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一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原因,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二
1.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信息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谈话: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棒棒假日小队的同学们来到郊外开展了一次野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回答。(同学们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烧烤食物,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洗菜,还有的给小鸟做窝。)
板书:搭帐篷 烧烤食物 钓鱼 洗菜 做鸟窝
1.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参加活动的队员们已经把毛巾晾晒起来,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课件演示:晾晒毛巾的六个架子突出,其余场景虚化。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出每个帐篷里住12人,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吗?)板书:26=12。
(2)教师提问:根据搭帐篷小组队员们的活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
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追问:你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可能说出以下解法。
解法一: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一共住了66=36人
解法二:每个帐篷住12人,有3个帐篷,一共住了12+12+12=36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参加活动的同学晾晒的毛巾,就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用各种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发现?
1.教师提问:选择你喜欢的活动项目,仔细观察,和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再想一想,别人提出的问题你能帮助解答吗?比一比,哪组同学合作提出的问题最多,解决的办法最好。
2.各小组选择有关活动,在组长带领下,互相提问,开展讨论,解答说理。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各组活动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1.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补充。汇报的内容有时是无序的,教师通过以下有机的设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表达。
我提出的问题是( ),发现( )条件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说列式解答的过程及理由,教师板书相关解法。
(1)烧烤活动。
①学生可能提出:参加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17人)
根据图意,学生可能列出44+1、34+5等不同算式,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都予以鼓励。
②学生可能提出:烧烤中拿着棒子的有多少人?(43+3=15)?
教师提出:你是怎样想的?
(2)洗菜活动。
①学生可能得出:在河边洗菜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河边洗菜有3组,每组有2人,23=6)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菜篮子?(每组有4个菜篮子,一共有3组,34=12)
(3)给小鸟做窝。
①学生可能提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鸟窝?(每棵树放2个鸟窝,有5棵树,25=10)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4)钓鱼。
①学生可能提出:扛鱼竿的小朋友钓了多少条鱼?(左边的小朋友说:我钓了4条鱼。扛鱼竿的小朋友说:我钓的鱼和你同样多。可见扛鱼竿的小朋友也钓了4条鱼)
②学生可能提出:两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4+4=8或42=8)
教师对于能够根据对话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及时小结:我们可以从画面中找到条件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对话知道解决问题的条件。
3.总结延伸。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三
1.在课前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交流常用的理财方式及其利弊,了解各种理财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在探究各种储蓄方式收益情况的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
的价值。
3.在分析、比较各数据的活动中,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4.在课前活动及课上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源自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初步了解多种理财的基本方式,感受理财方式的优化。
2.在解决问题、辨析策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能在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数据、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学科德育、习惯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建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及分析数据、推理辨析、反思调整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制作的各种图表。
一、谈话引入,组织交流
(一)以压岁钱为话题,引入要研究的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每到过新年的时候你们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师:对!得到压岁钱,这是我国古代留下来的一种民族习俗,其寓意是祝收到压岁钱的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健康,平安。
2.提问:那你们得到的压岁钱一般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3.小结:看来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是把压岁钱进行合理的储蓄,使其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基本的理财意识。(板书课题:理财)
4.交流汇报:咱班理财意识强的同学,走访了银行,采访了银行的专业人士,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的信息想与我们大家分享。(课件上出现实践活动的照片)
(二)借助课前调研,了解理财知识
下面有请赵新莹同学与我们进行知识分享。
学生用自己制作的ppt介绍自己知道的理财知识,并且进行简单的说明。
二、结合调研结果,提出研究的问题
1.谈话过渡:看来,将钱放入银行进行合理储蓄的方式是比较可靠的,那如果让你用这种方法来掌管你的压岁钱,你最关心什么?
2.要想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需求呢?
3.师: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学习资料,大家认真阅读,看看能找到哪些信息帮我们解决问题?(拿出学习资料1--浦发银行储蓄知识单)
预设:
(1)20xx年浦发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2)复利计息方式:每次储蓄后将本息都取出来再进行储蓄。
第二年的本金=第一年的本金+第一年的利息
三、小组合作计算,尝试解决问题
(一)组织讨论,探究存储方式
1.通过阅读学习资料你都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汇报)现在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怎么还不能呢?
