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琴心月

选择合适的范本进行学习和模仿,可以帮助写作者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请大家看一看以下的范文范本,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一

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它相对应的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所以有识之士称,人文性在减少,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精神。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国语文不应只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因而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究其实,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如若不认真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就是愧对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视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们的灵与肉。有的一辈子就写那么一部或几篇,作品是他们人生的升华。最有影响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

课文是作家以身家性命换来的艺术生命,是不朽的。我们作为“传人”,要把这两种生命的真谛加以体悟和感受,要把它传达出来又传授给学生,这仅靠字斟句酌地提问“为什么这样表达”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头等要紧的是弄清其所承载的全部内容、情感信息和深层意蕴。驹篇《背影》为例,此作注家甚多,而供师生使用的相当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过分沉湎于词句的直白释义,却疏于对《背影》的整体把握。叶圣陶先生认为朱自清先生详写父亲买橘子和下车走去混入来往人群的里头,在南京游逛一天则一句带过。有父亲过铁道的描写,有不多的然而很有味道的语言描写,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橘子将要上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以上意思及引文见叶圣陶的《文章评改》)以上同时又为实写,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睛里看出来的,都是别人很难体会出来的,所以又是必需的虚写,这就把父亲极情愿去做而又做好了的心情完全明白了。

所有详略虚实这些表现手法,都服从于文章这样的主旨,“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叶圣陶语)即做父亲对儿子的亲子之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自始至终以愧疚的心情和口吻出之,这样既反衬了父亲如此这般的疼爱儿子,又传达出儿子对父亲在家庭困顿之中仍念着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从而深沉而又酣畅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子之情。

孔子的“父父子子”,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认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内容,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涵,在今天强调这些仍然很有规范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在“为什么”上做文章,却不在“是什么”即作品的旨归及其涵盖范畴下功夫,不善或根本不去挖掘、阐发和弘扬人文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太言之无物因而苍白无力了吗?换言之,人文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称屈原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作是“史诗”,鲁迅是“民族魂”,就因为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里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屈子的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工部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鲁迅至死仍“一个都不宽吮的硬骨头,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终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民族特有的风骨和美感。这些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人文精神。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鲁迅及其作品。

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像历代杰出作家一样,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无论是“达”还是“穷”,无时不“兼济天下”,鲁迅思考的持久和深远无与伦比,例如对国民“劣根性”的思考,文化问题上的继承和创新,特别是对待敌人和错误的观点毫不妥协的态度,这些是鲁迅的风采,是其杂文的重要内容,鲁迅曾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实他自己的创作同样是艺术精品,其独树一帜的杂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堪称出色而独特的史论。

有两件事给鲁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是到日本学医,从幻灯片上看到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做俄国人的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却有一大群中国人在围观。这在《藤野先生》、《(呐喊)自序》等文反复提及,足见给鲁迅刺激之深,以至后来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另一件事是浙江嵊县人王金发被他所释放的杀过秋谨的谋主所加害。关于王金发其人,鲁迅在曾收入过语文课本的《范爱农》一文里提到过,而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王金发被害公案成了鲁迅“痛打落水狗”这一立论的极有份量的事实基石。

特征。这是鲁迅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性。鲁迅的思考在螺旋式推进中发展,终于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乃至译作中。鲁迅的思想历程始终和民族、时代同步,所以如果说鲁迅的小说可以当作历史来读,那么他的杂文视为别具一格的现代史论无疑当之无愧。

前已论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上溯,由王金发血的教训而及许多血的事实,针对有人指责革命者“嫉恶太严”“操之过急”的叨叨不已,鲁迅沉痛而深刻地指出,“汉的清流和明的东林,却正以这一点倾败,论者也常常这样责备他们。

殊不知那一面,何尝不‘疾善如仇’呢?人们却不说一句话。假使此后光明和黑暗还不能作彻底的.战斗,老实人误将纵恶当作宽容,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鲁迅从殷鉴不远的史实分析入手,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血淋淋的阶级报复,不能对敌人姑息迁就,这虽逆耳却又是诚恳的忠告,正是鲁迅杂文战斗力量之所在。出色而独特的史论色彩,是鲁迅杂文有别于他人的显著的艺术特色,有史实的史识,语言幽默,内容寓庄于谐,所以鲁迅杂文卓有建树。这种特有的风格,又富有西方尼采那种哲理,这显然得益于作者中西合璧的深厚的文艺修养。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当然也不是表现了鲁迅对某一次变革或改良的痛惜,甚至也不只是对当时的章士钊、林语堂、杨荫瑜妥协态度的不满,而是对根深蒂固的“费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民族劣根性?)气味甚浓的“中庸之道”的反思。鲁迅不是专治历史的,然而他研究、评论历史事实,总有着鲜明的现实目的,他迥然不同于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学者”。例如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也不仅是为先生廓清迷雾,列出功过是非,以正视听;而更重要的是表现恳切期盼革命者要革命到底,不要只拉半截子革命车,应该效法先生早年的锐气。

