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意志力的读后感篇一
编者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十分有名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钢铁的意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世界闻名的长篇小说,这个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保尔·柯察金的小男孩,讲述的是他的成长故事。阅读完了这个故事,我被这个拥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男孩深深打动了。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少年时期参加红军,无论是在什么时期,他都表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的精神。在战争中,保尔负伤瘫痪,而且双目失明,但这一切身体上的伤害和打击都不能击垮他,最终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以笔为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保尔的顽强意志。他无论是面对病魔的侵扰还是生活中的一切危险,都没有向这些磨难屈服。他也没有露出一丝穷人的软弱,因为他知道人生而平等,只有去抗争才能够取得胜利。保尔·柯察金这种大无畏精神,这种钢铁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生活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发展时期,都需要拥有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钢铁的意志,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永不言败,迎难而上,不惧怕人生中的风吹雨打,勇敢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接受人生的考验,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抱未来,执着追梦。
读意志力的读后感篇二
年少的巴尔扎克满心期待地见到阔别已久的母亲,却发现母亲并不是来看望自己,而是带着他和另一位男子去马戏团。虽然巴尔扎克非常失望,想要克制自己却还是在回家路上大吵一架,巴尔扎克甚至想到了自杀。
巴尔扎克在1830年为《侧影》周刊写的三篇文章中表示:“一个伟大的人必定要经历磨难”。而巴尔扎克和母亲的关系,也算磨难之一。巴尔扎克的父亲是农夫的儿子,1746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而母亲则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比丈夫小了32岁。在巴尔扎克之前,母亲怀过一个孩子,可是却夭折了,后来才生下了巴尔扎克。
用我们大多数人的逻辑想,巴尔扎克应该被父母宠爱才对,但是母亲对于他的出生根本就漠不关心,就连名字都不愿意想。这样的母亲,无法给巴尔扎克快乐的童年,亲情的缺失让巴尔扎克对于感情格外的敏感细腻。
1807年,8岁的巴克扎克被送去了教会学校,成了一名寄宿生。严格的管理和教育,让巴尔扎克对每件事都有着认真的态度。巴尔扎克的父亲非常有野心,事业上还算顺利。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巴尔扎克,让他对功成名就的渴望逐渐加重。加上巴尔扎克所处的时代动荡,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素材。
你和母亲关系如何?难以想象,这位大文豪听到母亲的声音,会吓一跳。他是父母的第一个健康的孩子,却从未得到母亲的一点关爱,两个人的关系,比陌生人还要糟糕。也许,她将对丈夫的不满,转移到了他的身上。他每周只回家一次,直到4岁才被接回家。他是写过《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人间喜剧》《驴皮记》的巴尔扎克。
小时候没有得到过母爱的他,最终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攻读法律。因为觉得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太无聊,巴尔扎克直接辞职走人,决心做一名作家。全家都对他的理想嗤之以鼻。他的母亲为了让他知难而退,特意在贫民窟找了一间有恶臭味的破屋子。
巴尔扎克并不在意,他更渴望自由,更热爱写作。虽然父母都不同意巴尔扎克的决定,认为写作收入太不稳定,但是巴尔扎克的妹妹却一直支持他。巴尔扎克和妹妹的关系很好,他经常会给妹妹写信,经常充满着关心和爱护。小时候母亲对巴尔扎克不好,都是这个妹妹请愿甘心替他受罚。所以,巴尔扎克都会把自己内心想的,说给自己的妹妹听。
他会写信给妹妹说:“谈论我的作品时,你应该指出我的缺点,而不是老说挺好的。”同时,他又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信。巴尔扎克喜欢有挑战性的生活,他不喜欢枯燥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他把写作当作“余生中欢乐与回忆的源泉”。虽然艰辛,但是可以从中找到心之所向,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
为了赚钱,巴尔扎克练就了飞速的写作能力。我们熟知的《人间喜剧》中有几部小说是几天就写完的,真的很难想象《高老头》巴尔扎克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包括了巴黎社会的零零总总,巴尔扎克也被称为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当初,巴尔扎克的父母并不支持他去写作,但还是把剧本托关系给了一名文学教授。教授看完之后,表示他写的东西没有任何成功的前景。巴尔扎克很伤心,但是除了更努力的去创作,别无他法。眼看快超过与父母约定的期限,但写的历史小说依旧没有任何市场。父母命令他搬出出租屋,巴尔扎克为了摆脱家人的束缚,只能自己去写作赚钱。
后来,巴尔扎克结识了一位贵族,他们合作出版了小说,巴尔扎克专门写出版商关注的题材,然后通过素材拼凑,写个几百页就可以了。这样不求质量和深度的写作方式,是巴尔扎克对生活的妥协。一本书能赚800法郎,巴尔扎克的父母非常满意。
靠写作赚到钱的巴尔扎克,并不享受现在的生活。他不想把写作只变成赚钱的方式,他想写有深度的作品。
年龄的差距让人想到了俄狄浦斯情结。从巴尔扎克的很多小说里,都能看到抬高男性形象,而贬低对丈夫不忠的女性形象。因为巴尔扎克的母亲曾经有过婚外情,还生了私生子。所以,巴尔扎克对于母亲出外约会,打扮步态等细节都观察的非常细致。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婚姻,对人物刻画有着优于常人的敏锐,也让他对人物形象,总能精致入微地刻画,生动的表达人物性格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过程。1819年,巴尔扎克满脑子想的都是要“借一部大作一举成名”。于是,他放弃了哲学思索,去寻找比哲学和小说更高收益的方法:写剧本。《克伦威尔》的提纲就这样被创作出来,在巴尔扎克的手稿上,密密麻麻的笔迹,正是他决心的最好证明。
