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起点,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做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与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联合国与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与过去苏联的程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2.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3.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总结: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均衡发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我国各个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多年来,课程的体系逐步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之中。本文从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系统层面探讨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及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等相关问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更是师范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1998年以前,本课程名称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8年后,新的“两课”设置方案确定,该课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名称改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合教学实践,课程的体系、内容经过了重新整合,有了很大变化。依据1998年教育部社科司编写的本课教学要点,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如下:
导论;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第三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第八章,当今世界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首先,在宏观层面,可以把上述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八章内容,是对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世界主题的总体描述和概括,通过识记、分析、拓展等环节,学生对“一个变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个初步了解;第二部分,包含三、四、五、六、七章内容,是对二战后的各类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外交战略的具体描述和概括,通过识记、分析、拓展等环节,学生对“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中观层面,每章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按模块来组织教学,即将一章的内容分解为“知识点的识记模块”,“理论知识的分析应用模块”,和“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在讲每一章前,将每一模块下的内容要点先交代清楚,然后按模块来进行讲解。
再次,在微观层面,精心设计每一模块的内容取舍和教学方法,如“知识点的识记模块”应为本章重要的概念、事件、人物、外交战略名称、年代、国际组织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知识的分析应用模块”,涉及本章的最基本理论、观点、一国外交战略的内容和提出的原因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分析相结合;“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主要涉及本章重大事件、人物的背景资料,特别是“另一说法”的资料,以及与本章内容相联系的.最新国际热点信息资料。这部分内容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搜集,拿到课堂讨论,最后老师再总结深化。
总之,教学组织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体系,更要全面提高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国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对国际问题学习和研究的潜能和兴趣点。这又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又一实践教学形式。
1.理论讲授法。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大学的课堂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其中的理论知识不易学生自学来把握,这就需要教师来讲授,因此“理论讲授法”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把课程的大概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主题、秩序及各类国家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发展变化的介绍和描述,即“过程”的展示,二是对上述过程产生原因、动力、特点、问题等的总结和思考,即“规律”的揭示,就其性质来说,在上述两部分中,均贯穿着理论的阐释,尤其是第二部分,加上课程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对这些理论进行明晰的讲解和阐述是完全必要的。
2.合作学习法。此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由理论走向实践过程中的合作。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理论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没有学生对教师的配合,理论就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就不能把握教学技能。因此,合作也是为了发展学生技能和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案例学习在国际关系课中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即使掌握了关于教学的理论,也不一定就能运用其分析现实的国际问题,学生只有在实践课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和现实的国际问题。
由于本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实践性教学不能笼统界定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所以我从实际出发设计了适合本门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上述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的第三个模块,“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尤其必须关注国际时事、每天都要听广播、看报纸、上网看新闻,还要在课上课下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这无疑是最好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了理解、应用、拓展知识的目的。
3.进行课堂上的每周国内外要闻播报。两个学生一组,认真筛选、收集重大的国内、国际要闻,经过编辑和整理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报,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有效的补充和评论。
1.内容新。即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题、各类国家的对外关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去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有的是几十年前的昨天发生的,有的甚至是几个小时的今天刚刚发生的,这些新问题、新信息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就必然是具有明显“新颖”的特点。
