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人民群众具备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爱国题材电影,让我们一同感受祖国的奋斗历程。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一
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依据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具备极强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这样才能把教材讲透、讲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学生的思想上开辟爱国主义的根据地。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把“爱国主义”当作一个专题来讲。要联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涵义。当前要求学生把握的爱国主义本质特征是: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紧密相联。让他们知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历遭劫难,而仍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大法宝。同时,联系“公民义务”的具体内容,强调指出:热爱祖国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公民的一项神圣义务。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教法方面,思想政治课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如讨论、演讲、参观、专题讲座等。切忌“满堂灌”或讲授与实际相脱离的枯燥理论,使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变成无味的说教。具体而言,由于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攀比浪费现象严重,不爱惜劳动成果。为达到本学科教学目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或参观农民劳动的`场面,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或写观后感等,教育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爱惜劳动成果,形成优良品德。
从思想政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这一角度而言,初中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涓涓细流,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与思想政治课配合最紧密的当推初中历史课。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们懂得,爱国就是使祖国富强起来,而要使祖国富强,就需要有献身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为人民利益而生,为祖国富强而死,这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精神所在。爱国主义的外延很广泛,大到轰轰烈烈的战斗英烈,小到默默无闻的日常琐事。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爱国就是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是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学生,就要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勇于与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能以“靖康之耻”擦亮学生的眼睛,那么,初中地理课教学则能激发学生“江山如此多娇”的思想感情。一般地说,初中语文课文的选编,以直接或间接抒发饱含在作者胸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情为主。如《在仙台》、《海燕》、《白杨礼赞》、《“友邦”惊诧论》、《蚕妇》等,均属此类。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演讲的方法,巧设导语,烘托氛围,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文学享受中增强对祖国的感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如升旗、开会、游戏)也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各科教学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当前,由于中考“指挥棒”的盲目导向,使初中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干脆走了形式。这有悖于我们的教育目的,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我们应该看到,爱国热情往往是学生顽强拼搏的动力,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智育割裂开来,从而削弱爱国主义教育。相反,在初中教学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应成为我们今后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二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为实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情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祖国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身边先进人物事迹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然而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长远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生动感人、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当地现有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反映当地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史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将“系列教育”的成效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祖国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动十分艰巨的情况下,用身边的反恐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在“学英雄、学雷锋”的活动中,我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活动,为本校的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每年五月借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年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二、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学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传统节日教育。坚持经常性、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班队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开展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小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小就能知情,并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坚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能取得成效。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三
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使初中德育工作走出误区的一项重要措施。初中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身心发展还停留在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定型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中学教师要很好地引导他们,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依据教材,搞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具备极强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这样才能把教材讲透、讲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在学生的思想上开辟爱国主义的根据地。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把“爱国主义”当作一个专题来讲。要联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涵义。当前要求学生把握的爱国主义本质特征是: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紧密相联。让他们知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历遭劫难,而仍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大法宝。同时,联系“公民义务”的具体内容,强调指出:热爱祖国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公民的一项神圣义务。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教法方面,思想政治课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如讨论、演讲、参观、专题讲座等。切忌“满堂灌”或讲授与实际相脱离的枯燥理论,使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变成无味的`说教。具体而言,由于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攀比浪费现象严重,不爱惜劳动成果。为达到本学科教学目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劳动或参观农民劳动的场面,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或写观后感等,教育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爱惜劳动成果,形成优良品德。
