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24-09-09 作者:纸韵

护理是一门注重细节的学科,每一个小的决策都可能对病人产生重大影响。护理工作中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这里有一些心理护理范例供你学习和参考。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一

1.1曾有一位产妇说:“我在分娩时,自己很痛苦害怕,可两位助产实习护士说说笑笑,聊个没完,我怕她们不专心,误了我的事,说了她们几句,她们也很生气”。

1.2约12.5%的实习护士因为语言使用不当,惯用专业术语引起的,使患者困惑不解,产生交流障碍,甚至误解,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护士与病患的纠纷埋下隐患。

1.3由于现今我国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而造成实习护士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健全,为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

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反映出当今实习护士护理工作面临了许多的问题,也了解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不足。

2.1自身整体素质。

2.1.1缺乏同情心,态度冷漠。

同情心是人际沟通的基础,也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别是在医院,实习护士良好的同情心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2需要交流的相关信息量过少。

患者及家属首先接触的是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心情非常焦急,迫切想知道跟住院治疗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病情、用药、治疗措施、预后、责任医生及责任护士的姓名、业务水平等。

2.1.3缺乏过硬的专业技术。

由于实习护士刚从学校出来,所以很少面对面的接触病患。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对患者的疑问由于解释得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等,也引起患者的不信任甚至反感,影响护患关系。

2.2对法律法规认识不全面。

2.2.1护理文书存在的法律问题。

实习护士初次使用护理文书时,还存在很多的不理解。如:医护记录不一,护理字迹潦草,陈述不详细,护理记录内容不准确,重点不突出以及延续性差。医嘱开具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一致,随意涂改,代签名,回顾性记录等,都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完整性。这种现象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造成无力举证而败诉。

2.2.2渎职的法律问题渎职。

实习护士在工作时严重不负责任,不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的违法行为。如:不执行查对制度,导致患者给药途径不当,错换漏输液体。不执行巡视制度,氧气导管不通,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患者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2.2.3侵权的法律问题。

实习护士工作过程中,由于护理不当,技术水平低或工作不负责,忽视患者权益,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损害甚至死亡的差错事故,是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力的侵犯。同时,患者有权利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案,医务人员有义务告知患者。如:在未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就擅自进行医疗操作及某种检查,将构成侵犯知情同意权。假如广大医护人员对此还不引起警觉,其危害将大大增加。

3改进措施。

3.1进行岗前培训。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服务意识,可以帮助她们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引导新护士热爱护理专业,并按照专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护理实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护理。

3.2提高护理服务理念。

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塑造护理人员的良好形象,注重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化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提高实习护士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不断加深对“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内涵的理解[4]。

3.3强化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请法律专业人员来院办讲座,把学到的法律知识和具体案例相结合,加大管理力度,规范护理行为,对已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分析,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忠于未然,就能杜绝或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4加强学习,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护理记录属于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说,护理记录也将同病历一样,作为法庭证据加以采纳。护理人员应从执法的高度,提高对护理记录的认识,对护理文件书写遇到的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护理记录。

3.5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必须做到懂法,明法,遵法,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充分认识到护理行为时刻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严格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的各项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6履行告知义务。

患者同意是医疗护理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是医疗护理行为合法性的前提。因此,护士应将每项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和家属,特殊治疗,护理,检查,应征得患者的同意,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这既是尊重患者的权力,也是护理自我保护的需要。

4小结。

护士工作任重道远,提高护理水平、减少护患纠纷是我们每一个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护理人员有必要提高护理质量、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的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保障护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二

1.1曾有一位产妇说:“我在分娩时,自己很痛苦害怕,可两位助产实习护士说说笑笑,聊个没完,我怕她们不专心,误了我的事,说了她们几句,她们也很生气”。

1.2约12.5%的实习护士因为语言使用不当,惯用专业术语引起的,使患者困惑不解,产生交流障碍,甚至误解,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护士与病患的纠纷埋下隐患。

1.3由于现今我国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而造成实习护士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健全,为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

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反映出当今实习护士护理工作面临了许多的问题,也了解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不足。

2.1自身整体素质。

2.1.1缺乏同情心,态度冷漠。

同情心是人际沟通的基础,也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别是在医院,实习护士良好的同情心对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2需要交流的相关信息量过少。

患者及家属首先接触的是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心情非常焦急,迫切想知道跟住院治疗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病情、用药、治疗措施、预后、责任医生及责任护士的姓名、业务水平等。

2.1.3缺乏过硬的专业技术。

由于实习护士刚从学校出来,所以很少面对面的接触病患。护理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对患者的疑问由于解释得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等,也引起患者的不信任甚至反感,影响护患关系。

2.2对法律法规认识不全面。

2.2.1护理文书存在的法律问题。

实习护士初次使用护理文书时,还存在很多的不理解。如:医护记录不一,护理字迹潦草,陈述不详细,护理记录内容不准确,重点不突出以及延续性差。医嘱开具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一致,随意涂改,代签名,回顾性记录等,都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完整性。这种现象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造成无力举证而败诉。

2.2.2渎职的法律问题渎职。

实习护士在工作时严重不负责任,不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的违法行为。如:不执行查对制度,导致患者给药途径不当,错换漏输液体。不执行巡视制度,氧气导管不通,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患者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2.2.3侵权的法律问题。

实习护士工作过程中,由于护理不当,技术水平低或工作不负责,忽视患者权益,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损害甚至死亡的差错事故,是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力的侵犯。同时,患者有权利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案,医务人员有义务告知患者。如:在未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就擅自进行医疗操作及某种检查,将构成侵犯知情同意权。假如广大医护人员对此还不引起警觉,其危害将大大增加。

3改进措施。

3.1进行岗前培训。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服务意识,可以帮助她们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引导新护士热爱护理专业,并按照专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护理实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护理。

3.2提高护理服务理念。

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塑造护理人员的良好形象,注重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化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提高实习护士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不断加深对“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内涵的理解[4]。

3.3强化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请法律专业人员来院办讲座,把学到的法律知识和具体案例相结合,加大管理力度,规范护理行为,对已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分析,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忠于未然,就能杜绝或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4加强学习,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护理记录属于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说,护理记录也将同病历一样,作为法庭证据加以采纳。护理人员应从执法的高度,提高对护理记录的认识,对护理文件书写遇到的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护理记录。

3.5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必须做到懂法,明法,遵法,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充分认识到护理行为时刻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严格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的各项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6履行告知义务。

患者同意是医疗护理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是医疗护理行为合法性的前提。因此,护士应将每项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和家属,特殊治疗,护理,检查,应征得患者的同意,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这既是尊重患者的权力,也是护理自我保护的需要。

4小结。

护士工作任重道远,提高护理水平、减少护患纠纷是我们每一个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护理人员有必要提高护理质量、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的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保障护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三

学前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婴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学前教育要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人的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教育。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的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中国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的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总之,学前教育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有计划的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必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奠定终生受用的基础;而失败的学前教育也将对受教育者的一生产生消极、难以弥补的影响。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四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获得快乐。儿童也能够通过玩练习各种本领,比如折纸、穿珠子、骑车、拼图等等,在游戏中玩,并且越玩越熟练,在游戏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达到“教与学”相长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如何做幼儿的游戏伙伴。这样既能取得幼儿的信任,而且孩子们也更愿意与教师亲近,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告诉教师,有利于教师结合幼儿的个体性格以及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游戏内容,使得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第一,要善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各方面先进入角色之中,将游离在角色之外的小朋友吸引过来。

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在游戏能力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尊重并且认可他们的发现,多地鼓励、肯定幼儿的活动,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适时地以角色的身份将其引入游戏之中,以角色的身份、启发性的语言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玩耍、学习。

开展游戏教学要投放适当的.游戏材料,因为其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游戏的开展效果,丰富的游戏材料能使游戏教学事半功倍。但是,游戏材料要保证其安全性,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一定要杜绝用不合格游戏材料给幼儿用。

