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英雄事迹 伟人事迹材料(精选8篇)

时间:2024-11-23 作者:字海

标语常常出现在广告、政治宣传等场合,它具有很强的触动人心的能力。怎样写一个引人注目的标语?9.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可爱、有趣的标语,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欢乐。

伟人英雄事迹篇一

法国总统萨科齐,1955年1月28日出身于法国巴黎的一个移民家庭,从小就遭受别人的歧视和嘲笑。10岁那年的一天,他骑着自己心爱的山地车在郊外潇洒地穿梭。正当他得意时,几个小孩拦住他,一把夺过他的山地车,猛地摔在地上,还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这个外来的小崽子,不配骑山地车!”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不是想成为总统,而是我务必成为总统。”

15岁时,因家庭贫困,萨科齐告别了学校。以后的几年间,他放过羊,当过乐队号手,做过泥瓦匠,糖厂工人等。他哭过,泄气过,但从没有退缩过。之后,他透过半工半读考上了巴黎政治学院。结业后,又与校友一齐做生意。在生意场上打拼了10年后,他毅然离开,走上了从政之路。

1983年,年仅28岁的萨科齐当选巴黎郊区讷伊市市长,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20xx年5月,在法国总统大选中,萨科齐胜出,当选为新一任法国总统。他也最后圆了心中的总统梦。

分析:当一个人用“我务必怎样”来承诺自己的理想时,他的.心中就必须蓄积了巨大的动力和必胜的信念。而这种动力和信念也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适用话题:尊严、改变、困境

伟人英雄事迹篇二

这几天我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它主要讲了中国和外国名人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人是莱特兄弟,哥哥是威尔伯,弟弟是奥威尔。有一年圣诞节,父亲给他们两个买了一个飞螺旋玩具这样奇怪的玩具有一个特点,就是上紧了橡皮筋后就可以飞起来,这引起了莱特兄弟的注意力,于是他们把这个玩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打算长大也造一台可以带人们飞上天空的机器。

他们不停地努力,188月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一架双翼风筝是飞机,他们又不断努力,在19制造出了第一架滑翔机,第二年莱特兄弟开始考虑飞机的动力问题,他们想到了汽车的发动机,于是他们就自己做了一个发动机,并经过多次的试验把它安装到了飞机上,并给飞机装上了螺旋桨。

19,他们终于做成了一架带有螺旋桨和发动机的飞机,莱特兄弟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了威尔伯先飞威尔伯没费多久就掉了下来,他们俩找到了问题:原来是齐妃的时候出了问题然后轮到了奥威尔试飞,他一下飞了三米多高,然后又稳稳地着陆了。终于,人类的第一架飞机诞生了!我知道了这些名人都是热爱读书的,所以我们也要好好学习、读书。

伟人英雄事迹篇三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有电灯、留声机、电影和蓄电池等一千多种发明成果,所以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魔术师”。

爱迪生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电灯,然而在他的发明创造中,最引起当时社会震惊的,莫过于留声机了。在1877年秋天,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轰动了整个纽约,各家报馆的新闻记者,像潮水般地涌来报道这一特大新闻。这一发明一经传出,激起当时社会急速而巨大的狂热达数月之久,铁路特开专车前去参观,许多人开始不相信这个发明,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了个什么会说话的东西骗人的,有个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对着收音盘背诵《圣经》中的一串专门名词,当这些名词一字不漏的从机器中重复出来时,人们才相信这东西确实不是虚假的,并且齐声称奇,报纸把留声机称之为19世纪的奇迹。

然而,爱迪生这项著名的发明构思,却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爱迪生一人在静静的实验室里研究改善在纸带上打印符号的电报机。这时,电报机内的一种单调的声音吸引了他。在试图排除这种声音时,爱迪生出乎意料地发现,这是纸带在小轴的压力下发出的声音。在改变小轴的压力时,声调的高度也随之变化。这就使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借助运动载体上深度不同的沟道来记录和回收声音。

无独有偶,爱迪生在另一次试验电话的时候,发现传话筒里的膜板,随话声而震动。他找了一根针,竖立在膜板上,用手轻轻按着上端,然后对膜板讲话。实验证明,声音愈高,颤动愈快;声音低,颤动就慢。这个发现,更奠定了他发明留声机的决心。

几天后,爱迪生就画出了草图,并立即和助手干起来。留声机的主要部件,是一个金属圆筒,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把它按在一根长轴上,长轴一头装着曲柄,摇动曲柄,圆筒就会相应地转动。此外,还有两根金属小管,管的一头装有一块中心有钝头针尖的膜板。经过无数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爱迪生回忆说:“我大声说完一句话,机器就回放我的声音。我一生从未这样惊奇过。”

伟人英雄事迹篇四

屈原,一个可与日月争辉的人,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壮的史诗!

