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莉薇绘本故事读后感与启发(6篇)

时间:2024-11-22 作者:储xy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绘本奥莉薇读后感 奥莉薇绘本故事读后感与启发篇一

《薇薇的周记》读后感4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薇薇的周记》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薇薇的周记》读后感400字:

我读了《薇薇的周记》这本书的第6个故事《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没钱买书,只能去书店偷偷看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啊。

暑假期间,妈妈多次领我去图书馆看书借书。我借了我一直想看的的《世界兵器大百科》。真的是太棒了!想一想小女孩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我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这篇《薇薇的周记》给我的启发很大。我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的。作者:拉雅之巅,希望能帮助您!

绘本奥莉薇读后感 奥莉薇绘本故事读后感与启发篇二

《采薇》读后感

附《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实则不是在采薇,而是在拾掇乡思。诗人虚言采薇,而实写了自己在寒冬飘雪之际,解甲归乡时的所思所感,中间夹杂了对军队战事的战斗激情,最后抒发了浓郁的思乡厌战之情。似乎大多诗评也就从此展开了,然而读来确实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我决计不赞同某些诗评所见,称全诗三、四章表达了激昂的战斗情感,这决然是在断章取义。诗人如此厌战,在自己归乡途中,犹怪战事不决导致自己不能返乡,如此心境,又怎会因战而自豪呢?

且看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何谓常之华?《诗*小雅》有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之华,袍泽之代也。那有什么呢?只有战友啊!那有什么呢?只有战车啊!这样就是战斗激情么?

所谓诗切不可断一句而定论,回想《采薇》以何起兴?家乡之薇啊。而前线征战之地,何处采薇?家乡之薇,已经初露芽头了吧?家乡之薇,怕已渐展头角了吧?家乡之薇,又已成熟刚硬了吧?而我呢?“曰归曰归”,却也只能自叹“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有期”了吧?“我行不来”,“我行不来”啊!“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何其雄也!“一月三捷”,何其喜也!诗人又以何言续之?“岂敢定居”!若是激起了战斗之情,当是载歌载舞,大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之语,何来居无定所之忧愁?“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何其瑰也!可是,不还是得日日戍戒么?那四牡骙骙何如?业业何如?翼翼又何如?于我,一小人尔,只是一个所腓,一个庇荫罢了。我期盼那雄马雄壮,只是因为它是我生存之本啊;我期盼我们军队所向披靡,也只是因为只有胜利才能让我还乡啊!哪有什么自豪之感,哪有什么军人之职,诗人不过是个平民,活着,才是他想要的,归乡,才是他渴求的。诗人是个征人,他不是将军。将军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背后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诗人只是一个应征入伍,日日思乡的可怜人罢了,此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军人自然而然的自豪之感么?君不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么?

何况,若是某些诗评所说的,三四章确是军人爱国之情,为何忽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千古一句,竟无人觉得突兀!前后之景不同,前后之时迥异,如此不同时不同景的回忆与识见,毫无过渡,直叙连章,《诗经》首篇《关雎》中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前面不还承接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么?苏轼有云,诗赋杂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言得之。

亦屡念“昔我往矣”两句,总觉沧桑悲凉之感幽然而生。不禁念及东坡先生化用的一段

《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而诗人之征途何止一年?自古道柳树无情,树是柳树,却不留人。有此深意,也便有了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云云。而霏霏雨雪,虽冰冷扑面,却迎我归来,景寒心暖啊!殊不知杨柳依依,是何年柳?只道雨雪霏霏,是今朝雪。薇作薇柔,薇刚薇枯,戎戍几何?今我老矣,解甲归乡。可故乡,还是当年故乡么?只一来一回,却言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实,只一柳一雪,却道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是而已。

而全诗末句,亦有深意,只是被前一句之拍案惊奇略盖风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马不快乎?行不疾乎?诗人思乡急切,想必早已挥断了马鞭,可却还嫌行道迟迟,便更加反衬情感之急切。而后重复一句“载渴载饥”,此时已非往事,非因战事不断而饥渴难耐,而是急于赶路忍耐着饥渴。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悲鸣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似直抒胸臆,实则大有深意。“我心伤悲”,然也,出征数载而不得还乡,心有大情怀无处可释,而屡屡身处生死之间,悲哉。但已然近乡,何故感叹“莫知我哀”呢?没有人知道我的哀愁啊,那家人呢?乡人呢?柳永有佳人思己之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诗人如此思乡,想必家人也应是那样思念他吧?可是诗人却还是哀叹:“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他知道没有人能和他的心情产生共鸣了,是乡音难觅?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悲感?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他想到了什么?还是归乡途中的所见,已经预示了家乡的变故?亦或是战事已经迫使原来的乡人留连他所?