从思想政治课是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这一角度而言,初中其他各学科的教学,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涓涓细流,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与思想政治课配合最紧密的当推初中历史课。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们懂得,爱国就是使祖国富强起来,而要使祖国富强,就需要有献身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为人民利益而生,为祖国富强而死,这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精神所在。爱国主义的外延很广泛,大到轰轰烈烈的战斗英烈,小到默默无闻的日常琐事。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爱国就是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是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学生,就要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勇于与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能以“靖康之耻”擦亮学生的眼睛,那么,初中地理课教学则能激发学生“江山如此多娇”的思想感情。一般地说,初中语文课文的选编,以直接或间接抒发饱含在作者胸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情为主。如《在仙台》、《海燕》、《白杨礼赞》、《“友邦”惊诧论》、《蚕妇》等,均属此类。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演讲的方法,巧设导语,烘托氛围,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文学享受中增强对祖国的感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如升旗、开会、游戏)也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各科教学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当前,由于中考“指挥棒”的盲目导向,使初中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干脆走了形式。这有悖于我们的教育目的,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我们应该看到,爱国热情往往是学生顽强拼搏的动力,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智育割裂开来,从而削弱爱国主义教育。相反,在初中教学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应成为我们今后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四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
1.确立一个原则。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状况,应确立灌输原则,提倡灌输教育。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中详细阐发了“灌输”原理,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可能在工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意识只能靠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同样,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2.采用两种方法。
教材进行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寓教育于情感之中。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2)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我们曾多次组织学生去看一看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形势,访一访建设功臣们的事迹,画一画,照一照浦东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感受很深,回校后,写小论文,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
3.通过三个途径。
(1)充分运用主教材作用,这是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
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我在上《公民》第二册“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着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讲述了英雄徐洪刚,面对歹徒表现出充满凛然正气的怒,显示出英雄的本色,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为了个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冲动,这是无谓之怒。我又分析了在日常生活中,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操。最后又与学生一起分析大家熟悉的“5・29”案件,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因何而喜,因何而忧,因何而怒,因何而惧,情绪像镜子,表现出他思想觉悟的高低”。现有政治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
(2)加强时政教育,这是另一个途径。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列举了卢湾区副区长祝文清受贿被判刑、著名跳高运动员挂靴后官到福建省体委副主任倪志钦受贿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法制教育。
(3)充分利用辅助教材,这是又一途径。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华传统美德读本》,通过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的建设很有实效。如“勤学”篇中,“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情而废者十之九”,这些我国古代的格言,对培养学生“以学为乐”、“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礼仪”篇,教育学生注意礼节,提倡文明礼貌,使学生极为受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差距,谈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他们表示要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时代新人。
我们只有将教材、学生、教师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社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展示各自的作用,思想政治课不仅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勿容置疑地奠定了其德育主渠道的地位。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五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
一、在教学中要突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性。
《大纲》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帮助学生正确思考当代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现象,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突出政治课这一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并把逐步确立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贯彻始终。
2.科学性原则。教学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直观,在教学中所引用的代表性人物、典型事例都应经过缜密核证。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中必须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发的伟大实践,联系国内、国际时政热点和社会问题,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及国内、国际的新问题、新变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道理。教育过程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
4.正面教育原则。教学中要注意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示范。
二、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启发性原则。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思考问题,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给学生以充分表现自己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2.坚持知行统一原则。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思维模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使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与知识经济时代相联系,用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去哺育我们的学生。可以这样说,没有超前意识、没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就无法创造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课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每堂课必须先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想知道知道什么,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该不讲,哪些内容需要补充更深、更广的资料,哪些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等等。
2.创新性原则。要敢于推陈出新,本着为学生而教学的思想,大胆在教学模式、教学思维、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3.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武装自己的原则。在21世纪的教育中不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必然要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当今政治课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运用这一手段下载资料,制作课件,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为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步,才能使其具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用先进思想鼓舞人、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巨大作用。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六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以看出,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七
