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的各个细节和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思考,帮助我们掌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作品,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一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是我们华夏儿女遗传基因和精神支柱,我们要像神圣的`生命火炬一样将国学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这么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比较喜欢、感受比较深刻的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驾崩后,他的儿子刘禅即位当了皇帝,但他是位无能的皇帝。不久后,南蛮王孟获举兵十万准备谋反,诸葛亮率领人马迎敌,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猛获。七擒七纵使猛获比较终心服口服,彻底归顺。读了这段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而且面对敌人的时候心胸也很宽阔。
回想起我在学习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我的笔被同学弄坏了,如果我们都板着脸,恶声恶气得大吵大闹、大打出手,比较后两个人心里都很不开心,还要被老师放学留下来叫家长来学校,回家还要被父母批评教育。这时在我脑海里突然略过了这些像狂风暴雨般可怕的“场景”。冷静三秒后,我们并没有动手打架,而是和同学好好沟通,我主动说一句“没关系”,他也一句“对不起”,我俩都笑了。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和胸怀去解决问题,这是我从这个故事里悟出的道理。以此可见,比较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是自身的实力和宽广的胸怀。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二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擒孟获的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三国演义中,经典战役不少: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等,但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当数七擒孟获是也。
公元22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军的时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进攻蜀军。诸葛亮从手下那里了解到孟获不仅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豪爽仗义,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兴复汉室”扫清障碍。
孟获虽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军敌不过自己,就不顾一切冲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俘。孟获本以为会被诸葛亮处死,没想到诸葛亮不但给他松了绑,还把他放了。但孟获并不服气,当夜,他组织500名刀斧手偷袭蜀军兵营,不料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俘,但孟获还是表示不服,要求给他机会再战,虽然蜀军将领们都认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获杀了算了,但诸葛亮力排众议,微笑着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不得不对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众归顺了蜀汉政权。
在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和孟获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刻画得栩栩如生。诸葛亮的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与孟获的浅薄无知、鲁莽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在孟获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诸葛亮带孟获参观了蜀军兵营,兵营里全都是些老弱残兵(大军已埋伏起来),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问孟获:“这兵营布置得怎么样?”这足以看出诸葛亮很有谋略和心计,而孟获却不以为然,轻率地说:“如果你的兵营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这可以看出孟获虽勇敢,但很轻敌,不知是诈,缺乏谋略。果不其然,当孟获为晚上偷袭蜀军军营的计划洋洋得意时,却不知蜀军早已做好准备。晚上孟获一来,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这场战役外,《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其他的战役能擒纵如此多的次数。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一场战役,更是对首领胆识的考验、心理的考验。诸葛亮的非凡胆魄和宽广的胸怀使我不禁肃然起敬;而孟获作为一个失败者,他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豪爽仗义的品质也是令人佩服的。
这场战役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在诸葛亮运用的策略上。首先带孟获看兵营,让他掉以轻心,然后等着他中埋伏,真可谓欲擒故纵,实为上策啊!还有,在孟获营里快断粮之时,诸葛亮又答应借孟获粮食,但需要孟获亲自出来,和蜀军将领一对一比武,结果一连几场蜀将都败下阵来。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这既给足了孟获面子,又使孟获为诸葛亮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箭双雕,真不愧为诸葛孔明是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三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四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对别人,有时并不一定要用武力去征服而是可以先获得他们的心……这是我对《七擒孟获》的感悟。
刘备死后,刘禅接位,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便点兵南征,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了南蛮王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了他,还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后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在第七次,孟获他感动了,便归顺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便平定了南蛮。三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其实,诸葛亮最厉害的并不是他的兵法而是他那一颗能包容万物的心,让大家都臣服于他的麾下,怪不得大家都佩服他!!
读了《七擒孟获》之后,我非常佩服诸葛亮,我以后要向他多多学习,他的智慧能让我在生活中受到更多启发!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五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里面的精彩故事实在太多了,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七擒孟获》,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
要想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要解决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就要运用智慧!这是我从《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沪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的`威望很高,就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孔明一共擒了孟获七次,也放了孟获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他不服,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后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放了孟获。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却是用草木植物做的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七战七败,孟获输得可是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仅战术高明,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孟获,孟获诚恳地说道:“您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于是,“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传为了千古美谈。
历史从未走远,反而历久弥新,在今天也能引人深思。诸葛亮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为他松绑、赐酒食,以礼相待。孟获虽是粗鲁之人,但也被这种宽容大量的情怀感动了,由此可见,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就会多个朋友,少个敌人,此乃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六
我在读《中外历史故事》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中深有感触。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刘备去世后,要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然而在其中,南中地区发生叛乱。叛乱的首领是孟获,他在当地很有威望,这给蜀国统一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于是,丞相诸葛亮要去南中平定叛乱,本来他是可以很轻松的平定这次叛乱的,但为了收服当地民心,诸葛亮打算用攻心策略。公元225年3月,蜀军大举南征,轻松地生擒叛乱首领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放了他。但没过多久,孟获又被擒住,还是不服,又被诸葛亮放了。就这样,孟获被捉了放,放了又捉,前前后后共计七次,最后终于心服诸葛亮,誓不再反。
这是我的看法。你呢?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七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对别人,有时并不一定要用武力去征服而是可以先获得他们的心……这是我对《七擒孟获》的感悟。
刘备死后,刘禅接位,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便点兵南征,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了南蛮王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了他,还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后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在第七次,孟获他感动了,便归顺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便平定了南蛮。三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其实,诸葛亮最厉害的并不是他的兵法而是他那一颗能包容万物的'心,让大家都臣服于他的麾下,怪不得大家都佩服他!!