又或者,诗人仅仅只是在感叹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感叹这几年中没有知音?但我想不会是这样,征人之中思乡的定不止他一人,有诗云“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怎么会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哀鸣呢?诗人想说什么,诗人在说什么?我们怕是没有定论了。但是,正是及至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思,才能让我们更加地体会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思。篇2:《治水》、《采薇》读后感

《治水》、《采薇》读后感 首先,《治水》一篇是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改编而来,整个天下洪水浩浩荡荡,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鲧治水不力后,被舜处治,后舜让其子大禹负责治水之事。围绕着治水,几个学者之间关于大禹是否为一条虫的争论,实则是在讽刺当时某些知识分子关于“文化城”的不当言论,该不当言论与当时的不抵抗主义关系密切。这大概是鲁迅先生此文的用意之处。但我更想谈谈别的东西,比如关于大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勇于冲破思想枷锁的改革者。首先,总结一下,改革无疑受到社会惯性的阻碍,改革意味着改变旧有的社会秩序,创建新的社会秩序,重新分配资源、安排社会角色。这种过程显然困难重重,哲学上讲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必将触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所以当大禹提出“导”的策略时,他便受到形形色色的改革阻挠,首先是一个年轻的官员“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年轻官员悄悄激愤着。接着又来了一个世故的老家伙搬出了三纲五常来约束大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云云。这只是其中的两个人物而已,仔细想想站在他们背后的是千千万万的反对的人,所以改革是需要改革者拥有巨大的勇气和执着的坚持。大禹是个勇于变革的人,有勇气不惧反对的洪流,有毅力敢坚持,有创新思维提出疏导策略,有头脑懂得寻找支持者舜,结合这些大禹方才成功。回首那个时代,我们才会领略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在那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时代,中国社会内部千疮百孔、宛如一个浑身流脓的虚弱巨人,任人宰割。无疑,我们需要改革者,需要这些志士仁人去探讨救国之路,去打破旧的枷锁,创建一个新的、有希望的中国。于是,我们需要大禹这种勇于改革甚至于革命的仁人志士,去启迪民智、创造现代化的中国。

《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骨气不是为了传统的落后文化而死,忠诚不是忠君,应该是忠于祖国。顾炎武曾区分亡国与亡天下,亡国只是朝代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沦亡。故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真正的忠诚乃是忠于自己的民族,这里的民族不是狭隘的生物性民族划分,而是具有文化认同意义的中华民族。站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尴尬时代,常常会有一批知识分子拘泥于旧的世界,不是有许多遗老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明郑成功、文天祥起兵反清复明、王国维跳湖也有为大清而死的成分吧。鲁迅批判了那个时代旧式文人面对巨大变革、改朝换代的愚昧与落后认知,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还原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旧式知识分子他们精神的无价值.同时,鲁迅在这篇作品中又直指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又一实质: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避重趋轻,苟且偷生.以小丙君为代表的乡绅、世故官员是这类人物的原型,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前,小丙君就开始着手准备后退之路。这些乡绅、世故官员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国家的蛀虫而已,“篇3:诗经读后感

《诗经》—草色蔓延的忧伤

杜家小学 王腊梅 如果在情人节这一天,你收到的不是玫瑰花,而是一捧草,那草是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的芦苇。芦花轻扬,随风摇曳。啊,亲爱的,先别忙着皱眉疑惑,你耐心找找,在那捧柔韧的草茎处,应该会有一张写了字的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是的,你收到的芦花就是那最著名的爱情草。这草在花店里是买不到的,甚至在城中都很难发现它的影子。两千多年的那个痴情男子早就告诉我们了,那是生长在河岸旁的一种迷离的植物,如同生长在爱情和理想的彼岸。如果,如果,你真的收到了它,那就给他一个微笑吧,哪怕你也如水之湄的那个女子,虽然并不一定爱,但在他的追求中你自有了不同寻常的美。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它可以让所有平凡的事物焕发神采,如同让一株芦苇变成古往今来最风致最耐人寻味的植物,只要我们是以爱的名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两个字的发音是那么平静淡然,但有了后面的苍苍,凄凄,瞬间把感情渲染得一片水意氤氲,山高水长。这个男子似乎不同于《诗经》中其他人,他是诗意的理想的,那水中央的梦中伊人比之具体的爱恋对象,更象心中的一个美好境界。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