学生因为学习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及时关注社会动态。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传播者,且学生的成长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毫不夸张地说老师是孩子成长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初中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关注社会动态,积极完善自己,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人师表。他们不仅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行为和思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跟学生分享社会上的新鲜事。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注意收集一些时事政治,关注社会动态,并在课堂上及时传递给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初中学生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对初中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思想政治老师,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期间学生性格和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和阶段性,对初中学生以后能否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初中学生的智力发育,政治教育一般遵循以理性知识为主,感性知识为辅的原则。在初中学生发育期的敏感时期和关键时期,老师更应注意和学生进行心和心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的教学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另外,老师要把时政教育的内容贯穿到课堂每一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初中生可能因为年纪的关系无法迅速准确地理解时政,教师作为传播者更应该详细地给学生分析、讲解,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时政教育。学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关注时政内容,了解国家和国际上发生的大事,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因为时政内容的理论性和多方面性,老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选择适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以感性知识引入理性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邪神教”时,老师可以事件当中人物的年龄作为切入点,相近年龄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学生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感。并且引入一些民族政策,比如那些分裂祖国党内团结、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社会稳定的事件、无视他人生命安全的恶劣行径,是受到全社会的抨击和抵制的,也是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反客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学习。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也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帮助,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初中的政治教学主要是思想传播和心灵的碰撞,更应该顺应潮流。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教师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完善教育方法,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该及时捕捉热点,引入社会上的热点,让学生身在学校却心系国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感。学生处于现代化社会,都有现代的印记。他们勇敢,表现欲望极强。因此,教师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评论和分析时事,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对时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比如:教师可以每星期专门拿出两节课开展一个讨论会,老师提出要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让每个学生都发表看法和意见。老师引人突出的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学生专门讨论、分析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关心国家时事的积极性,提高爱国情怀,激发“主人翁”意识。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宽善其知识结构,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初中的政治教学是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单一存在的一门学科。离开社会环境,政治教育就没有了现实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只有正确了解社会环境,才可能正确分析时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的政治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学生连接社会的一个桥梁。时政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还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八
小议“低碳经济”
哲学上讲,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也更加频繁、深入。以煤炭为例,煤炭是每个国家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而使用煤炭产生的污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再则,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只为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其消耗殆尽,我们的子孙万代将怎么办?正因如此,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的潮流。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环保方面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低碳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
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
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减少碳污染量,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高碳结构。中国在煤、石油等石化能源方面的技术系统落后,要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政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建立低碳型社会。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其次,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最后,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加快定制和修改有利于减排的相关法规,以及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我们只有从自己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来说,在低碳经济面前,我们提倡“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以我们小小的力量,大大的责任为低碳经济做点贡献。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九
摘要:政治文化属于政治意识文明的范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对政治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阶段,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加速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1]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等内容。政治文化支配人们的政治活动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治文化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政治传统、民族心理及外来文化长期交融积淀的结果,可以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能促使人们形成现代政治理想、政治观念、政治人格、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政治文化蕴涵人们的政治行为倾向,支配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选择,从而引导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当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内化为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时,那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文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构成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同时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从而保证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便是其中一种无形的力量。