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

时间:2024-09-09 作者:文锋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和感触的总结。下面是一些短篇的读后感范文,它们包含了对不同题材和文体作品的思考和感悟。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一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深蓝的天空中透着一丝月光。我打算到黄沙岭去看看。

我来到了黄山岭的上面,找了一片空地坐下来。眼睛往下一扫,城市的风光尽在我眼底,到处闪着灯笼的火光。我抬头向上看,乌云片片,挡住了皎洁的月光,我开始回想我的往事。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我的脸,把天上的乌云一吹而散,落出了一轮金黄的圆月。可能是月亮出来的太突然了,大地一下子亮起来,在树上停留的喜鹊们被吓着了,一群一群鸣叫着飞离了树梢。

我隐隐约约听见有东西在叫:“知了,知了!”可在清风习习的夜晚听不清楚。我寻着声音走过去,原是蝉在树上鸣叫着。

走着走着,发现了几户人家,我走近他们,听见他们正在很有兴趣的谈论着丰收时的景象,好像在比谁的收成大呢!在旁边的稻田里,青蛙也在“呱呱”的叫着,似乎在说什么。

走进山林深处,看见天上有一点两点的星火,一眨一眨的,格外美丽。忽然天空中下起了阵阵小雨,滋润着万物。

我又发现了原来我经常去的一个小店。进店一看,地面湿漉漉的有一些稻草也从屋顶上掉了下来。桌上还残留着一阵阵的“木香”呢。

仔细一看,这座小店还是坐落在那一个土地庙边。土地庙上写着:神佛庙,里面还有一些佛像。

道路忽然一转,我又回到了那以前熟悉的小溪,道路边了。

我回到家,想:好一副夏夜美景图啊!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起来,让我回味无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仿佛看见了天边的一轮明月升上了树梢,却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晚风仿佛唤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好一个“喜鹊鸣蝉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仿佛一切就在眼前,人们一边闻着稻花香,一边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周围伴着蛙叫声,这些青蛙似乎也在说唱着丰收年。好一个“稻蛙丰年图”!从词中我可以读出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疾苦。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又一个美丽的画面又浮现在我脑海中。稀疏的星星刚刚挂上天空,山前却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真美呀,好一个“疏星小雨图”。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就好像山路一转,立刻出现了熟悉的小桥、溪水和人家。好一个“小桥溪水图”。让我不禁想到了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15年,过着退隐的生活,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一首,我最喜欢这首诗词,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十分优美,画面感很强。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三

辛弃疾生于当时的金国,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里是敌占区。但辛弃疾却一心向宋,少年时代即积极抗金。盛名之下,朝廷不得不任用他,却不敢大用。原因竟然是朝廷怀疑他是不是敌国派来的奸细,来到宋国是否目的不纯。在今天看来,这些啼笑皆非的理由,却成了他仕途的绊脚石。纵使他才华横溢,纵使他豪情万丈,可却不能施展拳脚,空有一腔热血与抱负。

在这样的情况下,辛弃疾内心的'落寞与孤寂自是常人难以理解。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隐晦地表达了这层意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人赏识的美女,只能站在阑珊灯火下,独自悲伤。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人则笑语喧哗,热闹万分。

辛弃疾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正如爱新觉罗・玄烨所说: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康熙皇帝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倘使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合适的时代,他的功业绝对不仅仅止步于此。

可惜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这位惊世骇俗的词人,一生都以行动证明心中那颗报国之心。只可惜生不逢时,即使是我们后人,也不禁为他扼腕叹息。开禧三年,也就是公元12,辛弃疾病逝。这位爱国的词人,据说临死之前前仍在呼喊杀敌。一代风流,终归于沉寂。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四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五