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什么草儿不枯萎,哪儿有一天不奔波。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忧中有了愤,堪堪乱世,人不如草木。草木还有春来发新伢的机会,我离开家乡离开你,却可能再也不能回来。生长在《诗经》中的草,因了我们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伸展出每一个叶片,郁郁葱葱,蔓延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为我们充当最恰当的精神食粮篇4:《伯夷列传》读后感 生命中的坚守

——读《史记·伯夷列传》有感

《史记·伯夷列传》记叙了伯夷、叔齐二位孤竹国王子,相继辞让君位,逃离本国,投奔西伯;西伯死后,武王伐纣,他们认为是不义之举,进行了谏阻;随后,武王灭殷,四方归顺,他们感到耻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到首阳山隐居,采薇而食,悲歌明志,最终饿死的感人故事。

本篇位居“七十列传”之首,且在形式上有别于其后诸篇。其后诸篇,多是先记叙史实,再发表简要的议论,议论前冠以标志性的“太史公曰”。而本篇则先议后叙,夹议夹叙,甚至议多于叙,这算得上是《史记》列传中的特例了。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二人的极力推崇。且不论伯夷叔齐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也不论历来对他们的评价上存在的分歧。在司马迁笔下,伯夷叔齐正是坚守道义、“积仁洁行”、宁折不弯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与之类似的还有好学的颜渊,他独得孔子的青睐,何以糟糠为食,寿命不长?而与之相反,像盗跖那样的暴戾之徒,却能够享尽天年。司马迁又联想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却能终身享乐;而循规蹈矩的人却屡遭灾祸。这使得司马迁陷入了矛盾和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他对所谓“天道”产生了质疑——不!不是质疑!是质问!不是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为什么那些善人却得不到美好的结局?《史记》中这样的悲剧人物可谓是俯拾即是。譬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记载了刚强直率、好打抱不平的灌夫,被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武安侯田蚡陷害致死的事情。这不能不说是个明证了吧!武安侯之所以能权倾一时,既不是因为显赫的军功,也不是因为卓越的才能,而只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司马迁不无暗示地写道:“景帝后同母弟”、“王太后贤之”等。由此可见,没有所谓“天道”,在封建社会,个人的生死荣辱,全在于统治者的喜怒好恶之中。司马迁当然不能明白指出,但我们看他对两种人物命运的展现,不难体会到他对统治者任人唯亲、埋没贤才的愤懑和控诉。司马迁当然也无力改变,当他像灌夫一样仗义执言,而为李陵挺身辩护,难道不是“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吗?然而等待他的,只有的灾祸,只有统治者的冷酷无情。既然没有“天道”可循,我们又该遵行何“道”呢?抑或有所谓“天道”,而不“常与善人”,那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是宁遭灾祸而做善人呢,还是为求富贵而做恶人?司马迁连续引用孔子的话做了回答,表现了他对先贤孔子的无比仰慕之情。他选择了像孔子那样活着,哪怕举世混浊,哪怕终身贫困,哪怕灾祸 不断,仍要保持品行的高洁,何其孤傲!伯夷叔齐不也是这样选择的吗?别人为争王位苦心积虑,而他们却弃之敝屣,由此可见,富贵对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天下宗周”,而他们却宁可饿死而“不食周粟”,由此可见,生命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固然不赞同对生命的轻视,也不鄙薄对名利的渴求。正因为这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于追逐竞争中有所坚守,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篇5: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李宣 14140304 《百年孤独》这本书,就这样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在我读过的小说中,没有一本小说有过如此强烈的体验。在我列出的最爱读的十本书中,《百年孤独》位居第二。其理由是:?此书想象奇特,意象丰富,采用的是荒诞和魔幻手法,就象是从哈哈镜和魔镜的角度展开了一个斑驳陆离的南美洲,折射了拉丁美洲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这是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史。和《红楼梦》一样,书中也写到了一位老人乌苏拉,就象《红楼梦》中的贾母一样。两人亡故后,家族迅速衰败下去了?。正如墨尔基阿德斯拽着两块磁铁锭:?挨家串户地走着,大伙儿惊讶地看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镙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马尔克斯的文字却比磁铁更具有吸引力,它赋于了文字一切的魔力和灵性,把读者的情感、思想、梦境和个人的经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完全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关键是如何唤醒它们的灵性。很显然,磁铁是无法吸附金子的,所以,当奥雷良诺*阿卡迪奥用它寻找金子一无所获时,而马尔克斯却用有魔力的文字唤醒了我们比金子更宝贵的岁月记忆,让我们像那些铁锅、铁盆、铁钳一样,跟在它的身边旋转,曾经遗忘的那些童年往事,像隐藏在房间阴暗角落里那些木板中的铁钉,抹去时光的蛛网,抖掉岁

