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团场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质量工作总结质量工作总结篇一
11.1 一 般 规 定
11.1.1 沥青路面施工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工序管理与岗位责任制度,对施工各阶段的质量进行检查、控制、评定,达到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11.1.2 对实行监理制度的工程项目,除施工企业进行自检外,工程监理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查与认定,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及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应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11.1.3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应包括工程施工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以及各施工工序间的检查及工程交工后的质量检查验收。
11.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11.2.1 在工程开始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发生材料来源或规格的变化时,必须对材料来源、材料质量、数量、供应计划、材料场堆放及储存条件等进行检查。
11.2.2 施工前材料的质量检查应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或储入同一沥青罐、池)的相同规格品种的集料、沥青为一“批”进行检查。材料试样的取样数量与频率按现行试验规程的规定进行。每批材料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对沥青等重要试样,每一“批”都应在试验后留样封存备查,并记录沥青使用的路段,留存的数量不宜少于4kg。
11.2.3 施工前应对拌和厂及沥青路面施工机械和设备的配套情况、性能、计量精度等进行检查。
11.2.4 对实行监理制度的工程项目,材料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配合比设计的结果、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检查结果,都应在使用前规定的期限内向监理工程师或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提出正式报告,等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
11.3 铺筑试验路段
11.3.3.1 根据沥青路各种施工机械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机械数量及组合方式。
11.3.3.2 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上料速度、拌和数量与时间、拌和温度等操作工艺。 11.3.3.3 通过试铺确定:透层沥青的标号与用量、喷洒方式、喷洒温度;摊铺机的摊铺温度、摊铺速度、摊铺宽度、自动找平方式等操作工艺;压路机的压实顺序、碾压温度、碾压速度及遍数等压实工艺;以及确定松铺系数、接缝方法等。
11.3.3.4 按本规范7.3.6条的方法验证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提出生产用的矿料配比和沥青用量。
11.3.3.5 建立用钻孔法及核子密度仪法测定密度的对比关系。确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或沥青碎石面层的压实标准密度。
11.3.3.6 确定施工产量及作业段的长度,制订施工进度计划。
11.3.3.7 全面检查材料及施工质量。
11.3.3.8 确定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人员、通讯联络及指挥方式。
11.3.3.9 其它项目
11.3.4 在试验段的铺筑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认真作好记录分析,监理工程师或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监督、检查试验段的施工质量,及时与施工单位商定有关结果。铺筑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就各项试验内容提出试验路总结报告,取得主管部门的批复。
11.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11.4.1 沥青面层施工必须在得到主管部门的开工令后方可开工。
11.4.2 在施工过程中,应由专职的质量检测机构负责施工质量的检查与试验。
11.4.3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实行监理制度的工程项目,监理工程师或质量监督人员亦应进行抽检或旁站检验,并对施工单位的自检结果进行检查认定。当施工人员、监理工程师、监督人员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报告或追加试验检查。
11.4.4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各种施工材料进行抽样试验,其项目与频度应小不少于本规范附录e表e.1的规定。材料质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规定的质量指标的要求。
11.4.5 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质量标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表e.2、表e.3的规定。当检查结果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追加检测数量,查找原因,作出处理。
