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

时间:2024-12-17 作者:翰墨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表达能力。随后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一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9: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37+12+1)……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运用加法计算法则。

=(60-1)×50……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运用乘法分配律。

=2950……运用减法计算法则。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二

“瓜傻式”教学法----将数学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的产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使枯燥干涩的数学概念演绎变得生动起来。

自主探索式学习: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结论,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问题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三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四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五

排除对立的结果叫做排除法。

排除法的逻辑原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在有正确与错误的多种结果中,一切错误的结果都排除了,剩余的只能是正确的结果。这种方法也叫淘汰法、筛选法或反证法。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思维方法。

例7:为什么说除2外,所有质数都是奇数?

这就要用反证法:比2大的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假设:比2大的质数有偶数,那么,这个偶数一定能被2整除,也就是说它一定有约数2。一个数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约数2),这个数一定是合数而不是质数。这和原来假定是质数对立(矛盾)。所以,原来假设错误。

例8:判断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错)。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六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谓的工具性,自然也就是体现在它的实践方面。小学四年级学生,虽然较一、二年级懂事,但是终究还是孩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老师需要了解这点,懂得利用他们的这种特征,为课堂教学服务,才会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就是说,老师应该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中学习。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就需要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种真实性该如何展示,当然是用实践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身体和大脑一起运动,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一课是《认识方程》,这是学生开始接触方程的第一步,这时教得好,学生今后对这方面才会熟稔。对于这个陌生的东西,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多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比如给他们20根木棒,分成两堆,一堆14根,一堆6根,要想让两边达到平衡,一样多,该加多少根。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个“多少”视为“x”,然后问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做。引导他们列出“6+x=14”这个方程。因为前期有自己动手操作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下面的学习对他们而言,关注度自然也会上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喜爱数学课。

数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眼里,认为“读”是语文、英语这些语言学科、或者说文科性学科的特色,而像数学这样的理科性学科,是需要大量做题的,通过“题海战术”才可以真的学好。这种传统观念非常不对,凡事都没有绝对,语文也可以通过做题提升学习能力,同理,数学也可以通过“读”进行学习。很多学生不会做题,就是因为对题目不熟,没懂它的意思,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让学生“读”数学,多读几遍,自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这时,再对其进行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轻松简单很多。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会学到《线与角》,这是一课比较难学的内容,而且内容比较复杂繁琐,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学习过程相对而言也比较吃力。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知识都看不懂,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一课,会对“线”有一些初步认识,会学到“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还有“角的度量”以及“画角”等,总之内容很多,而且还是不容易理解的。老师这时候要鼓励学生多“读”,那样才会明白这些名词都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学。如果单纯地只靠做题,认为多做就能学好,根本不可能。这一课还不像别的,通过做题可以熟能生巧,这么庞杂的内容,要是没有很好的理解,真的无法学好。相反,如果学生“读”得多了,其义自现,豁然开朗地明白了它的意思,那么学好这一课不在话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学好数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七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且理论性知识多的课程,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所以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认真听讲,更不要说是学习应用题。而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运用一些我们生活当中的事例,来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应用题的题目是“小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学校中的图书进行修补,一共两个小组,第一组有28人,每人修补图书15本,第二组有22人,一共修补图书280本,求每人修多少本?”然后老师可以采用缩小数字的方式,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当时的情境,这样学生就会在情境中寻找到数学的乐趣,很快的就会将题解答出来,让学生通过情境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会一道题的解决方法,与之相似的题目也就学会了。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都认为应用题是提供给学生练习的一种习题,解题的过程就成了理解数量关系,搜寻记忆图式,运用对应图式作解答的一个机械操作过程。新课程标准则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相应地,新教材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这就对我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

因此,作为应用题其本质首先是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才是供学生练习的习题。基于这些认识,在进行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多多体现生活中的内容,而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要求老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把题中内容用具体的现实情境代,二是变题中的研究对象为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三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等。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有利于激发、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生动有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八

尝试题一般是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是课本上问题的变形。

如书上例题:1/2+1/3。

尝试题:1/4+5/6。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自学课本。

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

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尝试练习。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4)学生讨论。

