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JQ文豪

范文范本是指以一定标准或要求筛选出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样品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借鉴,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一

首先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生活领域诸如生活环境、状态以及经验等的关注,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生活的加工和再现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地形雨、对流雨和锋面雨等降雨成因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气流上升凝云致雨的过程中的原理进行深入生动的理解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烧水的过程中,提起锅盖出现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联想领悟出与烧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到较冷的锅盖形成小水滴的原理类似,降雨也是这样形成的。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留心日常生活,对地理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得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其次,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在选择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充分考虑在内,以此为良好的载体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得学习环境更加适宜。因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当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采取诸如ppt展示、对互联网网页进行浏览、打造专题的站、下载相关的教学录像和视频组织观看等,将地理的教学素材进行不断的扩充和丰富,课堂有效性获得极大地提高。例如,在对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和锋面雨形成过程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静态的地图难以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flash将这些地图变成动态的展示,将雨带移动到的地区按时间的先后展示出来,将锋面雨形成时冷暖风的交锋过程用动态图像体现出来。此时,教师不需要再有太多的说明,学生可以对图像很好的理解,并且脑海中更容易留下原理过程的情境。运用这种手段,将抽象的转变为具象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注重兴趣和地理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智力开发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和情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生动风趣的语言运用和激越的情感往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在地理教材的编排上,有些偏人文的知识点是比较枯燥的,但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素材,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树立与贯彻。因而,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美化,争取做到幽默风趣,结合情趣与理趣,让笑声出现在课堂中,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变得和谐轻松,促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其效果要明显高于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其次,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链接和结合,促进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地理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我国文学宝库中很多著名的诗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习题中运用汇编的地理诗词,并将这些习题放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应用,不仅使得整体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轻松,同时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非常准确地体现了地理中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江淮地区出现的梅雨天气则可以由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体现出来,而内蒙古高原上的辽阔景象与地理地形特点则可以由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展现出来……(本文来自于《网友世界》杂志。《网友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3、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评价和体验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所谓的教学评价,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诸如气质、毅力、意志、进取心、自信心、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等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考查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了新课程教学后,人们格外注重评价对学生的心理调节产生的影响。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充分的保护,激励他们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爱护,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不断的提高。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来。其次,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追求评价主体与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诸如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生之间的互评。逐渐改变过去主要进行外部评价的做法,在学习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与主动发展,从而推动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以及效率的有效提高。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二

当前的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这些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策略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初中教育地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局限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来说,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的话,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地理教学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不单单地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扩展,以教材结合实际,以实际照应教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初中地理的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有效地提高它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地进行改正,不断地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寻找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所应该不断努力的。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三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外按自我的需求观看微课视频,透过网络与同伴及教师交流,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教师发挥着指导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就对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进行反思。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引领着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回家或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资料和学习环境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教学资料是基于微课学习和问题探索的导向。在各种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料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外和课中两个模块,课外部分是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而课中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和综合评价阶段。首先,教师课前根据课程资料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造教学微课视频;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透过对所学教材资料中的事物名称、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再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透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评价,构成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学习资料,到达必须程度上内化知识的目的。下方以《气温和降水》一节为例进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制作课前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学习材料”和微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我的学习状况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对自我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控制,且能够透过多次暂停、回放方便地做笔记,这样,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课前练习。

(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

环节一,疑难解答。本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课前学习疑难问题统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问题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最终总结出疑难问题,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识别、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归纳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等。关于解答,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分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来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分析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二,小试牛刀。本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透过课前学习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能够精选两道考查主干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光内完成。如考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三,成果展示。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透过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探索过程,学生得到不一样程度的收获。成果展示能够帮忙学生在个人、小组的不一样成果中间扩充自我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到达最佳的效果。环节四,问题研究:体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开展综合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反馈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透过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而后能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翻转课堂”实践感悟。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光,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地理“翻转课堂”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它究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忙和效益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相信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必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四

1。有效性提问的启发与培养功能。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提问类型多为记忆型提问(如:什么是季风),观察型提问(如:找出地图中里海的位置),以及理解型提问(如: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此三种提问类型均为低层次提问类型,主要考查学生的书面知识记忆,以及学生观察直观材料的潜力,缺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应用型提问、探究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类型,无法锻炼学生分析、解决与评价地理事物的综合性潜力,且提问的次数较多,随意性较强,使得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提问普遍缺乏目的性与策略性。对此,有效性提问立足于地理教学目标,增设相关提问类型,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潜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

2。有效性提问的激励与参与功能。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的方式与资料缺乏应有的设计,一方面是提问形式过于单调,趣味性不强,无法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有效性提问利用设疑吸引法、反诘提问法、层层递进法、比较提问法等多样提问方式,优化教学的趣味性与新颖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问题设置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教学的真实需求,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有效性提问明确提问的发问点,包括预设导入提问、预设衔接点提问、预设图样提问、预设课后思考提问等各种提问策略,对应不一样的教学需求,指导学生参与教学。

3。有效性提问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有效性提问还具备教学的反馈与调节功能,高中地理教学的提问反馈主要存在于理答环节,在传统地理教学提问中,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问题答案多于问题本身,忽视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且教学提问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有效性提问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与拓展,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认真倾听,适时点拨,实现有效理答。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的调节功效是指教师提问为教学建立的节奏性,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提问不重视提问的简洁与准确,模糊性问题常常影响教学的连贯性,有效性提问重视教师的提问表达技术,旨在为实现物理教学过程的流畅奠定语言基础。