辛弃疾最后差点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机会让我们看起来有点啼笑皆非。

当时权倾朝野的韩侂胄,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也不作过多的描述,只说一点,他发起了“道学党禁”,有人认为这一行为相当于秦始皇当年的焚书坑儒。大名鼎鼎朱熹相当于死在了他的手下。因为宁宗皇帝是他一手扶上去的,所以韩侂胄经常做一些超越自己宰辅权限的事情。终于有一天有人弹劾韩侂胄“无君之心”。这一罪名看似是说不替皇帝分忧解难,实际是说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虽然这件事的结局是以弹劾者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冷静下来的韩侂胄还是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个罪名往大了说是要被诛九族的。韩侂胄反复思量,最终明白党禁让他失掉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接下来的韩侂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向皇帝谏言,希望吧贬黜到各地的能人志士召回朝廷,同时还意气风发地提出了北伐的建议,认为作为大宋之人,朝廷上下都不应该忘记靖康之耻和后来的国难。

就这样辛弃疾像一枚棋子一样在小人韩侂胄私利指使的“爱国大义”中再次被启用北伐抗金。辛弃疾何曾不知韩侂胄的嘴脸,但是不管怎样或许这是他实现抗金梦想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只要能够抗金,只要能够杀敌报国,哪管他韩侂胄是何目的!哪管自己是别人的一颗棋子!因此辛弃疾在朋友的嘲讽中欣然接纳了韩侂胄的召唤。

闹剧的开始,也必然会以悲剧而终结。

重新回到临安的辛弃疾,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将南宋的现状和金国的局势做了详尽的对比,从而辨出彼此的优势与劣势,为出兵北伐做出了全面、良好的分析总结。可惜,宁宗不是孝宗,政治上的观望与附和让他成为韩侂胄的傀儡。一场靠北伐口号赢得民心的政治闹剧过后,辛弃疾发现韩侂胄“打到长江对岸”的口号也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辛弃疾失望了,命运终究没能给辛弃疾一个圆满的结局。不久,韩侂胄就因为与辛弃疾用兵思路的不同而将他临阵换下,辛弃疾沮丧到了极点,他不得不接受再一次与理想擦肩而过的事实。一年后,辛弃疾在绝望中去世,那些伴随了他一生的关于恢复中原的信念从此长眠地下,沉淀成裹尸之沙,幻化成墓志之名。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哀的,他的悲哀的原因是自己拥有一世的才华,满腔报国热情,刚直的品格,但是当时懦弱、昏暗的朝廷、官场,尽管他无论怎样使出浑身解数寻找报国之路,甚至不顾气节接受韩侂胄的召唤,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代的悲哀造就了辛弃疾悲哀的一生。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六

今天,我们学了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我觉得它意境很美,所以我把它编成了一篇现代文:

天空中出现了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就像天女那明亮的眼睛。天上忽然飘起如针的细雨,落在了诗人的手上、身上。清凉宜人。诗人信步来到小溪旁,看见溪水在呼啦啦地流淌着,溪上那古朴的木板桥静静地横跨着。走过这木板桥,转过那片青翠的松林,就是旧时熟悉的茅店。这乡村夜晚的美景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啊!

这么奇丽的美景,使诗人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著名的《西江月》这首词: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七

“杀贼!杀贼!杀贼!”这是辛弃疾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发出的喊声,也是究其一生未能完成的梦想。

一代词人辛弃疾,就这样满怀遗憾、心有不甘的离开了他曾经生活的朝代,撒手人寰。“纵观历史长河,辛弃疾都堪称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辛弃疾的的不同寻常之处,不仅在于他存词600余首,被称为词中之龙,更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真正意义上的文武双全之才。”

这是《辛弃疾:诗心剑胆北国魂》作者赵林云教授在辛弃疾诞辰880周年,在辛弃疾的故乡济南举办的“陪诗人一起返乡——辛弃疾传赏读书”上的开场白。

辛弃疾,能文能武,文武双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很多人对辛弃疾的印象是一代伟大的词人,也对他的传世名作,譬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降生于一个动荡的朝代,俗话说:乱世造英雄。父亲辛文郁在卧牛山秘密练兵的事情被金人发现,后被金人毒箭所伤,毒发而亡。临终前,用微弱的声音对7岁的辛弃疾说:“我们虽然身在金国,但都是大宋的子民,我们的家乡本来属于宋朝领土,因为朝廷羸弱,才落入外族之手。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刻苦练武,研习兵法,将来长大后驱逐金人,报效自己的国家。”