此外,幼儿材料的投放也要能引导儿童动手或者动脑,让他们从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提高认知能力。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吃饭有时需要教师喂,不免拿着玩具到处扔,很容易损坏玩具,甚至给其他的小朋友带来伤害。因此,幼儿教师要选择一些半成品的玩具给他们玩耍。对于小朋友来说,有时成品的游戏材料太复杂,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空间,而半成品的材料能让幼儿进行操作与体验,比如,可以让他们在白色的瓶子上画出一些自己想要画的图案等;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成瓶娃娃,然后再指导孩子们拿小黄豆当米饭来喂给娃娃吃;教师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些玩具娃娃,指导幼儿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等,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也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尽管这些小游戏都很简单,大多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但是,有时候则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多家长都反映,小孩子都很喜欢做游戏,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持肯定支持的态度。但是,游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游戏质量。因此,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里去寻找游戏伙伴、选择角色并且计划游戏情节等等。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加强幼儿同伴之间合作的有力保障,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但是,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来,有时候还不得不放弃要玩的游戏内容。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游戏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游戏教学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例如,幼儿在早晨入园以后,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幼儿看书或者呆呆坐着,过渡时间太长,必定会挤占游戏时间。其他时间比如排队、吃饭、说教时间等都比较长,这样也就缩短了幼儿的游戏时间。过短的游戏时间只会让幼儿出现闲散、旁观行为,而游戏时间合理分配,幼儿则不会感到厌烦或者无事可做,游戏也会让幼儿更加沉浸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氛围之中。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尽量保证孩子自由游戏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减少过渡时间的浪费,对每次游戏时间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比如说,有些体育类游戏时间较短,教师一定要灵活掌握。有些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玩的尽兴,因此,教师也要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不同需要。让孩子们都能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2]陈健煜.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3]王菊琴.浅析如何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培养良好个性[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01).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开展,对教学课堂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参考大量文献与在互联网上搜集的信息为基础,对高中的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实施了分析。分析中提出了怎样改善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方法。增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升教学的水平;仔细的设计课上讨论内容,并进行有效的讨论;调整课上提问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提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行为。

随着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高中地理教师尽管最大程度的调整了以往的教学思想,并实时的进行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但如果新的教学思想没有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作基础,即便地理教师己经接受了新的教学思想,却短期内难以从课堂的教学行为方面获取有效的改变。

1、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还是有新课改的标准与以往教学行为矛盾的情况发生,比如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缺少自己单独的考虑时间及自己主动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的氛围比较沉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没有主动性,造成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时常冷场;师生的沟通比以前虽有些增强,但还是教师在提问学生在被动的回答的状态;学生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探讨能力不足,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灌入书本的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产生了一种机械式的学习现象。

1.1、地理课堂上的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所包含地理科的专业语言行为与肢体形式的语言行为。随着地理老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可运用标准的地理语言实施授课的讲解己成了权衡地理教师合格于否的主要依据,合理适时宜的选用肢体语言来辅助地理课堂的教学,比如一个带有肯定的眼神、一个带有暗示性的手势这些都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表达的信息。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利于学生高效快速的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

1.2、板面书画行为。

板画板书是评定教师专业性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它在地理的教学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总结,可以直接表现出教学的内容。板画行为是地理的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有的最基本的行为。经过深入到课堂发现,教学实践经验充足的教师在实施书写或绘制板书和板画的时候,更加偏向于黑板分区结构的运用,在课堂结束的时候,黑板上会呈现思维导图与知识的框架关系相关联的板书,如此不但方便了学生也是把重点知识分解的过程,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1.3、多媒体应用行为。

地理新课改重视的是教师在课堂授学中对于多媒体应用的重要性,经过对一些学校的访谈中了解到,高校在硬件的设施及教师的培训上己投入了较大的资金支持,地理教师在教学的方式上更为的专业化。这一现象是因为教师觉得在应用ppt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太过消耗时间,会耽误课程进度,并没有传统型式的板书板画简单易行。因此在做多媒体课件时,较多的直接采用语言表示呈现,并没有选用音像类的资料。教师只单一的在不是重点的章节或是公开课的时候会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1.4、课堂提问的行为。

教师把对于课堂的提问一直视为自己和学生间沟通及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在对地理教师关于课堂提问进行调研时发现,随着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课堂的提问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教师有时所提的问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性的问题,这些教材上都己有了答案,并没有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二是教师所重视的学生有偏差,以学习成绩来实行分类,主要针对成绩在中上等的为重点的目标,而对成绩最好的和最不好的则忽略,这便造成学生认为自己被教师放弃了,没有信心回答问题。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完善方法。

依照我国现在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类别划分,可将其分成课前的行为、课堂的行为、及课后的行为三个主要类别。通过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重点从地理课程的课堂语言运用、板画、多媒体的应用、课上提问、组织课上的讨论、课堂重点内容等方面加以有效完善,全面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2.1、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的表达能力是一项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会应用到口语,还要通过文字及体态等重要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习方向,推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架构水平。教师教学的表达能力重点呈现于教师和口语与板书及体态等。

2.2、细致设计讨论行为,组织有效讨论。

所有的地理教师均会把课堂讨论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但却没有取得相应的价值收获。首先,在讨论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进行开放性问题讨论,例如对于黄赤交角变大扣,将会对地球形成哪些变化影响?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应将层次差别大的的学生进行互补型分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与节点,准确地进行时间控制与时机控制,形成有效讨论行为。

2.3、调整课堂提问行为,实行合理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与同学们实施有效互动与交流,清楚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等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师提问时不要拘泥于形式,不仅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还能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问题,通过运用分层教学法加以有效实施。

结束语: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持续推行,我国的地理新课改已经渐渐进入深入发展阶段。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对学生地理审美情趣与求知动机的培养,所以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成为了影响新课改成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潮洛门.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2]杨晓霞.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xx.

[3]李慧.有效提升地理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x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六

本组236例病人均来自我院产科病房,其中初产妇158例,经产妇78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岁;催产者134例,引产者102例;妊娠时间28~42周,平均32.8周。

2治疗方法。

2.1催产素静脉点滴在引产中的应用。

2.1.1适应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凡胎儿成熟,妊高征病程长或病情较重对母亲安全有威胁而宫颈条件又满意者;孕期过长或过期妊娠,其胎盘功能进行性减退,对母儿均有较大的潜在性威胁,因而对于一般没有其他高危因素存在的孕妇多主张在孕41周时引产;胎膜早破,且胎儿已成熟者,若24h仍未自然临产者,应予以催产素引产,以防止感染的发生;胎盘功能低下,胎儿宫内缺氧或慢性胎儿宫内缺氧。其他如死胎及胎儿严重畸形,母儿血型不合,若胎儿已成熟而抗体效价又逐渐升高的趋势者,均可行催产素引产。

2.1.2使用方法。

由于个体子宫平滑肌催产素受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同个体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也有较大的差异,甚者可达7~8倍,因而催产素的用量也应个体化。

2.1.2.1单纯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

适用于某种原因不宜进行人工破膜的产妇。用药前听胎心,以林格氏液500ml加入催产素5u混匀后静脉点滴,8~10滴/min。每15min观察宫缩强度并调整点滴速度,以不超过40滴/min为宜。特殊病例(如羊水过多或多胎妊娠)引产者,先以林格氏液500ml加入催产素2.5u静滴,并依宫缩强度调整滴速。无效者改为林格氏液500ml+催产素5u静滴。用药2天仍未临产者,在第三天根据宫颈条件,尽量人工破膜并催产素静滴引产。催产素静滴3天仍未临产者为引产失败。

2.1.2.2人工破膜并催产素静滴引产。

适用于可行人工破膜引产的产妇。一般在上午行人工破膜后,观察1h无宫缩出现者,即以林格氏液500ml+催产素5u静滴,并根据宫缩强度调整滴速。破膜后出现不规则宫缩者,则以林格氏液500ml+催产素2.5u静滴调整滴速。无效者改林格氏液500ml+催产素5u静滴,并注意调整滴速。破膜后引产12~16h仍未进入产程者为引产失败。