乱世

一首离骚,让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权贵的丑陋;一阙天问,唤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传唱了世间一切可传唱之事。他的诗词,没有李白的洒脱,没有李清照的婉约,没有辛弃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脱俗的诗词,让人领略到了语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我仿佛感受到身穿战甲手拿武器的战士,抖落厚重的征尘,把战友的头颅搁置颈项的惨烈。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祷。

爱国英雄

他,怀着报国的理想,带着满腹经纶来到政治舞台。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台。他励精图治,大整朝纲,然而,正是他的正直,给他带来了灾祸:蒙受小人祸害,被两次流放,亲友相继被迫害……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造就了这么一位举世无双的英雄。

结局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贡献,脱俗的才华,还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结局:他走到汨罗河边,望着那滔滔的江水,“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苍凉的声音刺破了黑夜,弥漫在风雨中。万声寂静,星光早已隐藏起来。夜,更加幽寂;风,更加放肆;雨,更加张狂。屈原抱着一块石头,纵身跳到水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声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盘旋。

这难道就是英雄的结局。

伟人英雄事迹篇五

他很爱作诗。字太白,是唐代诗人,他出生于盛京时期。他在青年时,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许多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性格豪放,所以写出的诗既豪放。浪漫又赞颂了祖国山河。如果你也把它当作心中的伟人的话,可去看看他的诗———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我说了那么多,你可知他是何许人物??不错,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

大家都不喜欢诗。因为得学诗,解释诗意,了解诗人情感...可不得,你的用心体会。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也可以更深地了解李白。

大家不一定知道李白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

李白,并不爱读书,他也逃学。有一天,他有偷偷跑出来玩了。忽然,他看见一个老婆婆在磨杵,他怀着好奇心,跑过去问“老婆婆你在干嘛?”老婆婆说:“我在磨杵,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不禁地笑道:“杵能磨成针,真是天下一大笑话。"老婆婆回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办不到的。”从此,李白勤奋苦读,不再由性子胡来。

是的,许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从小就喜爱读书。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努力,没什么事办不到的。”我把它化为一个格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成了我的警告,座右铭。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我并不聪明,被别人笑话,他们还曾叫过我“笨蛋”。那是因为,有一天,我起床晚了,来到学校。早读已过,我平抚了紧急的心情后,出去,去忘了放下书包。同学们看见了都纷纷叫我“笨蛋。”

自从同学们叫我“笨蛋”以后,我很努力,特别是我知道了李白的故事以后,我勤奋苦读,而摆脱了”笨蛋“这个称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伟人,都有独特的喜欢的理由。就像李白的'故事给我的启示让我改变我的命运。可能没有这一切,我的命运就有所不同了。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我。

伟人英雄事迹篇六

1997年,著名天文学家泰森博士在看完《泰坦尼克号》之后,特意给他去信,指出在影片结尾,男女主角生离死别之时,女主角rose抬起泪眼,仰望星空,看到的背景是错的。当时,为了体现主人公悲凉的心境,天空中展示的是一片阴云包裹之下的惨淡星光。泰森博士经过仔细考察,给出的答案是:1912年4月15日凌晨4∶20左右,泰克尼克号沉没位置的海域,夜空很晴朗,没有云,也没有月亮,天上亮晶晶一片,还能看到北斗七星。

卡梅隆收到泰森博士的纠错信之后,一度很为难。纠错吧,片子已经在世界各地公映了,没必要将所有拷贝收回来重新制作,但影片内容牵涉到真实历史,这个“穿帮”境头,委实又有些错得离谱,与自己的执导风格也不相符。不过,卡梅隆毕竟是卡梅隆,不久后,他诚恳地向泰森请教,并且弄到了一张当时的准确星空图。十五年之后,当3d版《泰坦尼克号》上映之前,卡梅隆特意向媒体公布了这一细节,并且向大家表示:这将是一部完美的影片,观众除了可以充分享受身临其境的3d效果,还能看到修正后的美丽夜空,重温真实的历史,弥补当年的遗憾。这条消息经过无数传媒转载,很快成为热门话题。

这就是卡梅隆,利用“穿帮”,不仅巧妙地修正了瑕疵,更秀了一把他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还为3d版《泰坦尼克号》的上映,打了一个绝妙的广告。

伟人英雄事迹篇七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这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伟人英雄事迹篇八

屠呦呦是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是因发现并提取出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奖的。

屠呦呦获奖后,她的事迹很快编入中小学教科书,包括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多门课程,这完全是在意料之中。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可以起到一个标杆、榜样的作用,她可以作为青少年学子的偶像,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科学领域中,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科学。

屠呦呦的事迹已经写进了教科书,在解读她的事迹时需要注意一些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凡是写入教科书的英雄人物、伟大科学家,他们的事迹比较容易被夸大,形象容易被拔高。偶像级的人物,他们的成功不是编者给编出来的,真实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榜样学习材料。屠呦呦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就是希望用她的事迹感染影响一代代学子,而不是将她奉为神去膜拜、去神化。