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事件还有徐锡麟被害、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对这些事件,鲁迅均以庄重的史家笔法,或融入小说以警世人,或切入杂文直接剖析,总想让这些教训转化成思想库里的宝贵财富。及至晚年,当译完西班牙作家阿.&127;巴罗哈小说时,鲁迅还想起少小时1894年中日战争之际,明明前线吃了败仗,中国海军全军覆没,民间竟还流传着刘(永福)大将军用法术大破日本海军的荒唐故事。鲁迅的传世之作《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最早便是从这萌生。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基于对许许多多历史事实的深入观察、认真思索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缘于现实的有感而发。

读鲁迅作品,你会觉得鲁迅从遥远的历史源头走来,一直走到我们中间,走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走到人们的心里。鲁迅就是这样的跟我们血肉相联,鲁迅作品的活力来自它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所以它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这也就是鲁迅作品的人文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吸引人们的是五彩斑谰的内容,是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是耀人心目的思辨色彩和审美情趣。

总起来说,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为应试而存在。它要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充实人的修养的责任,强调工具性(这比较容易考查)的同时,务必也充分注意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虽然比较难考查,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可舍弃,因为舍弃人文性,工具性也无从谈起,这就“两败俱伤”了。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鉴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在变弱是事实,我们必须给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以应有的地位。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二

论文摘要: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拜金主义科学技术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社会责任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养成人文的自觉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而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进而为国家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对于高中化学学科而言,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而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目前,高中化学教育中未能充分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亟需高中化学教师施以有效的策略。

高中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虽然提升,但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因而相关人员应积极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次,人与社会的关系。高中化学学科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最后,人与人的关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将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新时期,高中化学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教育是高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该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质。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育质量虽然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双基教学得以重视,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对师生友好关系的建构产生阻碍影响。其次,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高中化学教育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导致人文精神教育未能得以深入开展。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对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方法进行探讨。

(一)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所谓学案导学方式,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是我国教育教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高中化学教育中,要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有必要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得以实现。例如:在《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导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教材内容,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如“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苯的特殊结构”等。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精讲,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基于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升,其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实现。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环节,对提升学生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化学课的人文精神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或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胶体”的教学中,教师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雾霾”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与学生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学生比较关注,且雾霾是气溶胶的胶体。如此,教师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中。

(三)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是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为小组合作创造机会,并制定一系列小组讨论问题规则,避免小组讨论有名无实。对此,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并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有计划和目的'的设置讨论问题。例如:在乙烯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乙烯本身无气味,但在制备中为什么产生刺激性味道”的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全体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增强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得以展现。

(四)注重课外实践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积极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化学学科与学生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因而教师可以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的内容多样化,如专题讲座、接触自然、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例如:在“地沟油的危害与利用”课外实践中,通过对化学家的采访,学生能够明确,地沟油被食用后,虽然能够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但是地沟油并非一无用处,通过有效处理手段,能够成为比较清洁的能源,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教育中,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为化学教师更好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对此,化学教师有必要施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要求教育教学既要开展学科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通过对我国多数高中学校化学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现状的分析,多数化学教师未能有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然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及其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现状而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推进人文精神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龚丽洁.高中化学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06).

[2]邢淑红,裴波,季春阳.人教版高中《化学1》人文教育内容的体现及启示[j].学理论,,(30).

[3]陈海燕.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2).

[4]王建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j].学周刊,2013,(04).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四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的根本。[1]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担负着引领者的角色,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全面发展、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在技工教育中教师队伍构成方面青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观念和能力对于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增强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当前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和所具备的特征。

在青年教师的年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基本上在35周岁以下,在教师队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2]目前在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对于人们国家技工教育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有着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技工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中国技工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的特征;二是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在不断地提高,在学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数学、英语、计算机操作等技能都比较熟练;三是由于年龄和时代发展的影响,青年教师对于个性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中,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3]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和鉴别,那么青年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的树立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青年教师见证了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注重个人利益,虽然调动了主观能动性,但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四是,对于业务能力有所偏重,就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他们也知道这一点,教学的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业务技能的提高上,不过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就忽略了。对此没有进行正确的认识。青年教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非常传统的,比如听报告、读文件等,这样的方式是非常表面的,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得青年教师非常厌烦,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主动性就非常匮乏了。