月的尘埃,被这种充满磁性的神奇文字吸引出来而?嘎嘎作响?,纷纷复活。本书第一章,以一句精彩绝伦的句子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作者唐山采薇在《马尔克斯的时间馅饼》中写道:?马尔克斯先生写在《百年孤独》中开头的一句,创造出一个时间奇迹。它带给读者的震撼和新鲜感胜过易安居士‘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清照的高明在于她让抽象的?愁?有了一种重量感。马尔克斯先生的更高明处在于,他让比?愁?更抽象难解的?时间?有了一种空间感。?未来,过去和现在,被这句话全部涵盖其中。

实际上,作者只是用一个文字魔术跟大家玩了一个时间上的障眼法:用未来?面对行刑队?和过去?认识冰决?两件事,掩盖了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也就是说,现在被忽略不计了。那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呢? 马贡多是一个原始的村落,清澈的河水急急的流过,河中有恐龙蛋似的巨石,用泥巴和芦苇盖成的房子就排在河边。?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未命名,人们提起它们还得用手指指点点。?自从吉普赛人来了之后,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用磁铁寻找金子,结果找遍了整个地区,唯一发掘出来的就是从河底捞起了一副十五世纪的生了锈的盔甲;他用放大镜发明阳光战术,把自己置身于太阳光的焦点之下,结果自己被灼伤;他还用墨尔基阿德斯送给他的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进行 研究,结果计算出?地球是圆的,像橘子一样?,当他一本正经地向家人宣布这个伟大的发现时,却被他的老伴乌苏拉大声斥责?你要发神经病,就一个人去发?,后来,他率着村里的男人去寻找大陆和另一个世界的文明,却被一片大海困住,只好又重新返回。这些吉晋塞人带来的最新发明和西方文化让村里的男人兴奋不已,而女人却激烈反对。男人充满好奇探险精神,而女人大多固守传统,安于现状。一种是极其落后,一种是极为先进,这种跨越式的发展,省去了中间环节的过渡,是从原古到现代的直接冲撞,就像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句,是从过去到未来的直接对话,必然在时间上给人造成眩晕,在空间上给人带来混乱。在这种矛盾的生活中,自然闹出许多笑话。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由张艺谋饰演的古代卫士骑着马追逐火车,去寻找他相爱的一个宫女(巩俐饰演),结果在火车上看到一个护士给化身成现代女性的?宫女?打针,他抢过针头,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暗器??全场顿时笑成一片。当我看到阿卡迪奥*布恩迪亚说出?地球是圆的,就像橘子一样?时,也不禁乐翻了天。类似这种笑话,满篇皆是。

生长在热带地区的马贡多居民,没有冬天,水晶般清澈的激流从未结冰。所以,当马贡多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折腾之后,末尾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个发现与本文开头相呼应。当吉普赛人给他们带来冰决时,从未见过冰块的他们竟然不知其为何物,奥雷良诺的父亲说那是钻石。而奥雷良诺第一次触摸冰块时,竟然像是在摸一块被太阳晒得发烫的石头。他说:?煮开着呢!?冰 块竟然像开水一样沸腾,这种感受奇妙又荒诞。我们感到奇怪,冷和热,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感觉,为什么会发生在同一件物体——冰块上面呢? 联想到开头的那句话,过去和未来的直接面对,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灼热和冰凉这两种感觉,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马尔克斯,仅仅用两句话,就把这个世界给?和谐?了,从而引发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思考:生和死,婴儿和老人,男人和女人,热爱和仇恨,过去和未来„„男人和女人做爱结合为一;生和死的距离缩短为零;热爱和仇恨集于一身;过去和未来直接面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爱情消除了隔膜,让心灵相通:?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兄弟反目,但终将握手言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浓缩了空间的距离;?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庄子),生与死虽然遥远,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但它们划出了一个共同的圆。

有句中国成语叫?返老还童?,马尔克斯的神奇之处,就是用这种返老还童的方式,来叙述发生在他小说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展开了一个家族的百年孤独史。

绘本奥莉薇读后感 奥莉薇绘本故事读后感与启发篇三

《薇薇的周记》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薇薇的周记》。我从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我知道在学校里,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起来。要学会友爱!

