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剪梅的意境 一剪梅感悟优质

时间:2024-09-21 作者:储xy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一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诗词里面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描写风景,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剪梅》的结构特色是触景生情,也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剪梅感情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河中,李清照开创了婉约词之风;她以其精湛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和凄冷悲情的两面;她以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辞淡于水而味浓如醇酒”的文学造诣构成了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李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来解读其艺术特色。

二 《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富足。她出身在有文化教养的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身上到处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那个时候的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李清照于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据家。她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常一起唱和诗词、鉴赏书画、校勘金石,生活美满幸福。然而,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游学,由于非常不愿分别,李清照就找来一方锦帕,写了此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妖艳、不忸怩作态,具体而真实。其中,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的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方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一剪梅》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词作的语言有很多家常语,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词语,词人以白描的创作手法、极富韵律美的艺术风格使这首词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独具魅力。

三 《一剪梅》的艺术特色

1 感情特色

(1)清新、自然

此词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红荷香残、玉簟清凉,稍作铺垫,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的行态形象,文笔轻灵、飘逸。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不惊动别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轻解罗裳”的做法,而正因为是“轻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韵味深长;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将自然之景的发展过渡得清新自然、层次井然,且字声与情感相协、声情并茂。词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2)含蓄、隽永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隽永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勾画出月下西楼凝望的动人倩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见出两心相知。“才下”与“却上”、“眉头”与“心头”,勾连起伏,会心传神,表达出女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消除的离愁。词作以浅近之语含蓄地写出了深挚浓郁之情,发清新飘逸之思,清俊婉丽。李词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了眉头,同时也占了心头;李清照的相思与闲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难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绵绵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转而悠长的,她所表现的忧愁没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更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望无边。她的相思之愁是因爱而生,是因爱而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这种愁苦才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最真挚的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充分地表现出李清照对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挚、深情

李清照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个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却改变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少妇。整首词一开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润着浓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渐凋残的红藕,独自漂流的水面上的兰舟,写满雁字的、遍洒银色月光的西楼。词人满腔怀念之情,通过鸿雁传书的浪漫想象,以曲笔写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奠定了全词真实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表达下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闲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造成一种极为融洽和谐的抒情气氛,展现了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约词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主要是写艳情幽怀,而李清照却另辟蹊径,她从女性的视角来写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她的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文笔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到讨厌,反而获得空前成功。我们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其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做装饰,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据词人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2 叙事特色

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将铺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如《一剪梅》中,词的上片写的东西很多:“红藕香残玉蕈秋”是写景,展示了红荷凋败、唯余残香、竹席生凉的凄凉景色,突出了“秋”的氛围,因此作为全词的抒情基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都是人的活动。“云中谁寄锦书来”乃是人的感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似写景,其实也是“独上兰舟”之所见、所感,离不开人的视觉和感受。下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是纯粹的抒情口吻了。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是词紧紧抓住内在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她巧妙地把外在的事物融入到感情发展的流程中。李清照采取的这种铺叙方式不仅丰富了诗词中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把她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二

;

摘要:作为一种拨弦类乐器,琵琶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可以独奏、伴奏、合奏、重奏的民族乐器,在中国的乐器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类乐器也在更新演奏主题、技巧,来迎合大众的需求。刘德海作为当代琵琶独奏的代表人物,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本文主要分析琵琶独奏曲《春蚕》。

关键词:琵琶独奏曲 《春蚕》 意境

《春蚕》是刘德海先生“人生篇”琵琶独奏曲中极其重要的一篇,自改革开放起,琵琶曲的创作者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融入,在此之前,大多为单纯的抒情绘景,《春蚕》便是融入作者情感和思考的代表作品,含有丰富的内涵。春蚕在世人眼中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形象,而这首琵琶独奏曲恰恰是以春蚕为原型,描述作者努力追求事业的执着精神,更映射出了民族精神。其中最大的特色便是鲜明的西域风格,选取了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

一、琵琶独奏曲《春蚕》简介

刘德海先生作为国宝级的琵琶演奏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琵琶曲目,其中《春蚕》是“人生篇”中的一首,与其他作品相比较来看属于成熟期的作品。从曲目的名称来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春蚕》这一曲是以“春蚕到死丝方尽” 为寓意,表达其对事业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另外还涉及对人生的感悟。成熟期的乐曲不仅包含传统的演奏技法,还蕴含了刘德海先生后期开发的新演奏技术,这些新的技术使琵琶演奏效果更加丰富,同时也使观众耳目一新。春蚕的创作选取是采用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所以贯穿曲目始终,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特别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西域风情。

