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案共课时篇一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说课稿怎么写?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特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二、教学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三)小结,布置作业。
2.看看自己以前的作文有需要咬文嚼字的地方吗?先自己修改,然后和同学交换修改。
3.咬文嚼字---妙趣横生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招婿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1—2)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1---5)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4)
为什么?字眼不同,意境不同(5)
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蕴藉(6)文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7)
滥用联想意义,导致套板反应(7)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8)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案共课时篇二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
嚼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案共课时篇三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
嚼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案共课时篇四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其他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顺理成章。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一字师。
(1)给原文加标点。
(3)诗题为:_________________
(4)改后诗为:_________________
(1)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一字师”。
(2)两个人物。郑谷,齐己
(3)《早梅》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高一(7)杨临风
如今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科技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然而竟会有人被出行搞得焦头烂额,最后竟不敢出门。不信就来看看这位“不幸的同胞”的日记。
2004年2月3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天气不错。我在人行道上疾走,一想到呆会儿就能回家舒舒服服地玩上电脑,就兴奋不已,脚下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突然,我觉得右脚迈起来很吃力,好像被什么东西拖住了。回头一看,竟是一块口香糖拉着长长的胶状物粘住了我的鞋底,真背!好不容易把它弄了下去,我下意识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路面,怕再有这一类的东西。这一看我才发现原来满地都是纸屑和果皮,每隔几步还有一小堆痰不怀好意地散发着病菌,不禁有点反胃。
于是我开始低着头赶路,跳跃着尽量避开这些“杂物”。可是走路时总是盯着这些东西看我有些受不了,便只好在头的时抬时低的状态下艰难地前进,不幸鞋底还是被一个图钉钻到了空子。
正在我不知所措之时,一阵“振聋发聩”的叫喊声钻入耳中:“晚报!北京晚报!”“本店促销,买一送一!”猛回头居然那喇叭就凑在我耳边,我惊慌着逃离。
刚走出不远,旁边店中飞身闪出一人冲着外面就是一个扬手,那身法和暗器的出招速度绝对可以让四川唐门中人自愧不如。没等我看清此人的真面目,只见一泼污水擦身而过,直冲马路而去,幸亏我躲闪及时,才逃过一劫。
我心中大呼救命,仓皇逃窜,却不幸被便道上停放的若干汽车自行车挡住了去路,它们和树干灯杆配合得天衣无缝,将我的必经之路悉数守住,大有“万夫当关,一夫莫行”之势。
无奈之下,只得下了便道去投奔自行车道。可是在这里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这里说是自行车道,其实也夹杂着若干四个轮子的庞然大物。我一路腾挪躲闪着,即便如此,却还经常被路过的自行车所压迫,时常挨点骂。虽说便道上也总有骑自行车的,但我也就忍了,可不能忍受的是可恶的汽车,尾气管喷云吐雾,呛得我喘不过气来。
唉,做人难,做个行人更难啊!
2004年2月5日 星期四 天气:阴有小雨
鉴于前天的教训,今天我决定改骑自行车。不料,回来时,外面下起了雨,满地都是积水。天上的水我是不怕的,有雨衣护法。但地上的就没办法了,一是我没有雨靴,二是那些地上的水总是从四面八方袭来,无孔不入。
我一路小心地骑着,尽量躲避着水坑,可是那些汽车好像是为了不负水花“无孔不入”的盛名,总是在我身边疾驰而过,溅起浪花朵朵,令我防不胜防。
更令我郁闷的是,那些在晴天里擅长在马路上争路穿梭的行人,居然在雨天里也这么勇猛。我只得把眼睛睁大些、再睁大些,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让车轱辘向前转着。
那些从我身边超车的自行车同胞们也不容小觑。每个冲到我前面的车子后车轮几乎都会旋起一米多高的水线,直逼我面门。躲不起我还惹不起么?我只有一次又一次慌忙的刹闸,与前面的勇士拉开距离。可是,有时刹车猛了,前轮打滑,差点令自己暴尸于马路中央。
好不容易捱到了家,身上已找不出一块干的地方,袜子早已吸在了脚上。看来这自行车也不是那么好骑的呀。
2004年2月8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大前天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公交车“霸路”的实力。既然步行和骑车都要受压迫,我还不如去投奔公交车。
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我随着人流挤上了前门。此车人颇多,我冒着成为相片的危险在车的最前部找了一处落脚点。我好不容易从一副受苦受难模样的售票员手里接过了票,刚刚站稳,正想找一个扶的地方,却不料一个急刹车,给我来了个下腰,背朝车窗就倒了下去。幸亏有个栏杆救了我一命。正庆幸时,只听见“闪开点”,话音未落便觉背部被人猛击一拳,人就被扛了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是司机在换档打把的忙乱中抽空“救了我一命”。
