经过发酵后,饲料的口感好,营养丰富,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5]。
3提取中草药制剂。
添加活性益生菌,提高身体内大量的免疫功能性蛋白,增强肠道抗菌和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各类活性菌,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细胞,调整身体内部的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中草药制剂的添加,副作用小,无耐药性,增强免疫功效[6,7]。
4制定生猪饲养全程监控体系,确保生产无公害猪肉,建立无公害养殖体系。
通过对生猪饲养过程中饲料、兽药、饮用水投入品的监测,实时对生猪的尿液、肝脏、肉进行检测,保障生产无公害猪肉。
5解决养殖环境问题,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控,建立排污系统、找到适合垫料。
通过对猪舍设计进行改进,使粪便不残留,研制排污系统,修建沼气池和化粪池,应用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康的养殖体系。
6小结与展望。
本文对生态农业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合理使用酶制剂、活性益生菌、中草药制剂,有利于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解决养殖环境,对生猪饲养实行全程监控,建立健康的养殖模式,在以后的研究中,生态农业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无抗饲料的研发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各项研发需要进一步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4]陆文清,黄成飞,李德发.生物饲料与生猪无抗养殖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2009.
[6]李芳.饲料的液态发酵处理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道微生态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五
时下,很尴尬的是,医学人文在掌握了医学“硬”科技的医者身边“布道”时,常常会引致其充满鄙夷不屑的目光。其实,在不少医者的眼里,医学人文既不能杀灭病毒细菌逆转病情,也不能丰富医学科技层面的知识,更不能提升医疗专业技能;相比于“硬”技术,医学人文那玩意儿是或然的、边缘的、辅助的、几近无用的知识,是可有可无的职业情感训练[1]13。王一方先生在《医学是科学吗?》一书的自序中写道:“其实大部分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人都漠视医学人文学科,认为是一只‘不下蛋的鸡’……”[2]医学人文精神在当下的意义上几近为一种奢侈的理想。于是,医学科技转身向左,人文扭身向右,两者分道扬镳!
2医学人文精神被异化之关键词:强势、交易、遮蔽。
先借用黑格尔在评价宗教改革时的一句话,“……他的心,他的灵魂在场”。实际上,医者一直“灵魂在场”,其所为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皆为医学之本真。人之为人,其身必为首要之根本。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位,精神第二位。身的物质属性无疑使其具有对心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它是心之存在的基础与载体。人因患病而痛苦之时,对生理痛苦能立即解除的渴望,恐怕是患者的第一反应。于是,医学科技就需先从对患者的肉身干预入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医者运用医学科技施治于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解除其肉体的痛苦,是医者对患者同情、悲悯情怀的彰显,这恰好生动地演绎了医学之灵魂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何曾与其人文分开过?由此可见,“医学的人文是内在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给的。”[4]英国科学史专家斯蒂芬指出,医学是人道思想最早产生的领域,最初的医学不是谋生的手段,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仁慈,一种人道关怀[5]。医学科技天然地具有内在的人文性,它被包含在医学人文之中,是医学人文的一个硬性的价值向度。
它以科学技术为利器,解除患者病痛,维系生命健康,是医学人文精神具体化、专业化、外在化形式,是医学人文精神实现的手段[6]。故而,医学科技与医学人文自医学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割裂过,医学的工具理性与医学的灵魂密不可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医学科技的进步提高了民众的健康水平。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寿命男性71岁,女性74岁[7]。而1957年我国人均寿命才57岁[8]。生命权是人民权利的最好诠释,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此,医学的人文精神得到了现实的诠释。在医学人文研究视域中,《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编辑部于2010年第7期开展了在医学人文知识建构方面的关于“好的医学”的讨论。这种讨论不但具有引导学界关注医学根源性问题的作用,而且还颇具导向性地规范医学人文研究路径起点的意义。因为当一种学科或学科群,定位了其研究的起点,拥有了自己的知识建构和研究路径时,其学术生命即为诞生,沿途而去,其力量则愈发彰显。在讨论中,王一方认为,从技术上看,医学(技术)“进步”(异化)是医学不可爱的真正根源。医者笃信科学这个“新教”的征服思想,崇拜技术的成长与成熟,技术主义甚嚣尘上,忽视对人类苦难的敏感、敬畏、同情和悲悯等职业情怀的养成。医者自身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我治病救人赖于科技之功,与人文何干?临床实践中,医者因掌握了医学科技而具有高贵感和优越感,患者寻求帮助是医者这个强者对弱者的恩典。医者表现为专制主义的职业傲慢、偏见与冷漠。对于疾病的诊疗,医者不愿、不会或不屑于与患者沟通专业技术方面的东西。如在医疗方案中,患者只需听话就成,即所谓“遵医嘱”。医者威严冷峻的权威态度,满嘴的专业术语,以及医患的交流媒介于冷冰冰的机器,更加深了与患者的鸿沟。
医学科技的强势,遮蔽了医学内在固有的人文内核,温情的医学不见了。从利益上看,物欲喧嚣下的交易格调是医者职业风险的经济诱因。医者瓜葛于各种利益集团,集团的利益胜过了患者的利益。而医者职业道德的净化机制还未健全,道德自律苍白,正确与正义,真理与真谛渐行渐远,越来越疏离[9]。同时,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财力与物力,而当财政的投入不断减少加之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之时,医者必定会把手伸向求助于他的患者。换言之,医疗卫生在当下中国极其强烈地表现为一种科技与金钱的交易模式了———你给我拿钱,我给你看病。医学的人文精神在医患之间程式化的交易模式中渐渐消弭了。因此,强势的医学科技和交易格调的医患关系,遮蔽了医学科技内在固有的人文精神属性。医学的人文精神被异化,医学的人文关怀情愫,不见了。在民众的眼里医学“不可爱”了。于是,当患者肉体的病痛没能解除、精神的痛苦在医者的冷漠中加深以及金钱丧失等情况一并袭来之时,医患冲突的爆发达到了临界,剩下的就是导火索了[10]。如此,医者职业的风险危矣。
3哲学视角下的医者职业风险。
4医学人文精神异化的消解:医者职业风险的解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坐而哀叹、抱怨均于事无补,故而需刚健进取。笔者认为,要消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异化,必须建基于维护和保障好医者和患者的利益与福祉,如此亦为化解医者职业风险之道。从对科技本身的直接规约来看,对医学科技的专业性几近无法制约。因为对于知识、经验、能力这类存在于人的头脑里的内在东西的规约,不同于对政治公权力的制约。或者说,洛克、孟德斯鸠等的政治权力制衡理论在对科技权力的约束中容易失效。其意义在于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这种视角来看,消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异化,只能从规约医者实施医疗技术的外在行为入手,所以各种各样的关于医疗卫生行为的制度法令出台就是必要的了。但仅有这些律令条例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执业医师法》只是刚性地规定了医学伦理学这一门课程是必考课程,其它“医学人文”类的学科不见踪迹。在以崇尚实用主义而著称的中国,在硬性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必须再加入些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考核。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1]18它告诉医者,其职责不仅仅是诊疗和治愈,更多的是对患者的帮助和安慰。医学科学技术对很多疾病还是无能为力的。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为病人开出的成千上万种药物中,可有可无的占30%,基本无效的占60%,只有10%是确切有效的[11]。
因此,医者应保持一份理性的谦卑,常怀敬畏与尊崇生命之心,谨慎行医,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做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3]亦即医者当以此来力图张扬被遮蔽的医学人文精神,减少其与患者日甚一日的冲突,渐次化解自身的职业风险,构建和谐之医患关系。从利益的角度看。社会学家伦德尔柯林斯指出,人们总是自我利益的追求者;人们在实现自我利益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策略与观念依赖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14]。人性是趋利的,道德的说教永远难以抵抗现实的利益诱惑;同时,道德也并非是高在云天的东西,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医疗卫生事业一日不能实现其公益性,医者的创收冲动就会存在一日。医者不去利用其专业技能的资源来掠取患者,他还能“宰”谁呢?姑且不论这种“宰”合理与否,眼前的实务是,患者不拿钱,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医者没有钱也难以活下去,医院没有钱也就难以生存。没有了医者,没有了医院,何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医者纠结于各种利益集团之中,实为一种无奈的生存之计。由此可见,对医学人文精神异化的消解,或者说对医者职业风险的解构,需要对过度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进行颠覆性的变革。可喜的是,医疗卫生体制正朝着公益化的方向迈进。笔者认为,医疗卫生体制的变迁,必须以刚性的执行为先决约束条件。如,保障医院公益性的财政补贴一定要及时足额到位。倘对医者的利益维护与保障不力,医者还必须“自劳自养”的话,那么无论社会上如何诟病医界,医者还必将继续扮演“白衣屠夫”的不良社会角色[15]。如是,医患之和谐仍将在山的那一边。
5结语。
一个民族最可怕的不是陷于危机,而是失去反思的能力,因为没有反思就没有走出危机的可能。令人欣慰的是,医学人文研究者们正热烈地关注着医患冲突,他们不希望医者戴着钢盔去上班,也不希望请警察到医院看场子,更不希望白色的条幅横亘在医院的大门口,而是希望医学的灵魂日益得到彰显。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中深情地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笔者希冀,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应该是、也必须是一个最好的、充满着人文智慧的时代。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六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通过产业资本的形成机制、资金的导向机制、信用催化机制、促进资本集聚的产融结合机制等作用于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引导社会资源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本文对阜新市产业机构调整过程中金融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便更好地为阜新市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找准路径。
一、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
(一)金融助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几年,阜新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提高。根据产业的发展规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最高,说明阜新市的产业发展还处于中期阶段。在产业结构变化指标方面我们选取了产业结构优化率(isr),产业结构优化率是指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研究地区金融业发展情况时我们选取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和存贷款比率(slr)两个指标。阜新市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主要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我们使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金融相关比率。存贷款比率(slr)是指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值。
根据所选数据我们得出到阜新市阜新市产业结构优化率(isr)、金融相关比率(fir)和存贷款比率(slr)如图一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阜新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产业机构优化率在转型初期有所下降,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以后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率稳健上升,与其走势基本一致的是存贷款比例。金融相关比例在以后与产业结构优化率走出了相反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近两年受宏观货币政策及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数据影响,金融存贷款增长幅度没有gdp增长快导致该曲线出现了短时间的下降,总体上阜新市经济金融协调度较高。