整首曲子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其中引子部分刘德海先生以维吾尔族的《牧羊曲》作为素材,该素材原本是用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色乐器“鹰骨笛”来进行演奏,单听乐曲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猜测音色是属于高亢嘹亮的,然而,刘德海先生在此处采取了不同的演奏方式,强弱结合,明暗相间使鹰骨笛的音色得以展现,同时还勾勒出了寂静和空旷的景象,民族气息十足。慢板部分加以华音、拉音结合的演奏方式,整个乐曲听起来更加庄重。快板部分一改低沉的情绪,动感的节奏使人脑海中不自觉浮现维吾尔族男女载歌载舞的景象。尾声中,作者又带我们回到了庄严寂静的场景之中,空灵悲壮的音乐耐人寻味。

二、琵琶独奏曲《春蚕》的时代价值

(一)返璞归真

《春蚕》中的返璞归真是从标题选取体现出来的,因为春蚕留给大家的印象便是坚贞、执着、无私,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人们心灵上就会有所触动,而且采用的民族音乐素材也是来自中西文化交会的丝绸之路。整首曲子从立意的确定上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通过对春蚕吐丝这一传统的原始生命行为的描述,以点带面,寓意人生途中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以小见大,歌颂着中华民族奋斗的艰辛,在一点一滴中流露出开拓途中的艰难时光,重点突出中华民族的勤劳意涵。在素材的选用上面又决定着曲目创作的成功,丝绸之路的选取能更好地展现浓郁的西域风光,在有效融入维吾尔族民族特色音乐的同时,琵琶也能更好地展现魅力,整首曲子连贯自然,与生活贴切,但展现内容和风格独特,能更好地觸动听众。

(二)“中和”思想

刘德海先生的“中和”思想在《春蚕》中应用极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中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多样的节奏律动与维吾尔族特有音乐特色结合、刚柔并济。第一,主要表现为选题和选材上均选取民族音乐元素,而在演奏技法上采用现代技法;
第二,主要表现为以民族音乐为主旋律的作曲中,刘德海先生还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原则,在音乐的整体表现上看,既不乏西域文化的空旷,又含有西方音乐的优雅;
第三,在维吾尔族音乐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多样的节奏律动;
第四,柔表现为“春蚕”,而刚则表现为作曲所要表达的感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艰辛奋斗体现出的刚强意志。

(三)哲学思想

琵琶在刘德海先生的思想世界里,是安身立命的武器,因为琵琶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在“情本体”中,他提到自己的艺术追求已经达到了哲学思想的归属,将自身的创作和演奏方法充分融入琵琶的演奏技法中,力求达到与“琵琶”相辅相成的境界。面对形式多样且千变万化的维吾尔族民歌,刘德海先生巧妙借用民间音乐的独特调式和变化音色融入琵琶演奏中,采用半音、活音等特征音,通过精益的技法来展现,而且惟妙惟肖。创作《春蚕》时,以“春蚕即我,我即春蚕”的角度来表现相似的感情,深入体会无私奉献的经历,并表明自己的决心:愿在琵琶的历史长河中长存,默默奉献自己。

三、琵琶独奏曲《春蚕》的演奏分析

(一)文本分析

琵琶独奏曲《春蚕》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分析:第一段为整首曲目的引子部分,从音乐本身来看共三句,这连贯的三句要有阶梯式的层次变化,能表现出明暗交替、远近结合、强弱相间的感觉。在演奏方面,要营造出空旷寂静的环境,利用琵琶来模仿维吾尔族特色乐器“鹰骨笛”高亢的音色,勾勒出无边无际的戈壁景象,为后续的演奏奠定基础;
第二段的特点是驼铃声和骆驼的脚步声,需要演奏者取用“复调”的手法,模拟由远及近若隐若现的驼铃声,接着以“摭剔”的演奏技法来模拟坚定有力的骆驼脚步声,驼铃和脚步的交织声,使听众眼前仿佛出现一头身形庞大的骆驼从远处走来,而自己正处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后续的多种技法结合模拟声还形成了震撼的音响效果,急促的脚步声似乎有支骆驼队伍在行进。

第三段转变为明朗轻快的曲调,沙漠之路上,听众仿佛看到了海市蜃楼,又或许是真实存在的绿洲。悠扬婉转的旋律是在模仿两种维吾尔族弹弦类乐器的音色,其一和热瓦普厚重音色相似,略显沉闷,其二与热瓦普灵动音色相似,明亮且欢快。这两种音色无意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又突出各自的特点,使音乐展现在整体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段为高潮部分,众所周知,大部分乐曲高潮部分情绪最为高昂,此曲也不例外,俏皮的情绪实在惹人喜爱,对维吾尔族特色乐器“弹步尔”和“都塔尔”音色的模拟,使听众感受到天山脚下,穿着民族服装的人们载歌载舞,热闹不已;
最后一段是曲目的结尾,刚柔并济,以春蚕的柔与表达感情的刚劲形成对比,相辅相成,互相衬托。起初为对曲目的回顾,是用民族特色音色展现的,接着用特殊技法来模拟春蚕吐丝,这一柔软的动作,映衬出中华民族儿女世世代代如春蚕一般,细腻地奉献着自身,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历经几千年,一直都积极向上,不断探索,执着追求,情感由此处得以升华。

