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怪人们读后感篇一
合上《海底两万里》,书中的内容在脑海中如金戈乱舞,幻影成片。
作者儒尔・凡尔纳发挥他超凡的想象力撰写了一部科幻小说中的经典――《海底两万里》。故事讲的是主人公:阿罗纳克斯先生、尼德・兰、龚赛伊和尼莫艇长,前三位因船受到撞击而坠入大海,被尼莫艇长救了,并把他们收留在鹦鹉螺号。尼德・兰总想着要返回大陆,逃离鹦鹉螺号,而“我”却希望能与尼莫艇长一起环游海底世界,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最终他们在一次大漩涡中死里逃生,可以在结实的土地上走路了,而尼莫艇长和船员们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这本书让我最震撼、最感动的地方是尼莫艇长为了救一位非洲采珠人而去跟鲨鱼进行肉搏,那是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斗争啊!可以看出尼莫艇长的同情心还未泯灭。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永远是那么冷静,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乐观和自信。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毫不畏惧?也许是梦想的力量,从他的一举一动来看,他的梦想是打击那些炫耀财富的夫人,帮助生活贫困的穷人。
以前对于“梦想”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看到这个词就一笑而过。现在,阅读过许多书籍,也看了许多关于追求理想的电影视频,通过新闻知道许多人正为了梦想而奋斗着。我一瞬间大脑空白一片,以前的日子算是生活吗,那是生存,不是人应该有的生活。生活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活着;生存是生物最基本的需要。
我想了一个夜晚,(读后感)终于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并给它们扎下了深深的根,让它们在风雨前不会动摇。人会抛弃理想,可理想从不抛弃人。抬头仰望,天空繁星点点,我看见梦想的光芒,一闪一闪,仿佛在向我挥手。从这一刻起,我的新生活开始了!
――这系我的读后感(作业)之一,呵呵,写得不好敬请谅解,多多指导!提点意见呗。多多说一句:信纸漂亮吧....
附另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马帅)
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人阿尤纳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时,海上出了个“怪物”,把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猎杀怪物”的活动。
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撞,生物学家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加拿大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怪物”其实是一艘不为人知的潜水艇,叫“鹦鹉螺”号。
从阿尤纳斯教授住在潜水船开始,尼摩船长便邀请他们参加了一次奇妙、惊险的海底探险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了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火海、南极以及阿拉伯海底隧道。看到了许多稀罕的海生动植和深海鱼,以及各种各样的水中奇异景象。还有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一个拥有于希腊相当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他们还受到了土人、大章鱼和鲨鱼的袭击;在冰山,还差一点就窒息而死。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的时候,阿尤纳斯教授和康塞儿、尼德三人不辞而别,阿尤纳斯把他所有知道的海底秘密和“鹦鹉螺”号潜水艇公之于世。
看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人不能就这样无欲无求地活下去,要有追求,有理想,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缘于知识。没有人类破解不了的困难,奋斗下去就一定会有辉煌的一天。
怪人们读后感篇二
记得这部小说最先的题目是《饿的眼睛》,作者笔名为“赛里巴人”,全书84章(成书117章),23万多字(成书26万多字),在“头条”app首发,阅读量近10万人次。在当下“快餐式”“功利性”“标题党”“浅阅读”盛行而文学作品尤其长篇小说式微的景况下,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委实不错!