(二)产业发展对信贷支持的依赖度基本稳定,第二产业对信贷支持的依赖度逐年降低。
信贷依赖度是用来测算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对信贷支持的依赖程度的大小。把第i产业贷款额除以相应产业的生产总值,就得到了该产业对信贷支持的依赖程度。-20阜新市三大产业的.信贷依赖程度情况显示:近几年阜新第一产业的信贷依赖度比较稳定,年农业信贷依赖度下降较多,由的61.21%下降到的47.52%;第二产业的信贷依赖度逐年降低,由的108.2%下降到2012年的99.33%。第三产业的信贷依赖度也呈逐年降低态势。第二产业的信贷依赖度与其他城市相比仍然较高的原因是企业融资结构单一。阜新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目前仅有辽宁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市融资,融资金额11.58亿元。多数企业主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比重占90%以上。
(三)各行业信贷资金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农业贷款产出效率仍然较低。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单位信贷资金的产出效率,由于阜新转型初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大,我们用各行业固定资产形成总额除以各行业贷款来粗略表示行业贷款转化为行业投资的比例。从下表我们可以发现转型初期按行业分类各项贷款转化率均不高,农业对阜新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农业贷款的转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2001和,这一比例仅为2.1%和4.3%,近两年转化率显着提升,农业贷款的产出效率较低,从侧面也反映了阜新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组织经营分散。采矿业贷款转化率最低和最高分别为12.9%和116.72%,制造业贷款转化率最低和最高分别为7.0%和221.14%,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贷款转化率近些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比较稳定。这些数据同时从侧面反映了阜新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入,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形成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贷结构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发生相应的调整,经济金融协调度不断增强。
表1。
年份农林牧渔贷款转化率采矿业贷款转化率制造业贷款转化率电力燃气水供应转化率。
20012.10%12.90%7%82.70%。
4.30%17.70%16.40%62%。
81.70%24.20%15.90%54%。
45.40%91.10%22.50%51.50%。
33.60%55.60%70.50%76.10%。
17.60%85%91.50%161.60%。
26.90%96.20%101.80%59.90%。
200826.12%76.36%189.29%50.79%。
30.65%73.27%137.65%79.98%。
31.31%116.72%221.14%102.97%。
32.56%110.47%200.78%86.89%。
二、制约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其一,经济总量小,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弱,吸纳资金的能力弱。近年来,阜新市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虽然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但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12年,阜新市全市生产总值为553.5亿元,仅占全省的2.23%,发展水平较低。其二,从产业结构看,产业层次不高。2012年,阜新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2.7:45.6:31.7,与全省比较,第一产业明显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生产总值占比较高,工业中又以重工业、能源工业为主,制约着产业转型的速度和效果。
(二)金融因素。自身金融结构不合理,资金运用效率低,难以较好地支持经济发展。首先,金融组织体系相对单一,过于集中地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出现真空,县域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金约束。其次,货币漏损沉淀多,乘数效应差,货币的扩张能力弱。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垄断性企业漏损较多;另一方面,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加之投资效益低,沉淀漏损资金较多,信贷资金产生的派生存款少。再次,金融工具结构单一,全市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等传统业务领域,未形成品牌和规模经济优势,缺乏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意识,衍生金融工具发展严重滞后。
(三)体制因素。当前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影响了商业银行拓展市场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仍处在初始阶段,生产经营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然而信贷资金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各金融机构为加强风险控制,强化了信贷责任约束,但未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贷款发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现象,使信贷人员产生“惧贷”心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难贷款”与银行“贷款难”的矛盾。同时,受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制约,削弱了信贷资金的“派生性”功效,影响信贷投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四)环境因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区域金融资源与区域经济资源能否实现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转型初期阜新金融生态环境较差,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布局分散,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协调度不高;金融生态链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严重滞后。随着转型的不断推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信用制度不完善导致信贷资源未能在本地发挥效用。
三、对策建议。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调整贷款投向。
金融机构顺应趋势,转变思想观念,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寻找新的贷款增长点,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支持产业升级换代,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改变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成分,有效提高整体贷款规模,支持经济发展。
(二)尽快弱化和消除不合理的信贷集中和配给现象。
一是在做好、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提高其行业影响力、比较优势,引导金融机构对其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改变贷款投向过度集中的现状。二是继续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提高贷款产出率。加强银企合作,在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同时,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加大对接续替代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增强信贷投放活力。建立以信贷资金运营效率为重点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信贷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改进小额信贷运作机制,给予小额信贷充分的利率浮动权限,促进信贷资金良性运行。用足用活国家支持转型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贷倾斜政策,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的同时提高贷款产出效率,真正做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防止风险沉淀和积累。
(四)优化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培育有资历的诚信企业,加快发展多形式的担保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融资平台。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广泛采集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信息资料,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查询支持。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七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的农业建设中,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观光生态农业,正在引领者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前进的步伐。兰州市红古区的观光生态农业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满足农业群众致富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观光游客为宗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既满足了农业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又为我们祖国的生态文明作出了贡献,很值得在我国其他地区进行推广。
生态农业是一种既能够有效满足农业群众致富需求,又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经济。在兰州市红古区所开展的观光生态农业中,在农业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开展农家乐、农业生态采摘、农村生态观光等经济项目。让乡亲们在守护了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了“金山银山”。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八
摘要: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只是小范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范围、大尺度推进困难重重。目前,针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发展规模小、推广难度大、市场需求低、农户接受能力低及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激励机制。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沃艾伯奇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1981年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进一步明确定义生态农业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1980年我国学者叶谦吉对生态农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2]。可见,发展生态农业,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手段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其特征如下:。
(一)生态农业具有生态性与可持续性。
生态农业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提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走上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良土地,降低农村水资源污染程度,能有效减缓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业、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与高效性。