三、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青年教师成长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事业蓬勃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前进,民主和科学是政治中的两面大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中的健康向上的氛围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使得他们也具备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积极的一面,自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就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第一,目前,一些技工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片面认为青年教师是具备高学历的人群,他们的三观已经成型,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忽视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种状况之下,技工院校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将其提升到突出的位置上,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进行相应的改善。第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要依赖于一定的介质和载体,达到高效传递信息的作用,传统的传播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对此进行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是一样的,所以,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让青年教师从网络中获得学习的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青年教师处在人生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和关键的阶段,他们往往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面临着人生很多重大的选择,比如:成家、抚育子女等等,生活条件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是呈现反比的,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的心理往往产生比较多的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要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排出心中的烦闷和压力。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国家的技工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快,青年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青年教师的特征和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鲜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j].社科纵横,(09).

[2]伍尚海,田士超.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3).

[3]李建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2(07).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五

摘要:重技能、轻人文是当前技工教育不容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技工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技工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一现状,技工院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精心设置人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文教育的性质及作用。

技工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国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培养转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传统观念、功利心理和认识偏差,在技工教育领域已经严重地形成了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正确评价社会历史现象,养成正确的审美和伦理观念,具有良好的对外对内心理调控心理,人生态度昂扬奋进,对国家、民族、集体和家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概而言之,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专业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做事。

就技工院校而言,人文教育能解决专业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人除了物质的追求,还有精神追求,渴望和平、安宁、向上的生活,要求提升精神生活。人文精神是规范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激励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价值导向和指南的作用,成为规范人全面发展的灯塔。只有加强人文教育,唤起人发展的需求,激发人发展的动力,支配和支撑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义,人才能返回久违的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与幸福,并产生不竭的向上动力。在目前技工院校的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不很端正、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意志较为脆弱、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纯洁学生的思想,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对国家、民族、集体、家庭和他人的责任感,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1.学生方面。

技工院校在办学体制、培养目标上有其独特性,其生源特点亦非常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技工院校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中未能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其在基础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学习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技工院校专业工种主要与当前就业市场挂钩,主要集中在制造、能源、建筑、服务等行业,专业与就业市场地紧密结合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上有轻人文重专业的功利倾向。总之,技工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人文素质不高。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和基本任务。但技工院校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存在偏差,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浅薄,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不强烈,自我控制、抗挫折能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甚至少数学生处世讲求功利,奉行实用主义,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大事关心不够,缺乏爱国主义激情,学习存在消极应付、得过且过现象,生活上过于追求享受,对流行文化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种种现象表明,技工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学校和教师方面。

(1)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沉重的就业压力,导致学校对人文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了取消人文课程的趋势。在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学生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顺利就业,人文课程的取消无碍于学生将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这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

(2)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缺乏。技工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于理工院校。目前,我国理工科高校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大部分理工科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先天不足”的教师任职于技工院校,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必然深深地影响到学生。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质,如何在绝对居于优势的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文教育,这尤其值得研究和深思。

(3)就目前的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而言,主要开设的有德育、语文、管理等课程,其他的人文社科课程几乎没有,已有的课程也在削减课时,甚至还有被取消的趋势。人文课程未形成体系,实用主义教育趋向明显,校园人文氛围淡薄。

总之,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强技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减小专业性和功利性对学生心智发展的损害,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技工院校应改变只重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而转向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唯有如此,技工教育才能彰显特色,技工院校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策略。

在目前情况下,针对人文教育弱化的现实,应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技工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摈弃肤浅的实用主义观念,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应该明确,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对学生的教育而言,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人文教育不仅无碍于专业教育的强化,而且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学生价值准则日益正确,审美意识日益健康,个性特征日益鲜明,精神世界日趋丰富。这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将大大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专业教育与学习的效率。

2.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教育者先受教育。

基于技工学院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文素质较低的实际,应利用继续教育、教研活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马列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科学技术史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全体教师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技工院校在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道德水平,教会其如何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3.重新整合、设置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在技工教育中,应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人文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但应不断改革教法,使德育课程内容与教法与时俱进,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信息,使其始终保持对学生的足够的吸引力。教学方法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形式,而代之以讨论、辩论、演讲、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乐趣,从而接受正确的人文精神熏陶。

