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苯酚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4-09-10 作者:梦幻泡

三年级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合理控制和评价,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案模板和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一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

作者及工作单位

梁红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初级中学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知识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四

1.理解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2.了解乙醇的结的和物理性质。

3.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被活泼金属原子取代。

[ 新授课

实验探索、启发导学

[教学内容]

引言:在第四章中,我们学习了烃类有机物—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知道它们都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些烃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引进第三种、第四种元素。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烃分子增加其他元素?举例说明。

指出:烃分子中引进了其他元素后就不能再叫烃了。

设问:那么,这类有机物又叫什么呢?

讲解:如果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例:卤素原子—x;羟基—oh;硝基—no2等)所取代,就能生成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例:卤代烃;醇;硝基化合物等),这些有机物从结构上说,都可以看作由烃衍变而来的,所以叫“烃的衍生物”。

板书: 第五章 烃的衍生物

讲述:一氯甲烷是甲烷分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而得到。一氯甲烷可以看成是甲烷的衍生物。l,2-二溴乙烷既可以看成是乙烯的衍生物,又可以看成乙烷的衍生物。硝基苯可以看成是苯的衍生物。由此我们可以将烃的衍生物定义为:

板书: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说,都可以看作是由烃衍变而来的有机物。

设疑:为什么要“从结构上说?”

讲解:烃的衍生物并非一定要由烃通过取代、加成等方法来得到;例如乙醇可以由乙烯和水加成得到,也可以通过粮食发酵得到。

过渡:烃和烃的衍生物是有机化学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问:请同学们设想,烃的衍生物跟相应的烃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讲解:当烃分子上的氢原子被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物质的一些性质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可以说,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的性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它决定了这个物质的化学特性。所以在化学上把这种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板书:2、官能团:能够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设问:请举出几种常见的官能团?

思考、讨论、列举常见的官能团: 卤素原子—x;羟基—oh;硝基—no2;醛—cho;羧基—cooh等。

讲解:我们理解了官能团这个概念后,就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烃的衍生物不必一个一个物质地去学习,而是应该像前面研究烷烃时学习它的代表物甲烷;学习烯烃时学习它的代表物乙烯一样,以达到触类旁通,这样我们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就可将烃的衍生物分为:醇、酚、醛、羧酸等。有机物结构较为复杂,但决定有机物性质的主要是官能团,在性质分析判断时,只要抓住官能团这个主导因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所以学习有机化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习官能团,有机化学就是官能团化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含羟基的烃的衍生物。

板书: 第二节 乙醇 醇类

板书:一、乙醇

1分子结构:

教师:展示乙醇实物,嗅气味,学生回答,教师边问边板书

提问:怎样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参考:用无水硫酸铜;

参考:蒸馏的方法分离。

讲解:用分馏的方法只能得到96%的高浓度乙醇,要得到无水乙醇还得加新制的生石灰,使水与之反应生成一种难挥发的ca(oh)2,再蒸馏。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五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2o c. na2co3 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oh)2溶液b.na2o2固体c.盐酸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化学教案-碱金属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六

1.      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

3.      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溶液?

2.      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回答

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  

【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分组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分组讨论,共同研究

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分组讨论,

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溶解度

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交流资料。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

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动手练习

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

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      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      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      固体的溶解度

3.      气体的溶解度

学生总结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课本41页5、6、7题           

2、课题3

课后记:本节课内容上理论性较强,但有与实践结合紧密。概念的理解和突破要借助于实验观察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八

:新授课

1课时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1. 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创设情景] 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讲授新课]

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都有哪些物质?

[提问] 我们知道海水的滋味是又苦又甜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 海水中溶解着大量的盐。

[复习] 酸碱盐的组成特点

[观察分析] 仔细观察书中的图表,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从海水中提取镁盐制取镁

[阅读了解] 读书p2-3的有关内容

[讲解] 富集的方法是化学上常用的。海水晒盐得到卤水,这个阶段已经经过了第一次富集。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作用兼有净化和富集的作用。

[提问] 书p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练习] 默写制取镁的化学方程式。

二、海底矿物

[阅读] 书p3-5

[思考] 当你了解了海底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矿物之后,你有何感想?