生态农业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强调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特征。生态农业通过物质能量循环,实现了废弃物的转化再利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
(三)生态农业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
农业生产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和多样性,主要由地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生态农业是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形式,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特征。现阶段,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各地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了适合本地域特色的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农业的区域性与多样性。
就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看,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产品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具有外部性特征。其外部性体现在农业生产者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农业,具有降低水土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还体现在绿色、有机、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另外,农户最初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是对生态农业技术的一种推广,但采用新技术投资无法从其他农户那里取得补偿,又无法限制其他农户模仿性消费,因为一旦推广就可以被许多农户同时消费,且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不断提升。骆世明将生态农业分为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和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再划分为若干个生态农业模式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推广。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生示范县逐渐扩大到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市,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多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达多个。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增加,生态农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优势将越来越多的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激励和补偿机制缺失,影响了生态农业推广普及。
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农民投入的劳动量大,投入技术多、成本相对较高、风险也大。而生态农产品具有外部性特征,生态农产品定价过高,消费者需求不足,难于销售,只能采取略高于传统农产品价格,即生态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导致农户获取的经济效益低。由于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的缺陷,使得农户生产生态农业产品获得的个人福利小于生态农业产品对于全社会提供的福利,使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外部正性没有体现。另外,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补偿机制,弥补农户外部正收益,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使得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削弱了农民普及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徐勇、邓大才、刘金海等学者针对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及农民演进特征提出了“社会化小农”,并认为“社会化小农”作为现代社会农民演进的新形式,具有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决策化特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体。“社会化小农”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化生产决策的基本前提是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一般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分散性和独立性生产决策,这种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小规模—小投入”导致“低产出—低效益”,致使农民从事生态农业生产所获取收入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社会化小农”分散经营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
(三)“均田制”土地制度,阻碍了生态农业规模化经营。
从综合性与高效性的角度看,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即发展生态农业要规模化。我国农业生产耕地面积按人均比例平均分配的,受这种“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仅有0.4hm,且耕地面积呈进一步缩小趋势。同时,农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时,采取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分别进行平均分配,农户耕地面积被小块分割,使农户生产经营极不方便。近年来,有部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部分耕地面积,绝大部分仍为小规模生产,这种以农户为单位小块分割农田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使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小规模的、零星的、低层次的状态。
(四)现代农业技术“新式粗放式”应用,进一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从生态和可持续角度看,生态农业倡导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物质,关键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指蔬菜的新式育苗、农作物的新品种采用及农业机械化使用,以提高农业产出。农业生产种植采用家禽肥料+化肥,主要采用人工方式种植、除草、收割;农业虫灾泛滥采用大量人工投入治虫。现代农业生产整个过程都融合了现代农业科技技术,采用“新式粗放式”方式。大棚蔬菜从种子选择到菜苗孕育,再到蔬菜采摘,多采用先进现代农业技术,同时在整个过程都有价格较低的高倍农药被使用,致使蔬菜几乎见不到一个虫洞;农作物种植除草工作只需要一袋高剂量除草剂就能解决,整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本不需要人工除草。农业生产中这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土地及水资源污染严重,使得原本脆弱不堪的农田生态环境更加难以为继。显然,现代农业技术“新式粗放式”推广应用,进一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一)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和补偿机制。
生态农业的效益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市场机制只能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经济、生态效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应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补偿和激励机制。一是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财政补偿政策及相互配套措施。建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实施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倾斜。同时,地方政府实行配套资金支持等。二是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利益驱动使农业生产者积极主动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行为进行资金补贴和技术扶助,如良种补贴,绿色、无公害种植补贴,同时加大技术部门在技术上的免费指导和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分配及产权制度。
依据生态农业特征,发展生态农业的农田土地一般生产经营周期期限比较长、投资成本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市场风险较大。因此,为了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其增加农业资源投入、积极主动采用生态农业新技术,政府应适当延长生态农业户的土地经营承包期,为此,一要尽快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生态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拓展到实际上的占有权,即农户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对其所承包土地有实际上使用、占用、收益和处置权,集体只是保留法律上的最终归属权。二是农村农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时,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通过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稳定土地使用权,延长农户对土地投入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强化生态理念。
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要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户的生态理念。一是加大生态农业技术及生态理念宣传。利用互联网、电视进行宣传农业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二是推广新农药和绿色有机肥。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民使用商品有机肥,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滥用和乱用。三是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政府牵头组织各类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鼓励科技人才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导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来提高生态农业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四)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具区域性与多样性特征,我国区域差异性大,各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一致,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应用。一是加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并形成配套技术,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基础。二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遴选出生态农业模式好,配套技术先进的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方式,由“县—市—省”的方法进行推广,直至推广到全国。三是鼓励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并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秀艳,王丽静.再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j].中国市场,(1):108.
[2]郑军,史建民.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3.
[3]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制度研究[j].农村经济,(5):103-105.
[4]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3):406-409.
[5]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12):104-109.
[6]杨晓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化小农的调查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1):50-55.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九