预设:
(1)还不知道本金呢?
(2)存多长时间呢?
2.学生思考存储方式,猜想验证收益最高的方式
(1)那存三年,都可以怎么存呢?
出示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将你想到的存储方式写在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2)在这几种存储方式中,你们猜猜哪种存储方式的收益会最大呢?说说你的想法。
(3)是不是像大家所猜想的这样呢?我们需要--验证(算一算)
(二)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发现规律。
1.小组合作,自由计算3年后的本息,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1)1+1+1;(2)1+2;(3)2+1(4)3;
2.学生交流、汇报
3.发现规律
(1)提问:通过计算、交流你有什么发现或疑惑吗?
(2)交流发现
预设1:直接存三年收益最大,1年1年1年的存收益最小。
预设2:1年+2年和2年+1年的收益是一样的。
4.讨论:在刚才自己模拟的理财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学生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知识,发散思维
1.提出问题
如果这6000元钱我们想作为上大学的一笔基金,你们觉得这回又该存几年呢?(六年)是啊,存六年,怎样存收益会最大呢?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
师:是不是像大家所说的这样呢?咱们课下可以试着来验证一下。
3.小结:上完这节课后,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成为了是一名小小的理财家。(板书课题)课前,通过调研发现还有众多的理财方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理财方式,老师都有一句话送给大家----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五、板书设计
小小理财家
1+1+1 1+2 1+3 2+1
利率
存期
本金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四
练习课
p26练习
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1、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3。81÷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1、独立完成p2610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11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1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1、p26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五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通过观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基本结构。
2、通过尝试、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度量角的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量各种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实物投影仪、量角器
练习纸、一副三角尺、量角器、活动角、各种卡纸图形、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
一、导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比较大小
(1)小组活动:
请同学利用教师课前给学生的学具(活动角、多个相同的小角、 10°小角拼成的半圆),自由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请小组同学汇报并演示两个角的比较过程。
① 利用活动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活动角,要注意什么,遇到什么困难。
(活动角易改变大小)
②利用多个相同的小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摆。缺点是什么。(小角拼的时候易活动)
③ 利用10°小角拼成的半圆
a.说一说这个工具是怎么形成的。
(18个相同的小角拼在一起组成的)
b.指出这些小角共同的顶点。
(在这个半圆的“中心”)
指出每个小角的两条边,指出两(三、四)个小角组成的大角的两条边。
c说一说怎么运用这个半圆。
(中心对顶点,看这个角里包含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2)比较3种方法那种最好,为什么?
(3)运用这个工具再量几个角,引出小角太大,再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
二、认识量角器
1、呈现“原始”状态下的量角器,(只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器),介绍量角器的“中心”(所有小角共同的顶点)、“刻度线”、“0刻度线”(角的一条边)、“刻度”、“1°”(指出角的两条边)。
找出20°、50°、90°、150°、170°(指出角的两条边)
运用这个量角器量一个反方向的角,引出“内外圈刻度”。
呈现改进后的量角器(现有的量角器)
2、介绍量角器的基本结构。幻灯片演示。
(1)中心点
(2)认识零刻度线、90刻度线,注意零刻度线两头各有两个零。一个0在内圈,一个在外圈。
(3)认识内外圈刻度,读一读,引导学生观察内外圈刻度,找找有什么不同。
(4)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里的各个部分。
4、认识1度角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 1°1小格是1度,几小格就是几度。
(2)认识平角=180°,周角=360°
(3)读度数。幻灯片出示40°,41°(内圈)79°,101°(外圈),指名读数。
三、自主探索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1、认识了量角器这位朋友,也知道了角的度量单位是度。下面请同学看作业纸中第1题,先估计一下这个角是几度,再试着用量角器量出中这个角的度数。(学生自主探索度量方法)
2、小组交流,得出最恰当的度量方法。
3、小组汇报演示。边汇报,边幻灯幻灯片片演示。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从与边重合的零刻度往上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教师板演示。黑板出示步骤。
一盖:有量角器把角盖住;
二合: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三看:看另一条边,分清内外圈,读出度数。
5、幻灯片演示度量∠2、∠3。比较大小。
四、练一练
1、完成作业纸上第二题。请用量角器量出∠4的度数。先估计,再测量。
(1)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读数时)
幻灯片演示。
注意:读度数时,角的一边与量角器哪一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就从那一圈的零刻度向上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这圈上的刻度就是所量角的度数。
(2)要区分是内圈还是外圈的数,你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还可以先判断所量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度数,是钝角则选择较大的度数。
2、判断
打手势判断,说说为什么错?
