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修改的,以展示和推广学习的最佳实践。推荐给大家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一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一项世界性难题,而在我国,受到我国基本国情影响,使得这种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这些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对于这一话题的研究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种百花争鸣的局面。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性话题,也是严重困扰和影响着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难题。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城市在发展中都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其是西安等一线城市,其交通拥堵问题更是尤为严重。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城市交通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社会各界人士所熟知,成为一项众所周知的话题。就目前的城市交通进行分析,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在于城市交通系统、道路以及客运流通的路线,但是因为受到城市的规模、性质以及结构的影响,使得各地的城市交通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特点,但是其总的来说都是以客流量的运输为主要重点的,都是在上下班为客运高峰时间段的一种发展模式。
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难题,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之一。新世纪以来,这种问题在我国各个地区都逐步显现了出来,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和模式。一般来说,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城市交通拥堵的蔓延已经成为一种定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常来说交通拥堵一般都是发生在一个路网的关键部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路交叉口,但是这种现象随着车流的增加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延长和变动,有些时候甚至是蔓延到城市的各大交通要道。
3、交通拥堵的特点。
在通常情况下,对于交通拥堵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规律性:一般来说,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主要体现在每天的上下班时间段,由于这一段时间人流量大,因此在短时间内会形成车流和人流的高峰期,这就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同时每年的国家法定假日也经常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若无其他影响,那么这个规律就表现在年年如此。
其次、波动性:这种波动在通常情况下都表现在一周之中周一到周五的拥堵时间段是一致的,而周末由于休息的原因则表现得波动较为缓慢。
最后,周期性: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经常都是呈现出一定周期的,这种规律主要可以体现在周律性和月律性两种。
1、出现原因。
1.1城市用地不合理。
居民收入增长刺激了汽车消费(对家庭而言,汽车消费其实是仅次于房地产消费,第二大消费项目,汽车消费的繁荣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西安市区城市道路汽车承载量急剧上升,已经超出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但是不能因为目前道路出现拥挤就否定居民购车这样的行为,更不应该认为这是造成问题的原因而剥夺更多的市民拥有汽车的权利。
1.2办公建筑过渡集中。
繁荣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西安市区人口数量急剧加大。以高新区为例,每日早上9点之前,来自西安东、南、西、北主要城区的市民需要选择私家车或公交车前往高新区工作,下午则需要以同样的方式返回,这就对高新区主要进出道路干道(集中在高新路和唐延路的南北方向)提出了最为基本的通行量要求。为更形象的说明问题,以高新路(从光华路十字至高新路高新区入口)这一段为例,距离大约200米长度,双向3车道,平均车辆占有道路长度为6米,那么由南向北,此段路最多承载100辆车辆以10km/h的时速通过,一旦来自各个方向的车流都汇集到这一路段,数量超过了100,甚至几百量级,那么通行情况就极端恶化了,即使在十字路口布置4名交警甚至6名都无济于事(况且,由于个人原因,多名交警在一个路口执勤还存在一个协调一致的问题),因为,超出了道路客观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能力,只能让车辆以极低的速度缓慢挪动通过。
2、应对策略。
2.1城市用地不合理改进建议。
加大西安城市基础建设。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大对城市交通道路建设的投资,改扩建主要干道,在主要路口全面实现立体交通枢纽。
西安主要路口仍然停留在地面环岛方式水平(在德国,上个世纪70年代,环岛立交就被认为已经不是用于大流量通行,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立体化立交),效率低下(南北、东西通行仍然需要绕行环岛半圈才可以通过),应该对我市各主要十字路口进行立体化改造,不仅提高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向的无障碍通过能力,而且保障左转和右转车辆的无障碍通过能力。
2.2发展协调城市。
“十一五”期间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而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和支持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利好影响,西安居民汽车消费十分活跃,各类排量汽车销售量快速增加。但是,与之配套的停车位建设却没有赶上步伐。这就导致大量机动车白天停在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晚上依然如此,只是换成小区周围的道路两侧而已。交管部门对此进行了处罚也是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应该加强对停车场的建设,以公共停车场为主,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停车场建设。新建停车场决不能以地面空旷地为主要形式,而应提倡立体化建设,提倡建设地下、地面、地上多层立体化建设方式,在最小占地面积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使用率。
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不按规定在非机动车道非停车位上停放的机动车进行处罚,特别是在高峰时间段,处罚力度加大(每天都需要交警巡视,发现一辆处理一辆,持续一周,情况就会不一样了)。这一点很重要。不处罚就不会有让人遵守的规矩。
目前通过接听交通广播路况播报的方法有局限性。路况播报不是实时的;大多数私家车司机思维上并没有全局道路概念。因此,建议在主要道路增设道路状况实时指示牌,显示前方道路及其周边道路的拥堵情况,提前告知机动车司机,做好提前分流。
三、结束语。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尤其在大城市,交通拥堵及由此导致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上升、交通事故增加、空气和噪声污染加剧等,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做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与优化至关重要,是解决城市发展隐患的关键所在。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二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学者对交通拥堵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交通拥堵造成的成本,认为除了时间成本和交通意外成本外,更严重的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及对资源造成的浪费。同时,本文着重研究不同车辆密度下的出行成本与道路交通流量的关系,交通拥堵均衡点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定性分析上,张攀春认为拥堵产生的原因是资源过分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布局规划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公交系统等,郏国中从人文关怀、宏观调控、普法教育和经济杠杆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治理交通拥堵。张文富从汽车消费主义视角探讨了拥堵问题,认为是中国人浓重的汽车消费主义情节激化了城市交通矛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常规方法,还需要人文思维。
其次,在分析交通拥堵上学者运用较多的是博弈模型。贾子若、宋守信通过建立交通参与者抢行的博弈模型、交通参与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博弈模型,对双方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博弈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的对策。曾鹦应用合作博弈相关理论对城市道路拥堵网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讨论了拥堵成本为凸函数和凹函数时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博弈,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针对拥堵应如何收费提出的。罗群,黎玉琴也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建立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各方的行为。
再者,王思瑶,李若水,谭克虎运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交通拥堵指数的影响,并针对各因素分别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案。宋博,赵民通过构建模型。探讨了造成拥堵的微观机制,进而从公共视角出发探讨解决拥堵的各种途径。侯幸,彭时平,马烨比较了北京摇号上车牌和上海拍卖车牌两种机制的成本,为有效解决交通拥堵提出了合理建议。
交通拥堵在增加了额外的耗油费用的同时也理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日益复杂的需求,迫使社会为此支付不必要的外部成本。
(一)时间成本。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乐意到一二线城市或者城市的中心居住生活,原本是为了节约时间、方便工作和生活。然而,由于交通管理和道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尚未人们的需求同步,反而因为人口在某区域内过度集中造成原本已经高负荷运载的道路更加拥堵,人们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路上。交通拥堵造成了出行者本身及他人巨大的时间成本。
(二)环境成本。
保护环境、控制大气污染,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机动车噪音、振动与废气排放问题日趋突出,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破坏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由交通拥堵而额外引发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更是给城市增加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
(三)交通意外成本。
以新疆为例,2012年平均每起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约为2494元,损失折款约1233万元。死亡人数达到1932人,受伤人数5422人。机动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造成了巨大的交通经济损失。同时,对伤亡者家人的精神伤害同样无法避免。
(四)资源成本。
城市交通拥堵对资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及能源的直接利用与消耗。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尤其是综合运输通道所处的区域,一般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对土地的利用更加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拥堵的产生与蔓延会增加单位机动车的汽油或柴油消耗,在正常行驶状态下,普通汽车每百公里油耗6~8升,而发生拥堵之后,每百公里油耗增加到10升以上。由此可见,交通拥堵造成了对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浪费。
假设道路上的车辆密度与出行者的出行成本相关,如图所示,d为交通出行需求曲线,mpc曲线代表在不同的道路行驶车辆密度水平下,驾车人所要花费的边际个人出行成本(包括了驾车人承担的货币成本和出行时问换算成本),msc曲线代表驾车人的边际社会出行成本,mpc代表边际个人出现成本,交通拥堵会产生负外部性,因此边际社会成本要高于边际个人成本。当车辆密度小于ka时,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边际个人出行成本相同,出行者互不干扰。当车辆密度大于ka时,开始出现拥堵,由于每个出行者都按照边际个人出行成本进行决策,因此此时的车辆密度为kb,对应的交通流量为qb。从社会最优的角度出发,车辆密度最大时对应的交通流量也应最大,而此时的交通流量并未是最大值。这是由于对应社会最优交通流量的均衡点为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出行需求曲线d的交e,均衡车辆密度为ke,对应的交通流量qe为最大。因此,若按照边际社会成本来做出行决策时,可以达到最大的交通流量qe,车辆密度为ke。点bce围成的面积就是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
[5]曾鹦,李(li)军.合作博弈视角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收费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22(1):9-14.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呈现加剧之势。本文以武汉市交通情况为例,深入分析了路网密度、道路级配、城市布局、出行方式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认为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合理带来的出行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交通节点拥堵的深层原因,提出构建小尺度高密度路网、减少长距离跨区域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公交出行结构的对策建议。
交通拥堵路网密度路网结构快速路主干路。
城市交通拥堵愈来愈严重,大都市变成了“大堵市”,交通拥堵成为一种“城市病”。产生拥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无论专家还是普通市民都在思考。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2010年底,武汉市户籍人口为837万,主城区人口483万,主城建成区总面积447平方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8.5公里,城市道路长度约2724公里,道路面积712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国家规范要求(7—15平方米),位于中值区间。2010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4.6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
武汉市道路交通流量主要集中在以过江通道为纽带的主干道上,城区中心的交通拥堵表现为从中心向外围迅速扩散的趋势,其中高峰小时流量大于5000辆的路口从2008年的68个增加到2010年的80个,年均增长6个;高峰小时流量大于1万辆的路口从2008年的16个增加到2010年的22个。近五年来,武汉市道路运行车速呈下降趋势。2010年三环线内平均车速为20.0公里/小时,较2009年下降0.4公里/小时、2%,较2005年下降6.3公里/小时、24%。
从拥堵的节点分布来看,2010年武汉市交通易出现拥堵的80个节点中,主干路上有64个,占了总数的80%。主要为沿常青路—青年路—武胜路—武珞路一线,拥堵点达18个;解放大道沿线拥堵点14个;雄楚大街沿线拥堵点8个。表明车流、人流都集中于主干道及其交叉节点。