其次,人文课程要贯穿于学生在校整个学习阶段,形成有序化的体系,一年级开设德育、语文、英语、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科技发展史等课程,这类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使其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技校生的角色转换及思想的升华。二年级可开设管理学、现代市场经济概论、影视欣赏等课程,促使学生的思想深刻、知识深化。三年级可开设择业指导、企业文化等课程,为学生就业做好心理准备。总之,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储备、专业特点科学的设置人文课程,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专业课也承载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以专业教学传递人文精神,能收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专业技术的发展的回顾及前景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的优秀科学家和杰出技能人才、劳动模范勇于探索、勇于面对挫折、谦虚谨慎的精神,以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其认真做事的精神。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是养成教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文素质培养是任何课堂和书本无法取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日常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平台和环境,因此,技工院校应通过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尊老爱幼等美德与公德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竞赛、体育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热爱专业的精神;通过文学社、书法会、摄影会、影迷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励学生投身学习与生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2]吴学兵.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1).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六

论文摘要: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拜金主义科学技术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社会责任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养成人文的自觉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七

吴光远:要注意“人文”这个词语的来源,源于拉丁语“humanus”,意为“属于人的”、“人性的”等等。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产生了一些不以神为对象而以人为中心、不研究神的学问而探讨世俗问题的“人文学”。“人文学”的拉丁语为“humanitas”,以表明它们是与“神学”相区别的新学科。

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humanitas”(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来专指文艺复兴时的那股文艺思潮。人文主义者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这与中世纪把人看作神的罪人、神的奴婢大为不同。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也被称为“人文主义运动”。

陆云达:文艺复兴运动时的欧洲与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这场历时上百年的人文主义运动最终把人们的思想带出了封建社会,从封建时代的“以神为本”转向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从而为西方国家结束封建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反观中国,两千年的奴化教育,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文化,老百姓则是封建特权者的奴隶,并且心甘情愿。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皇帝虽然退位了,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并没有退位,袁世凯的复辟,也就成为必然。因此,在当时情况下,资本主义对于中国来讲是太先进,所以走不通。

吴光远:你说的很对。要在有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首先必须唤醒民众,把中国人从奴隶意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也就是说,要从“以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所以,孙中山言“共和政治,不是推翻皇帝便算了事”,“单换一块共和国的招牌,绝不得谓革命成功”。

不过,中国有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或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掀开了时代新的一页。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八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过多强调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习惯,主观上积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力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首位。

当今社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社会,是科技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对新形式下的人才作高标准要求的社会,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严格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全面人才。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应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方面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尊重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和他们和平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给予赞赏,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班里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寓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行道树》,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从认识汉字美进行德育渗透。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但是作为我们的学生就应该这样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2。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树立人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让学生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让同学在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他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3。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学会自立自强。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让同学们知道,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让他们说出幸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让同学们列举出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

4。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名人传》叙述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高尚和顽强在于她们的`心灵。使其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5。利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文以载道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当前,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沁园春?雪》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又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极富形象性,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我们只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由过去重视基础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宽厚综合性的知识,尤其重视掌握人文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材诠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

[5]《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至7期)。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九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十

数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也就是说,如何为人处世的文化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崇高的做人的品质和报效祖国、献身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它既非政治思想素质所能代替,也非专业素质所能囊括。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时最根本的。对任何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精神。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价值首先应从认得发展方面去衡量。对所有研究和教授数学的`人们来说,明了数学的人文精神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福赛思以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文明社会,一直激励着人们在凡是能发现或获得知识的领域寻求更多的知识。自从人类试图得到系统化知识以来,这门专与数字和公式打交道的科学就以其自身的缘故被不断地追求,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满足和消遣。数学的诞生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功利性,而数学的功利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数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包括哪些主要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造精神的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为废物。”“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乃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的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前苏联著。

[1][2][3]。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十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在一定条件下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它使得一些人只重视“电脑”,而忽视了“人脑”,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地位、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以致有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科技方面是尖子,人文方面是低能儿。我们要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进步的社会,必须以科技为基础,以人文为灵魂,把二者结合起来。作为社会发展基础工程之一的教育,尤其应当重视这个问题。

笔者是小学数学教师。今天,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成就巨大,无庸置疑。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例如,由于数学的特殊性,以及“升学率”的驱动,数学教育中还存在单纯军事化,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教学内容被窄化,人文内容被挤到了一边,或者成为附庸。应当说,某些名牌大学科技尖子,之所以成为人文的低能儿,谁能保证作为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和教学(包括数学)没有责任?现状表明,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很有必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数学作为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与属于人文科学的语文不同。自然,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与语文教学有所不同,而应当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人文教育为“灵魂”,并使人文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具体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本人必须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才能做好学生的人文教育工作。教师应当学习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对人文教育作用的认识,从而明确人文教育的目的性,提高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进行人文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第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进行人文教育。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应努力挖掘人文知识,构建数学人文教育的体系,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可以让学生将一些偶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进而告诉学生“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就是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并举陈景润在这方面的贡献,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为祖国争光,勇攀科学高峰。由此使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