(二)演奏技法

《春蚕》琵琶独奏曲是刘德海先生的心血,整个曲目中除了有基础的传统演奏技法外,还有先生融入的独创的个性化技法。以下针对其中一部分来进行分析。

第一,山口外摸拨。这一演奏技巧是刘德海先生的独创,也是在整首曲目中出彩的地方,在模拟春蚕吐丝的阶段使用了,模仿缓缓地吐丝声极其形象。“山口”是琵琶乐器上一个部位的名称,演奏过程中,左手打、带的时候,右手中指在山口以上处的两段琴弦之间摸拨,会发出明亮清脆的音响,使音乐更加丰富。

第二,轮指。这是琵琶演奏中常见的技法,《春蚕》曲目中,引子里便运用了轮指,了无边际的沙漠景象要用到强轮手法,弱轮则主要在第二句体现,描绘的是模糊虚幻的意境。“鹰骨笛”的模仿便采用了轮指,从起初的庄严肃穆,手指垂直,以掌关节用力,音色坚实为主,到之后的加紧速度,朦胧缥缈,此曲将基本的轮指手法展现得极其丰富,和西域的音乐风格交相呼应。

第三,滑音。琵琶的演奏中滑音主要分“抹滑”和“张力滑”,前者为左手手指紧贴弦做上下滑动,弦发生长短变化而发出的滑音效果。后者为左手手指将弦左拉右推,通过掌控左手的力量而控制琴弦的张力,从而发出滑音效果。在曲目的第二段中运用了滑音,利用滑音与其他技法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由远及近。

第四,反正弹。这一技法是在《春蚕》中由刘德海先生独创的个性化演奏技法,是以吉他为原型而创作的。“正弹”是以右手的食指、中指或者无名指正面由弦的右侧向左侧弹拨,“反弹”则是以左手的手指反面由左侧向右侧弹拨。《春蚕》的演奏中,刘德海先生采用了食指和中指的“双反弹”,这要求演奏者可以灵活地運动手指的中关节,同时兼顾正弹和反弹,对演奏技巧要求极高。“反正弹”出现在《春蚕》演奏的高潮部分,在轻快的节奏中,风格更加强劲,震撼人心。

总而言之,刘德海先生的《春蚕》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演奏方面,带给听众无与伦比的震撼,细腻之处感动人心。在内容选取方面,以“春蚕”寓意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同时映衬整个中华民族的艰辛奋斗、勤劳精神,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默默的付出使听众联想自身,做出反思。在演奏方面,刘德海先生独创出个性化的演奏技巧,通过与维吾尔族的民间特色音乐、西洋乐器音色等的有机结合和模仿,使音乐表现更有渲染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黄婷,女,本科,太原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民族乐器琵琶)(责任编辑 葛星星)

相关热词搜索:;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三

导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李清照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两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因此,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四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 雨巷意境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五

《短歌行》,视界极其阔大,日月星辰仿佛都在他的掌控中一般。可以说曹操是以帝王之气在写作,曹丕说的“文以气为主”用在曹操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意境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试译:

我一边饮酒一边放歌,人生岁月能有几何?象那转瞬即逝的晨露,过去的日子苦于太多。喝酒唱歌我慷慨激昂,深藏于心的忧虑难以遗忘。用什么来排遣忧思,只有借助美酒聊解悲伤。那穿青领衣的学士啊,我无时不在把你思想。只是为了你的缘故,我至今吟味“子衿”念念不忘。鹿儿呦呦欢叫,在野地里吃着艾蒿。我若有贵客临门,一定弹瑟吹笙相邀。如同那明洁的圆月,什么时候曾停止过运行?渴求贤才的一怀愁绪,索绕于心不能断绝。客人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屈尊前来把我探问。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怀念旧日的情恩。明月当空星斗见稀,乌鹊展翅向南迁徙。绕着林木飞来飞去,哪个枝头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而高峻,海不拒涓滴而渊深。周公吐哺握发,天下贤士归心。

(一)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短歌行》实际是一篇很有政治性、说理性的诗篇,但全诗没有枯燥的说教,一切道理都在情感的波澜和抒情意境中得到了深挚而曲折的表达。全诗四段,第一段一上来就用悲凉的调子唱出了积郁已久的忧思,感慨人生短促,需要借酒消愁。这种调子是很能使多经战乱,出路渺茫的汉末士人受到感染的。然而诗人的忧愁却并不引向消沉,而是具有积极的含义,他愁的是贤才难得,壮志未酬。所以第二段就借用《诗经》成句并加以巧妙的处理,来表现对贤才的思念和得到贤才后的欢乐。第三段的八句中,前四句又在讲愁,是照应第一段的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段中的八句。表面看来,意思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第四段最后八句,先用乌鹊绕树比喻贤才犹豫彷徨的心情,表示希望群贤毕至;然后归结到自己身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委婉含蓄,曲折深沉,是通过以情感人来引发当时士人的思考,从而认明真正的出路。而这正是作者写作此诗的政治目的之所在。