父亲满怀遗憾和不舍去世之后,母亲也因思念过度,离开了人世。父母英年早逝,辛弃疾只能随爷爷辛赞一起奔赴安徽亳州。当时的亳州也在金人的管辖区域,爷爷辛赞任谯县县令。

从济南历城到安徽徽州,大概有800多里路。爷孙俩在去亳州的路上,同游祖国大好河山。一路所经之处,凡是有历史名人故里,爱国名将遗迹,幽静的古战场,爷爷都会一一讲述给他听。特别是讲到那些著名的古代战争案例,包括战场的选择、地形地貌和两军对垒的布阵和战术,爷爷辛赞会讲得更加详细。

长大了做一名军事家,只有那样才能戎马平生,叱咤风云,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怀着这样的梦想,辛弃疾爷孙一行来到了亳州。亳州的学习,奠定了辛弃疾在文学方面的基础,他的刻苦和努力也终于让他在文坛展露新角。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新党”。

然而,一身的文武才能却得不到重用,无奈,从武转文,于是“词中之龙”辛弃疾,为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老年的辛弃疾,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梦想,是无法实现了,南宋已经病入膏肓,究其一生,梦难圆!

辛弃疾和陆游共同的遗憾:何日?王师北定中原日。

同样遗憾的还有陆游,临终之际,他写了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和陆游都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南宋的“王师”再也没有“北定中原”的机会和能力了。《辛弃疾:诗心剑胆北国魂》向我们展示了能文能武的辛弃疾,生不逢时,一声叹息!历史长河中,多少遗憾,多少夙愿,只能是梦一场,一场空!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八

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棵树,那么灌溉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流芳千苦的佳句: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株花,那么养育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美丽动人的语调。

辛弃疾,他少年时期,胸怀壮志,立志要赶走金人,报国雪耻。他中年时期,立志疆场,却多次被皇帝罢官。他老年时期,隐居山水田园,最终因未能报国而病故。

辛弃疾,他因报国无门而抱憾而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足以看出稼轩当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足可看出稼轩对收复失地的向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只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他就是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豪言壮志的辛弃疾,还是那个有着报国理想的辛弃疾。

丛煜轩。

你的笔下有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在战场杀敌的故事。你的笔下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你的笔下还有宋文帝刘毅隆、王玄谟之北伐,而一事无成还被魏击败的故事。你就是豪放派的领袖,一代词宗——辛弃疾。

你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国土,所以写出了不朽的爱国诗篇,其中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豪放,悲壮异常。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江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你举头眺望长安,可惜只看到了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山挡住,这滔滔江水依然向东流去,夕阳西下,你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你不仅善于写豪放词,婉约词更是别具一格。你写的《青石案·元夕》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末尾所讲的那人也许并非确有其人,不过你寄托的理想化身,寄寓着你政治上失意的身世之惑。

你就是一个一心为国,屡遭磨难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屡遭磨难,不折不挠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挠,抱憾终生的辛弃疾。你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肖瑶。

你知道谁被誉为词中之龙吗?你知道谁是宋代存词最多之人吗?你知道谁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对了,就是他。他笔下有三国国主孙权孙仲谋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的故事。他笔下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臣子之言,派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大败而归的故事。他的好友陈亮这样评价他“眼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他就是永远的传奇——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原,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凸显了他收复中原的决心壮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里,我仿佛处在一个恢弘的战场上:将军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士兵们,同他们一起分享,军乐队演奏着高亢激昂的边塞战歌,以助军威,在秋风凛冽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我仿佛看到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将士们骑着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做人崩溃了,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到这里,我们被那个意气昂扬、抱负远大的忠勇将军征服,然而,一句“可怜白发生”又把我们带回现实,诉说着多少的郁闷、痛苦和愤怒啊!