小学数学教材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具体可感的。通过教材结合进行人文教育也将是持续的、经常的、循序渐进的,容易收到实效。关键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方式、方法要得当,二者应当有机结合。人文教育只能是建立在数学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生发和深化,不能数学归数学,人文归人文,离汤离水;也不能生硬灌输,空洞说教;更不能喧宾夺主,以人文教育削弱或代替数学教学。

第三,善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感情。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光有自觉性或理性是不够的,只有当他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世界上一切之于人的意义,才能充分感受生活趣味,才能推动他去从事于人于已都有益的活动。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人文的情感,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运用数学史料,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教育。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可以在帮助学生认识整时、半时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外从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中选择4个最有代表性的制成作息时间表,去搜集有关钟表、时间的知识,搜集名人惜时的故事。通过这一课外活动既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又使学生知道了“日晷”、“刻漏”,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们从小热爱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活动应当把教学活动看成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不仅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具体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完整意义。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根据人文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轴对称图形”之美,让每个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走出教室,脱离课本,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哪些事物是轴对称的,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好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如每学期家长会上,可以给那些在学习上进步的学生发喜报,让每位学生在家长面前表示感谢长辈在学习上给予极大的关心、帮助、鼓励之情。这样让学生主动去与家长沟通,或给予父母其它形式的关爱,这就给每个学生表现人文精神的极好机会。

第五,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马克思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但环境毕竟是外在因素,而人的活动才是对人的成长直接起作用。然而,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环境、自然环境和活动环境等来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努力做到“目中有人”,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可以让学生贴科学家的名言、头像,讲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有解法创新的,有书写工整的……。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深深的人文气氛中,还可以成立“数学小记者站”,专门在课间采访学习上有困难或对教师的教学有建议的学生,作为教师也必须定期答记者问,这样使学生处在师生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人文教育事关国家的千秋大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尽我们的责任,做出我们的贡献。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十二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提升人的社会认知、文化认知和群体认知,所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广泛地引入人文精神的内容,希望有效地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实现综合发展。但是直接在教育过程中展开,反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从学生管理层面渗透人文精神就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本文从传统理念、文化传承和以人为本制度三个层面就学生管理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生管理;人文精神;渗透。

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在学生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一、学生管理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原因。

教育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教育自身发生的转变。我国最早采取的是知识教育,认为只要帮助学生完成深度的知识储备,就能够借此帮助学生综合发展,不过这一想法在如今来看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开始“知识+技能”的教育方法,以知识作为学生发展的基础,将技能作为学生生存的工具,该形式在成立之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不过信息时代来临后,又衍生了新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的一种教育形式,虽然并不是一个学科,其知识体系和教育复杂程度却远超过任何一门教育科目,这也让近年来的国内教育实践一直没有达成理想的成果。所以,本文就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但是,并不是直接在教育过程中展开,而是选择另辟蹊径,从学生管理层面入手,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当前并没有适合的教育手段,继续采用课堂教育,难以达成成效;二是避免学生反感,如果为学生开设人文精神的课程,会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甚至会出现情绪反弹;三是管理层面上的渗透,相比于课堂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人文精神的教育并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因此采取集中教学的效率并不高。

1.借鉴传统文化理念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涌现出无数的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这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接受过西方教育体系的教师并不采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显然是对人类精华的浪费。而在人文精神的渗透上,笔者认为应当将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注入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这也是人文精神所应重视的内容。鉴于此,笔者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从新生入学加入学生会群体后,便开展了人文精神的渗透。例如,新生加入学生会之前,笔者要求现有的学生会干部必须满足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任人唯贤,在学生会录取新生的考查中,凡是存在道德不健全的学生,一律淘汰;二是适当助人,学生会干部的主要工作在于领导学生会成员,并不是帮助成员,当成员发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采取一旁指点的方式,但是,绝不可以替代其完成;三是“放任自由”和全方面的监督,干部不可干涉普通成员的行为,应让其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发展,不过要进行适当的监督,避免成员走向错误的方向。这三个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从属关系,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推进校园的互助。而在班级管理方面,学校也在笔者的建议下以学长导员制,替代了聘用导员制。国内的高校中,除了名牌院校之外,所聘请的指导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很多指导教师连自身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式,既能够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职位,同时也可以加强彼此的联系,特别是对于新生而言,由学长作为指导教师,能够更好地加快其适应速度。笔者在学生会和班级管理上采取的制度,主要来自“兼爱非攻”,也就是墨家的核心思想。笔者认为,校园管理并不需要商业社会“人吃人”的环境,应更加注重团体和谐的培养,所以,在学生会的设置中要求干部对普通成员不能够过多干预,而在班级制度中培养学生的“兼爱”思想。只有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够彼此间建立信任,进而实现对个体价值的关切和维护。另外,除了制度的.建立,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上,笔者也采取了和谐统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为:一是体制与效率并行。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较低的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以往学校的团委部门并不直接为学生会制订管理制度,仅传达当前所要做的基本工作,具体事宜则由学生自己进行转化,但是,学生转化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制度不合理之处较多,造成学生会工作效率的下降。对此,笔者采取了制度干预的方法,以现代化管理经验和知识辅助学生进行制度建立,进而实现效率的提升。二是共性和个性兼和。学生会的工作必须有一致性,但是,所指的是行为道德标准的一致性和结果目标的一致性,不能够要求学生采取统一的行为方式,应当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尊重人本位思想和符合和谐需求的表现。