2.综合性强。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理论、规律,再用这些理论规律指导实践,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本课程具有强烈的综合性。
3.现实意义突出。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的理论、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外交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学生本身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需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只要在实践上努力尝试,从理论上认真总结,就会取得显著成效。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三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扞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四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它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o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从根源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载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比如:经济危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波及,会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2.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联合自强的趋势。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国家中,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
2.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心得:“9·11”事件之后,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非传统安全问题中的威胁因素增大,使国际安全形势较以前更形复杂。但从总体而言,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总趋势并未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雅尔塔体制的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一超多强”的国际基本格局的轮廓初步显现,世界也开始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9·11”事件虽然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但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从综合实力来看,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并未动摇。欧盟、日本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惟一能在军事上同美国抗衡的国家,并有着巨大潜力;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增长,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各大国之间存在着利益交合点和冲突点,力量对比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布什政府上台以后,奉行单边主义政策,与其他大国的关系趋于紧张。“9·11”事件使美国在战略上和策略上不得不作出某些调整,包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其他大国的态度,将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向合作和稳定的方向调整。美欧关系、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发生了一定变化。“9·11”事件并未导致大国的正面对抗或国际力量的失衡。
总的来说,在世纪交替的这一时期,大国关系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1大国间尽管仍存在各种分歧和利益冲突,但已不再是全面对抗性质,各国在不同程度上也避免采取这种态度。
2各大国间的经济联系更趋密切,你中有,中有你,共同利益领域增多扩大。
3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性质在降低,共存多赢和两败(或几败)俱伤的性质在增大。这一特征使国家间趋于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政治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走向极端。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五
关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已记不清楚拜读了多少遍了,但是我依然不厌,我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技巧如何的高超,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无懈可击的流露出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的醇厚的质朴味儿,每次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但在这里我并不想详述小说的内容,因为里面含有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我并不鄙薄我的出身,他给我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益不尽,我将从出身的局限性中摆脱出来,从意识上背叛农民的狭隘性,从而追求更高更远的人生意义”,这段话出自于《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也正是这句话在一直激励着我一个农村人家的孩子在诺大的世界中不断的激励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类问题有所感悟。
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取向不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中,有思想、有主见、自立、自强的优秀典范也为数不少,他们勤劳踏实,朝气蓬勃,是祖国未来真正的希望。由此观之,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那么他的生活便会草长莺飞,繁花似锦,前途无量。反之,如果终日浑浑噩噩,与游戏、瞌睡相伴,那么生活便会混沌、黑暗。人说,当堕落成为一种习惯,就如同吸食鸦片一样可怕。
少年时代对纯情和浪漫的追求总让我的生活停滞在一幅接近自然的风景画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皈依自然的真诚与本性,整天翻来覆去的是天真的童言无忌。自以为是的傲视社会中的伪装与争逐,自以为胸中有了自然的高洁便可以看透认识的红尘纷争;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以谈透古今。慢慢有了阅历和体验,才知道过去“明月轻松”式的洒脱和悠闲,不过是“为赋新词”的浮雕与顺延,过分袒露的自我无法在这个物欲的社会里立足。只想躬耕书田中,执着微风,盎然绿意叹苍穹,数岁不辍长河处,步步为赢;成败由西东,豪情万种,为了学业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
大海茫茫,百舸争流,不惧众方畏沧海。芸芸众生,人生无常,不被艰难困苦吓倒,方显英雄本色。风雨欲来看花凋落,阳光总在风雨后。不再留恋破旧的美梦,不再寻觅昨日幸福的光环,不再计较人生的得失,不再担心明天的天气,既然选择了考上体的研究生,就只顾风雨兼程,微笑着送走不愉快的的阴云,不让它遮住我的眼!
人生就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充实而自信,微笑则像一朵朵翻腾的浪花,带给我们进取的快乐!我不否认鲜花与荆棘相伴,也不能否认阳光与风雨同在,但我会一笑而过轻松上路!
