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

时间:2025-01-05 作者:ZS文王

对于一份出色的调查报告来说,不仅要有可靠的数据和分析,还需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和生动的表达。当前社会上,调查报告的需求越来越多,以下是一些经典调查报告的案例分享。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农村企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调整,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了解城乡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我们对全县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县现有的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中,70%以上是中年妇女。针对这一群体,我们重点考察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乡镇:镇、乡、乡。

(1)年龄构成。

通过对四个乡镇6890名60岁以下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调查,4102名妇女主要为30岁—50岁之间,70%以上的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尤其是41岁—50岁,占总数的41%。

(2)教育水平。

在接受调查的农村中年妇女中,其受教育程度的数量和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3)再就业技能。

与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相比,农村中年女性劳动力由于年龄较高、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务劳动较多等一系列因素,普遍缺乏再就业技能,因此比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更难转移就业。在我们调查的4102名农村中年女性劳动力中,只有788人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不到总数的20%。换句话说,目前超过五分之四的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没有就业转移技能。他们想富,求财,急着富,却往往没有办法想富,没有能力求财,也没有办法急着富。

(4)选择就业区域的意向。

在我们调查统计的4102名农村中年女性劳动力中,有1146人选择在自己的乡镇生活,816人选择在自己的县区生活,495人选择在本市生活,只有155人选择在其他省市生活。由此可见,要做好农村中年女性的转移工作,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她们实现“永远不要离开土壤或离开你的家乡”现场转移。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年女性劳动力存在就业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保守,限制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男主外,女主内”很多人的旧观念根深蒂固,对有钱就安全的观念有依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农村中年妇女家庭观念重,沿袭照顾丈夫和子女、养老扶幼的传统,受夫权观念影响,兼顾家中老人和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对外出打工有严重顾虑。

(二)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村中年妇女的劳动力转移水平。

农村中年妇女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普遍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弱,不善于利用信息,难以转移到新的行业,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他们的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导致职业选择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竞争优势,只能从事一些肮脏艰苦的工作,导致就业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农村中年妇女家庭负担重,难以摆脱土地和家庭的束缚。

在调查中,农村中年女性劳动力普遍反映出负担过重。一方面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另一方面还要种下全家的承包地。他们经常太忙而不能出去工作,但很难离开家。

(四)无效的信息和不良的渠道制约了转移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诸多传统因素,农村中年女性与外界接触少,信息少,想出去工作,不知道该做什么,想在家创业,不知道该做什么,表现出盲目和顺从。在对四个乡镇的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年妇女外出打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妇联组织推荐或劳动就业机构;二是靠亲戚朋友介绍,三是靠自己在外面瞎搜。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仍然存在无序流动现象。

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些乡镇,如乡镇,在当地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当地农村妇女更好地实现了当地的劳动力转移。而在其他城镇,由于本镇没有特色支柱产业,当地妇女依靠当地产业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机会较少,影响农村妇女特别是中年妇女增收致富。

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用现代文明改造新一代农村妇女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范围大、就业转移困难的农村中年女性劳动力,渴望致富,但大多找不到好的致富项目,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针对以上分析的五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农村中年女性劳动力的快速转移。为此,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农村中年妇女的整体素质。

一是农村中年妇女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水平、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相对较低,导致农村中年妇女在转移速度、数量和质量上落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因此,要增加农村中年妇女的转移,首先要宣传农村中年妇女的男女平等。四自”精神,提高自身素质等健康向上的观念,打破小农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和创业观念,努力引导中年农村妇女转变观念,营造农村妇女学习知识和技术、积极找工作、努力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提高农村中年妇女的就业技能。在农村中年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要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战略任务,作为提高农村中年妇女就业创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引导和培养农村中年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城乡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集中授课、咨询服务、出版资料、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根据市场需求,以订单、定点、定向培训等形式,对农村中年妇女转移就业的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2)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是促进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良好途径。许多乡镇通过几年十几年的实践,建立了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地要把握农村中年妇女的特点,积极引导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县乡妇女依托当地的中国结编织特色产业,通过简单的培训,发展了来料加工,实现了劳动力不出家门的转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在家打中国结,不出门就能增加收入,不耽误照顾家庭和孩子。我们一个月挣500多块钱,比在外地工作强多了”。县镇依托当地特色柳产业。镇上的大多数农村妇女都从事种植和编织柳树。甚至60岁或70岁的女性也可以在门口编篮子来增加收入。镇上基本没有农村剩余劳动力。

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在女性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妇联群众组织和pass“双学双比”这个载体匹配桥梁,把女性组织起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教育她们,强化努力致富的观念,提高产品质量。第二,要加强支持,扩大产业。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扶持和鼓励政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

(3)加大投入。

实践证明,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双赢”政策。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量大型项目落户我县,不仅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该镇通过吸引投资建立的服装厂分厂一期吸引了1000多名女工,帮助当地妇女实现了在家工作的愿望。但针对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不愿离家的现状,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引进更多企业在我县建厂招工,为农村妇女特别是中年妇女提供更多就近择业的机会。

(4)发展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农的发展路径。要总结和推广农村中年妇女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实践,帮助更多的农村中年妇女参与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信息、技术和风险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一户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的紧密联系。要为妇女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指导和服务,搭建交流平台,宣传相关政策,提供相关信息,推广可供借鉴的做法。胜利乡妇女徐率先在胜利乡成立了皇冠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通过举办免费培训班,吸收周边城镇妇女学习编织技术,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收了1000多名固定女性成员,平均年收入8000多元。草帽编织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家庭主妇致富的主要行业。

(5)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一的庭院,发展庭院经济潜力巨大。特别是农村中年妇女,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事种植和养殖,充分利用家庭庭院的空间和各种资源。发展庭院经济,要帮助农村妇女在不离家的情况下增加收入。要因地制宜,帮助农村妇女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根据资源条件和自身能力选择生产经营项目。种植业要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在土地稀缺的地方,宜发展水产养殖和加工服务;城郊农村应发展庭院花卉产业。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据20xx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和44.88%。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20xx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据统计资料,20xx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有麻鸭养殖、水产(鱼、虾)养殖、蜜蜂放养、香菇异地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去年全县有4万余人外出养鸭,群鸭饲养量1500万羽,总产值超过20亿元,是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倍,有200多名农民在上海从事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场,年产值达8000万元。

3、劳动力转移专业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为主,大部分人是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走出去,具有显著专业化特点。据了解,全县有300多人到全国14个省市从事香菇异地栽培。500多名蜂农常年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个省市放养蜜蜂,放养群蜂1.5万群。依托本县工业,全县有5000多名农民到全国各地推销缝纫机、灯管、工刃具等工业品。1000多名农民在温州、杭州等地长期从事个体运输及餐饮业。另外,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如大源镇深坑村107户,407人口,90%劳动力外出创业,其中70%劳动力常年在外专业从事经销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有的上百万元,全年村民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溶江乡有数百人在外专业从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黄龙等村上百村民十几年长期在金华、义乌等专业从事蒸茏生产;地处最偏僻的木栗乡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经商开设超市。

