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戏看戏篇一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观众激动的情绪和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场景。能感受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与崇高的品德,感受人民群众对艺术家的喜爱。
3. 学习精彩场面的描写以及关键词语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搜集关于梅兰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及主要艺术成就。
2. 教师在课前充实一些关于京剧艺术的常识。
教学设计
1. 读题目,了解课文写的是看谁演戏。
2. 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梅兰芳的各种资料。了解梅兰芳其人其事。
1. 自己读全篇文章,了解课文所写的这一次看戏的情况。
2. 边读边勾画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 教师把带倾向性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3. 师生一起合作解决部分疑问,剩下的疑难问题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1. 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演出的时间、地点、观看对象及当时的情况。
2. 自己读课文,按老师的阅读提示弄明白时间、地点、人物、景物。
3. 把写演出前的景况的场面描写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再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把观众比喻成什么。
1. 自读课文第4、6段,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和特别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
2. 把自己勾画出来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3. 说一说自己勾画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并通过这些描写来感受表演的精彩和观众的激动。
5. 完成课后第2题。
1.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4、6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根据作者的描绘想象表演和观众反响的场面。
2. 同学评价,再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3. 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完成课后第2题。
4.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动和激动。
5. 谈自己读文章重点段后的感受。
6. 师生交流感受。
1.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梅兰芳京剧表演的音像资料供学生欣赏。
2. 教会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戏剧文化,学会欣赏。
3. 由此进行拓展,简单介绍一些其他传统文化的精粹。
4. 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收获。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在教师引导下理解艺术与人民的关系。
1.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读一读。
2. 选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 练习写一写有关的场面描写。
4. 交流自己写的精彩片段。
看戏看戏篇二
;说起来,那已是近六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因弟妹年齡小,父亲在县城教书离家远,家里的里里外外全靠母亲一个小脚女人支撑,我初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上学,而是在家帮衬母亲。我是个女孩,又是未成年人,在队里只能算半个劳力,一天挣六个工分。尽管如此,我除了在家引小弟外,只要天不下雨,就坚持下地劳动。生活过得劳苦而无意趣——忽然,有一天,村人说上戈街有唱戏的,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向母亲闹着去看戏。母亲没办法,只好应承了,只是要我带着小弟,这样她可以下地干活了。
带弟弟到十来里外的街上,要翻两道岭,过两道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无奈自己太想去,就只能带着弟弟上路了。一路上,抱一会、背一会再哄着小弟走一会,走不动了就再抱再背再哄他走——等到了上戈街找到戏园子,早已是人头攒动,看不见台上。我凭着个子小就背着弟弟往前台挤,好不容易挤到前头,累得满头大汗。幸好一坐着木凳的老者,往边上移了移,让出半个位来,我就抱着小弟挎坐上去、伸长脖子往台上看,正看到热闹处,小弟又闹腾起来,一会说肚饥,一会说口渴,一会又说要撒尿。哄不乖,只得背着又往外出,好不容易挤出戏场,才发现小弟在我背上睡着了,望着弟弟迷迷糊糊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再次准备往回挤时,有人说,散场了!
来街时母亲给了两毛钱,是让给弟弟买吃的。我随着外出的人流来到街上,在唯一的国营食堂里用一毛钱买了两个包子,另一毛买了十个糖块,就带着弟弟往回走。有糖吃,小弟也精神听话了许多,他走一段路,我就给他一块糖,糖给完了、我就学着唱戏人的样子,胡乱唱着哄他,就这样走走停停,唱唱走走,快到村时,天也都快黑了,母亲正在村头场边焦急地等着。
这就是我第一次看戏的经历,虽然受了不少委屈,但戏曲却像种子一样根植于我青春少年的心灵!
后来,为了照顾家里,父亲从县城学校调回家乡中学教书,学校成立了宣传队,父亲担领队长。他不但会拉大弦,还客串演“日本军官”,父亲个子不高,人又微胖,再加上脸黑,他演的“鬼子”惟妙惟肖,一时竟传为佳话。每当父亲带队外出演出,我都会和村里的女伴们相约跑去观看。那时候,主要演“样板戏”,戏里的“新四军女战士”都是我们女孩子崇拜、模仿的对象!
这些往事虽然过去许多年了,但爱看戏、尤其爱看家乡地方戏的爱好却始终没变。
如今,连我最小的孙子也上初中了,他每天放学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看着孙子投入的样子,我都会感慨:社会真是进步了、发展了,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像我当年那样为看一场戏、带着弟弟越沟爬坡走十来里的山路!
也许和年龄有关系,越来越喜欢安静。自然我有自己安享晚年的方式。当孙子上学或不在家的时候,我都会打开电视,调到“戏曲频道”,浸沉在安闲美好的戏曲世界里。
相关热词搜索:;看戏看戏篇三
本课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欣赏、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培养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
二是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绘画表现已经逐步脱离低年级的意象期,他们更希望像成人一样作画,所以教学中应多注重技法和知识性,融欣赏与技能训练为一体。
那么这节课,可以说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了解戏曲知识,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欣赏了解——分析回顾——尝试应用——示范概括——创作表现——评价鼓励。
首先通过一段flash动画的欣赏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戏曲的一些形式美,结合学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接着,在分析回顾的环节中,以一组画家的戏曲人物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用笔用墨技法,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国画技法,比如说运笔、浓淡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国画基本技法在具体绘画创作中的运用。在对绘画步骤的示范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掌握水墨人物画的一般方法、步骤,还注意到表现画戏曲人物时所运用到的绘画技巧,比如夸张、装饰手法的应用,线条的流畅、变化,上色时的干、湿控制等。最后在通过一组画家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领会到“画有法,而无定法”,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大胆创新,画出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总的来说,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学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讲的太多,还有就是对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培养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