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自我发现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下是一些优秀读后感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一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平,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平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二
一、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1.师: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
2.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思考回答: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三、略读训练。
1.给学生讲授略读技巧(见参考资料)。
2.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默读完课文。要求: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捕捉关键信息;。
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
精神和卓越贡献。
板书设计。
1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袁隆平简介。
第二部分(从\\\'50年代末”到“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写激发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一件事。
第三部分(从“袁隆平回到学校”到“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写袁隆干确定研究课题和初步展开研究。
第四部分(从“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到“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写“”期间袁隆平的不寻常遭遇。
第五部分(从“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力协作下”到“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写袁隆平科学研究的成功。
第六部分(从“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到结尾),写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世界影响。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9日。
一、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活动。
一、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1.师: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袁隆平在得知农民取好稻种的不易时,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经过严谨的思考,他提出关于杂交水稻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设想,又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事例,分析它们传达了什么信息。
生:在“”中不寻常的遭遇,充分地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又“带领人马投入到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师:全文还有多处细节描写,加强了这篇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请在文中找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生:如写“”中,袁隆平“守护秧田”和“奋身跳井”的细节,勾勒了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3.师: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物通讯中,准确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事实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奉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这些数字有利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二、课堂讨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组织课堂讨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段时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实际情况,讲讲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事迹,也可以是反面的例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谈谈科学的重要性,应该怎样利用科学为我所用的问题。只要学生的发言能言而有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法,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子。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可以点拔学生找出“50年代末”、“从1964年起”、“”、“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和“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一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些词句,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有跳读法,即告诉学生对于那些文章详写的细节段落,可以先跳过不读,待读完整课文后,视情况需要,再决定是否重读(包括细读和略读),这样也能保证节‘约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课后体会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法,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三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我最敬佩的人。
袁隆平(1930年——2021年)给我的印象就像是一位躬耕于田间地头的农民,古铜色的脸庞皱纹道道,就像是他所热爱的土地一样。
作为一位农业科学家,他心中有一个笃定的信念——让全天下的人都吃饱饭。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这时,他疯了似地跑回了家,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神情悲戚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这可是他多年的心血啊,就这样被毁于一旦,可以想象到袁老心中该有多么的绝望,但他面对这样的困难没有退缩,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可谁也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天清晨,突如而至的瓢泼大雨打的袁老措手不及,让坏人有了可乘之机,毁掉了试验田里的水稻,袁老冲进水田中,不顾一切地把手伸进水中摸索,可却一无所获,这次袁老忍不住了,他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但正如他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不管前方有多少险阻,他都绝不放弃。
终于,他向世人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水稻亩产超千斤,人们摆脱了饥饿。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四
袁隆平爷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都有它杂交水稻的身影。
在2021年5月22日,他在湖南长沙去世,这位让人敬佩的院士从此离开了人世,享年91岁。袁隆平爷爷是1930年出生于北京,在中学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农业专家,所以在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农学专业,从此走上研究农业的道路。
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长沙的农学院工作,一边教学一边实验。直到1960年,中国开始了一场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人民陷入了吃不饱的困境。当时,袁隆平爷爷看到了人们饿得面黄肌瘦,甚至有人饿死的情景,下定决心要帮助人们走出吃不饱的困境。
他经过六年的时间,选出了1000多种品种,进行了3000多次组合以及无数次实验,最后发明了一种杂交水稻,大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生产量。之前每亩地的水稻产量是160多公斤,但现在杂交水稻的亩产量是600多公斤,彻底让中国人民走出吃不饱的处境。奔向富裕。
之后,他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习近平总书记都为他颁发了“共和国勋章”。他还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还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米菩萨”。
在袁老逝世后,医院门口摆满了鲜花,有人还摆了三株水稻来纪念他,可见袁隆平爷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
他身为一个科学家,生活十分简朴,他带100港元六条的领带,自己穿35元的衣服,却把获得15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给基金会,用于扶持青年科学人才。他的杂交水稻养活上亿人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人民英雄。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五
在一篇报道中,有记者借用国外一名水稻专家的话形容袁隆平中国最出名的农民。但当记者提到农民一词的时候,袁老赶紧纠正我不是农村人,我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初小是在武汉读的,大学在重庆读,在大城市长大的,我家还算是知识分子家庭呢!