留城置业发展(农民转变市民);离土不离乡外出异地开发、务工经商劳动力转移,是我县农民转移的主要形式;不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有的在本县进城入厂务工,有的进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务工,有的兼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从事非农职业。

5、劳动力转移主体单一化。我县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体,年龄40岁以下、文化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转移比较容易,文化素质低,弱势群体转移比较困难。

1、行政推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的拉动力。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牛鼻子”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计划20xx年—20xx年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转移就业培训3万人。据统计,20xx年全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237.7万元,培训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7056人。技能培训是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挡土墙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础工程,已预备落实资格农户450户,将转移农村人口近20xx名。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不高。据了解,我县在组织民工有序流动人数仅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亲戚朋友带出去,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劳务输出稳定性不强。

二是劳动就业难度加大。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城市劳动力就业及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上劳务市场放开后,外地廉价劳动力进入本县各类用工单位,就地转移难度加大。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三是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民工的歧视与排斥,及部分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薄,使许多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农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进了城的农民生活在城镇边缘,无法像城镇那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县内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员农忙时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增加了务工成本。

1、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和工业进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化转移。一是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碧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二大城市功能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加快仙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劳动力转移容纳和承载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同时切实抓好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下山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仙都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四是打破体制瓶颈,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屏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工程”,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对现有培训资源整合利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教育券”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管理,促进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培训方式。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三

内容提要: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成为&&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所以,深入调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现状与制约因素,从而形成有效的转移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20xx年度原&&、&&、&&三乡镇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分析新&&镇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及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新的实际镇情,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并对该镇今后五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建议。

(一)、现状。

1、劳动力分布现状:

从总体数量上看:20xx年&&镇有农村劳动力21133人,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033人外,还有6100劳动力在农闲季节处于相对失业状态。

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而&&村、缫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业较多的村,由于第三产业和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0.1%,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高中程度的占9%,中专程度的占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1%。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79.4%。由此可见,&&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20xx年度,原三个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截止20xx年底,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5033人,占劳动力总数21133人的71%,其中20xx年转移劳动力5780人。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性工资收入达4500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31%,劳务性工资收入已经成为&&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1、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居多。据调查,20xx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2、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3、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20xx年底,全镇转移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转移量的38%,而62%的转移劳动力则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夏收前回,夏种后出秋收前回,秋种后出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群体性外出的多,而单枪匹马外出闯世界的少。输出的劳动力一般都按照血缘、人缘关系,或三五成群,或数十结队,集体外出,互相照应,互有联络。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也不敢转移。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怕打破宁静的生活。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胆小怕事,怕带来麻烦。在农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挨欺负。特别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让他们出去闯荡。三是缺少手艺,怕自己干不好。在农村,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农民进城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屡见不鲜,也使一些没有走出去的农民不再往外走。

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二是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在镇、村组织中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1.破除陈旧观念,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农业以外去想办法,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盯住市场,走向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地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2.加大教育力度,变盲目转移为特长转移。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搞好农民教育。

第一,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在保就学率上下功夫,也应该狠抓教育质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在农村,应为“下岗”或半下岗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不但为农民在农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农民到城市创业、就业创造条件。这就不仅要靠政府去办,也要由政府引导、扶持大企业、教育单位去办,根据农民个人特长,培训他们相应的技术,使他们取得必要的技术资格证书。

3.创造优良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质提高了,想要转移,但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又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二是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加速小城镇建设,来拉动和吸引剩余劳动力转移。

4.敢于投资创业,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对于有条件的农户,拿出一笔资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于单纯靠出力气打工的收入。在劳动力转移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投资、如何增值的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不敢投资是不会挣到大钱的。但投资一定要看准;盲目投资则损失更惨。

5.练就一身本领,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

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而这种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占领一席之地,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计”。就是在外出打工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注意的是:要了解对方,知道用人方的实情;找工作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合同,发生纠纷时有依据;要遇事多想一想,有问题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要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劳动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根据前文分析及对策,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目标:

截止20xx年底,&&镇共有未转移劳动力6100人。在今后五年中,要在稳定已转移劳动力总数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1500-20xx人,到20xx年,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9500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91%(以20xx年人口为基数),非农产业收入达8000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达20xx万元,人均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合力。把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农办、工办、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关心农村剩余劳动力。

2、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和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劳动力资源电脑化管理。二是每年对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1次到2次的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为制定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提供依据。

3、积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

城建等部门根据&&实际,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建筑业、运输业、饮食餐饮业、娱乐业等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工办等部门加快发展&&镇民营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解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水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

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大集团、大公司的国外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出国门,提高对外劳务输出水平。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培训。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首先,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该镇各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镇中、小学学生升学率,从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础教育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其次,充分发挥该镇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再次,成立&&镇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果,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

最后,司法等部门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在该镇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中开展《劳动法》等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培训,增强用工单位和劳动力的法律素质,提高转移劳动力的自我保护能力。

5、成立&&镇农村劳务中介机构,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网络。由各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联合成立集劳力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于一体的&&镇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镇、村二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库,畅通劳动力资源调蓄和信息共享渠道。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四

镇在持续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成都高新西区、西南交大等项目大量征地,全镇已有70%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安置和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镇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

据调查,现共有失地农民21511人(含涉及西区应农转非人口9989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4.4%,其中失地农村劳动力12723人,通过划地建房出租房屋获取稳定收入人员2998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3%,通过务工、经商等实现就业6564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52%,两项合计为75%;未就业3161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5%。从就业分布看,有21.9%的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72.8%转向第三产业,两项合计占农民就业人数的94.9%。从收入状况看,年均收入在4000—8000元的达到55%,部分已达到8000—1元。

(一)大力培育市场促转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市场,先后培育了福隆石材市场、蔬菜交易中心等5个专业市场和犀池饮食文化一条街、玉龙综合市场、两河村成都外语学校市场等10个农民安置区市场,以市场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城乡劳动力5000余人。

(二)主动服务企业促转移。加强与西区企业和镇内企事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掌握用工信息,做好劳动力输送工作。仅,就先后为成都市车管所、成都市儿童福利院、银河磁体公司等单位组织用工面试17次,岗前培训劳动力1142人(次),转移530人。

(三)挖掘公益岗位促转移。为解决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从镇环卫所、市政所,城监队,社区服务中心等镇属单位挖掘就业岗位,优先解决了岷江小区失地农民34人。同时配合车管所周边环境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从岷江小区住户中招聘城管员52名,重点解决“4050”人员,既帮助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又为城市管理充实了力量。