(1)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近年来,生态农业发展进程缓慢,各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屡禁不止,经过对山东省部分乡镇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我们发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生产废料随意倾倒;农田灌溉水质严重超标,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业用地的大量闲置;大量生活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出;垃圾箱、垃圾转运站、无害化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卫生户厕普及率不高,农村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等都极大的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2)绿色行动缺乏资助与激励制度保障,没有可靠的预期。
(3)生态农业的发展评估指标和努力方向不明。
生态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估指标至关重要,很多项目在前期的设计中是有客观预期的,但具体实施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走样,很多项目实施到最后往往背离初衷,甚至出现不了了之,这既带来了资金、人员的浪费,还带来了资源的不同程度的二次破坏。
(1)建立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制定一部统一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非常有必要。它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从山东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来说,为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着重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执行机制,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对违法占用农田行为、农业化肥使用超量行为,畜禽粪便不经处理随意排放行为,农膜残片留存不合理行为,海洋河流禁渔期捕鱼行为等都应详细的纳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目前,山东省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各有利弊,参差不齐,出台一系列的竞争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对那些农业生产中实施了绿色工程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补贴、激励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效果突出的,应配套出台奖励政策和推广政策,对有重大农业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农业资源利用合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政府给予配套的支持,总之,从制定稳定的经济激励基本制度着手,调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3)控制招商引资项目,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目前,山东省各地招商引资项目较多,但对关乎生态农业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筛查不严,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个别人发财、农民群众受害、社会集体买单”的情况。政府在有关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坚持先做论证再引进的原则,其中,浪费资源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生态农业发展有重大负面效应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另外,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工业企业要进行综合治理,该限时整治的限时整治,该关停并转的关停并转;具体到农村来说,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先制定出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对于相关经费、政策的落实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具体到人,具体到每一件事,对于相关招商引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环境标准、严肃执法纪律、规范执法手段,要有相应的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落实目标责任制,要从确保生态农业长效发展的长远来考虑。
(4)要有配套的生态环保认证制度。
近年来,山东省有关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出台过相关制度,但生态农业环保等方面的认证制度尚属空白。生态农业环保认证制度、认证原则的完善,可以让农产品贴上认证标签上市,可以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可靠的生产与采购记录,而且使各项检测符合标准,可以通过建立的生态农业认证激励制度,调动大家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文档为doc格式。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得到了大量发展的契机,加之受到人口数量逐渐增长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坚持生态农业的角度上出发,以此来满足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即本文针对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意义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在农业的发展上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将农业摆在主要的地位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各个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所以就要坚持从生态农业上入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发挥出农业生产上的优势,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在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是要不断完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升农业技术手段。通过实现有效的发展,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2.满足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需求。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还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通过开展有效的生态保护,以此来避免生态农业受到污染。其次,还要引入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到做好农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意义,这样才能对资源进行不断的增值与生产。在面对难以更新的资源时,就要及时进行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的确保实现合理的开发,只有真正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保护好自然资源,满足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3.提升综合效益。进行农业生产与推广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生的劳动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提升经济效益。可以说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就要坚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对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在实现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就要从获取显著经济效益的角度上出发,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长远的发展。
1.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得到了发展的契机,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与资源短缺等问题。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一些地区来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战略部署,那么就会造成我国需要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坚持从根本上出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其次,是要建立出完善的、新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就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从市场的基本需求上出发,积极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与产业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优势。2.始终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做好生态农业建设,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一,就要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等为前提,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还要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满足生态环境合理发展与有效利用的目标。第二,要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创新,从优势上出发,综合好现代农业技术,以此来建立出更为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第三,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好节能环保措施。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也要确保农业生产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1.发展意识与观念上的不足。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就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且人的行动也受到了主观能动性上的影响。第一,对于有些农村地区来说,受到教育投入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文化程度并不高,这样也就难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面对现代农业技术时,也难以全面的掌握。但是生态农业所涉及到了较多的内容,如果文化程度不足,那么也就限制了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与认识。第二,技术推广上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在农业总产值上存在着相对较低的现象,加之农村中人口相对较多,所以在技术推广上也受到了影响。其次,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上相对较少,这样也就限制了生态农业理念与技术的传播效果。2.基础理论上的不足。在生态农业中,其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涉及到了相对较多的学科,同时也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与融合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注重生态农业中的一部分,并没有从整体的角度上出发,这样也就造成福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其次,在产、学与研上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相互促进来满足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脱节与分离等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发展的效果。