在学校里,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应为你不应该根被人,比家庭条件。而是应该比学习、人缘、善良……

做父母的因该疼爱孩子,不然给不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有时候一些善良,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负担与伤害。所以,应该区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还记得,有一次,我跟邹博涵因为一点小事情争吵起来了。回家的时候,我把今天的事情跟爸爸妈妈说了。而爸爸妈妈竟然不但不帮我,还让去跟邹博涵道歉。我在心里暗暗的想:“明明都是她先挑起的事情,凭什么我道歉?”

后来,我读啦《薇薇的周记》这位书之后,就去跟邹博涵道歉了。我明白了,和朋友玩,要把友爱放第一位。这样才能和朋友成为天长地久的朋友,并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不然是做不了天长地久的朋友的。

还有一次,我跟我的同桌小乔,因为谁最美争吵得起来。后来,造成了谁也不理谁的后果。

我读完《薇薇的周记》,之后才跟小乔道歉。因为,友谊是不分,谁美谁不美的。友谊最重要的是:同伴互相包容、互相原谅、互相谈心、互相交流、互相玩耍、互相帮助…… 我除了很喜欢《薇薇的周记》这本书以外,也很喜欢其中包含的写作手法。包含的写作手法就是:感慨。我很喜欢这种写作手法,因为感慨可以让文章出现一定的好效果。

我感觉我学会的这种写作手法,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希望读过,《薇薇的周记》,都能获得这些知识,并且获得一定的写作手法。

我喜欢,《薇薇的周记》这本书。

绘本奥莉薇读后感 奥莉薇绘本故事读后感与启发篇四

《采薇》读后感

附《采薇》全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实则不是在采薇,而是在拾掇乡思。诗人虚言采薇,而实写了自己在寒冬飘雪之际,解甲归乡时的所思所感,中间夹杂了对军队战事的战斗激情,最后抒发了浓郁的思乡厌战之情。似乎大多诗评也就从此展开了,然而读来确实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我决计不赞同某些诗评所见,称全诗

三、四章表达了激昂的战斗情感,这决然是在断章取义。诗人如此厌战,在自己归乡途中,犹怪战事不决导致自己不能返乡,如此心境,又怎会因战而自豪呢?

且看原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何谓常之华?《诗*小雅》有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之华,袍泽之代也。那有什么呢?只有战友啊!那有什么呢?只有战车啊!这样就是战斗激情么?

所谓诗切不可断一句而定论,回想《采薇》以何起兴?家乡之薇啊。而前线征战之地,何处采薇?家乡之薇,已经初露芽头了吧?家乡之薇,怕已渐展头角了吧?家乡之薇,又已成熟刚硬了吧?而我呢?“曰归曰归”,却也只能自叹“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有期”了吧?“我行不来”,“我行不来”啊!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何其雄也!“一月三捷”,何其喜也!诗人又以何言续之?“岂敢定居”!若是激起了战斗之情,当是载歌载舞,大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之语,何来居无定所之忧愁?“四牡翼翼,象弭鱼服。”何其瑰也!可是,不还是得日日戍戒么?那四牡骙骙何如?业业何如?翼翼又何如?于我,一小人尔,只是一个所腓,一个庇荫罢了。我期盼那雄马雄壮,只是因为它是我生存之本啊;我期盼我们军队所向披靡,也只是因为只有胜利才能让我还乡啊!哪有什么自豪之感,哪有什么军人之职,诗人不过是个平民,活着,才是他想要的,归乡,才是他渴求的。诗人是个征人,他不是将军。将军建功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背后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诗人只是一个应征入伍,日日思乡的可怜人罢了,此刻他的心情,会是什么军人自然而然的自豪之感么?君不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么?

