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 爱和自由读后感(汇总10篇)

时间:2024-09-22 作者:书香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一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

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二

在新时代,女性在职场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名副其实支撑着半边天。然,女性既是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回归家庭,更是不丢相夫教子的重担。初为人母的我们,看着哇哇落地的婴儿,母爱便是一天一天在宠溺中泛滥。《爱和自由》这本书,告诉我们新手妈妈,想要育出优秀的儿女,除了细心、爱心、耐心之外,我需要更多的充实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你在长大,我在成熟。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蒙氏幼儿园,我很好奇,是个怎么的幼儿园,慢慢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原来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世界。《爱和自由》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它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对于育儿方面不仅仅是教育小孩,也是把我们成人的不良习性,修正过来。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自律和自觉,用自己的言行传递孩子知识,给孩子起一个带头作用。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三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可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玩扔球,教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球扔给教师,结果,教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教师想:这回教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教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四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我去确定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我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加油!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五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六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七

世间万物都是同一个生命的化身,万物本是一体的。我们本来都是纯粹的爱,纯粹的光,人的感觉不过是光感觉光而已!

人人都是镜子,万物都是镜子,都会反光,都能生成光的映像,每个人都可以从其他人或物里看到自己的存在!

当我的大脑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我便时常在周围的人事物中寻找属于“我”的那一部分。第一次有深刻的感觉,是通过前前看到了我内在的抱怨和嫉妒。那时,我们还都服务于土豆班,整理环境是我们的共同任务。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总会升起一个抱怨的声音:“为什么又是我来做!她怎么总是那么拖拉!她怎么就看不到这里的混乱……”

这样的声音一直在我心底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我静下心来与前前,与我心底的那份抱怨连接。然后,我看到了我所有抱怨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自己的不满。我不满于自己的拖拉,我不满于我不能偷懒,我不满我所做的没被看见!

当我看到这些后,我的内心升起了一股喜悦与接纳。当我看清了自己内心的小伎俩时,我开始接纳前前,我知道,所有对她的抱怨,只是因为我还没有接纳我自己。爱,便从这一刻开始扩散,我知道我爱的不止是前前,更是我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我可以在每个人身上看到我原本就有的和我期望能够拥有的。

我在林老师身上看到了很强的组织能力,统筹能力,精准的表达能力与分享精神;我在贝贝身上看到了那种对宝贝的爱以及对工作的热爱;我在青萍身上看到了清晰、逻辑、有条理、平衡、优雅等等;我在每一个宝贝身上都能看到爱与接纳!

在他人身上搜寻“我”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心更加的平静,更加的喜悦,更加的接纳——原来我是可以这样的美!当我在他人身上看到了“我”,我便开始放下了我所有对人的评判,我了解了,所有对人或事的评判,最终都返回到了我自己的身上。当我在内心评判别人的拖拉时,同时也是在评判自己的拖拉,当我有情绪升起时,我会看到,这只是我还没有能力去接纳事件的发生,跟其他的人与事都没有关系。

不忘做评判;不受别人影响;不作假设;行动,尽力,投入,这四个约定从此进驻我的精神。我在生活中学习应用这四个约定时,我看到了我的另一个模式——活在梦境之中!

在我的梦境之中,我给自己作了太多的假设——假设我的生活是另外一种样子,拥有像林老师一样的统筹能力,能像青萍一样优雅,有条不紊……假设我拥有所有我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优点。在我的假设之中,我常离开了现实,活在梦境里。虽然在这样的假设里,我也为自己积蓄了一部分成长的力量,但我看到,更多的时候,我是活在自己的梦里,别人的阴影里,那个实实在在的我并没有存在于当下。

不作假设,与生活面对面,是我人生的一大功课!我非常习惯没有事实依据的空想,也习惯于在自己的脑海里编造一切。因着这样的假设,对于人与事总是带着一份深沉的期待,如果事实不符合我的假想,我便陷入痛苦之中。

所幸的是,我已经看到了我内在的这一荒谬的模式,我看清了我的假设,看到了我所做的梦!我便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这样做其实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我渴望得到更多的肯定及爱。我也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并不影响我的价值,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真实的存在!

感恩遇到了《让心自由》,感恩我开始在生活中与自己重新订约,重新开始建构我的信念系统,我相信由此我会获得与以前不一样的生活状态!

