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五篇(优秀)

时间:2024-12-22 作者:储xy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分析实验现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概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3)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提高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识记并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2)运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阐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提高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生命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及原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1.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等产物,并且都释放出能量。

2.不能。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能够通过无氧呼吸来释放能量。但是,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少许多。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户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atp的过程。

【讲授】有氧呼吸

〖讲述〗结合课本图5-9来讲述有氧呼吸的全过程。(适当可补充一些方程式)

有氧呼吸使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是生物体高效率地获取能量的反应过程。其反应过程包含许多反应步骤,基本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产生丙_酸和[h]并可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丙_酸和h2o脱[h]产生co2也可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与o2反应产生h2o并可释放大量的能量。三个阶段有不同的酶参与催化。

细胞通过呼吸把光合作用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大部分转移到atp中,随时提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板书〗

〖小字部分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回答,教师提示。

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40%。这些能量大约可以使2.3×1025个atp转化为adp。

〖解释〗因为1mol的物质含有6.02×1023个分子,所以,每氧化1mol的葡萄糖,则生成6mol的二氧化碳和6mol的水,并生成38mol的atp。在标准状态标准状态(是指作用物的质量浓度为1mol/l、ph为7.0、温度为25℃的状态。)下,1moladp形成1molatp,需要30.54kj的能量,那么,38个atp就需要1161kj的能量。每氧化1mol葡萄糖释放出来的能量是2870kj,其中只有1161kj被保留在atp中,它们可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这就是说,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约为40%左右,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或作他用。

【讲授】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是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不彻底,产生的能量较少。微生物的无氧呼吸通常称为发酵,有两种类型: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

c6h12o6+2adp+2pi→2c2h5oh+2co2+2atp

c6h12o6+2adp+2pi→2c3h6o3+2atp

从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细胞在有氧呼吸时,吸收o2的量与放出的co2量相同,而无氧呼吸时不需要o2,但产生co2。这样,如果某种生物呼吸时,吸收o2的量与放出co2的量相同,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种生物不吸收o2,但有co2释放,则说明该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种生物释放的co2量比吸收的o2的量多,则说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存在时,哪种细胞呼吸占优势,则要从co2的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差值来计算。

【活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同点

反应条件

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

呼吸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

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

分解产物

co2和h2o

co2、酒精或乳酸

释放能量

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其中1161kj转移至atp中

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有61.08kj转移至atp中

相同点

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

相互联系

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_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二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设计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

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方案一:

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 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三

《病毒》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二、导航快车

阅读课本,根据相关问题认识一下病毒,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求助于本组同学,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形态特征1)、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普通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却未发现病毒呢?

2)病毒与细菌,动植物细胞相比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从结构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2生命活动1)、病毒能否独立生活?他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说它属于生物?谈谈你的看法。

3病毒的类型

病毒种类繁多,你能给病毒分类吗?请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4与人类的关系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平时对病毒的认识,谈谈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独树一帜

学生提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自主广场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细菌;b、水螅;c、烟草花叶病毒;d、蚯蚓。

2.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

a、痢疾杆菌;b、结核杆菌;c、痢疾杆菌噬菌体;d、大肠杆菌。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

a、个体微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没有细胞结构;c、在寄主细胞里进行繁殖;d、可以独立生活。

4.噬菌体属于下列哪一种病毒类型()。

a、无脊椎动物病毒;b、脊椎动物病毒;c、植物病毒;d、微生物病毒。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6.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

a核酸b.蛋白质c.多糖d.脂类

五、拓展迁移

1.分析资料回答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艾滋病从发现至今还不到20年,但它在全球所引起的广泛流行,已使3000多万人受到感染,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

(1)、你知道预防艾滋病日是哪一天吗?

(2)、预防艾滋病的标志性图案是什么?

