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灵魂曲

教案的编写应兼顾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高二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一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二

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师自身状况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备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摩。

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教材简析:新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势必对我国中学教育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高中教材突破了原来单纯以时间为顺序,以朝代更替为链条的编写模式,将大历史的发展和蜕变浓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大脉络的演进过程中,历史不再是死板的记忆和背诵,生气与活力跃然纸上。要巩固他们的知识点,必须做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题,而做练习题不能以题海作为战术,而应做到“教师下海,学生上岸”精选精练,逐步提高。

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棵的具体安排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棵学习情况。这样做到日日清。

(2)及时单元检测,把本单元所复习的主要内容以试卷形式考察一遍。考完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复习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2)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三

一、高中历史学习简介:

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教材。

教材编写: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式的知识整合,深度、广度加大,相应地,难度也加大。

基本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社会生活。

会考:严格、认真对待;知识改变命运。

史学观点:文明发展史观、全球史观;人文发展观,当代史观。

精神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开放合作、包容、创新竞争、合作共赢。

二、鉴于同学们在初中的学习情况以及历届同学学习历史的误区进行调整与安排,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通史学习的基础上,理清中外历史发展脉络:

1、中华文明发展线索:注意时间顺序。

2、世界文明发展线索:

三、基本学习方法与步骤:

1、认真阅读导读内容,明确本书讲述人类历史的政治史的内容;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引言部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同样要重视理解。

2、目录分析,理解各单元之间的关系:

一、二单元:讨论古代政治制度,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为例,分别讲述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三、四、五单元:讨论近代政治制度与相关实践,讲述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创立、巩固及其向全世界(以中国为例)扩展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同时讲述社会主义政治构想的产生及其在俄国和中国的实践。

六、七单元:讨论现当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格局。一方面介绍中国现当代政治建构,另一方面展现当代世界的多极化政治格局。

3、教材阅读,加强阅读、分析、理解材料以及组织整合概括、比较能力的培养:

(1)从引言入手,了解概况。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各标题下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出中心思想,提出问题。

(3)理解各标题之间的关系。

(4)与课后的练习题进行有机的联系。

每一节所讲的内容首先给问题化,这样,看书就有了目的性,自然就有了效率;数字化:自己在看书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对于相同类的问题要进行归纳,到底是几个问题,把它弄准,然后用数字给它固定下来;重点化:把问题数字化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主次的分别并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掌握与理解;要点化:把重点问题要点化;熟练化:对于自己归纳的要点,最好能用自己的话(但绝不是口语化)复述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反复记忆,达到熟练程度。

四、基本要求:

每位同学需准备:课堂笔记本(用于当堂笔记和课后巩固)、改错本(写出出错的原因、答题思路)、作业本(巩固提升)。

五、做好初高中衔接,重新定位。

我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四

以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以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新课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要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三、本年度教学计划。

教师通过一年教学,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选修)全部的讲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第的基本史实,并培养学生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综合概括等能力。上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和学习的任务,下期完成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教学与学习任务。

四、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日期完成章节主要内容估计课节

9周4月29日到5月6日五一放假。

5月27日考试,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四章考试;两极格局的世界15课时。

五、教学方法。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

(3)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争取本年度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到30节以上;。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五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立成。

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材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2.主要内容(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

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2.积极作用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

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简评】小结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它的演出的成败同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章教案的设计者的小结运用图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将学生归纳、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的高度综合化过程。这一综合化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度变化。可以说小结的成功是全课教学的点睛之笔。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六

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主要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地域和主要特点;殖民统治的结果;扩张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途径。

(1)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动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实质。

(2)通过学习价格革命、殖民掠夺等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发展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

(2)通过有关早期殖民活动和相关材料的学习、阅读,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残暴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独立、自由,痛恨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中国的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西方殖民活动的进行使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顺利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扩张给亚非人民以及美洲土著居民带来了灾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历史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地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初步能力。

(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以及唯利是图、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两重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本节课主要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进行。

重点的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四段内容和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自己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是否能够进行长途的航海旅行,为什么?西欧人为什么在15世纪末非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动他们完成这一壮举的。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头?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关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思考新航路开辟后可能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难点分析。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学生在难理解“资本原始积累”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两个概念对比解释。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和所提供的有关材料,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请学生介绍与四位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有关的轶事。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七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八

数学在17世纪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使用了小数来表示分数,代数符号已经规范化。代数是进行着数量关系的研究和运算,它原来只是算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符号体系的被引进,使代数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首先用字母做符号的是法国数学家维叶特。后笛卡尔改进了维叶特的符号体系。笛卡尔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已十分接近,表明代数符号已基本实现规范化。符号的规范化,符号体系的建立,使代数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笛卡尔在数学上的又一大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几何学进行着空间形式的研究,如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解析几何学的所谓“解析的”,其意义实际是“代数的”,它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即形和数的结合。