11.4.6 沥青混合料拌和厂必须对拌和均匀性、拌和温度、出厂温度及各个料仓的用量进行检查,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检测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11.4.7 混合料铺筑现场必须对混合料质量及施工温度进行观测,随时检查厚度、压实度和平整度,并逐个断面测定成型尺寸。
11.4.8 施工厚度的质量控制,除应在摊铺及压实时量取,并测量钻孔试件厚度外,还应校验由每一天的沥青混合料总量与实际铺筑的面积计算出的平均厚度。
11.4.9 施工压实度的检查以钻孔法为准。用核子密度仪检查时应通过与钻孔密度的标定关系进行换算,并增加检测次数。当钻孔检查的各项指标持续稳定达到要求时,经主管部门同意,钻孔频度可适当减少,增加核子密度仪检测频度,并严格控制碾压遍数。此种情况下,钻孔频度不应小于每公里钻一个孔。施工过程中钻孔的试件宜偏号贴上标签予以保存,以备工程交工验收时使用。计算压实度的标准密度按本规范附录f的方法确定。
11.4.10 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测结果应按1km为单位整理成表,连同原始记录一起及时反馈给主管部门。当发现异常时,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找出影响因素,采取措施。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复工。
11.4.11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宜按本规范附录g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实行动态质量管理。
11.4.12 公路施工的关键工序或重要部位宜拍摄照片或进行录像,作为实态记录及保存资料的一部分。
11.5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11.5.1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将全线以1~3km作为一个评定路段,按本规范附录e表e.4、表e.5的规定频率,随机选取测点,对沥青面层进行全线自检,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向主管部门提供本线检测结果及施工总结报告,申请交工验收。
11.5.2 工程完工后应全线测定路面平整度、宽度、纵断面高程、横坡度等,提出竣工图。 11.5.3 对需要钻(挖)孔取样才能检查的厚度、压实度、沥青用量、矿料级配等,为减少破坏路面,经主管部门同意,可利用施工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当需实测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时,可将一个评定路段钻孔的混合料为一个试样抽提。
11.5.4 交工验收阶段检查与验收的各项质量指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表e.4及表e.5的规定。对厚度和压实度还应按本规范附录f的方法计算每一个评定路段的平均值与代表值进行评定。
11.5.5 行人道路沥青面层的质量检查与验收与车行道相同,其质量指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表e.6的规定。
11.5.6 大、中型桥梁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的质量检查与验收,以100m作为一个评定路段,其质量指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表e.7的规定。
11.5.7 路缘石的质量检查与验收与车行道相同,其质量指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表e.8的规定。
11.5.8 工程建设单位或监理、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在接到施工单位的交工验收报告,并确认施工资料齐全后,应立即对施工质量进行交工检查与验收。检查验收应按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的数量的评定路段进行实测检查,每一检查段的检查频度、试验方法及检测结果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表e.4、表e.5、表e.6、表e.7表e.8的规定。当实测检查有困难时,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利用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测结果,随机抽查一定的数量,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此种情况下,仍应复测部分路段的平整度,并利用施工中保存的钻孔试件对厚度及压实度进行复核。
11.6 工程施总结
11.6.1 工程结束后,施工企业应根据国家竣工文件编制的规定,提出施工总结报告及若干个专项报告,边同竣工图表,形成完整的施工资料档案,一并提交工程主管部门及有关档案管理部门。
11.6.2 施工总结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包括设计及变更情况)、工程基础资料、材料、施工组织、机械及人员配备、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试验研究、工程质量评价、工程决算、工程使用服务计划等。
11.6.3 施工管理与质量检查报告应包括施工管理体制、质量保证体系、施工质量目标、试验段铺筑报告、施工前及施工中材料质量检查结果(测试报告)、施工中工程师质量检查结果(测试报告)、工程交工后质量自检查结果(测试报告)、工程质量评价以及原始记录、相册、录像等种种附件。
11.6.4 施工企业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施工结束通车后,应进行一定时间(宜为交工后一年)的工程使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路面使用观测,局部损坏的维修保养,并将服务情况报告有关部门。