(四)切实服务农民促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为失地农民开展免费培训,与县友爱职高、县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今年1—6月,已举办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创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班8期,培训1100人。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对每个失地农民进行建卡登记,加快村微机工作室建设,建立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实现县、镇、村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联网运行,资源共享,为每位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一)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全镇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还不够,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之长期的开发征地,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再就业难度。

(二)就业观念落后成为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我镇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中,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十分突出。一边是政府的积极推进,甚至不惜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开展失地农民免费培训和推介就业工作,另一边失地农民并不积极参与甚至不配合,他们既希望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又对政府推介的工作挑三捡四,在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甚至工作地点远近等问题上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加大了推介工作的难度。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现状的反差成为当前我镇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的任务十分迫切。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这是当前农民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据调查显示,征地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7%,两项合计为92%。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又无技术和就业门路,失地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失地农民自主就业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资金、项目、创业技能、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一些失地农民虽然也想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但不敢轻易行动,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政策扶持。

(一)在城乡一体发展中促进就业。失地农民就业难,其根本原因是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化相对滞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镇优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加快失地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失地农民的充分就业。一是以兴程元汽配汽贸市场项目为重点,加快发展汽贸、汽配、汽车养护等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车管所周边经济圈。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利用房地产业发展聚集的人气和商机,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物业、教育、文化等配套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校园经济,着力打造西南交大、西华大学校园经济圈,发展和规范川外成都分院、纺专、南洋学校等校园商业街,促进校园周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扩大农民就业和铺面增收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大力打造岷江小区商业街,为农民创业、就业开辟新渠道。加快城区商业街,特别是拆迁农民安置区市场的改造和上档升级工作,规范市场管理,促进经济持续繁荣,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适合就业的岗位。

(二)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就业观念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失地农民就业观念培训力度,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形成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同时应建立失地农民推介就业制度,建议对推介2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就业的,政府不再承担推介责任,给心存依赖又缺乏努力的部分失业农民增加压力,促使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就业技能,从而提高政府推介就业工作的效率和实效。二是广泛联系用工单位,加大订单式就业培训力度,这是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办法,从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针对农村妇女和“4050”等特殊群体就业难的实际,开展适合他们的专项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的适应力和竟争力。

(三)切实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从职业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咨询、劳务信息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失地农民积极创业,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和服务。

(四)建立市场化的社会就业机制。大力发展以农村劳动力输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职业介绍、技术培训、就业服务、劳动事务代理等为内容,以市场运行为基础,在政府指导下的职业中介组织,建立市场化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充分流动,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找政府、找关系中解放出来。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五

xx区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区。目前,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24万,占总人口的46%,农村劳动力1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7%。据区就业局统计,现我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共有7.3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已转移就业3.6万人,占49.3%,每年新增劳动力0.4万人。20xx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3.9万人。20xx年前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5.7元,增长39.85%。其中,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务收入112.7元,同比增长14.07%;农民人均外出从业收入780.7元,同比增长46.94%。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一项新兴产业。xx区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xx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全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途径和必然选择。20xx年以来,区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要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努力形成内部大转移,城镇大吸收,向外大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格局,确立了用15年时间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人,年均转移6000人的战略目标。在每年召开的全区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上,将劳务转移培训任务以责任状的形式分解量化,定期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考核镇班子干部实绩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全区上下自觉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态势。

为了实现全区劳务经济大发展、大提高,xx区狠抓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建设,形成区、乡(镇)、村三级工作网络,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是成立了以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组长,区级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公安、工商、税务、财政、就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分析工作新动向,研究解决新问题,推进全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xx年,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立了xx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每镇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择优6名选调工作人员,专抓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为促进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干部力量。

二是建立了乡镇、办事处劳动保障平台。按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标准,在全区各镇、办事处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统一装备了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施,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100名,负责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各镇在开展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料信息库,并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各村聘请了劳务输出信息员,负责用工信息的传送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同时,我们还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了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政策,掌握操作程序。目前全区形成了区有劳动市场,镇有劳动保障事务所,村有劳务输出信息员的三级劳务输出服务体系。

以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集中有序转移与自发分散转移相结合,稳定性长期转移与临时性季节转移相结合,疏通转移渠道,增强各类载体的吸纳功能。

一是组织劳务输出。采取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各类中介组织、经纪人介绍、本地在外经商办实业的能人带动等多种途径,开辟外地劳动力就业市场,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几年来,全区已集中组织劳务输出1.2万人。

二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建大企业、上大项目,采取积极鼓励、放手发展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由单一流通型向多元型经济发展,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增强。几年来,全区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项,千万元以上89项,新上改扩建项目241项,娃哈哈、小肥羊等13家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临河,截止20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工商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1.5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1.6万人。

三是加快城镇建设。通过配套中心集镇水、电、路、通讯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城镇的集聚功能明显增强。目前,全区有1.1万名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兴办实业。

四是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村一业、一乡一业,通过资源的深度开发,吸纳农村劳动力。几年来,全区已培育成畜牧养殖、肉羊育肥、水产养殖、蔬菜生产加工、粮食加工等各类专业村组110多个,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1.7万人。临河新华镇新丰村615户有520户搞韭菜种植,从业人员1300多人,20xx年全村韭菜总收入达3400万元,人均收入达12400元。

四、强化管理引导,形成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一方面加强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区外苏州华硕、广东东莞光鼎、苏州精华、苏州飞利浦、呼市汉鼎5家劳动力转移基地常年进行用工信息沟通和联系,与本地维信、春雪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用工信息库,为本地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政策咨询、求职登记等一条龙免费服务;另一方面发挥驻外办事处的作用,广泛收集用工信息。20xx年以来,共收集用工信息1.2万条,近5万个工作岗位。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我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8.2%,且普遍缺少一技之长,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区委、政府将临河一职中(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和农广校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发挥职业学校的教学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临河一职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及新形势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要,通过创新“三技六能”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了创新思维方法,拥有了创造开发技能,获取了创业实践本领,满足企业的需要,又为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与春雪集团联合举办的纺织培训,理论课由一职讲解,实践课到春雪集团,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使培训农民既提前得到了岗位锻炼,又提前认识了企业,熟悉了环境。目前,我区培训专业有计算机、汽驾、机修、烹饪、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15个。截止20xx年底,共培训劳动力2150人,其中,为广东东莞、苏州等地开展“订单”培训输出劳动力500多人。同时,各镇结合实际,采取集中办班、以会代培、印发资料、咨询服务、召开现场招聘会等形式,组织开展了以转变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参培人数达到1.2万人次。全区初步形成先培训、后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在抓好培训的同时,我们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使“阳光工程”培训和扶贫培训经费全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我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三是组织有序流动。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在劳务输出上诚信度高、组织力强、行政推动、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有序输出工作,采取补贴职介费,代买火车票、宣传劳务输出政策和劳动就业法规、发布用工信息等形式,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广泛服务。每年春节前,组织返乡过节的务工人员召开座谈会,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增进感情。春节后,组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欢送会,为外出务工人员佩带红花,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区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信心。四是加强输出后的跟踪回访,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我们先后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北京、天津、苏州、广东、西安、xx市等城市设立了劳务输出办事处等专门服务机构,负责考察用人单位,收集用工信息,安置外出就业人员。驻外办事处与当地企业不仅建立了稳固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还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各种维权服务。20xx年以来,先后为打工人员提供各类咨询服务1.2万人(次),调解劳资纠纷27起,为务工人员追回工资2万元。