袁先生的父亲在当时的国民政府担任文职,是冯玉祥部第二集团军上校秘书,母亲是教会学校的英语老师一一旧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
然而眼前的袁隆平从哪儿看也不像是大城市长大的高额骨,矮个子,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年斑,宽阔的额头上岁月刀刻了许多皱纹,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若换一身土布衣服,扛把锄头赤脚在田间漫步,便是十足经典的农民形象,没有人会怀疑他是农民堆里的无间道。
为此他还获得一个绰号,叫做刚果布,他笑着解释刚果人特点就是黑,我天天下田晒得很黑,又比较结实,就像非洲的刚果人一样——你看看他们,哪个有我黑!他指着旁边那些带着眼镜的研究生们说,立刻引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像往年一样,2004年年袁隆平照例收获一堆拿起来烫手看起来扎眼的国际大奖以色列政府颁发的沃尔夫奖,泰国公主诗琳通颁发的金镰刀奖,以及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本年度世界粮食奖。
拿奖在袁老的一生当中是家常便饭,这些沉甸甸的奖励给他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把他送上了神坛。然而这些对天性自由的袁隆平来说却显得非常不自在,像是做好的笼子一一袁隆平很害怕一些记者把他写成一个典型的学术大师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谈学术永远都是义正辞严。
我不过是个幸福的老头。他咧着嘴,笑得很开心。
其乐融融。
马坡岭,到长沙市区有十多公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建在这里。隔壁是一所水稻学校,周围除了一个小储蓄所和邮局便只剩下一块块的稻田,水稻研究中心就像稻海里的贝壳,而袁隆平家则是贝亮里的珍珠。
小小的乡间别墅,坐落在水稻中心科研大楼后面,房子外面是袁隆平的老伴邓哲悉心照料的花园,旁边的车库里停了几辆摩托和一辆小奥拓,摩托是以前袁先生骑着下田的,现在不骑了,都是自己开车,就是那辆。袁隆平的学生给记者介绍。
袁隆平很忙,全世界跑,参加各种研讨会,出席各种国际国内会议……但是他最快乐的时光,还是在自己家中享受天伦之乐,在水稻实验田里像农夫一样劳作。
清晨,你会看见袁隆平背着手,从家里踱步到办公室,处理研究中心和隆平高科的一些事情。哪位研究人员有什么新的实验成果和发现,都会首先跑去通知袁老,一起下田去检测新发现。
正午时分,袁隆平会出现在离研究中心不远的实验稻田里——长沙很热,水稻中心正式上班时间是下午3点,而此时袁隆平已经从田里归来,因为正午阳光充足,是观测花蕊的最佳时间。
夕阳西下的时间是属于邓阿姨的。他们一般都约请一帮老伙伴打排球,他照例是和邓阿姨分在一拨——说是排球,其实是比气球重不了多少的排球内胆。袁隆平和老伴玩得不亦乐乎,他总自称是主攻手,比赛中不时地埋怨邓阿姨打得臭。这时要是自己的孙子在旁边看热闹,老头便会恶作剧地用软球砸他的脑袋。
晚上袁隆平家里一般客人很多,有自己的学生,有自己的朋友,也有来采访他的记者。记者登门拜访的时候他正在看一部叫做《大汉天子》的连续剧,抱着一只黑猫,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很八卦地为剧中人的命运平白担心。
要是人够一桌,袁隆平便组织大家打麻将——打是打,不赌钱的。输的人钻桌子!有一位记者来采访,被拉着一起打麻将,结果第二天看报纸,配的图片是麻将桌袁隆平在旁边幸灾乐祸地看别人钻桌子。其实那天晚上我钻得最多,大概是他觉得我这样的大科学家钻桌子的照片登出来太不成体统。
很多人都知道袁老喜欢游泳。他高中的时候是武汉市中学生游泳冠军,而现在在泳池里面的袁隆平依然身手矫健。我们单位举行游泳比赛,我只参加一项,要是所有项目都参加,那所有的冠军青定都被我拿,那多没意思啊!