(2)微积分的发明。

提问:微积分的发明者及意义。

教师特别强调: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随着解析几何学的建立,必然导致微积分的产生,微积分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

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干扰,进行等速运动,就可以用一条直线来描述,用初等数学就可以求出它的运动速度或者所走过的路程。可是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不但运动速度每时每刻在变,而且椭圆的方向处处在变。怎样来计算行星在无论哪个时刻的速度呢?用什么办法来精确地描述椭圆的方向变化呢?科学家牛顿和莱布尼茨在研究笛卡尔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出路。

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作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到无限小的时候,就是微分的概念。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许多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的路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科学家从这些基本要领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也好,上古和中世纪的代数学也好,都是一种常量数学,微积分才是真正的变量数学。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使人们习惯于常量计算,但是只要稍稍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人们遇到的就是大量的变化着的事物。现在有了微积分这门变量数学,对变化着的事物进行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就有了可能。所以,微积分的发明不仅在数学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的认识史上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牛顿在1665年发明了微积分,但他只是把研究结果通知了自己的一些朋友。莱布尼茨最早关于微积分的笔记写于1673年,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发表于1684年,比牛顿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时间要早。于是,就引起了关于微积分的发明权的争论,欧洲大陆的数学家们站在莱布尼茨一方,英国的数学家们站在牛顿一方,双方剑拔弩张,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在牛顿和莱布尼茨死后,经过调查证明:双方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独自发明的。

(3)牛顿和力学。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小字部分:牛顿简介。

再请同学看书归纳出牛顿的科学成就,教师填表格。

牛顿在科学上重大贡献有很多,在本课课文中主要指的是发现运动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反映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牛顿把力学确定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

请同学思考:牛顿在物理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教师归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牛顿以前有许多科学家对力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牛顿本人的天资和刻苦努力。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充分表现了牛顿的谦逊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4)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

提问:电磁感应原理的发明者、时间及作用是什么?

法拉第是自学成才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他出生在英国一个贫困的铁匠家庭,只上过两年小学,十二三岁曾以送报获得微薄收入辅助家庭,14岁当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在七年的学徒期间,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的书籍,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法拉第由于对电磁学作出的贡献,而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从此,人们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动机、建造起巨大的水力和火力发电站。人们利用电能推动工厂机器运转,利用电力为人类服务,推动了一系列新机器和新产品的研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面貌。电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化学和生物的发展。

(1)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一个贫穷的家庭,年轻时干过农活,27岁时成为曼彻斯特新教学院的数学和自然教师。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但他不屈不挠的勤奋自学使他对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808年,他提出了近代的科学的原子论。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小的微粒一原子组成的;每一种物质都由自己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按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不同的元素原子量不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是有缺陷的,但道尔顿不愧为现代自然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子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1811年,阿佛加德罗在论文中提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分子是具有物质特性的最小单位。

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合理地解释了很多化学现象和定律,给化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2)门捷列夫制定化学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说明门捷列夫的周期律引起广泛重视的原因。

(3)达尔文的进化论。

关于生物是神创造的观点,称为“神创论”;关于生物物种是一成不变的观点,称为“物种不变论”。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但在18世纪中期以前,这些错误观点的盛行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除社会宗教原因外,生物学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原因。

林耐(1707年-1778年)是18世纪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他在总结前人作过试验的基础上,拟定了最初的生物分类学,但他认为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

法国学者布丰(1707年-1788年)为进化论的前驱者。他的进化观念最初由观察化石得到启发。他拒绝接受上帝创世的说法,对整个自然界提出了一种发展的观点。他把生物界与地球的历史联系起来,断言有机界并不是以现有的形式被创造出来,而是有自己的发展史。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年-1829年)于1809年出版了著名的《动物学的哲学》一书,明确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把生物进化思想卜升到理论的高度。他在书中指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不是不变的。他还指出,在自然界,生物物种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牛物科学的最大成就。它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从达尔文开始,把生物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且从发展的观点对生物进行研究。

进化论的提出,在人类整个思想史上也是划时代的大事。17世纪的牛顿把上帝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虽然牛顿承认了上帝的第一性),现在,进化论又把上帝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恩格斯在1883年总结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比喻是对达尔文的最高评价。

(4)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巴斯德是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他开创的生物学分支——微生物学,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面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三、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的科技进步。