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着豪情壮志的辛弃疾,那个有着报国精神的辛弃疾。辛弃疾,你永远是词坛领袖!辛弃疾,你永远是我敬佩的词中之龙!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九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热闹非凡,美丽的烟火造就了一场梦一般的繁华,似乎让春天提前到来,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态。微风徐徐,摇摇曳曳,更似有星星落满人间。奢华的马车徐徐驶过,留下缕缕幽香。

箫声回荡在人流中,不知是哪位佳人或是公子在表情达意,为这热闹的街头更添一丝风情与优雅。明月清亮如玉壶一般,光影阑珊,柔和清雅,鱼龙灯挥舞,行人相互嬉戏,一夜不停。佳人如梦,蛾儿在发髻上飞舞,雪柳相映,金色的丝缕摆动,笑语盈盈,相互簇拥着向远处走去,衣衫留香,翩翩起舞。

然而她们都不是心里的佳人,想在千百群人中找到那一个身影,却远无踪影,心里失望之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猛然回头,在那灯火零落之处,丹唇轻启,亮齿明眸,眼睛里有星星在闪耀,她,在那里。稼轩是一位豪放派词人,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的儒将。他以豪放派词人而著称,而这首婉约派词也是曼妙无比。或是思慕佳人,或是追求理想,亦或是故国之恋。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元夕热闹,街市繁华,而诗人却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心中所慕。热闹与孤寂、轻松与急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心中的落寞与外界的喧闹格格不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上下求索中,无不会遇到丘壑山岭之阻,恒往求之,方能寻得灯火阑珊之处的静谧。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求学的第一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宏愿。一旦确定之后,即便是衣带渐宽,人渐消瘦,也决不后悔。在历经千百次追寻,也许你会遇到瓶颈,这时,请不要放弃,因为,柳暗花明,又是一村,蓦然回首,成功就在向你招手。此大诗人之所言。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在时代中清醒的人,必然是大家。屈原,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稼轩……中华民族的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是艰难困苦带给了诗人灵感,赋予他们文化创作的魅力。有人说如果上天赋予诗人们更多的苦难,那么中国的文学优秀作品可能更上一层楼。的确,苦难孕育成功,困苦造就英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国瑰丽灿烂的诗词,为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添加了锦绣光彩,而诗人们也因自己的著作留名千古。借这首词来表达我对诗人们的敬仰,钦佩。真想回到那些诗人们指点江山的时代,与他们一起,品茗作诗,诗酒趁年华。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十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十一

这个世界是一个伟大的梦想,生活是多么的酷。

夜幕降临时,风和叶都在走廊里。酒便宜,客人少,月亮多,云彩多。谁在中秋节一起孤独?向北看一眼。倒一杯清酒,单独喝两行混浊的眼泪。中秋节满月..月亮下的人是孤独的。亭子下面的孤独的灯光摇晃着阴影大楼。只有一个月才能向你敞开心扉。你的陈娟之梦能唤起千里之外的回声吗?看了太久的月亮阴影,似乎是眼泪触动了月亮,或者云层遮住了你的心。在监狱外生活是自由的,但它使你的忠诚远离圣都。当你团聚时,你只能团聚你的生活。世界就像一个梦。这对手描绘了宋代的宏伟蓝图,现在甚至拿起杯子颤抖。

风吹乱了浮云,把你的眼泪擦干了。落叶是深秋的雨。它不能把你的尘世的庸俗带走。桌子上的冷食,你从来没有移动过玻璃,反映了你的白发和忧郁的眼睛。你害怕看到他的老雕塑和颓废的雕塑。你怎么能把你的血液放在国家的心上呢?无情的叶子在沮丧中,你站起来吸烟,让世俗的风和阵雨无法打破你坚强的爱国主义的心。你可以笑着看生活。一个伟大的野心决定了你的不屈不挠的性格。你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失望一段时间,但你总是有希望在你的心中永远不会消失。你是天空中的明月,宋代的宁静将由你的光所引导。