乐而忘暑。
2004年是世界水稻年,袁隆平将于10月14日参加美国在艾奥瓦州举行的世界粮食奖的颁奖仪式。世界粮食奖设立于1986年,由总部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的世界粮食奖基金会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此奖被看做是国际上在农业方面的最高荣誉。今年除了他之外,另外一位获奖的是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世界粮食奖发布仪式上,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奎因表示,在今年联合国国际水稻年授予两位水稻科学家本年度世界粮食奖尤其显得重要,因为稻米目前是世界大约30亿人的主要食物,而这两位科学家为大大提高亚洲和非洲亿万人民的粮食安全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就。
然而袁隆平起初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的时候,却没有考虑过这些。科学研究和发现发明是一名科学家最为快乐的事情,袁隆平为了研究杂交水稻,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总是在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下田,真可谓是乐而忘暑。
但谈起如何走上农业科研的道路,袁隆平却连连说自己是上当受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在武汉读书,有一次老师带小朋友们去郊游,到了一个园艺场,进去以后,到处的花草景象深深吸引着袁隆平桃子结在树上红红的,好美丽。葡萄一串串一串串的,引得我口水直流。这学农美啊!
这件事情成为袁隆平后来坚决选择学农的直接原因,他是个浪漫的人,然而真正学农以后却让他大失所望如果当时郊游老师带我到真正的农村,又穷又苦、又脏又累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学农了。人常说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而独具慧眼的袁隆平很快就在农业研究中找到了快乐。
袁先生刚过完74岁生日,享福的年纪了,却仍然和年轻人一样天天下田。他所有的快乐仿佛都来自稻田,乡土的味道和稻穗的喷香总是让袁隆平流连不已。我每天都要下田,要是哪天没有去就觉得吃不下饭,总觉得什么事情没有干。
当地的老师指着一片稻田说袁老师以前每天中午就在这里观察水稻的花蕊。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什么都学苏联,政治一边倒,连科学研究也一边倒,农业科学迷信苏联科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袁隆平被他们误导了好多年。
这两人认为无性杂交可以创造新品种——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是错误的,在当时的中国却没有人怀疑其真理性。然而袁隆平没有轻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便做无性杂交的实验来验证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上面结番茄,下面结马铃薯,那该多好啊!实验做了,的确是上面结番茄下面结马铃薯,但是把收获的种子第二年种下去,马铃薯是马铃薯番茄是番茄,袁隆平失望透顶。他又做实验把西瓜接在南瓜上,长的瓜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但是种到地里,第二年还是西瓜,一点没有变。
农业科学的周期是以年为时间单位,一次实验就要等到一次花开、结果。就这样,几个实验误导了袁隆平好几年。
这时登在《参考消息》上的一篇不起眼的文章像给迷途中的袁隆平以当头棒喝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发现dna螺旋结构,西方的遗传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我当时还在那里搞什么无性杂交,糟糕得很。
于是,漫长的寻找过程开始了,要找到这样一株雄花退化而且杂交之后产量猛增的太监水稻简直是大海捞针。
从湖南到海南,从四川到云南,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就是为了寻找那株雄性不育系。就像相隔两世的恋人,即使是大海捞针,但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持着袁隆平。
寻寻觅觅,观察细小的花蕊。正午阳光最足,也最毒辣——科学研究是袁隆平最大的快乐,晒一点算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系水稻野败,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豁然开朗。
乐天知命。
我在年轻时做过一个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说起自己的梦想,笑容灿烂,使人联想起金秋沉甸甸的稻穗。
袁隆平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黑白电影《摩登时代》,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未来社会里处处挂满的瓜果,到处绽放的鲜花,人们丰衣足食,不再忍受饥饿。
1960年闹饥荒,我亲眼看见,很多人慢慢倒在田坎边,饿死。
民以食为天,然而土地的萎缩和人口大爆炸却使吃饭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一位学者布朗写过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认为中国不仅养不活自己,而且还会成为世界的负担。袁隆平当然很反对,认为布朗没有考虑到科学发展对农业增产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袁先生很清楚,如果土地状况继续恶化,布朗的预言绝不是危言耸听。
袁隆平计划在2005年完成自己超级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工作,也就是商产达到800公斤——水稻现有的平均产量是亩产500公斤左右,而亩产800公斤在袁隆平的实验田里已经成功,下一步是大面积推广。
