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

时间:2024-12-22 作者:温柔雨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和优点。以下范文范本是经过认真挑选的,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一

中班孩子对周围事物好奇,有必定的求知欲,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操作活动中能积极动手,能及时跟伙伴沟通探索实践过程及结果,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欢迎阅读。

一、总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及沙石、水等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帮助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5、帮助幼儿学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6、帮助幼儿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7、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8、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9、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10、培养幼儿关心、爱动物、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二、具体目标。

第一周:认识天气。

第二周:小动物走迷宫。

第三周:磁铁能吸什么?

第四周:分离豆宝宝。

第五周:豆制品。

第六周:伞是怎样做出来的?

第七周:蝌蚪和青蛙。

第八周:纸和纸制品。

第九周:认识蘑菇。

第十周:小熊找朋友。

第十一周:美丽的蝴蝶。

第十二周:塑料制品和玻璃制品。

第十三周:绿色世界。

第十四周:颜色变变变。

第十五周:小鸟。

第十六周:圆泡泡。

第十七周:哪种纸船沉得快?

第十八周:什么沉、什么浮。

第十九周:垒高。

第二十周:复习。

第二十一周:总复习。

一、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及沙石、水等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帮助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5、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6、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7、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8、培养幼儿关心、爱动物、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二、内容。

1、能自动参加科学活动,喜欢探索周围世界,关心、爱护周围的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愿意进行探索、尝试。

2、懂得四季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获取简单的自然现象知识。

3、综合应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点,并进行物体的简单分类;学习应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能与他人沟通观看结果。

4、懂得生活中一些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能自动、专心地进行科学操作活动,并在老师指引下,关注周围生活中物体量、形状、地位的改变,能依据物体的特点分类。

三、具体方法。

1、通过亲子活动让幼儿亲身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看、操作、发现问题、追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应用合适的指引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2、在指引幼儿认识五官时,首先让幼儿体会感官的作用,体验感官的协调才能。通过用眼睛观看事物,能应用视觉感受颜色的改变,提升幼儿的观看力,体会视觉暂留现象。并能应用视。

3、本学期,我们将指引幼儿认识空气、阳光、水等,通过看故事等懂得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通过观看社会环境、湘江水源等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觉以外的感到途径探索事物如:触觉、味觉、嗅觉。

4、在日常生活中指引幼儿感知时间的概念,认识不同面额的货币及币值;通过游戏活动和生活经验学会估算,逐步建立等量的观念。

中班孩子对周围事物好奇,有必定的求知欲,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操作活动中能积极动手,能及时跟伙伴沟通探索实践过程及结果。喜欢倾听动植物故事,愿意亲近和关心动植物,大多数孩子能通过实物进行点数,认识基本图形,但是孩子年纪反差大,有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按老师要求进行操作活动,不能用完全和精确的语言沟通观看到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学期我们将重要进行幼儿操作习惯、沟通习惯的培养。

一、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及沙石、水等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帮助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5、帮助幼儿学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6、帮助幼儿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7、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8、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9、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10、培养幼儿关心、爱动物、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二、内容。

1、能自动参加科学活动,喜欢探索周围世界,关心、爱护周围的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愿意进行探索、尝试。

2、懂得四季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获取简单的自然现象知识。

3、综合应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点,并进行物体的简单分类;学习应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能与他人沟通观看结果。

4、懂得生活中一些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观看、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并能尝试解决生活中的艰难,促进推理和迁移才能的发展。

6、能自动、专心地进行科学操作活动,并在老师指引下,关注周围生活中物体量、形状、地位的改变,能依据物体的特点分类。

三、具体方法。

1、通过亲子活动让幼儿亲身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看、操作、发现问题、追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应用合适的指引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2、在指引幼儿认识五官时,首先让幼儿体会感官的作用,体验感官的协调才能。通过用眼睛观看事物,能应用视觉感受颜色的改变,提升幼儿的观看力,体会视觉暂留现象。并能应用视。

3、本学期,我们将指引幼儿认识空气、阳光、水等,通过看故事等懂得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通过观看社会环境、湘江水源等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觉以外的感到途径探索事物如:触觉、味觉、嗅觉。