对武汉市出现的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容易发现,武汉市具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些重要原因。
1、道路网密度偏低。
国家规范的道路网密度标准为5.4—7.1km/km2,武汉市2010年底主城区等级道路密度仅为3.2km/km2,只有国家规范最低值的60%。国际先进城市均非常重视构建高密度的城市路网,如东京、巴黎、纽约、柏林等城市的路网密度都超过10km/km2。
2、道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根据规范,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比例,即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例应为1∶2∶3∶7。2010年底武汉市路网结构比例约为0.7∶2∶2.3∶3.7,主、次干路密度基本满足规范,但快速路、支路相当欠缺,严重制约城市交通快速运行(不快),也影响路网整体效益发挥(不畅)。
3、公交出行比例不高。
大城市的日常出行应以公交为主,其出行比例需达30~50%,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要大。东京、巴黎、伦敦等大都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普遍在50%以上,香港的公交出行比例则达到了90%以上。目前,武汉市公交出行仅为23.8%,离建设部要求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最低标准30%尚有较大差距。其中公交设施中最欠缺的是轨道交通,武汉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仅28.5公里,且不成网,与国内大陆地区2010年轨道通车里程上海420公里、北京336公里、广州236公里等差距十分显著。
4、停车位严重不足。
2010年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达104.6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而停车泊位仅有31.5万个。按照国际通行的1∶1.2的泊位供需比例,仅私家车就需要停车泊位59万个,即使现有停车泊位全部用于私家车,缺口就达50%。而香港现有59万辆机动车,但有63.86万个停车泊位,是武汉的2倍。
5、人、机、非没有严格分离,过街设施缺乏。
武汉2010年三环线内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26座,其中人行天桥85座,过街通道41座,与大城市的要求差距明显。如香港现有1169条人行天桥及人行隧道,北京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共620座,广州现有人行立交规模也已超过270座。
6、管理措施还需加强。
管理措施对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影响极大,武汉存在交通组织不尽合理、占道经营、违章停车、车辆随意变道、交通指示系统不完善、交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交通组织还待进一步优化,道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削减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7、城市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
就业岗位与居住的协调分布、完善的生活设施配套等均能给交通带来好的结果。目前武汉部分区域现状功能较单一,以居住功能为主,不能提供相对平衡的就业岗位,增加大量的交通往返于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之间。如后湖、常青、金银湖、南湖等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不仅出行距离长,而且其中机动车出行比例高,高峰时段道路双向流量分布不均匀,潮汐现象明显,高峰时段易出现拥堵。
8、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武汉市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多个建设阶段并存,既有大规模的轨道建设,也有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既有快速路网的建设,也有次支路的建设;既有道路的新建,也有道路的升级改造。武汉市现有各类工地近5000个,其中在建交通项目约300个。这些项目基本位于城市干道和交通的主流向上,施工将占用一定的道路资源,减少实际交通供给,将给原本拥挤的道路新增巨大的压力。
上述原因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般原因,但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带来的出行的结构不合理,则是导致交通节点拥堵的深层原因。仍以武汉市为例,通过一些典型片区进行对比分析。
1、武汉典型拥堵片区分析。
(1)青年路新华路片区。该片区指青年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和新华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所夹区域。长约4公里,宽约0.8公里,面积约3.3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5.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间距平均300米,最小间距180米,最大1000米,仅有2.5纵和10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极不均匀。是汉口地区典型的堵区。
其主要原因是该范围内有中山公园、北湖、西湖等公园,又有多个大型居住小区。这些致使公用道路上一般长达300至1000米无连通道路,各小区都像一个口袋,各口袋的出口都连接到一条主次干道上,同时利用同一条道路出行,导致拥挤。各小区内部道路不对外,利用率极低,致使小区外部公用主次干道使用功能不明确,既当小区支路(短距离出行),又当干道使用(过境交通),同时又是步行道和非机动道。这导致公用道路功能混杂,断面过宽,道路宽度往往是50米以上,含6条机动车道+两边5米左右的非机动车道+5米左右的人行道。另外,因为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内部不可能将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小区居民对外出行率高,且主要依靠私人交通工具(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这样又导致私人交通工具购置率高和使用率高。
(2)中南路、武珞路、卓刀泉北路和八一路围合的片区。该片区长4公里,宽0.9公里,面积约3.8平方公里,路网最小间距880米,最大2200米,仅有2纵和4横贯通的道路网络,公用路网密度仅3.4公里/平方公里,路网分布极不均匀。该片区分布着武汉大学、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洪山公园等,内部道路均不能对外使用,公用道路贯通性极差。是武昌地区典型的堵区。
2、武汉典型畅通片区分析。
(1)汉口老租界片区。该片长4.0公里,平均宽约1.0公里。该片区面积与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相当,约4.2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平均间距150米,最小路网间距100米,最大200米,有5纵18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均匀。
该片区除中山大道江汉路段拥堵外(为商业密集点),其余道路均全日不堵车,且道路断面均很窄,大多2车道﹢两边2—3米人行道,该区域多采用单向交通组织,公交线路布置合理,交通顺畅。
(2)青山区南干渠片区。该片区长3.3公里,宽1.2公里,面积约4.0平方公里。该片区道路分布均匀,平均间距200米,公用路网密度9.2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约为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的2倍。该片区道路断面均不是很宽,2车道居多,两边2—3米人行道,公交线路布置合理,整个片区交通畅通,流量分布均匀,市民出行便捷,步行也极方便舒适。
3、国际先进城市路网分析。
日本东京都总面积2186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汽车保有量460万辆,人均0.36辆;北京市域面积1680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961万,机动车保有量480万辆,人均0.25辆。由于人口密集,交通堵塞也曾是东京市府面临的难题。尽管现在也经常堵塞。东京都人均机动车比北京多,路比北京窄,其解决交通拥堵除了靠公共交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非常完善的路网格局,缓解了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状况。
东京中心城(区部)621平方公里(与武汉主城区相当),道路总长约1.18万公里,道路总面积9834万平方米,道路面积率约16%,路网密度为19.03公里/平方公里,约为武汉主城区的6倍。东京路网主要由街道、小区内部道路(是贯通的)和高速路组成。中心城区路网分布均匀,道路平均间距为100米,很少有被大院分隔的情形,很多楼宇四周均有道路可通行,道路之间的间距为30—40米。
从以上各片区路网和交通运行的差异分析可知,武汉市部分片区内的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大单位自成体系,严重分割道路,造成路网格局不合理,从而形成大尺度、低密度的城市路网,带来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而同时公交体系不完善又促使市民依赖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最后大量交通集中于主干道上,且主干道上交叉口主要依靠信号灯转向,容易引发主干道交叉口的严重堵塞。构建小尺度、高密度的路网,减少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这是改善交通拥堵的关键。为此建议:彻底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城市的交通不能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城市开发需要统筹安排,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让道路相互贯通起来,形成密集的路网,路网间距应控制在200米之内,路网密度应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一方面能够有可能充分组织单向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提供大量的沿街商铺,解决就业。减少甚至废除主干道。封闭的小区、大单位是造成堵塞的原因,主干道+信号灯的通行方式则是形成堵塞的载体。建议将目前规范规定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城市路网体系逐步调整为“快速路+街区道路+街区内部道路”的体系,近中距离出行依靠街区道路,长距离出行依靠快速路、无信号灯。通过路网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改变市民的出行习惯和方式,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由当前的私人交通工具(大量小汽车、大量电动车、大量自行车)为主,公共交通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私人交通工具(少量小汽车、少量或无电动车、少量自行车)为辅,公共交通为主的新模式。
[2]邓毛颖:广州市交通运行特征分析及改善途径[j].城市问题,2010(11)。
[3]杨向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12(1)。
[4]高明华、张正河:关于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09(10)。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四
随着智慧型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学校仅靠门卫对机动车辆进行管理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建设视频车牌识别管理系统,利用电子设备抓拍车牌号对车辆进行身份识别、分类管理,可以有效管控进出校园的车辆,极大改善校园交通环境。
视频车牌;识别管理系统;校园交通;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进出大学校园的车量也成倍增加。校园空间大,停车基本不收费或者收费低廉,且没有时间限制,除了学校公车和师生的车辆之外,很多社会车辆也随意进出或者想方设法进校园停车。以扬州大学为例,目前,校内公车和师生拥有的私家车已达3000多辆。除本校机动车辆(以下简称车辆)外,还有一些社会人员以借用校内体育场馆锻炼、周边住宅小区停车困难、社会停车场收费较高等为由,千方百计将车辆驶入校园。相关统计显示,学校4个校区的10个校门每天车辆进出量达一万余次。庞大的车流量,不仅给学校交通管理带来困难,还给师生带来安全隐患。其中,社会车辆借道穿行、不服从校方管理、不遵守交通规则行驶和乱停乱放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校方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学校如何有效管理进出校园的车辆,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模式下,学校一般采用加强校门管理、印制《机动车专用通行证》等方式对进出车辆进行管控,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方法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车辆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些门卫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有的门卫认真负责,会认真询问、查验进入车辆;而有的门卫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甚至有极个别人在收受车主香烟等礼品之后就予以放行。
1.2《机动车专用通行证》辨识困难学校虽然在通行证的制作与发放上遵循号码与车辆对应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检查中发现车证不符现象不在少数,多为车主互相借用,更有甚者使用假证、伪证蒙混过关。
1.3难以有效管控校外车辆进校学校对外交流广泛,各类活动多,且情况复杂,而一些车主使用各种借口进入校园,仅靠门卫询问式的管理,无法对其进校目的进行甄别,也难以有效管控校外车辆。1.4夜间及节假日管理松散夜间及节假日,门卫人员的管理往往容易出现松懈情况,如校门处无有效的物理隔离,容易形成管理漏洞,一些社会车辆会趁机进入校园。
学校使用什么类型的门禁管理系统比较合适呢?经调研,部分高校已建成并正在使用的门禁管理系统主要有刷卡式门禁管理系统、射频式门禁管理系统、电子标签识别系统和视频车牌识别管理系统,这几种门禁管理系统各有利弊。
2.1刷卡式门禁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近距离票箱机读ic卡方式来识别进出车辆的权限从而对车辆进行管控。其优点在于成本低、技术成熟,但卡片易磨损、寿命短,同时卡片容易被复制,无法做到卡与车唯一对应,而且外来车辆进出时需要取卡、换卡,通行速度较慢,容易引发拥堵。
2.2电子标签识别系统该系统在校门处安装接收设备,通过远程读取车辆唯一的电子编码(rfid标签)来识别进出车辆的权限从而对车辆进行管控。其优点在于识别率高,标签本身价格低、体积小、无需电源支持,目前,很多城市在汽车年检的绿标中加入了该项技术。但是,该技术的普及率不高,对没有标签的车辆识别和记录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装其他的车辆识别设备进行辅助管理。
2.3视频车牌识别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数字摄像设备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通过采集车辆牌照图像,完成车牌自动识别,实现对车辆的分类管理。
车牌号既是车辆的外在身份标识,也是其固有属性,通过视频抓拍车牌对车辆进行身份确认,是今后车辆识别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特点和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牌号具有唯一性,通过车牌号识别车牌身份,解决了一卡多车、卡丢失、卡损坏等原因带来的难以管控进出车辆和识别困难等问题。
(2)车辆进出时,摄像机通过拍照自动记录相关信息,有效解决了因发卡、换卡引发的车辆拥堵问题。
(3)与其他识别系统设备连接方式相比,视频车牌识别系统采用tcp/ip网络方式,布线、施工、维护更加容易、便捷。
视频车牌识别管理系统的车牌识别、车牌的有效性判断、开闸指令的发出由摄像机独立完成,有效降低了系统对网络和服务器的依赖,增强了扩容能力,能够适应学校多校区、多校门同时联网管理的需要。视频车牌识别管理系统采用3层网络架构:第1层为管理中心服务器,对停车系统集中管理设置,实现内部车辆准入授权,提供进出口通道参数、外部车辆收费方案等设置,能够查询、统计各种报表:第2层为岗亭客户端,门卫可以对道闸进行工作监控与业务操作,实现显示出口图片,查找相应的入口图片、入场时间,计算停留时间及费用、收费开闸等功能;第3层由出入口硬件和前端检测与信息发布设备组成,通过接受管理中心服务器的控制指令,实时信息显示。视频车牌识别管理系统主要由管理计算机、地感线圈、摄像机、道闸和信息显示屏组成,当车辆驶入或驶出通道时,车轮压地感线圈触发安装在入口和出口的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摄像机抓拍、识别、处理车辆的车牌信息,并将识别结果传送到管理计算机,管理计算机根据识别结果查询数据库。对于已输入数据库的车辆牌号,系统对比匹配后发出指令,闸机自动抬杆放行;对于未输入数据库的车辆,需门卫手工抬杆放行。