1。紧扣地理教学目标的多元提问类型。高中物理教学应立足于教学目标,利用多元提问类型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潜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在提问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方面,以《地球上的水》为例,可设置如“地球上淡水储量占多少”“、淡水主体有哪些”等概念性问题,对应知识性目标;透过地理图表观察,提取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对应树立学生水资源保护观念的情感性目标;透过设置“人类采取哪些措施缓解黄河断流”等问题,对应方法性目标,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潜力。在提问类型方面,应多采用应用型提问(如:运用案例归纳放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评价型提问(如:你对我国人口政策有哪些看法)、探究性提问(如:为什么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呢)等等,创设学生的问题情境,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潜力。

2。强化教学提问方式与资料的设计性。高中物理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问的激励与参与功能,应强化提问方式与资料的设计性。一方面是趣味性设计,比如《工业地域的构成》,可采用设疑吸引法,“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不聚集在一齐?”引出工业分散课题;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可加入中国玩具鸭与淘金热的故事,以“中国玩具鸭怎样在海水运动中到达英国”的设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发问点设计,发问点设计旨在满足教学的真实需求,以新旧知识的衔接需求为例,可透过预设衔接点提问来实现,比如,《人口的数量变化》,“我们已明白人口增长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呈现不一样特点,那么在相同历史时期的不一样国家,人口增长又有哪些特点呢?”由此承上启下,从时光变化教学自然过渡到空间变化教学上去。

3。保障理答的交互性与训练提问表达。高中地理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问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教师重在保障理答的交互性与训练提问表达。在理答的交互性方面,教师应完成基于问题的“倾听ddd评价ddd引导”过程。比如,教师提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哪些?”学生给出“交通与资源”的答案后,教师应用心评价:“很好,还有哪些其他条件?”引导学生探究遗漏的“水源”条件,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具备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水源条件呢?”从而逐步深入教学进程。在训练提问表达方面,教师则应力求语言的简洁准确。比如围绕地球公转运动提问,教师应将诸如“九月十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的关系”准确到“九月十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还是以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五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建立情境模式,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积极开展思考主动探究教学问题,属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建立轻松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本文研究了情境教学法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情境教学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把抽象化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生动地传达给学生,简化地理知识难度,吸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好教学疑问,只有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而进行动脑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能够产生自主探究的好奇心,从而把自己已经掌握和学习的知识点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性地选择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1]。问题情境模式并不是单纯的进行课堂提问,而是需要通过提问来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中东丰富的石油》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来讨论一下,在石油枯竭之后,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肯定也会有开采空的一天。中东是石油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如果中东没有了石油,那么中东的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好像乍一看跟教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通过问题的分析,学生们能够了解困扰中东地区多年的经济问题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利弊关系。石油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国家可以在石油枯竭之后大力发展其他行业,争取通过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带动国家经济的提升。

初中地理教学跟我们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教师需要把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现象结合在一起,让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直观形象。通过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点的趣味性,并能够灵活地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点来帮助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多种问题。在学习《交通运输线的布局》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们寻找青藏铁路修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们观看视频中展示出来的:“在高原上建铁路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学生们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之后开始自行学习讨论,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一部分学生通过开发青藏高原的资源角度入手,展开了积极的想象;还有的学生则是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进行探究。应用多媒体信息还能够给学生们展现出生活当中的热点问题,提升教学跟生活实际的结合度,促进了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3]。

在初中地理课本当中存在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小典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们找寻相关的趣味故事,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学习《石油、天然气》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之一的百慕大三角的故事。在百慕大三角一带经常会发生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事件,最近科学家们在附近海底发现了天然气,从而推测出是天然气泄露降低了海水的密度,导致船只的沉降。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探究意识。

情境教学法多种多样,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情境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2]陈建梅.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xx,(5):58.

[3]江文涛.浅谈初中地理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xx,(18):63.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六

初中的各门学科几乎均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内容。笔者通过多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低空扫描”形式主义的提问、自问自答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提问、惩罚性提问、随意发问等。这些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如临大敌大气不敢喘担心被老师提问,有的因知道教师不可能问到自己而漫不经心,课堂因此一片沉寂。教师还纳闷,自己的地理课堂怎么会如此低效?学生们怎么不积极参与?要知道,一个好的提问方式,能让学生容易接受,使教学事半功倍。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发问时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绝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最好写出详细的课堂教学设计,将需要问的问题写清楚。在提问时可以先给出问题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给定的图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后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教师切忌提问过于烦琐、??嗦,一定要简洁,绝不拖泥带水。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时,笔者就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现象加以罗列,要求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现在是白天,10个小时后是什么现象?为何产生该现象?阅读教材中关于天体运动的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有哪些?地球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以上一些问题简明扼要,直接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接,在给出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后学生能够得到大部分答案,学生们在教师简洁的问题指引下顺利达到学习要求,既有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获得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适当设置门槛,顺次发问,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若我们不注重提问的层次,把较难的问题先发出则很可能使学生一时难以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课堂很可能因此卡壳。

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关于地形的概念,在教师展示了多个关于地形实地照片后要求学生指出地形的不同类型,接下来转入等高线的知识,思考相对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画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教师演示其中一种画法)。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带领学生或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认识不同地形,对应所学等高线知识。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较难、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若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受阻,教学节奏很可能被打乱。