团场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质量工作总结质量工作总结篇二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是在原“**区技术监督局”的基础上,于1999年9月划归**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垂直管理后改称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行政编制14人,行政后勤编制2人,行政执法编制10人,实际行政、执法在职人员17人,事业编制39人,实际事业在编36人。全局由一室三科一队一所组成,即局办公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质量标准计量科、法制科、稽查大队和质量技术检测所。现有在职职工46人,领导班子由4名成员组成,党组书记、局长李长泉(1996年8月任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沈宗富(1998年3月任副局长、2002年1月任纪检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玲(1997年5月任职,2002年6月任支部书记),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仁平(2004年6月任职)。本届班子坚持加强学习、努力工作,竭尽全力,尽职尽责,扎实认真地开展创“四好”班子活动,注重抓班子政治思想学习,廉洁自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促进**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为己任,勤政务实,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市质监局、区委区政府各种表彰、奖励12项。
(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通过近5年的努力,我局打假治劣机制健全,稽查队伍作风过硬,打防结合,认真履行执法职能,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打假治劣成效显著。共集中组织开展“三查三保”、“三重一大”、“百千万”工程等42次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236人次,对食品、建材、特种设备、农资产品等15类产品开展质量监督检查,立案查处制假售假违法案件213件,较大案件11件,假冒伪劣产品涉案金额达1340万元,为企业和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8万元。
(二)狠抓特种设备安全,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锅容管特安全监督职能和机构划转后,我局在全面加强各项安全监察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重点单位和场所的专项整治、防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狠抓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工作。自2002年以来,共培训司炉工230人次,水处理工107人次,压力容器操作人员376人次,气瓶充装人员45人次,特种设备管理人员130人次,杜绝了无证上岗现象,确保了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2002年全面完成了锅容管特的普查和整治工作,摸清了底数,掌握了安全状况,实行微机动态管理,并一次性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2004年完成了气瓶普查整治工作,实施了气瓶产权转移,全区4家企业取得充装许可证,其中自有气瓶9453个,实施产权转移的气瓶10417个,加大对特种设备违法行为的查处,对4家气瓶充装站进行专项检查,对未按规定登记使用锅炉,未经许可从事气瓶充装活动和充装非自有产权气瓶的企业予以处罚;加强特种设备使用、注册登记管理,使用、注册登记率达100%。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对城乡结合部的小型企业、个体户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重点排查,坚决打击制造、安装、使用“土锅炉”、“土容器”的违法行为,共捣毁土制设备78台,期间下发取缔、停止使用土制设备宣传资料240份。目前,全区共有在用锅炉121台,在用压力容器1212台,在用电梯40台,气瓶9640只,起重机械561台,定检率均达到95%以上,工作报告《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我局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工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04年为全面推进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开展了对生产、销售大米、面粉、食用油、酱油、醋五类食品的专项检查,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为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召开了食品工作宣传培训会,下发了《食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卫生许可状况调查表》93份;2005年召开了全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会议,对企业负责人的食品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并签订了承诺书。建立了食品监管片区责任制,制定了巡查、回访计划,使全区食品生产企业随时都掌握在监管之中,确保产品合格上市。在全区11个乡镇(街道)聘请了质监协管员,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在开展的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中,我局高度重视,以大局为重,迅速出击。2003年在预防“非典“疫情期间,按照《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国家标准的要求,向企业、商场发放该标准3100份,对34家宾馆、商场、饭店等重点场所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口罩、一次性橡胶手套,以及洗涤产品进行了检查,做到防范于未然。