1.激发出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农民来说,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经济利益上。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农村改革工作,坚持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同时还要将保护与照顾农民利益作为处理农村问题的基础。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农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完善工作,以此来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化来说,其中包含了规模化、专业化以及商品化等方面。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就是要促进农村中非农产业上的发展,也就是说要确保农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可以实现专业化的发展,以此来为商品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就要坚持从农村中的劳动力上出发,并以此来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这样才能从种植业上向着非农产业方向不断发展。对种植与养殖行业来说,其规模上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提高商品率,提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与纯收入。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科技可以根植与服务于农业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中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创建出良好的生态环境。3.及时更新观念,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依然存在着简单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交换。可以说只有农民的生产行为融入到社会化生产中去,才能更好的进入到市场经济中,满足个人的生产需求,实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建立出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好实际问题。4.创建出适合发展的新机制。想要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具备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在实际中就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出有效的农村发展机制,以此来满足发展的需求。在促进生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措施,建立出科学的管理与监督办法,从而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主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建立出完善的生态农业制度,以此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技术保障体系来说,关系到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就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同时还要及时更新思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坚持从生态农业的角度上出发,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从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上出发,发挥出生态农业的功能与作用。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一
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人口的劳动与收入比例偏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农业人口要想依靠农业致富则必须想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观光生态农业就是能够合理解决农业人口致富问题,同时又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致富之路。观光生态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节能环保、注重可持续发展。观光生态农业的开展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生产劳动,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就业务工问题。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观光生态农业也大力发展农业养殖业,如养殖的鸡鸭等禽类可以吃掉农田里的害虫,生产绿色生态的蛋类;养殖的牛、羊等畜类可以吃农业生产中的下脚料,牛、羊还可以产奶。在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开办农家乐,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生态的饭菜,使乡亲们不用外出务工就能获得较高收入,同时可以开展农业生态观光与采摘,让游客亲身体验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并进一步参与到收获农作物的劳动中,享受收获带来的快乐。可以说观光生态农业首先提升了农业人口的收入,解决了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其次丰富了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享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项目,为我国的生态文明作出了贡献。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二
在我们国家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许多别国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工业建筑工程科技都进入国内,我们国家也随着开展了工程科技的革新,国内的工业建筑工程科技正以向科技化及健康的走向发展着。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工业技术建筑工程科技走向进行分析。
1目前国内新型科技的使用情况。
1.1建筑装饰工程科技的革新和走向。
近些年来,国内的建筑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非常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建筑装饰工程科技在科技与环保理念之下,同样获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末,国内的装饰工程科技开始与外国的先进科技不差上下,但在可持续走向的过程中碰到了瓶颈时期,导致装饰工程科技最终于国内当下阶段,造成国内装饰行业得不到快速的发展进步。
自21世纪以来,装饰行业的企业市场理念开始加强,针对国内日益提升工业建筑的准求,企业的眼光投在了盲目追寻世界上先进科技上,引用和选用了先进的工程科技。譬如:背栓系列、石材干挂科技、组合式单体幕墙科技、点式幕墙科技、金属幕墙科技、微晶玻璃与陶瓷复合科技、木制品部品集成科技、石材毛面铺设整体研磨等。在先进科技的作用下,导致高科技因素在装饰行业蜂拥而至,不少的工业产品直接在装饰工程中所使用,金属材料装饰、玻璃制品的装饰、复合性材料的装饰、木制品部品集成装饰等先进科技的出现,从根本上使得装饰工程发生变化,时代感越来越强,产品精度高,工程质量好,工程工期短,无污染的独特优势导致他们在装饰工程中得到获得越来越多的展现契机。这些先进的装饰材料和工程科技,在工业建筑中为工业生产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接连和固定是装饰工程作业必然会濒临许多方面的矛盾,各种高性能的黏结剂的出现完全使得传统的模式得到变化更新,在确保使用强度的前提之下,弹性黏结消除了钢性黏结的弊端。免漆饰面工艺与环保油漆的使用,本质上改变了现实中油漆作业造成的化学污染的情况,免漆饰面的形成,现场全部取消油漆工的作业,从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反映工程水平的提高与走向。环保油漆的运用,不光造成工程工作者的身体安全获得了保证,而且成功预防了由油漆造成的有害气体而延误工程竣工时候的正常运用,同时材料的耐火性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业建筑自身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年限获得了提升。
1.2更多的新科技新材料在混凝土工程中的使用。
1.2.1清水混凝土工程科技。
因当下国内人口在不断的增多,每个人所占有的空间在不断的降低,为了得到更为优越的居住环境,高层建筑走向变成必然。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投入开始增多起来。清水混凝土科技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科技中的一项新科技,它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质朴自然,展现了人们重归于大自然的科学认识。
除此之外,遵从装饰所达到的效果分为3类:普通清水混凝土、饰面清水混凝土、装饰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科技是混凝土科技的一项全新科技,因其直接以原始浇筑面作为装饰表面,使得整个工程建筑变得简便快捷,减少了工程建筑成本,使得整个工程的速度也增快了不少,同时也减少了工程竣工之后的维修费用问题。这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工程提升了整个建筑的稳定度,减少了工程成本,对当今的工业建筑是有益无害的。
1.2.2混凝土工程的新材料——钢纤维砼。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走向,人类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只为了居住性和生产适用性,而且还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建筑呈现出艺术美感。标志性的住宅和工业建筑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方向,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工程科技的要求就提高了。为了使建筑的艺术感和实用性都能得到体现,我国建筑行业的专家研究出了钢纤维砼。钢纤维砼是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经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能改善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而且能增强砼构件的抗剪、抗裂能力、耐久能力,能使脆性砼具有较好的延性特征。另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因而它使构件具有优良的抗冲击能力,对于结构抗震性有极大改善。钢纤维砼的应用,是混凝土工程科技中的一项突破,它弥补了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
1.3新型防水工程科技在工程中的大区域使用。
1.3.1防水混凝土结构。
防水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与卷材防水层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便、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工程工期、节约工程造价、检查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工业建筑中经常采用。
1.3.2防水材料的更新走向。
运用防水材料达到防水效果的传统作业方式是沥青防水,现在通过科研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经走向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防水工程在向冷作业方向走向,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以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材料为例,它是以高强度水泥为载体,经特有活性物质和微硅粉改性而成,以此为基础,我们已经开发了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结构修补砂浆等多种产品。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大区域使用。通过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实践验证,水泥基渗透非晶防水材料渗透性强,防水性能持久,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自我修复功能,整体防水性强,能抵御化学物质的侵蚀,并对钢筋起保护作用;而且环保无毒,不产生危害气体,工程简单,对复杂混凝土基面适应性好。任何复杂环境尤其是水位经常波动、变化,以及经常受到机械震动的环境下,如溢洪道、水池、地铁隧道、地下室等结构,水泥基渗透型非结晶防水材料优越性能更加突出,解决了一般防水材料无法解决的难题。
2现代工业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
筑科技的`走向呈现出一系列重要走向。剖析和揭示这些走向走向有助于认识和推动建筑科技的进步。
2.1高科技化走向。
新科技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是科技运动的现代特征,是建筑科技高科技化走向的基本形式。这种渗透推动着建筑科技体系内涵与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现了结构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驱动电力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科技化走向。建材科技向高科技指标、构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走向。在这种走向中,工业建筑的工程科技也随之向着高科技方向走向,利用更加先进的工程科技,使整个工程过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业建筑工程的核心理念。
2.2生态化走向。