4、在数学地区中及时投放操作材料,指引幼儿在地区中练习数与量关系,图形与空间的关系。应用各种各样的操作材料指引幼儿认识数1~10,精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知道它们能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应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会用“多”、“少”、“一样多”的词语;能按物品的属性分类,学习比较物体的远近、深浅、高矮、厚薄等。

5、在日常生活中指引幼儿感知时间的概念,认识不同面额的货币及币值;通过游戏活动和生活经验学会估算,逐步建立等量的观念。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二

1有效的组织策略有的教师不愿意组织活动教学是因为害怕活动过程中课堂纪律难以驾驭。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活动教学的组织安排不够细致周到,使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出现,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教师课前就要准备好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活动仪器、任务单、小组成员的分工等,这些都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其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精心备课,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作好预期的准备。另外有些活动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能在教学空间与时间上延伸,以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为验证植物体内的淀粉不是从土壤中吸收来的,需课前配置好土壤浸出液;验证植物是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为了保证在课堂内能顺利完成,课前应组织部分学生一起完成“植物在暗室放置24小时,在强光下照射2小时以上”的步骤;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豆芽茎的运输功能,教师应在上课刚开始时让学生把豆芽茎插入红墨水中,约30分钟后再利用材料进行活动,不然在几分钟内观察不到“红色的两条线”或“一个红色的圈”。如果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这就为他们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和实验让许多学生手忙脚乱,一片狼籍之后毫无所得,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2充分挖掘资源策略。

部分学校教学设施落后,硬件跟不上,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这也是活动教学不能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准备器材要花费大量时间,怕麻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活动教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以便解决活动教学中资源缺乏问题,引导学生自带器材开展活动,使活动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如在学习“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多少有关”时,可以让学生自带橡皮泥,开展“谁做的橡皮泥船载重量最大”的活动。为了使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取决于浮力和物重大小关系时,可让学生开展“制作滴管潜水员”的活动,先要求学生带牙签一根,有盖的塑料可乐瓶两只,大铁钉两枚,教师只要给每组学生发两个塑料滴管和胶带,就可开展“制作滴管潜水员”的活动了。先在两个塑料瓶中装满水,把用铁钉加重的一支滴管放入其中一只可乐瓶里,折一段牙签塞到另一支滴管的出口,放入第二只可乐瓶中;接着盖上瓶盖拧紧,双手使劲挤压可乐瓶壁,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可乐瓶内的滴管潜水员的变化情况。又如教材里的“制作彩虹”,技术要求较高,活动场地大,所以开展困难,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上小镜子,在有阳光的时候,把装水的盆子放在走廊里,然后把镜子放在水中,让阳光直射到镜子上,慢慢转动镜子,这样在对面墙上就会出现一条彩带。

3合理安排和有效的控制策略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都有许多类似活动可以辅助教学。比如桃花结构教学时,可以选择挂图、模型、实物、录像等多种活动,它们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结构组成。这时我们的活动安排一定要适度,选择一个学生主体参与性强的活动为主,争取一击而中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一味求多,安排一系列的活动,那样只会导致学生长时间陷于活动中,不利于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学生相关知识构建。

如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我采用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来学习花的结构。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相同?花瓣的数目有多少?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完全花的构造。

另外每节课的活动教学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根据重难点设定活动。课堂教学中选择某一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一次知识的传授,一次能力的培养,所以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了活动而活动是不可取的,也违背了活动开展的初衷。

4拓展和深化策略。

教师有时很痛苦,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开展活动,学生的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活动过程的拓展与深化方面有所欠缺。

学而不思则惘。学生的“思”是来自于教师的“问”,教师在活动教学中如何设问非常重要。如在活动前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我在演示台上支起一块平板玻璃,在玻璃前面放一只点燃的蜡烛(事先用半个可乐罐把点燃的蜡烛挡住),在另一面放了一只烧杯,学生看到烧杯内有一只正在燃烧的蜡烛,接着教师向烧杯内缓缓地倒水,蜡烛火焰并没有熄灭。实验的现象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教师趁机向学生追问“火为什么不会被水熄灭呢?”“平面镜成的像在哪个位置?”“你们能告诉我像在镜子后面的准确位置吗?”“实验要用到哪些器材?”“为什么要用玻璃来替代镜子?”“火柴起什么作用?”“实验还需哪些注意点?”等等。教师不时的提问引发孩子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扣在实验上,通过讨论、交流和评价,使学生明白了实验中选择器材的重要性,理解了为什么用玻璃做实验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一个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火花的诱导者,一个当学生面临问题、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支持者。