2004年,针对“问题挂面”、“毒粉丝“、“毒酒”事件,深入生产企业检查挂面6家6批次的产品;检查生产、销售粉丝24家;检查白酒生产企业52家,对无生产许可证生产白酒的33家生产企业予以当场处罚,责令限期取证;在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行动中,加强对市场食品的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进口禽类食品的行为;在查处“劣质奶粉”行动中,在清泉镇龙洞村捣毁一制造劣质奶粉窝点,查获奶粉成品3280袋,半成品330袋,无标识奶粉420公斤,另有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劣质奶粉3160袋,成品包装袋约14000个;在开展“问题泡菜”整治行动中,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0家,查处过期霉变酱腌菜600公斤。
2005年针对“苏丹红”事件,及时召开了相关食品生产企业会议,通报了“苏丹红”及其添加剂的有关情况,要求企业将其产品立即送检。并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使用“苏丹红”及其添加剂的情况进行清查,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
我们积极倡导工作上勤政务实,以身作则,争创一流,作风上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生活上廉洁自律,甘为公仆,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狠抓目标管理,积极完成目标任务 每年,对市质监局和区委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都高度重视,逐项对照分析研究,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及时制定出可行的保障措施,以确保目标任务高质量地全面完成,其中2年来共完成目标任务79项。
(二)从整体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大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使局部利益自觉服从于地方经济建设整体利益的需要。
1、狠抓质量,促进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按照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质量兴区”和“质量兴企”工作,创建了“经营质量信得过”单位20家,认真宣传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帮助企业完善质量体系。2000年以来6家企业取得3c认证,新增质量体系认证企业4家。从2004年开始完成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及6类企业质量建档76家。加强了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影响国计民生的产品和社会热点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在全区对重点市场的重点产品开展专项整治26次,净化了市场,创造了放心购物消费环境,维护了广大消费者利益。近6年来,共抽查产品2280批次,合格率为97%,抽查商品3440批次,合格率为98%,重点考核246个品种的产品质量,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0%以上,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达到90%以上,质量损失率为0.22%左右。
2、加强基础工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帮助企业进一步加强质量保证体系、计量保证能力、标准化水平三大体系建设,“双采”工作进一步加强,完成采标标志认可4个,采标产品达到14个。2002年全区通过了省级“消灭无标准生产县”验收,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通过开展“消灭无标准生产县”工作,大力推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标准化工作从无到有,我区的“茶树菇”、“黄金梨”作为市级农业标准示范项目。近6年,共办理组织机构代码2560个,年检7520个,年检率均为58%以上,全区商品条码续展34家,续展率为100%,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保证体系,共有24家企业获得计量体系等级证书。加强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三表”检定工作。近6年,计量器具检定70356台(件)次,其中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3490台(件)次,确保了对外出具公正数据的公正、科学、合法性。近6年来,切实加强了对集贸市场和加油站的专项整治工作,集贸市场均配有公平称,其受检率为100%,固定摊位在用计量器具受检率达90%以上,在用加油机受检率为100%,严厉打击了缺斤少两的违法行为。
团场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质量工作总结质量工作总结篇三
一、进厂原燃材料质量情景