虽然新课改的热潮还没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缺少在学生思维习惯、方法、体系、创新、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因此,课堂上大多数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完成教学。虽然有的课堂里提倡学生质疑,但是质疑流于形式。通常是在下课前五分钟,教师才象征性地提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就《欧洲西部》的导入设计可以通过一组图片(国家分布图、旅游景观图、饮食图等)提问:“结合教材,针对刚才的一组图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这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旅游资源?”有学生问:“当地人正常的饮食习惯受到什么影响?”等。此时,教师的提问实际是为了学生的提问,这种互问能够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可以追问甚至深问。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需要做好点评,尽量寻找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注重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避免一语带过,轻描淡写的点评,这种“廉价”的点评通常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回答问题的热情。

在日常教学时往往会依据不同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若能有新的发现较为独到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肯定激励学生。学生能够对较为困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未必完整或科学也是值得教师加以鼓励的,教师可以就部分问题思考角度和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指引。相对内向的学生在教师鼓励下会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自然会增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再是简单的应付学习而是主动去思考、发现。

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巧妙使其成为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重要元素应当成为当前我们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反思,注重对问题设置的高效性,提问对象的探索,使得提问科学具体。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提问激励下,积极思考并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是精彩纷呈的。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七

摘要:伴随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本研究主要围绕分层差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基于arcs动机激励模式这四个方面从教学设计的维度进行论述。以期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

关键词:教学设计;分层差异;分组合作;任务驱动式;arcs模式。

伴随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学习者的参与度不够。本研究着重从教学设计的维度,借鉴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致力于论述如何从开展差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基于arcs动机激励模式这四个方面进行精细化教学设计。

一、分层差异教学。

基于分层差异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等维度大致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比较丰富,对新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学习的能力较强,这类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基本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通常缺少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提供适度的学习支持;第三个层次的学生信息素养相对较为薄弱,或是学习能力不够强,或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先按课程大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进行全班范围的统一讲解,随后可安排学生练习。通常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教学内容并完成课堂练习。第二层次的学生基本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偶有学习困难,这时可以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进行辅导帮助。教师的精力应重点放在对第三层次学生的学习支持上面,给予充分的学习支持与辅导。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深度的问题,设置分层的教学目标,既要保证全体学生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1]。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可借鉴分层差异教学的理念,使得目标层次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学有所获。

二、分组合作学习。

伴随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合作完成更为复杂的事务。一方面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另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合作将成为未来大部分人的核心素养之一。正如哈佛大学学者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中谈到的,未来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中就有“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2]。无独有偶,至2015年起的pisa考试也更加强调合作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注重合作学习、教授讲授示范与学生独立学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既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与辅导作用,同时又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个体独立学习。教师的讲授示范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但对所有学生而言,很难全部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所有知识[3]。这时候就突显出教师辅导的必要性了,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因材施教地对学习者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然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某段时间内只能辅导一个或者几个学生,无法为所有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同伴间互相启发,经过合作学习探究,可以共同解决很多问题,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来自同伴的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上采用分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将可能在分组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课堂实施规划和课堂预案处理。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考虑到合作学习的五个作用机制———挑战、激励、反馈、交流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据有关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依据韦布和丹塞罗等研究者发现,高水平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收益更多,因为高水平的学生在向其他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是对知识的精细加工的过程[4]。

三、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奥苏泊尔的教与学的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相结合作为其理论基础[5]。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专业知识创设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任务,实现有意义的教学。在课程中借鉴“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思想,依据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者共同确定学习任务,而学习任务又可以分解为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情景、认知工具,以及教学支持与管理等几个维度。具体的实施步骤包括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情景的设计[6]。

1.分析学习者特征。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中强调将学生作为主体,是任务的主动建构者。全面分析学习者,对教师设计出适合学习者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学习任务是极为关键的。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调查问卷、查阅学生以往相关课程的成绩等方式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设计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是以合时宜的任务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以“任务”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深层次地加工知识,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教师参考以下几条原则:首先,教学任务要能够涵盖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确保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设计的教学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任务的设计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次,任务的设计尽量是非良构的,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有着多维度的评判标准,同时需要设计出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尽量设计出开放性的、多元化的任务,确保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帮助学习者从宏观到细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提供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解释和把握学习任务,提供学习策略有效支持学习者问题的解决。及时跟进学生问题解决的进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必要的教学支持。

3.设计教学情景。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理念主张教学过程应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生,学习者在问题解决与任务完成的真实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计还包括对学习资源的设计、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策略的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的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等。为了有效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本、又可以是音视频资源,甚至可以是精心挑选的优质网址资源链接。提供给学习者的资源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科的定位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筛选的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为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也要精简资源,避免资源冗余,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提供教学资源时应尽量明晰,以便让学习者清楚地在短时间内判断所给教学资源对自己是否适用。教师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学习的认知工具。常用的认知工具有知识建模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协同工作工具、绩效评估工具及管理评价工具等。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原则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建模学习策略、反思学习策略、启发式学习策略、探索式学习策略、抛锚式学习策略、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等。教师在设计强化练习与总结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知识组织工具,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脉络。这一方面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中尤其重要,因为与传统的教师讲授不同的是,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情境的知识点往往是贯穿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学习者需要通过强化练习与总结环节实现对知识系统的梳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既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又包括对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而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用于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的评价方式。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一阶段或全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根据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应格外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学习者的积极参与。