视频车牌识别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了对进出车辆的分类管理。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对车辆实时授权,由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
5.1减少车辆拥堵现象系统内车辆在15km/h的速度下,摄像机可抓拍车牌并进行比对,道闸自动抬杆放行,从识别到抬杆放行约为2秒,从而减少车辆排队拥堵现象的发生。
5.2对社会车辆精确收费社会车辆进入校园时,需经门卫手动抬杆放行;出校门时,系统拍照并自动匹配入校时的信息,根据收费方案核算收费金额并显示在岗亭管理程序界面上,从而实现对社会车辆的计时收费管理。
5.3杜绝社会车辆借道穿行和随意进出现象多校门建设管理系统时,可根据校门实际情况分为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两类。有人值守的大门设收费岗亭对所有车辆开放;无人值守设备只对系统内车辆提供自动通行服务,车牌识别摄像头在无人值守的模式下,自动完成车辆信息核实、比对和道闸抬杆放行等流程,系统外车辆无法通行。围绕视频识别管理系统的安装和使用,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思考。
第一,系统建设布局的合理性。学校校门空间有限,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保证机动车进出的便捷性外,也要充分考虑行人及非机动车通道。学校毕竟是以学生为主,而学生进出校门一般采用步行和非机动车两种方式,如果非机动车道预留过小,在上下班、上下课高峰时段极易造成交通拥堵,引起师生不满。
第二,门卫工作内容的转变与管理。系统建成后,门卫的工作管理内容有了新变化。一部分门卫从管理员转变为收费员,校方需要根据业务实际做好人员选拔和专业培训;另一部分门卫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对车辆和行人管理上,一方面要积极协助收费员做好对社会车辆的询问和引导,减少因跟车太紧发生逃费现象,另一方面加强对行人及非机动车辆的管理,制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进入机动车道,防止道闸落杆伤人。
第三,车牌识别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从实际的使用情况看,视频车牌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虽然误差比例较小,但由于校园车辆进出量大,还是给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一些系统内车辆因识别错误无法顺利进出校园,极易引发车主的不满。同时,除车辆车牌本身污损无法辨识外,技术部门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太阳直射下车牌因阴影识别错误、字母识别错误等情况。
第四,符合学校管理要求功能的开发与实现。目前,管理系统平台主要是针对社会停车场的情况进行功能开发,从车辆的分类及管理上看,相对简单。而学校车辆多、类别多,情况复杂,有一些特殊需求系统暂时还不能实现,如车辆分校区、分时段的管理;对部分车辆限时、限校门进出;使用停车抵用券车辆多次进出的统计;同一车辆进出不同校区、校门的计时收费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技术部门进行专项开发。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五
交通拥堵是指一种车多拥挤且车速缓慢的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交通拥堵的社会。
论文。
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要:
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和治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意义。
关键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在机动车的拥有量及道路交通运输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各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交通面临的严峻挑战,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交通是影响和带动整个城市功能布局发展、改善人们居住生活与出行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是交通安全威胁、环境污染、能源和土地的大量消耗、严重的经济损失等危害,它严重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和谐发展的瓶颈。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城市交通拥堵是指某一时空由于交通需求和供给产生矛盾所引起的交通滞留现象,是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不能满足当前交通需求量而又得不到及时疏通的结果。这是由陆化普编写的《解析城市交通》一书中对于交通拥堵的解释。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交通拥堵的含义各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在城市干线街道服务水平等级划分中,将车速为22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挤车流。日本建设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计划时,确定一般道路拥堵长1km以上或拥堵时间10min以上为交通拥堵,首都高速公路拥堵量(拥堵时间×持续时间)在15hkm/d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中国对路口和路段的交通拥堵有以下规定:对于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当车辆在三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拥堵的状态;当车辆在五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严重拥堵的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上排队长度超过2000m时,视该路段为拥堵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排队长度超过3000m时,视该路段为严重拥堵状态。
二、国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交通拥堵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行车速度降低,耗油量增加,导致燃料费用的增加;同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严重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交通拥堵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美国得克萨斯州运输研究所对美国39个主要城市进行研究,估算美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410亿美元,12个最大城市每年的损失均超过10亿美元。据估计,2000年美国因交通碰撞事故、交通拥挤以及噪声污染等耗费的社会成本达到4060亿美元,其中84%属于交通事故损失,15%属于交通拥挤损失,1%属于噪声污染损失。2005年,美国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延误预计将超过110亿小时,预计到2020年,因交通问题而造成的损失每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
据加拿大交通部2005年发布的城市交通运行报告表明,加拿大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亿加元。在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交通参与者的时间损失价值123000亿日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亿、5000亿和50亿——500亿欧元。
国外很多城市在经过了城市拥堵之痛后都积极寻求治理良策,尽管模式各有不同,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识。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辅以其他的管理手段,比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等。在美国,随着城市道路和公路拥堵的加剧,联邦条例规定在一些地区发展和实施拥堵管理系统。
三、国内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出行的舒适性、快捷性,中国机动车拥有量及城市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导致交通的进一步恶化。(职教论文)同时中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交通意识难以跟上形势。由此导致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能耗、环境污染也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一,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解决现实的交通拥堵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对策与建议。2000年,国家建设部和公安部开始联合实施“畅通工程”,以促进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各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并且开始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蔓延;中小城市也普遍出现了交通拥挤现象。2010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组长、科学家牛文元的研究成果表明,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交通拥堵还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许多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经历着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的转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加。而中国大城市布局主要是单中心的城市布局,中心区的人口、居住区和工商业区密集在一起,出现的发展趋势就是“摊大饼”。道路交通使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行。
另一方面,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形态可以决定城市交通需求的总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该区域内的交通结构。大城市主要是以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造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无法跟上房地产的开发速度,导致区域交通拥堵。两方面因素导致中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低速度行驶同时增加了排污量,导致环境恶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时交通拥堵将呈“灾难性”状态。
目前,北京市城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50%以上,市区183个主要交叉口中,严重阻塞的达到60%;上海市中心区高峰期的道路平均车速不到20km/h。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nox、co的比例已经高达46%和63%,上海市机动车co的排放比例在1996年就高达6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披露,北京将出台拥堵收费管理政策及相应配套措施,并重点建设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拥堵收费监测评价系统等。汽车尾气是造成pm2。5的最大元凶,收取交通拥堵费对减少汽车出行数量有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也日趋紧张。为了不影响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通过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特性及影响因素,对交通拥堵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选择,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指标的量化方法,为交通拥堵管理、道路交通系统优化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和控制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六
(一)调查目的。
为了能深入地了解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我们组针对郑州市交通现状的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此次调查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调查郑州市交通现状及市民对目前道路规划,乘坐公车的情况;
2、希望能引起郑州市民对交通状况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权益;
3、我们将据此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为相关部门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二)调查时间。
1、本学期第8~11周完成调查、采访、考察;
2、本学期第12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并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撰写调查查报告。
(三)调查地点。
以郑州火车为中心,三环以内的大致范围是郑州市的繁华地带,车流量最大,是交通拥堵高发区。特选出以下地点中进行调查:1.惠济区,2.金水区,3.二七区,4.管城区,5.中原区。
(四)调查对象。
由于调查属于抽样调查,调查对象的有限性,为使调查具有代表性,这就需要调查对象要尽量多包括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本调查以选出的调查地点的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分别在公园、车站、餐饮店、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进行随机抽样。
(五)调查方法。
3、实地采访,采访对郑州交通状况了解的一线人员,如十字路口的交通协管、交警、社区居民等。
(六)调查人员学院:xxxxx。
班级:xxxxx成员:组长:桃李华年。
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
(七)调查分工。
2、完成调查后,组长对材料进行汇总,组织调查问卷的统计工作,并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据郑州市交巡警支队发布消息,20xx年郑州市新车上牌突破26万辆,截至20xx年12月31日,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82.9万辆。另据郑州车管所提供的数据,20xx年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郑州市机动车从新中国成立到100万辆整整用了58年时间,而从100万辆到182.9万辆,只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
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如果把所有机动车按车身长5米的平均值计算,将郑州市182.9万辆车首尾相连长度可达9000公里。目前,郑州市区共有道路737条,合计长度1232.3公里,如果这182.9万辆车都拥上郑州主城区道路,并起来能有7排,叠起来能放7层。
路与车的矛盾在日益加剧,行与停的民生诉求在日益高涨,城市造路的速度似乎永远跟不上新车上路的速度,漫漫行车路上,人人都在上下求索,积极寻找改善良方。我们通过调查撰写出一份关于郑州市交通拥堵情况的调查报告,反映出当前郑州市的交通状况,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郑州市机动车数量增加是必然趋势,车辆迅猛增长也造成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堵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不断,使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
例如,调查问卷“1、请问您现在拥有可代步的私家车吗?”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可以看出,调查人群中有车的约占到18%,而没车并且不打算买的人数所占比列最小,而没车打算今后买的人数高达68%,可见够买私家车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所以郑州市机动车数量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