何况,若是某些诗评所说的,三四章确是军人爱国之情,为何忽转“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千古一句,竟无人觉得突兀!前后之景不同,前后之时迥异,如此不同时不同景的回忆与识见,毫无过渡,直叙连章,《诗经》首篇《关雎》中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前面不还承接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么?苏轼有云,诗赋杂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言得之。

亦屡念“昔我往矣”两句,总觉沧桑悲凉之感幽然而生。不禁念及东坡先生化用的一段

《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而诗人之征途何止一年?自古道柳树无情,树是柳树,却不留人。有此深意,也便有了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云云。而霏霏雨雪,虽冰冷扑面,却迎我归来,景寒心暖啊!殊不知杨柳依依,是何年柳?只道雨雪霏霏,是今朝雪。薇作薇柔,薇刚薇枯,戎戍几何?今我老矣,解甲归乡。可故乡,还是当年故乡么?只一来一回,却言明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实,只一柳一雪,却道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是而已。

而全诗末句,亦有深意,只是被前一句之拍案惊奇略盖风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马不快乎?行不疾乎?诗人思乡急切,想必早已挥断了马鞭,可却还嫌行道迟迟,便更加反衬情感之急切。而后重复一句“载渴载饥”,此时已非往事,非因战事不断而饥渴难耐,而是急于赶路忍耐着饥渴。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悲鸣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看似直抒胸臆,实则大有深意。“我心伤悲”,然也,出征数载而不得还乡,心有大情怀无处可释,而屡屡身处生死之间,悲哉。但已然近乡,何故感叹“莫知我哀”呢?没有人知道我的哀愁啊,那家人呢?乡人呢?柳永有佳人思己之句:“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诗人如此思乡,想必家人也应是那样思念他吧?可是诗人却还是哀叹:“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他知道没有人能和他的心情产生共鸣了,是乡音难觅?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悲感?是他看到了什么?是他想到了什么?还是归乡途中的所见,已经预示了家乡的变故?亦或是战事已经迫使原来的乡人留连他所?

又或者,诗人仅仅只是在感叹自己这几年的生活,感叹这几年中没有知音?但我想不会是这样,征人之中思乡的定不止他一人,有诗云“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怎么会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哀鸣呢?诗人想说什么,诗人在说什么?我们怕是没有定论了。但是,正是及至结尾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思,才能让我们更加地体会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绵绵情思。

绘本奥莉薇读后感 奥莉薇绘本故事读后感与启发篇五

采薇读后感范文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这位戍边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军旅生活是那么艰苦,驻守地转移不定,王室公事无休无止,战士们无暇休息,有时还得采薇充饥。对此,难免怨嗟,产生渴望返回故乡之情,但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坚持下来,恰当地处理了个人忧伤痛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

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边防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将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自豪感。接下来对战车以及弓箭的描写,显示出将士们装备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忆昔伤今。“昔我”两句以乐景写哀,“今我”两句以哀景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此诗选自《小雅》,却与《国风》同样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昔我”四句,分别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将帅、遣戍役,守卫边疆,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作为边塞体裁的鼻祖,内容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国这一片面情怀的抒发,而是真实热烈地表达了戌边从戎的艰苦与忧愁。《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之前并没有读过《采薇》这类的改编神话或历史小故事的文章,我不喜欢这种文章,好像把原着改了,也没有更多的令人惊喜之处,反而有点无趣。这次无可奈何,我就去认真的看了,原来鲁迅还真不是随便写写的,证实了那一句“存在即合理的”的哲言!在原着中,史上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在原着中,作者褒赞着叔齐和伯夷的铮铮骨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气。而在鲁迅的小说中,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

伯夷和叔齐是商末辽阳孤竹君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从他们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的排行。孤竹君死后本来是叔齐当国君,但叔齐是个讲孝悌的,觉得不应该夺了大哥伯夷的王位,所以离开了;而伯夷呢,是讲仁的,认为竟然父王要三弟继位一定要遵守,而如今三弟要让位,他不愿接受也觉得无法解决所以逃离了。最后两兄弟竟然在流浪途中相遇了,索性结伴而行,后来被周文王收留了养老。但后来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要伐纣,伯夷和叔齐觉得不孝不仁,所以据食周粟,避走首阳山。在这之前,他们两个还专门跑到周武王面前骂他不孝不仁。伯夷叔齐两兄弟流落首阳山,无以为食,就薇而食。伯夷叔齐因采薇达到拒食周粟突显其仁孝的目的,最后又因采薇而死。因为四海之滨莫非王土,即使野菜也是周武王的,无论他们逃到哪里,都要食周粟。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才明白他们一直在逃避和自欺欺人,多么可笑和愚蠢,唯有一死才能真正地拒食周粟,所以他们饿死了。即使饿死了,还是被人们嘲笑。因为拿掉那最后稻草的人,就是一个乡绅的丫头阿金姐,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就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伯夷和叔齐因为鹿肉而死的,给他们的死安了一个恶名。