秋天不仅是阴冷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你在你的生活中得到了一个重要而重要的升华。你站起来喝了一杯,喝了一杯,倒在月亮上,你喝了一个星期,看着那些和你在一起但不在场的朋友。院子里那棵绝望的树摇了摇头,用掌声欢迎英雄们的回归。一壶酒只剩下一杯。你没有在一个安静的夜空中喝你的脸,把这杯酒洒在天空中,然后你打破了玻璃,在黑暗中咆哮着。

在世界的黑暗中,有一个坚定而自豪的背部。没有风和雨。你一路走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夜幕降临时,宁静的风停了下来,一轮明月在晴朗的天空中微笑。

中秋节满月......每个人都在月亮下。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十二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十三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十四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热闹非凡,美丽的烟火造就了一场梦一般的繁华,似乎让春天提前到来,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态。微风徐徐,摇摇曳曳,更似有星星落满人间。奢华的马车徐徐驶过,留下缕缕幽香。

箫声回荡在人流中,不知是哪位佳人或是公子在表情达意,为这热闹的街头更添一丝风情与优雅。明月清亮如玉壶一般,光影阑珊,柔和清雅,鱼龙灯挥舞,行人相互嬉戏,一夜不停。佳人如梦,蛾儿在发髻上飞舞,雪柳相映,金色的丝缕摆动,笑语盈盈,相互簇拥着向远处走去,衣衫留香,翩翩起舞。

然而她们都不是心里的佳人,想在千百群人中找到那一个身影,却远无踪影,心里失望之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猛然回头,在那灯火零落之处,丹唇轻启,亮齿明眸,眼睛里有星星在闪耀,她,在那里。稼轩是一位豪放派词人,也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骑马定乾坤”的儒将。他以豪放派词人而著称,而这首婉约派词也是曼妙无比。或是思慕佳人,或是追求理想,亦或是故国之恋。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元夕热闹,街市繁华,而诗人却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心中所慕。热闹与孤寂、轻松与急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心中的落寞与外界的喧闹格格不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上下求索中,无不会遇到丘壑山岭之阻,恒往求之,方能寻得灯火阑珊之处的静谧。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求学的第一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宏愿。一旦确定之后,即便是衣带渐宽,人渐消瘦,也决不后悔。在历经千百次追寻,也许你会遇到瓶颈,这时,请不要放弃,因为,柳暗花明,又是一村,蓦然回首,成功就在向你招手。此大诗人之所言。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在时代中清醒的人,必然是大家。屈原,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稼轩……中华民族的的历史长河中,无不是艰难困苦带给了诗人灵感,赋予他们文化创作的魅力。有人说如果上天赋予诗人们更多的苦难,那么中国的文学优秀作品可能更上一层楼。的确,苦难孕育成功,困苦造就英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国瑰丽灿烂的诗词,为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添加了锦绣光彩,而诗人们也因自己的著作留名千古。借这首词来表达我对诗人们的敬仰,钦佩。真想回到那些诗人们指点江山的时代,与他们一起,品茗作诗,诗酒趁年华。

优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5篇)篇十五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曾多次引起我许多联想。

这首词首先描写了元宵节夜晚民众狂欢的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灯火、烟花之景如在眼前,车马、人流、器乐之声如在耳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这不过是一首有关民俗节日的词。这一类应景词在宋代不胜枚举,宋人笔记、讲史中也详细描述过元宵节的情景,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鹅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然而,这首词的独到之处,是以寻找“那人”为线索,转换了关注的目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时,场面从喧闹转向了冷清,读者的心也随着那“蓦然回首”的瞬间而怦然一跳,那些“宝马雕车”已经远去,那些“笑语盈盈”的女性也成了陪衬,一个不同凡俗的“女性”形象凸现在眼前。