五、规范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模式。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我们注重对劳务输出规律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基本形成了“一考二训三输出”的工作程序。“一考”,即考察用工企业。在选择用工企业时,先组织人员到输入地有关部门和企业考察,经考察合格后再组织输出;“二训”即:严格进行输出前培训。用工企业考察合格后,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依托培训基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输出的质量;“三输出”即加强输出管理。在输送人员过程中,始终把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每一次输出都派专人全程护送。

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确保输出人员留得住,我们初步形成三种劳务输出工作模式。一是能人带动模式。以亲情、乡情为红线,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做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二是干部带动模式。由镇干部领头带队,组织农民外出承包工程。三是基地输出模式。在培训基地培训后,集中安置在劳务输出基地。

xx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有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缺乏敢闯敢干精神,“小富即安”思想严重,不愿外出务工;有的用工单位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与农民意愿不相符;参训农民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一哄而上,造成个别专业过热,有的专业过冷;资金补助不充足,难以开展时间较长,技术密集型的培训专业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吸引、鼓励更多的农民自觉自愿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数量与质量,实现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转移就业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就业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推进“三化”进程。围绕构建“一市三区”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提升城市带动能力。大力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加快培育壮大五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工业整体水平和效益,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产业支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六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安排,为掌握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对劳动力吸纳情况,找出转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措施,我们采取调查统计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就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和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调查情况表明,自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经济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在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初步调查统计,到底,全市乡村总人口645.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5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为343万人,常年性剩余劳动力资源约20万人,季节性临时剩余60万人。其中按从业结构分,从事第一产业的197万人,占从业人员的57%;从事二三产业的146万人,占43%。在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行政区域(指县市区)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73.4万人,行政区域外劳务输出72.4万人,境外就业人员1926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50亿元。综合分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带动促进情况,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现代集约型农业呈现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潜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节精细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精耕细作、精养细管相结合,呈现出对农村劳动力较强的吸纳潜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促进畜禽、林果、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等主导产业规模的迅速膨胀,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吸纳到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上来。金乡50万亩大蒜,仅收获季节就吸收15万外来打工劳动力。

二是农业产业经营已成为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经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200余家,其中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810家,年销售收入280亿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万劳动力就业。像兖州绿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鸭饲养、苗鸭孵化、饲料供应、肉鸭宰杀、出口创汇为一体的大型肉鸭综合加工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现拥有固定资产1.4亿元,年销售收入4亿多,该企业从基地养殖、生产经营管理到肉鸭加工、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吸收当地和外地不同层次技术、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余人就业。菱花集团是一家拥有固定资产8.2亿元、年销售收入12亿元、以玉米为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业,仅在济宁本地就吸收3200名劳动力就业。

三是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已成为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体。近年来,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吸收和消化农村富裕劳动力重要载体。到底,仅全市24.3万户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就吸收120多万劳动力就业。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径。近年来,农村道路、交通、农业设施建设以及以荒山、荒滩、荒水、陷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农业综合性开发,也吸纳了一批富裕农村劳动力,并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新途径。

通过调整分析,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在消化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呈现出领域不断拓宽、容量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就总体上看,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产业经营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够强,消化吸收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无论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还是与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适应。其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观念落后。受传统陈旧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在农业内部从事种养业生产经营,是没有出息和没有本事的表现,主观上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低。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8%。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仅50%左右,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没有一定的技术特长。由于文化素质低下、专业技术水平差,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目前就全市来讲,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结构调整的数量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的质量档次低,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消化吸收。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档次不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缓慢,造成农业产业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响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消化吸收。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受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我市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与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大差距,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不相适应。

针对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转移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扩大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吸纳的容量,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通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下步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以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适应能力。以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提高农民素质培训为重点,切实搞好对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需要,搞好订单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从业适应能力,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是以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深度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和现代集约型农业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村五大主导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膨胀产业规模,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大力发展高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通过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资源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要求农业生产应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调整过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劳力、资金、技术等资生产源要素的投入,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据我市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特点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包括棉花、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水果、花卉等农畜产品生产业。加快农业生产从耕地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产生更大的劳动力需求。

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实行农产品产、供、销对接,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局限于农业生产部门的局面,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别是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贷款、出口退税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扶持。通过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快速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通过产业化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借鉴学习经济发展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消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是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培植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吸纳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自身立项和制定更宽松的政策调动基层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吸纳更多的临时性、季节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七

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责任到人、层层负责。

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计划20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环境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党员培训、科技之冬、各类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坚持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思想。

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123。

总结。

如:平度村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0余人。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2、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优势互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利用,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县城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之一。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先进典型,在各村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农民工增强信心。

4、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对党员、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组织专业人才向农民工讲述实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采取培训中心+用人单位+当地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我乡转移劳动力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乡劳转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5、组织协调互通信息及时统计。乡劳转办要积极主动的和各部门各村协调此工作关系,互通信息。要组织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总结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和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时准确的统计我乡外出务工的情况,寻找可挖掘的潜力和途径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按期准确的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报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抓住的机遇和西兴乡的城郊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通力合作,加快西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农民增收和西兴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工作。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八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据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和44.88%。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20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据统计资料,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有麻鸭养殖、水产(鱼、虾)养殖、蜜蜂放养、香菇异地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去年全县有4万余人外出养鸭,群鸭饲养量1500万羽,总产值超过20亿元,是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倍,有200多名农民在上海从事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场,年产值达8000万元。

3、劳动力转移专业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为主,大部分人是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走出去,具有显著专业化特点。据了解,全县有300多人到全国14个省市从事香菇异地栽培。500多名蜂农常年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个省市放养蜜蜂,放养群蜂1.5万群。依托本县工业,全县有5000多名农民到全国各地推销缝纫机、灯管、工刃具等工业品。1000多名农民在温州、杭州等地长期从事个体运输及餐饮业。另外,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如大源镇深坑村107户,407人口,90%劳动力外出创业,其中70%劳动力常年在外专业从事经销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有的上百万元,全年村民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溶江乡有数百人在外专业从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黄龙等村上百村民十几年长期在金华、义乌等专业从事蒸茏生产;地处最偏僻的木栗乡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经商开设超市。