巴尔扎克和父母的关系,让他对情感的描写非常“胆小”。每当写道夫妻爱情的场景,会让巴尔扎克非常焦虑。因为不同于常人的成长环境,巴尔扎克笔下的戏剧,才深刻的烙上了巴尔扎克式的符号。
当时看完巴尔扎克写的东西,法兰西学院院士安德里厄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位后生做什么都好,就是不要搞文学了。”后来,剧作家拉冯也勉强读了巴尔扎克的剧本,也给出了同样负面的评价。
巴尔扎克并没有因此灰心,反倒觉得他们是“没有判断力的傻子”。然后继续坚持写作。他时而独自创作,时而和巴黎制造批量小说的“图书业资本家”合作,但是他依旧逃不开家庭这个主题。
1822年8月,他把《百岁老人》以2000法郎的价格卖给了波莱书店,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完,里面不遗余力的展现了自己的父亲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巴尔扎克的父亲对于长生不老和养生有着异于常人的执念,巴尔扎克用小说塑造出了一个奇幻的磁气术士的形象。
巴尔扎克有着强大的意志力,他一直坚持写作。巴尔扎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不朽的灵魂是巴尔扎克追求的,也是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巴尔扎克的每一个经历都成为他写作的素材,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我们面对质疑,学会像巴尔扎克那样,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然后等待理想的结局。愿你我都能找到那份热爱,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巴尔扎克的生活充满惊险。他借钱开办印刷厂和铸字厂,每次投资换来的都是负债累累。他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无数发财的手段,自己反在债务中越陷越深,只能靠一支笔来偿还。正是这样切身的经历和体会,让《人间喜剧》更加精彩。
《人间喜剧》由90多部独立而又有所联系的小说组成,巴尔扎克用小说,描述了人心变化的历史。巴尔扎克所处在的时代,正值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轨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拿破仑帝国及其百日皇朝、波旁王朝的两次复辟、七月王朝,直至1848年“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取得最后胜利的全过程。
《人间喜剧》这部巨著,让我们最直观的看到了人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以及法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跨越。巴尔扎克创造了现实主义,因为他最关心的就是事实。他对浪漫主义并不感兴趣,但他又对浪漫主义痴迷,这是他的成长经历决定的,他同样渴望感情,甚至到了感伤的地步。
读巴尔扎克的作品,多少都能看到巴尔扎克的影子。雨果这样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观察与想象”,他的作品即使是现在,读起来也并不过时。因为他对人性的挖掘如此深刻,让我们不自觉的找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的影子。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巴尔扎克能够成为我们熟知的作家吧。
读意志力的读后感篇三
尊敬的马克思说过哲学家的任务是改变世界,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世界。伟大的毛主席也说 ( 显然是沿用列宁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认为哲学家的无用就在只会空口说白话,只说不会干。那么现在就这么认为吧!再看问题是改变世界人类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自由的意志去创造发现,创造显然是实践的一种,而且属于高级形态的实践,因为人们已经不再是盲目的为生存而生活,而是有目的的并且先有目的的原形在思想中,然后去实现它。创造之所以是创造就是缘于人类把其勇敢、勤劳、智慧等融入自己的生产之中,而决定这一切乃需要高级的思维能力。
尽管现实本身有许多不让人满意,但大家对人的判断的标准仍然是智力水平的高低,到我们实际中就是学历的高低,好像把老命栓在一张四四方方的纸上。
总而言之,人的实践多是由思想所起决定性判断作用的。这是思想的特殊性,有些时候人们宁愿身体不舒服,但思想满足了就好了(如阿q之精神战胜法)。思维的能动性、特殊性以及作为高一级的意识形态,完全可以让其他的东西黯然失色。
读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所要做的是要把自己的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统一起来,想要追求远大的目标,必须有持久的信念和有效的行动。
读意志力的读后感篇四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追逐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从生到死,每个个体的人都在忙碌的为此奔波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读意志力的读后感篇五
寒假,为了增强意志,更加有计划、有信心地学习,妈妈给我带回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它的分量。这本书讲述刘亦婷18年以来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的努力以及她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的故事,这其间,,有老师对她的鼓励,同学对她的关心,父母对她的教诲,当然还有她自己付出的汗水。 妈妈说,我小时候刘亦婷一样聪明:2岁就会背故事儿歌;还会讲故事;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编儿歌自己唱……刚刚听到这些话时,我非常兴奋,。以为自己也会考上哈佛大学,但是接下来的沉思,让我冷静下来:要想考上哈佛大学,就要像刘亦婷姐姐那样,从小养成有毅力,有责任心,会关心别人,同情别人等等很多好习惯。可相比之下,我却差很多。
刘亦婷姐姐遇到失败挫折时,总会端正自己的心态,不气馁。对,我也要像亦婷姐姐一样,永不服输!以前,只要我考试考得不好,就会有一种挫败的感觉,心情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但如果是现在,我绝对不会那样,我会分析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
此外,刘亦婷姐姐做事情有计划,有“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以分钟为时间标准”的时间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可我呢?做的还远远不够。
上述,是一篇表述清楚、文辞简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