另外,从调查问卷“6、以下哪些是您购买私家车的原因?(限选三项)”关于调查买车原因调查分析也可以看出购买私家车是增长趋势,其中63%的人把汽车当做上班、上学代步的工具,近一半人购车出于本身爱车以及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三分之一左右人认为是组建家庭的需要以及商务需要。此外,政府又出台了一些好的刺激汽车消费政策也起到一定作用,所以车辆增加是合情合理的。
调查问卷“2、请问您每天平均在堵车上花费多少时间?”的调查结果如右图,有将近30%人每天在堵车上平均花费1至3小时,由此可见郑州市堵车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如果在节假日,上下班时间,堵车更是严重。造成交通拥堵的不仅与车辆的日益的增多有关,还有与其他因素有关。
从调查问卷“3、您认为城市拥堵与道路规划不合理有关吗?”结果来看:61%的市民认为人道路规划不合理是城市拥堵的一部分原因。
私家车数量过多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缓解道路拥堵的情况,乘坐公交车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也是一个改善交通拥堵的一个措施。关于公交车使用调查问卷设计题目有“4、您使用公交车的频率是?”和“5、以下理由哪些是您不选择或减少使用公交车的原因?(多选)”。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可以看出,关于市民不选择或减少使用公交车的原因,有80%以上的人因为公交车等待时间长且速度慢,75%的人认为公交车环境不好。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七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在建设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背景下,将cad技术引入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中,构建基于cad技术应用的公安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加强公安技能的培训,为提升公安队伍科学管理的能力奠定技术基础。
cad技术;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动态性的专业,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两个方面。交通系统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的复杂巨系统,其自身又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执法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中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和谐发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实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高等教育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创新、重条件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视训练学生的警务执法技能,而忽略对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一名卓越的警务人才,不仅需要灵活掌握警务执法技能,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
(2)资源配置不佳,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随着公安院校办学规模、专业数量、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日益突出,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也必须随之不断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由原来的大专变为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配套条件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公安院校实习基地资源较为丰富,多为地市级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但是校内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佳,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配备还处于初级阶段。
(3)课程设计单一,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由于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条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虽然也开设了相关交通工程设计类课程,例如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但存在单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间交叉融合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对学生决策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停留于理论认识层面等问题。交通管理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目前的课程培养体系偏重理论讲授,学生缺乏对理论的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同时,由于交通具有不可实验性和不可再现性,很难在实际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进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以及虚拟再现的手段,可以为交通管理工程相关课程的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cad(computeraideddesign)技术,又称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持,进行产品和工程的方案设计、解析计算、判断优化、分析评估和详细设计的一门技术。[3]cad技术由于其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优化评估能力以及虚拟仿真能力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交通管理工程这类综合实践性专业中进行应用,对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两大方面,课程涉及数学、物理、运筹、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基本掌握专业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创新能力。通过采用cad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可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时,学生可通过对transcad软件的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
(2)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专业特点,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务人才。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时,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认为交警的主要职责就是路面执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对于cad技术的引入及学习,可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例如交通设计、道路工程基础、交通事故勘测、交通仿真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3)提升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内在机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这导致了解决方式的复杂与多样。[4]比如在交叉口设计或交通事故勘测中,一般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绘制图纸。这些设计任务的完成,若用手算笔绘,工作量很大,花费太多时间,局限学生的创新思维。若在这些设计中增加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基本都输送到公安实战部门,学生所需具备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在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在专业培养中增加cad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1交通事故处理。
autocad软件是美国autodesk企业开发的一个交互式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及三维的绘图设计,[5]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6]由于autocad软件操作简单、绘图精确,且提供二次开发环境,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仿真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兼容,在交通行业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交通事故处理流程中,需要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勘测,绘制精确的事故现场图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目前,交通实战部门人员主要通过现场手绘《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进行存档,绘图过程繁琐且不精确,绘制的图纸不易存档保存。因此,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可以借助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现场勘测图,如图1所示为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测图,图中可清楚详细记录事故现场情况,对事故发生时的地点、车辆运行轨迹、碰撞类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4.2交通系统仿真。
交通系统仿真可以动态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种交通现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为和各种类型道路交通流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复现交通流的时空变化态势,深入地分析车辆、驾驶员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征,有效地进行交通系统的规划、组织与管理、交通能源节约与物资运输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借助交通系统仿真对所提出的管控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因此,对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学习及应用。如图2所示为行人过街行为仿真,通过vissim软件对设计的行人过街信号配时方案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图3所示为道路交叉口交通仿真,模拟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态,从而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
4.3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优化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缓解道路拥堵提升路网运行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交通辅助技术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的优化与评估,能够有效提升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效率与科学性,并能够进行事前评估与对比分析,更好地为交叉口交通管理提供有效依据。syn-chro软件是一款交通信号辅助配时设计工具,并具备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仿真、区域协调控制、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等核心功能。同时,该信号辅助配时软件还具有与主流的交通仿真软件corsim、transyt-7f、hcs等的接口,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价值。synchro交通信号协调及辅助配时设计软件包含syn-chro、simtraffic、simtrafficci、3dviewer、warrants等的组件,能够实现交通仿真、三维场景生成、独立交叉口评估等功能。synchro兼容hcm2010、mutcd2009等重要的国际重要规范标准,为交叉口的评估与信号优化提供了标准化的辅助决策流程。
将cad技术引入到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加强学生的公安技能培养,为交通警察队伍输送综合型、应用型的警务人才。作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努力探索新的领域,挖掘新的技能。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软硬件设计条件,将应用和开发结合起来,将cad技术广泛并巧妙地应用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中。
[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
[2]康君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7-9.
[5]戴学臻.交通工程cad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3.
[6]尚守平,吴炜煜.土木工程cad[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7]隽志才.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八
首先,在定性分析上,张攀春认为拥堵产生的原因是资源过分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布局规划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公交系统等,郏国中从人文关怀、宏观调控、普法教育和经济杠杆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治理交通拥堵。张文富从汽车消费主义视角探讨了拥堵问题,认为是中国人浓重的汽车消费主义情节激化了城市交通矛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常规方法,还需要人文思维。
其次,在分析交通拥堵上学者运用较多的是博弈模型。贾子若、宋守信通过建立交通参与者抢行的博弈模型、交通参与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博弈模型,对双方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博弈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交通拥堵的对策。曾鹦、李(li)军应用合作博弈相关理论对城市道路拥堵网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讨论了拥堵成本为凸函数和凹函数时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博弈,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针对拥堵应如何收费提出的。罗群,黎玉琴也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建立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各方的行为。
再者,王思瑶,李若水,谭克虎运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交通拥堵指数的影响,并针对各因素分别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案。宋博,赵民通过构建模型。探讨了造成拥堵的微观机制,进而从公共视角出发探讨解决拥堵的各种途径。侯幸,彭时平,马烨比较了北京摇号上车牌和上海拍卖车牌两种机制的成本,为有效解决交通拥堵提出了合理建议。
交通拥堵在增加了额外的耗油费用的同时也理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日益复杂的需求,迫使社会为此支付不必要的外部成本。