四、基于arcs模式的教学设计。

1983年,arcs模型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知名教授约翰•凯勒教授提出,目的是培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在对相关论文及研究报告进行元分析后,他总结出四个激发学生动机的基本要素:注意(即引起学生注意)、相关(即知识与学生的相关性)、信心(即给学生设定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期望)、满足(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获得的满足感)[8]。这四个基本要素可以作为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支架,指导设计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活动。基于arcs动机激励模型中“注意”的指导,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想要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往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觉唤醒,继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手段有效地保持学生的注意。例如采用多种媒体让学习者感到新奇,或者通过举例子或是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思考探究的好奇心,或者通过与学习者之前的认知产生冲突以引发其关注。基于arcs动机激励模型中“相关性”的指导,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这两方面发生联结。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够意识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会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因为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之前的生活经历来判断所学知识是否有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向学习者明确,掌握了所教授的知识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arcs模型的第三个要素是信心,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学习者设定合理的期望,让学习者觉得有一定挑战性的同时,树立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期望,同时设计出能更好地达成教学期望的路径。通过设计有序的步骤序列(非线性)有力支持学习者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形成性评价的设计,通过过程性评价的反馈支持学习者建立信心,完成教学目标。arcs模型的第四个要素是满足感,即教师需要考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教师在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评价的策略和方式尽可能保持公平。如果评价策略是不公平的,或者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关联不大,则会大大降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视域下,本研究从分层差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的、基于arcs模式的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探析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能够为教师设计出学习者参与度较高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路与想法。

参考文献。

[1]环敏.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差异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2(16).

[2]瓦格纳著.余燕,译.教育大未来[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13.

[3]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6]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八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并不是将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识。

学生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长江万里行》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沿岸的地理特点,介绍长江沿岸各省的气候、生态等特点,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长江沿岸各省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教师需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其内容覆盖面十分的广泛,其所蕴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在其中有很多知识都不是用枯燥的文字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它所要构筑的立体空间也不是平面图画与文字所能够构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问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养成“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有可能够拿“高分”,但是考试改革后,靠死记硬背也不一定能够拿到高分,同时学生本身的能力也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现在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具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世界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全世界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累,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1)我们国家有多少人,我们本地有多少人,本地的总面积是多少;(2)本地区人口增长如何。然后在通过这些问题延伸到全国,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人口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和最高级的体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同时地理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堂中对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因此,转变观念、联系生活,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学生学有兴趣,快乐参与,主动探究,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照本宣科,理论性过强,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反还会让学生逐渐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生活这股活水,才能避免枯燥而机械的理论讲述,而是将那些看似抽象而枯燥的地理知识点寓于直观而形象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更具真实性与亲切感,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如地图一节的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不尽如人意。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着重要的地理信息,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足见此节内容在整个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要重视此节内容的教学,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所熟悉的平面图来导入新知。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学校的平面图,有学生所熟悉的操场、教室、实验室、花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实际位置与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这样引入地图的学习,原本枯燥而机械的教学变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积极的探究行为。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阶段,其思维特点决定了要想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就必须要让学生从中获取直观认知,再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引入生活素材,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从而能够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也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如浑江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教材中对此概念的界定是:流入海洋的河流就是外流河。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记忆,这几个字记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理解。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浑江注入哪里。此时,教师可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接触到鸭绿江、黄海、太平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这些河流最终都会投入太平洋的怀抱。这样,学生对于概念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而是具正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

3.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用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地理应用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用所学来解决生活问题,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用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实际运用水平的提高。如购买不同质地的服装如何来准确选择产地?购买羊绒制品选择内蒙古,纯棉制品选择山东、河北等华北地区,丝织制品选择江浙、珠三角地区,这是因为特定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与工业分布。这样,学生运用所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可以在实际运用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可以深入地体会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科学的认识,形成浓厚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实现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1.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将地理教学的视野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实现教学生活化,突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大课堂。这首先就需要处理好生活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中心,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要立足于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全面解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及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真正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将地理教学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开发地理课程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不是直接地将生活搬入教学,而是要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合理重组,选取最为有效的地理素材,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围绕着特定内容有效展开。

2.处理好学生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师生教学到生本教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因此,在引入生活素材时,同样也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产现象入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让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主观臆断,而是要深入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审视地理教学,才能选取学生所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才能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从而使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来有效展开。

三、总结。

总之,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学问,这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与生活的关系,走向生活,走进社会,开辟生活这个大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饱满的精神、活跃的思维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将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正是新课改下地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

摘要: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要改变现状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师配备及培训工作上多做工作,教师要重建地理有效课堂,使地理教学走出困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教育在基础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表现在地理教学在学校得不到重视,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整体上地理教学处于一种受到冷落的境地。为了改善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怪现象,立足于农村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1。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

农村初中普遍缺少地理专业的教师,以尧都区为例,城市中学情况还好,农村初中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则非常少,前几天农村地理联片教研时,参研的教师大部分是兼代地理课,即教师代一门主科再兼代一个班的地理。即便有个别教师是专职地理教师,也是由于年纪大学校照顾代地理课的,教师专业化其实成了一句空话。

2。学校教学设施的状况。

农远工程的普及,给每所农村初中均装配了多媒体教室,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班级多,多媒体少,代课教师必须提前预约排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副科的代课教师要想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成了一种奢求。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能使用的只有教学挂图和地理模型,很多地理知识不能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校领导重视的程度。

中考改革使地理学科彻底与中考无缘,给正在发展的农村地理教学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随着上级对各校中考成绩评比工作的系统化,各校强化中考科目的教学,将年轻、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充实到中考科目的.教学中去,而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则被学校领导照顾担当地理教学的工作。在大部分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基本上成了形式主义。