教师总结时不能只停留在语言表述上,有必要把主要内容显示于黑板或屏幕,使学生明白通过活动自己要学会什么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便于学生的记录和复习。这样就会避免“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白大脑”的尴尬,学生的成绩也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总之,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因此,活动教学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很好的载体,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去积极尝试与实践,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三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就探究的程序而言,交流与表达只是作为探究流程的一个阶段,但具体到《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交流却是贯穿探究的主线,直接影响着探究的进程,决定探究的尝试和效果。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很多时候,科学探究仅仅是走过场而已。本文对有效交流的现状作了认识归因,并对如何实施有效交流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有效交流。

一、探析课堂交流之惑。

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什么原因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想,不能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呢?是因为他们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是因为他们不会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我利用空闲时间通过与学生交谈,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认真观察,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导致无法表达。小组合作实验,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扮演了一种主导的角色,动手差一点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中获得的都是信息能力较强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致使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观点和思想,受益不大。同时,小组实验活动时,有的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小组组内的相互讨论,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有的小组虽然开展了相互讨论,但说的却是别人说过的话题。这些现象影响了一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讨论时没有开动脑筋,这也就造成一些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有时会把思考交流的机会让给他人,不主动重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

2、学生不科学的整理汇报方法影响交流。从学生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资料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不会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学生通常会将实验结果用文字写成很多小句子,汇报时学生的语言显得罗嗦,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清楚的表达意思。有时学生记录的资料繁多,尤其是高年级同学,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的信息资料很丰富,但他们不能从中找出关键的内容,而是拿着资料从头到尾念一遍,虽然汇报了,但是主题不突出,结果不能使其他同学较大的收获。

3、学生的自卑感抑制了口头表达的意愿。有些同学在小组中私下交流时,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但是一旦要他当众发表见解时,却支支吾吾,缺乏自信。这些同学其实是有自卑感,觉得自己表达意见的能力较差,认为要表达是件很难的事,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讲述清楚,怕自己的发言不好被同学取笑,总是躲躲闪闪,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

4、教师的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教师课前无法预设,有时难免产生不良情绪,尤其当学生出现非期望行为时,教师更难保持良好的教态。老师的这种情绪会让学生精神紧张,造成心理负担;原本情绪振奋的学生也因此而畏缩,生怕自己的错误回答更让老师生气,于是更多的同学产生了消积态度,不愿意举手进行汇报。

二、有效交流的实施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主动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科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教育他们敢于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的见解。而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落实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小组的合作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比如:合作学习活动开展顺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讨论中声音过大,或个别组有学生讲空话时,及时给予提醒;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鼓励学习困难及不敢表现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当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是相当重要的。评价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根据每次合作活动,还可评出智慧奖、质疑奖、倾听奖等,这样使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二)指导学生的整理、总结、归纳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测量一杯水》的实验活动中,让学生从三个时间段来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简单数字画出统计曲线图,曲线图将三个数据的特点清晰呈现出来,学生很快地从图表中找到温度变化的规律,更加容易理解科学知识。

当然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还有不少办法。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辅助训练,就某一主题,选择一些有信息和无效信息让学生辨别;也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自己筛选重要的信息资料,编写为游戏的内容,并在游戏交流中,让学生认识不足。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步习惯了自主的有序思维,随着思维的发展真正形成为研究问题而收集信息的技能。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乐于交流。交流是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自己表达清晰、让大家听清楚则是交流的关键。交流中要把枯燥的“说”与“听”,变成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记录方法的不同、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1、扮演角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产生情感体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意见、决策,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会更有情趣。在《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中,带领学生玩“弱肉强食”的游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一种食肉动物和一种被捕食的动物,并蒙上眼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动物名称,在其他几名同学围成的一个3米的圈里,食肉动物依靠听力辨别方向、捕捉动物。我想,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动物之间的关系。

