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步骤五:引导学生进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一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年段阅读教学内容标准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二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三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四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1、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2、根据讨论,梳理课文:
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3、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
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4、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五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九)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六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暗线]。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七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八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本领。课件出示叶圣陶老老师先容游览的时间、所在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致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踏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门,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语言笔墨的过程中,睁开想像,感悟故国江山奇丽,引发热爱故国的头脑情感。
基于对以上课本的明白,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订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相识课文是按游览次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引发学生热爱故国奇丽江山的头脑情感。
2、学习抓住特点写风景的要领,造就学生视察事物和有层次叙述事变的本领。
3、按空间次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综合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喜好的自然段。
凭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领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怪。
难点:孔隙的形貌。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急中生智。
险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央关键。究竟上,教学运动中重点关键的处置处罚优劣通常是评价一堂课乐成与否的关键。适当运用电教本领,每每能吹糠见米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工具茅塞顿开。在先容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视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要领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贯注无疑要高超得多。在先容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好像到了个大礼堂,四周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边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肯定不以为拥挤。”然后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明了于心。渗透排泄作者团体感知又详细化形貌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索拉船,心情朗读进洞时的觉得,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头脑的训练。当老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风景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重,全神贯注地寓目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悦目吗?”学生说:“悦目。”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革多端,颜色各别,纵然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抚玩。”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抚玩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换:“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联合课件开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光辉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实激活了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党羽。内洞的石钟乳,石笋自己就多姿多彩,独特悦目,被学生想像成种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笔墨在学生眼前变幻成生动的画面,使人感触身临其境,意见意义无穷。
〈三〉音像豪情,开导学生口语外交。
学生兴高采烈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云云迷人,下面谁乐意当导游,领导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如今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谓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列位老师、列位密斯,你们好!接待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观光……”音像出示,导游教学,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外交,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进步了学生的念书悟文本领,可谓一石二鸟。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要领。
在同学们追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致后,导游相机说道:“实在下面的游客呀,大概比我相识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由于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聚在胸,此时生生互动,大家感情鞭策冲动,老师随即总结:实在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另有许多,我们的故国地大物博,山水奇丽,以后有时机去游览,盼望你们做生活的故意人,用眼看,埋头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要领,也写下脍炙生齿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
今天下午两节课后我们大家又一起观看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获得特等奖的全国优质课视频,也是让我收益良多。
一、为了本节的关于游记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几幅。
二、本次课运用了朗读和默读并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读出课文内容,这样的。
三、在生字教学时,没有单纯的直接把学生要学的生字提出来,而是把生字。
四、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中作者游览双龙洞孔隙那些描写内容,更能激发学。
生的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亲身体验一般,这种方法也是我在多研究的;
五、在课堂教学最后,很巧妙引入福建旅游景点“一线天”让学生进行游记。
描写,这与课文内容中对双龙洞“孔隙”的描写形成呼应,既有利于学生温习课堂教学内容,又使学生的写作得到了锻炼,我觉得我应该多注意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一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二
高振老师执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是叶圣陶老先生早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高老师讲授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之后,以讲解孔隙的特点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以感受为主,体会空隙窄小的特点。讲解的非常具体详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以感受写特点的写作方法。整堂课的教学把阅读、感悟、质疑贯穿始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讲解孔隙窄小的特点时,作者用自己过孔隙的真实经历和感觉来写,“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朝我挤压过来,稍微、准会”,这些词句非常细致、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觉,似乎也让读者跟随作者一同经过孔隙,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处写法,高老师分两步引导学生体会,一是体会作者在过孔隙之前身体和心理的准备,在细细品读关注了文中和身体有关联的几个词语之后,非常顺畅地打通了读者与作者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地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二是体会作者经过孔隙的感觉,此处教师调动学生体验,“要是、准会、稍微、一点儿”,引导学生似乎在随作者一同“历险”,于是,借助感觉写孔隙窄小的写法立时得以领悟。
语文课,就是要简简单单地上,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读、品、写。语文课,不但要自由表达,更要体现语文味。何为语文味?这“语文味”儿是朗朗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孔隙的特点时,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文字的准确性,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尝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三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情感目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到文章的过渡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说一说咱们学过那些叶老写的文章。
请同学说一说自己在课外读过哪些叶老写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理清泉水流动的线路。泉水怎样流,用笔画下来。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两条线索对比体会句子意思“一路迎着溪流,顺势而上。”
2.你能把文章每一段的意思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吗?
