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规划。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蓝图,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分享的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一
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第一学时。
活动1。
【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爱莲说”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谈谈?“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说说爱莲的道理。荷花因其美丽高洁,很得诗人喜爱,你还知道哪些写荷的诗?请起来背诵一下。
活动2。
【讲授】讲授。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学生看注释,教师提示:
蕃:多。自:从。予:我。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益:更,越。亭亭:耸立的样子。植:古义:树立;今义:种下。亵玩:玩弄。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噫:感叹词,相当于“唉”。鲜:少。宜:应该。
活动3。
【活动】活动。
品读课文。
1、找出描写莲花的那句话并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
教师提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香远益清。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是。文章后面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3、看来,作者是把莲比作君子的,君子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的文化中“君子”与“小人”是一个相对应的词。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4、结合莲的形象,发挥想象,说说作者赋予莲花哪些君子的品格?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媚于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味香远益清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坚守节操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5、文章咏莲,却还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这两种花还指代什么人?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
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
6、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反衬。
7、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名逐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8、这种通过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写法就叫做什么?
托物言志。
活动4。
【活动】活动。
背诵课文。
活动5。
【活动】活动。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菊:隐逸者(正衬)污浊的社会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行。
莲:君子。
牡丹:富贵者(反衬)。
托物言志。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二
(总提)。
可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
爱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
者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花喻人)。
甚爱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
蕃不可亵玩。
洁身自好。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体会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从文中获得启示及对自己的处事观点、态度进行再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片,有的一枝独立,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群花璀璨······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是怎样赞美莲花,怎样以莲花自比的。
二、作者与文体介绍。
三、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1)、听录音朗读,学生在书中标注出难读的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读,体会节奏美。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明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全班同学齐读。
2、译一译(掌握重点实词,试译全文)。
四、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2、通过这些描写,能够看出莲花具有怎样的品质?
3、讨论: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对菊和牡丹抱有怎样的认识?
五、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布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程同步练习册。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四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五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仪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宋苏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唐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唐郑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六
3、培养高尚情操。
一课时。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
宜乎众矣:应当。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七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八
根据课文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九个环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学习字词、示范朗读、朗读指导、课文学习、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播放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朗诵片后,可采用如下的导入方法教师荷者莲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既爱它的风姿绰约的外表,更爱它高洁傲岸的节操。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写莲诵莲的作品,其中不乏堪称精品之作,但写得最好的,当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1、把握词句,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了解类比衬托手法(难点),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3、领悟文章所表现的作者志趣和情操(重点)。
4、了解骈句知识。
1、充分自学,掌握词句,疏通文意。课初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阅读指导、课文补注。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三分研讨,七分读”,以读代讲,反复体悟。
课初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课文示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思路,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文句凝练的精美语言,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感情。课中精读,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体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末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欣赏精美语言,增强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程度。
3、抓住“爱”字,揭示主旨:
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爱”是全文的主线,以爱串起全篇。那么,爱的原因是什么?莲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值得爱?作者用莲象征什么呢?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操守和感情?引导学生弄清这一点,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
4、给学生留出思维、质疑的时间:
课初留出充分自学的时间,课堂提问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课末留出学生质疑的时间,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尤其是鼓励学生针对作者的观点或者对课文的传统认识发表新的看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独创性。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可在课堂剩余时间布置作业,安排小作文,题目:《xx赞》,目的是学习此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九
《爱莲说》全文共119字,短小精美,言简意丰,构思巧妙,骈散结合。文章的诸多妙处,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领会品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九个环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学习字词、示范朗读、朗读指导、课文学习、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播放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朗诵片后,可采用如下的导入方法教师荷者莲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既爱它的风姿绰约的外表,更爱它高洁傲岸的节操。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写莲诵莲的作品,其中不乏堪称精品之作,但写得最好的,当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1、把握词句,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了解类比衬托手法(难点),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3、领悟文章所表现的作者志趣和情操(重点)。
4、了解骈句知识。
1、充分自学,掌握词句,疏通文意。课初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阅读指导、课文补注。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三分研讨,七分读”,以读代讲,反复体悟。
课初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课文示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思路,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文句凝练的精美语言,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感情。课中精读,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体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末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欣赏精美语言,增强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程度。
3、抓住“爱”字,揭示主旨:
全文共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爱”是全文的主线,以爱串起全篇。那么,爱的原因是什么?莲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值得爱?作者用莲象征什么呢?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操守和感情?引导学生弄清这一点,文章的主旨就出来了。
4、给学生留出思维、质疑的时间:
课初留出充分自学的时间,课堂提问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课末留出学生质疑的时间,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尤其是鼓励学生针对作者的观点或者对课文的传统认识发表新的看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独创性。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可在课堂剩余时间布置作业,安排小作文,题目:《xx赞》,目的是学习此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十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宜乎众矣:应当。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十一