生态化使得建材科技奔向开发高质量、低消耗、长寿命、高性能、生产与废弃后的降解过程对环境形成的作用是比较小的建筑材料方向走向;追求建筑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来运行,一定要兼顾到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良影响,争取选择那些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与科技器械,提升建筑物的运用时间,争取使得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相统一。在这样的走向中,建筑的灵活性将成为工业建筑工程科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使用高科技材料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周围生态的和谐走向,另外在建筑使用价值结束后建筑的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要在建筑工程的考虑之中。
2.3工业化走向。
工业化是当下建筑事业的走向方向,它试图将互换性和流水线引到建筑活动,以准化、工厂化的系统科技改造建筑业的陈旧生产模式。从建筑构件到外部脚手架等都能够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使得建筑的高效率提高,为以后的工业建筑工程科技的一体化提供了条件。
3结束语。
工业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跟许多的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最终的方向决定在当下生产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外界环境的要求。只有满足这样要求的建筑工程科技才可为工业建筑提供最好的需求。工业建筑工程科技的走向将奔向高科技和一体化的走向发展。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三
(1)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近年来,生态农业发展进程缓慢,各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屡禁不止,经过对山东省部分乡镇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我们发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生产废料随意倾倒;农田灌溉水质严重超标,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业用地的大量闲置;大量生活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出;垃圾箱、垃圾转运站、无害化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卫生户厕普及率不高,农村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等都极大的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2)绿色行动缺乏资助与激励制度保障,没有可靠的预期。
生态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估指标至关重要,很多项目在前期的设计中是有客观预期的,但具体实施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走样,很多项目实施到最后往往背离初衷,甚至出现不了了之,这既带来了资金、人员的浪费,还带来了资源的不同程度的二次破坏。
(1)建立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制定一部统一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非常有必要。它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从山东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来说,为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着重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执行机制,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农业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对违法占用农田行为、农业化肥使用超量行为,畜禽粪便不经处理随意排放行为,农膜残片留存不合理行为,海洋河流禁渔期捕鱼行为等都应详细的纳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2)建立农业生态发展的.激励机制。
目前,山东省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各有利弊,参差不齐,出台一系列的竞争激励机制非常有必要。对那些农业生产中实施了绿色工程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补贴、激励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效果突出的,应配套出台奖励政策和推广政策,对有重大农业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农业资源利用合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政府给予配套的支持,总之,从制定稳定的经济激励基本制度着手,调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3)控制招商引资项目,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目前,山东省各地招商引资项目较多,但对关乎生态农业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筛查不严,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个别人发财、农民群众受害、社会集体买单”的情况。政府在有关招商引资项目引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坚持先做论证再引进的原则,其中,浪费资源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对生态农业发展有重大负面效应的项目坚决不引进。另外,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工业企业要进行综合治理,该限时整治的限时整治,该关停并转的关停并转;具体到农村来说,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先制定出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对于相关经费、政策的落实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具体到人,具体到每一件事,对于相关招商引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环境标准、严肃执法纪律、规范执法手段,要有相应的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落实目标责任制,要从确保生态农业长效发展的长远来考虑。
(4)要有配套的生态环保认证制度。
近年来,山东省有关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出台过相关制度,但生态农业环保等方面的认证制度尚属空白。生态农业环保认证制度、认证原则的完善,可以让农产品贴上认证标签上市,可以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可靠的生产与采购记录,而且使各项检测符合标准,可以通过建立的生态农业认证激励制度,调动大家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四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从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节水技术等角度描述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指出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互促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体系;问题;策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时刻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类自身安全。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生态农业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态农业技术。
1.1立体生产技术。
立体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在农林牧渔各领域,种植业中的间套种及稻蟹共生,林业生产中的乔灌草结合,水产养殖业中的池塘立体放养等,均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立体化特征。
1.2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
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即一个系统废弃物的产出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状态。这一技术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鸡(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池中废弃物用于制作农作物肥料,生产的农作物又成为鸡(猪)的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1.3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缺水比缺地更为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节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节水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以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管理节水、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农业。
微生态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剂防治作物和畜禽、水产病虫害,利用微生物发酵水产蛋白饲料等。推广应用微生态技术有利于可从源头解决和控制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结构,部分取代化肥农药,这是目前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产卵的化学物质杀灭欧洲玉米螟、植入苍蝇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虫害、不杀益虫的人工生物大分子灭虫法、既灭虫又环保的绿色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正在得到逐步应用。采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某些病虫害,开展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轮作倒茬等,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1.6农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一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其中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阳光温室大棚等,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二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采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其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物种及减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
3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在与常规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对于生态农业,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崇,但投入较多、风险较大,经济性不明显,农民应用后无法见到明显的效益而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生态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