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失败对我而言永远是又一轮拼搏的开始!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六
4、当代中国公民参与的现状与趋势。
5、中国农村选举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6、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出路与对策。
8、中国党内民主的焦点问题。
9、我国信访制度的深度分析。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七
1.1传统的职业观的影响,新一代农村青年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整个社会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偏见,使得城市优秀青年不愿意到农村工作,而农村出身的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也纷纷走出家乡,到城镇“觅食”。这样的社会效应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奇缺并且缺乏人才培养基础,有相应文化水平的不愿意“干农活”,想学的文化程度又太低无法掌握。
1.2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失衡,使得人才培养的经费不足。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及经费投入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投入模式,越到基层,经费就越是递减,因此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反而得不到足够的资源配置。当前,农业教育、科技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靠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要保证相关人员工资及其他公务费用,才能考虑业务费,也就难以开展一些重要的研究、难以维系急需人才的培养费用支出。
1.3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
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4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5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2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3扩大对外交流。
要加快对国际上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帮助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更多地与国际领先的农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接触和交流;可以为一些人才提供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世界学术动态信息和交流平台,形成一些主题鲜明、有建设的交流论坛,提升研究层次。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机制。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八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xx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xx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xx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xx),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xx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赵华等,20xx),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九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科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至今仍在继续。除了七八十年代已经形成的趋势,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增强,国际贸易适当的增速支持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易异军突起等以外,对本世纪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还有如下几个新的趋势,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
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需要比较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作为支撑环境,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从林林总总的商品组织到联合国贸发会上震耳欲聋的讨论,从gatt的第一回合到多哈刚刚启动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各国、各地区都在为改善自身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日趋扩大,国际分工日益加深,世界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正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的深切感受和发展自身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国、各地区不管国力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都在试图逐步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因而也就更加重视全球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目前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这样就使它具备了根据全球化要求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的能力和条件。作为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wto在以往的实践中,在所有成员的配合下,卓有成效地履行着它的基本职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规则并监督成员执行。wto也成功地组织了多个国家的贸易谈判,为建立公共的国际贸易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为促进贸易的公平进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帮助和评断。wto运转以来,以其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实践,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wto要求各成员实施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主张各成员不分大小,实行非歧视的贸易待遇原则,给予外国货物国民待遇,保护知识产权,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主张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wto的这些基本原则已为全球各国、各地区所接受,成为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gatt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协调起来,追求国际贸易的良好秩序的产物,各国、各地区都视之为同国际经济体系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那么,当这个组织演变到wto以后,就不仅仅是联系国际经济的简单通路了,当然它仍有这个作用,但这时的wto本身就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这样讲,它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舞台。它现在的方式、运行机制就是为经济全球化而设计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乌拉圭回合的19个协议,就很容易理解了。19个协议浩如烟海的条文,对全球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做了相当全面的规划,其精细与具体可谓无微不至,不仅wto成员奉为至典,wto以外的国家也不能等闲视之。当贸易专家们不时翻阅这个1995年文本的时候,参加多哈部长会议的贵宾们已经着手环保等更深层次与贸易有关的立法了,人们当然还无法评估本次回合的成果,但有一点已经不容置疑,那就wto为了国际贸易秩序的优化,为了从次优逐步过渡到最优,在严格监督现有环境的同时,还在不懈地推进新的立法。不仅如此,wto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它对各成员的国内立法产生了强制的影响。这就是各国在国内涉外经济立法和经济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法律的一致性和透明度等基本原则。
法律的一致性是指禁止颁布与入世承诺相抵触的法规,这意味着不能通过与wto规范相悖的法规。公平地执行wto规则是建立世界贸易秩序的又一基石,这一原则不允许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和垄断。透明度要求全面公布并提供与贸易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则和措施,其目的在于可使成员清楚地了解制度信息、准确评估贸易环境,可见,透明度也是法律一致性的必备条件。
二、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各国、各地区出于深化国际分工和合作,配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已不甘于wto所形成的次优原则和秩序,主动从双边交往和局部地区间的联盟寻求更大的便利和自由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fta无论是数量还是进程都变化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底,全球已经完成和正在商谈的fta总量已近50个,其中双边的fta占90%;区域性的fta绝对数量虽少,但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先简略描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况,来看fta的作用。1985年6月欧共体发表白皮书,提出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2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实现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的考虑。1986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规定在1992年年底正式实现12个国家间统一市场。事实上,经过6个年头的努力,到1992年底,作为这个目标的重要标志,三个“自由流动”得以实现。