王吉聪先生与我,年龄相差无几,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人,我们既是好朋友,又是上下级关系。我在县级供电企业工作,而王吉聪先生是云南曲靖供电局新闻中心主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是业内一等一的新闻宣传强手、融媒体策划制作高手,《高原坝子里的男人们》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我读下来有三点感受:
从小说题材看,最显著的特点是作者植根于故乡的写作。小说原先的题目叫《饿的眼睛》,我曾想建议精简为《饿的眼》,但终未开口,这是我的自敛。“饿的眼睛”有来头:作者在序言里写道,“常听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会说:眼睛都饿绿掉”。这是典型的滇东地区的方言土语,特别生动形象,用来形容人们在物质极度稀缺的岁月中所忍受的饥饿煎熬,小说的故事显然来自于少年记忆中的故乡。再看现在这个题目“高原坝子里的男人们”,仅“高原坝子”一词,就让我想起作者的故乡——明亮宽阔、青山环绕的陆良坝子。其实,坝子不仅是一个地理术语,更是一种隐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诗意栖居”的生存之地。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现在回望来路,却发现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是那么地意味深长,那么地刻骨铭心。
谢有顺说:“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有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埋藏记忆的地方。”他在讲课时把这个“地方”称为作家的“根据地”,也称之为一个作家的“场”。实际上,很多著名作家一生只写一个地方,那就是故乡,诸如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鲁迅笔下的鲁镇,莫言笔下的高密……我想,王吉聪先生笔下的“春山县小河村”就是作者故乡的艺术再现,发生在这个高原坝子的人和事就是作者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从行文风格看,文章隐隐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冷峻笔调。小说中最突出的一个字就是“饿”,“饿”是驱动整个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引擎。以主人公秦简为代表的这群“高原坝子里的男人们”,因为“饿”,所以奋斗;因为奋斗,所以受挫;因为受挫,所以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成熟、成器,最终完成了对灵魂的自我救赎和提升。因此,读到“饿”,我就想起了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二百斤谷子换了个脖子上长瘿袋的女人,生下六个娃儿取的名字都是粮食;还想起张贤亮的《绿化树》,一个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因为流放,因为饥饿,竟然凭自己的数学伎俩掌握了一系列打饭的时机、盛饭的器皿,甚至如何以自己灵活的舌头将饭盒舔得干干净净。看到秦简的命运遭际,我就想起《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想起余华《活着》里的福贵……“饿”就是苦难。苦难,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母题。苦难是不能忘记的,对苦难的叙述,考验一个作家的心智和理性。
讲述了一群人物的命运,需要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审视、去反思、去取舍、去讲述,呈现出来的世态才更显真实,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作者回望那段乡愁和那段记忆,目光应该是真切的、深情的、平静的。在写作中,既要有一种置身其中的亲历者、参与者的悲悯情怀,又要保持一种旁观者、旁白者的冷峻心态,才可能把故事讲好。这一点,作者基本做到了,这或许是这部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叙述语言看,质朴平实的文字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写小说不同于写演讲稿,不刻意追求文采,注重的是表现力。这一点,地方方言、民间口语有时候恰恰强过典范的普通话,读《红楼梦》就能切身体会,金宇澄编著的获茅盾文学奖的《繁花》也如此。《高原坝子里的男人们》这部小说,特接地气的方言土语形成了此书的一个显著特色,读起来很亲切、很熟悉,几乎没有阅读障碍。当然,这只是针对滇东或推至全云南的读者,如果受众是北方人,也可能会云里雾里。不过,总体而言,费解如“眼睛都饿绿掉”这类民间表达,其实也不难理解,且印象深刻。有了这样质朴平实的叙述语言,小说更具可读性。
怪人们读后感篇三
《稻草人》的作者是叶圣陶,他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稻草人》是这本书的一个小故事,其实这本书里面描述了许多让人受益匪浅的小故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稻草人快乐的人们读后感1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周末,我读完了《稻草人》这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傻子》这篇文章。