政治文化内含建设政治文明、推动政治发展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等要素,作用于政治系统,影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政治系统的情感认同、归属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序化程度,调控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要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并不必然带来有效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实现还有待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效的政治参与是科学、理性、自觉的政治行为,能促进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社会秩序和政治的稳定感,政治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公民认清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权利、政治义务,从而有效促进政治参与,实现人民民主,推进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建设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可见,政治文化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政治文化可以为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实现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而要有效维护政治稳定,首先必须有思想稳定,这就离不开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政治文化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和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政治价值模糊、政治心理矛盾、政治信念淡化等现象,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政治文明建设中需要努力回答和解决社会成员对深化改革的忧虑、对社会公平的期待、对切身利益的关注等问题,使政治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土壤中,这就使得政治文化的作用日显重要。政治文化还有利于公民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公民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政治凝聚力的加强,有助于实现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的高度政治认同,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使之能更好地发挥政治资源整合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现阶段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突出特点是人治,王权至上,等级尊卑,广大人民群众被排斥在政权之外。人治思想至今在中国社会中仍有残存,例如清官意识、官本位、权大于法的观念。政治文明建设,就其内容来讲,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两个方面。而就其实践来讲,关键是要处理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关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脱离先进政治文化而单独进行,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在民主和法制等政治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并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建设的成果来引导和促进相应的政治文化的生成。二要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促进关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文化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要放在同等位置,两者不可偏废。三要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以先进的政治文化引导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必须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突出主旋律,弘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为主流的政治文化。要加强政治引导,对人民群众进行正面灌输,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时还要关注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实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武装他们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和提高社会群体对社会变革的心理判断力和承受能力,并且随时代的转换,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一要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二要建立政治文化传播网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传播,把先进政治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三要提高公民参政意识。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只有建立畅通的民主参与渠道,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才会得以巩固。四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一个国家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其政治认知、政治参与以及其他政治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公民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国家政治生活,自觉地有效地参加国家事务管理。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任何一种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地区没有脱贫,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所需要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还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方面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政治文化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建设,从政治高度看待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努力把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使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观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把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统一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加速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2]。正是通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社会成员才能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政治角色,完成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化的过程。鉴于政治社会化在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必须完善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渠道,注重发挥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
三是要鼓励人民直接参加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公民自主参与意识,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会民主参与渠道。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9。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59。
相关阅读:
分析企业中的民主管理。
中学班级民主管理的误区及建议。
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与理论定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初步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与艰辛的发展过程,其内涵丰富多彩,并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说,建设美丽中国,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美离不开物质基础。一定的美丽,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美是一种感人的形象,是真与善的升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许多事实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即便自然环境很好,如果社会经济建设搞不好,国家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广大人民群众吃不饱穿不暖,要啥没啥,人们成天为生存而发愁,社会也不得安宁,这样的国家就谈不上美丽。
当然,这样讲也并非是说,一个国家只要经济上去了,国家就一定美丽了,事情也不是那样简单。国家是一个整体,其美丽与否,是由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综合而成的。只有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形成有效的整体,社会才会富有活力,才能给人以美感。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塑造美的人格。
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创造的,所以,人才是最可宝贵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这也就是说,人是关键。而人的价值又决定于其自身素质。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说过:“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所以能给人以美,就在于它成为做人的基础,并且通过基础与精神情感的融合,转化为一种理性与德性,成为人的行动的指针,这就更为可贵。所以,建设美丽中国,一定要把塑造美的人格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人格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比较稳定因素的综合体现。一个具有美的人格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积极向上、爱憎分明、不卑不亢,自觉按照自己的人格要求做人行事。
美丽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标志,有人把“美丽”与“漂亮”说成是一回事,这是不对的。一般说来,“漂亮”侧重于事物的外在形象,而“美丽”则是事物的内在气质;而且,从时间上来说,“漂亮”容易短暂,花开能有几日红?而美丽则可长久得多。例如以一个人来说,处于青年时期,长相又不错,当然会给人一种漂亮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漂亮”就会渐渐失去;而如果这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好学上进,不断充实自己,则会诚于内而形于外,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中年甚至老年,都会给人一种美感。可见,从时间上说,漂亮容易短暂,而美丽则比较长久。做人不仅要注意漂亮,更要追求美丽。