一是商品自由流动:取消共同体的商品在相互边境间的全部检查,统一商品技术、卫生标准;二是资本自由流动:公民可在各成员国自由存款、贷款和投资,取消外汇管制;三是人员自由流动:公民在欧共体内可自由迁徙,他国公民享受本国公民同等待遇,相互承认居留权、学历和技术职称。在这个基础上,欧共体成员继续努力,1992年又正式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确定在上世纪完成单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如人们所见,随着欧元的启动,欧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入到了更高的阶段,此时的成员间,已经具备了完全的贸易自由和便利。
1991年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公布了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同年,三国之间开始了协议谈判,在一年零两个月的争吵之后,于1992年8月达成协议,同年12月三国分别签署。1994年1月1日三个国家正式步入自由贸易区,三国约定之内逐步取消货物和劳务以及资本流动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过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优惠安排: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的出口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65%已经在年前实现了免税。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出口的汽车整车关税已经减半征税,2000年前已实现了取消75%汽车零件出口的关税。
一一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实现了汽车必须包含62.5%的北美制造的零件可以享受减少关税的优惠安排。
一一墨西哥逐步开放对美国通讯设备及服务的投资限制。
一一墨西哥取消对美国、加拿大农产品实行的进口许可证,使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的25%获得了基本保证。
一一美国、加拿大逐步取消对来自墨西哥的纺织品和服装的限制。内实现没有壁垒。
一一墨西哥对美、加开放金融市场,经过6年的过渡期,美加银行、证券公司都可以在墨设立独资的分支机构。
一一2000年前已经开放了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所有资本市场。
一一三国间的货物跨境运输为贸易的便利和自由提供了支持。
一一三国一致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当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进程还在继续,自由化程度还在逐步提高,较之欧盟确实存在很大差别,但即使如此,我们从上述两个自由贸易区已经实现的目标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对经济和贸易的积极作用和促进效果。首先,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度已相当高,在商品贸易上,不仅不能存在关税壁垒,就是比较复杂的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也都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其次,为了实现区内贸易便利化,成员在开放投资、人才、技术、服务等领域上予以全面合作,贸易自由已逐步演变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成员原来追求的贸易便利化目标确实得到了实现,但成员很快就把这一成果作为推进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手段,区内的各项安排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虽然从其本意上是为促进区内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作为结果之一,区内的贸易以其独到的便利条件迅速增长,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全球贸易的迅猛发展。
第三,fta间的攀比和竞争,使成员经济主权的让渡范围越来越扩大,欧元的启动把这一苗头发挥到了极至,人们现在考虑的已不再是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原则问题,摆在日程上的是如何推进并尽快取得成效。凡此种种,自由贸易区便利的自由的经济结构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第一,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综上所述,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及自由流通的实现,将促进内部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同时生产要素将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根据测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分别给各成员带来利益,节约了开支。如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的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物价下降6%,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同样使三国获利。美国可因此得到1715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对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增加100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以后的数据也说明了三国是受益的,贸易出口都有明显的增长,墨西哥年增长率最高达20%,其次是加拿大10%,美国是5%.第二,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战后,世界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一直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fta的产生和发展,将加剧这种趋向。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如上述的两个,由于区内逐步清除各种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加速,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趋合理,从而使相互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更为紧密。
fta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要看到fta的产生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联系。仅以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就可说明,在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的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因而对科学技术尤其是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是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流向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很少了。
近年来,人们对fta的作用和优势认识得越来越清楚,fta的优化机制对非成员的吸引也很明显,这就引起了区内外合作的问题。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和技术交往以及贸易交流,特别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投资设厂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近二十年来的跨国兼并、战略重组之所以发展很快,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第三,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fta的基础就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以区内不断扩大和增长的贸易取代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不能享受区内的种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如欧洲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支柱的农产品统一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排他性很强、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很浓的市场。
同样,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中,随着墨西哥产品对美输出的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出口美国势必遭受巨大冲击。
三、fdi带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包括国际贸易的法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似乎变得越发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各国政府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削减,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转移资源、扩张经营、全面开发市场已经非常便利。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等权威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