2、编讲小故事。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最后请学生以《我是小水滴》为题,把有关水的综合知识编成小故事。学生们积极踊跃、自主选择,编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用途、水与生命、保护水源等内容,编得惟妙惟肖,而且题材多样,有神话、童话、记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参观展览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利用参观展览会的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方法为引导学生把自主收集到有关各种相关信息利用简笔画、图表、箭头等形式,记录在一张白板纸上,成为简易展板。每组只留一名学生充当解说员,更多的学生可以自主去其他组,以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别人的展板,也可以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对解说员提出疑问。同学们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给学生一张大白纸,给学生支配的空间,学生参观展览的欲望会更强,彼此的交流会达到极好的效果。

4、信息发布会。信息发布会,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方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全班学生面前,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例如,四年级有些同学在家里种植了几种花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学生记录了自己种植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让他们各自将自己的记录汇报给大家,有的学生在汇报交流植物的生成过程中还配以图、文字说明或实物。这样的汇报交流,既能使汇报的学生提高交流能力,又能使其他同学在交流中获得知识。

5、辩论会式。辩论会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辩论,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既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要给那些不爱发言、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个细小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富于积极的情感性鼓励语言,都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调节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学生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思维活动中,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四年级的科学内容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学生们也能积极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游戏中,开始有的同学还不敢上台来,怕被同学取笑,我及时鼓励他们“这是游戏,我们重在积极参与,说不好没关系,只要你有勇气上台来,就值得骄傲。”这回他们勇敢多了,也体会到游戏的乐趣,都争着想上台来试一试了。当有同学汇报得不全面或不清楚时,我投以信任的眼光,用“说得不错,继续说下去”、“如果有条理会更好”等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说下去,使学生树立起表达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一节《科学》课程的成败,虽然主要表现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上,但更重要的方面却在教师绝妙的教学过程设计,因此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即“妙手巧法”,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确定研究方向,并积极主动地和同学合作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会、提高自己的交流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四

1、探究水果发电的秘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

2、通过制作水果电池活动,了解水果发电的流程。

3、能动手操作水果发电实验。

活动重点。

幼儿能动手操作水果发电试验。

活动难点。

通过制作水果电池活动,了解果蔬发电的流程。

活动准备。

1、水果(苹果、西红柿、土豆)。

2、水果发电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红彤彤的苹果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提问:苹果除了可以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小结:苹果还可以用来发电。

二、讲解水果发电中需要的材料,并做好准备工作。

1、教师出示水果发电所需要的材料,并带领幼儿仔细观察。

(1)出示四个锌片和四个铜片,并带领幼儿仔细观察锌片和铜片的颜色,锌片为银白色,铜片为金黄色。

(2)出示三根导线和两个特殊的导线,仔细观察两根特殊的导线,它们的一端相接,另一端没有相接。

(3)出示灯管,上面有一根长针和一根短针。

2、准备工作。

(1)首先拿出两个特殊的导线,红色的导线连接金黄色的铜片,代表正极;黑色的导线连接银白色的锌片,代表负极,在连接时要小心,注意不要扎到自己的的手。

(2)拿出灯管,灯管长针代表正极,灯管短针代表负极。将长针与红色导线连接,短针与黑色导线连接。

(3)将铜片和锌片分别与导线连接,导线的一端连接金黄色铜片,另一端连接银白色的锌片。三根导线连接方法相同。

(4)拿出四块苹果。

三、实验操作过程,讲解步骤和要领。

1、边操作实验过程,边讲解步骤和要领。

(1)拿出带有灯管的两根导线,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两块水果中,不要离得太近,以防碰在一起。

(2)将所有的铜片和锌片分别与水果连接,每块水果中分别插入一个铜片和一个锌片。

(3)连接完成,灯泡变亮了。

2、小结:苹果发电的实验完成了,小小的苹果也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发电?土豆能发电吗?西红柿能发电吗?小朋友们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大班科学《水果发电》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水果发电的流程,探究水果发电的秘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也能动手操作,制作水果电池。