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当然离不开法治的作用。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法制与制度建设的作用,推动社会更好前进。
三、坚持和谐发展。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
和谐体现事物发展的平衡、协调、容纳,和而不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列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将为实现当代人利益永续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留下更好的发展空间。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人只有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自然看成亲密的伙伴,友好相处,人与自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有国强民富、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如此美丽的中国,当然更可爱!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十一
摘要:初中生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讨现阶段,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不少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了不错效果。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一、实际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1.生活同教育的关系。
现阶段,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不少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了不错效果。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实际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
1.生活同教育的关系。
生活与教育这两者之间,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而言,教育通过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形成实际效果。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脱离了实际生活,更倾向于直接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就忽视了学生对这些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学习效率造成了阻碍,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真实含义,仅能似懂非懂地死记硬背。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提出给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契机,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力作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2.思想政治教育对初中生的影响。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较为快速的阶段,也是其观念与素质形成的黄金时期。相对于小学而言,初中生已拥有了更加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学习习惯。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初中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外界不良诱惑与不良风气的`抵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素质与高尚的政治抱负,有效处理好众多家长与教师面临的问题。所以,将生活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实质性的引导和帮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使其拥有全面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
1.以实际生活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导入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珍惜新起点”一课内容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新学校、新同学、新集体的话题。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新学校、新同学都抱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开始讲课时,可以先向学生询问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进入学校已有一段时间了,对这里的新生活和新朋友都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什么新的规划呢?”以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使他们积极发言、认真听讲。抽象的思想政治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及快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接受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2.结合实际生活创造教学情景。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借助实际生活现象导入教学内容,让思想政治课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面对学生较难领悟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学习“学会拒绝”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社会上的某些诱惑事件,让学生思考:当面对这些诱惑时,需要运用什么方式拒绝。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对于社会上许多诱惑以及不良风气的抵抗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甲同学邀请乙同学到网吧打游戏,乙同学并不想去。这种情况下,乙同学该如何拒绝甲同学?初中生迷恋网吧是很常见的生活场景,通过如此创设情景,让学生懂得如何拒绝不良诱惑。这样的活动方式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想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就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信息能让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抱有疑惑与好奇。但初中生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通过平日里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根据他们的疑惑与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以此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比如,在讲解“网络交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以“该不该与网友见面”为主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以收集多方面的素材。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就能懂得是否该见网友及其存在的风险。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理论知识,更能让学生接受,也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将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增强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暴力事件、恐怖事件,教师可以将其与教材中“生命与健康权与我同在”的内容相联系;也可以结合教材“我们维护正义”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还可以选择教材中“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等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辨析不良行为与错误观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时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全面认知社会。
三、结语。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教师应从自身着手,树立生活化课程的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把思想政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十二
通常来讲,课堂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设置、设问、分组讨论、引导阅读、热点讨论等。这些方法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互动方法,都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决定采用的教学形式,同时还要考虑到所采取内容的形式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互动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教材。
在进行初中政治课堂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一般来讲,教材中间都会有阅读和思考这个栏目。利用这个栏目,是最基础的师生互动的方式。要知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理解对于教材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个部分的利用,教学过程之中就会自然地掺杂有互动的理念还有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点,更好地和教师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小游戏、小互动,但这些内容,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的教材内容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政治成绩。
(二)创设情境进行课堂互动。
通过对情境的设置,可以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预先准备,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的设置。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鉴于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进行服务,所以教学情境的设置,绝不能漫无目、随性而为,必须要突出实际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准确地对教学实际进行把握和切入。因为在时间上最好不要超过八分钟,且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情境设置的时间较长,必然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所以,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慎重。