读了《七擒孟获》之后,我非常佩服诸葛亮,我以后要向他多多学习,他的智慧能让我在生活中受到更多启发!!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八
我喜欢《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诸葛亮和孟获。南中蛮王孟获起兵反叛,诸葛亮率兵平叛。第一次孟获是因为骄傲被诸葛亮生擒。第二次他还是因为骄傲被生擒。后来诸葛亮使用计策,一次又一次生擒孟获。第七次诸葛亮捉住孟获后说:“再放孟获一次。”孟获痛哭着说:“丞相七擒七纵,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的事情。要是我再不感恩戴德,那不就是无情无义的人了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足智多谋,还有他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从这个故事里我学到了做事情要用头脑,事前要想周全,要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就像孟获的藤甲军那样被全部烧死。
我还学到了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做好。就像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道理那样。
我还学到了做事情不能骄傲,要不然一定会失败的。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虚心,多学多问,增长知识。
我非常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教我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九
诸葛亮南征,是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蛮族发动的一场战争。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位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全能人才。诸葛亮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也曾带兵南征北战,在《出师表》中更是对当前的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顺便还向刘后主刘禅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在文学方面,诸葛亮更是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自己发明孔明灯、木牛流马,用于军事战场上。这些都是诸葛亮优秀的地方,好像诸葛亮能够随手就能想到计谋计策似的,诸葛亮的渊博是我们震惊,诸葛亮的计谋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够体现在各个方面。
诸葛亮可谓是很好的谋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杰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更是对诸葛亮评价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广受历代兵家的认可。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入南蛮。而此时南蛮内部刚经历内讧,高定军事政变杀了前首领拥护孟获称王。诸葛亮派马忠和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自己率军击败高定主力部队,杀了叛军高定。孟获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过沪水,进入云南,于孟获交战,生擒孟获。
首次抓住孟获,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并且故意让孟获观看蜀军军队实力,孟获看了并不服。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后却找来孟获副将,称孟获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将十分生气,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将回去后,心中愤愤不平,就把孟获绑了送至蜀营。孟获第二次被抓,心里更是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这次孟获回去也想出一计谋,其弟孟优假装来蜀营投降。诸葛亮识破其计,故意灌醉孟优。等到孟获来劫营的时候,再次被诸葛亮擒住。这第三次擒拿孟获,孟获仍不服气,认为不过是遭人暗算被计谋陷害,并不臣服。诸葛亮仍然放孟获回去。第四次孟获以为诸葛亮独自出来堪察地形,带兵欲偷袭诸葛亮时候,又中计被抓。第四次孟获部下感恩诸葛亮宽厚,竟然灌醉孟获,亲自把孟获送至诸葛亮军营。第五次被抓的孟获仍然是觉得被内贼陷害,于是诸葛亮又放回孟获。
如此反复几番,孟获并不臣服,最后孟获投奔木鹿大王还有乌戈国国王,两个大王虽然兵力强势却仍然被诸葛亮打败,孟获最后终于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国。至此,几次三番和南蛮征战,终于收复南蛮人心,保障了以后蜀国南境安宁。
诸葛亮出战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称南蛮险恶之地,不宜一国丞相出师,以防意外。可是诸葛亮擅长外交权术,人心连结,当时诸葛亮就已有征服南蛮免除后患之心。在南蛮境内,诸葛亮闻之孟获在当地破有人心,于是想到制服孟获,以其来统领南蛮效忠蜀国。于是便有了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获的典故。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十
在三国演义中,经典战役不少: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等,但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当数七擒孟获是也。
公元220xx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军的时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进攻蜀军。诸葛亮从手下那里了解到孟获不仅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豪爽仗义,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兴复汉室”扫清障碍。
孟获虽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军敌不过自己,就不顾一切冲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俘。孟获本以为会被诸葛亮处死,没想到诸葛亮不但给他松了绑,还把他放了。但孟获并不服气,当夜,他组织500名刀斧手偷袭蜀军兵营,不料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俘,但孟获还是表示不服,要求给他机会再战,虽然蜀军将领们都认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获杀了算了,但诸葛亮力排众议,微笑着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不得不对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众归顺了蜀汉政权。