(一)时间成本。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加乐意到一二线城市或者城市的中心居住生活,原本是为了节约时间、方便工作和生活。然而,由于交通管理和道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尚未人们的需求同步,反而因为人口在某区域内过度集中造成原本已经高负荷运载的道路更加拥堵,人们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路上。交通拥堵造成了出行者本身及他人巨大的时间成本。
(二)环境成本。
保护环境、控制大气污染,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机动车噪音、振动与废气排放问题日趋突出,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破坏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由交通拥堵而额外引发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更是给城市增加了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
(三)交通意外成本。
以新疆为例,平均每起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约为2494元,损失折款约1233万元。死亡人数达到1932人,受伤人数5422人。机动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造成了巨大的交通经济损失。同时,对伤亡者家人的精神伤害同样无法避免。
(四)资源成本。
城市交通拥堵对资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及能源的直接利用与消耗。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尤其是综合运输通道所处的区域,一般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对土地的利用更加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拥堵的产生与蔓延会增加单位机动车的汽油或柴油消耗,在正常行驶状态下,普通汽车每百公里油耗6~8升,而发生拥堵之后,每百公里油耗增加到10升以上。由此可见,交通拥堵造成了对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浪费。
假设道路上的车辆密度与出行者的出行成本相关,如图所示,d为交通出行需求曲线,mpc曲线代表在不同的道路行驶车辆密度水平下,驾车人所要花费的边际个人出行成本(包括了驾车人承担的货币成本和出行时问换算成本),msc曲线代表驾车人的边际社会出行成本,mpc代表边际个人出现成本,交通拥堵会产生负外部性,因此边际社会成本要高于边际个人成本。当车辆密度小于ka时,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边际个人出行成本相同,出行者互不干扰。当车辆密度大于ka时,开始出现拥堵,由于每个出行者都按照边际个人出行成本进行决策,因此此时的车辆密度为kb,对应的交通流量为qb。从社会最优的角度出发,车辆密度最大时对应的交通流量也应最大,而此时的交通流量并未是最大值。这是由于对应社会最优交通流量的均衡点为边际社会出行成本与出行需求曲线d的交e,均衡车辆密度为ke,对应的交通流量qe为最大。因此,若按照边际社会成本来做出行决策时,可以达到最大的交通流量qe,车辆密度为ke。点bce围成的面积就是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
参考文献:
[5]曾鹦,李(li)军.合作博弈视角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收费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22(1):9-14.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九
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为了办好亚运会、创造新生活,2010年广州采取一系列“保畅通、保运输”的工作措施,改善了重点拥堵区域、拥堵路段的交通状况,提高了广大市民的出行质量,圆满完成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交通保障任务。
随着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市民出行中心聚集效应日趋明显,广州中心城区已呈现交通拥堵趋势。当前广大市民群众十分关注亚运后交通拥堵治理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市交委牵头组织市有关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交通改善综合措施,将城市交通综合整治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广州交通现状情况目前,广州全市机动车拥有量达到214.5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161万辆,2010年新车上牌量超过30万辆。广州市近五年私人小客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2.1%,私人小汽车千人拥有率已高达90辆/千人,表明我市私人小汽车正处于快速增长期。2010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为59.6%。
2009年底,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晚高峰中心城区主干道平均车速为18.7公里/小时。亚运前2010年4月晚高峰全市60条主要道路中,速度低于20公里/小时的道路约15条,占25%。有数据显示,目前晚高峰中心城区主干道平均车速为21.4公里/小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013年交通拥堵范围将扩大至大部分中心城区,主干道平均饱和度预计将达到0.9以上,平均速度降至20公里/小时以下将成为常态化,交通形势令人堪忧。
二、工作思路。
总结广州近年来交通发展情况,以“正本清源、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为原则,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利用公共交通设施积极引导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持续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重视交通需求管理,引导机动车有序增长和合理使用;重视交通智能化发展,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建立逐步缓解交通拥堵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总体目标。
积极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到2013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力争达到65%,到2015年力争达到70%;研究制定符合广州实际的交通管理政策;基本形成内部交通和过境交通相分离、通勤出行距离和时间相对减少的交通格局;建立完善职责清晰、协同联动的交通畅通保障及整治机制;力争中心城区干道车速保持不低于25公里/小时,用3年的时间重点发展公共交通,缓解中心城区交通节点拥堵,交通状况不再恶化,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用5年的时间促进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可持续协调发展。
四、工作措施。
借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管理经验,广州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措施分为八个板块1。
共30项措施。归纳起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加强交通基础建设,包括第一、二、三板块共15项措施;第二大类调节交通流量,包括第四、第五板块共6项措施,第三大类加强交通管理,包括第六、第七、第八板块共9项措施。
具体如下:
(一)加强城市规划,实现中心城区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的匹配。
1.加快构建两个新城区,提升三个外围城区,抽疏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根据《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纲要》,构建两个新城区(东部山水新城、南沙宜居滨海新城),提升三个外围城区(花都城区、增城城区和从化城区),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不断完善综合配套和城市服务功能,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人口的反磁力,截流新增人口并将部分中心城区的人口吸引过去,达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交通的作用。
2.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建设总量增量和开发时序。
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建设审批制度,加大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估对项目报批的决策影响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增量,调节建设项目开发时序,鼓励外围组团的综合开发和公共服务配套。对中心城区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突破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容积率指标。
3.按照国家标准落实配套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等国家标准,规划建设道路、交通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打造六大功能区(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白云新城、白鹅潭、广州南站、白云空港);进一步完善开发项目与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接管、同步投入使用的制度。分区域按差别化原则修订实施建筑物停车位配建标准。
4.对中心城区货运市场、批发市场实施规划调整和清理、整治或搬迁。积极推进我市“中心区、过渡区、发展区”货运业布局调整,加快落实“发展区”内物流发展用地,加快推进“发展区”物流园区、新型货运站场的规划建设。结合城区外围搬迁安置场地的落实情况,积极稳妥采取清理一批,土地置换一批,旧城改造一批,经营转型一批等分类措施和办法,适时加强货车交通管制措施,分步推进落实增槎路等路段沿线货运市场、货运停车场的搬迁撤场工作。
结合《广州市商贸网点布局发展规划(2006-2020)》、《广州市产业物流发展规划(2010-2020)》,加快外围区域批发市场的建设,对接物流(配送)园区,积极稳妥、适度有序地实施中心城区批发市场的清理、整治或搬迁。
(二)加强道路网结构完善和外围轨道交通枢纽站建设,提高道路网的疏通循环和换乘接驳功能。
5.研究修订道路网结构性完善工程5年实施计划,优化道路网的结构和布局。根据广州道路网的实际,进一步研究优化道路网的结构和布局,切实改善目前中心城区路网级配不合理,部分道路功能紊乱,局部对外交通通道能力不足,局部路段容易出现交通瓶颈的困境,研究修订道路网结构性完善工程5年实施计划,通过优化调整路网解决结构性缺陷。
6.加快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段、改造重要交通交叉口。
结合道路工程前期情况,积极实施道路网改善工程。一是打通断头路,包括同德围地区的三个项目:同康路、石井河东侧西环路、铁路西侧东环路;新建新滘西路过江隧道、白云六线、华南路东延线、改造东南西环、建设如意坊隧道及南北配套道路工程,建设芳村大道、猎德北延线-北环、大坦沙大桥系统,继续推进流花湖隧道和云溪路西延线建设,加快推进新化快速路和广明高速公路的建设等;加快推进花城大道东延线工程、加快推进城西地区的广州发电厂、省广弘食品集团等2条铁路专用线整体拆除并按规划改造为市政道路的工作。二是拓宽瓶颈路段,包括拓宽中山六路、广州大桥、洛溪大桥、客村立交、临江大道面粉厂路段、同德围地区两个瓶颈路段:拓宽上步桥(需同步建设跨北环高速人行天桥)、拓宽西湾路-西槎路等。三是改造重要交通交叉口,包括改造华夏路-金穗路交叉口环岛、冼村路-金穗路交叉口环岛、石化路-广园路立交等。
7.建设安全、连续的步行系统,结合绿道适度发展自行车。
结合中心城区交通改善以及人性化出行的需求,完成一批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设,提供安全、连续的步行系统,同时在有条件区域规划建设自行车道,结合绿道的布局区域适度发展自行车,为慢行交通接驳公共交通提供便利。
8.加快市区外围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站点建设。
加强换乘接驳,科学调节进入中心城区的个体交通。加快市区外围轨道交通枢纽大型换乘公共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完成嘉禾、坑口、海傍、南浦、汉溪长隆等一批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站点建设项目,引导市民通过停车换乘方式进入中心城区,减少中心城区交通流量。
(三)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从“财政优先、用地优先、路权优先、信号优先”等四方面积极建设“公交都市”。
9.建立公共交通发展财政扶持的长效机制。
在轨道交通方面,保持亚运前对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力度;在常规公交方面,一是按照“微利经营”原则,建立公交行业成本标准机制,综合考虑常规行业的适当利润率建立补贴制度,同时加强成本的审计、核定,确保补贴政策的公开透明;二是研究财政对公交车辆提前退出运营的补贴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公交车辆运营期由现在的平均10年调整到6年-7年,改善车况及车容车貌。
10.继续加快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
继续以超常规的建设力度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未来5年预计将新启动11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包括六号线、七号线、八号线及北延段、九号线、广佛线、十一号线(环线)、十三号线、十四号线主线从化及支线知识城、十六号线、二十一号线等。
11.配套公交优先加快推进公交站场和港湾站的建设。
建设用地,加快推进相关征地拆迁工作,按照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办理前期报建手续,到2015年前建成公交站场16个,新增公交站场用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其中西朗等公交枢纽站8个、珠江新城等首末站8个,同时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港湾站改造及公建配套的公交站场建设工作。
12.推进早晚高峰公交专用道的施划。
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对公交路权优先的支持力度,在现有公交专用道128.5公里的基础上,要加大对中心城区早晚高峰公交专用道的施划力度,使总里程超过300公里,实现公交车辆早晚高峰较快通行。
13.研究新建公交优先信号系统。
对已设置公交专用道、公交线路密集、客流量较大且交叉口有条件的主干道进行公交优先信号配置。通过配置公交车辆感应信号系统或在路口设置公交优先交通感应信号,灵活调整交叉口信号周期、信号相位,确保公交车辆优先通行,进一步提高常规公交的运输效率。
14.加大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运力投放力度。
根据《2011年-2015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方案》,加大轨道交通列车的供给,预计到2015年一、二、八号线车辆将增购车32列(192节车厢),三号线增购车26列(156节车厢),五号线增购车32列(192节车厢)。
结合客流的需求,加大力度增加公交车供给,优先投放到中心城区外围公交线路,方便市民乘坐。到2015年中心城区初步计划新增公交车3000辆(含30辆18米brt公交车)。
进一步完善出租汽车运力科学投放机制。综合考虑大容量公共交通发展、出租汽车行业营收及稳定情况等因素,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租汽车运力投放机制。
15.加强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接驳。
对于中心城区开展公交线网常态化的调查,优化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设置,完善地铁站和公交站之间的换乘指引,进一步提升广州大道北、白云新城、嘉禾、龙归、钟落潭、滘口、东晓南、沥滘、岑村、天河软件园、科学城、长洲岛等16个市区外围结合部的公交接驳地铁服务水平,以及公交与珠江新城apm的接驳。
(四)逐步提高中心城区机动车使用成本,加大城市交通组织管理力度。
16.优化调整广州市域停车场差别性收费。
适时适度提高停车收费标准总水平,增加机动车使用成本。利用价格杠杆,引导个体车辆多选择城市外围停放,引导市民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进一步推进停车收费标准差别化政策,提高停车位的使用效率,试行住宅配套停车场也按区域级别实行差别性价格政策,适时调整我市收费区域级别划分,加强和规范对占用道路停车经营的管理。
借鉴新加坡和伦敦等城市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调节车辆数量的经验,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在广州市部分重点道路交通拥堵区域实施征收交通调节拥堵费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论证,研究提出符合广州实际的交通调节拥堵费的时段、范围、定价基准和收费形式,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择机实施。