在此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帮助学生把写相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归并。
途中的风光(1—3);双龙洞口和外洞(4);通过孔隙到内洞(5—7);出洞(8)。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学们说一说。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书上提出来。
请同学试着提出几个问题,大家一起点评。
使学生明白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不理解的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的。
可以从文章的题目、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等方面提问。
三、巩固。
朗读课文。
自由结合小组画简单的示意图。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3.收集相关的资料。
课后反思: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后画图,然后对照课件进行检验,利用这种方法检查了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北山的双龙洞景色奇丽,洞内景物更是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着叶老一起游双龙洞。
二、新授。
1.请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游览路线。
2.品词句,抓景物特点。
提问:叶老站在外洞洞口抬头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读读有关的段落。
(山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洞口像什么?外洞像什么?叶老师怎样感觉的?用了什么句式?(洞口宽,像桥洞似的。外洞像大会堂。这里用了比喻句)。
顺着泉水走,来到靠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请同学朗读课文,然后讲出空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工人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是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朗读描写内洞的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内洞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黑、大、奇)。
提问: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叶老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引起争论,发散思维,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那么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水之中,不是景中景,画中画了吗?它就更美了。洞内外浑然一体,美不可言。
三、巩固。
1.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
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2.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3.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象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
这样引导学生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感兴趣的句子。
板书:
路上景色明艳。
洞口望山高、有气势。
经外洞入内洞路狭小。
内洞景美、宽阔。
课后反思:
在体会“空隙小”这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空隙小为什么还能容纳小船呢?”经过学生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小”是相对而言的,同时补充相关的资料,难点解决较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整体朗读这一段,读中学写,感悟写作方法。
教师出示一段于原文不同的文字引导学生默读。(很窄、很小、很黑。)。
对比后谈一谈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形象生动。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来突出特点更加真实自然。
再读这段,体会写法。
二、练习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课后小结:讲解了如何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了可以通过描写景物、人物等方面,从侧面去说明要写的一句话的内容。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了方法,但还需要不断步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五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曲接面明游览的时间和地面,又以简练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风景,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质。另外在处置教材时要尤应留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留意把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面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富厚,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演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重面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风景,找出有关语句和重面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风景,学生先提到哪一处风景,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风景。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音调。”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过程和方法: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演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1)根据重面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风景(重面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一教学分析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三)环境分析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绘出默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绘出游览线路图。
明艳宽敞窄、小黑、奇、大
1.理解外洞、内洞的特面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六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给课文编写提纲。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七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
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1、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2、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设计说明:教师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
入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生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注意的读音:浙、臀、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簇、蜿、蜒。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长句和生字词比较多的句子,看看他们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课文整体把握: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学后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板书)。
设计说明:课标中年级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导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征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三)精读部分课文,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汇报交流: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二自然段,思考:
a、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勾画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读后,同桌间。
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
a、学生边作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b、“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点,圈出重点词语。
b、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5)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溪流的特点,再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板书)。
(6)指导朗读:播放音乐,男女生对读。
整段话的对读:女生读写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句子。
设计说明: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抓重点词语,播放音乐、激情朗读,感悟作者通过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特点。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7)课堂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设计说明: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习到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写生字。
2、继续课文,搜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3、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八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巩固,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昏暗、盘曲而上、合适、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二)、激趣导入。
作者来到金华的双龙洞,一路行来他观赏了哪些风景,有哪些感受呢?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细细地游赏。
二、赏读课文。
(一)、品赏路上见闻。
作者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都有哪些见闻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游览。请同学们自由读二、三自然段,将你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2、引导学生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图中景物一片明艳,一路溪水欢快流动)。
3、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到这种明艳与欢快呢?将你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赏读: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抓住沿途景物的颜色特点,将山色与花色的交相辉映,红色与绿色的相互对照的明艳加以描写,写出了金华一代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你仿佛看到溪流在怎样的流动?
引导学生想象:(溪流时宽时窄,不时地变换着形状,弯弯曲曲的流向远方,因此流水的速度也有不同,有时顺流而下,有时则缓步前行,潺潺的流水奏出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的曲调,人伴着着轻快的乐曲行走在山间,心情格外地愉快舒畅。)。
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我们朗读这一句。(生朗读)。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口。
1、体会洞口和外洞的宽、大。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生朗读感受)。
引导交流:(洞口宽,洞内大)。
(2)、导读“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很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都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过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2、感受孔隙的矮小。
(1)、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要想继续游览内洞,必须干什么?(通过孔隙)。
请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学生研读体会孔隙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a:孔隙的特点——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3)、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孔隙的矮小合作者经历的有趣的惊险呢?
