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笔砚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需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精确把握教学重点。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教师编制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一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不能)。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提问: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二

【生】4人一组讨论。

【师】(1)抽生回答。

(2)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3)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提问:昼夜交替有规律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1、晨昏线(圈)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2)提问:晨线和昏线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4)晨线和昏线的定义。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即为晨线。

【师】(1)提问:地球的自转有何规律?

【师】(2)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1、书面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2、活动作业: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仪,用手电当作太阳,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三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 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四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摆的特点。

傅科摆的原理。

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六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七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八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九

(一)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每个同学自己课下制作简易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的运动,课上播放地球运动的动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模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无神论,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以及相对应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时区和地方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2.难点: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三、课型和课时。

本节课为新课,课时为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地理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自制地球仪模型,多媒体。

六、教学提纲。

即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见第四页。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送瘟神》的诗,其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大家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地球上不动,每天也能运行八万里。为什么?因为人虽然没动,但地是动的,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载着我们在运动。如何运动的呢?是转动。地球在一刻不停地转动叫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有自转和公转。我们知道赤道的周长为40000千米,如果人在赤道附近,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40000千米(即80000里)。究竟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今天就来学习地球的运动---自转(板书)。教授新课: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有自转,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呢?

刚才和大家一起演示的就是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自身的轴的转动”为地球的自传,这个“轴”叫做地轴。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实际上地球的这个轴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类为了研究地球的运动而假想的轴。假象的地轴与地球表面有两个交点,这叫地球的“两极”,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为北极,与北极相对的叫南极。地球的自转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先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进行转动的(演示)。好,同学们知道了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如果我问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其自传方向又该如何描述呢?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呢?答案是逆时针对不对啊。如果从南极上空看呢?顺时针对不对?将来大家很可能遇到这类题:给你一个从极点上空俯瞰地球自转的图,给出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让你判断是南极还是北极会不会?如果大家把这个方向记住就可以直接写,如果记不清了,就拿你手边的橡皮或者别的东西模拟一下地球的运动。

刚才我们知道了地球时自西向东进行自转的,那么同学可不可以举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例子?我们每天日升而习,日落而息,其实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就是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最总要的体现。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东升西落和地球自转的关系,请一位同学上来给我拿一下手电筒扮演太阳。首先找到我们中国,以我们中国的一天为例。现在我将地球仪慢慢地自西向东进行转动,大家看一下是那边先亮?是不是东边?东边先亮这就意味着太阳是不是从东边升起了啊?然后慢慢地转动,最后是不是西边黑去了呢?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不可能同时照亮整个地球,因此会有白天黑夜之分,而地球的自转又让地球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东边早西边晚。

刚才我们进行地球昼夜交替的演示,一个昼夜交替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那么请问同学们,我们一天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对吧,那么地球自转一周也是24小时吗?其实地球自转一圈是23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就是以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恒星日多用于科学研究。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24小时其实是太阳日,顾名思义是以太阳作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昼夜更替,太阳日多用于生产生活计时,是基本的时间单位。

在本节课一开始毛主席的诗我们知道地球在运动,并且刚才提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实际是地球在时时刻刻地自转,可是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没有动的感觉呢?大家都坐过汽车或者火车,当你坐在平稳疾驰的火车或者汽车上看着窗外的景物时你是觉得窗外的景物在倒退还是你在前进呢?是不是有一种窗外的景物飞快倒退的感觉啊。其实地球自转我们感觉不到东也是这个道理。

刚才我们一直在讲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是吧。那么地球自转一周是转了多少度呢?360度。所以地球一小时大概转了15度。在地球运动上我们把这个数据成为地球的角速度,为15度/小时。地球上的各点自转角速度都相同,极点除外,为0度/小时。除了自转的角速度以外还存在自转的线速度。然而自转的线速度却和角速度的特点不同。自转线速度在赤道最大,向两级呈余弦函数依次递减。

下面来看一下书上对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总结。

(1)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因为我们的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阳光不可能同时照亮整个地球,之前我们也提到了。因此,各地温度会发生昼夜变化,白天阳光充足温度高,晚上没阳光温度低。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生物钟每天早起晚睡的习惯。

(2)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这要注意,是水平运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运动的没有,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沿着赤道运动没有偏向力的影响。如果不好记,大家就记住“男左女右”——“南左北右”

(3)地球自转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越往东边越早,越往西边越晚对吧,当然这个早晚是相对的。在这里我们看一下书上18页关于地方时的阅读部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当地时间。当地经度的时间就是当地的地方时。地球自转一周24个小时也就是1440分钟,地球一共被分为360个整数经度,因此相邻差一个经度,时间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1)人们为了便于时间的换算和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内占15个经度,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这个时区的区时。看一下书上活动的表格和大家手里的地图册。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多少?0度,东八区的呢?东经120度。看一下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在哪个时区?东八区。我们在电视里或者广播里面经常听到的北京时间,其实就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如果给你某地的经度,你怎样快速求出它所在时区?其实大家看一下你手中关于时区划分的世界地图册就可以发现,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对不对?而且一个时区的范围,就是以这个15的倍数左右变化7.5度,如果将来你遇到了这种题你就计算一下,给你的度数最接近15的几倍,然后你再看看在不在这个中央经线的左右7.5范围内,就可以确定所在时区。