18.优化中心城区道路单向交通组织。
根据中心城区区域道路网络结构特点,结合路段交通流方向特征,选择有条件的区域道路实施单向交通组织,简化交叉口交通组织,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五)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引导机动车有序增长。
19.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货车交通管制。
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货车交通管制,分离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进入中心城区。分离环城高速过境交通,提高其承担城市内部交通功能的作用,从而缓解其他主干道交通压力。在目前货车交通管制范围的基础上,分步将环城快速路纳入市区货车交通管制范围。结合货运物流业的外迁进度逐步收紧管制力度,引导过境车辆通过华快三期、北二环、东二环、东新等中心城区外围的高速公路通行。
20.进一步加强公务车的管理。
机关单位公务用车配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到2015年,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并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各国驻穗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穗机构“领”字头号牌小客车按有关规定执行。
21.研究制定中心城区特殊路段或特殊时期临时性交通限行的相关措施。借鉴广州亚运交通保障经验,为保障中心城区重点主干道或区域的道路顺畅,研究特殊区域、特定时段的中心城区重点主干道或区域交通限行措施。
为做好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的道路交通保障,研究中心城区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临时性交通限行措施,确保特定时段特定范围市区道路交通顺畅。
(六)推进智能化交通的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22.积极推动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常态化工作。
总结亚运期间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形成全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推进平台的常态化工作。
23.建设交通仿真基础数据公共管理平台。
建设全市统一的交通仿真基础数据公共管理平台,扩大交通仿真应用领域,实现多方式仿真模型的相互衔接,实现各种管理措施的实时在线评估,提高交通仿真的辅助决策能力,实现应急预案、道路施工交通组织、信号控制预案的预评估。
24.推进停车场信息资源共享、停车换乘信息系统及p+r票务优惠系统建设。完善现有的停车场行业管理系统,实现停车场动态信息的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现有停车位资源;在中心区及地铁主要站点周边的大型p+r停车场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及p+r票务优惠系统,提高中心区内公共交通分担率;以珠江新城区域为试点,建设应用停车位预定系统,提高停车效率,减少车辆“巡泊”造成的大量无效交通流。
25.建立交通信息发布系统,优化协调控制系统,加快推进主干道交通可变。
情报板的建设。
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将交通信息、运输信息动态向社会公布;优化主干道协调控制系统,研究应用可变车道信号控制系统;加快推进主干道交通可变情报板的建设,引导车辆提前分流,在东风路、黄埔大道、广州大道、中山大道、环市路、解放路、机场路等道路优先实施。
(七)开展交通拥堵点综合整治,防止中心城区整体拥堵。
认真组织排查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点,研究提出综合交通改善意见,制定和实施具体整治工作措施,按计划完成交通黑点综合整治任务;开展交通整治效果评估,补充完善相关交通改善措施。市级财政每年根据财力情况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交通拥堵点的整治,包括平交路口优化、增设信号灯、标志标线等项目。
加强市中心城区道路排堵保畅通工作机制。一是抽调一定数量的警力,成立市一级交通秩序整治专业队,交通高峰时段作为快速疏导交通机动力量,加强中心城区主干道、交通易堵塞节点的疏导;二是对排查出来的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点,提前制定现场疏导工作应急预案;三是建立“分片管理”及四级勤务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路面民警执勤“见警率”和“管事率”;四是要完善垂直指挥调度机制,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八)加强交通秩序的规范管理,倡导良好出行习惯。
28.加强对路边违法停车及占用公交专用道的执法。
重点加强对路边违法停车的规范管理,加大对主干道违法占道停车的处罚力度,加大对非法占用公交专用道的执法力度,执法范围覆盖所有主干道和公交专用道。
29.提升道路排障救援水平。
对中心城区主干道和高架道路,实现全天候监控车辆运行状况;制定工作预案,遇有抛锚或事故车辆、应急事件时,确保警力和牵引车快速到达现场指挥交通疏导和救援,同时保证应急处置联络的畅通。
30.大力开展文明交通活动宣传。
结合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深入推进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通过开展文明交通主题教育和培训、举办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普及文明交通安全知识,使公民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十
摘要:
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和治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意义。
关键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在机动车的拥有量及道路交通运输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各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交通面临的严峻挑战,严重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城市交通是影响和带动整个城市功能布局发展、改善人们居住生活与出行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是交通安全威胁、环境污染、能源和土地的大量消耗、严重的经济损失等危害,它严重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和谐发展的瓶颈。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城市交通拥堵是指某一时空由于交通需求和供给产生矛盾所引起的交通滞留现象,是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不能满足当前交通需求量而又得不到及时疏通的结果。这是由陆化普编写的《解析城市交通》一书中对于交通拥堵的解释。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交通拥堵的含义各国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在城市干线街道服务水平等级划分中,将车速为22km/h以下的不稳定车流称为拥挤车流。日本建设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拥堵对策计划时,确定一般道路拥堵长1km以上或拥堵时间10min以上为交通拥堵,首都高速公路拥堵量(拥堵时间×持续时间)在15hkm/d以上定义为交通拥堵。中国对路口和路段的交通拥堵有以下规定:对于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当车辆在三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拥堵的状态;当车辆在五次绿灯显示的时间内仍未通过路口,则视为该交叉口处于严重拥堵的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上排队长度超过m时,视该路段为拥堵状态;当路段上车辆在行车道排队长度超过3000m时,视该路段为严重拥堵状态。
二、国外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交通拥堵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行车速度降低,耗油量增加,导致燃料费用的增加;同时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严重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交通拥堵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美国得克萨斯州运输研究所对美国39个主要城市进行研究,估算美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410亿美元,12个最大城市每年的损失均超过10亿美元。据估计,美国因交通碰撞事故、交通拥挤以及噪声污染等耗费的社会成本达到4060亿美元,其中84%属于交通事故损失,15%属于交通拥挤损失,1%属于噪声污染损失。,美国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延误预计将超过110亿小时,预计到,因交通问题而造成的损失每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
据加拿大交通部20发布的城市交通运行报告表明,加拿大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亿加元。在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交通参与者的时间损失价值123000亿日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亿、5000亿和50亿——500亿欧元。
国外很多城市在经过了城市拥堵之痛后都积极寻求治理良策,尽管模式各有不同,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识。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辅以其他的管理手段,比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等。在美国,随着城市道路和公路拥堵的加剧,联邦条例规定在一些地区发展和实施拥堵管理系统。
三、国内城市交通拥堵现状研究。
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出行的舒适性、快捷性,中国机动车拥有量及城市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导致交通的进一步恶化。(职教论文)同时中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交通意识难以跟上形势。由此导致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能耗、环境污染也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一,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解决现实的交通拥堵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对策与建议。20,国家建设部和公安部开始联合实施“畅通工程”,以促进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各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并且开始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蔓延;中小城市也普遍出现了交通拥挤现象。,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组长、科学家牛文元的研究成果表明,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交通拥堵还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尾气和噪声这两个交通污染源已成为大中城市主要的污染源,许多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经历着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的转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一方面,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机动车辆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加。而中国大城市布局主要是单中心的城市布局,中心区的人口、居住区和工商业区密集在一起,出现的发展趋势就是“摊大饼”。道路交通使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行。
另一方面,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形态可以决定城市交通需求的总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该区域内的交通结构。大城市主要是以房地产市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造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无法跟上房地产的开发速度,导致区域交通拥堵。两方面因素导致中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使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低速度行驶同时增加了排污量,导致环境恶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时交通拥堵将呈“灾难性”状态。
目前,北京市城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50%以上,市区183个主要交叉口中,严重阻塞的达到60%;上海市中心区高峰期的道路平均车速不到20km/h。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nox、co的比例已经高达46%和63%,上海市机动车co的排放比例在就高达6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披露,北京将出台拥堵收费管理政策及相应配套措施,并重点建设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拥堵收费监测评价系统等。汽车尾气是造成pm2。5的最大元凶,收取交通拥堵费对减少汽车出行数量有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也日趋紧张。为了不影响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通过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特性及影响因素,对交通拥堵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选择,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指标的量化方法,为交通拥堵管理、道路交通系统优化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和控制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十一
引导语:6月07日--08日。每天上午为7时30分--11时30分;下午为13时30分--17时00分;其中6月8日外语听力考试期间,各考试路段附近禁止车辆通行、鸣笛。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2017高考回避交通拥堵方法,欢迎阅读!
参加高考的朋友不可能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的待遇。只能在依法交通的.前提下前往高考地点参加高考。尽管目前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近日下发通知,也只是在依法交通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提供便利。因此,在做高考交通预案时,不要有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想法。
目前汽车出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带来的交通拥堵几乎遍布各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拥堵超过1小时的非常有可能。因此,在做高考预案时需注意如下原则:
安全是最重要的,不论是做什么事情,不论是什么人,安全一定放在第一位。从住处赶往高考地点,最好选择没有道路交叉路口的交通密度不大的道路。尤其是考生头脑对高考专注度高,注意力转移不够,对交通信息观察注意不够,容易引发事故。
从距离上,距离高考地点越近越好。从交通方式上,最好选择步行,其次是自行车(或电动车),再其次就是汽车。交通工具越大,交通可靠性越差。因此,以步行最短距离为宜。