(3)、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

2、病毒容易传播,且易导致传染病流行,冬天来了,有时你会患流行性感冒,你是如何患病的?你又采取了什么措施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以后应养成什么样的卫生习惯?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篇四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

姓名班级组别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什么是伴性遗传;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①男性多于女性;②交叉遗传;③一般为隔代遗传;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伴x隐性、显性遗传病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本,划出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红笔标出重、难点以及疑点。

2.小组或者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合作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型性别决定方式;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学习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使用说明】:本节的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学习时应结合实际问题,从事例入手,找出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随性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将这些特点迁移到不同的事例中去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与基因在常染色体的遗传进行对比。联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应用到实际中去。

【自主学习】

一、基本概念:

性别决定: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二、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有对,与性别决定无关。

性染色体:有对,男性为,女性为,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三、性别决定的方式:

1、xy型:①雄性:常染色体+;雌性:常染色体+。如:人的红绿色盲。

2、zw型:①雄性:常染色体+;雌性:常染色体+。如:鸡的性别。

3、色盲由隐形致病基因控制,该基因只位于上,在上没有。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具遗传现象。即致病基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如病。

4、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性遗传,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xd和xdx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y。特点: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具有。男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

5、y染色体上遗传病的特点是:患者全部是;致病基因父传,子传孙。如:外耳道多毛症。

【合作探究】

1、什么是伴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用遗传图解表示以下几种情况)

⑴色觉正常女性纯合子与红绿色盲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⑵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⑶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和男性色盲患者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⑷色盲女性和正常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当堂检测】

(c级)1、一对夫妻都正常,他们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请你预测,他们的儿子是色盲的几率是()a.1b.1/2c.1/4d.1/8

(b级)2、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正常。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传递的顺序是()。

a.外祖父→母亲→男孩b.外祖母→母亲→男孩c.祖父→父亲→男d.祖母→父亲→男孩

3、在右图所示的人类系谱图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d.x染色体隐性遗传

(a级)4、决定猫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bb、bb和bb的猫分别为黄、黑和虎斑色。现有虎斑色的雌猫和黄色雄猫交配,问:

(1)能否生出虎斑色的雄猫?为什么?

(2)假设交配后生下三只虎斑色的小猫和一只黄色小猫,它们的性别分别是()

a.全为雌猫或三雌一雄b.全为雄猫或三雄一雌

c.全为雌猫或全为雄猫d.雌雄各半

(3)假设生出的后代中出现一只虎斑色雄猫,那么,这只猫的基因型(包括性染色体)应为。试解释产生的原因。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五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说明它们的异同点。

③掌握呼吸方式的判断并会利用呼吸作用方程式计算。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

②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③通过辨析等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正确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希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精神。

②让学生知道理论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原理。

2细胞呼吸原理和本质

3根据呼吸作用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导语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且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atp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对于生物体来说atp中的能量都可以来源于呼吸作用,本节课主要来复习细胞呼吸。

【活动】细胞呼吸学生活动

活动1

问题1:生物体内有多种供能物质,各种能源物质在供能上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细胞呼吸是atp的主要来源,atp还有哪些来源呢?

【讲授】请两个同学写出细胞呼吸反应式,引导出细胞呼吸类型、概念和过程的复习。

ppt分别展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完整过程,提出相应问题

问题3:有氧产物co2、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

追问:如果提供18o2,可以产生放射性c18o2吗?

问题4:有同学认为反应式中的“能量”就是“atp中的能量”,对吗?

问题5:为什么不同生物的无氧呼吸产物不同呢?

最后,讨论辨析:

1、没有线粒体的生物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2、有线粒体的生物就一定会发生有氧呼吸吗?

总结: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讲授】细胞呼吸讲授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结果,总结细胞呼吸方式。总结细胞呼吸方程式。引导学生利用方程式计算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练习】细胞呼吸练习

1.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b.1∶3c.1∶2d.1∶0

解析:用“并列比较法”解。此题中的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此时co2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时o2的吸收量与co2的释放量相同,假设o2的吸收量为1mol,则因co2的释放量是吸收量的2倍,所以共释放co2的量为2mol,有氧呼吸时释放的co2量与吸收o2量相同,因此也是1mol,那么无氧呼吸释放co2的量则为1mol。又由上述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有氧呼吸产生lmolco2需要消耗1/6mol葡萄糖,而无氧呼吸时产生1molco2需要消耗1/2mol葡萄糖,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6)∶(1/2)=1∶3。答案:b

【测试】细胞呼吸当堂测试

.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体积之比是3:5这是因为

a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b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d有1/4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作业】细胞呼吸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