1.进厂石灰石未完成考核指标,质量波动相对较大,石灰石中氧化钙含量平均值虽到达要求,但有时包含很多的矿山剥离土和泥灰质岩,在雨季时造成石灰石水分大,以致破碎机被堵多次。氧化镁含量平均值到达了指标控制的要求,但波动很大,异常是5、6月份进厂石灰石氧化镁最高的达17.51%。
2.进厂粘土化学成分基本能够满足生产要求,但sio2含量波动比较大,合格率比较低。马岭土水分含量大,以致下料困难,牛膀子高硅土破碎跟不上,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了配料的准确性。
3.进厂原煤整体质量比较好,平均发热量为5909.7kcalkg,合格率为78.1%。因为进厂品种比较多,这为生产搭配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进厂石膏质量整体较好。主要是石膏粒度均匀,三氧化硫波动少。
5.进厂尾铁矿fe2o3平均为42.8%,合格率为52.2%,整体质量较好,基本能够满足生产要求。
6.进厂的外购熟料按指标性能从差到好:玉马﹤泰安﹤宏发﹤瑞安﹤华润。
质量部年终工作总结1.出磨生料kh合格率没有到达考核指标,kh合格率为55.5%,n、p完成的还能够。其中影响kh合格率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生料配料采用石灰石、高硅土(马岭土)和高硅砂岩(牛膀子)搭配、炉渣和铁矿五组份配料,其中石灰石又有两到三家不一样品位的矿山供应,加上本身石灰石和高硅土波动造成配料上难以准确控制;二是质量部值班工艺员缺乏专业知识、配料水平不高,不会预先灵活控制,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也造成入窑生料成分的波动。2.出磨煤粉细度平均值为2.24%,合格率为73.0%,低于控制指标,这跟煤的进料工艺稳定有关。
3.出窑熟料立升重完成比较好,合格率为98.4%。全年平均值为1.54%,其中小于2.0%的合格率为74.2%,小于1.5%的合格率仅为59.1%,未完成考核指标。由于石灰石mgo偏高、配方的调整不到位、入窑生料成分和下料量的波动,加上操作上的问题,全年28天抗压强度平均值仅为54.2mpa。
1.水泥粉磨:一部出磨水泥0.080mm方孔筛细度、比表面积和so3合格率都比较低,这跟生产管理不到位有关;二部出磨水泥0.080mm方孔筛细度、比表面积和so3合格率完成情景还能够,其中比表面积约低于考核指标,这跟生产a类水泥时要求高比表面积有关。混合材平均合格率为76.8%,完成了考核指标。
2.出磨水泥强度基本在控制指标内,并且质量相对稳定,富裕强度充足。3.出厂水泥单包袋重合格率完成了控制指标,20袋总净重合格率约偏低,有待改善提高,但相对同行业已经是不错的表现。
1.由上表4知,出厂水泥各指标和出厂水泥富裕强度合格率都到达了100%;2.出厂水泥3天和28天抗压强度满足内控指标的要求,标准偏差基本合理;3.分析组、物理组、控制组内部抽查合格率还比较高,但分析组与省站比较合格率还很低,这与自身水平低有关。
1.进厂石灰石源头的质量把关还有待加强,同时加强与收料员的配合。2.过程质量控制的较多环节完成的仍然很差,部分控制指标完成的结果与《水泥质量管理规程》最基本的要求相差甚远,如:出磨生料、入窑生料kh合格率、合格率均未到达要求,有待继续努力。
3.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配料、控制值偏高等),导致熟料28天强度低于目标值。
4.质量部操作人员检验水平还有待提高。
3.质量部和生产部必须密切合作共同监督石灰石、粘土和煤的搭配均化;
8.及时的、有预见性的调整出磨水泥的混合材的掺加量以及其它控制指标,降低水泥的生产成本。
团场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质量工作总结质量工作总结篇四
机务段在夏季安全质量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关于夏季安全生产要求”,以“七防”工作为重点,针对季节特点:如温度高、雷雨多,作业人员易疲劳、易中暑,事故易多发、机车故障率高、易发生人身伤害等特点,结合段工作实际,加大宣传力度,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安全质量管理,逐步提高了全段职工遵章守纪、执行标准化的自觉性。保证了在任务重、运量大情况下的机车正常运用,有力地保障了段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9、配合公司组织全员参加电气化知识培训,并对26名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取证工作。
在后几个月的工作中,我段重点结合公司“百日安全劳动竞赛”活动,严格要求、落实责任,抓好作业现场的管理工作,在前面工作基础上再加把劲,使机务段的安全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全段完成安全年的目标打下牢固基础。
团场质量工作总结报告 质量工作总结质量工作总结篇五
通过这次深圳研发质量管理培训,了解了业界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的优秀模式与实践,学习了结构化的产品开发流程体系,重点关注了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评审的分层分级与操作方法。培训讲师曾在hw公司多年从事流程引导,对新产品开发流程的讲解使我对ipd中岗位、角色,如pac(产品决策委员会)、pmt(项目管理团队)、pdt(产品开发团队)、pqa(产品质量保证)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参加这次培训的人员来自五家公司,主要是技术总监、项目管理部和质量保证部负责人,公司也都是中小企业,只有我们公司拥有实施ipd经历和研发管理信息平台,加上目前正在实施的系统工程(硬件可靠性、失效分析、物料认证),说明我们公司具有成长为中型企业的潜力,只是感觉公司之前对ipd流程的理解和贯彻落实的力度还不够。
研发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开发的全流程,包括研发质量管理组织建立、研发质量策划、研发质量控制(技术评审和产品测试)、研发质量保证和研发质量改进。而技术评审穿插于产品概念、计划、开发、验证与发布各阶段之间,目前也正是我们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以往有些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没有将技术评审分层分级进行。我们目前很多评审将研发组内纵向模块级评审与涉及pdt多部门的横向产品级评审混为一团,所以有人对跟自己无关的事讨论占用大家时间有意见,甚至有时不参加会议。
