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中职篇一
这篇课文题为一次演讲,好象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截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对老师的真诚情感融入在叙述描写当中。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梁启超和梁实秋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在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情感目标:
课外搜集梁启超的有关事迹,以全面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说教法:主要采用讲述法
说学法: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习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中职篇二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习:
学习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学生齐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中职篇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习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
(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平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中职篇四
教学目标:
1、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理解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要学习一篇文章,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呢,我想给大家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有答案了吗?告诉我,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一)请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本文你所喜欢的段落。
(二)给下列字词正音(多媒体展示)
莅()临;戊戌叱咤()风云;精悍()激亢;()箜()篌()蓟()北
(三)梁实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用我们现在的语法规范来看看文章中的几个句子表达准确吗?(多媒体展示)
明确: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明确:不是,本文似是记事,实为写人,是通过演讲这件事来写梁启超先生
标题中对梁启超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称?
明确:以号相称,这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可见,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应该是对梁启超先生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崇敬、景仰之情。
请大家从文中找一找,文中都写了梁任公演讲之时的哪些方面?
立外貌:
肖像特点——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态特点——自信,洒脱,神采飞扬
独特开场——谦逊自负,诙谐幽默
描语言: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
写动作:
敲头——自然随和
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太息——率真、洒脱
抓侧面:
屏息以待,欢喜,泪下沾襟
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
板书:
其貌不扬有学问
谦逊自负梁任公有文采
随和率真有热心肠
潇洒自然
教师提问: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教师提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梁启超的“热心肠”。
(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彻底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三)《箜篌引》,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是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
教师总结:你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返顾的奔赴死亡呢?(回答: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殒身不恤的人,像启超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为了国家与人民,他面对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鲜血,正如鲁迅所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疯狂到堕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讲这首诗的时候忆起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绎得如此精彩。)
板书:热心肠——爱国情
你能从中学到哪些写人的方法?(学生回答)
总结:
1、调用多种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
2、在事件中刻画人物,不必罗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够。
3、从正面和侧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画。
4、不仅要描形,还得要绘神。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感谢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那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请让我们共同朗读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精彩语段,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请写出一位老师或同学,记叙人物的言谈举止,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不少于400字,题目自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中职篇五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习:
学习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