2.通过传承文化创新学生管理。

在人文精神中,有一项便是对人类历史精神文明的保护,也就是文化的传承。近年来,国内教育出现了“大把抓”的现象,将所有传统文化都视为珍宝,并将这些内容强制性地传授给学生,这显然是非理性的行为。在文化的传承中,应该选择适合时代发展、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内容,也就是“留其精华、去其糟糠”,传承并不是“复制+粘贴”,学生也需要转化和理解,将不经筛选的文化一次性交给学生,也很难保证文化传承的完整性。而为了有效地实现创新,笔者采用传统文化的实践的方式,例如中国闻名世界的武术。由于武术的种类较多,每种形式都有着特别的功效,其中以太极最为适合当代大学生,虽然其看似动作缓慢,但是在运动上却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使身体中的每一块肌肉都得到锻炼,而且,太极在精神层面上的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对学生的意志、情操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促进太极在校园中的推广,笔者向学校申请了一笔资金,用于定期举办比赛、开设社团和推广,使太极的练习短时间内成为学校的潮流。再来看创新管理方面。现代社会的创新行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很多创新者为了创新而创新,并认为创新就是要与过去抛离,形成全新而独立的个体。事实上,继承和发展才是创新的基本原则,缺乏传统依据的创新,只能够称之为创造,而且实现难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例如在管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提供了理论支持,《孙子兵法》中便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其所指的便是团结,而团结也是现代管理的第一基本要素,如此来看,从人文精神层面进行创新管理,也正是现代管理的基本需求。另外,《孟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从“以人为本”角度提出的组织管理思想。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精神与管理的关系,而在创新管理中抛弃传统,显然有失妥当。因此,有必要采取“创新不离宗”的主导思维,并结合中国传统“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创新管理。3.树立人文主体意识,建立新型协作关系本文的研究主旨并不仅是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会之中,更是希望学生干部能够建立健康的思维和习惯,并在其影响下,实现校园的人文精神渗透。所以,在对学生会或班级干部的管理中,必须考虑到行为有效性和感染性,促使学生干部能够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渗透。而笔者认为,从人文精神某一方面进行渗透的形式,并不如直接传达核心思想简单有效,也就是传达“以人为本”的人生价值观。《孟子尽心下》中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支持。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三方面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学生便是“本”,任何教育方式都有可能存在缺陷,但是,唯独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行为中的权益为目的的行为是绝对正确的行为。二是完善沟通,也就是要求教师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应该得到学生的尊重,但并不可以仍旧维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错误理念。现代社会是民主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思维将影响与学生的沟通,缺乏理解的情况下,也就无法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三是实现人本管理。除了教学之外,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轮值班长,采取每周更换班长的措施并不会影响班级的管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对班长这一位置的理解,加强组织协同性和团结性。而在个人塑造方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更加自由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自由观念,但是,这一方面必须有道德教育相辅。简单来理解,就是帮助学生在树立道德基础上,赋予其绝对自由的价值选择。在人文精神之中,并没有价值观的优劣之分,所以,仅采取了道德为基础的模式。不过,虽然尊重人文精神,却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人发展,学校有责任避免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相悖,因此需要进行一些指导:一是严格要求教师,实现言传身教,只有教师先正己,才能正人;二是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例如公正、公平价值理念,笔者认为,只要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健康的,就能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并不需要强加于学生;三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性,让学生认识自主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直接传达人文精神的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探讨人文精神的渗透中,主要从传统理念、文化传承和以人为本制度三个层面出发:传统理念也就是依据传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和礼仪;文化传承是从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层面进行剖析,主旨在于帮助教育执行者认识到传承和创新所应秉承的理念;以人为本则是从制度层面阐述人文精神,并希望教育者能够关注学生主体的价值、尊严,减少教育中强加的观念,除了基本指导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3]王磊.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黑龙江史志,,(3).。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十三