3.2农业种植习惯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固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他们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钱就省钱。喷施10元钱的除草剂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谁还会自己去头顶烈日去锄草?更不会顾忌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依靠化肥实现增产已成为广大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因为化肥的足量施用确实有作物增产的效果,农民当然愿意继续施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隐形出现,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重建中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证明,针对特定区域的猪―沼―果、林―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的特点,显示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而且展现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集成技术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维系和发展,对普通农民而言更是无法复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法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3.4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立长远可行的目标,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往往把生态农业看作是单纯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或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综合规划,而没有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产品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五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作者:李小卫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办事处。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六
摘要: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现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但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水源、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及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因此,今后应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灌区科学管理、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以促进广西农田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生态农业;发展措施;广西。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我国灌溉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1/3,而水利工程80%的供水量用于农田灌溉。因此,水利工程洪旱涝渍兼治,改土治水并举,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前提。农业水利传统意义上主要是指灌溉,包括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水利工程系统及其管理队伍。按照水利深化改革目标及国家产业政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建立现代农业水利的途径,以促进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1广西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广西现有灌溉面积在2.00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11个,0.07~2.00万hm2的中型灌区276个,6.67~66.67hm2的灌区(片)40627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设计灌溉面积200.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1]。全国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5hm2,而广西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4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2.3%;全国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47hm2,而广西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3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8.7%。此外,广西现有0.1m3/s以上渠道总长59156km,防渗渠道22752km,防渗率仅38.5%。
2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原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建成后管理投入不足,许多灌区从竣工之日起就带“病”运行,加上后期无力系统维护,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破损[3]。广西现有灌区干支渠道和建筑物完好率仅有50%左右,带“病”运行问题突出,安全性能差;干支渠道和建筑物的.平均实有率70%,有效灌溉面积远达不到设计水平,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8%,导致50%以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或灌溉保证率低。据统计,广西多数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低于75%,有的甚至低于50%;广西现有的1680万hm2旱地只有15%得以有效解决灌溉问题,多数依然靠天吃饭[1,4]。此外,大部分灌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尤其是在边远的贫苦山区,农业生产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对农田水利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但目前广西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足够的水源;二是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三是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此外,广西的农业生产仍然存在春旱夏洪危害频繁现象,既增加农户的劳动强度及生产成本,影响生产效益,又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春季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边远山区由于缺乏控制性径流调节工程,夏季的防洪标准也不高。再者,广西大部分地区尚未推广使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水资源浪费严重。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的瓶颈,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3发展措施。
3.1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农业水利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单纯靠政府与乡(镇)集体投入的现状,实现多方筹资、多方投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市场,并适当吸收外资[5]。首先,在自治区层面应建立农田水利维护基金机制,各级财政要坚定持久地增加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其次,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其三,整合水利、农业、开发、国土、交通等部门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序推进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土地平整、交通道路等工程建设。
3.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广西部分地方仍然存在“上游串漫灌、下游无水灌”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沟渠年久失修、淤塞、渗漏严重[3]。因此,首先要坚持全面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无水源地区要新建灌溉设施,已有的灌溉设施要进行加固、配套、续建,干旱缺水地区要增补骨干治旱工程。其次要通过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第三要增加调蓄工程,提高春季用水保证程度。春季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可适当兴建控制性山区水库,增强对径流的调节能力,有效解决春旱夏洪的问题。
3.3加强灌区科学管理。
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保养与维修,使其安全运行,并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同时,应尽快改革灌区管理体制,组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2],以适应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乡(镇)水管站负责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指导村组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灌区管理站负责灌区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水库管理站负责水库及其设施管理与维护;村委会负责支持自然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
3.4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适当压缩耕作面积,努力提高作物单产,充分利用夏季丰水,使农业种植结构符合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加大节水型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6]。各地应加强对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确定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作物灌溉制度。由于农作物耐旱品种和普通品种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因此建议缺水地区重点引种并推广耐旱高产农作物,改进栽培技术,如选用早熟、耐旱、高产的作物优良品种,同时采取保墒耕作措施及节水栽培技术。针对田间工程,应积极试验并推广细流沟灌、小畦灌、膜上灌、膜下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形成一套以山区水库—渠道防渗—节水灌溉—竖井灌排与明渠排水相结合的节水型灌溉模式。如水稻种植区继续实行广西水利系统《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中薄、浅、湿、晒的科研成果,经济作物区实行喷淋式节水浇灌或分行交替浇灌方式等[3]。
3.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就必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生态和农业用水,保证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保护生态资源,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灌区农业用水。同时,要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水源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林比例,发挥利用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4],增加水资源系统的供水能力。
4结束语。
大力发展以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为主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是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利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在全面掌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水利化规划),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农业水利化。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七
百花湖乡的传统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全乡现有国土面积109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219公顷,总产量1.5万吨。近几年,百花湖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主抓农业园区建设,20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樱桃、梨子、葡萄、李子等水果种植900余亩,蔬菜种植500亩。我乡生态农业发展潜力明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特色性、生态性不高,商品率很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无优质品牌和特色产品,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随着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污染呈蔓延趋势,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增多;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落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不强。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年9月30日,百花湖乡荣获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成为今年贵州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生态乡镇之一。我乡应积极利用好这张生态名片,打好这张生态牌,深化生态建设,抓好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庭院经济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针对百花湖库区农村能源现状,加大农村改厕工程和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构建以“畜禽—沼气—蔬果”等为主经营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成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积极培植旅游业反哺农业。