高考很重要,安全不放松。一味专注高考,可能忽视安全。这种想法千万要不得。对待安全像对待高考那样重要。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要过分紧张和着急。按照2017年06月06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通知“对涉考车辆发生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教育警告后及时放行;对发生交通事故的,按照“先考试后处理”的原则取证后先予放行,事后妥善处理”的要求处理。相信交警会在现场除办理必要手续外,会把高考放在第一位。
为提高考生对高考的专注度,减少考生对交通的分心状态,建议家长陪伴考生并分担考生的安全出行。高考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体力、情绪三者高度集中的活动。考前心理调节也很重要。调节得当能发挥超常,调节不当发挥失常。因此,家长此时应以考生为中心,做好全面的后勤(包括交通)工作。否则,将分心高考,影响考试效果。
目前许多驾校在高考期间,进行相关的爱心活动。考生可以向驾校等有关部门求援帮助。一方面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在汽车交通安全方面做得比较专业。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十二
城市交通拥堵愈来愈严重,大都市变成了“大堵市”,交通拥堵成为一种“城市病”。产生拥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无论专家还是普通市民都在思考。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一、武汉市交通现状。
2010年底,武汉市户籍人口为837万,主城区人口483万,主城建成区总面积447平方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8.5公里,城市道路长度约2724公里,道路面积712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国家规范要求(7—15平方米),位于中值区间。2010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4.6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
武汉市道路交通流量主要集中在以过江通道为纽带的主干道上,城区中心的交通拥堵表现为从中心向外围迅速扩散的趋势,其中高峰小时流量大于5000辆的路口从的68个增加到2010年的80个,年均增长6个;高峰小时流量大于1万辆的路口从20的16个增加到2010年的22个。近五年来,武汉市道路运行车速呈下降趋势。2010年三环线内平均车速为20.0公里/小时,较下降0.4公里/小时、2%,较2005年下降6.3公里/小时、24%。
从拥堵的节点分布来看,2010年武汉市交通易出现拥堵的80个节点中,主干路上有64个,占了总数的80%。主要为沿常青路—青年路—武胜路—武珞路一线,拥堵点达18个;解放大道沿线拥堵点14个;雄楚大街沿线拥堵点8个。表明车流、人流都集中于主干道及其交叉节点。
对武汉市出现的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容易发现,武汉市具有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些重要原因。
1、道路网密度偏低。
国家规范的道路网密度标准为5.4—7.1km/km2,武汉市2010年底主城区等级道路密度仅为3.2km/km2,只有国家规范最低值的60%。国际先进城市均非常重视构建高密度的城市路网,如东京、巴黎、纽约、柏林等城市的路网密度都超过10km/km2。
2、道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根据规范,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比例,即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例应为1∶2∶3∶7。2010年底武汉市路网结构比例约为0.7∶2∶2.3∶3.7,主、次干路密度基本满足规范,但快速路、支路相当欠缺,严重制约城市交通快速运行(不快),也影响路网整体效益发挥(不畅)。
3、公交出行比例不高。
大城市的日常出行应以公交为主,其出行比例需达30~50%,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要大。东京、巴黎、伦敦等大都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普遍在50%以上,香港的公交出行比例则达到了90%以上。目前,武汉市公交出行仅为23.8%,离建设部要求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最低标准30%尚有较大差距。其中公交设施中最欠缺的是轨道交通,武汉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仅28.5公里,且不成网,与国内大陆地区2010年轨道通车里程上海420公里、北京336公里、广州236公里等差距十分显著。
4、停车位严重不足。
2010年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达104.6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49万辆),而停车泊位仅有31.5万个。按照国际通行的1∶1.2的泊位供需比例,仅私家车就需要停车泊位59万个,即使现有停车泊位全部用于私家车,缺口就达50%。而香港现有59万辆机动车,但有63.86万个停车泊位,是武汉的2倍。
5、人、机、非没有严格分离,过街设施缺乏。
武汉2010年三环线内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26座,其中人行天桥85座,过街通道41座,与大城市的要求差距明显。如香港现有1169条人行天桥及人行隧道,北京有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共620座,广州现有人行立交规模也已超过270座。
6、管理措施还需加强。
管理措施对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影响极大,武汉存在交通组织不尽合理、占道经营、违章停车、车辆随意变道、交通指示系统不完善、交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交通组织还待进一步优化,道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削减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7、城市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
就业岗位与居住的协调分布、完善的生活设施配套等均能给交通带来好的结果。目前武汉部分区域现状功能较单一,以居住功能为主,不能提供相对平衡的就业岗位,增加大量的交通往返于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之间。如后湖、常青、金银湖、南湖等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不仅出行距离长,而且其中机动车出行比例高,高峰时段道路双向流量分布不均匀,潮汐现象明显,高峰时段易出现拥堵。
8、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武汉市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多个建设阶段并存,既有大规模的轨道建设,也有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既有快速路网的建设,也有次支路的建设;既有道路的新建,也有道路的升级改造。武汉市现有各类工地近5000个,其中在建交通项目约300个。这些项目基本位于城市干道和交通的主流向上,施工将占用一定的道路资源,减少实际交通供给,将给原本拥挤的道路新增巨大的压力。
(1)青年路新华路片区。该片区指青年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和新华路(发展大道—解放大道)所夹区域。长约4公里,宽约0.8公里,面积约3.3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5.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间距平均300米,最小间距180米,最大1000米,仅有2.5纵和10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极不均匀。是汉口地区典型的堵区。
其主要原因是该范围内有中山公园、北湖、西湖等公园,又有多个大型居住小区。这些致使公用道路上一般长达300至1000米无连通道路,各小区都像一个口袋,各口袋的出口都连接到一条主次干道上,同时利用同一条道路出行,导致拥挤。各小区内部道路不对外,利用率极低,致使小区外部公用主次干道使用功能不明确,既当小区支路(短距离出行),又当干道使用(过境交通),同时又是步行道和非机动道。这导致公用道路功能混杂,断面过宽,道路宽度往往是50米以上,含6条机动车道+两边5米左右的非机动车道+5米左右的人行道。另外,因为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内部不可能将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小区居民对外出行率高,且主要依靠私人交通工具(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这样又导致私人交通工具购置率高和使用率高。
(2)中南路、武珞路、卓刀泉北路和八一路围合的片区。该片区长4公里,宽0.9公里,面积约3.8平方公里,路网最小间距880米,最大2200米,仅有2纵和4横贯通的道路网络,公用路网密度仅3.4公里/平方公里,路网分布极不均匀。该片区分布着武汉大学、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洪山公园等,内部道路均不能对外使用,公用道路贯通性极差。是武昌地区典型的堵区。
2、武汉典型畅通片区分析。
(1)汉口老租界片区。该片长4.0公里,平均宽约1.0公里。该片区面积与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相当,约4.2平方公里,公用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路网平均间距150米,最小路网间距100米,最大200米,有5纵18横的道路网络,路网分布均匀。
该片区除中山大道江汉路段拥堵外(为商业密集点),其余道路均全日不堵车,且道路断面均很窄,大多2车道﹢两边2—3米人行道,该区域多采用单向交通组织,公交线路布置合理,交通顺畅。
(2)青山区南干渠片区。该片区长3.3公里,宽1.2公里,面积约4.0平方公里。该片区道路分布均匀,平均间距200米,公用路网密度9.2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区内部路网),约为常青路新华路片区的2倍。该片区道路断面均不是很宽,2车道居多,两边2—3米人行道,公交线路布置合理,整个片区交通畅通,流量分布均匀,市民出行便捷,步行也极方便舒适。
3、国际先进城市路网分析。
日本东京都总面积2186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汽车保有量460万辆,人均0.36辆;北京市域面积1680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961万,机动车保有量480万辆,人均0.25辆。由于人口密集,交通堵塞也曾是东京市府面临的难题。尽管现在也经常堵塞。东京都人均机动车比北京多,路比北京窄,其解决交通拥堵除了靠公共交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非常完善的路网格局,缓解了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状况。
东京中心城(区部)621平方公里(与武汉主城区相当),道路总长约1.18万公里,道路总面积9834万平方米,道路面积率约16%,路网密度为19.03公里/平方公里,约为武汉主城区的6倍。东京路网主要由街道、小区内部道路(是贯通的)和高速路组成。中心城区路网分布均匀,道路平均间距为100米,很少有被大院分隔的情形,很多楼宇四周均有道路可通行,道路之间的间距为30—40米。
四、对策建议。
从以上各片区路网和交通运行的差异分析可知,武汉市部分片区内的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等大单位自成体系,严重分割道路,造成路网格局不合理,从而形成大尺度、低密度的城市路网,带来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而同时公交体系不完善又促使市民依赖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最后大量交通集中于主干道上,且主干道上交叉口主要依靠信号灯转向,容易引发主干道交叉口的严重堵塞。构建小尺度、高密度的路网,减少长距离、跨区域的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这是改善交通拥堵的关键。为此建议:彻底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城市的交通不能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城市开发需要统筹安排,打开各居住小区、各大单位,让道路相互贯通起来,形成密集的`路网,路网间距应控制在200米之内,路网密度应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一方面能够有可能充分组织单向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提供大量的沿街商铺,解决就业。减少甚至废除主干道。封闭的小区、大单位是造成堵塞的原因,主干道+信号灯的通行方式则是形成堵塞的载体。建议将目前规范规定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城市路网体系逐步调整为“快速路+街区道路+街区内部道路”的体系,近中距离出行依靠街区道路,长距离出行依靠快速路、无信号灯。通过路网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改变市民的出行习惯和方式,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结构。由当前的私人交通工具(大量小汽车、大量电动车、大量自行车)为主,公共交通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私人交通工具(少量小汽车、少量或无电动车、少量自行车)为辅,公共交通为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武汉交通发展年度报告(蓝皮书)[r].2011。
[2]邓毛颖:广州市交通运行特征分析及改善途径[j].城市问题,2010(11)。
[3]杨向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1)。
[4]高明华、张正河:关于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10)。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十三
湖北武汉投入292亿资金解决交通“拥堵”
其中包括:4月开工的'二环线汉口段及黄浦路至金桥大道快速通道工程,5月开工的武咸公路改造工程,6月开工的沙湖大桥,9月开工的天河机场3期扩建、三环线东段、江北快速通道、八一路延长线工程,10月开工的机场第二通道,11月开工的鹦鹉洲长江大桥,12月开工的二环线武昌段、地铁3号线汉阳段和4号线2期。
年内将有9个大项目建成。其中,天兴洲长江大桥全线9月建成,三环线南段和东北段、老汉沙公路、文化路、郭琴路年底建成,汉口火车站改造、武汉火车站建设基本建成投入使用,世行城市交通一期项目全面收尾。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十四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小康化,方便化。但也出现了一第一文库网系列的问题是人们生活变得不方便,例如:交通拥堵就是其中一大问题。交通拥堵是近年频发的城市病,这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能源,还污染环境,是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也是广受市民诟病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原因;措施;停车。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表层的原因,更有深层的症结,从不同层次剖析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对于我们缓解或根治城市交通问题意义重大。
1.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太大,而道路设施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部分出于工作和生活出行便利的需要,汽车这个曾经的奢侈品,正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并且随着汽车价格的进一步平民化,这一趋势逐年加快。目前,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535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239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机动车辆已达350万辆,并且每天还以1000多辆的速度增长[1]。与汽车数量剧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交通道路设施由于受到土地、资金和城市规划的限制,建设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相对于巨大的城市汽车拥有量,道路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由此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
2.城市公交设施建设落后,运行效率低下。城市交通可以分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两个部分,公共交通包括传统的公共汽车、电车和现代化的地铁、轻轨。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由于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并且还要有较大的客流量作保证,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建设缓慢。传统的公共汽车系统由于投资小、建设速度快,目前仍是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公交主角。公共汽车作为一种集约型公共运输方式,每小时单向单线载客量在0.3万~2万人次左右,效率较私人汽车高。但是由于受公交线路通达性的影响,再加上其本身常常也是交通堵塞受害者与制造者的缘故,目前城市公交运输整体效率低下,对于争取时间和注重出行舒适度的人群来说缺乏吸引力。