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5)教师讲解。

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教师这时可按照一定逻辑系统向学生讲解所学的内容。这种讲解是有针对性的,是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学会了或部分学会了解题方法时进行的讲解,更能够突出重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中有立体图形的学习章节,涉及立体图形的章节一般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不利用教具等进行辅助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教师在进行立体图形板块教学时,应利用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具近距离观察和探索立体图形的结构、特点,将抽象变具体。生活用具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将课堂知识投射在生活用具上,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更加具体的映射,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结构和边长特点后,让学生在纸板上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将展开图制作成长方体,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长方体的结构。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还有一种题型经常出现,一个长方体的某处有一个食物,蚂蚁从长方体的某一点出发,求最短的行走距离。这类题型如果出现在平面几何上,用两点间直线最短这一理论就可解出,但在立体几何中,会变得复杂和多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进行模拟演示,将两个点精确地标注在长方体上后,将长方体展开,观察标注的两个点,探索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找到方案后可以将平面图制作为长方体,经过几次的联系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数学是具有实用性的学科,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于考试和解题技巧,忽略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大了学习难度,并且,数学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对学生今后多科目的学习都有带动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己熟知的生活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可以降低数学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难题。在解题时,要让学生仔细审题,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关系之间的联系,并联系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运用范围,让学生将数学思维灵活运用在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中数、众数和平均数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实例演示,小明去书店买了几本书,a书15元,b书28元,c书18元,d书15元,求这四个数字的中数、众数和平均数。买书是学生都经历的生活经历,通过这个实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题目。这样,可以轻松地得出答案,众数是15,中位数是,平均数是。在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继而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达到结合生活进行教学的目的。

3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创设和谐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

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

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十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1:填空:0.75的最高位是(),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相同,()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的区别等。

这是两种方案的比较。相同点是: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方案中的条件不一样。

找联系:每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方法):每人多种7-5=2(棵),那么,全班就多种了75+15=90(棵),全班人数为90÷2=45(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十一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课堂教学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益不高。笔者就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有帮助和借鉴作用。

一、精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抽象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采用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欲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后,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才会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小数性质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师写出三个数“2、20、200”,然后问学生这三个数字相等吗?学生当然会说不相等,这时教师引出问题,问哪个学生能在这三个数后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让这三个数相等?通过这个问题能将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教学的内容上,还会让学生对此产生疑问和兴趣。学生会想出各种答案,有的说: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进一步发问:哪个同学能在这三个数后加上一个相同的单位名称后将三个数稍作变化让他们再相等呢?有的学生回答:2米=2.0米=2.00米……教师继续问:你的回答中2米、2.0米、2.00米这三个数量是相同的,但是2、2.0、2.00这三个数是不是相同呢?为什么?通过这个的问题情境,会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极大兴趣,有了兴趣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极大提高。

二、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问题探究开始学习,教师围绕问题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学习,让探究问题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新技能,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探究,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不但要掌握课本的数学知识,还要开发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教学问题,让学生逐一去解答,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目前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学们是怎样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呢?学生回答: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同学们现在会计算三角形面积吗?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方格的方法算面积;教师再问:如果要测量一块很大的三角形面积,用数方格的形式不方便,同学们用什么好方法测量三角形面积呢?学生回答:用计算的方法求面积;此时,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能不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你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它呢?通过这几个有序的连续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向教学内容的目标逐步靠近,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去探究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带着问题训练,开发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小学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当学习了一堂新知识后,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一些数学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效益、解题能力培养意义不大。教师要让学生带着“研究问题”去做练习题,这样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达到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小数乘法法则后,需要做题练习巩固,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两个数相乘69×53=3657这个积,来探究:如果积里有一位小数,那么两个乘数可能是什么数?(整数、小数),如果积里有三位小数,那么两个乘数又可能是什么数呢?给学生设置一定难度的思维障碍,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数学习题进行多解练习,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小学乘法有一个深度理解。

四、紧贴生活教学,增强数学运用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小学数学教学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样使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不会再感到陌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实例,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统计这节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要统计全班40个人的体重的总和,怎样在几分钟之内算出来,如何进行测算或估算?学生们开始发表意见。甲:可以统计每一个人的体重,再相加求和即可;乙:甲说的太麻烦,可以测一个人的体重再乘以40就可;丙:乙这样做的误差太大,可以找出4名同学,测算他们的平均数,再乘以40,这样算的误差小,比较准确。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掌握同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十二