他的理想是1000公斤——水稻产量可能达到的上限。但是他清楚,这个目标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表示700公斤我们实现了,800公斤我们马上就要实现,1000公斤就等你们来接班!他笑着对台下的中国农大的年轻学生说。
他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可以亲眼看到亩产1000公斤的梦想实现,但是年过古稀的袁先生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每天下田,偶尔还自己开着小奥拓到田间兜风——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将来的事,有将来的人操心。
中国农民都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然而袁先生对此只是表示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
沉迷在科学发现的快乐和享受成功的喜悦中,他咧嘴笑,一脸的幸福。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六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袁隆平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阅读,下面是励志故事网小编为你整理的袁隆平励志小故事。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七
1、了解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的精神,感受他的可亲可敬。
2、阅读课文,学会加小标题。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以抓主要内容加小标题的方法。
师生:搜集袁隆平的资料。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可是,另外一个奇迹却少有人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我们仅用了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了全世界。
这伟大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呢?这完全依靠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认真奉献、执著追求。为此,国家重奖了他。他是怎么获得如此殊荣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初步了解袁隆平。
你们课前搜集了袁隆平爷爷的相关资料,现在分小组交流。说说通过这些资料,你对袁隆平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给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
三、自由读文,运用抓住中心句阅读课文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体现文章的思想?请用笔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读文后的收获。
教师出示主要问题:袁隆平为什么学农?杂交水稻是如何培育成功的?为什么说袁隆平还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文章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请找出来做上记号。(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和中心句进行交流,感受围绕中心句展开描述,使文章条理清晰的写作特点)。
3、结合阅读感受和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袁隆平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教师就给以鼓励。对于说得特别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
4?你们能不能自己概括一下,试着给每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1)教师提示学生,小标题要能反映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且尽量简洁明了。
(2)学生自己练习。
在学生练习加小标题的时候,他们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一次一次比较,在反复的练习和比较中逐渐懂得加小标题的方法和技巧。或者让有困难的学生以缩句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减缓坡度、降低难度的目的。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创设情境,结合搜集的资料和录像,再次深入感受袁爷爷的伟大和可亲可敬。
播放袁爷爷领奖的现场录像,展示当时新闻和媒体对袁爷爷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让学生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激发他们为科学献身的激情和自豪感。随后话锋一转:“有人说袁隆平不过是种出了几株水稻,不配受到这么高的赞誉,对此你怎么看?”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有意让学生联系我国60年代自然灾害的资料,以及袁隆平培植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的伟大。
6、回顾全文,指导朗读。
袁隆平爷爷多么伟大,相信大家的心里一定充盈着对他深深的敬仰与钦佩,请大家把这种感情融入朗读中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
四、拓展练习。
学了本文,联系生活学习实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和生活?