(1)发现放射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深入研究了-射线,后人为纪念他,也称伦琴射线。伦琴这一发现,成为人类探索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的重要开始。因发现-射线,伦琴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2)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及其夫人玛丽·居里,在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物质铀(1896年)以后,对放射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98年7月,他们从铀沥青矿中含鉍的部分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大人的祖国波兰);同年12月又在含钡的部分发现了另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其放射性强度要比纯铀强900倍。以后,他们又在极其恶劣和简陋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健康,艰苦工作了整整4年,终于在1902年从数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微量的氯化镭,并初步测定出镭的原子量是225。居里夫妇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等重要成就,而与发现放射性铀的贝克勒尔共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德国出生的犹太血统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19世纪末,由于电磁学方面一系列的新发现、新实验同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矛盾,物理学出现了危机。当时老一辈物理学家都企图用修补漏洞的办法来维护经典理论框架。科学界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爱因斯坦,却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对物理理论的基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解决这一危机。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四维时空)同物质分布的关系,指出了物质问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即时空弯曲)而引起的。相对论的捉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相对论既是原子内部的微观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大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相对论的提出,使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课堂小结]。

1.结合表格小结所学内容,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一、二、三。

[教法建议]。

1.由于本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的人名及事件较多,故教师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语言准确,板书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边讲边问边填。

2.讲授时最好以启发式讲解为主,配以简明的表格和适当的电教手段,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

3.讲授本课涉及的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的发现或成就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帮助理解,并引导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认识。

4.本课涉及的科学家较多,在讲解过程中注意适当补充他们的成长经历、钻研精神、爱国思想等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见贤思齐,有所贡献。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九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__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__,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十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4.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兰学到代表人物(绪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国强兵等)指出思想准备对维新运动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武装倒幕。

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武装倒幕,__幕府的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维新。

1.先向学生说明明治维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领导的至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学生阅毕,分别由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方面的改革的内容,评出的组别和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项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日本国内市场的形成。

(2)经济上,教师可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和图片来反映经济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二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日本农、工、商业的发展,成为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3)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穿西式军装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装》等图片,指出明治天皇带头改穿西式服装反映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迫切愿望。同时说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

(4)军事上,“富国强兵”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和图片,然后探讨“日本军队有什么样的特点?”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很快就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在讲完明治维新内容后,指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明治维新的内容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时政问题的能力。

4.评价明治维新。先由学生讨论“怎样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社会性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课堂小结。

板书小结本课内容,突出重点。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十一

1、理解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1、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以角色扮演形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史料分析,达到使学生全面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1、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

2、通过王安石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的探讨,使学生了解改革如果离开了人民的福祉,就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意义。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幻灯片,图片。

一、讲授新课。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从小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纵笔如飞。从小就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所了解,从小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考中进士后,担任地方官多年,在地方上推行一系列改革,对朝廷得失和民间疾苦都有了所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他以后的变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调到中央任职后,他把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意见写成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进献给仁宗皇帝,要求变法改革,但未被仁宗采纳。直到1068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才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人称“拗相公”。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相,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目的是什么?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

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和农民贫困的原因各是什么?

国家贫困: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农民贫困: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徭役繁重;政府不帮农民进行生产。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认为:变法应以理财为先;理财又以农事为急;在农事中,首先要抑制兼并,减轻农民的疾苦。免役法最重要。

1、理财——核心措施。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贷款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息20%。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费用由当地住户出资,财力不足可向政府贷款。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收税。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就原则。

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兵之法。

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a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将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b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c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背景、目的、结果、败因;。

不同点:侧重点、范围、作用。

三、课后小结。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

1.史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上。选择的史料还是太多了一点,不够典型,需要进一步提升改进。

2.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应注意几个问题。探究题的设计、分阶段来评价、与现实的联系等方面如何做得更好。

3.在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上。出现了口误,个别地方的逻辑顺序要调整。

4.在一些具体的环节上还“差一口气”。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

(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

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p31案例7,让学生收集北京过去、现在、未来能源结构状况方面的资料,以及政府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实施的一些主要工程等,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北京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和成功的经验。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

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

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

(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高中地理选修7教案篇三: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十三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十四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三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

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比较分析1月、 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十五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

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

一.导入。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这就是这篇课文学习的内容。

二.字词归纳。

1.通假字。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

女奚不曰女通汝。

知者不惑知通智。

2.词类活用。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

不义而富且贵义:名词作动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意动用法。

耻恶衣恶食者耻:意动用法。

3.文言句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

何以文为?宾语前置句。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未足与(之)议也省略句。

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省略句。

4.一词多义。

志于道,据于德(正道)。

夫子之道也(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有杀身以成仁(连词,来)。

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与“而”)。

何以文为(介词,用)。

一.君子的风貌分为两种文和质(12.8)。

棘子成认为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识,学文化思想呢?子贡反对这个意见。他说,非常抱歉,可惜你这个见解不对,你对于“君子”所下的定义不对。“驷不及舌”,“驷”就是四匹马驾的车子,当时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像这样快的车子,还不及舌头。用现代观念来讲,就是文化宣传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它的影响力远大而且快速。所以不能随便讲话,影响后果太大。子贡又说,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文与质”同样的重要。