我们不得不说的是,一些对屠呦呦事迹的解读已经存在了夸大及偏颇。比如今年初,bbc的一次投票中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她并列的三位是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看起来很吓人,不过这样的投票毫无意义。但这种无意义的投票却被国内过度解读,一些人真的以为屠呦呦到了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地步。再比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与中医药到底存在多少关系?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表述过自己的观点。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只需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完整地还原一下即可。但有些人为了突出中医药的作用,故意遮挡现代医学方法在其中的参与,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也进行了歪曲。这样的篡改可以让屠呦呦的“事迹”更符合一些人的预期,但这种偏颇事实的“事迹”或者解读不是在给人树立榜样,恰恰相反会让人迷失。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在日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屠呦呦5日晚上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是5日当天看电视时才知道得奖的。谈及获奖感觉,“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屠哟哟获诺奖对中国意味啥?屠哟哟的诺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纠缠了几十年,曾有文章写到“中国科学家诺奖之路:曾无限接近又渐行渐远”。曾经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苏的华罗庚,但因诺奖中并无数学家,最终愿景落空。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5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以及药学家屠哟哟。

这5人中,前三位为美国华裔,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只有此次获奖屠哟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我自静默向纷华》,一本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的书,精神漫步,心灵沉思,置身大自然,发现生命的本真。此书作者英国女作家莎拉·梅特兰(毛姆文学奖获得者,女权活动家,小说《遥远的北方》被改编成电影,杨紫琼主演,轰动一时),生于上流社会,长于喧嚣热闹,最后皈依静默。她的足迹遍布荒原孤岛、沙漠高地,体验静默,思考静默。此书可看作现代文明中,逃离都市的一个隐喻。

卢梭在湖畔漫步,孤独地沉思;梭罗在湖畔的木屋,用一把简单的斧头,砍去人生多余的枝节;e。b。怀特告别过去,在缅因湖,养了一只小猪;这一次,是一位女作家,她是女权主义者,却在给怀中的婴儿喂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丰富的、广饶的静默,心灵安宁之时,哲学的、宗教的、诗意的思考降临。

莎拉·梅特兰置身广袤的自然,凝神倾听大自然的天籁,她能够分得清高处山坡上的寂静与沙漠里的寂静的区别。她能听清楚18种流水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交织覆盖,谱出一曲水的交响曲”。雪线之上,没有水声,水被冻住了。发现自己,忘记自己,都可以在静默之中。

静默藏在语言之下,却比语言高明。静默像永恒一样深邃,语言如时光般肤浅。奢华、浮华、纷华,如潮水一样退去,留下空旷的沙滩,静谧、静默、静思,留在心中。静默不一定在"云深不知处",亦可能在自己的斗室中。在莎拉·梅特兰的笔下,静默是一种宗教般的体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是一种内心的安宁。

静默之歌是文学永恒的旋律。在静默中追寻神的指引,写下神秘祷词的特蕾莎修女;在喜马拉雅山静修三年的英国比丘尼丹津·芭默;修道院奠基人安东尼,用静默与内心的魔鬼搏斗;作家卡夫卡则在他给情人的信中说道:我总嫌静默不够深,总嫌黑夜不够黑。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在《新爱罗伊斯》中被静默所动,心灵和感觉都恍惚起来。寂静让德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皮卡德心平气静,疲惫不堪的神经得到了抚慰。华兹华斯在他的名作《亲近不朽》中,将静默视作“极乐”。

静默与众神同在,起初,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原来所有的静默,都有待打破。静默如同归巢的鸟儿,纷纷飞向莎拉·梅特兰虚空的灵魂,她以发现的目光,欣赏众多的艺术品蕴含的力量和大胆的幽暗之美,“这是可以看得见的静默”画家拉斐尔在《圣母与圣子》中刻画出慈祥柔和的目光,雕塑家贝尔尼尼的作品《达芙妮与阿波罗》,在达芙妮即将变为月桂树的那一瞬间所展现出来的惊愕时刻这里大理石将所表现出来的痛苦瞬间凝固于静默之中。

《我自静默向纷华》虽然是梅特兰个人的精神自传,是个人的心灵史,是她作为一个学者的沉思录,但是,对于现代人被噪音搅乱的头脑来说,它无疑是人生的清凉剂,让我们在忙碌如陀螺旋转的时刻,抽身而退,获得心灵的自由。

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最好在夜阑人静之时,仿佛倾听到天上璀璨群星的窃窃私语;最好在潇潇春雨洒落之际,当春雨随风,滋润大地,万物萌动、生长,读这样一本书,会发现,那些消逝了的人与往事,一一重现,在静默中生长,与心灵对话。

不一定拥有一个瓦尔登湖,生命才可以沉思;不一定夏日走过山涧,人生才可以丰饶。一本打开的书,我自静默向纷华,在孤寂的生活中,发现内心的旅程刚刚开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