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流星灯的读后感篇一
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一个说法儿,打了一辈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这个说法儿从根儿上无法成立了,她就去选择自杀。在她打官司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官场与社会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谬,最讽刺的是,这些荒谬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甚至也许,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李雪莲一生都是讨一个说法儿,赌一口气,甚至别人气头上随便说了句“你是潘金莲”给她造成了伤害,为了还自己一个所谓的清白,执着到死地进京告御状。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
书的分章也很荒谬,只有几十页的所谓正文,并且采用了“玩呢”作为标题,而前面几百页都说是“序”。“玩呢”说过往一个吃了“李雪莲告状”瓜落的下马官员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于是想出头顶“申冤”字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钟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车,还有卧铺,遣送原籍,终于如愿以偿赶在过年之前回家会牌友。已经荒谬到无法正向思维的地步了吗?民间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流星灯的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着实难读,看了大家的评论,基本也都是觉得《我胆小如鼠》好读,《夏季台风》和《四月三日事件》要难读许多,有很多人就放弃了。我简单说说我的一些体会。这本集子中写的最早的是《四月三日事件》,有浓重的自传风格,写毕于1987年5月。是余华早期的很具先锋意识的作品,是《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比较成熟的作品。感觉相比于同时期的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确实不够成熟,我觉得这和早期时余华的文学素养较低关系密不可分。而格非的叙述就要圆润许多。
我个人觉得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已经不注重讲故事了。《四月三日事件》的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更像是一个失忆者的意识流串联。时间的错位,重复的描写,陌生的熟悉,偶然的尴尬,凌乱的逻辑,有点卡夫卡《变形计》和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不成功的杂糅。算是尝试吧。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表现出了一种边缘人的无处可逃的复杂心理。我觉得这篇小说很能表现出余华当时跃跃欲试的野心。
《夏季台风》实在是尴尬,我不知道怎么评说它,更多的是一种隔的存在。不知道余华究竟要表达什么。这是1992年的作品了,此时余华已经在谋求转型。《活着》于同年在《收获》发表便是例证。《夏季台风》可说标志着余华式的先锋没落。
《我胆小如鼠》是的作品了。篇幅不长。前一年《许三观卖血记》和《黄昏里的男孩》发表,可结合来读,便知《我胆小如鼠》是余华在《活着》后的现实主义风格写作的又一尝试。也可结合辛格《傻瓜吉姆佩尔》来看,明显是受了辛格的影响的。后来我看云南昭通诗人雷平阳的诗歌《杀狗的过程》应该是受到余华《我胆小如鼠》的影响的,昭通作家杨昭又创作了同名中篇《杀狗的过程》,我印象颇为深刻。我觉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这本书本来想给三星半的。主要是《夏季台风》实在是看不下去。一般读者可能会觉得《我胆小如鼠》更有触动,但结合余华的整体创作,《四月三日事件》虽显捉襟见肘,但是颇见余华的创作策略。四星推荐。
流星灯的读后感篇三
读了《我班流行写小说》这本书,感到非常趣味,令我陶醉在书的梦幻世界里中去了。
这本书的内容是讲:主人公是宁嘉欣看了“花衣裳”的小说,下定决心要写小说,叫《水蜜桃别墅》某一天,六(4)班的同学们集体突然流行起了写小说,最积极的要说还主人公宁嘉欣和黄小月、卢竞这两个死党了,她们还专门开了一个三个人的小说博客,把自己的'小说分别定为“梦幻公主风”“校园搞笑风”和“爽朗中性风”,吸引了很多的读者。即使有妈妈善意的批评、网上恶意的攻击,都不断打击着她们的信心,虽然小说总是写不到结尾,但她们感受到了写小说过程中真正的快乐,这才是最关键的。
这本书我虽然还没有看完,但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我的赞叹,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流星灯的读后感篇四
第一篇是余华一贯风格,不过作为短篇,倒更像是在为他的中长篇练手。第二篇没有很看懂,只觉得有些混乱,读出了分裂的味道。第三篇我要给个赞。
文中几次提到了四月三日这个特殊的日期,这就像给你设置了个悬念,读得你心痒痒,让你拼命猜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虽然最后会让你盼望落空。这也使得我忽然有了些许灵感,我也打算莫名其妙设置个日期天气的悬念,然后抓着这根线索来想解决方案。
这是一篇讲少年成长经历的文章。个人解读,这是一场自我迫害的意淫。从文中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他”已经不再念书,而他父亲也曾一次提及过建议他去读点书这样的说话。很明显,他其实是在混日子。他每天晚上洗碗的时候会偷听父母的讲话,并且产生各种疑心。很显然,他对自我存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概念,他自卑,他明白自己让周边的失望,却又完全没有方向。我觉得他也是善良,他觉得自己没用,对爸妈没用,对朋友没用,对社会也没用,他慢慢地否定,杀死他自己。光自己否定自己还不够,他还要假借自己的幻想,来使得周边的一切都来否定他,甚至是杀害他。我觉得,他的被迫害妄想症,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空壳的灵魂至少得到一种反面的认同。
最后他躲进火车车厢,跟着运煤火车驶向远方。或许,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个崭新的自己才会蓬勃发展。
流星灯的读后感篇五
今日刚刚读了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内心有很多的感触。
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雪莲,因为种种的矛盾,为了一个说法,一直上诉了二十年直到由头(她的前夫)死后,无法上诉最后自杀的事情。在她打官司的二十年中,主要讲述了她第一年和第二十年上诉的两件事。
第一年在上诉的过程中是一级又一级的官员而其中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把她当回事,最后她又直接向人大进发,而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导致从市长到法院院长被撤职的这一令人感到惊异的结果。而在第二十年后,她最终因为她的前夫死亡无缘上诉最后自杀。而这些都是序言的部分。
真正的正文是以“玩呢”为题目只是讲了一个被李雪莲给告下来的县长因为回家买不到票所以头举上诉的牌子结果不到一分钟就被逮捕遣送原籍,以圆打麻将的事。
正文只有几十页,而序言则达到了二百多页,使得文章安排的很是怪异,而每篇序言拿出来则又是一篇小说,作者的安排真是巧妙。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名誉竟然不顾一切坚持了二十年,而为了一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竟然敢冒死到京城告御状而到最后反倒以告状为生,这不仅让我们有些人深思是否自己就是为了面子活着,为了别人活着。
但我们也要像她学习,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能够不畏高官利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能使那些贪官污吏放弃其所作为。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为了面子问题而活,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坚持不懈不断的磨练自己这样才能使人生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