2.2催产素静滴在催产中的应用。

2.2.1适应证。

主要用于无明显头盆不称或胎位正常的低张宫缩乏力引起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宫颈继发性停止扩张、活跃期延长、胎头下降缓慢等。一般用药前先行人工破膜,了解羊水形状,明确有无潜在性的胎儿宫内窘迫,同时破膜可以增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并可减少催产素的用量及其副作用的发生。

2.2.2使用方法。

基本与引产相同。但催产素用量宜少,一般采用持续性静脉滴注。但因个体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均从小量开始。使用催产素的浓度以0.5%为宜(相当于5%葡萄糖500ml+催产素2.5u)。也有模拟内源性催产素自然分泌,采用脉冲式给药的,也有较好的效果。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中医更注重预防、保健、调养、康复,历来强调疾病三分治、七分养,主要包含调理和护理两个方面。调是指指导人们调摄、养慎、避忌,如适寒温、适劳逸、调七情、节房事、饮食宜忌、病后调养等,护理是指对病人的照料、服侍,观察病情,协助医生治疗等。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但是醉着临床实践,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因此我们传统统中医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实用的内容来满足需求,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相结合,使中医护理规范化、科学化已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趋势。

2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2.1特需内科的护理:随着社会发展和大环境的变化,对部分特殊需求的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这些患者很多在各事业单位担任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在总体上,、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服务护理。目前特需病房建设尚处初创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特需病房及其护理特色的研究,是加强特需病房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因为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有利于管理和恢复;(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语言沟通和文化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努力满足病人和家属随时会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健康指导。(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2.2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例如跌倒、猝死、出血等,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辩证施护:

根据护理基本法则,再按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出理、法、护一致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基本特点有:1.整体观念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同病异护相同症状由于引起疾病原因(机体自身、地区、季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护理同样以“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确定护理措施。3.异病同护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同一护理方法。4.中医护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

灵活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的特色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法,以及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法、穴位注射疗法等给药方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的特点。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且都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医护理教育过程中应在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发扬辨证施护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心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对策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2]论中医护理学的性质及地位。

[3]浅谈中医内科护理。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八

学习幼儿教育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效的学习领会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逐步达到。只有在学习幼儿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认真地进行思考,尝试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普通人向教育者转变,迈开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第一步。

学习,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教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我们教育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学。

(1)学好幼儿教育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这一伟大工程必须从幼儿抓起。幼师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现代中职教育自身的追求。

(2)学好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师的有力武器。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应当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了解我国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了解幼幼儿个体发展的现状、潜力和可能性;必须懂得幼儿敦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分析、独立思考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等等。

(3)学好幼儿教育学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形成基本的教育观念。只有学好幼儿教育学,才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幼儿教育、什么是幼儿的发展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学习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等;才能了解幼儿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对教育的本质、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1纵向深入

笔者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的第一步是认真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结构,这是读书学习的重点。除教材之外,其他参考书籍的广泛阅览也是重要的。一要反复推敲、弄懂并吃透教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渗透在其中的重要观念、教育思想,并弄清楚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二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派幼儿教育理论的实质、内容、价值等,并尝试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和比较。

独立思考、切磋讨论是学习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又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对教材和前人的结论、对流行的观点和看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必为传统的观念和结论所束缚,人云亦云。勇于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是提高自己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过,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凭空臆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和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看法,讨论切磋,让不同观念相互碰撞,能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火花,帮助你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理论。

3.2横向联合

(1)联系幼儿教育实际。幼儿教育理论是为幼儿教育实际服务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必由之路。在校期间联系实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到幼儿教育机构进行见习、实习,访问优秀幼儿教师,开展社区、家庭的幼儿教育调查,尝试设计和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做一些教育小实验,对一个或几个幼儿进行观察研究以及参加各种有关的专业活动等等,都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2)联系相邻学科和有关知识、信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幼儿教育学也是在不断吸收和综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善的。与幼儿教育学相关的学科很多,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外幼儿教育史、教育管理以及其他科学。相关学科的学习有利于从多种角度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幼儿教育学的理论,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拓展,有利于有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相互迁移、相互补偿。

(3)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幼儿教育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上的思潮、风气、各种现象会对幼儿教育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经常尝试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来自社会的问题进行理智的分析、思考,对各种思潮、观点进行冷静的判断、辨析,能让自己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保持敏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观点和看法;而且带着实际问题学理论,还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形成实事求是的学风。

总之,学习幼儿教育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效的学习领会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逐步达到。只有在学习幼儿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认真地进行思考,尝试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普通人向教育者转变,迈开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第一步。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九

教育学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公共课教育学的改革应深入到教育学知识结构的优化中,为此,必须确定公共课教育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选择和组织该学科的知识,更新观念和内容,使其知识组合结构化。

教育学;知识结构;优化;思考

建国50多年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涉及公共课教育学的课程属性与目标,并将公共课教育学改造放在其课程的系统改革的背景中进行探讨。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体现在该学科的知识结构的设计与编写之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量的公共课教育学改革的研究脱离了该课程教材的教材本性和课程本性。公共课教育学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与之相关的是“以什么样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最有价值的知识”。公共课教育学改革应深入到教育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方面。要集中回答“什么教育学知识对高师学生最有价值”,这才是公共课教育学建设的根本出路。

课程的编订和实施必须选择最精华最典型的人类文化遗产和最先进最稳定的当代知识财富,并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筹划、适当安排,使教学内容结构合理,使师生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这被称为是课程的优化组合原理。[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也要追求优化组合的效果.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既包含过程——结果的优化,也包含要素——结构——功能的优化。过程的优化涉及到知识选择的依据——课程目标和知识选择的方法与程序的优化,结果优化表现为相对静态的一面,也就是要素——结构——功能的优化。功能是结构的整体效应,实质上取决于要素的质量与排列组合的方式。

对课程的实际工作(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等)产生什么实在意义,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必须廓清公共课教育学的课程目标。而这取决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认识:

1.预测未来教师必需的教育学(理论)修养

这是解决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目标的来源或依据的问题。一般认为,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通过这三个方面获取的信息可能会提供大量的尝试性目标,再经过一定的“筛子”的筛选,最后达成确定性目标。在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的工作中,就是对教师工作(工作分析)的研究,对师范学生(需要和兴趣)的研究,对作为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有关教育学科的研究,即必须确认在这门学科和经过教师工作分析得出的职业技能之间,到底可以达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国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的分析还缺乏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意识。目前,关于教师教育学修养的研究大多散见于一些关于教师素质、教师修养等有关研究之中。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关于教师专业的研究包括教学专业研究中对教师的教育学修养研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概括相关研究结果,未来教师的教育学修养包括:

(3)具有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包括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方面的知识;

(4)具有教育情境的知识,包括小组或班级的活动状况、学区管理与资助、社区与地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3]此外,相当多的文献也谈到了未来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国际上也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近几年大力推广教育行动研究,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有助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科研能力应是公共课教育学的目标之一。

2.教育学合理定位于教育类课程体系之中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普通文化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按照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设置三大块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呈现—种“三层楼”式构架。教育课程在“三层楼”中是分开设置的,公共教育学和心理学从属公共基础课。学科教学法或学科教学论课程和教育实习(践)则从属专业课程。从课程设置内容体系看,主要按照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设置,形成以学术性课程(指学科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师范性课程(指教育课程)处于“边缘”地位。

当代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突出了教师的能力结构,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更被认为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象征和保证。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主要包括:在特定情景中自觉地撮取教育相关知识以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准备能力(教材分析、研究学生、选择教法、准备教学工具等)、教学表达能力(语言表达、体态语运用、书面表达、教学仪器、设备操作等)、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包括自我教育和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适应与交往能力,即适应各种工作条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学生、领导、同事)的能力。这意味着必须首先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效。