我不禁对他敬畏有加,应该说是敬而远之。此地不宜久留,我奋力向中部挤去。这个过程也不比长征容易到哪去。闷热的车中竟然无人开窗。汗臭与香水的味道奇迹般地融合了起来,不时还夹杂着一点有声的臭气。我只得不住的问别人是否下车,并艰难地挪动着身体。
看来下次我最好在决定出门之前去弄个直升机了。
当今的社会,科技这些“硬件”虽然进步了,但是人们的素质这个“软件”却没有本质的提升,甚至还有所下降。于是硬软件之间的不配套便导致了以上的悲惨经历。人们只有在素质真正提高了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发达”。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案共课时篇五
《咬文嚼字》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
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案共课时篇六
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导入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完成.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 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点拨
1、解题: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出示习题,学生概括
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分析评价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分析.借鉴
导练
例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该句由原来的客观判断句成了主观感受句,增强了感情色彩。(2)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例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比较。
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附:教案中部分问题答案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导读
进一步分析借鉴:
点拨
1、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深化理解:
1. 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导练
1、品味下列诗句
a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一诗的修改)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当年,诗人臧克家在《写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一文谈到原来写成“黄昏里煽动着乌鸦的翅膀”,又改成“黄昏里还辨得出乌鸦的翅膀”,仍不满意,再改成“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这才满意。为什么这才满意?作者本人分析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难于分辨,好似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所以,“溶化”一词既符合特点,又大大增强了时的艺术美。
b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活泼。当年,王安石、刘贡父等人选的字也就是起、落、疾、下、浮、飞等。后来,得到一个善本,才知道是“过”。大家都叹服了。过为什么闭“起、落、疾、下、浮、飞”好呢?经过分析,我们才知道,用“起、落、下”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不自然,不贴切。“浮”就显得有些呆板,“疾”只是说速度,是鸟的一种状态。恰是一个“过”字,“身轻一鸟过”教人联想到碧空晴日,一鸟瞥然而过,那样轻灵自然活泼,道出枪急将勇,驰马追敌,一闪而过的感觉。这样一句“身轻一鸟过”,才呼应的起下句“枪急万人呼”。只有伟大的诗人才有这样极其敏锐的语言感觉。
c练习三 比较下面两句诗的优劣并说明理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第一例是杜甫《水槛遣兴二首》之一,描写江边景物,一句是写他低头看到江里的景物,一句是写他抬头看到的岸上的景物,正是仰观俯察,表示他赞赏景物的美,透露出他对景物的爱好。他看到细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这水泡中跳跃着;风轻,燕子借着风势飞行。这里显示出万物的生机,诗人就这样细致的捕捉了这个景象把它描绘出来。“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是个写的不好的例子。这是说,江水像条白带子,鱼儿跃起来像抛起一只玉尺,柳条像丝线,黄莺在柳条中穿来穿去像黄金梭子在织丝。对比杜甫的诗句,细雨,所以鱼儿跃出,微分所以燕子斜飞,彼此都密切相关。鱼跃练江,莺穿柳丝并没有说出在怎样情况下鱼跃莺穿,先的作者缺乏细致的观察。把鱼跃比作抛鱼尺,这是个拙劣的比喻。作者只在词藻上用功,像“练”“玉”“丝”“金”等的涂饰。并没有表现事物的特色。所以这样是做作的,不自然的,雕琢之痕毕露。
2、知识巩固
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 惟陈言之务去.
③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业
学生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教学目标: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 感知解析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5.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 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小结: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对我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 探究发现
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四、品味提升
1、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2、 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案共课时篇七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明确: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