(三)运用设问法。
设问法,就是指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而设定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抛出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答。通过对学生思维走向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就可轻松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目的。作为最传统的教学引导方法,设问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通过设问,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将变得更加的具体直接和有效,且时间上也会获得很大的节约和自主权。但是,设问法也存在缺点,那就是比较抽象,形象性并不是很强,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关的合作和交流。不过,设问法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通过设问,可以简单、形象地讲述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而且设问这一方式可以连续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板书等形式,弥补其抽象性特点所带来的问题,这样便可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运用讨论法。
讨论法,通常是运用在一些比较抽象且具有辩证性的问题之上。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一般来讲,讨论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进行小组讨论,另外一种就是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思想之间可以迸发出魅力的火花。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拥有很好的课堂控制能力,对课堂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互动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十三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从高度理论化逐步向生活化转变,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更为重视文化与生活内容的传递,结合这种教育改革方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更为重视文化素养的全面传递。新教材已经过三版的修改,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内容的选取也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更加便于自学,时代性鲜明。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论文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便于自学,材料选取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而这套教材的最重要特点是:强调思想政治的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必然追求。
但是由于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观念的原因,这套教材的特点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
本文对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考核和评价的局限与对策,对教师的要求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寻找突破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与旧政治教材“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及“哲学常识”相比,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便于自学,资料选取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而这套教材的最重要特点是:强调思想政治的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必然追求。
这点我们从这套教材的内容即可看出,必修1-4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正是基于此,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多下点功夫。
一、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新教材已经过三版的修改,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内容的选取也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更加便于自学,时代性鲜明。
就教材内容来说,《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教材共设四个课程模块: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抛弃了以往旧教材过时的内容,突出了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尤其强调了文化的重要作用。
这些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律等多学科知识。
例如,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比,更偏重于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方面,它的四个单元分别是“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人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抛弃原有的观念,更多地掌握经济学的知识,并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
以便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同时,便于自学。
新教材在课程之前已告诉同学们如何使用这套教材。
课程之前的“致同学们”,相当于以前的“说明”,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怎样看待这门课,主要是介绍这门课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的关系,学习这门课的意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二、如何阅读这本教材,介绍了教材的编写结构和学习方法,具体、细致。
这篇“致同学们”是同学们学习的钥匙,也是教师如何在理解教材的特点,更好引导学生的前提条件。
每单元前,有本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概念、重点知识点一一列出,一目了然。
《思想政治》新教材较之以往的教材,突出特点是适应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引人大量学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注重思想教育的事实材料,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让学生去掌握教材的基本结论。
同时插图也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大量的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擂图,使课文看起来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也更加便于理解,例如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必修)3的插图多达150幅,使抽象的文化现象更加直观。
针对教材的这种变化,我们也应该相应地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
二、关于考核与评价。
考核和评价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最有效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和评价依然如此。
由于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衡量标准仍是考试,难免造成教师在教学中的顾虑,教学方法目的性和针对性无非是围绕高考转,说到底:分数是硬道理。
因此,我们要真正达到教材设计的效果,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为了达到新教材的目标,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唯分”观念,确立素质教育观。
观念是行为的向导。
道德素质的公民。
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要制造“考试机器”;第二,在明确高中政治课教学任务之后,就应当摆正政治课考试的地位。
为了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为了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试是必要的。
但是,倘若把考试异化为教育的目的、任务,考试就沦为阻碍教育发展的障碍,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政治课考试,改变当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合理制度,改变围绕高考转的应试教育状况,改变当前的“唯分”观念;最后还应明确的是:我们强调改变“唯分”观念、“应试观念”,是因为当前政治课考试所考的不是“素质”,其分数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发展潜力。
一旦考试可以考察“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就得到了统一,所以,我们改变“唯分”观念,发展素质教育观念,并不是要否认考试制度本身,相反,应当通过改革当前政治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好地促进政治课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也必须改变,因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此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人为本是评价的基拙。
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以人为本是今天最时髦的词语,同时它也道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学生是明天的未来和希望,如何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这些建议无不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具备正确的评价取向,即必须以学生的终身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十四
