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读后感篇一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与对祖国的忠诚!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离骚读后感篇二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 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全诗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第六部分: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已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强烈感情。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全诗最后是尾声,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 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离骚读后感篇三
心里,总觉得很不舒服。
可是,在我们读完,也翻译完课文之后,在老师给我们讲有关屈原的政治背景的时候,我被他的人格说深深的震撼了!
他刚刚开始,政治上很成功,可是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所以将屈原贬职了。记得老师好像说《离骚》就是他在被贬时创作的。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他的另一首词(诗?),叫《渔父》,打算哪天拜读一下。
在屈原以前,他们这些人都是不讲究效忠于自己的祖国的。包括很著名的孔子,都会四处云游宣传自己的政治报复。只有屈原,就算楚怀王不重用他,就算他人都排挤陷害他,他依旧对楚国忠心耿耿!
还有他的艺术成就。他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创造了楚辞体(也就是骚体),还开创了个人创作(以前像诗经都是没有作者的)。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屈原吧!
文档为doc格式
离骚读后感篇四
许多人不能理解屈原,认为他是个心理脆弱,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但只知一死了之的懦夫,在他们看来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当一个人真正绝望的时候,死也许是他最好的出路。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在屈原看来,他的“美政”理想正慢慢地在生根发芽,只要楚国坚定不移的走这条路,那么最终会摆脱被秦欺凌的处境从而达到富强,国泰民安。屈原在脑子里勾勒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前景,那时的他是多么的壮志勃发,雄才伟略啊,他的爱国热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好景不长,“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他的才干很快遭小人的妒忌,不久便被楚怀王疏远,于是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其心中的愤懑与愁苦可见一般。
在这样的处境下,屈原对混沌的政治局面毅然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其实这仍是屈原面对苍天,面对虚无的一次内心独白。这种寻求安慰的申诉并得不到回应,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哭过之后他却发现自己近乎绝望的悲歌不但没有使自己妥协,却使自己的政治观点更加系统化,思想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他又一次想起怀王,于是又一次“叩关”,然而司门人却根本不给他开门,求见天帝的愿望落空。对怀王的思恋和欲亲近而不得的现实矛盾、心理矛盾以及思想上的追求、挫折、失望和苦恼,再一次深深的触痛了屈原。
我们是人,不是神,即使承受力再强的人也经不住这人生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屈原无法在沉默中爆发,于是只能选择在沉没中灭亡。
有时我会想屈原你老老实实活着做一个平凡的人不好吗?干吗想那么多爱国不爱国的事,无故的这样折磨自己何必呢?!可是后来又转念一想,社会上的确是需要有这么些我们眼里的“傻人”,否则人们在精神上就没有向善的、美的追求,这些人是我们膜拜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存在,也就无所谓的善恶,也就无所谓的社会精神,人活在世还是需要一些心灵的震撼的。
我很佩服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在他面前我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渺小,同时也留给我其现实意义的思考:如今,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社会更需要像屈原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奉献、需要爱。
离骚读后感篇五
开学不久,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离骚》,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离骚读后感篇六
苍凉的黄昏下,你独咽断那楚楚南天。千古登临,被玩弄的余晖,散落在历史的深渊,微熏成殷红的一片。
黄昏老去,遗落残阳。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红尘腐蚀的岁月酝酿……
风不懂,雨亦不懂。
长剑在腰,却无法划破红尘锁链,只撩芦苇,惹清风,为你摇晃苍白的头颅……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这个九毒之首的毒月,苍天一角的眼泪为你稀释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彻透骨的湘水,彻底冻结了令尹子兰和靳尚对你的仇视,漫天的流言被楚顷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极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轻易地放弃。楚国的盛强还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在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风云不再,历史仍流。你那深爱的楚国山河,早已缤飞、销尽……江山换了,你的心也还随江山变吗?你无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韵的《离骚》中,飘逸着你的坚毅与顽强,伟大的爱国情怀似一股风,在华夏血脉中穿游!是的,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露,你始终都没有变过!
离骚读后感篇七
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却偏偏逆而行之,只为留下清誉。
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文档为doc格式
离骚读后感篇八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
1、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愤的另一世界,使人读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2、诗中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对比方法,表现了他异与浑浊世俗的高洁,以追求才貌兼备的女子,表达他对理想君主的`渴望;以铲除恶草,表述对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创作新体,在古诗体列上独树一帜。
3、开拓了诗体的新体。屈原以前的旧体多整齐划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续着。楚赋则不同,语句字数参差不一,自由多变,突破了传统模式,以六言为主,间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虚字,读之大有高上低下错落之美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4、抒情和叙事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交织。诗中还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双章叠韵的特征,使作品带着楚国人气豪放、豪气和不拘礼法的楚风。
两千多年来中国诗词的不断变化,与屈原诗体与楚赋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后七言诗的发展与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继承屈原文化发展而成。屈原不仅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仅为我国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新纪元,他又是楚辞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关注。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离骚读后感篇九
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一切顺其而至。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我想屈指可数并不是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么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但他却不可小看。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午,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午,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现在的人过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美丽。美丽的神话,美丽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后悔。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n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不过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
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模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离骚读后感篇十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楚辞,我最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