留城置业发展(农民转变市民);离土不离乡外出异地开发、务工经商劳动力转移,是我县农民转移的主要形式;不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有的在本县进城入厂务工,有的进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务工,有的兼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从事非农职业。

5、劳动力转移主体单一化。我县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体,年龄40岁以下、文化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转移比较容易,文化素质低,弱势群体转移比较困难。

1、行政推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的拉动力。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牛鼻子”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计划2004年—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转移就业培训3万人。据统计,2004年全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237.7万元,培训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7056人。技能培训是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挡土墙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础工程,已预备落实资格农户450户,将转移农村人口近名。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不高。据了解,我县在组织民工有序流动人数仅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亲戚朋友带出去,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劳务输出稳定性不强。

二是劳动就业难度加大。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城市劳动力就业及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上劳务市场放开后,外地廉价劳动力进入本县各类用工单位,就地转移难度加大。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三是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民工的歧视与排斥,及部分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薄,使许多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农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进了城的农民生活在城镇边缘,无法像城镇那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县内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员农忙时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增加了务工成本。

1、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和工业进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化转移。一是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碧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二大城市功能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加快仙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劳动力转移容纳和承载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同时切实抓好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下山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仙都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四是打破体制瓶颈,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屏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九

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更是应对市场经济,提升产业、劳务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好我市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了一些调查,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供领导决策时参考。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年龄较轻、男性较多、分布较广、技能较差”。

1、从数量上看,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到底全市共有农业人口58846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26178人,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21人,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还有富余农村劳动力45665人。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6%;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4%。

3、从年龄结构上看,进城务工18岁以下的约占12%,18-30岁之间约占44%,而30-40岁约占35%,40岁以上的仅占9%。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2%;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

5、从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6、从就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市转移出去的12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7、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市326178个农村劳动力中,有约22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9.9%,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有4万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3.2%,较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有近6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16.9%,较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基本特点。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据调查统计,20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56.7%,30d50岁的占37.1%,50岁以上的占6.2%。

2、劳动力转移有序性逐渐增强。农民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三缘”关系向外转移。据调查,年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转移的人数大幅度增长,增幅在5%以上,而通过中介组织介绍、亲帮亲、邻带邻或其他方式外出的人数下降2.5%。

3、转移劳动力仍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为主。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为主,但比重有所下降,转移到东部和中部的比重有所上升。据调查,2004年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35.5%,西部地区务工的人员占46.8%,东部地区占3.6%,中部地区占4.2%,其它地区10.1%。

4、二、三产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2004年,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到第一产业仍然从事农业的比重为5.1%,比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56.6%,比上年上升了10.2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占6.7%,制造业占5.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1.7%,建筑业占37.6%。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38.3%,比上年下降8.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6.2%,批发零售贸易业占2.7%,住宿和餐饮业占15.9%,其他服务业占5.6%,其他占8.1%。

5、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型。在重庆市内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十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人走访了两个村,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某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截至末,全镇耕地面积2938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30.2%;农业人口5.8万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至20,某某镇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1.81万人、1.80万人、1.73万人和1.75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3%、48.1%、48%、47.5%和47.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的调查结果看,年转移的203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5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1.6%,亲友帮带的占42.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经统计,2009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2009年,某某镇转移的1.75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09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入户调查的203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48.7%、38.8%。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5年来,某某镇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2.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臵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6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镇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末,全镇返乡创业成功的有86人,兴办企业37家,解决了1900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某某镇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300万元成立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公司再投资200万元建设二期生产线,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5千万,上缴税金上150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臵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荒芜比例低的村有1%,高的达4%,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部分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61%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75%左右。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某某镇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与该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十一

城市资源,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另一方面,我们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

“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具体的讲,就是农业的增长与发展;农民现实的收入及其增长、未来的生活、职业等变化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农村发展,包括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与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而难以分隔的。其中,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环境条件,建设新型的农村;农民将所得收入用于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可见,在这三者关系中,农民是具有主动性的一方,而农业是农民获取收入的源泉和进行劳动创造收入的对象之一,农村则是在农民通过劳动创造收入后进行改造、改变的对象。因此,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困境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不足。据李子奈(2002年)对农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测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中大约有1.4亿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进一步下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增加。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尖锐矛盾,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1.农业人口过多至使农业低效率。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认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按照他的逻辑,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毕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2.农业人口过多导致农民贫困。农业人口过多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农业收入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导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农业资源由庞大的农业人口分摊,造成农民就业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又会通过两个途径形成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收入水平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民谋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扩大再生产投资不足收入水平低。

3.农业人口过多影响农村稳定。农业人口过多通过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稳定:一是农民是农村不稳的经济根源。当前农村77.5%的农民收入处于负增长,这是农村出现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原因。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能力弱,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业人口过多,且经营分散,使农民通过适当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利益集团的成本过高,至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造成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弱。

总之,农业人口过多形成农业、农民与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农业人口过多既直接作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又通过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恶性循环。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使农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比逐步趋于合理,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均资源空间。

小城镇战略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之一,即“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策略。20多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1亿多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另外,城市和沿海工业加工区也吸纳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劳动力与土地、农民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但也要看到,这种通常不伴随身份转变的转移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它使许多已从土地中转移出来的农民不能专营工商业和服务业,许多人仍是游历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两栖职业者。已转移的农民仍然把农村视为自己的家,保留在农村中占有的资源,就成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理性选择。这既使农业日益成为“业余产业”、“副业”,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因此,现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来形成和培育城镇化的基础,这才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1.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已全面进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城市工业之外构建了“第二工业体系”,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截止2001年低,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8%,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乡镇企业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已达820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850元,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34.4%;同时,乡镇企业的集聚会带动农民集聚,进而劳动服务业和市场的兴起,既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又培植了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并成为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

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具有官方方面估计,农业的充分发展,农业结构的优化,可吸纳近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我国只占10-2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还不到1/3。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值比例为2:1:7,我国正好相反,是7:1:2。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很广阔,潜力很大。只要认真抓好农产品的加工与转化增值,农业效益的增长大有希望。

3.鼓励民工回乡创业。

大中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更容易给农民带来现代观念。美国著名经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指出:“市民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其自身的转移,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工人和现代商人,又能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培养一代现代农民。”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现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不少农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本事。对这些经受几年锻炼,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民工,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扩大就业,把他们看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表彰他们的创业事迹和先富帮后的奉献精神,激励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做出贡献。