每个人都有一个过去,也因此遗留下了一些不为人知或不可为人知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常常令我们感到不自在,使得我们不得不隐藏了自己。不愿看清自己,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为了可以适应现实生活,暂时远离痛苦,我们变得爱自欺欺人——掩饰过去,逃避未来,只是得过且过,因为要看清自己总令人心生畏惧,这是一件既麻烦又困难的事情。

为了自在,首先要不“自在”。

拿到《让心自由》这本书,“自由”二字并未立刻植入我的心里,只是看了一个开头便放下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的心对自由有一份深埋已久的渴望,然而似乎又冲动不起来。那为何‘既是渴望又似乎无动于衷’呢?在那一刻,我并未深思与探究,而且像是有一种本能的意识,竟然不自觉地把这事给放下了、不提了、忘记了、过去了。

当一些事情是你无法回避,会感到不自在,而且必须直面时,在你克服了每一个不自在后,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克服了不自在是这么自在的一件事啊!比如,要做一件事,想到了,是用笔记本记下来呢,还是只是记在脑子里呢。显然,记在脑子里来得容易,而用笔记下来,可就麻烦了,既要拿笔纸,还得写。通常,这时我们会习惯了先记在脑子里,或者回头再记回本子上,不就是这点事嘛,不会忘记的。这是一种假设,可能会记住,也可能不会忘记,而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作假设你可以绝对记住,然后全心全力地克服各种麻烦,用本子记下来,放在你可以随时看到的地方,确保你可以及时准确地完成这件事,那么你一定可以从不自在中获得自在。

最近,发生了几件事情,刚好把我的心拉回《让心自由》这本书中来。我说说其中两件事,恰巧是去培田的一前一后。

在去培田的前几周,为了恢复体力,备战明年初的马拉松,我开始了跑步。不料,在去培田的前几天,“旧患”复发:右膝盖因为负担过重,开始酸疼,在之前的训练中因此而中断过一次。之后几天,一直不见好,开始有些担心,真怕影响了培田之行,更影响参加明年的马拉松,直到去了培田后心依然悬着。或许是因为在培田事情较多,这事在没有更多关注的情况下,坚持了几天。有趣的是,经过八九天的高强度行走,尤其是最后两天的连续爬山,结果却是右膝盖已经很多天不再酸疼,这令我恢复了自信。如果是在之前的那一次,或许我就会放弃继续练了,因为那时我真觉得我的腿以后不能再跑长跑了——我给自己作了个假设,在没有任何验证的情况下接受了一个假设的事实,也许只是怕酸疼而已,或者少了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其实我的腿还是棒棒的!退一步讲,就算不敢再练下去,好歹也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嘛!死也要死个明白,这才是行动力。

培田回来后,又有一件事使我不自在了几天,中途还差点想放弃呢!不过,“行动、尽力、投入”之后我却感到无比的自在。一张收据引发的纠结。培田的一天,我支付了一笔钱,然后开了一张收据,回来后要报销却难住了我。收据上有两个付款记录:买辣椒的费用和买醋的费用,而我记不清哪一个是我付的,原因是我觉得我可以记得住,没有另外作记录;再加上买辣椒费用的记录写在第一行,根据我的经验,先付先写了,所以我觉得我付的就是辣椒的费用,而第二行只是顺带写上去的。经过核实买辣椒的费用已经付了,而我却不清楚到底我付的是哪一个,只好再去核实了。折腾了好几天终于在打完了第四个电话后弄清楚了,醋的费用才是我付的。尽管这几天感到不自在,又要打好几个电话,会很麻烦,还担心弄不清楚,但是事情总算清楚了,心里倒自在了些。

作假设,只是让你一时的自在,一旦事情包不住,将会有更多的不自在涌向你。不作假设,便需要去澄清或验证,事实上这是在看清你自己,所以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甚至会让人感到艰难。因此,只有尽心尽力地投入到澄清的行动才可以让假设真正地远离我们。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八