傻子出生在育婴堂墙上的大抽屉里,傻子六岁就做了木匠的徒弟,在哪里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傻子别人都说他笨,但我看来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傻子乐于助人,从来都不贪小便宜,遇到有困难的人去帮助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可是人人都喊他傻子,我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傻子虽然在人们心中很“傻”但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乐于助人善良的人。在生活中我没要学傻子这种好品质,去帮助更多的人。
本书的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文中作者以大量拟人的手法,生动的写作,讲述了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其中,《一粒种子》讲述了人要有耐心,《梧桐子》不平凡的经历,《稻草人》善良的心灵,《古代英雄的石像》的骄傲自满,《火车头的经历》则讲述了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精神。我从中受益匪浅,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又去书店看《稻草人》,看到了有一个小男孩他总是上课迟到,爸爸给他买了一个新手表,可是他不会看时间,上课时向老师请假,老师问为什么?他说:“我要回家睡觉》。”刚说完同学们和老师哈哈大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好好学习。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完了叶圣陶爷爷的佳作《稻草人》。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稻草人亲眼目睹了令人十分伤感的事。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得了重病死去了。老太太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东西,只有靠种稻田养活自己。每年庄稼都闹灾荒,年年收成不好。今年好不容易等来了风调雨顺,稻子却被虫子吃了个精光。稻草人担心主人承受不住一年又一年的伤心,急得自己恨不得全身扑上去赶走虫子,但是却一动也不能动。
一名渔妇坐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想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孩子口渴了,渔妇就用碗从河里舀起一碗河水灌进孩子嘴里。孩子咳嗽得更厉害,只剩下喘气,后来就没声了。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渔妇也没有空闲和时间去照料他,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小孩子多可怜啊。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给孩子煮茶喝。可是,稻草人没有办法,心里虽然很悲痛,也只能一面叹气一面哭,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如果说上面老妇人和孩子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人和孩子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虫子,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
稻草人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他们就像稻草人一样,富有同情心,全身充满正能量,是值得我们尊敬、敬仰的人,同事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稻草人这本童话书是由中国的叶圣陶老先生著作的。
里边有许多个童话,比如:月姑娘的亲事,克宜的经历,熊夫人的幼稚园,等等等等。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童话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例如我读傻子这篇童话,傻子热心的帮助了别人,出出为别人着想,而其他人却认为他很傻。
文中的主人公傻子让我明白了要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
怪人们读后感篇四
人物分析:
公爵:众所周知的小人,泯灭人性的利己主义者,他为达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从一开始的伪装,再到最后的原形毕露。