(二)慨慷悲歌,风格沉雄。《短歌行》的主题在于求贤,而求贤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统一全国的理想,所以全诗极富于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如此积极的内容却不是用空洞的高调来表现,而是通过慷慨悲歌来做富有感染力的抒述。在全诗中,沉郁的意境和内在的积极要求和谐地统一在起,构成了一种深沉而雄健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与建安文学潮流的基调高度一致,也充分显示了曹操诗歌的艺术个性,所以成为曹操的代表之作。

(三)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从汉代末年开始,在诗歌语言形式的发展中,典雅板滞的四言体逐渐衰微,汉乐府民歌所创造的五言诗不但给诗歌语言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已开始盛行。《短歌行》的语言特色在于它仍然采用四言形式,却旧中有新,流畅平易,很富有表情达意的能力。诗中运用典故也并未使人感到奥涩,反而因借助传统的形象而增强了诗歌的情味。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加以战乱频繁,朝不保夕,所以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在社会上很流行。《古诗十九首》里有不少诗就带有这种颓废的情调。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操生活在那个时代,自然也会染上这种消极思想,发出“人生几何”的感叹。然而这首《短歌行》的感情并没有陷入低沉的哀叹之中,而是经过几次反复,最后达到奋发激昂,显示了曹操悲凉、沉雄的风格。这是它可贵的地方。这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代的时代精神。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六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意境美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天人 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七

“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即盛开的荷花,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名。其亭亭玉立的仙姿为人们所钟情,有荷花仙子之称。深秋,乘着游船,在湖中飘荡,只见荷花抗拒不了秋天的萧杀,已失去了美姿,但仍残留香气。玉簟,即华美的竹席,船上华美的竹席让人感到了秋天的凉意,季节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换。秋天是催生离愁别绪、感慨良多的季节,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的此句为全诗开宗明义,概括全诗的时间、景物和情感,隐含浓浓的秋愁和对春意即美好过去的留恋。又隐含一种既往不可追的无奈之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解罗裳”这句又再一次强调季节的转换,此句虽没有点明解罗裳换上秋装,但我们明白,她这一次泛舟而游,衣着也随季节变化了。“独上兰舟”重点突出“独”,即孤独。注明原来是有伴而游,如今独自一人。一种悲秋加上孤独感,增加了作者对处境和心境的悲愁。

接下来点明愁从何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锦书即书信,鸿雁寄书,即是古代十分远古的手段,也往往是将无奈之情相寄托的一厢情愿,首信无凭的巴望和幻想。作者在西楼居所盼到天黑月亮,凄清的月光照亮绣楼,等到雁字回时,有否得到书信却不得而知,作者望空寄情的心情和景况刻划得如此深刻。一个盼字在这句里委婉而存。

下阕,作者把对亲人的想念和无奈的情怀进一步和盘托出。

“花自飘零水自流。”“自”注明花的飘零和水的流动都是自然规律。所谓“青春易老,时光易逝”。“人与花一样都遵循自然规律变化。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里作者进一步道出了他的愁在于“相思”。这首词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新婚后离别之情的披露。

“此情无计可消除”别后的相思之情,无法消失排遣,进一步注明李、赵二人爱情的炽热。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竭力控制感情,努力排遣相思之苦。迫使眉峰舒展,可相思之情又立即涌上心头。

作者在这首词中,触景生情,见物生情,寄情景物,盼雁传情。自白相思难排遣,无法躲避。一个情字,抒发自己对丈夫的爱,感情一波又一波,由隐而露,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层层递进。让人一读三叹,心随之起伏,深受感染。

在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可谓多矣,李清照《一剪梅》词,就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词不但表达深挚的爱,还表达了她对美好感情的执着追求和忠诚。这种性格和精神与她那“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句同出一炉。

一剪梅意境分析篇八

导语: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下面让小编带你欣赏这首词的意境。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红楼梦读书心得100字 红楼梦读书心得1000字(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红楼梦读书心得30字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高中劳动心得体会(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以下我给大

    最新红楼梦读书心得300字(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

    红楼梦读书心得100字优质(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一剪梅李清照读后感50字 一剪梅李清照感悟精选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

    2023年门面房转让合同10篇(通用)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合同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

    最新门面房转让合同标准版(优质五篇)

    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优秀的合

    2023年红楼梦第二幕读后感100字左右汇总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

    西方史心得体会和方法 西方法律简史心得体会(优秀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