4.积极引进城市资源。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而是要统筹城乡资源,跳出长期以来就“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维局限,冲破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引导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下乡,跨产业、跨区域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例如,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许多企业开工率不到60%。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资本所有者急于寻求新的投资方向,这就为将城市资本连同企业家、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一起引入农村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将农民堵回农村,而是应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异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城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种思路。他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减轻农村人口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压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效率;同时,他还能通过劳动力的城市迁移形成劳动力市场,在流动中确立劳动力价值,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现象,使全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1.促进大中城市的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限于我国尚有1.5-2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和总体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条件,我国工业结构优化战略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主体,应以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加速工业化的推力,较快走完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工业化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工业过程中,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最大比重,美国为26.1%(1926年),日本为27.4%(1973年),台湾为33.5%(1985年),而我国目前只有15%左右。借鉴工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只要形成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抓住入世机遇,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份额可以再上升0-15个百分点,所吸纳的农业劳动力绝对量相当于1990年农村新增的7500万劳动力。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很落后,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就业比重高达60-80%,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种类有150个,而我国只有50左右。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就业份额为20-30%,而我国目前仅有4%左右。据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43个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中,社区服务业可提供的就业机至少应在1500万个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在第三产业还能找到巨大空间。

3.鼓励农民进城创业。

大量农民进入城镇需要大量的相应的就业岗位。在当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农民进城就业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大力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尤其是鼓励农民在第三产业创业,因为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该产业又是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政府应当制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的政策,要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和贷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取得银行贷款等,从而增强农民进城创业的信心和能力。

4.扩大农村对外开放。

扩大农村对外开放,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不足,拓宽我国农业发展空间和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要积极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包括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突破食品安全等技术检测壁垒,先行取消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所征收的农业特产税,适当加大农产品退税的力度,增加农产品需求;在国外创办农业企业,利用国外资源;促进劳动力输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市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

总之,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这两种形式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配置都具有积极作用,我国的政策应该是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十六大报告所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前途。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十二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五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富民强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七)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十三

强化管理完善服务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xx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xx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xx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全县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快,经济较发达的坝区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慢0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xx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

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

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十四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抓紧历史机遇,将我市的民生事业推向前进。近期,市劳动就业局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市总人口74.5万人,农业人口30.2万人(占总人口的40.5%),其中农村劳动力16.78万人。近来年,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四大平台”建设,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88万人(次),工资总收入11.74亿元,人均6650元。其中今年1—8月转移就业6.8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4.17%,工资总收入3.61亿元,人均5270元,预计年底可达7000元。

二、我市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一是实行层层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市委、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年终考核奖罚。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盈造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就业门槛。我市把农民工就业管理纳入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降低农民工进城的门槛,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有效解决劳资双方关系问题和农民盲目外出或权益没保障及企业主“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xx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意见》(石党发〔〕44号),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在全市实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创新失业登记制度,对进城落户无业农村劳动力办理失业登记,优先安排并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制度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对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鼓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在校期间的培训费、技能鉴定费由市、县本级财政给予相应补助。

(二)加强组织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牢固树立抓培训就是抓就业的理念,把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来抓。根据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意愿,利用冬季农民工返乡、农闲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积极性。针对农民特点,引导农民在做大做优做特设施农业中创大业、创新业。培训服务重心下移到农民家门口,把培训班办到乡村,提高了培训组织化程度。近几年,分别在xx县的13个乡镇、xx区的6个乡镇和xx区的隆湖开发区开办了电焊工、瓦工、架子工、钢筋工等专业培训班,并进行职业技能培鉴定,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三)加强市场建设,促进转移就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经营灵活、运作规范、遵纪守法的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市共有带领500人以上转移就业的'劳务中介公司22家,带领100人以上转移就业的劳务经纪人75人,带领30人以上转移就业的农村能人317人,发挥他们联系市场紧密、获取信息快捷、组织灵活高效的优势,最终形成政府宏观管理、中介组织转移、服务体系健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营模式,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6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通过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带动就业的。

(四)加强维权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执法监察、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受理农民工投诉案件452起,为5561名农民工讨薪2292万元。在维权方面还通过组建劳务产业工会,发展农村劳动力加入工会组织,解决好就业后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协调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维护合法权益。对农村劳动力开展“送技能、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四送活动,增强农村劳动力守法务工、文明务工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五)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就业服务。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洽谈会,积极推荐农村劳动力就业。自20xx年以来共组织各类招聘洽谈会128场,共有2837家单位参加洽谈会,进场求职人员56300人,达成就业意向18977人。

另外针对我市脱水蔬菜企业和枸杞采摘用人情况,加强与宁xx区市县的联系和沟通,引入近万名农村劳动力解决脱水蔬菜企业和枸杞采摘用人紧缺问题。

(六)扶持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引导在外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形成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制定出台了《xx市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的意见》、《xx市促进服务业发展暂行办法》、《xx市支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对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给予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各县(区)建立农村劳动力创业园,扶持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培育出了一批创业典型。截止8月末,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7万户,培育小老板4189人,兴办创业实体1924个,扶持创业实体升级203个,创建孵化基地和创业园30个。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明显,累计创造新就业岗位24597个。创业收入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元,分别比增长34.7%和30.1%;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效果明显,年地方财政收入22.65亿元,比20增长66.54%。四年来,共投入全民创业专项资金7398.8万元,设立小额担保贷款基金190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6767万元,扶持创业3933户,贷款贴息412.6万元。带动就业13899人。将小额创业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50万元。探索实施了政府免担保的贴息贷款方式,解决了担保基金紧张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外出务工就业难。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9%,无职业技能的占62.2%。由于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差,大部分只能从事工资较低、劳动强度大的建筑、餐饮等脏、累活,外出务工就业难。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存在制度障碍及自身认识不足。一是农村劳动力进城谋生成本高,无力在城镇购置住房,安家落户;二是大部分农民工离乡不离土,不愿放弃土地而进城安家,大部分是在农闲季节进城打短工,不愿签订劳动合同,人员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三是80后出生的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多部门培训,培训工种单一。农村劳动力培训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牧、工会、民政、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进行培训,造成重复培训,短期、简单工种培训多,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四)失业保险基金列支范围窄,农民工培训经费不足。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的职业培训补贴,只能用于城镇下岗职工,而不能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和培训,不适应当前城乡就业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五)基础设施不健全,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村、乡镇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到位,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无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离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结合实际,给予相应政策支持。xx市是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今年市委、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打破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建议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可用于xx市城乡居民培训和就业,使失业保险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加大经费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强化监管力度。一是。