3、量一量
学生量,指名核对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知识延伸: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都是180度呢?
五、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啊?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六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了解常见税种。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纳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六年级上册学过了的百分数(一)的知识,对百分数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税率的知识是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中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难点:会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
平时同学们每天上下学,使用的日常交通工具,离不开城市的基础设施;到了假期,很多家庭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离不开国家建设的基础设施。让学生知道是谁修建了这些基础设施?(国家)
为了让祖国更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幸福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建设。
展示图片:国防、教育、卫生、公共服务机构的维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国家拿出的这些巨额资金是从哪里来的?
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税率)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税收
税收的主要项目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1.理解三个专业术语的含义。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1)举例子理解: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在这里:收入是()税率是()应纳税额是()
(2)考考你:说出下面每条信息中应纳税额、各种收入和税率分别是多少?
①晨光文具店20xx年全年的销售额是44万元,按销售额的5%缴纳增值税2.2万元。
②长城宾馆20xx年上半年营业额是840万元,按营业额的4%向国家缴纳营业税33.6万元。
③王老师家在20xx年购买了一套售价120万元的两居室商品房,按实际房价的1.5%缴纳购房契税1.8万元。
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先读题,再指名说说“营业额30万元”是指什么,“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并总结出关系式:
应纳税额=收入×税率
(2)练习:
妈妈买了一瓶售价为100元的化妆品,其中消费税大约占25%,妈妈为此支付消费税大约多少元?
(3)介绍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经济学术语,是一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的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
日公布,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个人所得税税法。
个人所得税从诞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次修改历程,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xx年4月20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的。20xx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至3500元。
(4)个人所得税的求法(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如下关系: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
(5)对比分析练习
①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②李老师为某杂志社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1)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
(2)收入、税率、应纳税额之间的关系是:应纳税额=()×()
(3)某商店去年的营业额是40万元,去年缴纳税款共2万元,则去年的税率是()%。
(4)纳税是每个公民自愿做的事情,想交就交,不想交就可以不交。这句话的说法是()。
2.选择
(1)天津商场四月份的营业额是580万元,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列式正确的是()。
a.580×(1-5%)b.580×5%c.580÷5%d.580÷(1-5%)
(2)高经理的月工资是68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这个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列式正确的是()。
a.6800×3%b.3500×3%c.(6800-3500)×3%d.6800×(1-3%)
(3)某饭店九月份的营业额是150万元,按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二月份缴纳的营业税是()万元,二月份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万元。将正确算式的选项填进括号。
a.150×5%b.150×(1-5%)c.150×5%×7%d.150×(1-5%)×7%
(四)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课后作业教材第14页,第6、7、8、11题。
教学反思:
税率问题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特别感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课题的导入。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很顺利的引入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第二环节是结合情境,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纳税,应纳税额和税率等相关专业术语,并掌握应纳税额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第三环节是课堂练习。不同梯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四环节是课堂总结。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明确税率问题与百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感受到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从生活中来,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从而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七
1。理解利率,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概念,能利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利率有关知识:税收的种类,应纳税额,税率。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积攒一些零用钱,我们积攒的暂时不用的零用钱,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储蓄”。
3。谁存过钱?怎么存的?将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讨论利息的情况。
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关储蓄方面的知识,探讨利率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探究
1。自读教材11页例4上面的部分内容:
学习要求:理清以下问题
(1)存款有哪几种方式?
(2)什么是本金?
(3)什么是利息?