虽然我对叔齐和伯夷最后的死有点怜惜,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错社么,只是在坚持自己的心而已,最后可以说是为坚持而丢了性命,可却无辜的被世人抹黑,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他们是真的很不会变通,墨守成规,只能用这么一句话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一方面,处于鲁迅那个时代,在采薇中,叔齐和伯夷是必须死的,他们必须为他们的固执和盲目守旧而付出代价。这也是鲁迅像通过文章传递给那个混乱时代的麻木迷茫的人们的忠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时期,很多民众因不识字,不知时势,不问国事,坚守旧时规矩,不能接受新思想。当然也有很多被八股毒害多年的读书人对新思想抱以怀疑否定的心态。人们就惯于受老规矩的拘囿,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什么都按老规矩办事,而不知根据事物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加以变通。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这对于一个新的中国的建立是不利的。采薇在警醒世人,开阔思想这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其一,运用白话文,故事短浅,容易让更多的百姓接受,潜移默化的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其二,史上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读书人很熟悉,鲁迅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他们,对比之下,给世人一个思想冲击。因此,我觉得《采薇》还是挺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我的目光短浅,就只能看到这了,可是我相信鲁迅先生的目的远远不止这样。但是,仅仅从我看得这些来看,《采薇》并不是一本无趣或者是我用的文章,只有深入写作的背景才能了解其中的蕴意深远。突然间,我想起,从前我认为无用的书,是不是我没理解到它的真正含义,只是浅获表意,却沾沾自喜。真是很是惭愧!读完《采薇》之后,我有种深深震撼的感觉。《采薇》通过一些诗歌悲鸣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地问题,是关于人生命的解读。

在浩瀚的宇宙当中,人就像是一粒尘土渺小。人无法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更加难以全然掌控自己生命的轨迹。

在这个世界当中,作为个体的人要面临着生存挑战,面对生存方式的选择。无论如何,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遭遇顺境与逆境当中,人一步步变得更加强韧。如《采薇》的主人公一样,当人卷入一场战争以后,人的渺小就展现出来了。

最终战争结束了,而主人公依旧是那个人,依旧要为生活苦苦奋斗挣扎,试问如《采薇》主人公这样的人生意义在于什么?其实,人生就不过是一场体验而已,然而这样的体验原本就不是这个人的选择,而是自然的选择。自然能够选择人,而人始终选择不了自然。

我想《采薇》恰是要告诉我们,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努力生存,营造一个属于自身生命的精彩时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采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采薇采薇 2.采薇翻译 采薇全文 3.采薇

4.诗经采薇读后感 5.鲁迅《采薇》读后感 6.《采薇》的读后感 7.《诗经.采薇》读后感 8.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9.《采薇》教学方案

绘本奥莉薇读后感 奥莉薇绘本故事读后感与启发篇六

采薇读后感范文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全诗共分六章,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这位戍边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军旅生活是那么艰苦,驻守地转移不定,王室公事无休无止,战士们无暇休息,有时还得采薇充饥。对此,难免怨嗟,产生渴望返回故乡之情,但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坚持下来,恰当地处理了个人忧伤痛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

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边防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将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自豪感。接下来对战车以及弓箭的描写,显示出将士们装备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忆昔伤今。“昔我”两句以乐景写哀,“今我”两句以哀景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此诗选自《小雅》,却与《国风》同样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昔我”四句,分别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将帅、遣戍役,守卫边疆,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作为边塞体裁的鼻祖,内容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国这一片面情怀的抒发,而是真实热烈地表达了戌边从戎的艰苦与忧愁。《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之前并没有读过《采薇》这类的改编神话或历史小故事的文章,我不喜欢这种文章,好像把原着改了,也没有更多的令人惊喜之处,反而有点无趣。这次无可奈何,我就去认真的看了,原来鲁迅还真不是随便写写的,证实了那一句“存在即合理的”的哲言!在原着中,史上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在原着中,作者褒赞着叔齐和伯夷的铮铮骨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气。而在鲁迅的小说中,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