[认识] 大海的宽容是有限的。要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海水淡化

[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书p6的实验

[实验讨论]

1.如何证明得到的冷凝水已被淡化?

[课堂练习]

书p8习题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 ] 目标上本节的习题

[课后记]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九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化肥的简易鉴别,学会如何团结小组成员成功地、有效地完成探究实验和探究报告。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人的成长离不开营养,植物的生长也是一样,需要

充足的养分。

讲授新课: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页第一、第二段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或你家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讲解: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投影:

常见种类对植物所起的作用缺少时的症状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不能吸收并转化成氮肥呢?

的农民常把其它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

第二课时:

过渡:农家往往有几种品种不同的化肥,如果表面的字样在磨掉的情况下怎样区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活动与探究]:

1、桌上的几种化肥从颜色上看有哪些不同?

2、闻一下气味哪些肥料会有特殊味道?

3、各取少量溶于水,观察溶解情况。

4、各取少量分别加少量熟石灰研磨,能否闻到气味?为什么?

讨论分析:上述问题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一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二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三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计算类型大致分为三种: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过浓会毒害农作物,过稀则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备知道溶液的组成。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m质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m液

【学生练习】

按下表所给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1、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2、仪器:

称:托盘天平,药匙

称量

量:量筒,胶头滴管

溶解:烧杯,玻璃棒

【学生练习】试验9~7 例题(略)

书43【例题2】略

【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小结】本课题所学知识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其中计算有哪几种类型?

【作业 】p45  6.7.8

【课后记】本节理解不困难,重点在练习上。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总计50分钟,使用的教材是《新实用汉语课本》第四册,教学的内容是第45课《马大为求职》。这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词,这一节课主要是复习生词并开始学习课文。掌握本课“表示满意”、“求职”等交际功能的项目,并能撰写简单中文简历,就求职、面试等进行初步交际。

拟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问题提示法,讲练结合、听说先行。通过组织小组表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力图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中文写一份较为简略的个人简历。本堂课应用到的教学工具包括ppt、词卡、桌签、应聘现场分角色表演的道具等。

二、课堂教学实施环节

1、复习并听写生词环节

老师给语境,请学生说生词。然后,请两个学生到黑板,其他学生用听写本,开始听写生词。听写结束后,先请学生用红色笔或不一样颜色的笔自行检查听写错误,然后上交听写本(老师课下再次批改),最后一起检查黑板上的听写内容。

2、课文学习环节

2.1放整篇课文的录音,学生只听不跟读。

(由于孔院没有录音材料,只能老师读。)

2.2老师读,学生跟读。

2.3将课文分为三部分,找三组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用了,谢谢。”。这一部分主要讲,请马大为来公司的目的。

学生读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1.马大为什么时候来过钱经理的公司?(上个月、贵公司)

2.谁让马大为再来公司?

3.钱经理的秘书为什么让马大为到公司来?(是……)

先一起回答每个问题,再请一个学生回答一遍;之后,请一到两个学生根据ppt上的问题或关键词提示,复述这部分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

钱经理说“是这样”,重音在“是”上,肯定秘书打电话给马大为让他来公司这件事。

第二部分:从“钱经理:您知道……”到“……贵公司有没有新的考虑。”这一部分主要讲,市场开发部经理这个职务的要求和马大为的本人条件。

学生读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公司的什么部门要招聘什么职务?(本)

2.这个部门的经理要做什么工作?(出差、商务)

3.这个职务有什么要求?(不但要求……,而且要求……)

4.马大为觉得这个职务怎么样?他有什么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工商管理、商务代表、对……比较熟悉)

5.他的汉语水平怎么样?他觉得自己能胜任吗?(为了,用于、成为)