只有分级评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项目组在进行产品级评审之前必须先进行研发组内模块级评审,并做好必要记录和有关问题解决办法,模块级评审可以邀请其他技术部门高手参加,技术专家提供意见但不承担责任,可以不签字或者签字注明“特邀”,以便明确责任。产品级评审主要针对pdt各部门之间接口部分和模块级评审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如果模块级评审进行充分,产品级评审过程的时间就会降下来。建议由qa组织产品级评审,并对项目组的模块级评审记录和准备提交产品级评审内容进行检查,通过后方能进行产品级评审,同时维持会场秩序,避免陷入细节,避免把各村、乡、县里的事情都放到省级会议上讨论,提醒pdt中各部门代表真正代表其部门发言。考虑到qa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有限,模块级评审尽量参加,产品级评审则必须参加。抓好技术评审将是今年和明年研发质量保证组的工作重心。
技术评审最后谁来拍板呢?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还是产品总监?我跟培训老师特别交流过。目前我们公司把产品经理定位于产品需求管理和市场支持,处在产品开发的两头把关。这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很高,往往对多个项目提供支持,开会、出差较多。产品总监更是事务众多,评审会时常无法参加,对项目的了解项目经理则更为全面。培训师建议:产品总监授权项目经理综合pdt成员意见,对技术评审最后拍板。我也认为项目经理具备这个能力。
需求评审非常重要,它对设计、开发影响,变更也是最多的,如何控制好变更,尽量减少变更?办法是一开始就尽量把事情做充分。需求评审时召集pdt成员代表自己部门提出需求,如工艺工程师提可制造性需求、测试工程师提可测试性需求、工程部提可服务性需求等等,我们的pdt成员除研发部门外生产、营销、工程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发言权,他们对项目的了解也是皮毛,产品需求里自然也很少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有人将研发、市场和销售部比作一个足球队的后卫、中场和前锋,市场部是中场发动机,负责整合资源、策划和组织进攻,我们正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场,培养产品经理的市场意识和建设产品经理后备队伍是关键。
通过这次深圳研发质量管理培训,了解了业界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的优秀模式与实践,学习了结构化的产品开发流程体系,重点关注了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评审的分层分级与操作方法。培训讲师曾在hw公司多年从事流程引导,对新产品开发流程的讲解使我对ipd中岗位、角色,如pac(产品决策委员会)、pmt(项目管理团队)、pdt(产品开发团队)、pqa(产品质量保证)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参加这次培训的人员来自五家公司,主要是技术总监、项目管理部和质量保证部负责人,公司也都是中小企业,只有我们公司拥有实施ipd经历和研发管理信息平台,加上目前正在实施的系统工程(硬件可靠性、失效分析、物料认证),说明我们公司具有成长为中型企业的潜力,只是感觉公司之前对ipd流程的理解和贯彻落实的力度还不够。
研发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开发的全流程,包括研发质量管理组织建立、研发质量策划、研发质量控制(技术评审和产品测试)、研发质量保证和研发质量改进。而技术评审穿插于产品概念、计划、开发、验证与发布各阶段之间,目前也正是我们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以往有些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没有将技术评审分层分级进行。我们目前很多评审将研发组内纵向模块级评审与涉及pdt多部门的横向产品级评审混为一团,所以有人对跟自己无关的事讨论占用大家时间有意见,甚至有时不参加会议。只有分级评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项目组在进行产品级评审之前必须先进行研发组内模块级评审,并做好必要记录和有关问题解决办法,模块级评审可以邀请其他技术部门高手参加,技术专家提供意见但不承担责任,可以不签字或者签字注明“特邀”,以便明确责任。
产品级评审主要针对pdt各部门之间接口部分和模块级评审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如果模块级评审进行充分,产品级评审过程的时间就会降下来。建议由qa组织产品级评审,并对项目组的模块级评审记录和准备提交产品级评审内容进行检查,通过后方能进行产品级评审,同时维持会场秩序,避免陷入细节,避免把各村、乡、县里的事情都放到省级会议上讨论,提醒pdt中各部门代表真正代表其部门发言。考虑到qa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有限,模块级评审尽量参加,产品级评审则必须参加。抓好技术评审将是今年和明年研发质量保证组的工作重心。
技术评审最后谁来拍板呢?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还是产品总监?我跟培训老师特别交流过。目前我们公司把产品经理定位于产品需求管理和市场支持,处在产品开发的两头把关。这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很高,往往对多个项目提供支持,开会、出差较多。产品总监更是事务众多,评审会时常无法参加,对项目的了解项目经理则更为全面。培训师建议:产品总监授权项目经理综合pdt成员意见,对技术评审最后拍板。我也认为项目经理具备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