在传统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融合中,很多高校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融合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融合层次较低。混合学习根据混合的复杂程度,有四种不同的类型或者说层次,即元素的结合、整合与融合、协作与合作、超越和扩展。[3]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做了部门整合的尝试,但很多仍然是一块牌子下分几个部门办公,貌合神离。个别做得较好的高校,进行了部门和办公人员的合并,甚至在教材、面授辅导等个别元素或环节中进行了整合或相互借鉴,但缺乏整体的融合规划,在招生要求、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还继续延用原有的体制,充其量仅仅达到了混合学习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与人们所期望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这其中有高校的主观能动性不够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则是来自于原有教育体制之间的阻隔与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条块划分。传统教育要与网络教育深度融合,还有待于对现有成人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

2.融合过程中壁垒重重。

(1)入学机制紊乱。目前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招生入学组织主体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自主权相对较小。而网络教育则采取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试,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宽进机制非常明显。同一高校,同样的成人学历文凭,较为相近的学习方式,在入口机制上却不统一,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在实践中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高校的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生源规划,给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也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2)教学过程分块管理不利于融通。教学过程的融合是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融合的关键[4],但在融合的实践中,却也面临种种问题,不利于相互之间的融通。首先,在学籍管理方面,学生信息虽然都需在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进行学籍注册,但同一高校在该网上的操作却有不同的通道,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想从成人教育转入网络教育,或是从网络教育转入成人教育,却无法实现,自然也无法实现学分互认。其次,大部分高校,成人教育还在延用原有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同一高校的同一专业与网络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出入。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很难深入。最后,成人教育采用固定的学习期限,而网络教育则采取学分弹性学制,不同的评价体制,造成了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也是融合中所面临的问题。

(3)校外支持服务体系的融合也面临难题。在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二者都采取的是与校外支持服务体系―――校外站点合作办学的模式,要进行教育形式上的融合,对校外站点进行融合也是必要的举措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两种教育形式主办高校和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定位、职能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合作双方在责权利方面的不一致,使二者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整合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3.技术媒体建设或改造需要较大的投入。

(1)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必须要有新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但建设新的技术系统或更新原有的网络系统,需要有较大的持续的经济投入,而这又和急遽下降的成人教育生源量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基于成本与效益预期的考虑,使部分高校犹豫不决。

(2)校外站点开展一种教育形式,在设备和人员、物资方面较为充足,但若把两种教育形式融合,校外站点则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基于利益的考量,校外站点的贯彻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关于融合中的几点思考。

1.融合不可以一蹴而就,而是要与时俱进,分步实施。

场情况,在同一地域,可以整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在该地区尚未被广泛接受的教育形式,适当减少招生的专业类别,集中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2)在教学环节,对于二者的融合可分步实践,逐步融合。其一,找好突破口,做好双方的结合。可以先从相同专业的相同课程入手,找到融合的突破口,优先尝试统一教材、统一安排辅导、统一学籍管理等较易实现的部分,逐步推进两者之间的结合。其二,教学环节逐步推进,做好双方的有效组合。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的统一开始,逐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作业、考核等方面做好整合[5],统一支持服务和融合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实现双方的基本整合。其三,统一规划,做好整合。即逐步打通管理平台、学习的平台、服务平台之间的阻隔,统一规划招生专业,做好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尝试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尝试建立学生可自由选择教育方式,自由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进行互转互认机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2.在信息通道上,区分对待,彰显各自的优势。

混合学习原理的'核心观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信息通道和媒体选择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区分对待:。

(1)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专业,成人教育向网络化倾向。对于较适合于开展网络教育的专业,比如文科类专业,我们尽量考虑使用网络教学,“逐步将函授教育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6],成人教育的函授面授辅导,也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网上视频答疑系统、交流社区等予以实现,以期节省成本。

(2)以技能性为主的专业,网络教育传统化。而对于不适合于开展网络教育的专业,比如美术等技能型专业,可以采用函授、业余的方式。理论部分选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操作部分,可以有效利用教室、实验室等信息通道,开展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以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方式可多元化,信息通道对应多层次配备。对于某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或者非学历培训,比如教师班主任管理或者新课改等课程或培训,可在网络、面授等基础上,把学生在单位的实践或实训基地的业绩纳入考核,不仅要关注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实战中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效果。

3.在媒体选择上,以资源建设为核心,注重实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与设备可用于教学过程。比如ipad、智能手机等一些新的便捷终端,也用于学习领域,而传统的和网络的通道依然是主流,所以媒体的选择与信息通道的组合,要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同时要注意到,技术只是一种载体或传递通道,所以关注点更多的应放在载体所承载内容―――资源的建设。知识内容应降低颗粒度;资源类型尽量数字化;在资源压缩方面要兼顾容量与品质;着力抓住资源这个核心竞争力,让技术为资源服务,以优秀资源提升技术的品位。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十四