在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和孟获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刻画得栩栩如生。诸葛亮的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与孟获的浅薄无知、鲁莽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在孟获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诸葛亮带孟获参观了蜀军兵营,兵营里全都是些老弱残兵(大军已埋伏起来),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问孟获:“这兵营布置得怎么样?”这足以看出诸葛亮很有谋略和心计,而孟获却不以为然,轻率地说:“如果你的兵营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这可以看出孟获虽勇敢,但很轻敌,不知是诈,缺乏谋略。果不其然,当孟获为晚上偷袭蜀军军营的计划洋洋得意时,却不知蜀军早已做好准备。晚上孟获一来,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这场战役外,《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其他的战役能擒纵如此多的次数。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一场战役,更是对首领胆识的考验、心理的考验。诸葛亮的非凡胆魄和宽广的胸怀使我不禁肃然起敬;而孟获作为一个失败者,他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豪爽仗义的品质也是令人佩服的。
这场战役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在诸葛亮运用的策略上。首先带孟获看兵营,让他掉以轻心,然后等着他中埋伏,真可谓欲擒故纵,实为上策啊!还有,在孟获营里快断粮之时,诸葛亮又答应借孟获粮食,但需要孟获亲自出来,和蜀军将领一对一比武,结果一连几场蜀将都败下阵来。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这既给足了孟获面子,又使孟获为诸葛亮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箭双雕,真不愧为诸葛孔明是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十一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精彩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青梅煮酒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的,还属“七擒孟获”。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慨良多,想要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智慧去解决深层的问题,这是我从“七擒孟获”中受到的启发。
“七擒孟获”中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泸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威望很高,所以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孔明共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于是便有了一次次的擒与放。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却是用植物做成的战甲,有弱点存在。孔明用火攻战胜孟获,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但能力高强,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深深的感动了孟获。
“七擒孟获”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看了这个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开阔。面对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其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子做,还为他松绑、赐酒、以礼相待,将蜀国占领的土地退还给他。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忍字当头,做事深谋远虑,那么,我们前面的道路也许会更平坦一些。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十二
公元224年诸葛亮为了出军北伐,而国家又不受蛮王孟获侵犯,决定率兵讨伐。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率军向南进攻了。我看到的最精彩的一段是孟获第七次当俘虏的这一段,诸葛亮六擒六放孟获之后,家破兵败只得向银坑山附近的乌戈洞主借藤甲兵,藤甲兵的藤甲用油反复浸泡,晾晒几十次而制成的,它们又硬又滑,刀枪不入,十分厉害,诸葛亮对这些藤甲兵早已成竹在胸,不用一枪一箭,只用一场火攻就把藤甲兵烧得一干二净,第七次俘虏的孟获终于心服口服的归顺了诸葛亮。
诸葛亮虽然很有才华,可以说前无故人、后无来者,但他在刘备死后没有为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将军,或许这就是导至蜀国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神化他为好。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精选13篇)篇十三
书,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默默地教会了我一个又一个道理。《上下五千年》是我们必读的一本书,当我读完了《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后,深有感触。
故事中的孟获被诸葛亮捉住了七次。孟获是个有勇无谋的人,那里是诸葛亮的对手?可他还是不服气,诸葛亮却一次又一次的把孟获放了。当孟获第七次被诸葛亮捉住和时候,诸葛亮还要放。但获孟获却流着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之义尽了。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就这样,诸葛亮用宽容感动了孟获。
读到这里,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可惜,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
“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这是我读了这个故事最深的感受。我发现,我的心灵远远不如诸葛亮的宽阔。
记得有一次,舅舅家的小弟弟来我家玩。他来到我房间,在我的床上又蹦又跳,又喊又叫,突然,我桌上的一个水晶球吸引住可他的眼球。弟弟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水晶球左瞧右看,爱不释手。我发现了,大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水晶球“啪”的掉到了地上,摔碎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弟弟不知所措的望着我。我顿时火冒三丈,对他大吼:“谁让你乱动我的东西的?!以后再也不许你到我的房间来!”说着,就把弟弟猛地推出了房间。弟弟摔倒了,大哭了起来,我却没理他。
现在想想,脸一阵阵的火辣,真是太惭愧了!下次去舅舅家家,一定要向弟弟道个歉,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的人。
看到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人就心怀嫉妒,甚至在背地里说人家的坏话,搞得同学们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那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同学就是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唉,比起诸葛亮,我们真应该自惭形秽呀!
读书让人明理。读了这个故事后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发现了自己以前的斤斤计较,更让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