1843年夏天,马克思为自己在世界史方面所作的《克罗茨纳赫笔记》所编的名目索引要点中首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但没有作具体阐释。一般认为,政治文明与政治进步、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指政治进步和政治发展所形成的积极成果及政治生活的合理状态。一方面,政治文明包括所有的积极政治成果,这表明政治文明是与野蛮、消极、反动的东西相斗争而发展的,是与愚昧落后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代表着时代的社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合理状态。政治文明意味着政治并不是血腥残杀、勾心斗角、以力服人,而是治者与被治者平等协商、共谋国事的舞台。人们谈论政治、参与政治就像吃饭、穿衣那样既平常又必不可少。
“政治在本质上是人们公共生活的安排方式,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政治的产生是适应人类过群体生活的需要,即满足人类对安全、自由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早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篇《政治学》中就指出政治的基业乃“善”,人们之所以要建立国家,就是为了过上优良的政治生活,在政治中得到享受和满足。
尽管在政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政治、改造政治的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政治发展的进度和政治文明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形态的政治文明,总是体现为以自由、平等、人权等为内核的先进的政治观念、以民主、法治为载体的能够充分保障人权的优良的政治制度、以严格遵守法律道德规范、正当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为标志的政治行为,和以宽容、妥协、竞争―合作为标志的理性的政治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秩序,才有助于保障和促进每一个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政治宽容是政治文明的突出特点。政治文明与政治不文明的界限不在于政治权力掌握在谁手里,这一点不打紧;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宽容被统治者,能否容忍被统治者。专制政治,马克思在1844年所著《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明确地将其与政治文明相对立。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专制统治者一人掌握着令行天下的权力,而是因为专制统治是最不宽容的政治。专制政治追求单一,不容许任何反对的声音,只允许所有的人唱“赞歌”。在专制统治中,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合法存在,任何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冲突的政治主张和观点都会遭致压制和迫害,更不能容忍被统治者公然与统治者叫板(即唱对台戏),对异已者,专制统治者往往采取非常极端的方式,置之死地而后快。专制政治的高压政策,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景象。人民连做人的起码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时常生活在惊惧和恐怖中。这样的政治,有什么理由称得上是政治文明呢?资本主义政治也曾经不够文明,但那不是因为它是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而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的专制。随着人民群众的觉醒和不断的斗争,资本主义专制的色彩至少在形式上日益减弱,民主、宽容的成分不断增加,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尊重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权利,给他们以言论、出版、结社等充分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的实际享有取决于人们财产的多少,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批评、指责政府,可以成立反对党与政府“唱对台戏”,可以在选举投票中完全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在那里,统治者的权力是有限的,被统治者的权利是有比较充分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合法“反对”政府的权利。这样的政治,如果有人还认为它不文明,不是偏见,至少也是无知。同样,社会主义政治,也不会因为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而变得非常文明。如果不能容忍反对派,如果不能允许批评-实行普遍的新闻检查制度,如果不能自由地追求真理(只有官方垄断真理),如果政府拥有无限的权力而老百姓没有什么自由,如果人民实际上没有选举和选择的权力,……总之,如果执政党和政府可以“合法”地对人民实行“全面专政”-像四人帮曾经鼓吹和实行的那样,那么不管贴的是什么标签,都只能是专制政治,而不可能有什么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也自然无从谈起。
[1][2]。
2023年政治小论文爱国(模板15篇)篇十五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新时期对于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个性品德的学科,如何能够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
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尤为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本文主要就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政治,学习素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作为我国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社会进步飞快,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内容,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切实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由此看来,加强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模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
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提出要求的同时,教师的德育教育同样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其他的教师同样具有德育教育的责任。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榜样模范力量,以身作则,带给学生更加积极向上的熏陶和引导。
初中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加之社会上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养成。
而教师对于事物好坏具有一定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去分辨事物对错或好坏。
诸如,在对待京剧艺术传承而言,当今却鲜有人去学习和爱好,青少年更加喜欢一些新鲜元素,但也不能过度排斥新鲜元素,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美与丑度量中,能够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是从心出发的,只有深入内心才能确保德育教育真正发挥原有作用,没有爱的教育将无法发挥原有作用。
那么,如何能够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建立密切的师生互动关系,提升育人成效成为当前首要工作方向之一。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能够带着负责的.态度去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只有真正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及呵护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接受教师的意见。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应该提高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优化教育全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客观的教学成效,将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身心健康成长。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德育教育渗透。
在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背景下,新时期如何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在优化学习过程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相较于传统政治课堂上单一、陈旧的教学手段而言,学生转被动为主动,更加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尤其是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背景下,应该充分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政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我讲你听的形式,将枯燥、抽象的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教学成效。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调动,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诸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分析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制作ppt,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将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和瓷器等众多优秀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图片同时,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华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知识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提升德育渗透成效。
思想政治教学主要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具备更高水平的政治思想素质。
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中联系较为密切的事例,促使学生能够收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诸如,政治教学中,注重学法、懂法和守法,深入挖掘初中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明确学法和守法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教师的模范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2]黎玉财.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3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