活动一开始以实物(红彤彤的苹果)的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问“苹果除了可以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引出活动主题——苹果也可以用来发电,随后讲解制作水果电池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制作过程。

在整个活动中,操作环节很重要,所以第一步先讲解制作水果电池所需要的材料,第二步讲解制作水果电池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因为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我在讲解过程中尽量使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词,语速平缓,讲解清晰,重要环节进行多次重复。以安全为主,操作中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扎到自己的手。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在用导线与铜片和锌片相连接时没有具体说明它的连接方法。需仔细讲解连接方法,把导线的两端分别穿进铜片和锌片的小孔中,然后将穿过去的导线回折,并进行缠绕捏紧。

2、活动中只是用苹果来进行实验,其实可以多用几种水果进行操作实验,这样不会局限幼儿思维。

3、延伸活动只提到西红柿和土豆,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水果和蔬菜都可以用来发电。

4、量词使用不严谨,比如:在实验中苹果被切成块进行操作,我在讲解时用的是“一个苹果”,此处应该改成“一块苹果”。

5、出现口误情况,连接第四块苹果时,将“金黄色的铜片”说成“金黄色的锌片”,此处需改正。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五

生糊弄了自己的课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提有利于探究的问题。

我们的老师在多数的提问中,总爱提一些记忆方面的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在书本上直接找出或者直接能回忆出来的问题。然而只有很少的老师去要求学生做一些很深的思维活动,这样就造成了问题提的虽然不少,但是真正有高质量的提问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总是关注问题的提出,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研究和设计问题的探究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潜在的思维。所以老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要带有鼓励性。这样学生就会非常活跃的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把课堂的教学层层深入,达到最高潮。而我们强调的积极参与不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课文的叙述而言的,是要通过学生和教师主动积极的探讨、思考而后的一种问题和解决方案。

3、问题带有逻辑性。这种逻辑要带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广度等。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互相衔接呼应等。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才能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4、问题带有点拨性。我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导性、启发性。从问题的侧面或者深入面探讨问题的根源,使得学生能够从深层次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形成自己问题的独特风格。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使教师的问题辅助课堂的教学。

二及时强化学生的答问。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积极的给予强化,而这种手段也是教师最经常使用的,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实现自我的情感价值。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积极的强化学生的答案,也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探讨中来。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可以语言强化,主要的手段是对学生的回答后进行口头肯定,在评价回答的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最简洁语言来评价,比如:“还可以”、“不错”、“好多了”等,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及时的称赞,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强化也可以吸收学生的观点,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观点吸收进来加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并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解释和强调,使得学生的观点清晰,从而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语言的强调还表现在及时的鼓励学生,给学生鼓励。鼓励和表扬是两回事。表扬是一种积极的肯定和赞扬,而鼓励是一种及时的调整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法式和回答的程度。对回答稍有差错的学生要及时的鼓励以增加下次回答问题的信心。常用的语言有:“要加油”“再努力”“如果再深入一点就好了”等等。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回答问题的确很不好,那么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就会起到反作用,那样就违法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当然也可以不用语言强化,比如一些肢体语言。在课堂、演讲的时候表现的最为突出。通过目光、身体的倾斜、变换的手势、面部的表情等都可以向学生传递问答的结果以及对他们问答的肯定和否定。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通过各种目光进行心灵的交汇和交流。

三问题提出要有指定性。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面向全班学生,问题的提出要合理的分配。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哪些人回答什么深度的问题,问题一定要有指向性,可以直接点名某些学生回答,也可以面向全班同学寻求答案。比如“xx回答问题”、“大家共同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由这个小组来回答”。就这个月合理的分配问题的答问对象,在实际教学的中的往往这种问答的倾向性是根据老师的个人情况和喜好来决定的,思辨性的.问题倾向于男孩子,表述性的问题倾向于女孩子,有点深度的问题倾向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反之,倾向于成绩稍微次点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走在路的中间,但是总是不由自主的倾向于路的右边的学生,而有时候也喜欢让学生围着自己形成一个半圆进行提问。一般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全面撒网,重点捕鱼。有的教师更喜欢面向前面的几排提问,眼神也是投射到前几排的学生身上,有的喜欢面向中间几排提问,有的干脆站在后面几排,这些偏颇的提问总是有一个弊端,会引起学生不满的情绪,认为老师有所偏爱,势必造成不公平的现象,那样会直接打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只要不引起学生的消极的抵抗情绪这样的提问无可厚非。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无意识的“不公平”性。有些懒散的学生趁机不愿意参与课堂的探讨,躲在教师的盲区中,一些学生就会脱离课堂的教学,造成提问的有效性直接降低。