前几年市局自主命制中考试题,将地理科目纳入到中考范围,各校积极配备优秀教师,强化地理教学,使得地理教学在一定时期呈现蓬勃向上的景象。随着学生参加山西省统一中考招生考试,中考将地理拒之门外,这是地理课程在学校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改变伤害了地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教育部门及学校要提高认识,从长远考虑应制订地理中考政策,也可以将地理的考试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中考成绩,以此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地理教学向前发展。

2。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农村学校地理教师的配备基本是非专业的,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到了地理教学的质量,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但是我们可以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基础教学和技能。这几年,区教研在暑期进行的教师全员培训以及联片教研活动都包括了地理,而且有几次教学质量监测都抽测了地理。学校的校内教研活动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展示,教师自评互评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继续完善各项制度,以此对地理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重建地理有效课堂。

地理教育要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重建地理有效课堂,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加大研究。通过学生科学兴趣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等措施,重建地理有效课堂。

总之,要改变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状况,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初中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师的配备及培训工作上多做工作。同样,教师要努力重建地理有效课堂,最终使地理教学走出困境。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一

2、结合实例情景选择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们用人力畜力进行交通运输。今天2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用马车运输要走10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甚至想象插上竹蜻蜓遨游世界。

课件展示:《没有机器猫的日子》,在今年暑假里,康小夫的爸爸妈妈都因工作出了远门,他自己也踏上了旅途,遇到了不少问题,没有机器猫,你能帮帮他们吗?问题1:爸爸临时接到明天早上去哈尔滨开会的通知。

接到这个紧急通知时,康小夫的爸爸选择交通方式时首先会考虑到什么因素?

读图:南京到哈尔滨距离较远,需要多长时间能到。

课件展示:不同运输工具的速度比较。

学生总结:南京到哈尔滨的距离远,而时间紧,坐飞机较快。

问题2:妈妈后天去北京签定一份合同,路费自理。

康小夫的妈妈选择交通方式时会考虑到什么因素?

读图:南京到北京距离较远,需要多长时间,票价贵不贵。

课件展示:不同运输工具的速度比较、不同运输工具的价格比较。

学生总结:火车速度较快,两天时间足够从南京到北京,而且价格又适中。

问题3:康小夫和表哥约好一起去宜昌旅游,沿途欣赏三峡风光。

康小夫选择交通方式时会考虑到什么因素?

读图:南京和宜昌都是沿江城市。是否能欣赏三峡风光?票价贵不贵?

学生总结:坐船既能欣赏三峡风光,票价又适中。

思考:选择轮船的话,要考虑到起止城市都必须是什么样的城市?(沿河、沿海)。

承转:选择坐船确实便宜风景又好。但是,轮船客运目前却很不景气。

资料展示:由于沿江高速公路网的开通及铁路线次的进一步密集,加上长江客轮的运行速度慢等原因,长江客运在公路和铁路的竞争下已无优势可言,现已退出长江旅客运输市场。在节假日的旅游班次在零星开行。

读图:南京和连云港之间有宁连高速。

汽车运输能够实现“门口到门口”的服务,价格适中。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旅行社的短途旅游线路都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

讨论:结合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想一想下列情况需要用哪种交通工具运输?

1、把五百吨煤炭从太原运到南京。(火车)。

运量、价格、速度都适中,受天气影响最小。缺点:投资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2、把一万吨海盐从天津长芦盐场运到上海。(轮船)。

运量大,价格便宜。缺点:送达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3、把一吨西瓜从江宁横溪运到福建路菜场。(汽车)。

直接到达目的地。没有过多的装卸过程,对货物的损伤较小。缺点:运量少,不适合长途。

4、把一批鲜花从云南昆明运到北京。(飞机)。

速度快,能保鲜。缺点:受自然条件影响,价格高,运量小。

承转:航空运输不仅能运送长途的鲜活产品,对一些贵重或急需的物品也可使用。

播放影片剪辑材料:《一颗心飞越千里,4小时生命接力》。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二

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吁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于初中生来说,目前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就成为迫切需要。

目前,二期课改要求积极推进和落实生命教育,但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形式、制度均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外,还要注意挖掘学科内容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

1、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的智慧与能力。

通过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逐步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与能力。

3、促成学生生命活动的升华。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科学内容中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科学,崇尚科学,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由于地理学科和人类活动休戚相关,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学生个性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生命质量向更高层次攀登,生命活动更加充实。

1、挖掘教材生命教育资源,整合有利教育资源。

地理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合理地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例如:在学习《地震和火山》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地震虽然至今仍然是我们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只要我们按照科学道理去做,还是可以减轻它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讲《台风》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把如何减轻台风的危害、规避台风灾害的风险作为教学的内容处理。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全人类的共同职责,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2、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保证课堂生命活力。

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尤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体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地理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成长。3、重视节日(纪念日)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唤醒学生生命情愫。

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掌握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感悟生命教育。

教师在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背景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生命的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如在“河流与湖泊”、“世界的海洋”、“多样的气候”等教学中,都可以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的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结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生命教育。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如可安排学生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本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又如,可带领学生开展一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3、采用演讲、讨论等形式,领会生命教育。

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演讲、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的含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时,适时开展一些“人与环境”等方面的演讲或讨论。

4、利用地理专题教育,深化生命教育。

(1)办讲座:结合地理新教材有关专题的教学,举办一些诸如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自然灾害等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保护地球就是保护生命。