如果以现在“老三门”模式来应对时代的新需求,必然导致教育类课程内容空泛,目标宽纵,造成“既要解释现象,又要培养技能和能力”的三栖学科现象。要在极有限的学时里把有关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挤在一本《普通教育学》里来讲授,其内容只能是从简从略,最终给人的印象是空洞无物,笼统抽象,大而无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兴趣,对实际教育能力形成有促动作用的内容十分有限。因而,必须把当前的“老三门”模式改革为“新三类”模式。所谓“新三类”模式是指教育类课程应由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递次构成。

教育理论类课程处于基础地位,是对后两个层面课程的知识铺垫和理论指导,目的是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教育思想的来龙去脉,拓宽教育视野,提高对教育对象、教育实际的认识,初步掌握教育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便能从较高的角度明了教育的真谛、价值与意义。具体可开设如下课程: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原理、学科教学论、中外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技能类课程在教育课程中属于核心地位,是直接为高师学生未来从教服务的,因此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

此类课程是以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为己任。具体可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在教育类课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高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逐渐培养其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形象、职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过程。这一模式已为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改革采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必修课要精选,是核心课程,比如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班主任技能、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选修课是拓展课,要体现广度和深度。

由此观之,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应是教育理论课程。由于教育理论本身并非是“纯粹理论”,而是一种实践性理论,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指导”实践活动,其所关心的是掌握教育理论的主体作出合乎理性的行动。而从教育系专业课教育学和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的区别来看,公共课教育学又带一定的综合性、应用性。所以公共课教育学的性质是带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基础理论。这里所讲的基础是作为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应当是:主要向高师学生传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法则,以澄清纠正一些教育观念,由此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教育情感。公共课教育学不应当培养学生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或者说这不是其主要任务。

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要具科学性,就必须要考虑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选择和组织教材知识内容的问题。

1.科学地分析和评估现行教材

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建设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批判凯洛夫教育学思想的时候,教育理论界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希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反映中国实际、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但是直到今天这个任务也没有完成。50多年来教育学教材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真正有特点有质量的却不太多,大多数教材有雷同之嫌,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出一种“超越的态势”。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后来者在编写教材时是否对先前的教材作了系统分析,如先前教材在哪一方面有问题,在教材编写中是否可能克服、如何克服,恐怕没有。众多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学改革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性评论上,较多的是感受,经验分析多,缺乏一套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方法,因而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这样无法为教材编写提供具有诊断性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运用先进的课程教材编制理论与方法

理论指导实践,课程教材编制的理论指导教材编制的实践。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必须摆脱经验式编写模式。首先要获取课程目标的信息并经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把“筛子”的筛选,并用正确的方式陈述目标,最好能把课程目标进行分解以建立目标层级系统。

r.m.加涅的教育设计理论就进行过这种探索,加涅的课程层级系统如下:

(2)教程终极目标,该目标陈述教程教学刚结束时的预期行为;

(5)使能目标(确定行动动词),即对具体终点目标来说是必要的或具有支持作用的先决条件。[4]这样对确定课程目标进行由上向下逐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行为目标上,以此确定具体的知识点,再以反方向顺序把各知识点组合起来,构成节、单元(目)、章、篇而形成教材体系。公共课教育学要运用这种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开展广泛的教学试验

实验法被公认为是课程设计的科学方法。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应深入开展教育实验、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收集各种信息,包括来自任课教师的、来自学生的、来自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应设计科学的调查问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量表,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修改,然后再实验、再修改直至比较满意为止。

知识要素是构成教材知识结构的基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这些知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课教育学以基础理论为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事实上不光是公共课教育学,就是专业教育学教材也是围绕教育基本问题(本质、目的、教育主体,内容、方法过程、组织领导等)展开的,但是这些基本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教育学要及时反映教育实践、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及时吸收相关的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其本身要渗透符合时候要求和未来趋势的教育观念,这就必须使公共课教育学知识要素现代化。

1.公共课教育学要体现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也称教育观,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上对教育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观和狭义的教育观。狭义教育观是对整个教育或不同教育的一些共同问题或基本问题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观,分为教育本质观——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问题,教育实践观——教育怎样发挥作用(直接干预/指导服务),教育质量观——对教育结果的认识。这四种观念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实然的事实逻辑来看,教育的价值观影响教育本质观,从而影响教育实践观与教育质量观,但是从应然的事实逻辑来看,有什么样的教育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从而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故教育本质观具有中心地位、支配地位。[5]教育本质观是通过教育的定义体现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对教育的定义可以归结为教育即培养,这说明公共课教育学反映的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园丁模式。崔相录认为,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历史上共有三类,[6]一类是教工模式,教师相当于工人,学生相当于材料,学校相当于工厂,教育相当于制造,教育目的就是造就人;二类是园丁模式,教师相当于农民、牧民、饲养员、园丁,学生相当于田地里的幼苗、草原上的羊羔、花园里的花草,教育相当于种植、饲养、养育,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或“接班人”。

园丁模式教育,本质上依赖于有机体的自然成长,依赖于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本性,简言之,是“法自然”的教育。这种模式是有机论在教育中的反映,也是人类行为的农业模式的体现;三类是指导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教育活动是人与人间的交往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体和谐而充实的成长与发展。

在这里,教育者只是一个对个人具体发展过程的帮助者、指导者,而受教育者是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设计自己的未来。这种教育模式在欧洲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中就有相当的酝酿和明显的表述,但到了二战以后,才被很多教育家所承认。这是人论(个体本位)思考的结果。显然,公共课教育学知识内容渗透的教育观念必须现代化,要把教育理解为一种交往过程,突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在公共课教育学中体现这种观念,需要更新四大外围观念,即“生命”观念、“需要”及“社会需要”观念,“生产”观念,关于“成长”和“发展”的观念,[7]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由于交往是教育活动的特点,因而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与交互作用的方式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十分重要。

2.加强“教育”概念的解析

教育是什么——教育本质观在教育观念中具有核心的支配的地位,公共课教育学应该加强对这一概念的解析。因为“教育”是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树立正确教育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这一概念应从内涵与外延方面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对教育概念的分析要扩展其视野,首先要分析教育的发生机制,要从人类学、社会学、脑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教育发生的可能性,提示人具有可教性,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提示教育发生的必要性,区分教育与自我教育,以澄清教育史上“内论”与“外塑论”的论争,明确教育的师授性,他控性特点。教育是一个外因作用内因的活动与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改变人的身心发展状态的行为。其次要分析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活动、教育事实、教育价值、教育规律等常见的概念,要区分出教育的不同表现形态。胡德海教授曾经指出:“翻开国内出版的教育学书,几乎都少不了教育本质一章,而教育现象则往往付之厥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值得我们为之补正。”[8]之所以提出分析这些概念,是因为每一本教材在定义教育学学科的概念的时候,都要涉及这些概念,在结构安排上,许多教材在绪论中讲教育学的定义、任务、发展简史与研究方法,然后在第一章讲教育概念或本质,这种安排是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等已先在绪论中出现但又没进行解释,这个概念是作为一个给定的概念出现的。较好的处理办法是把教育与教育学作为一章加以处理,在这一章内容中较为详细地解析教育概念,特别要分析教育的不同形态。此外,许多教材在分析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时,“教育”一词的含义并不一致[9],前者中“教育”乃是从一种事业、一种“机构”的角度使用的,这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困惑,因为我们关于“教育”的分析都是从教育活动的角度进行的。

事实上如果在“教育与教育学”部分就指明“教育”概念的一词多义,基本上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法国学者米阿拉雷较好地分析了“教育”的四种含义:

(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含有教育制度的成分;

(3)作为内容的教育,有教养的人(或译受过教育的人)。[10]此外,作为活动的'教育其构成要素的分解实际上构成了“普通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公共课教育学涉及到的知识也在这个范围之内,这样分析有助于高师学生整体把握“教育学”的框架。