数学思想方法总是蕴含在具体的数学基本知识里,处于潜形态。作为教师,应该将深层知识揭示出来,将这些深层知识由潜形态转变为显形态,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朦胧感受转变为明晰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层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的对比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题思路的思考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此时提高学习效果,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数学思维就是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数学思维方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有其对立面,并且两者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如直觉与逻辑,发散与定向、宏观与微观、顺向与逆向等。如果我们能够在一种方法受阻的情况下自觉地转向与其对立的另一种方法,或许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比如,在一些数列问题中,求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除了演绎推理外,还可用归纳推理。所以,我们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定向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这对于理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思维导图包括知识点思维导图和解题思维导图,是由数字、图形、线条、想象组成的一种把知识系统联系起来的方法。它把知识看成一个密切联系的系统,注重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完一章后,我们可以建立思维导图,梳理本章知识点,树立整体意识,更加深刻地把握前后知识的关系,有助于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数学思维导图有多种形式,我们不必按照参考书上的样式进行构建,而应按照自己的想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导图,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十三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十四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例6: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来分,可分成几类?

答:可分为三类。(1)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2)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3)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十五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

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

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

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

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

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出色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

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几学期下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就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

例如,我校王静校长在推荐学生学习宋美龄1943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讲词时,从读与写的关系讲到读与说的关系,又从课外阅读讲到抗战历史,浓墨重彩渲染抗战时的困难,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在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这篇讲演词好在哪里。又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设计了“你认为故事中谁最可笑,为什么?请找出有关情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这些问题具有目标性,问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

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三)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十六

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一课中,教学引入时,笔者根据学生喜欢玩扑克牌的爱好,和他们来讲扑克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笔者还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2.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笔者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七年级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有的孩子习惯“闷”题目,盲目地以为多做题就是学好数学的方法,这一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纠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与技巧(精选17篇)篇十七

小学作为最为基础的教育阶段,其教学也非常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有关小学教学方法的一些技巧,衷心希望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大脑风暴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并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它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企业管理和科研工作中。在职业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大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也称为建议集合),通过集体讨论得出结论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他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及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和对参与的整个项目完成的能力。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独立的获取知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方法,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指导学生预习,复习、使用工具书以及阅读相应的课外书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需要他们自己的阅读和领会,因此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读书指导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可以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该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书本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和实现劳动技术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发现法:发现法也称解决问题法,该法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沟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观、回答和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充分发挥认识能动性,发展对掌握知识的探究和创造精神。运用发现法的一般程序是:(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并探究问题的要求;(2)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对课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答的假设;(3)引导学生展开争论,验证假设;(4)对争论做出总结;得到原理或概念并检验核实。该方法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靖神,使学生学到科学认识的方法。但也有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弱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的元旦活动设计(模板16篇)

    经常参考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写作经验,提升写作水平。通过研读以下这些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范文范本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银行职员个人工作总结不足大全(15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如果你正为写月工作总结而苦恼,不妨去阅读以下的范文,或许会有一些收获。

    冬至活动策划方案分享(优质12篇)

    策划方案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项目或活动的结果和影响力。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策划方案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社工参与留守儿童活动的心得体会(实用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体悟和领悟的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下面是一些与大家共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积极的思考和行动的动力。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精选16篇)

    在组织中,规章制度起着规范人们行为和维护秩序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章制度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了加强集团财务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统一会计档案工作制

    平安健康的生活方式(精选20篇)

    通过研究和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会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范文范本,探索写作的魅力吧。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的45

    年轻人的全员营销心得体会(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对事物的感悟和思考,有助于形成独特的见解。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自律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更是至关

    学生拾金不昧表扬信的好处(专业20篇)

    表扬信的语气要真诚、温暖,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挚情感和美好祝愿。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表扬信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对你撰写表扬信时有所启发。尊敬的校领导:您好!首先我为贵

    研究生实践报告写作指南(优秀17篇)

    实践报告是对实践活动的回顾和反思,它对我们提升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实践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撰写技巧和表达方法。

    学生的教育服务合同(实用13篇)

    服务月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的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请大家共同阅读以下服务月活动的心得体会,以便更好地总结自己的服务成果。甲方联系地址: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