宣传和评比。当然,板报的内容要突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

(3)开网站:此外,在学校网站上,结合教材专题中生命教育的题材,开通生命教育专题网页,让学生把对生命的所思、所想、所感说出来。使他们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是势在必行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外按自己的需求观看微课视频,通过网络与同伴及教师交流,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教师发挥着指导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就对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进行反思。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引领着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回家或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教学内容是基于微课学习和问题探索的导向。在各种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外和课中两个模块,课外部分是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而课中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和综合评价阶段。首先,教师课前根据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造教学微课视频;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对所学教材内容中的事物名称、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再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程度上内化知识的目的。下面以《气温和降水》一节为例进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制作课前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第一,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掌握气温和降水概念及测量方法;二是通过“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三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二,创建课前学习文本材料。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个初步认识,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观测方法、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在气温部分补充了有关等温线的进一步探究,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等温线知识,为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打好基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掌握了学习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从练习当中发现自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此时,学生要做好标记,将问题留到课堂上与学生或老师共同探讨。第三,确定视频要表现的内容,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录制视频。我运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四个微视频,分别是等温线的识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类型及等降水量线的识别和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要目标明确,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前,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和微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控制,且能够通过多次暂停、回放方便地做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前练习。

(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

环节一,疑难解答。本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课前学习疑难问题统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问题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最终总结出疑难问题,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识别、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归纳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等。关于解答,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分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来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分析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二,小试牛刀。本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精选两道考查主干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考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三,成果展示。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探索过程,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成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在个人、小组的不同成果中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环节四,问题研究:体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开展综合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反馈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而后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地理“翻转课堂”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它究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效益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相信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必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3).

[2]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9).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四

在目前的高中教育阶段,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强调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虽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分数确实重要,但是那也不能忽视对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活跃高中生学习地理课程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

高中生在地理课程开始阶段是不是能够跟着高中教师的思路进入新的课程内容,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在整个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影响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高度集中高中生的注意力,帮助高中生尽快进入到地理课程的学习。所以,重视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关注。时事新闻对于高中生的枯燥学习生活来说,是一个亮点,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中印对峙的视频片段,作为地理课堂的导入材料。然后,教师将视频中设计到的本节课程有关的知识筛选出来,逐步将学生带入到地理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对未知地理知识的渴望,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真正意义上起到活跃高中生的学习氛围的作用。引入新课的方式的变革,能让高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高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重复式教学方法,单纯的重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课堂氛围低沉无味,同时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将时事新闻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融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简化,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例如在鲁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涉及到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章节,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旅游业生产分别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高中教师在上课前,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其他方式搜集与产业活动相关的地理内容,找出一些具有显著特点的地区,并且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过程,学生对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章节的内容掌握更加全面,时事新闻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结合,帮助学生突破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增加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

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高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高中地理知识内在存在的关系,让学生全面且最大程度上认识高中地理知识,从而达到学生增加地理知识储备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所以,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科学合理的为学生设置专题学习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发展起源和变化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实现增加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例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太阳、地球及其他有关宇宙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为学生设置有关宇宙方面的专题学习课程,通过时事新闻的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对宇宙的最新认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当然,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宇宙演变,太阳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等方面的视频,让学生在了解最前沿的发展的同时,掌握该方面地理知识的演变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该领域的地理知识,突破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给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的,不仅将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大大的丰富了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激发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活跃高中地理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得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通过时事新闻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有效的提高高中教师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培养,开阔高中生的视野,增加高中生的地理知识覆盖面。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五

为了解决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方法很多,教师可采用幽默的语言去吸引学生,或是通过列举案例的方式等。在吸引学生的众多方法中,情境法是一个理想的方法。教师创造出一个情境,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上,采用地理知识对这些常见事物、现象做解释,让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这样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例如,在上地理课之前,教师可开展地理信息发布会,在课程结束之后,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地理学习小组,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属于情境创设。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情境。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可通过视频、图片等来帮助自己理解知识,这样即使对地理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被吸引,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采用情境法教学,可使无聊乏味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参与,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地理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二)巧妙降低知识难度。

对于多数文科生而言,地理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学科,很多文科学生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是产生了要放弃地理学习的念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新课标下,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将地理知识理解难度降低,让学生能透彻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互相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再派出代表总结本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在听完学生的汇报之后,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不可立刻否定,更不可打击学生,要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质疑。例如,在学习天气系统中的冷锋和暖锋这一课程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观察两个锋面存在的差异,然后再向学生解释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便可掌握知识。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把知识难度降低,学生可更好地理解,这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而且可帮助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与同学、教师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三)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地理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很多改动,教师不可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不管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哪些调整,教师都要进行因材施教,把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标除了丰富教材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要有效提高地理成绩,必须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增加实践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动手、动脑,全面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自己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制作成ppt,交给老师,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掌握学生知识理解程度。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束语。