3.指明教育与创造(新)、教育与人的创造能力的关系

《学会生存》中说:“教育的未来在于设计一种教育机构,这种机构要利用工业与技术上的效率去获得知识,而同时又要培养集体的创造力以促进人类关系的发展”,[11]“如果我们能在批评、民主地参加活动和创造性的想象,同在行动的、科学的、理性的组织中享有权力结合起来,以激发蕴藏在人民深处的潜在资源和潜在能力,那么,未来就属于我们。”[12]的确培养人的创造性应成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在当代,知识经济和多元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特征,无论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还是发展经济,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人的创新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时代呼唤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但是教育能完成这个任务吗?怎样的教育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围绕这些问题有许多争论,教育学理论必须回答。实际上,“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在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13]在教育与创造这个主题之下,个性教育、主体性教育、个别化教育等内容都可包含进去。

4.补充学习理论的有关内容

我们正处于一个学习化的时代,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就是这个生活方式的基础,这不仅是作为一般的教育任务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也作为一般目的体现在一切教育形式之中。要学会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人类如何学习,人的学习有什么规律,这是关心人的素质形成和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当今时代我们极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关于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r.m.加涅在《教育设计原理》一书中对人的素质结构作了分析,把人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素质基础,主要指一个人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与我们所说的遗传素质相同;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和人格特质,其特点是稳定性;后天习得的素质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习得的性能,其特点是累积性。[14]这几类素质形成机制是不一样的,后天素质与性能是经验类化的结果,即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类化经验。这种经验类化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反映的是学习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称学习规律,这是学习理论的核心知识。据冯姬研究,学习规律可以分为两类五种,其中一类为一般规律,即学习的动机及积极性形成的规律与迁移规律,另一类为特殊规律,即知识、技能的形成规律与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15]这五种规律直接制约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以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发展,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依据。因为“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基本特征,“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故教育规律应建立在学习规律之上。如果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的公共课教育学甚至教育理论中德、智、体、美、劳各育都讲本育的目的、意义、内容、过程、原则、方法诸多内容重复,又缺乏各自意义的比较(即各育都大讲自己重要,合在一起就什么也不重要)的老毛病。

“我们不能希望通过填鸭式地把更多的科学事实塞到人的脑子里并把那些过时的学科从课程计划中删掉的办法去吸收迅速猛增的知识。”[16]的确,在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知识爆炸、知识老化与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大趋势下,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是教材编写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就必然要精选基本的、基础性的知识,而基本知识应当贯通于不同层次、知识单元的结构化的教材,这样才能渐次扩大学习深度与广度。因此必须摒弃百科全书式的、网罗式知识的倾向。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也应当如此,必须精选知识要素,并使知识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的结构,以增强公共课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1.走出知识体系建构的误区

所谓知识体系建构乃是运用概念,变量、陈述及经验论证而得到一个进行逻辑推演的分析框架,一个演绎系统。在我国研究和建构教育教学体系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5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教育学的主张,1958年又提出“教育学中国化”的口号,60年代初教育界展开了有关“教育学体系”的学术讨论,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知识体系作出了努力,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70年代末刚等人重新提出教育学体系问题。80年代初教育学界关于教育学教材编写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人们发现教育学教材水平不高,问题较多,其中一点就是教育学缺乏一整套从逻辑起点到沿逻辑展开到逻辑终点的相互关联的概念、术语、范畴和命题的严密体系。于是人们提出要建构教育学体系,并提出多种多样的框架设想。探索教育学体系的努力是必须的,但前提应当是在正视教育学分化成为教育学科群的基础,进行更高程度的综合,应超越近代来的传统教育学范式。问题是公共课教育学课程不应当追求这种严密的理论体系。

因此,体系建构的误区在这里实际指的把体系建构任务作为公共课教育学的任务之一。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实在是因为作为教材不仅仅要反映学科逻辑。还要反映心理逻辑。教材应该体现出逻辑性但逻辑性不等于学科体系,教材所体现的应该是教材体系,一味追求严密的学科体系,就会混淆专业课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公共课教材的知识体系。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本任务是为了建构教师的教育学修养。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国外用于师资培训的教材(教育学、教育原理)也是不追求学科逻辑体系的。陈桂生教授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他考察了美国、日本、法国、葡萄牙、德国、英国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用于师资培训的教育基础理论教材,发现这些教材是以师资培训需要为出发点,不讲求“理论体系”,内容往往比中国教育学教材更广泛,主要以“教育事实”研究为主,而不象中国教育学注重正规教育的结构与规范,实际上主要去说明“应有”的教育是什么,因此中国教育学容易发生版本雷同现象。[17]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学反思进一步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教育理论中同时具有多种成分、描述性成分、形而上学成分、价值成分、经验成分,或者有教育科学成分、教育技术成分、教育价值成分、教育规范成分。于是相应地教育理论应分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陈桂生教授则提出教育学理论、教育技术理论、教育规范理论和教育价值理论。

同时,人们认为公共课教育学的目的在于指导未来实践活动,而这种指导是在科学基础之上提出的各种建议,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故人们认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应当是“实践教育学”。[18]实际上这里面仍有体系建构的影子,同时又把实践教育学等同于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这一点反映了人们期待教育理论的技术化心态。高师公共课教育学能不能以实践教育学作为追求?这个问题尚须深入研究。

2.实现教育理论知识的整合

公共课教育学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新成果,又要避免无所不包的“大教育学”模式,就必须对教育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实现整合首先就得转换理论的视角。比如在公共课教育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论与德育论并列,课程与教学等经常发生逻辑混乱,如果把教育目的(目标)转换成学习结果,就可把德、智、体、美、劳转化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从探讨学习条件、学习规律到建立新的教学论体系。而最重要的视角转换乃是把“教育=培养”转向“教育是特殊的人类交往活动”,建立交往的教育模式,以师生的共同活动来阐述教育过程、组织形式及教育方法技术,从而贯通各育的有关问题。这也符合奥苏贝尔教材组织与编写的综合贯通原则。叶澜教授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就把目的、制度、课程整合起来,以学校教育模式的方式展现,这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

3.以“人的素质形成发展”为主线

公共课教育学也具有逻辑性,这个逻辑性反映在各章、节的组织线索上。公共课教育学常见的组织线索有“教育”主线,“老师工作”主线。我们认为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更好地提高人的素质的学问,应突出“人的素质形成发展”的主题,以此线索,公共课教育学可以“串联”各部分知识,如把全面发展的教育转换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态度学习,从人类的习得性能这一后天素质的发展来安排有关内容就体现了这一主线。

4.以范例方式实现教材结构化在学科课程中,教材内容的组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按学科结构组织,一类按范例方式组织。以学科结构方式组织内容是j.s.布鲁纳所提倡的结构主义课程的方式。该理论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9]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为什么要学习和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呢?是因为:第一,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第二,可以更好地记忆知识;第三,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不仅如此,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这门学科的态度和方法。”[20]布鲁纳提出了两条教材编写的原则:第一,给予哪些和基础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第二,怎样把这些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不同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配合起来。

学科结构曾被认为是课程内容现代化运动中的标志性流派,在60年代的美国十分盛行,但是由于该理论对教师素质要求太高而失败,况且这种理论在科学教育课程中取得了效果而在社会学科的尝试却不太成功,很难找到能概括全部内容的“基本结构”,同时这种课程要求使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不相吻合,故在实践中确实难以实施。其过分偏重学术性学科也与公共课教育学的实用理论色彩不符,所以按学科结构的方式来组织公共教育学的知识也是不太可取的。