(4)什么是利率?
(5)怎样计算利息?
学生自学教材,学习后汇报。教师结合学生汇报,考查学生对利息的理解,对利息公式的理解。
检测:
(1)结合20xx年10月利率表,说说各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是多少?
(2)整存整取一年的年利率是1。50%,表示什么意思?
2。学以致用,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读题思考: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取回哪些钱?包括几部分?
(3)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是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
(4)归纳整理汇报:实际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学生计算过程,避免丢落项和计算不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比例此题与例4的不同:本金不同,存期不同,利率不同。计算方法相同吗?
(2)学生运用公式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先让学生观察存款凭证,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本金、利率、时间各是多少?再根据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1)妈妈需要慎重选择吗?怎么办?
(2)第一种方式的时间,利率是多少?第二种呢?
(3)分别计算后比较并做出决定。学生独立解答。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这样做出选择,选择时需要用心地算一算,算的过程不要怕麻烦,按照时间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想,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懂得储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在银行存款的方式很多种,如活期、整存争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我们还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计算时遇到步骤比较的计算时,要一步一步认真计算,有耐心,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时间)
例4 5000 ×(1+3。75%×2)
=5000×1。075
=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八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要求是: 整体感知每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在本单元里不细致研究图形的边和角,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 一是低年级学生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把五种平面图形分两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先安排这些图形的教学,再以它们为基础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便教利学。
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交代名称在常用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
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折纸或拼图做出新的图形给予名称在熟悉的物体的面上寻找图形。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材让学生照例题中间的图示,画出这些图形。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比较规范,标准的图形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学生只要把积木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在画图活动中不仅产生了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图形的形状,还能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材让学生用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折叠、拼合等方法自己做出这两个图形。这样设计,除了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外,还有两点理由: 一是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虽然能够找到,但往往不适宜用于首次感知图形的形状。因此,不采取长方形、正方形、圆那样从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的导入方法。二是对折正方形纸可能折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也可能折出有待学习的三角形。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经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操作和交流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习热情。
教材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第18页第4题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第5题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形状。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是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画、折、拼)来认识图形,虽然得到的图形比较标准,建立的表象比较正确,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知识脱离现实生活的错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试一试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寻找图形的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这些图形,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区分面和体,如桌面是长方形的,不能说成桌子是长方形的。
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形状,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有层次地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 先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是涂颜色将图形按形状分类,最后是图形的简单变换。
(1) 分析围图形和画图形的过程,一般是: 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图形(观察围或画成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时,这三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
围成或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较容易,教学时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联系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学生围成或画出平行四边形有一定难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过验证这个环节,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图形的表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2) 在涂颜色将图形分类的练习中,出现了各种位置摆放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对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作出正确的判断,能使图形的表象更稳定。
(3) 通过折、拼等手段变化图形,能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可以折出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折法不同,折出的图形也不同。这些对折的方法在初步认识分数时经常用到。又如把长方形折、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图形变换的活动很有兴趣,教学要抓住原来是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怎样变化的这三点进行。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九
教材16---17 线的认识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 看一看 量一量 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请学生将手里的长方形张对折,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你还会怎样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 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 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
课题利率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11页例4)
课型新课
1、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理解什么是本金、利息。
2、能正确计算利息。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
教学难点:利息的计算。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引导学习,总结提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银行吗?你知道去银行人民常做什么吗?你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银行?你见过银行卡吗?
二、创设生活情境,了解储蓄的意义和种类
1、储蓄的意义
师: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的单位里
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2、储蓄的种类。(学生汇报课前调查)
三、自学课本,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
1、自学课本中的例子,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然后四人小组互相举例,检查对”本金“、”利息“、”利率“的理解。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2、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先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3、利息计算
(1)利息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例4:王奶奶要存5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两年的利率是3。7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方法一方法二
5000×3。75%×2=375(元)
5000×(1+3。75%×2)
5000+375=5375(元)=5000×1。075
=5375(元)
四、实践应用
第11页做一做
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注意计算要准确。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
第14页的第9题
板书设计
利率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利息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一
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让学生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使学生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地认识,经历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熟练度有较高的要求。“商场促销”虽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学生购买促销商品的经验还不足,对各促销方式的实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1、通过复习整理、引导分析、巩固练习,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反思总结体会各促销方式的实质。
一、导入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7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重点理解答五折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
700×50%=350(元)
答:五折之后这条裙子350元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下面我们来看例题
(1)课件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读完这段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明提出了这样两个: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中,哪些是关键呢?