“有意义的是个人,是我本人。一切为我,整个世界为我而存在。听我说,我的朋友,我还相信在世上可以活得很好。这是最好的信念,因为没有这个信念,就是想勉强活着也不行,只好服毒自尽。据说有一个傻瓜就是这样了结了生命。他沉湎于空谈哲理,以致摧毁了一切的一切,甚至摧毁了人的一切正常、自然的义务的合理性,他终于一无所有,结果只剩下了零,于是他宣布,人生最好的东西就是氢氰酸。您会说这是哈姆雷特,是可怕的绝望,总之,是一种我们连做梦也不会有的庄严的情操。不过您是诗人,而我是凡夫俗子,所以我要说,必须以最简单、最务实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我,早就摆脱了一切束缚甚至义务。只有在尽义务能为我带来某种利益的时候,我才认为我有义务。您当然不会这样看问题,您受到束缚,您的爱好是病态的。您追求理想,追求美德。可是,我的朋友,我也愿意承认您所说的都对,但是我能怎么办呢,既然我明明知道,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一件事越是合乎道德,其中的利己成分就越多。爱自己,这是我所承认的唯一信条。”
在第一部的第十章,迎来了高潮,公爵在青年作家我面前撕下面罩,也是向娜塔莎发出警告。
公爵表达自己的利己主义的同时,还不忘用“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来给自己逃脱。利己主义也好、利他主义也罢,皆是个人选择。但若是你的利己主义伤害到他人、社会的利益了,那你得重新定位你的利己主义。
怜悯是爱吗?娜塔莎谈及“为何喜欢阿廖沙”“她也不知道后来才知原来自己对阿廖沙是母爱”有的时候我们并分不清爱与其他感情。对阿廖沙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有时会感觉这简直是个渣男,有时又会想阿廖沙他还是个天真的男孩呢,跟他谈什么忠贞呢。感受:
一开始被开头斯米特的故事吸引,这也就引出了故事的两条线。小女孩是另一个娜塔莎,小女孩的经历让老人开始意识到无穷无尽的恨非但不会解决任何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终生悔恨当中。小女孩无疑是悲惨的,她痛苦的利己主义者,不仅让她无法接受身边人对她的爱与帮助,她自小的悲惨经历让她将自己的悲惨一层一层地撕给别人看。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确实是这样。读到一半时,真的要被俄国人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震撼到了,中国人十分只讲三分,但俄国人十分要讲十二分,逐渐向俄国的语言环境转换,之后也习惯了此般讲话方式。只能说,这本书我只读懂了五分,剩下五分需待日后的阅读以及经历去慢慢理解。
怪人们读后感篇五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这几天闲来无事,内心也是空虚的可以,便尝试着看一下同学推荐的《平凡的世界》。孰知一看就放不下手,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书虽是读完了,但书里面的人啊事啊还是在脑子里盘来盘去,那真是些可爱的人们啊,便想写些东西来回忆一下书里面那些可爱的人们,也纪念一下这几天的阅读。总有一些好书,积极的书,读完之后让自己想成为书里面的一员,并非迷恋书里面的某个人,只是希望能够做个旁观者,能够结识那些人,能够成为那样环境里的一员,若是能够和书里的那些人分享快乐和忧愁,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每个人物都如此的鲜明而各具特色,那些好的和不好的都是这么可爱,总有一股向上的气息,一种真善美的力量,让人爱不释手。文章的背景大约发生在30年前,那也是大变革的一段时期吧,人们的生活过山车的往往更加戏剧,国家政策的变化成了很多悲喜剧的左右手。故事带着时代特殊的印记,但并不意味着故事只属于那个时代,令人感动的往往都是超越时代的。故事开始于贫困,也正是由于贫困,使得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只能有一个去县城读书,另一个不得不在家里做农务,书改变了两个人的思想和气魄,这也使得后来少安无法接受和润叶的爱情,而少平可以和晓霞有一段罗曼蒂克的恋爱,也使得少安在农村开拓自己的人生,而少平忍受巨大的困难终于成为了走出去成为了一名工人,尽管也是苦难的工人。但两个人看起来在选择上都是无法指责的,一种境界做一种事,谁都不可能做出超越自己心力的事情。每个人也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义务去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兄弟俩走的是不同的路,但作者褒扬着他们共同的品格,他们热爱劳动,他们善良,他们乐于助人…什么职业有什么重要的了,重要的是那颗炙热的心。兄弟俩的人生也是充满着苦难的,却也是幸运的。上帝让他们出身贫寒,不得不遭受身体和心理多重的磨难,却也让他们都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满着能量的心。或许正因为如此,兄弟俩也是迷倒了无数女孩子吧,是那种标准的后生吧,呵呵。两人要是活在现在,估计也是会有一番成就的吧。即使在那个书里那个落后的环境里,他们也算是小有成就,一个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自己弄了个烧砖厂,一个不安分呆在农村,硬是出去闯荡,终于抓住了不多的机遇,获得了一个正式的职业,并且在自己的职位上蒸蒸日上。我想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成功?书中说,能人在什么时代都是能人。在集体经济时代走在大家前列的金俊武等人,以及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的孙少安,在改革的春风吹过后,依旧走在大家前头,成为双水村令人眼红的先进代表,率先致富。