组织教材内容的范例方式来源于前西德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范例教学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按学科结构方式组织教材往往造成教材过剩,这是因为这种方式受到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限制,教材知识内容很难精简。范例教学理论产生的缘起正是要克服当时西德为适应“知识爆炸”的形势所搞的百科全书式教育的弊端。百科全书式教育导致知识庞杂臃肿,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严重摧残。在1951年的图宾根会议上与会代表指出,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必须改革教材,加强该学科知识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马丁瓦根舍因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这就是“范例教学”理论,后来克拉夫基又对“范例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当然,范例教学也有其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近代则有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的主张。范例教学中的“范例”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它是“exemplum”这个名词的形容词,意思就是“例子”,或者说是“好”的例子、“言简意赅(特别清楚)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所以范例教学就是根据一个问题领域或一门学科的一个或一些例子掌握一般,更正确些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等。借助知识、能力、态度,就够能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与问题。

因此,以范例方式组织教材的知识结构就是主张从整个课程资源中选取最基础、最本质的部分知识作为范例,以供给学生学习。“它不仅要把握个别知识,而且要把握同类型的教材,研究科学认识的本质,甚至明了人类的意义。”德博拉夫认为,范例方式有四个特点:

(1)专题性——不同于作为系统科学知识的教材,而是选择专题性的教材。

(2)发现性——摒弃接受现成知识的教案,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去解决课题。

(3)发生性——不是蜻蜒点水式的涉猎累积的全部知识内容,而是返回问题的原点。

(4)基础性——“基础教育功能”。[21]因此,范例方式不强调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材上“敢于跳跃”,范例方式作为精选教材、克服教材过剩化的手段而提出是理所当然的。

以范例方式来组织公共课教育学的知识结构是较为适当的。20世纪以来教育学科分化发展的结果,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迅速增长,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成长,早已突破一本教育学的格局,教育理论也被划分成两大不同类型,一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二是以教育理论(研究)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元教育学。“而公共课教育学在分类体系中并没有独立的位置。当教育学作为一门师资训练的必修教学科目时,具有概论性质,就像普通物理学、普通心理学一样。它更多地以教材体系表现其内容,是一门教学科目(subject)很难说是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discipline)。”[22]故公共课教育学本身就没有一个可作为学科结构编排的学科体系存在,同时它也不应该是各门教育学科知识的缩编,而应以教师所需的教育学修养为根据,组织专题性、基础性、范例性的教材。在我国公共课教育学教材中,《新编教育学教程》和“案例式”教材具有范例式教材的色彩,我们当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1]陈侠.再论课程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1989,(4):15.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修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3.

[4](美)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5.

[5]孙锦涛.关于教育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3.

[6]崔相录.教育理论中悖论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4):8-9.

[7]张进峰.发展教育理论需要革新四大外围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5-10.

[8]胡德海.论教育现象[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1,(1):1.

[9]余逸群.论教育学教材的层次性、科学性和民族性[j].教育评论,1988,(1):9.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2.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6.

[19](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1.

[21](日)井上弘著,钟言译.教材结构化的逻辑和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1991,(2):13.

[22]唐莹,瞿葆奎.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2):13.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十

自我封闭式课堂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开放的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必须敞开校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的创造型人才。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为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新的教育观念冲击和荡涤着教育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自我封闭式课堂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开放的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必须敞开校门,走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协调一致,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的创造型人才,对此,教研课题组将本校学生作为样本,将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为重要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激烈的择业竞争,使一些家庭将改变生活现状和决定孩子的命运寄托在将来孩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据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名次不断进步或竞赛获奖,而最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差。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对学生将意味着怎样的精神压力?当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思想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会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压力。有的甚至以经济制裁(不给或少给饭钱或零花钱)或大打出手来制服孩子,有的还有意贬低孩子的能力,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其实这种摧残学生精神的教育,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小产生自卑意识,形成缺乏自信、产生焦虑等心理疾病,长大难以适应社会。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施压,不分析孩子自身素质和闪光点进行引导,认为学习不好就是爱玩,为孩子制定许多禁令,认为只有考试分数的上升才是孩子的进步和发展。还有一些父母出于美好的愿望为子女铺设一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希望他们能从这里走向未来的锦绣前程,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迫使孩子一举一动成为父母“梦”的复印机,但这样往往事与愿违。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对子女的娇宠溺爱,越来越多人的表现为包办除学习之外的一切,对他们的生活可谓无微不至,有许多家长唯恐孩子住校学习生活无法自理,母亲放下家中的老人、农活,到几十里外的学校周围租房照料孩子上学,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做其他任何事都是应该的,唯有考试成绩低才认为这是自己教育的失败。有位学生母亲和教师的谈话中这样说:“这孩子早上我早起做好饭,才让他起来吃,放学也是进门就吃,每一碗都得我给他送上,从不让他干其他事,让他一门心思学习,咋就学不好呢?”父母苦心可见一斑,但方法是否可取?据调查,家长不管什么职业,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他们的普遍心态是:与其让孩子做其他事,不如让他们多做功课,孩子做其他事,家长不放心,只有做作业家长才放心。对学校有时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从不会有任何怨言,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唯有分数论英雄,能否升学论优劣,过分关注智育和分数,使学生失去了许多生活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成长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中,这样的学生将来就是分数高,也未必就是人才。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问题特别使家长们困惑,就是教育孩子的办法、招数太少,随着社会对知识观念的转变,9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消费列为重中之重,许多贫困家庭将供孩子上学作为自己外出打工的目的,由于他们的一切都倾注在孩子的学习上,一看孩子成绩不如意,就冲孩子大吼大叫,而孩子则根本不当回事。还有的更为简单粗暴,平时不沟通,不了解孩子,考试后上看成绩下看棍棒。有的家长为了能镇住孩子,树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让孩子怕自己,在自己孩子面前总是板着面孔,连句玩笑话都不说。这可能使孩子对他产生畏惧感,拉大他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种自认为有效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封闭和逆反心理,对家长、教师的话阳奉阴违,考试不理想,把卷子藏起来,不跟家长讲学校里的事,同时会逐渐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一旦成绩不好,就会厌学、逃学,甚至与家长对立。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利用这种强制、命令、警告、恐吓式的教育,这样极不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和谐沟通的心理过程,是一场心理战,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好度,标准不宜过高。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目标过高,孩子做不到。强人所难,必然产生逼迫与逆反的矛盾冲突,孩子压抑,家长烦恼,适度的家庭教育目标,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着,会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进步、发展。

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多给孩子锻炼机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要注意不要使孩子有过多的精神压力,不要把孩子一生的最大砝码仅仅压在学习成绩上,应注意孩子兴趣、特长、爱好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在生活中动手、动脑、动口,不管哪些方面,只要比原来有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我行”“我能干”的自信心。

三、信任孩子,多与他们沟通,做孩子的朋友。

与成人相比,孩子更需要在温暖可靠的信任中去学习,去探索,孩子在学习上进步,家长都能给予信任和肯定,但孩子学习上有退步和起伏想象时,大多家长都会收起对孩子的信任,大加责难,这对孩子打击很大。所以要提醒家长:信任是一种激励,信任中就包涵着允许失败、允许错误的宽容,当孩子有不正常的状态时,应多找机会与孩子沟通,用温暖、支持、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面对困境,父母应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独特、完整的个体,个体间的差异存在于兴趣、爱好、性格、自信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随孩子的成长和阅历、认识的提高都在不断变化,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状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适应孩子身心发展,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张玉霞,王秀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0(7):27.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十一

随着我国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本文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环境教育。指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更要把教育眼光放在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上,在地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能够经常性地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地理;教学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意义是深刻和广泛的。早在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的论述,在中学教育时期,要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目的,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的必修课,在地理教学中拓展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够让学生自觉养成好的环境观念和良好的人生观,并且能够通过地理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具有正确的环保行为,进而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环境的知识和信息,不能孤立地理解环境,就环境论环境,而要将这三者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在我国的地理教材中就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环境知识、人文环境知识,比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知识,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这些知识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地理知识进行环境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能够提高中学生环境素质的知识,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环保意识。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环境知识的学习,理解在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环境问题,加上人口问题,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果人与环境不协调,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灾难。懂得社会和谐的发展要素,懂得社会发展中人类的重要作用,能够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付之行动。所以,地理教学能够为环境教育提供学习的线索,提供科学发展的宗旨,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