(2)区时换算:相邻时区的换算相差一个小时,同一时期,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同学们听几个例题大家做一下。东八区是3日5时,那么东十区是几日几时?3日7时对吧。东一区呢?2日22时对吧。大家在计算过程中要按照劣弧计算定律,就是看一下给你的时区离已知时区自西向东计算近还是自东向西计算近,最好用近的那一边计算。再看一个例题。东八区是3日5时,那么西十一区是几日几时?答案是2日10时。为什么不是3日10时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问题。

国际日期变更线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孕妇怀了一对双胞胎,有一天她坐船从澳大利亚到美国。在海上航行的时候突然早产。她在180度西边生下了一个婴儿,然后在180度东边剩下了一个婴儿。大家猜一下,哪个婴儿是哥哥哪个是弟弟?先生出来的那个是弟弟,后生出来的那个是哥哥。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这两个孩子分别是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两边出生的。同学们看一下你手中时区划分的地图册,找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为了方便人们生产生活,人为规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且绕过了太平洋上一些人类居住的岛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从东向西减一天,从西向东加一天。

我们知道了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那么,跨越180度经线就等于跨越变更线了吗?跨越变更线就一定跨越180度经线吗?跨越变更线就一定进入十二区了吗?很显然这都是不一定的,大家在以后做题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文字游戏。

复习总结。

北极看:逆时针。

方向:自西向东。

南极看,顺时针。

自转围绕地轴。

角速度:15度/小时,各地相同,极点除外。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极呈余弦递减。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周期。

太阳日:24小时。

昼夜交替:不透明球体。

意义。

地转偏向力:水平,赤道没有,南左北右不同精度不同时间:东早西晚,地方时。

时区:24个,一个15度,相邻差一小时,一天东早西晚。

区时: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中央经线15度的倍数。

东向西:减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180度,但不重合。

跨越。

西向东:加一天。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

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了约0.986度,按地球自转速度折合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一

【生】4人一组讨论。

【师】(1)抽生回答。

(2)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3)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提问:昼夜交替有规律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1、晨昏线(圈)。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2)提问:晨线和昏线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4)晨线和昏线的定义。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即为晨线。

二、小结回顾。

【师】(2)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三、作业。

1、书面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2、活动作业: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仪,用手电当作太阳,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二

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亿~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三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说课程标准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说教学用具】。

【说教学过程】。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xx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四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五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六

一、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二、使地表温度相对均匀,不让一部分地面长时间受阳光加热而过热,一部分长时间收不到光照而过于寒冷,气候相对稳定的条件,生命存在的.前提之一。

三、自转是地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地磁场保护着地表生物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辐射。没有地磁场,被阳光直射的区域均不适合生物生存。此外,地磁场还与很多生物的生理活动有直接关系。

四、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转偏向力又是全球几大风带和洋流的形成原因之一,没有地转偏向力世界气候不可想象。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初中的科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插入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转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模拟地球的自转。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转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动手演示,将难以观测和想像的地理过程模拟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通过合理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创设情境,总结归纳——。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2、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3、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道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

教后感。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是怎么一回事,认识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球、认识地球的兴趣。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天体运动,感悟不高,认识不够。

课时教学过程。

时间。

备注。

课时教学过程。

时间。

备注。

课时教学过程。

时间。

备注。

地球的自转教案(热门19篇)篇十九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工厂错峰用电调休通知(模板21篇)

    通知的发布需要考虑受众的特点和接收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各位业主,根据小区物业管理的需要,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区环境改造,请大家理解并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的施工。

    社区活动个人总结学生(热门14篇)

    个人总结是为了总结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成长和进步,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个人总结实例,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帮助。人们都说:劳动最光

    辱骂客户检讨书(通用19篇)

    检讨书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反思和总结,也可以成为积极面对问题和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检讨书集锦,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医药公司管理制度汇编(汇总23篇)

    公司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存在的,它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创新实践案例,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考勤是考察员工的出勤

    优化营商环境讲话精神心得(实用23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为了在演讲活动中得到理想效果,事先经过深思熟虑,写好的一篇讲话稿件。这些演讲稿范文展示了不同演讲者的风格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工作计划与目标(汇总17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是幼儿园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接下来,我们共享一些成功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计划,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的经验和启示。中班现有幼儿34名,其中

    班主任交流发言稿范文(14篇)

    发言稿可以使演讲内容更加完整、有条理,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传递的信息。下面是几篇经典发言稿的摘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担任培五班学生班主任工作快2年

    高中毕业生登记表班主任鉴定评语(优质17篇)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注重个人品牌的建设,提升自己在用人单位的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毕业生们整理的求职技巧和简历写作指南,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最新来年年度工作计划(优质21篇)

    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为了更好地起舞青春的风采,我们需要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希望以上的年度总结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我们的工作主要包括公司计算

    初中数学公开课点评与建议大全(20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仔细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听: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