积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沿百花湖美丽乡村示范带,以九里箐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为基础,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业和农业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形成田园经济、农庄度假和生态农业相互发展的格局。
(三)实现园区建设纵向延伸,积极培育主导生态农业产业。
认真落实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提升百花湖乡温水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云归阿郎哨果业产业园、谷腊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园、三堡农业观光园、云归桃子冲食用菌产业园、三屯农业观光园等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土地流转面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培育以樱桃、李子和特色蔬菜为主导产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四)加强农村农业专业化程度建设,积极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截止2014年底,我乡有农业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都是各自为阵,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未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乡应积极引导,落实相关政策,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方式,培育并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规模生产中提升科学化种植水平,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积极培植优质农业项目。
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策划精包装项目3个以上,介绍引进5个以上生态型项目、农业观光型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生态型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落户百花湖乡,加大建设百花湖乡中心小城镇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方式,积极推动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做好山体特别是灌木林区和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的林相质量提升。
三、结论与讨论。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不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百花湖乡位于观山湖区西部,地处百花湖北岸,距省会贵阳市中心22公里、观山湖区13公里,区域优势明显,农业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可作为城市优质果品和“菜篮子”的生产基地。百花湖乡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用企业化生产来吸纳农业劳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竞争力、附加力和整理结合力。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八
(1)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关系国计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要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2)政府部门应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镇化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农村新市镇、农村城镇化等建设规划相配套,并制定本地区生态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并带动生态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3)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制定土地流转有效措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村委会为单位集中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以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规模开发、集约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加大对生态农业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企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强化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农技工作人员,政府部门可给予一定奖励。
3.3改善生态环境。
(1)改变过去的治理模式。过去对待破坏的生态环境实行先污染后治理,虽然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自然生态恢复时间较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现在应从源头上加以治理,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加强综合治理。一要实施封山禁牧工程,实行封闭看管、专人管理,禁止人畜践踏,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二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森林和植被。
“四位一体”模式,即是沼气、猪禽舍、厕所、阳光温室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即:“粮食———养猪———沼气(粪便入池)———照明、煮饭———沼气池废弃物上田”生态循环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实现了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既实现了粮食作物就地消费,又实现了粮食作物所需肥料的就近取材;既增加了产量和收入,又减少了产品污染,也保护了环境,农业综合效益得以普遍提高,这一成功典范完全可以在凌源市农村推广。
生态农业论文(实用19篇)篇十九
1.1技术资料和相关的文件采集的不够完全。
由于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都是以搞农业科研技术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担负着我们国家和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工作,这些搞科研的人员对进行科研工作时的资料信息都比较重视,然而他们却不能够理解档案的收集对这些科研工作有更为严格的保存方式,根本就没有对档案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他们的思想当中,自己研究的项目内容一定要放在自己身边才是最安全的,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拿档案工作当回事,所以也就不愿意他们手里的资料交于档案室内进行整理归档,有时就算给了一些资料,但根本就不够完整,因此,也就无法全面的反映出单位重要成果的全面性,这样也难免影响到档案资料存储的质量。
1.2在一些文书和资料存档流程中也是有漏洞存在的。
有很多的部门和单位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并不是专职负责此项工作,由他们来负责文书档案资料的采集、整理、装订和归档的各项工作。并且这部分兼职档案员根本就不能固定一这一岗位上,流动性很大,他们各自的文化水平不相同,在工作的性质上也不同,而且对档案管理知识又了解的少,又不能够做到让其长时间的负责,所以这些人也不能够认真的去学习这项工作,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该归档的没有归档,不该归档的还归档了,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再有就是多年来在各部门中,没有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过,就使得很多具备保存价值的资料和文件不能够及时完整的进行归档,使后期的档案工作出现层层困难。
1.3档案人员配备及成文过程中呈现出资源上的铺张浪费。
在平时的工作中,凡是各类起草之后的各部门的文书材料都要由专职人员进行打印、整理和下发,最后才能归档。而且在各机关单位中,都是各负其责,各自管理各自的文件资料,互不交差,相互帮助更是谈不上,工作上根本就谈不上协调,这种工作的形式,难免会造成人员配备上的.浪费,也体现出了机关单位工作中的杂乱局面。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在科研时资料的印制过程中有着更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个项目的起初到最后评审结束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要经过许多职能部门的协作,其中就会有材料的起草、打印和再修改再打印的一系列的工作,时常出现印刷重复和印废的现象,每年就这些类的纸张印制不知道要浪费掉多少,经费的花销到底会有多大,没有人过问此类事情,其实这种财物的浪费也是非常之大的,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努力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善。
2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档案管理。
2.1努力强化档案管理机制,从档案人员的管理意识抓起。
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各类文件的归档工作制定出各项实施细则,使工作人员都能有章可循,不致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在规章制度中要明确标出归档文件资料整理办法和档案存储的范围以及保管期限的具体条件,加上不予存档文书的管理手续等的有关规定,在制度的要求中还要涵盖有文件收和发时的登记、查阅时要有记录。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使得我们的档案工作能够更好做出成效,让人们真正的认可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领导的大力支持,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非常大的分量,也使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减少许多的阻碍。这在日常的收集整理中,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档案材料质量和来源的完整性,不至于科技人员的不信任的心理,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当然,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做好自身的学习和进步,向领导和业务人员宣传好我们档案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它对单位今后工作进程的影响力,明确档案工作存在的价值,强化人们的档案意识,让人们对档案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利于我们工作的圆满完成。
2.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
档案工作虽然不象其它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强,但是,这项工作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也可以说这项工作要求业务人员综合素质一定要很强,必须得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不能自我满足的,不能以这一工作的业务知识不深就放松了学习,面对当今世界的信息化来讲,对档案管理者已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必须要学习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一些旧式的管理办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把学习做为我们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农业经济技术科研事业的发展,业务性强,科研资料繁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档案的管理上,还要了解农业发展状况,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并运用新的档案管理办法,更好的档案管理服务,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