二.文的体现(7.38)。

这是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学问修养,表达在外面的神态。第一是温和的。对任何人都亲切温和,但也很严肃,在温和中又使人不敢随便。第二是威而不猛。说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摆起那种凶狠的架子,这样并不是威。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到达了,就自然有威。第三是恭而安。孔子对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详;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泼不呆板。

三.质的体现。

1.7.6。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

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2.15.18。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3.15.9。

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

质的体现。

1.6.11。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单了。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颜回则做到了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三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这个修养,而他不幸三十二岁就短命死了。

2.7.16。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很!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我们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3.14.28。

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国家天下事,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个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忧患中,人每天都在忧愁当中。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而达于“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最后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

4.6.23。

“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第四课时。

一.君子的风貌有文有质,那小人是怎么样的呢?

小人会贪生怕死来损害仁道,追求个人利益。一个人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7.15)。

用这个“鄙夫”的名词好像孔子在开口骂人,等于后世骂人“匹夫”一样。这“匹”的意思,就是一个。其实这并不一定是骂人,意思只是说“一个人”或“这个人”,再白话一点就是“这个家伙”的意思。而这里所记载的“鄙夫”之“鄙”,就是“鄙俗”的意思,“鄙夫”就是没有学识的、很糟糕的这种人。如我们给人写信,稍稍带一点古文笔调写,谦虚一点,自称鄙人,但后来又有人改写作“敝人”,实际上该写作“鄙人”,而且这两个字,还要写小一点,放在旁边,以表示谦虚,自己是鄙夫。这里孔子称人为鄙夫,等于是在骂人。因为当时各诸侯之国的政坛人物,他所看不惯的太多了,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鄙夫,他说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国家的大事呢?他说这些人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当他在功名权力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一个大臣,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校,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孔子在这里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语,就是根据这里来的。

温和严肃。

文庄重安详。

德才兼备。

杀身成仁。

君子之风见利思义。

安贫乐道。

质乐天知命。

乐水乐山。

心胸开阔。

意志坚毅。

求生害仁。

耻恶衣恶食。

小人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十六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史界革命”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的主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的诗歌;“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能力方面: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满怀爱国热情,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实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

(3)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国情和近代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转变的认识。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以利于掌握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特殊性。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145页《冯将军歌》片断,使学生了解应从诗歌反映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分析诗歌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是本节重点。“史界革命”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真正崛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史学新理论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史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王国维运用史学新理论在史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了解晚清史学的主要特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诗界革命”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股进步的文学__。它在近代诗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在近代文学占据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分析: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新旧交替。理解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受以往知识影响,学生可能会将这里的“革命”的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混同。而这里的“革命”,实质上是变革维新,是倡导者当年的特定用语。理解这一实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学难度相对较高。

最热高二历史教案选修大全(17篇)篇十七

记住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分析,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英国,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同时英国首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需要新的资产阶级的理论来指导革命。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布斯和洛克,霍布斯首倡社会契约,但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首倡分权学说,主张君主立宪和社会契约。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2).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孟德斯鸠反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共和;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利来自于它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违反了民意,人民有权推翻他,提倡社会契约论。卢梭是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启蒙运动很快又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德国的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认为人应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二)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请同学们结合ppt上展示的材料以及课本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可以从思想解放和对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斗争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1)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2)对欧美其他国家: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4)对人类: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下节课一起分享。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服装店疫情复工方案(汇总19篇)

    服装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衣物,它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想要写一篇完美的服装总结吗?不妨参考以下为大家准备的服装总结范文。

    优质德育主任新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案例18篇)

    德育工作计划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范文中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七三班是新成立的

    最热纺织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20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纺织技术是一种可追溯至古代文

    优质三月三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大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零散的思绪整理出来,形成有序的观点和见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在两天的学习中华传

    最热小学试讲心得体会总结(模板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参考。接下来,请您关注一些来自名人和专家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将给我们带来启发。

    2023年沙盘销售总监心得(案例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所思。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对你们的写作会有所帮助和启发。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销售

    最优妈妈生日英大全(24篇)

    生日是一个感恩的时刻,我们可以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朋友们的关心和祝福。以下是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生日庆祝建议,希望可以为你的生日增添乐趣。每年农历的9月1

    最热时代的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思考,也是对他人学习和借鉴的一次奉献。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华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

    最热大学请假条事假(汇总16篇)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借鉴。因事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

    2023年疫情中的感悟心得范文(14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