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问题改进措施及建议(优质5篇)

时间:2024-10-01 作者:雁落霞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数学教学问题改进措施及建议篇一

教育改革的提出,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 这次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彻底性,在全社会强调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者立足自身工作,从理念和行为双向层面上做出改变。在教学思想上,数学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维,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科学方式。在行动上,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必备的材料,善于利用多媒体学习技术改善教学条件, 让他们学会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自主学习,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

改革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改革政策的推行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对小学生数学知识接受心理的考虑不周

传统教育史的漫长和影响至深,对教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的后续影响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传统教育的粗放、以教师为中心、忽视教学过程等内容都是素质教育所不容的。在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科任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心理和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能从自身的立场出发来教导学生,也正是教师较少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小学生对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从现实状况看,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习惯正在养成阶段,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较强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注意力转移的速度较快, 对事物的兴趣会瞬间消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考虑心理活动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不能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对小学生施教。

2.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导致小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

新课改实行之后,各年级、各科目的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是在丰富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图片、文字等内容的配合使得教材的表达手段多元化;二是在难度上有了大幅的提升,对学生各种思维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较广,如果在思维方式上跟不上,低年级的小学生很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另外,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新的知识点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是不易掌握的。 在教师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是很难向学生讲解清楚的。因而,一些思维跟不上、基础薄弱的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出现了困难,这一点需要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注意。

3.对知识本身的强调忽略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要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当前,一些学校和教师有时候过于强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忽略了对小学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际应用和知识之间无法建立紧密的联系,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需要明确的是, 只有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之间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新课程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之一也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果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找准对策,争取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1.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安排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 遵循由简到难、由少到多、由一元到多元这样一个路线。 综合性是指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性,教学内容丰富, 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透彻的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还需要在内容上有所选择, 结合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主要知识加以重点讲解,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有选择的取舍, 保证课程进度的正常进行。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育时代,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明显,往往被定位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境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认识,保证教学过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也要求学生要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自主性,培养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发现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质疑、调查、 探究能力;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从多个层面看待问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问多答,锻炼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当下应用较广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发挥新媒体在学校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高效的学习工具。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来开导孩子的智力。同样,在课堂内外,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科目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现象,同时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两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记忆,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数学教师不得不重视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数学教学的专用教室等,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便利的信息服务方式,渐渐熟悉并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搜索技术,学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环境在变,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理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结合当前一些前沿的教学思想,本文认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寻找改进思路。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进行学习。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 如教学“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 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 ( 头饰上有号码 ),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相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宽松氛围

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极有帮助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形式生动、可供探究、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出现,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3.创设操作情境培养探索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能力不强,他们往往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指引才能及时完成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等工作。在指导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上巧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在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创设的虚拟环境中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借助数学教材之外的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教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等这些问题时,在数学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仅学懂了这一数学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这个问题,获得更高一级的学习体验。

4.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思维

拓展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培养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情境,用一根线拴住一个螺帽。

师问:如果先固定一个点,再把它快速地甩动起来, 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是一个圆。

师追问:想一想,圆在哪儿?说一说,圆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让生初步形成定点、定长、曲线等概念。让学生想象在甩动过程中不断把线放长可能得到的图形,把一个简单的判断置换成有价值的思考,特别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构成了挑战。

数学教学问题改进措施及建议篇二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自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数学教学仍然问题重重,既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又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应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对策,进一步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1、教师的主导地位很突出。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已经根深蒂固,非常老旧,即使实施了新课程改革,这些传统观念仍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中部分教学观念已经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如果教师仍给学生灌输这些观念的话,学生会遵照教师强调的模式进行学习,一味地服从教师的要求和安排。这样一来,严重制约了高中数学教学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学生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依然是主要的考核标准,所以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全然不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被动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大量的数学知识点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学改革将会变为一纸空文。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那么他们很难发现不同知识点和不同题型间的关联,制约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1、从课堂教学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是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有趣且新颖的教学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极大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所有解题的方法都告诉学生,而应要求学生积极努力地探索解答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高中数学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放下“架子”,经常与学生交流探讨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改革的推波助澜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教师借助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知识的讲解以及练习,可以教会学生更加灵活地处理问题。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带着相互尊重的心态关心学生,那么就能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让学生跟从教师的教学步伐,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4、融合新旧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自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数学知识被分成了很多板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模块进行教学。虽然在教学形式上,教师是分开讲解不同的知识点,但是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融合新旧知识,用旧知识导出新知识。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对新知识感到陌生,还能够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

新课程改革既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机遇,又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挑战。在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数学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广大高职数学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和认真对待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数学教学问题改进措施及建议篇三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未来的需求,回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感到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且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等到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教学方法不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用微机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和一些习题。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形状、位置、大小不断发生变化的三角形时,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他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这时却没有发挥微机的作用,可见教学手段是流于形式。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2)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了,也就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学生的学习了。比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习题,其实蕴涵着很深奥的道理。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做了之,就不会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没有高深的数学根底又很难解释清楚。如“抽屉原理”“排列组合”“奇偶性分析”“数列求和”等等。这些问题也只有真正把握其本质时才能给学生解释得清楚。数学教学中新的信息的增加和教材中新的内容的出现,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关于利税问题、关于计算机问题、关于估算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存,走在学生的前列,才能搞好数学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数学教学问题改进措施及建议篇四