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
打五折它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那么每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快来思考一下吧!
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的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列式: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2个100,然后从总价中减去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230-50×2=130(元)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打五折的方式更省钱。
(3)你还有疑问吗?
①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不一样呢?
原来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而满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
②什么情况下两种优惠会一样呢?
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
(4)回顾与反思
看起来每满100元减50元不如打五折优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相差不多了。
以后我要陪妈妈购物,帮妈妈算账。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巩固练习: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按“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
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a商场:120-40=80(元)
b商场:120×60%=72(元)
80>72
答在a商场买应付80元,在b商场买应付72元,选择b商场更省钱。
四、小结
1.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对商家的优惠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选出实惠、省钱的方案。
2.商家的促销方式:“打几折”,“每满100元返50元礼券”,“每满100元减50元”,“买五件送一件”都转化为百分数的知识来理解。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二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 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三
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与位置”在实验教材中的编排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
一下p1 第一单元 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位置(用两个条件确定)
二上p67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简单的三视图(实物)
三下p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八个方向及描述线路图
四下p17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及描述线路图
五上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三视图(规则图形)
六上 第一单元 位置 坐标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和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和距离来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
例1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例3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4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生活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1.主题图。
(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
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要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
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3.例2。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灵活创设教学的情境;对绘制的具体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绘制的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1) 例3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2)“做一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联结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角度,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东偏南45°”也可以说是“东南方向”。
5.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4,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做一做”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注意: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条路线,并通过多种方式确定每一段行进的方向、途经的主要建筑物和相应的距离。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由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线路,描述出行进的线路,供课上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教材选取与生活相关的学习素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块知识是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
2、注意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其实就是极坐标的思想,学生开始不习惯,所以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用这种方法判断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并掌握其方法。
3、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本单元在确定物体的距离时,经常用单位长度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如一段表示50米等,两地之间的距离用几个单位长度来表示。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课时划分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p18例1 p20练习三题1、2
第二课时:p19例2 p21练习三题3、4
第三课时:p22例3 p24练习四题1、2
第四课时:p23例4 p25练习四题3、4、5、6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四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省略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折扣(课本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4、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商标剪下来后要做好垃圾分类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口算
1890%=
20080%=
54070%=
210 50% =
30095%=
30026%=
1、利用课件或挂图出示商场店庆、商品打折的情境,渗透保护动物,不买皮草。
2、打折是什么意思?八五折、九折表示什么?
3、结合实际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交流,再阅读课本进行对照分析。
4、小结:商店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可见,打几折就表示现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它表示的是一种关系。
5、问: 七五折表示什么?五折表示什么?
(一)出示例1(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理解分析: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也就是在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
3、板书: 18085%=153(元)
(二)出示例1(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学生分析题意尝试列式
方法(一)先求现价,再求便宜的钱数。
16090%=144(元)
160-144=16(元)
(二)先求便宜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几,再求便宜的钱数。
160(1-90%)=16(元)
2、小结: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减去现价(即原价的90%):160-16090%。
第二种算法:现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就是便宜的价钱。
想想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一) 填空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 ),通称( ) 。几折就表示( ),也就是( )。
2、(1)九折是十分之九,改写成百分数是( ) 表示现价占原价的( )%。
(2)八五折是( ),改写成百分数是( ) 表示( ) 占( )的( )% 八八折是( ),改写成百分数是( ) 表示( ) 占( ) 的( )%
(二)第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各折扣表示的意思。
(三)解决问题
1、一辆自行车,七折出售后是700元,它的原价是多少元?便宜了多少元?
一件羽绒服原价1000元,打折后,现价500元,请问:这件羽绒服是打几折出售的?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13页第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