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严重,是提高环境意识产生的基础,学生经过身边环境污染的案例,能够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提高环境教育让其主动地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而地理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外,还要求具有实地考察和野外实践的丰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植树造林等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荣耀感,培养环境忧患意识。此外,地理学特别强调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提高全球性的环境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的去探索环保,识别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比如通过西北农民燃烧秸秆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秸秆燃烧,对生态环境的害处。学生从这些案例中得到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环境的危机感,从而深切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使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境保护知识,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能够更加生动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并且地理教师还可以深入教材,积极地去挖掘,能够寻找环境与现实案例的最佳结合点,能够通过归纳整理,再加上教师适度的拓展与深化,能够把环境保护的知识渗于教学中,提高环境教育力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中学生在将来对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可见,环境教育不仅是环境知识的教育,还是环境意识的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适当运用一些身边的现实案例,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补充、加上不断的延伸和知识内容的扩张,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通过这样教育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教育效果较好。通过对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的阐释,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人地协调意识,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生存观和持续发展观。

[1]郑长龙.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2]王宗明.中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互联网,2012,2.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十二

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在论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角色定位以及发展现状,提出了“确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专业、建立任务型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制度”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策略。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重大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策略的重要前提准备[1]。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均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2]。传统典型的职业教育包括家传世学、学徒制、师徒授业,其模式课程千篇一律,且不利于技术交流与普及,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甚至成为阻碍人力资本综合素质提高的桎梏[3]。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形式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的不足,回顾和反思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这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生产型、服务型、管理型等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纵观这一历史进程,得到许多启发。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劳动岗位的复合,各种新兴职业的频繁产生,都是影响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地调整变化,才能培养出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个性需要的各类职业人才,才能获得更加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固然会出现高潮和低谷,职业教育亦然。改革开放30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1998年,我国政府根据时政需求,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国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经济领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萌芽,首批大学逐渐建立;。

(3)在1996年我国的首部职业教育法颁布并实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高潮阶段,表现最为突出的即各种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大约在1999年~2002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回落期,这段期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开始出现回落。在这一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的比重由1996年的58%下降到了2002年的38%。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第三阶段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为2003~2010年,这一阶段我国实施了“十一五”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关注。在此期间发布了一系列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各类会议文件,此外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鼓励措施。例如,职业教育建设的“四大计划”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四大工程”,并出台了农村贫困生教育资助政策等措施。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洗礼,职业教育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成功经验,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的30年,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发展无论是从广度、深度、力度还是难度,一直受到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变革、制度变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回想职业教育转型改革走过的道路和总结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创新的过程是在办学体制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实现职业教育的政府直接管理到政府宏观引导的转变;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上实现职业教育从升学导向逐步向就业导向的转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有创新性和决定性意义的制度变迁即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变迁引发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乃至经济主体基本属性的深层变革,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体制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已经开始从改革发展的时代进入到了转型改革的时代。

(一)向扩大职业教育概念转型。

基于市场竞争背景,职业教育的概念应该向“大职业教育主义”进行转型改革,这是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加深,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1)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全方面综合素质的人”。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大量劳动力,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还要培养他们追求个性发展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角度出发,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问题。(2)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应该向多元化发展,要综合全社会的力量,国家与政府、社会院校要联合各个行业、企业共同兴办,建设职业实训基地,培养更加专业的.师资团队。

(3)市场竞争环境要求职业教育重点区域要放在教育观念薄弱的农村,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4)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应该进行转型,逐渐向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

(5)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也应该向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转型改革,注重“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提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训。

(6)职业教育还要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提倡开放性办学模式,面向全社会,着眼于广大农村区域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以及失业群众。

(二)向促进人终身学习与发展转型改革。

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区域剩余劳动力曾经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或者时刻准备下一次工作经历。但是由于其知识和能力有限,只能选择竞争力比较低的岗位,由此说明,要提高职业能力,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与实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能够实现这些群众的终身发展,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还有一部分群众虽然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实训,但是面对日益深化的职业教育改革望而却步,不具备社会所必需的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国家政策方面也对加强职业教育和实训给予鼓励,这也是这部分群众从阶段性教育向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转型改革的机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在满足不同年龄群众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需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将促进人终身学习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的方向。

(三)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改革。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迅速转型,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内在要求。

(1)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实行学分制度,促使农民系统接受专业职业教育与实训,满足农村区域大量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2)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之日职业教育并重发展。

(3)社会群众再就业的职前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以便于从业群众的可持续发展。

(5)满足不同类型的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6)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与现代产业体系、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融会贯通,实现良性互动。

(一)确立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

职业教育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注重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是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需要兼顾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与群众劳动就业、与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确立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国家的政策提倡与支持是基础保证,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关键。

(二)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专业。

为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已经开始从原来的学科课程形式向工作任务形式转型改革。一方面,工作任务的结构对学科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工作任务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标准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应该注重职业教育在工作任务的课程形式中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专业,避免全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千篇一律。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大,大量社会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其中大部分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下,无法适应更高职业教育要求的岗位,这部分劳动力就需要到专门的职业教育院校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地大物博,区域经济与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专业,这样有利于吸引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力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很好地与当地区域经济实现有效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发展职业教育资格认证与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接服务,加强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有效对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任务型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现行的职业教育考核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转型后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考核主要针对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以提高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通过加大考核中实践考核所占课程学分比例来实现,例如以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职业教育项目成果考核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要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让学生的毕业与职业教育专业证书相结合,明确只有学生取得了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才能够顺利毕业的思想。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制定具体可行的考核方式,明确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企业、学校、导师、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责权互相统一,共同推进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策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其独特的背景以及理论基础。本文对我国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反思进行了论述分析,提出了一些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方向和策略,以期对我国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1]鄂甜.论“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2):8-12.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十三

近些年来,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在我国各个省市地区如火如荼的进行,小学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一直以来,数学教育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教学课程,在新课标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已经成为了相关教学人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新课标环境下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提高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策略。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等一系列综合知识的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结果,更要教会学生方法。因此教育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所遇见的难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小培养一种全面的数学思维。

1.1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很少从本质上挖掘学生潜在的数学才能,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高校所培养的教学人才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坚力量,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应该在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中体现出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对数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较落后,在教学理念上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在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因此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经常抓不住重点,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效率偏低。

1.2数学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学习的观点和理念与日后的教学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可见对数学教育体系的课程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十分必要。但是从目前高校的数学教育体系来看,其课程的安排与规划存在着突出的课程比例失调、课时安排不足等问题。目前,高等院校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数学分析、几何解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微分方程、数学模型、近世代数、高等几何等。这些课程通常在大学的一至三年纪完成,可见数学理论课程占据了总教学时常四分之三甚至是以上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内,学生只能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也没有学习如何做好一名真正的老师。通常会在大四进行数学教育理论以及实习的相关课程,而教育心理学、数学思想方法等课程的开设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学生对教学心理和方法的掌握知之甚少,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会走很多弯路,降低教学效率。同时,分类过少、含糊不清的选修课程也是影响学生从教水平的主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人员的工作素质,实现新课标对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目标,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想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精髓,就一定要以同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注重尊重学生的心理,听从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积极的表达自身的相反,这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此外,这种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与与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相互一致,当学生迈入工作岗位,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才能以同样的思维和方法去教育学生,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起一种既善于思考又能够实际应用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其次,数学教育人才的合理培养和需要对现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适当的加入数学探究、数学文化、数学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充分明确数学教育的发展脉络,使其真正了解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所应该承受的责任。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高校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应该适当的增加数学教育心理等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在进行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对一些突发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无论多么丰富完善,如果没有实践行动的检验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高校应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中,归纳并总结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梳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找到新课标教学体系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新课标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数学教育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蒋桂银.对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构建的建议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12):33.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十四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出发,通过对游戏概念、游戏特点以及游戏类别的阐述,探究科学的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幼儿教育;游戏;种类;教育作用。