五、回顾全文,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袁隆平。
大科学家。
追求农业高产。
改良水稻品种。
可亲可敬的长者。
爱好广泛。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八
狂风呼啸,雨点稀稀疏疏的滴落在地上,如同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为湛蓝的天际织了一张灰色的大网。遮天蔽日的乌云遮住了光彩夺目的太阳,灰暗的天际,无边的乌云,空旷的大地,一切都灰灰的,暗暗的,静静的!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一切看上去那么遥远,却又那么近,一代伟人就这么与世长辞了。
16时许,灵车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而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车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哀的神情溢于言表,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爷爷病重时,仍念念不忘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稻子,他心心念念毕生追求的梦,一个只为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为了让中国人都能吃饱一顿饭,袁爷爷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是可敬的,是朴实无华的。
迈入耄耋之年,本应“颐养天年”的年龄,您却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可是您似乎感到力不从心了,因而每年都给自己定下目标,时间虽紧,但岁月无情人有情。您的雄心壮志就是老骥伏枥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您牺牲了自己,满足了世界,任岁月变迁,任世事无常,天上的星星中始终有您,历史的长河中,您的身影不会消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现在我是多么不相信这句话,多么希望您与与世长辞的消息是个谣言。如风般来的快,去的也快,晶莹的泪花从眼角滑落,眼中又重现出袁老您熟悉的身影,袁老,一路走好!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九
他为我们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他用一生为我们研究水稻,他就是我们的天使袁隆平。袁隆平爷爷在5月22日一时07分,离开了我们,享年九十一岁。
想必大家都知道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小时候的袁隆平,因为去农田里看了花,看了水稻,便下定决心要在农场里工作。长大以后,他选择农业,不顾众人的反对。
曾经的中国闹饥荒,他为水稻的产量而苦恼,下定决心研究杂交水稻。十几年时间的付出,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他终于将杂交水稻研制成功。袁隆平爷爷研究出杂交水稻,为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袁隆平爷爷的成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功不可没的成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吃到,他就会继续努力研究。直到去世的一个月前,袁隆平爷爷仍在研究水稻,只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前,我的碗里总会留下几颗洁白如玉的饭粒。她们在碗中痛苦地呻吟,可我却听不见。就在袁隆平爷爷去世的那一天,我仍悠闲地坐在桌上吃饭。一块西瓜下去,我的肚子已经很饱了,可碗里还有饭没有吃完。
刚想把它们倒掉,我就听见爸爸的手机里响起:“我们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凌晨逝世。”这件事像琴音,拨动着我的心弦。转头看着碗里我将要倒掉的晶莹剔透的米饭,再想想袁隆平爷爷用一生为我们解决了温饱,我却在这里浪费他的成果。
我的痛从心底的深处蔓延开来,传遍全身。我将饭碗又放回桌子上,用筷子将一粒粒米饭送进我的嘴里。不一会儿,碗中的饭都被我吃光了,碗面已经晾到可以反射光芒。碗面可以照出我的样子,好像都不用洗了呢。
虽然我明白得有点迟了,但是我相信这还不算晚,今后我再也不会浪费食物,再也不会让任何一粒米饭留在我的碗里。
传说人死后会到天堂或者地狱,袁隆平爷爷一定会是天堂里的天使,在天上永远照耀着我们。
袁隆平爷爷虽然肉体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成就会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中国人将铭记袁隆平爷爷为我们做出的贡献。让我们再心怀感恩、深情地说上一声:“谢谢您,袁隆平爷爷!”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十
_一条新闻在各大平台上传开了: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全国人民哀悼。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句话感动到内心深处袁老几乎倾尽所有心血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全国人民不再饥饿,都得到了粮食。
反转又反转,终究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那个让中国不再惧怕饥饿的袁隆平爷爷终究还是离开我们了,多希望这依旧是一条假新闻,多希望再辟谣一次。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大,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来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曾说:“我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这样伟大的科学探求精神多么宝贵,虽已获得共和国勋章,但已高龄的袁老却说要继续努力。
我们也应该学习袁老的不放弃,努力的精神品质,在自己的学业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时一样。禾下乘梦凉梦,丹心映青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恩您,风吹稻花香两岸,国士无双,缅怀!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十一
袁隆平。
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了,官做大了,自由度越来越小。
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
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十二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最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模板13篇)篇十三
1、认读11个字。
2、能给每部分拟小标题。
3、了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经历,理解他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学习袁隆平敢于挑战,科技创新,拼搏钻研,为国争光,为世界人民造福的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了解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经历,理解他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原因。
能给每部分拟小标题。
1、自学通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什么事情展开,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为拟小标题做准备。
2、分小组交流,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文是围绕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经历展开。
3、默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为什么称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4、拟小标题。
(1)启发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搞清几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试着在文中画出能概括每部分内容的句子或词语。
(3)摘取或自拟小标题。
(4)交流点评,取长补短。
5、了解一个多样化的袁隆平。
一丝不苟地工作。
板书设计:
萌发——设想——发现——成功。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