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天资毫无疑问是他们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这世界上并不缺乏聪明人,不是每个聪明人都能成功。孙少安的砖厂也遇到过破产,但蛰伏了一年终得解救,孙少平去揽小工却能结识主家,为后来去大亚湾煤矿埋下了种子,去了陌生的煤矿,他也能很快的结识师父一家。两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能很快赢得大家的尊重,很快在群体中赢得威信。孙少安在村里不管大家心理舒服与否,都是钦佩有佳,孙少平这种读书和一群小工也能打成一片,在粗鲁的矿工中间也能建立威信。我想这和兄弟俩基因里共同拥有的真诚大度有关,兄弟俩是真心待他人,他人自然无话可说,便自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古话说“将心比心”,真诚的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当然,在两人前进的过程中,女人是不得不说的一笔。孙少安为了逃避润叶,和秀莲结了婚。我们无法猜测若是少安和润叶在一起,故事会是怎样的结局。但秀莲和少安的婚姻不管怎么说都是成功的婚姻。秀莲是那么的爱着少安,即使跟丈夫闹的矛盾,也是为了丈夫能够在贫穷的家里多吃点,吃的饱点。她从第一眼就爱上了少安,少安那个时候对她或许还算不上爱,因为他心里还装着润叶了,但随着婚姻生活的推进,少安是越来越离不开这位朴素的坚强的妻子了。他砖厂能够做起来,离不开妻子去娘家为他要的帮助,她在砖厂破产后,能够重新振作,离不开妻子一年来对他持续的抚慰。当我们看到孙少安夫妻俩那么幸福的在一起的时候,还有多少遗憾留给少安和润叶那个懵懂的青春了。当然这桩婚姻,最大的受害人是润叶,润叶绝望了,在种种的压力下,善良的润叶嫁给了她不喜欢的男人徐向前。但润叶后悔了,润叶的爱情是理想主义的,这种婚姻不是她想要的,倔强的润叶不屈服,于是这段婚姻对于所有有瓜葛的人来说都是悲剧。润叶自己的悲剧,深爱着润叶的向前的悲剧,双方的家长更是无可奈何的悲剧,甚至对于润叶的二爸田福军来说都是悲剧。向前也是倔强的,他坚决不离婚,他只爱着润叶一个,两个理想主义的爱情观的碰撞若不是两情相悦,便只能是巨大的悲剧。这个悲剧没有结束的迹象,直到向前的双腿在车祸中丧失,润叶内心的爱情屈服给了她的善良,她对向前有着另一种感情--怜爱。这种怜爱却让人意外的成为了这桩婚姻的转折,他们开始一起生活,失去双腿的向前却得到了自己的爱人,对他来说是幸还是不幸了?生活往往就是这么戏剧。但我们无法不歌颂这两桩婚姻里面的四个主角,不是两情相悦的开始,却胜似两情相悦的结局。比起哥哥在感情世界里相对的被动,孙少平的感情世界更加复杂,也相对的主动些。虽然他和晓霞之间的关系,也是晓霞属于主动的一方,但他不仅仅只是像哥哥那样幻想和与自己身份差距巨大的女孩的结合,他有勇气把这些美好的传说变成现实。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许可以称的上完美,但是故事总不会有完美,晓霞带着她的乐观豁达和可爱去了天堂。孙少平此前和郝红梅之间还有过一段,但那一段或许更多只是两个被孤立的人有着联合的需要吧。故事的结局似乎暗示着孙少平要和师母和和孩子在一起吧,这两个都失去爱人的人的结合或许也是注定的吧,经历过这么多波浪的少平需要一种家的温暖,师母和明明也需要一个男人作为支撑。故事里除了少安和少平,其他人的爱情大多也是凄美的。郝红梅经历了两个男人的'痛苦后,终于冲破了重重阻碍和润生结合;杜丽丽的爱情在所谓的诗意中却迷失了,纯粹的理想主义或许只有单身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可怜了他的丈夫;金波则一直心里藏着那个梦一样的藏族姑娘…看完了这么多爱情故事,婚姻故事,分分合合的背后让我觉得,像润叶对少安,向前对润叶,晓霞和少平之间这些理想主义的爱情在往往悲剧的结局之后是生活的另一些方面。生活的事情多着了,感情多着了,爱过就好了,飞过留下过足迹就好了。我们必须学会适应青春离去的日子,无法诗意的栖息的日子。这个故事还让我重新思考了家的重要性。对于我这个家庭观念单薄的人的来说,的确需要这样的故事激发我对家的向往。孙玉厚的家是贫困的,却又是极其富有的。家里面的每个人都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亲情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把人熔化。特别是经历大风大浪时,才更能体会什么叫家人。孙少安曾经也为自己富裕后,反而要面对父母和媳妇的矛盾而烦恼,但经历了破产后,父母和弟弟的关怀,妻子也是彻底被他们的亲情感动,彻底融入他们的生活。或许这不仅仅是对家人吧,对朋友,对每一个人,患难见真情总是可以打动人的吧。说完了这些,我想我还是要说说其他人吧。譬如少安的姐姐,这个可怜的,只要有个男人就可以活得高兴无比的女人,也是旧社会可怜农村妇女的代表吧,但也有像王彩娥这样风骚的女人,但卫红果断的和犯罪家庭出身的金强在一起,也是一代胜似一代吧;少安的爸爸妈妈也是难得的先进父母的代表吧,他们不仅对所有的孩子都有着那么多的爱,还非常开明,知道怎么能够不让孩子们担心,也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除了这些,文中也是还有很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吧,譬如田福海,金俊武等,都是有着自己想法的强人哎。当然,也难免有田福海、孙玉亭这些相对反面的典型。故事的结局是秀莲得了肺癌,命苦啊,他的丈夫少安一定也痛苦死了,少平回到大亚湾煤矿继续自己的事业,润叶和向前过着平淡又有味道的生活,兰香也长大成人了,王满银也改邪归正了…如果要我继续写这个故事,我想苦一下向前,让他死掉,润叶和少安有情人终成眷属。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