各种数据都清楚地表明,跨国公司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为推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从既往的跨国投资实践中已经看到,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采取全球经营的战略,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所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因其大大减少“交易成本”,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八九十二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80%与跨国公司有关,而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之势。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作为90年代末最突出的全球经济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购并重组不仅对跨国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世界贸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全球企业的兼并风潮,十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和股本在一夜之间易主,存续几十年、甚或上百年的公司、企业,一纸合同就改朝换代。从曼哈顿到地中海,从传统的制造业到充满高科技成分的it产业,还有老牌的商业银行都在洗牌之中。但这次兼并浪潮席卷之处仍以欧、美为主,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几未波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情况不同,美国是这次兼并浪潮的最大目标,同时也是自身兼并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与70年代的那一次“把企业作为一件商品”的兼并不同,这次兼并主要是基于公司的长远的全球的经营战略考虑,目的主要在于扩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优势互补,通过跨行业、产业的混合兼并,降低经营风险,避开贸易壁垒,开拓全球市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政府推动、金融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的推动兼并的大环境。之所以要关注跨国公司的全球兼并,首先是由于它对全球经济产生着现实的与潜在的影响。毫无疑问,新一轮的兼并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推动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中的流动,这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造成很大困难。
其次是兼并与重组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贸易壁垒在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已土崩瓦解,很难发挥作用。可以说,全球跨国企业的兼并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之间,双边范围乃至多边场合久拖不决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再次是企业兼并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力量,扩大了他们占有市场的份额,使得国际贸易格局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四、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交易平台迫使既定的国际贸易格局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张的需要,9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最具前途的领域之一。
在1995年以前,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论,但到1997年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到2000年为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超速发展,到,交易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如果再划细一点,届时欧盟的网上出口交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人们还能看到,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各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的思潮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世界有关贸易组织、经济组织和致力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发达国家都同样非常注重电子商务运行规则的建设。这个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经过几十年间成千累万件交易实践才令世人基本认识的道理,在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交易产所内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
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但应当讲,人们的这一努力方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wto总务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工作方案》,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又如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关于电子商务最佳实施方案调查的总结》、《互联网免税法案》,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是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和针对性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多多,如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以及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小等。我们可以把其对现有国际贸易的影响大致地归纳为如下几点:首先是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其次显然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就进入网络运行而压根就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等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凡此,都可以引导我们得出电子商务将引发全球贸易又一次洗牌的结论。与其他的趋势一样,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优势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跨国界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从而使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发展看,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冲击传统贸易方式,它未来发展的结果将是取代传统的商务活动。因此,它的重要性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十
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阐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并规定了各会员国应当遵循的7项原则。其中第一项为第一文库网:“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现代国际关系以公认的“主权平等”为基础。“主权平等”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权利,不受他人侵犯;另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侵犯他国的主权。国家不论大小,都应当具有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物、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利。国家与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所有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主权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行为规范的现代国际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主权平等”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的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不受侮辱。
(2)国家的外交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
(3)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
(4)在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
所谓“对等”实际是上就是“礼尚往来”,交往的双方人员,身份要大体相当;代表团互访时,双方的接待规格应相差不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对等”原则的正面引用。在国际交往中,有时也从负面运用这一原则。如:你赶走我的武官,我就驱逐你的参赞;你怠慢了我,我也请你坐一坐“冷板凳”等。
所谓“平衡”,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或“不歧视”的原则。但是,所谓“平等”、“平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国际交往中,在礼仪上给予“破格接待”的,也有诸多先例。可见国际礼仪程序的.运用也是一种外交艺术。
(5)“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表现为每一个参加国都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每一个国家所投的票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
(6)在“礼宾序列”问题上,也应当体现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会认上,各国代表的位次,不是按国家大小强弱的原则来排列,一般是按会议所用文字的国名字母顺序来排列。在签定条约协定时,应遵守“轮换制”,既每个缔约国在其保存的一份文本上名列首位,它的代表在这份文本上首先签字。在国际活动中,各国代表的序列,应以代表的职务高低或就职时间的先后作为排列的依据。在文字的使用上,每个国家都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在签定国际条约协定时,本国文字与别国文字具有同等效力。国际惯例的几个特点:
・能用性,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
・稳定性,不受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
・重复性,一般都是反复运用。
・准强制性,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效益性,被国际交往活动验证是成功的。