引导学生感悟以下语句:
a:虽说是孔隙,可也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在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致准确地描写方法。
b: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同学们读这一句,你能体会到作者这种感受吗?
引导学生想想体验: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作者因真实的体验突出了孔隙的矮小。
(3)、带着刚才的体验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3、感受内洞的奇特。
(1)、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请大家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生自学交流)。
(2)、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内洞的如下特点: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
b、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
c、大(比外洞大得多)。
(3)、感受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的奇特。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描述。
出示图片并描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生感情朗读)师:欣赏了洞内自然天成的奇特景观,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练习复述。
师: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请你根据游览示意图用小导游的语气把金华双龙洞景色特点介绍给大家。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刻下同学们可将你游览的美景和感受以游记的形式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十九
一、执着的朗读指导。
我一直非常羡慕六(3)班学生的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声情并茂;而我们六(5)班,虽然也有个别学生朗读水平较高,但是集体读书,总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虽然也曾化大力气纠正,但总感回天乏术。在学习“外洞”这一段时,南飞的雁先让学生找词句体会到外洞的“大”,然后就请学生朗读,读出外洞的“大”。一开始学生读得不够好,提醒后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她就进行了动情的范读,然后再请学生读,果然大有长进。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虽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但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半途而废,缺少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维点拨。
这堂课采用的是“顺藤摸瓜”的教学思路,即按照写作顺序(游览路线),体会双龙洞的特点。在教学“孔隙”这一段时,南飞的雁让学生换位思考:双龙洞的管理人员如何写“游客须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阅读感悟后写下的文字,其实就是“思维的结晶”。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的发言让人忍俊不禁:游客不得携带重物。这样的'“提醒”课文中并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就有了鲜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语言训练。
学“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总体来说做得还是很不够。语文课堂上充斥着的是繁琐的分析,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课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学“内洞”这一段时,南飞的雁先让学生观看了令人惊叹的石钟乳、石笋图片,然后请学生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态变化多端。”为中心句描写内洞奇观。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四、适时的写法指导。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二十
今天,我有幸和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在网上欣赏了“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师的优秀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甘密老师结合游记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理文序、清结构,以段为例领悟写法,迁移运用,得意、得言、也得法,很好地实现了以篇达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听完这节课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先生早年游历金华双龙洞的一篇游记。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游览见闻和感受,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甘密老师的开篇教学先声夺人,先引领学生画游程图,再理清写作顺序,并且清晰课文结构,使学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记文体特点,了解了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紧接着直接切入“过孔隙”一段进行教学。从“孔隙窄小”的特点入手,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便于学生体悟写法,迁移运用。读是输入,写是输出。最后甘老师让学生根据武夷山一线天的景观进行仿写。从课堂上学生的练笔情况看,语言运用的目标有效达成,高效地实现了当堂实践一课一得、以篇达类的目标,真可谓言、意、法兼得也。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课文及教案版本(汇总21篇)篇二十一
文章题目使人想起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那雄伟壮观的场景,凄美动人的音乐,惊惶失措的人群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那么“诺曼底”号又是怎样遇难的?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阅读。
难点。
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海上航行,对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以极具震撼力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以准确、简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硬汉形象。教学时,可从学生情感视角出发,以他们初读后对哈尔威船长壮烈的死所怀有的惊叹、敬佩之情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重点。
1.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2.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渗透。
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讨论明理。
信息资料。
师生搜集体现舍己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中心人新课。
师交待课题并读雨果原著的最后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想法,再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雨果原文的最后一段正是文章中心所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前延伸课文内容,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以中心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二、在合作学习中质疑、解疑、明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1)以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
(2)想想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轮流读文,正音。
(2)谈谈哈尔威船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3.全班合作学习。
(1)指名读文,全班正音。
(2)把在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3)再谈对哈尔威船长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不同范围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接纳、理解,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以多种形式诠释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
1.绘制电影《“诺曼底”号》的宣传画(含文字)。
2.设计哈尔威船长的碑文。
3.写哈尔威船长葬礼上的悼词。
4.以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口吻写一篇纪念哈尔威船长的文章。
5.说一说哈尔威船长的表现使你想起了谁,并以《哈尔威船长与xxx》为题写写对比后的感受。
(不同形式的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情感、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天空;并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
写出表示恐惧的五个词语。
五、实践活动。
找雨果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在读书汇报会上交流。
板书。
“诺曼底”号遇难记。
人们哈尔威船长。
惊恐万状忘我救援。
你推我搡果断命令坚强的意志。
惊惶失措镇定自若伟大的灵魂。
默默凝视徐徐下沉。
“诺曼底”号遇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