辛弃疾曾经“效易安体”作词,难免受到“易安体”元夕词的熏染。可以说,李清照这首元夕词已经成为南宋词人构建集体记忆的一个载体。无论是“中州盛日”的往事,还是“如今憔悴”的境遇,都会引起读者对现实情境的清醒认识。临安沦陷后,南宋将亡,又是一个元宵节,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写道“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刘辰翁以李清照“自喻”,重新追忆着“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然而,今日的情景更是悲苦过之“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对比这三首元夕词,不难发现对南宋词人来说,“元宵佳节”是唤起“中州盛日”的记忆、象征汉族风俗的一个特殊符号。在宋亡以后的第一个元夕(1277),刘辰翁在《柳梢青》词中,就抒发了文人对节日喧闹之声的另一感觉“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辛弃疾这首《青玉案》的写作时间,在李清照之后,刘辰翁之前。如果联系南宋时事的特殊背景,辛弃疾笔下的喧闹场面,与“灯火阑珊处”的对比,应该是别有寄托的。

进一步分析,这三首词隐含着一个文人创作特有的抒写模式,即“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对比结构。通过喧闹与孤寂、众人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对比,来表现文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社会变迁的历史记忆,对朝廷时事的清醒认识,这也是宋代文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所开拓出来的一种境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果失去了这种对比结构,辛弃疾词中的“我”就会沉浸在世俗的节日场景中,被一片喧嚣之声淹没了。

从“有境界”的角度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妨把词人寻找“那人”的过程,看作是寻找“自我”而渐入佳境的过程,“那人”是词人的一个替身,或者说是象征“自我”的一个影子;“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词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而“蓦然回首”,象征着一个顿悟人生的阶段,一种不同凡俗的清醒姿态。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对古代文人这种描写模式是十分熟悉的,曾经一语中的,评点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刘辰翁的词也是恰当的,只是李清照和刘辰翁已经将这种“伤心人”的“怀抱”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已经将自身设置在“自怜幽独”的场景之中了。辛弃疾这首词却比较含蓄,只是描写了“我”苦苦追寻的过程,并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对比和象征。

如果把握了这样一种对比结构,我们会有更多的感悟。这是一种文学的境界,在外在的喧闹场景之中,去追寻内心超越的审美境界,这正像陶渊明《饮酒》诗所描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了这种“心远”的境界,朱自清才能在“荷塘月色”下,感悟“独处的妙处”,写出耐人寻味的美文。

这是一种学问的境界。王国维曾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只有经历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寂寞,以及“千百度”执著不舍的追求,才能有“蓦然回首”的独到发现和喜悦。这一点对今天的学人更有警示意义。

这也是一种良知者特有的人生境界。在词人笔下喧闹的世俗场景的反衬下,我们读懂了李清照的凄苦、刘辰翁的感伤,也就理解了一个文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记忆,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以及对社会时事的深层牵挂。这也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一种情怀,应该担当的一份责任。

相关范文推荐

    精选艺术馆参观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总结的一种宝贵财富,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心得体会的例子和范文,请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参观艺术馆是一

    最优执法人员廉洁自律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可以为我们的个人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

    精选新中国建设历程心得体会范文(1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进一步提升自己。请看以下几篇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鼓舞。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

    优质劳动纪实心得体会及感悟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梳理和总结,对个人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话题的心得体会示例,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近日,我在公司的跟岗劳动中

    热门中学体育心得体会报告范文(23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沉淀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犯错。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在我多年的中学体育教学经验

    精选文艺汇演申请书(汇总14篇)

    申请书的写作过程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创意,尝试采用独特的角度和方法,以打动读者并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一些申请书范文,它们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供大家参考选择

    最新安全倡廉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心得体会是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反思和总结,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这里列举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学术与廉洁,是我们每个学子必须具

    实用城管局工作情况汇报(案例15篇)

    工作汇报是在一定时间内对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形式,它有助于检视工作进展情况。如果你对工作汇报缺乏自信或者不清楚如何开始,那么不妨阅读以下范文,

    精选案件反思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21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和灵感。学习,是我们人生中一项永

    最新视频剪辑培训心得(案例20篇)

    培训心得能够促使我们思考自己在培训中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目标是否正确,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培训心得是对参加培训课程后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