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对幼儿游戏是这样解释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具有趣味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设计,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例如从幼儿的认识发展角度,可分为感觉游戏、运动游戏、符号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等,而从模仿社会结构的角度,可分为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合作游戏等,而现实教育中,经常用到的幼儿游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创造性。

游戏所谓创造性游戏是指教师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情境创设的灵感,并通过创作性的环节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并积累一定的经验,比较典型的创造性游戏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以角色游戏为例,教师教师如果想让幼儿积累购物经验,可以利用教具布置一个超市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理货员、销售员、顾客等角色,进而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买与卖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

2、规则性。

游戏所谓规则性游戏是指教师通过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游戏,并获取相关知识的游戏项目,其主要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以体育游戏为例,如某教师为了锻炼学生往返跑、钻等体育技能,利用纸箱和呼啦圈等教具布置游戏场地,并向学生讲明游戏规则,即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起跑线上,排头的学生在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开始绕着纸箱跑,跑到场地的另一端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到第二名学生的手,然后该名同学接着做前一个同学的动作,最后比较哪组学生完成游戏所用时间最短。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应该反复向学生重申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获得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增强遵守规则的意识。

1、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精力旺盛,渴望融入到成人的社会实践中,但是其心理发育却不健全,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就是一些儿童莫名其妙发脾气的原因。关注幼儿心理卫生,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而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幼儿通过参加游戏活动可以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和同龄人的友爱、热情,并提高缓解暴躁情绪的能力;其二,幼儿通过参加角色扮演等模仿性游戏,可以满足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进而缓解其心理需求和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

2、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全面发育。

幼儿正处与身体发育的初级阶段,其身体机能的力量、速度、灵活性、协调性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游戏正是实现幼儿身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教师为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敏性,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在游戏场地中间悬挂一条高约70厘米的长绳,作为“树林”,然后在“森林”另一端撒上“蘑菇”,而扮演成“小白兔”的学生可以利用从下面钻、从上面跨的方式穿过“森林”去采“蘑菇”,而通过训练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腿部肌肉的灵活性。

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黄金时期,而游戏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并在表达中实现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深度,进而实现智力的提升,例如在中班智力游戏“一枪打四个”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掌握游戏规则,即在教师说到“一枪打四个”的时候,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伸出作“枪”,右手则伸出四个手指作“靶子”,然后两手随着指令来回变换,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幼儿手指的灵活度,更能够提高学生大脑的反应速度。

4、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优良的品格。

学生的品德和性格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些体现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游戏来帮助学生对“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形成基本的判断,例如在“坐公共汽车”的游戏中,教师利用椅子、彩色纸板等道具制成公共汽车和红绿灯,然后通过司机、乘客、等公交的人等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懂得基本的交通守则,并通过上车排队、让座等行为培养其形成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的品格。

5、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提高审美能力。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体会着、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除此之外,幼儿还可以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美,例如在音乐和美术的相关活动中,幼儿通过与色彩和音符的接触,融入美化后的游戏环境,在教师的鼓励下依据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歌舞等方式去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总之,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幼儿生长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学习探索,掌握游戏类别,为幼儿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与游戏环节中增加肢体训练和心理训练,进而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1]严小英.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5,13:364.

[2]张晓春.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的作用解析[j].亚太教育,2015,23:125.

[3]李春红.浅谈幼儿教育中教育游戏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7:2.

热门护理教育学论文(模板15篇)篇十五

对教育学学科特性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学,摆脱迷茫和困惑。笔者认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论证了其必备的三个特性。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躁动、迷惘、困境、危机、解体、终结”以及“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殖民地”之类惊呼依旧不绝于耳。教育学研究者自感“底气不足”,既无法确立自身的独立性,又无法就教育学的学科特性达成统一共识。教育学究竟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还是应以“指导实践”为主的学科,争论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教育学的研究无法规避借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教育学的独立地位,研究者们又必须探讨出本学科的学科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学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中就明确地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只是近来才感觉到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意识到要使教育过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进行,必须援引多种科学。”,教育学的相关学科仅仅是教育学的资源,还不是教育学的内容,必须“把教育科学的资源(thesourcesofeducationalscience)和科学的内容(scientificcontent)区别开来”。他认为这两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险:“我们常因某种结果是科学的,便以为它已是教育科学了。我们要记住,那些结果只是给教育者利用的资源,使教育作用达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最终实质,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有些结果,虽然对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判断、计划、观察的态度和习惯,没有什么作用,仍可以是科学的。但没有这种作用,它们便不是教育科学,而是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在别的领域也许是科学的,但在教育上说来,则不是,等到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才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对教育有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

教育学应在直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发展的原创性,改变被动地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范围,主动地参与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

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学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如有人摒弃二元论思维,强调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滋养关系;有人在质疑“指导说”的基础上,把教育学之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归于“理智的启迪”,等等。二是侧重分析教师实践的个人特征,如有人广泛汲取波兰尼的认识论,探寻教师个人知识的'样态;也有人深入借鉴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开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概念,无不透露出回归教师的实践经验、诉诸教师的实践理性的初衷。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我们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与学,认为明明白白的传递是教学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对人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自然禀赋的关注,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正是因为这一点,教育学应重新立足于研究怎么培养人,人才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性才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特性。详言之,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生命实践、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和审美实践等教育实践形式之中。

对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能只有训练,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学研究者应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把研究的基础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基础,不仅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教育问题,而且更要从师生的生活和整个的社会生活中探寻自己的价值根据和方向,进行价值的批判和引导。教育学研究者只有对现代人生和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领域,才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真正避免教育学成为其他学科的园地,而且改变教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边缘位置,在有关人的学科中,从边缘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学亦是如此。

教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上的一门学科,这个先天性的学科特点,就让教育学的研究在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上无法避开。所有的教育学都存在着传授者,接受教育者,这两个角色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于角色的特性,人类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理解性都会随着不同的个体而有着不同的教育过程的变化。并且,在教育目的与手段上,由于人类的个体不同,对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会有着差别与方法上的变化,同时对于教育的目的来说,每个传授者的侧重点与关键点铺设都会不一样,那么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就让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学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类与社会的背景下的,同时还要结合每个不同学科与人的不同,再来进行教育学的研究。所以,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质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人为性质。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广义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学科特性还是比对与其他关联学科的特点,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物业电梯通知(模板16篇)

    通知是一种向特定人群传达信息、指示或决策的书面或口头形式。小编整理了一些与通知相关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标工作已结束,根据有关规定,确

    专业我对入党的认识体会(模板16篇)

    入党是一次庄重的仪式,代表着加入共产党这个伟大的组织,要永远铭记这一刻的重要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入党申请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所谓入党动机,就

    优秀护士半年工作总结大全(17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明确工作目标,规划下一个月的计划。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写作思路和示范。半年来,在护士长及同事的支持帮助下,

    精选生活自我评价大全(13篇)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的表现、成就、优点和不足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并寻找提升的方向和方法。我想我们应该及时进行一次自我

    优质幼儿园说课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个人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思考和归纳的结果。在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范文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此次的活动已经过去了,听到了很多

    热门经理辞职报告书(模板16篇)

    辞职报告是向公司或组织上级提交的一种书面文件,用于正式告知个人辞去工作岗位的决定。希望这些辞职报告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尊敬的公司领导:

    优质包装产品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大全(18篇)

    培训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激发我们对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信这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优秀家乡发展史的读后感(模板17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评价,更是一个人对自身成长和认知的一次探索和总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写得出色的读后感,相信会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写作的启示。

    优秀雨污水管道安装施工方案范文(20篇)

    优秀范文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文学杰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一、本项目给排水工程主要有排水管

    热门警察六问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过程,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总结和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写心得体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