本文的教学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止串讲,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2、不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泼的语言美、超凡脱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蕴美)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分步品味——总结收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整个过程读中品析,品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力求做到“美文美读”。
1、学习课文,背读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贵品质。
45分钟。
1、课前下发积累卡,指导预习,解决积累卡a面的内容。
2、学生自读积累卡b面的内容。
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投影片。
赏析、背读课。
诵读、品析。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10分钟)。
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
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放录音),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2、指名对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
3、学生伴随音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课文。
4、教师简单介绍:这是一篇美文,言简意丰,历来传诵不衰。
5、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6、教师归纳小结(板书):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二:分步品味(30分钟)。
一、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1、小组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点拔小结:
文章的语言美:一表现在语音美。或叠音(亭亭净植),或重韵(蕃、丹、染),音调和谐,节奏明快。二表现在句式美。凡当略者,寥寥数字;当详者,精心勾画,散句、骈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句式变化多姿,叹古人,用陈述句,平实、稳妥,有“俱往矣”的韵味;叹自身,用反问句,有知音难觅的感伤;叹世人,则用感叹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过“宜”字宣泄无遗。三表现在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有爱莲史的概述,有莲花形象的描绘,有对诸花品质的品评,有自身感慨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为了突出“爱莲”这一主旨。虽惜墨如金,却已充分表达了丰富情感。
4、伴随音乐或读、或背课文,感受语言美。(播放古筝独奏曲《流水行云》)。
二、欣赏文中的形象美。
1、请学生读出作者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
2、结合莲花图,学生将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填入,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4、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
5、学生看着莲花图,听着音乐,带着情感试背课文第一段,感受莲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莲花图;放录音:古筝曲《流水行云》)。
三、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点拨小结: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衬托,使得“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群。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意蕴美”。
4、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或读、或背课文第二段。(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板块之三:总结收束(5分钟)。
一、学生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在音乐声中吟诵。(放二胡曲《高天上流云》)。
二、教师总结收束。
周敦颐的《爱莲说》,堪称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泼的语言风格、精在形神统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众好”的高雅主题,莲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征,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不愿隐逸、不慕富贵,保持高洁的情操,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精粹活泼的语言。
三美超凡脱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蕴。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十二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请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大家还有不会读的生词了吗?不过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鲜”应读为xin)。
听了一遍后我们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的,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这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评价:这一遍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是没读出韵味来)。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时间到,大家读懂了没有?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预备读。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现在,大家把书关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1、学生总结。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
诗词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学过的关于莲花的诗句,预设学生回答: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等诗句,以此引出课题。
四、初读。
2.朗读:节奏、停连、名家范读。
3.感知课文内容。
五、析读。
层次一: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内容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袤玩焉。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哪些性格?(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外观;高洁、正直)。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链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
香气: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喜爱之情)。
内容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追求赞同吗?(对于陶渊明的不苟同世俗的人格赞同,但是对于他的隐逸、避世却不赞赏)。
4.作者对于喜爱牡丹的富贵者又是什么态度呢?(拜金主。
义对财富和权利的追逐,作者对此表示唾弃与鄙夷)。
层次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这种通过描绘莲花,表达自己志向的方式是什么手法?
(托物言志)。
4.拓展: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引申: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菊花(隐逸者)正面衬托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突出莲高洁质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
六、品读。
配乐朗读并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深刻含义。
七、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作业:任选一种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份200字的自述。
概括本文主旨:
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同时,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八、板书。
本文共958字,同学们根据面试时长进行増减。
最新爱莲说教学设计(热门14篇)篇十四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3.探究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以“莲”自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探究莲的形象和高洁品质。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法:点拨法朗读指导法。
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芙蓉出水——引莲】。
由历代文人赞颂花的诗句导入,引出本文的莲花,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文言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而破题,明确“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清香袭人——读莲】。
(一)听读:
1.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设计意图:“读”既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诵读能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
2.学生仿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读顺。
(1)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试读。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重点,语文课堂也离不开琅琅书声。通过教师范读继而学生仿读这两个环节,既能强化检验正确的朗读,也能对学生仍然不会读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指导。)。
(二)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
(三)疑读:
1.小组合作,讨论疑点。
2.全班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个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语句的疏通。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对话获取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解决疑难,当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冰清玉洁——赏莲】。
(1)自主寻找发现(2)学生合作讨论(3)师生交流明确(4)教师归纳小结。
2.作者想通过爱莲和爱君子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追求?
(1)明确写法(2)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增强了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也尤为重要,教师适时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会学生从品味语言探究作者情感,从读中品味莲花的高洁品质,在品中悟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明确写法(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语气作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的悟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了解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舌灿莲花——论莲】。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后,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积累美文——咏莲】。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关键词语的提示自由背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1.提示。
可爱者陶渊明独爱世人甚爱予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2.背诵展示。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并背诵本文。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教学从朗读中开始,在诵读中结束,一气呵成,呈现文言文教学朗读这一主旋律。)。
【作业——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注重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