各级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有计划地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职能部门的培训经费,使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抓得更实、抓得更好、更能出成效。二是切实解决多部门培训,重复培训,培训工种单一的问题。一方面争取政策支持,加大部门培训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多部门培训资金的效益,加强财政、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对农村劳动力多部门培训从业务管理上进行整合,统一开发计算机管理软件,避免重复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三)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联动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把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作为培训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技术含量较高、培训周期较长、就业前景较好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体力型转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四)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步伐。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各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现有县、乡、村网络功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以村为基础,以乡为单位,以县(区)汇总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建立农村劳动力登记的制度,做到人员底数清、择业意向清、职业技能清、家庭情况清,以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及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的政策支持。按照自治区、xx市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相关政策,对农村劳动力与城镇人员实行同样的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扶持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发展设施农业和新特色种植,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十五

为认真落实xxx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36号和国发〔〕5号文件,做到建设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我们对全乡8个村1398个村民作了深入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xxx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表”、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座谈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就业收入等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的**个村共有**人,其中劳动力**人(劳动力系指男16周岁至60周岁、女16周岁至55周岁的农村人员,下同)占总人口的**%。经过各种职业培训和参加过正规职业学校培训几乎没有。

二、劳动力在本乡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其中农业生产达**人,高居**%;从事专业养殖**人,仅占**%;从事农产品经营**人,占**%;从事专业农产品加工**人,仅占**%。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省外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人,占**%)、广东、福建(**人,占**%)、其他地区(**人,约占**%)等。

四、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五、工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六、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务工人员月均工资一般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资300元,仅有少量劳动力月均工资可达近1000元。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十六

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5、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改革之初,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7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分析(优秀17篇)篇十七

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移和有序流动,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出了贡献。20xx年在上级部门和各界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经过培训考核共计1120名学员顺利结业。20xx年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现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校举办了七期的培训,已经培训农村劳动力1120多人,按着上级文件精神这们设立了阳光工程公示板,将培训专业、收费标准、国家补贴、监督电话等项目公示给学员。我校经过投标、竞标最终赢得了哈尔滨市阳光工程培训。由于我校地处农村有充分的'地域条件,我们有承担了省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1000人任务。我们开办的有病虫专业防治员、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人员、畜禽养殖技术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校又重新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做到了在培训前有组织、有分工、有制度。学校为按时、保质完成培训任务,设有专职的专业教师10人,另聘请4名专业技师,不但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专业技能。

2、想方设法,切实抓好培训工作。

多渠道组织生源,让农民朋友认识阳光工程,了解阳光工程,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机会宣传阳光工程,20xx年7月15日,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正式开班。来自道外区永源镇、巨源镇,阿城区蜚克图镇、料甸满族乡、平山镇等150余名农民工参加了培训。开班当天市农委的领导给学生讲了希望和要求,校长给学员讲明的学习的意义并提出了建议。会后我们还组织学生观看了录相,学习了劳动法及简单的法律知识,让学员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九月份至十月份,我校又培训了六期。近1000人,每期培训历时一周,54个学时,其中理论培训30学时,实作24学时,学校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培训工作按着计划进行着,为了能让每位学员熟练的掌握农学、畜牧专业的技能操作方法,学以致用。我校教师非常注重学员的亲手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小组全程管理。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学习质量,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监管程序,对学员出勤情况认真统计并作为取得考试资格的重要依据。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政策法规、道德修养的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严格按照省阳光工程培训要求,保证学员学习时间,提高培训质量。真正能让学员进得来,学得会,出得去。现在培训已接近尾声。学员们通过自身和教师的努力,基本已经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学员都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3、千方百计,切实抓好学员素质的提高。

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掌握一技之长后实现独立的操作农村的技能实践,为此我们开展培训多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让农民学有目的,学得放心,现绝大多数学员均可以结合农村实践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组织力度不够,宣传渠道不多,宣传的力度不够,加上农民工大多数在外打工,一些想参加的培训人员不清楚政策和培训的专业,没有及时报名。学校宣传力度有限,有些农民根本不知道阳光工程是怎么一回事,如有可能建议上级政府利用影视、新闻等形式来让农民理解“阳光工程”真正含义。

2、组织管理有待加强。一些学员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把心思放在学习培训上,出勤率低,影响平时的上课效果;有的学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参加培训,就能安排就业,他们却没有想到将来到工作岗位上怎么办。今后应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考勤并探索有效的制约措施。真正让学员有一技之长。