划定的标准――有房、有车,已然成为中产阶层的简单识别标准。出于彰显阶层地位和对面子的偏好,大量本不需要汽车的家庭纷纷购买汽车。
2出于对安全的需要,城市居民有购买汽车的冲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持续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加上近年来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治安状况不断恶化。城市居民出行,尤其是夜晚出行的不安全感骤升。城市是一个人情相对淡漠的地方,人们倾向于通过自我保护和防范来获得安全感,那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主动疏远人群,把自己用一个坚固的盒子封闭起来,于是汽车理所当然地成了私人保镖,这也是城市居民偏好私家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城市交通问题已经变成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据报导,自以来,我国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但仍无法遏制城市交通拥堵的.蔓延。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从们开始的生活、交往都是在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平面生活、平面交通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用高楼大厦解决了居住问题,却把交通问题长期地搁置起来了。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一,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的人口大量地增加,增加了对交通的压力。第二,社会的发展又使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也对交通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第三,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出行小车化,这对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交通仍然停留在地面上,平面交通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单位面积的交通负荷随之增加,必须采用立体交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2.1采用轻车高架道路解决小车出行。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小行出行问题。我国销售了1300万辆汽车,其中乘用车占70%以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解决小车出行的问题,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专为轻型车辆设置一层轻车高架道路。轻车高架道路主要通行轿子、商务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的高架道路。
价大大降低,同时,由高架道路的桥墩大大减小,这样就占用地面道路也大大减少。
现在城市的道路建设一般采用环线方案,可设环线上架设高架道路,在环线的交叉路口架设高架桥以提高轻车的通行速度。
2.2采用慢车高架道路解决自行车电平车出行。
在轻车高架道路的下面,可设一层慢车高架道路。慢车高架道路主要通行自行车,同时也可以把电平车,摩托车纳入慢车高架道路。
自行车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交通方式。但是,提倡归提倡,真正做起来十分困难,原因是随着车辆的增加、道路的拓宽,骑自行车出行变得愈加困难。另外自行车与轿车相比路权较弱,在与轿车争路权的问题上处于劣势地位。
让自行车出行更加便捷是提高自行车出行的唯一办法。设置自行车专用的车道才能真正建设绿色交通,引导人们增加自行车的出行。
慢车高架道路可建在轻车高架道路的下面,一般在交叉路口处设平交路口即可。轻车高架道路设置在高上层,这样会使轻车高架道路的立交桥建设更加方便。
2.3采用高架道路停车场解决停车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不仅是车辆通行的问题,还有停车问题。在大城市里,停车问题比车辆通行的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解决停车问题,可建高架道路停车场解决停车问题。一般在公共建筑的广场和空地的上方建设高架停车场与高架道路相连接,即可设置两层高架道路停车场,即轻车高架道路停车场和慢车高架道路停车场。对于有条件下的地方,可设置通道让高架道路停车场与公共建筑直接相连。
高架停车场的设立后,人们开车到达目的地后就不用将车开下地面道路寻找停车场。这不仅减轻了高架道路出入口的压力,地面停车的压力更是大大减轻。
采用轻、慢车高架道路即高架道路停车场的方案会大大节省道路的占地面积。
由于该方案对道路的宽度要求不高,因此该方案还特别适用于老城区的改造,不需要拓宽道路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3我国城市停车的问题与对策。
3.1停车问题主要表现在:
1路内违法停车现象严重,占用大量的非机动车道停车,侵占了非机动车、行人的通行空间,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占用城市重要干道的机动车道设置路内停车泊位,造成本已紧缺的道路资源被停车占用,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3停车区域性失衡。停车泊位缺乏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商业区、中小学校,以及医院等地方。
4停车时段性失衡。与用地性质紧密相连,如夜间、周末办公类建筑配建停车场较闲,而住宅类建筑停车场夜间常趋于饱和。
5配建停车场占挪用现象突出,如将商业区大型建筑的地下停车库挪做商场或超市。
6路内停车不规范。路内停车泊位没有实行规范化管理,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设置禁止停车或允许停车标志标线。
3.2对策:
1应急措施:加强路内停车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现有配建停车场的使用效率;科学调整停车费率;建设新的停车场。
2战略对策远期主要采取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场建设为辅的策略。具体如下:停车法规和机制建设;修订《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提高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指标;我国很多城市制定了本地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规范中规定了大型建筑配建停车场建筑(库)配建指标,但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当时我国的机动车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配建标准整体水平也较低,建议重新修订相应规范,提高配建指标;建立和落实交通影响分析制度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影响分析工作机制。大型公建项目在报建审批时,应由规划部门提出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查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二是审批、验收时严格把关建筑物停配建车泊位数量。
业化是土地和公共资源稀缺城市解决停车问题的好方法。“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投资交通管理项目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建设社会停车场”是解决停车问题所需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机动车路边停车实施停车咪表管理”等项目都可以采取这种资金筹措方式。
4通过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停车问题: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停车换乘系统;建设停车诱导系统;提高交通意识。
参考文献。
1道路交通信息网。
2单博华主编:《道路交通心理》警官教育出版社。
3段里仁主编:《道路交通事故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十五
本报讯面对北京越来越严峻的交通拥堵,近期收取“交通拥堵费”不断被提及。众交通专家从其可行性及怎样科学实施角度,给予解析。
据了解,“交通拥堵费”是指在交通拥堵时段对部分区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目的是利用价格机制来限制城市道路高峰期的车流密度。
从至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都相继传出要征收“交通拥堵费”,但最终都在争议中销声匿迹。面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曾数次不了了之的“拥堵费”重被提及。
今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为了方便大家出行,减少机动车上路数量,应该征收“交通拥堵费”并制定新的上牌管理办法。
今年8月,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潘涛也提出,应该按照车辆去的区域的不同,收取一定费用,并且制定政策鼓励拼车出行。
今年10月,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请来国务院智库帮忙研究此项规划,得到的建议是,征收交通拥堵费。
国务院参事石定寰等专家均表示,对于小汽车的使用一定要加以引导,不能像现在这样自由使用。石定寰参事举例,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早高峰期间征收进城拥堵费后,交通情况明显好转。
专家认为,收取交通拥堵费可以直接减少小汽车进入中心区的数量,效果显著,建议北京尽早研究交通拥堵收费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猜想1。
正方。
高峰时段进城收拥堵费。
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中心副主任马林:交通拥堵收费作为以限制交通总量为目的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对城市活动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般应在其他管理措施失效或作用不大的情况下,才开始着手实施拥堵收费。
不能成财政增收新渠道。
运用经济杠杆调控城市汽车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是进行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方法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拥堵收费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措施,必须正确把握其实施目的,而不能把拥堵收费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新渠道。
收费区域应具有闭合性。
实施交通拥堵收费,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如何确定拥堵费率就是一个难点,这需要对城市汽车交通的支出、承受能力做深入研究。
拥堵收费的区域一般应选择城市功能最集中、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中心区,收费区域应该具有闭合性。比如,伦敦最早实施的范围是内环线所围合的地区。收费对象方面,原则上对进出收费区域的所有机动车进行收费,但应对公共汽车、军车、警车、救护车、救火车、工程抢险车等减收或免收;对收费区域内的居民所使用的车辆,需要研究减免措施。
交通高峰可按时段收费。
对于收费时段,要根据收费区域交通特性确定。在全天交通高峰不明显的区域,可以考虑实行工作日全天时段的拥堵收费,而在交通高峰特征十分明显的区域,可以考虑仅对高峰时段收费,周末和法定假日一般不应收费。而收费系统的设第一文库网计也要便捷,可用牌照识别、电子不停车收费、购买通行许可证等方式,保证车辆以正常速度通过收费界面,而不会形成新堵点。
反方。
收拥堵费缺乏可操作性。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毛保华: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在城市中心区征收拥堵费的有伦敦和新加坡,主要原因就是实施难度和成本过大,而且与效果不成正比。事实上,关于开征拥堵费的话题在我国已讨论多年,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迟迟没有被政府采纳。
如果开征拥堵费,首先要确保每辆车都安装自动电子收费识别装置(etc),而目前北京已安装etc的车辆少之又少;其次,还要在城市中心区所有道路分界线安装电子收费终端。从北京城市中心区的道路结构以及现有硬件和技术条件来看,满足这两个条件难度很大。
此外,政府、医疗等机构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如何对这类机构用车进行收费,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猜想2。
收取“天价停车费”
正方。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毛保华:提高停车收费,是一项很好并且便于实施的措施。和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北京停车费还有上涨空间。
目前切实可行的是提高中心区停车费,大幅增加进城成本,这是国内外控制交通拥堵普遍采取的`措施。私家车出行可能是在高峰期,出行量相对来说多一点,有可能使高峰期交通流量减少10%,甚至更多。
北京实施提高停车费的政策已有大半年,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涵盖范围太小等原因,效果并不明显。而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面交通的吸引力,远没有影响私家车主的选择,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开车出行。
反方。
涨价缓堵效果微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于元渤:天价停车费,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交通的缓解,影响都不大。西单、国贸相对车流量比较大,很多消费者驱车来此购物,而来这些地段购物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不会因为停车费涨价而左右出行或消费。
因此,停车费涨价并不能完全解决交通问题。而诸如道路建设、燃油税、保险等,更能影响汽车消费者对出行的选择。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今年4月起,北京实行重点区域停车费上涨,措施本意是减少市民不必要的驾车出行,可路况却没有明显改变。
北京应该设固定的出租车停泊站,顾客电话叫车,减少出租车占路时间;限制公车出行。同时,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猜想3。
外地车限时进京。
反方。
政府应下决心改革公车。
有关部门没有理由限制私家车,政府应下决心改革公车。如日本,每个机关办公出行可以打的花“汽车票”。毕竟私车和公车相比,限制公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但有关方面不愿意下这个狠心。”
出租司机、首都的士雷锋队队长王凤进:每天上路拉活,没觉得外地车是路面上的主力,“逢年过节可能多点,但平时真没觉得多。”“人家常在北京的人,可以在北京买车,挂北京牌照。”
最优交通拥堵的论文(案例16篇)篇十六
广州停车费从8月1日起调整,路内咪表、中心城区住宅停车场及商业配套停车场全面涨价,涨幅达60%。目前试水涨价的商场和写字楼在增加,有写字楼昨日起涨价到16元/小时,太古汇10月15日起正式涨价了,天河城、友谊商店也已拿到了“涨价通行证”。
在停车费涨价实施4天的时候,南都记者分析发现,涨价后广州市区交通拥堵指数并没有明显变化,晚高峰指数依然维持在2.5至3.2之间。不过,当涨价已经满月之际,南都记者再度分析指数却发现,8月交通拥堵指数居然不降反升,晚高峰指数变化范围成了从2.5至7.4。指数最高的8月22日,当天因暴雨天河和越秀区拥堵指数超过8,为严重拥堵。
南都记者从7月下旬开始就搜集官方发布的交通拥堵数据,在7月份停车费涨价之前,广州中心城区以晚高峰5时半至7时之间,交通拥堵指数大致在2.5至3.2之间,为大致通畅。
而在停车费涨价实施满一个月之后,整个8月广州中心城区以晚高峰交通拥堵指数变化范围从2.5至7.4,指数明显呈上升的走势,这说明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反而恶化了。特别是整个8月份晚高峰交通拥堵指数最高为8月22日,整个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指数高达7.4(满分为10),几乎为设立交通拥堵指数1年多来的最高值,当天天河区拥堵指数为8.5(严重拥堵),越秀区拥堵指数为8.6(严重拥堵)。
导致当天拥堵指数飙升的原因是下班期间广州城区下了一场暴雨,各区主干道因为积水导致交通几乎瘫痪。不过,即便排除8月22日这个异常值,8月份末期工作日晚高峰基本上数值都在3.5以上,超过了7月末期最高的3.2左右。这些数据说明,8月份工作日晚高峰的交通拥堵比7月份要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