伯夷和叔齐是商末辽阳孤竹君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从他们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的排行。孤竹君死后本来是叔齐当国君,但叔齐是个讲孝悌的,觉得不应该夺了大哥伯夷的王位,所以离开了;而伯夷呢,是讲仁的,认为竟然父王要三弟继位一定要遵守,而如今三弟要让位,他不愿接受也觉得无法解决所以逃离了。最后两兄弟竟然在流浪途中相遇了,索性结伴而行,后来被周文王收留了养老。但后来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要伐纣,伯夷和叔齐觉得不孝不仁,所以据食周粟,避走首阳山。在这之前,他们两个还专门跑到周武王面前骂他不孝不仁。伯夷叔齐两兄弟流落首阳山,无以为食,就薇而食。伯夷叔齐因采薇达到拒食周粟突显其仁孝的目的,最后又因采薇而死。因为四海之滨莫非王土,即使野菜也是周武王的,无论他们逃到哪里,都要食周粟。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才明白他们一直在逃避和自欺欺人,多么可笑和愚蠢,唯有一死才能真正地拒食周粟,所以他们饿死了。即使饿死了,还是被人们嘲笑。因为拿掉那最后稻草的人,就是一个乡绅的丫头阿金姐,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就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伯夷和叔齐因为鹿肉而死的,给他们的死安了一个恶名。

虽然我对叔齐和伯夷最后的死有点怜惜,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错社么,只是在坚持自己的心而已,最后可以说是为坚持而丢了性命,可却无辜的被世人抹黑,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他们是真的很不会变通,墨守成规,只能用这么一句话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一方面,处于鲁迅那个时代,在采薇中,叔齐和伯夷是必须死的,他们必须为他们的固执和盲目守旧而付出代价。这也是鲁迅像通过文章传递给那个混乱时代的麻木迷茫的人们的忠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时期,很多民众因不识字,不知时势,不问国事,坚守旧时规矩,不能接受新思想。当然也有很多被八股毒害多年的读书人对新思想抱以怀疑否定的心态。人们就惯于受老规矩的拘囿,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什么都按老规矩办事,而不知根据事物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加以变通。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这对于一个新的中国的建立是不利的。采薇在警醒世人,开阔思想这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其一,运用白话文,故事短浅,容易让更多的百姓接受,潜移默化的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其二,史上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读书人很熟悉,鲁迅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他们,对比之下,给世人一个思想冲击。因此,我觉得《采薇》还是挺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我的目光短浅,就只能看到这了,可是我相信鲁迅先生的目的远远不止这样。但是,仅仅从我看得这些来看,《采薇》并不是一本无趣或者是我用的文章,只有深入写作的背景才能了解其中的蕴意深远。突然间,我想起,从前我认为无用的书,是不是我没理解到它的真正含义,只是浅获表意,却沾沾自喜。真是很是惭愧!读完《采薇》之后,我有种深深震撼的感觉。《采薇》通过一些诗歌悲鸣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地问题,是关于人生命的解读。

在浩瀚的宇宙当中,人就像是一粒尘土渺小。人无法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更加难以全然掌控自己生命的轨迹。

在这个世界当中,作为个体的人要面临着生存挑战,面对生存方式的选择。无论如何,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遭遇顺境与逆境当中,人一步步变得更加强韧。如《采薇》的主人公一样,当人卷入一场战争以后,人的渺小就展现出来了。

最终战争结束了,而主人公依旧是那个人,依旧要为生活苦苦奋斗挣扎,试问如《采薇》主人公这样的人生意义在于什么?其实,人生就不过是一场体验而已,然而这样的体验原本就不是这个人的选择,而是自然的选择。自然能够选择人,而人始终选择不了自然。

我想《采薇》恰是要告诉我们,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应该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努力生存,营造一个属于自身生命的精彩时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采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采薇采薇 2.采薇翻译 采薇全文 3.采薇

4.诗经采薇读后感 5.鲁迅《采薇》读后感 6.《采薇》的读后感 7.《诗经.采薇》读后感 8.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9.《采薇》教学方案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广告公司宣传册文案模板(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

    最新小学班主任安全教育的工作总结(四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

    最新婚礼策划方案流程3篇(大全)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接下来小编就

    2023年经管会计的工作职责五篇(汇总)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

    诚信无价的名言 《诚信无价》实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

    2023年初三教师会议发言稿 初三全体教师会议3篇(精选)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

    2023年迎国庆手抄报资料内容 迎国庆节的手抄报内容精选(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学生寒假周记300字五篇(实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中学周记300字 中学周记评语(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中学周记300字中学周记评

    2023年元旦周记300字精选(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