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习目标;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多角度评价教学成果,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学习氛围;教学成果;学习习惯

与小学语文和科学等课程相比,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课堂气氛难以做到生动有趣,因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循循善诱,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太过严肃

提到数学,人们总想到严肃的课堂气氛,严谨认真的数学教师。在这种刻板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即使学到了知识点,也是死背硬记的效果。当知识点不断增多时,无法融会贯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一蹶不振,放弃对数学的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太过古板

近年来,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被要求加入情境教学模式。如果这项改革措施能够正确实施,便能使数学课堂变得精彩活泼,但由于大部分数学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形成的固有教学模式中难以融入情境教学,创建的情境复杂且生硬,不仅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情境教学看似多样化其实徒有形式。

(三)小学数学教学成果衡量方式不够合理

在我国国情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大多是通过分数来衡量的,这并不是某一地区的特色,而是整个国家实行应试教育使然,这导致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通过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衡量教学成果的好坏。尤其是近些年来中考和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也受到紧张气氛的影响,家长和教师更重视学生是否拿到了好分数。虽然不断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出更多的评价标准,但收效甚微,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1]。

(四)小学数学教学未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上往往存在此类现象:在枯燥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数学丧失兴趣,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答对题目。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教师并不关心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过程,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只追求做出正确答案,丧失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甚至出现厌学抄袭现象。

(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习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长期忽视教学的真正含义———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为从根本上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教师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体验评价体系。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主动吸收知识为目的的活动,在学生具备扎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通过长期的实践可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变师生关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营造不一样的学习氛围[2]。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创建简明的学习情境,增加学习中的趣味环节,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教师与学生均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共同学习。第二,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游戏环节。第三,增加学习道具,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买卖双方,提供人民币让学生做游戏,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人民币,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多角度评价教学成果,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还在于摒弃传统唯一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不论是家长看待教师学生,还是教师看待学生,包括学生看待自己的学习成果,都不应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教师应当多方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在好奇心、探求欲的驱使下主动探索思考,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能够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回忆已学知识,举一反三;学生在游戏环节中是否能够运用已学知识顺利进行游戏。

虽然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困扰着每一位教师,阻碍着每一位小学生,影响教学质量。但只要每一位教师尽职尽责,不断提升自己,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关心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多方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的教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广阔。

数学教学问题改进措施及建议篇五

教育改革的提出,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这次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彻底性,在全社会强调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者立足自身工作,从理念和行为双向层面上做出改变。在教学思想上,数学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维,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科学方式。在行动上,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必备的材料,善于利用多媒体学习技术改善教学条件,让他们学会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自主学习,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

改革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改革政策的推行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传统教育史的漫长和影响至深,对教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的后续影响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传统教育的粗放、以教师为中心、忽视教学过程等内容都是素质教育所不容的。在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科任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心理和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能从自身的立场出发来教导学生,也正是教师较少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小学生对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从现实状况看,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习惯正在养成阶段,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较强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注意力转移的速度较快,对事物的兴趣会瞬间消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考虑心理活动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不能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对小学生施教。

新课改实行之后,各年级、各科目的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是在丰富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图片、文字等内容的配合使得教材的表达手段多元化;二是在难度上有了大幅的提升,对学生各种思维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较广,如果在思维方式上跟不上,低年级的小学生很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另外,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新的知识点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是不易掌握的。在教师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是很难向学生讲解清楚的。因而,一些思维跟不上、基础薄弱的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出现了困难,这一点需要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注意。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要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当前,一些学校和教师有时候过于强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忽略了对小学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际应用和知识之间无法建立紧密的联系,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只有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之间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新课程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之一也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果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找准对策,争取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安排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遵循由简到难、由少到多、由一元到多元这样一个路线。综合性是指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性,教学内容丰富,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透彻的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还需要在内容上有所选择,结合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主要知识加以重点讲解,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有选择的取舍,保证课程进度的正常进行。

在传统教育时代,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明显,往往被定位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境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认识,保证教学过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也要求学生要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自主性,培养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质疑、调查、探究能力;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从多个层面看待问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问多答,锻炼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当下应用较广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发挥新媒体在学校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高效的学习工具。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来开导孩子的智力。同样,在课堂内外,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科目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现象,同时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两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记忆,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数学教师不得不重视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数学教学的专用教室等,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便利的信息服务方式,渐渐熟悉并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搜索技术,学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环境在变,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理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结合当前一些前沿的教学思想,本文认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寻找改进思路。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进行学习。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如教学“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相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极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形式生动、可供探究、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出现,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能力不强,他们往往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指引才能及时完成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等工作。在指导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上巧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在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创设的虚拟环境中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借助数学教材之外的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教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等这些问题时,在数学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仅学懂了这一数学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这个问题,获得更高一级的学习体验。

拓展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培养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情境,用一根线拴住一个螺帽。

师问:如果先固定一个点,再把它快速地甩动起来,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是一个圆。

师追问:想一想,圆在哪儿?说一说,圆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让生初步形成定点、定长、曲线等概念。让学生想象在甩动过程中不断把线放长可能得到的图形,把一个简单的判断置换成有价值的思考,特别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构成了挑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