3、培训的专业较单一。不能满足学员需求,今后要整合学校资源,根据学校的自身优势,争取主管部门支持,进一步拓宽培训专业和增加培训人数。

20xx年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会吸取前面的经验,争取做好下一步工作,包括组织机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培训学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政策法规、道德修养的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做好学员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阳光工程”的意义,为下期培训奠定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通过分析范文,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文章类型的结构和特点,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与传统的在校英语考试相比较,bec考
工作心得是对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反思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方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工作心得的典型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工
范文能够提供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写作示范,使我们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
通过心得体会的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早解决,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
运动会能够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归属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运动会是我们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为了让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会工作计划是学生会成员对一学期内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的书面材料,它能够提供工作的组织性和指导性,使学生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学生会工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促使我们更加有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在以下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特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年度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身在过去一年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和提升。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指导。
范文是一种学习的工具,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女神节将至,天下男士请注意:爹
在初中阶段,作文的写作要求会逐步提高,学生需要掌握多种写作技巧和方法。请大家欣赏一下以下的初中作文,相信它们会给您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里,经历的风风雨雨,
实践报告是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总结,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践报告的常用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大家的写
策划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预算、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等。想要制定一个出色的策划方案,不妨参考以下这些范文,会对你有所帮助。20xx年教师节表彰会主持词秋风送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材料,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阅读范文范本时,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写作与其中作品的差异和不足之处。大雁塔有七层,总高64.5米。
范本是我们写作的参考点,通过分析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的规范和要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x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最后,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范文中找到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信息和思路。简历编号:更新日期:姓名
销售工作总结提供了一个回顾过去、规划未来的机会,促使销售人员不断进步。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些销售工作总结的样稿,相信会对大家的销售工作有所帮助。时光飞逝,日月如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从而提出更好的学习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学习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的启示和参考。学习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传
写教学工作总结可以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接下来,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期望能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记录和证明,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教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些教研实践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培养广大学
学生会工作总结是对学生会在一学期内的工作及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份文档。阅读以下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大家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下一步的工作制定合理的
培训期间,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下是一些关于培训心得的精选文章,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不同的启示和思路。x月x日——x日,我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思绪,理清经验和知识的关联。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01x年3月,在公司技术总监黄总监的带
发言稿的撰写不仅需要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这些发言稿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主题,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
读书心得的写作过程需要综合运用语文、思辨、逻辑等多种能力,是一种全面提升自我的方式。这里收集了一些精彩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和写作动力。
范文范本可以树立我们的写作目标,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意图。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毕业论文的完成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学生个人学术能力的一次体现。以下是一些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步骤和方法的介绍,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历经五年结束了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写作的要点和重点,避免走入错误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范本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的表现,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借鉴。在大家刚刚步入社会,我们没有工作
祝福是一种向他人表达美好心愿和良好愿望的方式,它能带给人们力量和鼓舞。下面是一些经典的祝福短语,希望能为您的祝福句子提供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1、鞭炮一响,黄金万
作文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找寻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本站:美丽的秋天,硕果累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审美观和判断力,提高自己的写作品味。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在我今年接手的新生中,有一个学
通过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成果。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几篇优秀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老舍先生的小说《
教学反思应该持续不断,不仅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时的反思和调整。教学反思范文中的问题和不足可以让教师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范文范本是培养写作兴趣和发展创作潜力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文字表达能力和拓宽写作思路。下面是一些经典范文的分享,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及时而准确地记录会议内容和决策结果是写好会议纪要的关键,它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以及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会议纪要是一篇重要的文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写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改进。阅读以下教师心得体会,你或许能收获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灵感和思考。随着教育进一步深化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差距,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教学反思范文一:通过对学生讨论课堂效果的反思,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强调了理论知识,但对于实
学习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方式,通过学习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和思想。学习是一个个人化的过程,下面是一些个性化学习的建议和方法供大家参考。摘要:对于我国教学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的一种个人经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以下是一位优秀学生的心得体会,通过他的经验和总结,我们可以学到很多。2.好点的客户他
学生会工作总结是对一学期以来学生会各项工作进行总结与概括的一种重要书面材料。引用专家观点,说明学生会工作总结对个人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1、秘书处在11月份依然尽
销售合同是双方交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文件,它明确了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希望以下销售合同范文能够为您在编写合同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甲方(转让方):身份证号:乙方(受
当前,我感到辞职是一个必要的决定,因为我需要追求个人发展和职业提升。接下来是一些撰写辞职报告的范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自己的辞职报告。尊敬的人事部:感谢
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够更高效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帮助到你。八年级地理期末考试时间为1月14—16日左右,
范文范本反映了某一领域的学术思潮和研究水平,对我们提升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探索写作的艺术和技巧。以现代先进的教育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样本文章或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范文,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
活动策划是一项需要充分准备和组织能力的工作,它能够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有创意、有特色的活动策划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想象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是经过认真筛选和整理的,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和思考。电影《国歌》让我深刻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案案例,供大家在编写教案时参考和借鉴。1.大胆尝试流星球的.
通过学生会工作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推动学生会工作的持续发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学生会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作为一名学生,我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于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示例文本,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时的灵感和参考。下面提供的是一些写作能力较高、结构合理的总结范本,供您参考借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能力和质量。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节排练是指在准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磨炼意志和培养品质所取得的成果和启示的阐述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训心得分享,欢迎大家阅读和讨论。自从周二,学校要组织军训活动的通知一下
安全演讲稿是一种宣传教育的工具,通过演讲的形式向大家宣传安全知识。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类型的安全演讲稿,以下范文涵盖了多方面的安全主题,供大家参考。亲爱的老师们,亲
教师工作计划是教师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之一,体现教师的责任和能力。教师工作计划的范文是教师们分享自己成功经验和教学心得的宝贵资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借鉴吧。
述职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呈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述职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时光飞速,转眼又是一年,回想去年,我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省和总结,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来看看一份精美的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教学工作中,使我深深认识
主持词是在各种活动开始时,主持人用来引导和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开头语。在开始正式的讨论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座谈会的议程安排。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朋友:大家
教学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学生能力和兴趣等因素,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的编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做得更好。以下是一些优秀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是一些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x月,南方阳光温度正高,光线强度正烈,直
职业规划是每个人都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它关乎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就。以下是经验丰富的职业规划专家对职业规划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银行现金柜员和贵宾
4.范文范本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议论文范文范本,说明文范文范本,记叙文范文范本等。下面这些作文范本是在思想深度和思维方式上具有一定特点的,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些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和发展轨迹的一个总结和呈现,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人。为了帮助大家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
通过年度总结,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还可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下是一些年度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指导。现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尤其
年度总结是整理心路的过程,也是为新一年制定目标的思考。现在请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年度总结范文吧。前厅部作为酒店的门面,每个员工都要直接的
范文范本是一种通过阅读他人的优秀作品来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彩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3.激扬青春自强
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第一段:介绍农村舞蹈的魅力和意义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体或题材的典型作品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参考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很多学生对于自主招生不是很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感悟和领悟的总结与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某一事物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个人心得体会的分享,希望能给
在进行月工作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事实依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果。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又迎来了崭新的
学生会工作总结能够激励学生会成员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和精益求精。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在这个细雨绵绵的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管理,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接下来是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操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指导和方法。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所取得的经验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文字表达,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教师
范文范本是写作技巧的秘籍,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指导和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国家安全,人人有责。3、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党
调查报告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观点。如果你对调查报告的写作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启发。时光飞逝,转瞬间,炎热的假期走到了终点,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赏析,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和创造力。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一种反馈形式,有助于改进和提升培训质量。这里有一些值得一看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成长。作为一名海警潜水员,我有幸参与了一
范文范本中的优秀篇章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以下总结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成功总结的特点和要素。x公司经理:打扰了!我毕
阅读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应该多加利用。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写作者的风格和特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舞蹈是一项充满激情和美感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标准和要求,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示。小编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借鉴,希望能带给大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学习优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素质。这些范文范本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1、我国地域辽阔,地理
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为股东创造了财务回报。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企业,成功的总结都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借鉴。物业公司各部门、属下各客户服务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整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智慧城市,作为当今时代
总结幼儿园工作是对自己工作成果的一种回顾和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提升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让我们一起来
范文范本是对写作素材的整理和归纳,通过研究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写心得体会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有助于我们提升写作水平。10.以下是一些独特而有个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创意和灵感。
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学生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班级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活动时间:__年12月31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沉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最后,希望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职工凝聚力。在新的一年里,
月工作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写得很不错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1、每月25日将用餐人次
撰写演讲稿范文需要充分理解主题,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以下是一些具有启发和思考价值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
在编写策划方案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活动所需的资源和预算,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变数。在编写策划方案时,我们可以参考这些范文中的论述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工作调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在公司董事长及公司经营班子
学生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也是对家长和老师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学生工作总结范文中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根据5月8日《宜都市教育局
范文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的作文更加有新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意,提高写作水平。在孩子们的欢声笑
通过模仿范文范本的结构和语言运用,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发。2、看光盘,欣赏绘
范文是通过对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总结,汇编而成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
范文范本是为了让我们在写作时有一个明确的样本参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写作的要点和规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选取的范文范本,从不同角度和主题出发,展现了丰富的写作风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仔细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这些范文范本不仅在结构和语言上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