6.钱经理觉得马大为的条件怎么样?(适应)

7.马大为上次提了什么问题?(考虑)

先一起回答每个问题,再请一个学生回答一遍;之后,请一到两个学生根据问题或关键词提示,复述这部分课文。

第三部分:到结尾。这一部分主要讲,钱经理对马大为工资问题的意见,以及是否可以签订工作合同。

学生读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1.对马大为的工资问题,钱经理是什么意见?在他们公司,经理的工资怎么样?(关于、一般、除了……以外)

2.他们能签订工作合同吗?(如果……就)

3.钱经理有什么要求?(无论……都)

先一起回答每个问题,再请一个学生再回答一遍;之后,请一到两个学生根据问题或关键词提示,复述这部分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

马大为问“工资问题……不知道贵公司有没有新的.考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上次跟张经理谈的时候,我对工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意见,提高工资数了没有?这里的“有没有新的考虑”是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

钱经理回答“我们还是上次那个意见。”上次他们是什么意见?(这里的“是”字句,“还”表示继续不变,钱经理的意思是工资仍然按上次的意见没有提高。这样说可以避免直接拒绝马大为的意见。)

延伸问题和讨论:

1.你觉得马大为会同意一切条件,并签合同吗?

2.如果你是马大为,你会怎么再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工资?

3.如果你是钱经理,你会怎么为公司留住人才?

给出问题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3、表演并复述课文环节

1.两人一组,给学生8分钟时间,朗读并记忆课文内容;

3.老师评价表演水平,指正用语错误,列出重要的用语,请学生跟读并熟读。

4.请学生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先请每人复述两三句,最后请一到两人复述全部内容。

4、学写简历环节

给出示例:王大中的简历

1948.9.26出生于北京

1984.6.21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副校长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再请学生一条一条读,老师讲解生词。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提问:王大中的个人简历都包括什么内容?哪一年王大中做了什么?等等。个人简历内容包括:出生时间地点、学习经历(从小学到大学,参加过的进修和培训)、工作经验等等。

5、小结和作业环节

带着学生一起回忆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复述课文,简述简历书写格式等。

1.用“经验、成为、适应、考虑、无论……都”,写一篇作文,200字以上。

2.写一份自己的简历。

3.复习学过的内容;预习课文(二)的生词和课文内容。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步骤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和目标明确,复习生词、课文学习、课文复述及交际应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做到了紧跟节奏、积极参与,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学生互相修改听写的内容、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参与模拟招聘、结合学生实际布置简历的内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交互性理念,是可取的一面。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由于时间关系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没能及时地为学生播放课文的多媒体视频。视频直观形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角色表演的时候就会更轻松自如。此外,简历部分的写作指导时间略显匆忙,部分学生下课后向我咨询,虽然课后教师再进行了补充,但还是应该加强反思,下次布置作业时可以给学生印发相关指导说明,方便大家课后查阅。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五

化学肥料是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国家一直相当重视。农村中学的学生,将有一部分要回到农村,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就必须懂得科学种田。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抓住了三个要点:

一是,十分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得轻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是,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课堂具有“动感”。社会调查、收集样品,课外“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课内“动”;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理念下的课题教学效果。

三是,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三农”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六

第二节卤族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七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

化学肥料通常指、、三大肥料。氮肥能磷肥能,钾肥。

课堂学案

(指导阅读)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6~77的有关内容,展现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表格。

一、氮肥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活动1:用几瓶碳酸氢铵样品分小组学生传递闻气味,体验什么是氨味。

讨论:

1、含有铵根离子的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补充实验: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钙固体研磨

现象:

结论:

2、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不能吸收氮气并转化成氮肥呢?

氮的固定:。

二、磷肥(展示样品)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磷肥

讨论:1、磷肥施用过量对植物的影响?

三、钾肥(展示样品)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钾肥

四、复合肥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复合肥

五、化肥、农药与生活

不公道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____污染2._____污染3.____污染。

高中化学苯酚教案篇十八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