趁着假期,读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一书。
一直听说:"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了什么,他就会显现什么。"但当我打开书的第一章节时,却看到:"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孩子一出生就指导孩子如何发展,指导孩子去抓什么、摸什么……"这两种观念是相冲突还是相依存?带着许多的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颇为赞同,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在校园里,有很多老师喜欢乖巧不闹的孩子,最好那个孩子是坐那儿不动,不打扰你工作的。可是,书中指出: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儿不动的,这是一个老人的状态。一个是刚刚升起的太阳,一个是将要落下的太阳,两种对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个生命刚刚开始,而另一个生命则快走到尽头。
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样的状态。孩子出生后有一个自然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孩子没有一秒钟会放弃这种发展,所以活动中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孩子。
对于中国一窝蜂的加强孩子素质教育问题,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掌握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人生命中的头六年如同黄金一般的贵重。很多家长把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人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的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可是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满腹经纶"对他没有用,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痛苦。
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
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当今的许多家长,对孩子关爱倍至,愿意为照顾好孩子而放弃一切,但是她们只注重的是帮助孩子做什么?指导孩子该怎样做?有时外出看到许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宝贝在户外玩,你往往听的最多的是:宝宝,不能碰这个,这个危险;宝宝,不能去那边,那边危险;宝宝,不要摸这个,这个太脏了……孩子就像是个小木偶,被指挥的晕头转向,当他稍有不从,就有会听到大人说:"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就像书中所说,大人们甚至因为孩子某些事做不好,就认为孩子很笨。
在这本书中,孙瑞雪老师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有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而爱的前提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各个方面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作为母亲,我错过了孩子许多宝贵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不想再错过学生们宝贵的成长足迹了。我希望《爱与自由》能够给我更多的帮助。
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学会信任,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芬所写的一首诗。由此可见自由的宝贵。失去了自由,那金钱,名利等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自由的拥有也有一定的约束。

自由需要约束,没有约束的人便得不到自由,还会反而失去更多自由。20xx年5月7日晚,著名音乐家高晓松在北京东城区,因醉酒驾车并且发生四车追尾事件,而导致四人受伤。他对此这样说:“我一直以为喝酒能给人自由,最后却因喝酒而失去了自由。”人人都渴望自由,每个人都希望无拘无束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自由是在约束下产生的,没有了约束的自由,便如同美国的亨利·罗伯特说的那样“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最宝贵的,远远超过其他,失去了自由便等于一无所有。美国第一个黑人国务卿克林·卢瑟·鲍威尔,出生于纽约,在南布朗克斯长大,父母都是来自牙买加的移民。童年的鲍威尔非常贫困,艰苦磨难没有阻碍鲍威尔的奋发成功,为了追寻自由以及黑人与白人间种族平等。他不断努力,在种族意识仍很强烈的美国赢得了白人和黑人的尊敬和爱戴,为美国黑人获取自由做了巨大贡献。鲍威尔深知自由的价值,为了自由生活他也放弃过一个极有可能成为第一届美国黑人总统的机会。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生活便会黯然失色,生命也会失去光彩。的确,“谁因为害怕贫穷而放弃比财富更宝贵的自由,那他就只能永远的做奴隶。”

自由需要约束,有了公路的约束,汽车才得以自由疾驰;因为有了峡谷的限制溪水才得以自由流淌;因为有了海的阻挡,鱼类才得以自由遨游。自由也是珍贵的,拥有了自由才会拥有其它一切的美好。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篇十

爱和自由,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教学理念,在里面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很多的理念和我之前的教育方式冲突。“比如当学生有一些游戏建议,并且在做游戏高兴之余开始插嘴的时候,我常常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板下脸来,弄的学生常常开玩笑说“老师开始发飙了”。然而控制学生的效果也不见得很好。突然想起了自己读书的时候,学习到一个新知识以后我们就会窃窃私语,但这些话不外乎与学习的知识有关。并且很神奇的时在我和同学窃窃私语后对这个知识点记得会更牢。当时对老师面红耳赤的训斥很是厌恶,我想此时学生对我也是如此吧。这本书的中心恰巧说中了原因,要给孩子自由。给他们想象与接受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剥脱了孩子的自由与想法。不要一味地去批评学生的错失,而应该引导,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不要对学生说,这个是不可以的,那个不可以,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探索。

老师应该给学生爱,在他们的.成长中,会出现很多不良行为,这样做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想要得到老师的爱。学生调皮的时候,可以过去轻拍一下,学生可能就能听话。老师与父母的爱能给孩子自信心,有利孩子的成长。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要给孩子一个好脸。

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这点我倒还是做到了一些。当学生说我来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当学生遇到困难准备后退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可以举例说某某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比她更糟,但是好在他第三次更努力了,比第一次更好,于是一次次的进步,他终于成功了。

总之需要改正的不要制止孩子想要做的,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批判孩子的过失,给孩子爱和自由。爱一定很重要。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模板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最新解放军读后感 向解放军学管理读后感(实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

    我的好朋友读后感有哪些(优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

    2023年笑猫日记笑猫的读后感(大全8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9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

    2023年富爸爸穷爸爸读书感悟 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模板5篇)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

    最新有效沟通读后感(通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2023年小猴子读后感(优质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

    你有感受呢(模板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2023年工匠精神读后感(优秀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