我们处在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局部动荡不安、和平仍占主流的国际背景中,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这需要全体国民前赴后继的创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良好的氛围中创造出高效的社会发展速度。这就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其中语文教学的责任重大。所以我们要运用现代的手段努力打造出一套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1.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

2.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要求。

我国确定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就要顺承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3.改变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但长期以来注重“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成为注入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单调枯燥。加之教师的教案设计存在误区,教学模式的老化,另外,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泰山北斗”可望而不可即。一方面老师怕失去自己的威严,另一方面学生也怕老师的呵斥,师生之间存在隔膜。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这些种种状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成人文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四)教师教案的设计要改变思路。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五)建立一种复合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六)建立探究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教师教案的设计也将作出很大程度上的调整,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可以乘着改革的春风,大胆地走出去,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拥抱历史,去激扬文字,去感悟生活的美,语文的美。愿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来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中生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帼眉.高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李洪森.语文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5]林筱泓.浅谈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育评论,2002,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十五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而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进而为国家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对于高中化学学科而言,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而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目前,高中化学教育中未能充分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亟需高中化学教师施以有效的策略。

高中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虽然提升,但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因而相关人员应积极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次,人与社会的关系。高中化学学科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最后,人与人的关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将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中化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新时期,高中化学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教育是高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该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质。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育质量虽然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双基教学得以重视,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对师生友好关系的建构产生阻碍影响。其次,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高中化学教育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导致人文精神教育未能得以深入开展。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对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方法进行探讨。

(一)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所谓学案导学方式,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是我国教育教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高中化学教育中,要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有必要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得以实现。例如:在《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导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教材内容,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如“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苯的特殊结构”等。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精讲,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基于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升,其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实现。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环节,对提升学生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化学课的人文精神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或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胶体”的教学中,教师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雾霾”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与学生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学生比较关注,且雾霾是气溶胶的胶体。如此,教师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中。

(三)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是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为小组合作创造机会,并制定一系列小组讨论问题规则,避免小组讨论有名无实。对此,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并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有计划和目的'的设置讨论问题。例如:在乙烯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乙烯本身无气味,但在制备中为什么产生刺激性味道”的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全体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增强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得以展现。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积极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化学学科与学生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因而教师可以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的内容多样化,如专题讲座、接触自然、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例如:在“地沟油的危害与利用”课外实践中,通过对化学家的采访,学生能够明确,地沟油被食用后,虽然能够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但是地沟油并非一无用处,通过有效处理手段,能够成为比较清洁的能源,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教育中,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为化学教师更好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对此,化学教师有必要施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要求教育教学既要开展学科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通过对我国多数高中学校化学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现状的分析,多数化学教师未能有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然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及其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现状而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推进人文精神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龚丽洁.高中化学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06).

[2]邢淑红,裴波,季春阳.人教版高中《化学1》人文教育内容的体现及启示[j].学理论,,(30).

[3]陈海燕.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4]王建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j].学周刊,2013,(04).

人文精神与当代教育的论文(优秀16篇)篇十六

一、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范文推荐

    纪念日的初三英语(专业17篇)

    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技能,更是培养我们自信心和毅力的一项挑战。以下是一些英语学习的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同

    记忆记忆中的国庆节(优秀14篇)

    国庆节也是一个思考的时刻,我们可以回顾国家的历史,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国庆节旅游景点,希望大家能在假期中畅游祖国大好河山。我并不感到突然

    客户服务演讲稿(模板21篇)

    服务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服务活动本身,更在于通过参与服务,激发人们的爱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服务月中,我们开展了一次义务劳动活动,为社区环境整治、公共设施维护提供

    快乐除夕夜的小学(模板16篇)

    除夕夜,人们会放爆竹、燃放烟花,以期驱除一切霉运,迎来吉祥。小编整理了一些除夕夜的庆祝活动,希望可以给大家的节日增添一份喜庆和快乐。今年三十,家家户户喜气洋洋。

    社区防控活动方案(实用13篇)

    活动方案的质量和可行性是衡量一个活动的重要指标,我们应该注重方案的完善和优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梦中反思七年级(优秀16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需要作者用精准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是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摘录,一起来欣赏和品味吧。本节课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

    超市员工年终个人考核工作总结(模板20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并给自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xx年全年已

    小学生我的同桌(热门17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是一篇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我的同桌呢,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女生,她不但成绩

    去小学化家长心得体会(热门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过程。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孩子们生来就有自由解放的天性。而曾经也经历孩童

    礼貌那个微笑(实用21篇)

    优秀作文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所写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