地理是高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简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重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环境观;设计争议性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开展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换为环保意识;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方面详细论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人与环境的关系学科,揭示了人类生存所必要的地理环境、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从文本信息入手,详细阐述人与自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环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例如,在“人与自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类生存和发展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阳光、空气、土地和水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这些资源遭受污染或破坏,人类就将受到伤害。要引导学生探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废气、废水对空气环境及其附近河流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强化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的认识,对促进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境素养大有裨益。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对某个社会行为或者事物具有一定的看法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切忌说教教学、理论教学,要设计引入一些争议性问题,激发学生探讨欲望,让学生自主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论中,提升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新能源”课程时,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要不要开发核电”进行讨论。核电是一种新事物,对人类发展有利也有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正确认识核电价值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潜在威胁。在课堂讨论中,一些学生认为,核电资源的开发,能有效缓解我国能源不足的'危机,且廉价清洁,地区适应性强,可大力发展核电站。而一些同学持反对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核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生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要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素养。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查阅资料,谈一谈刮风、下雨等天气形成的内在原因,并对台风、沙尘暴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对于自然原因,要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对于人为原因,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和色彩于一体,具有能动会变、声像俱备、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暖”课程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后天》电影片段,在让学生感受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害后,可随机展示一张图片:在北极一块浮冰上,北极熊妈妈抱着熊宝宝,熊宝宝流着眼泪问妈妈:“妈妈,我们要去哪儿?”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害直接展示在学生眼前,以此唤醒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理念。又如,在教学“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课程时,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总之,地理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环境观;设计争议性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换为环保意识;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同时,还应当结合生活中环保热点问题及其动态信息,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题交流会,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学生环保素养的提升。

[1]仇君.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xx(04).

[2]吴昊.高中地理教学比较法切入点创新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xx(23).

作者:司海兰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七

初中地理教学成效低下,主要与四个方面有关。

(一)教学信息不够丰富。

有些教师教学中就教材讲教材,既没有拓展学习,也没有提供丰富的、有兴趣的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有些教师教学中不注重研究,还是老一套、老面孔,教师将学生听讲知识点传授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流程,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没有能够吸收教改的经验,也没有能够在教学中创造出独特的模式方法,这些方面都是导致地理教学难以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因素。

(三)教学情境不够浓厚。

地理教学除了要强化知识点的传授之外,同样要承担起情感培养的职能。而走进我们有些教师的地理课堂,仅从其语气、神态上就感到缺乏浓厚的氛围,语气平淡,和学生似乎隔着千里,没有形成良好互动,在教学内容中也缺乏对教材的深度发掘,这些方面都是影响地理教学成效的不利因素。

(四)教学空间不够拓展。

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对生活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我们有些教师教学中割裂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没有能够紧密结合现实身边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辅助教学,使地理与生活出现了脱节,这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约。

从上文可知,造成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在于其理念、方法、空间等拓展创新不足,影响了地理教学实际成效。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做勇于创新、敢于探究,能够破旧立新、敢闯敢拼的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懈怠、不迟疑、不停滞,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研究,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得到落实、得到提升。教师重点应当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措并举增加丰富信息以活跃课堂。

丰富的信息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因为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涉及到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地质构造、自然现象。而初中生自身的阅历限制,导致他们在这些方面没有直观感知印象,也缺少有力的感知路径。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为学生补充丰富的信息,让他们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生动地感知和理解。例如在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到澳大利亚这一国家时,笔者除了向学生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理条件、风俗人情之外,还运用多媒体生动向学生形象地演示了澳大利亚的风景,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一小段旅游片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动的气息,这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教材所拓展的内容,而且生动性、形象性较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度。

(二)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以激发活力。

改革是激发活力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手段,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地理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转变入手,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进,扎实地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激发和释放活力让学生学习更为高效。笔者在这一方面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设置更具引领性、更具趣味性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这对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具有重要的帮助。例如在《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大体有哪些种类,其储备量如何,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人均拥有量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当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等,这样的思考题对学生思维具有更强的引领作用,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学习中寻找到清晰的思路,也能够准确地把握要点,地理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推进。在学生完成基础内容讨论研究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难点,对他们存在的不同想法组织交流辨析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就能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相互合作研究的良好习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学生内心感知体验以激发兴趣。

地理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避免一种误区,就是单纯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完全以应试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要求他们掌握必备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情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当前自然发展、社会发展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情感地理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关注自然、增强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增强学生内心感知体验。例如在《水资源》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特点,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如何,当前水资源保护面临着哪些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怎样破解困局等。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敏感地意识到保护水资源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强了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节约意识。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深化理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许多内容都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师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四)发挥课外专题活动作用以拓展空间。

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事”的效果,各地美丽的风景、奇异的地质结构都可以成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地理教学吸引力的抓手。除了夯实课堂教学环节之外,教师还应当增强课外专题活动的拓展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在地理研究上的兴趣爱好。例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后,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西双版纳也是云南旅游线路中最热门的一条,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搜集西双版纳的资料,从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当地发展现状到网络上各种和西双版纳旅游景观有关的视频,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有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风土民俗内容,也有学生播放搜集到的视频,大家在这样的活动中进一步增进了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对祖国西南边陲的这一风景名胜具有了更多的了解。

由上可见,地理教学成效低下更多的是人为因素,只要抓住了问题出现的根源针对性进行改进突破,地理教学成效提升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八

摘要: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阐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途径,如,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辩论活动、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课外活动、引入地理历史资料等。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培养途径。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哪些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学生的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研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可见初中地理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播放音乐、视频、插入美丽的画面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随着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环境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仅仅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者课的结束。例如,在《巴西》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让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讨论完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话题后,我用绿色大树的图案作为背景,同时写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几个字,再插播《地球你好吗?》这首歌曲,当学生听到"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这一句歌词时,教师适时讲述:"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我们要保护热带雨林,保护地球环境,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可克隆。"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树立全球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辩论活动。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孩子进入初中学习,也就开始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身心巨变时期,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成大人了,总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对父母、师长以及周围的事物表现出不驯服,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甚至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各种辩论活动,积极性很高。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多内容适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就"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在课堂上激烈的辩论会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应该和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适应,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三、运用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案例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这一方面和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在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环节,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到。例如,在《聚落》一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笔者将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本课,在学生了解丽江古城的概括,分析丽江古城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要去丽江古城去旅游,作为一名游客,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们不保护像丽江古城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后果将会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就会明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四、进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直接体验,和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既来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知识的局限,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知形成整体的认识。课外活动包含多种形式,如,开展地理课外阅读、观看地理音像、组织地理参观、制作地理专题报告会、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等。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地理属于非中考科目,教学任务相对较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条件在学校实际情况许可范围内组织一定的课外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一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举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其实,提起历史,很多人认为历史作用不大,无非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殊不知历史距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生活处处是历史,历史包含着人类社会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人类的重要财富,学习历史能使我们了解过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历史资料,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美国》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在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中华人劳工的血泪史、介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等资料,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落实初中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是本人拙见,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王志洪。"日本"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03)。