2.现代国际礼仪的特点。
(1)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家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之间的关系、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
(2)国家间,除双边关系发展外,多边往来大量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新的做法。
(3)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往来,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
(4)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动员群众参加的大规模场面很少;互访代表团人数减少;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等。
(5)“川礼仪简化”成为趋势。由于国际交往和活动急剧增多,繁文缛节势必成为人们不堪负荷的重担,分去人们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外交礼仪简化在国际上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十一
国家:是最基本、最活跃、最普遍的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过程,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国家利益: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
世界经济: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
布雷顿森林协定: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家国际贷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其主要内容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使美元成为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贷币,可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从而确立了美元在战后世界贷币金融领域中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控制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贸总协定: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主要目的是使各国努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和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其性质是一个多边性的国际贸易协定。它一直起着一个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对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制:关贸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
马歇尔计划: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扶植政策。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后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军事安全网:指建立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多边或双边的共同军事安全条约体系,美国向西欧国家和日本提供“核保护伞”。
经济安全网:指美国向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美元和自由汇兑制度,提供开放的市场和贸易制度,以及提供廉价的石油稳定供应制度。
欧盟:即欧洲联盟(eu)。它是目前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施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四大自由流通”,成为经济集团化的最高层次。1995年1月1日欧盟扩大到15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8%,是美国的2.4倍,日本的4.3倍。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欧盟从1999年起实行单一市场,即“欧元”
(euro),并制定了实施的具体时间表。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2004年至今欧盟成员扩大至25国,这必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1992年10月,三国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经三国国会批准扣已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由澳大利亚提议,xxxx年11月,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地区有组织的经济合作正式起步。1993年6月,亚太各国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名称,并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非正式首脑会晤。该组织通过共同参与、自主、自愿、协调一致和承诺机制来推动成员国的合作。但它的多样性也有负面影响。
东南亚国家联盟:由1995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南方共同市场和扩大为10个成员国组成。该联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集团,近年表现活跃,地位有所上升。 经济全球化: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指世界各国由国别差异所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表现在经济领域,是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它依据各国间的协定而建立,以集团的形式而存在,并拥有一套超国家的机构。
区域集团化:地理上接近、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一般由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组成,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强调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应将环保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是要经济高速增长,越要加强环境保护,以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能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十二
(一)认识的主观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性行为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传播者、受传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及自身原因所造成,详细了解了逆反心理的特征有助于更好的对症下药,为之后研究如何更好地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提供必要帮助。
作者:潘莉莉 谢海霞 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最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模板13篇)篇十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容简介:近2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形势扑朔迷离,国际热点此起彼伏,大国关系不断调整,人们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变革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研究也越来越多而且深入,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为了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两课”课程实际相结合、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相结合、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当今世界实际相结合,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以适应大学生“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的需要。
作者严格遵照修订说明,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对疏漏不妥之处进行了认真修订,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对外战略的调整,补充了大量新的观点、材料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更加适用于教学实际。修订过程中,全体编者进行了多次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因此,第三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自身的利益。但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日趋增加,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例如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和许多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限制本国二氧化碳排放,尽管这会增加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毕竟保护大气环境,防止地球变暖,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因此,追求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并未颠覆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而恰恰是这一原则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维护共同利益本身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争取自身利益不是为所欲为,要尊重别国利益。随着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的契合度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