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初中读后感篇一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样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红楼梦初中读后感篇二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而当时我对《红楼梦》只知道有叫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就是现在读起它,也会被它所深深地吸引。
到了高二年级,那时班里已有好多同学都读完了四大名著,可我还有一本《红楼梦》。当我第一次看时,就被吸引住了。
我发现这书里的诗句写得十分妙,读时不但琅琅上口,寓意也是极深刻,渐渐地,对《红楼梦》产生了浓浓兴趣。读完后,不禁感慨,林黛玉竟然如此的多愁善感,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所应具有的性格吗?或许她的性格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没有父母的关怀、寄人篱下。但她受到了贾府上下无微不至的关怀,却依然有些不满足。她最终因忧虑而死。我觉得林黛玉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黛”是一种墨绿色,代表她对自由的向往。她多愁善感、任性自私,还很爱哭,但实质上,这正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一种很好的回击!她敢于追求自由,反抗社会,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这正是她可贵的品质和内涵。在那黑暗的时代,却有着这种特殊的风景线。
没错,她就是一道风景线,以降珠草的身份,给了黑暗、趋炎附势、欺上媚下的社会留下深深的印迹。虽然有着薛宝钗、贾元春之流的批判,但是她的芳迹、高贵、勇敢以及敢于同时代抗争的精神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贾府的兴衰历史,也以侧面写应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作者也写终都透露着哀怨伤感的请调,流露出一种消极思想。
以前初读出了对于封建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和精神实质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小说自始至《红楼梦》时,一直都认为林黛玉是不懂事,小心眼的人。每当贾宝玉对别的女孩子说一句话时就又哭又闹。当别人含蓄地指点她的错误时,她总会讽刺别人一番。好像自己是多么的完美,没有丝毫的缺点。贾府怎么容得下这样的人。但是读的次数多了,才真正体会到她,所以才会有了先前的感悟。所以我还想再次强调:林妹妹是一道即美丽又特殊的风景线。
红楼梦初中读后感篇三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初中读后感篇四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红楼梦初中读后感篇五
18世纪前期,朝廷皇权更替,曹大世家因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富贵到没落,起起伏伏。变故发生期间,曹雪芹生于当下,环境造人的满腹感慨充斥着又一个文学时代的风云涌现。前者云文有梦中离人泪,说书人无奈于当朝的压迫只能把无声的抗争落笔于四大家族的浮沉。
纵观《红楼梦》全篇,无论是它的情节发展还是其背后诠释的愤懑与不甘,《红楼梦》作为曹雪芹抨击封建时代的精神产物,都可以说是影射一个时代的里程碑。《红楼梦》始于一位空空道人将上古时代遗落的一颗补天石置于凡间历劫,先作为通灵宝玉现身于贾府,历经世间百态,后宝玉出家脱离尘俗不得所踪,石头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因此《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大观园中每一位局内人的互相揣测与猜疑是小说中最大的看点,每个人的由因生果造成他们不同性格的产生。黛玉为寄人篱下的生计打算导致其小心翼翼、谨慎拘束;王熙凤依附贾母而生使她对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能力达至炉火纯青。曹雪芹将封建时代翻手为云的上位者与宫廷当中或横行霸道或束手束脚的无数“金丝雀”缩影在大观园中,在展现无限华丽外表的背后,唯余空虚糜烂的骨架支撑着这个时代一掠而过。
《红楼梦》中最引人唏嘘的不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饱含苦痛无奈与诉不尽离愁的《葬花吟》终成了一对眷侣相恋的结点。一夜之间,一指婚姻,注定了一双人的后半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的生命仿佛凋零的落花随着那一场指婚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结。多情应笑我,宝玉少年时期生于大观园,周遭围绕诸多姐姐妹妹,情不知何起何落,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他的“神仙妹妹”,却也终将负了她一生,一切有关宝玉的故事雾现潮平,对于他的下落,最终也仅是寥寥无几的长伴青灯古佛的后话了。
《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反映了最真实的封建官僚统治下的皇权社会,不仅写下了前人历经两千多年对于整个阶级社会的难言之隐,还为后人呈现了封建时代末尾富贵家族中的大起大落。而《红楼梦》小说本身,在布局上也可谓是一篇点晴之作,以热闹的灯庙会开头,情节逐渐步入正轨而后引入出场人物,而小说也随着大观园中各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四大家族的逐渐没落冷清收场。
曹雪芹在落笔《红楼梦》之时,内心其实已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走马观花无数遍,在暗叹生逢不幸的同时,也在慨叹时代的多变。然,如今《红楼梦》作为现代人讴歌经典的一部小说,除去情感起落的回转,其古典内涵与背景文化精神,都是在文学造诣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模板,在许多年后多元文化精髓逐渐渗透到华夏领土之时,也不会令世人忘却千年前时代经典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