朱庆松。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5)。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十九

课堂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在不同的课堂上,以及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正因为如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构建出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加强对课本知识以及其他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能够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为此,在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材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一定的加强与润色,让学生能够加大在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使学生们能够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那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黄河壶口、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的《中国的人口》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国情,对我国的人口特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当下的一些时事,引导学生们对我国人口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同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展示,会激发出他们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求知欲望,他们会积极的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减缓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对策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减轻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如资源紧缺等?”在课后,他们会更加积极的进行资料的搜寻,或是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书籍,或是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考虑进去,能够更加容易的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正面情感,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并不断的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的进行探索。这里所讲的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意见,供各位同行参考。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论文(通用20篇)篇二十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高中地理教学的教育重心也有所变化,即由原来的传统向教学朝地理学科能力培养角度转化,并取得显著成效。地理对高中生而言,不只是高考的门槛,更是帮助其掌握生活知识的必备工具。本文的立足点在于阐释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性,重点分析如何基于学科核心能力培养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以期为高中教育提供借鉴。

何为学科核心能力?顾名词义,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和知识积累形成的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该学科、解决与该学科相关的系列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地理而言,学科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对地图的记忆、识别和使用能力,对地理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1]。之所以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这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带来的重要便利有极大关系。首先,学生具备识别和使用地图的能力,能够对发生的一些地理问题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再进行地势地貌和天气变化等不可控因素的深入分析,教师也才能顺利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教学情境中[2]。其次,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地理知识,不仅会使得其所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还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及时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避免其成为“书呆子”,遇事无从下手。

1.培养学生识别、记忆、使用地图的能力面对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系统向学生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例如如何利用地图辨别所处方位,如何看懂不同事物在地图上的表示方式和位置表述等。其二,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反复记忆地图上的重要信息,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记忆技巧。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参照物记忆法”,即教会学生记忆集中化,切勿散点分布,可以将所要记忆的内容划分为几大区块,分别在每个区块中选择主要参照物,通过记忆参照物的方式对周边事物进行辐射性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地图上记忆南北半球的温度带划分时,可以先重点将中国各地所处的温度带进行划分,随后按照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上下辐射,如中国的北部处于北温带,俄罗斯又位于中国的北方,因此其只能是北温带和寒带,而越南、新加坡、印度等国位于距离中国很近的南部,赤道附近,即这些国家只能是热带或亚热带(因为中国的海南省已经处于亚热带地区)。此种方法容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很深的印象,不至于短时间遗忘[3]。

2.培养学生学会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上文提及,地理知识的特征是散而杂,但是又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系统化思维进行训练。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引导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和此前所学进行对比,找出相通之处。其中,绘图是比较实用的一种归纳总结手法。例如,学生在学习地球周期性运动的内容时,地球的自转、公转、昼夜交替等都需要通过作图进行分析,单凭头脑想象很容易出现误差。因此,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任务,即用作图的方式将地球的`周期性运动之间的关联表示出来。学生在绘图期间便会主动思考这种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运动规律的不同变化阶段,有利于帮助其记忆相关知识[4]。

3.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地理知识与自然世界的贴合程度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更为紧密,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实际解决地理问题、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地形地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某条河流、某座山脉或某栋房屋的构造,分析其形成如此样貌的原因;在讲解星系时,要求学生主动到天文馆了解望远镜的相关知识,或者对此前出现的日食、月食、日全食、月全食等现象进行解释;讲解地球周期性运动时,要求学生结合年月日的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对所学现象进行讨论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钻研生命的兴趣,对其未来发展大有帮助。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后的梦想演讲稿(通用22篇)

    梦想是心中的明灯,照亮前进的道路,助力人们追逐自己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梦想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

    最优幼儿园大班家长工作计划秋季大全(14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专业幼教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智慧,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阅读这些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启发和思考。

    2023年社区中秋节致辞发言稿(通用16篇)

    通过写发言稿,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提高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接下来,请大家共同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发言稿,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感情。xxx:根据上级部门的要

    最新白色污染的心得体会大全(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成长,也可以给他人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

    专业幼儿园读书活动心得体会(通用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提升。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最新庆典策划书大全(16篇)

    策划书的编写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在阅读策划书范文时,要注意提炼其中的精髓和核心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庆典策划包括节日、开业、开幕、周年

    最新大学金融心得体会及感悟(案例16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过去的经历,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心得体会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优质服务员社会实践报告内容(案例16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精选农村建彩钢瓦房的申请报告大全(14篇)

    报告的格式一般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接下来是一些获奖报告范文,颇具分量,值得大家深入阅读分析。尊敬的百管区土地规划局及普底乡各级领导

    最新煮饺子心得范文(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积累,通过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宝贵的财富。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别人的心得体会,从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