为此要遵循三个原则:。

1、多鼓励。就是多多鼓励那些想活着试着回答问题的学生。

2、多支持。就是多多支持那些成绩有些偏差的学生。

3、多肯定。就是要多多肯定和重视那些对问题的回答很精彩的学生。遵循了这三个原则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会有直接和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善于提出有利于探究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和保证学生的探讨问题、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有效性问题的提出,才会呈现出精彩的课堂和精彩的瞬间。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六

教师提问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作用,很早便引起了人们关注。国内外对教师提问已有许多相关研究,从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到课堂提问艺术与教师提问策略,更有从语言学的角度谈教师提问的研究,但是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师提问中的信息传递及提问者和提问对象之间发生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基本没有研究。

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尚处在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幼儿时,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呢?相比其他学科领域,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又如何才能通过提问起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作用呢?本文作者带着问题以非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对武汉市9所幼儿园中27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信息交流的理论对所获取的教学互动中的师幼对话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信息交流理论与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

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己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

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

(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

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

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

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

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

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

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

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

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

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

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

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

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

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

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

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三)提高提问艺术水平,保证信道的畅通。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信息交流的艺术。讲究这种艺术,信息交流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这里的信息交流艺术主要是谈教师的提问艺术。

对于幼儿来说,要使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使幼儿短暂的注意力得以保持。

在实践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很多提问是单调的重复。过于单调的提问,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幼儿注意力也很难得到保持。教师问题提的不好,很容易抹杀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相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带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发展空间。在设计问题时,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积极回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充分的展开,尽量少进行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以免出现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启发幼儿思维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善于用问题逐步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只有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幼儿教师的提问,不宜过难或过易,要让幼儿能够有效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幼儿才能给出回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信息,进一步发出信息,使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良性运转。所以,教师提问最好是幼儿在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理念一样。教师可以时而点拨,时而设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问答中,关注幼儿反应,做出积极有效反馈,保证信息交流能良性运转。

反馈在信息交流系统中是交互的、双向的。在信息交流中,幼儿需要得到反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头脑中的信息链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教师适当的反馈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线索,为幼儿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反思之前准备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知道问题在哪儿,为幼儿指明方向,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能促使信息交流的良性运转。

那么幼儿教师有效的反馈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要给出有效的反馈,首先要心随幼儿的思维,必须从幼儿的语言、神态中收集信息,了解幼儿的疑惑,才能给予有效地反馈。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不理解幼儿的思想或回答不准确而给予否定,忽视或简单应答,应多些包容,少些指责,积极引导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寻找时机传播与幼儿期待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问的方式,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同时,教师进行反馈时,应注意启发性,帮助幼儿继续思考和探索,而不要因为时间紧或嫌麻烦而直接给出答案,以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幼儿的思考。在对幼儿做出反馈时,除了口头评价、引导之外,若能辅以亲切的表情与动作,如微笑、抚摸、轻拍、拥抱等,定能更好地调整幼儿的情绪,使幼儿更积极地主动参与到接下来的信息交流中。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七

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提出来以后就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对活动教学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和完善。活动教学从课外活动、专门的课程活动方面已渗透到了学科教学之中,为推进学科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知识载体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袁运开主编的《科学》(七年级~九年级)教材中除了主体内容外,还安排了“实验”、“活动”、“探究课题”等活动栏目,共有460多项,这为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说明了活动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形式。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依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活动性体验,主张学生由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去发现知识的由来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实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人,说明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动教学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它将“活动”引入了教学领域,并将“活动”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鲜明地提出“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主张。

活动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必须以活动为中介和手段,活动是人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实现的。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在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只有在从事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人类的主体意识。活动教学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识、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与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活动教学通过坚持以发展为本,在活动中促发展的基本教学指导思想,将活动观与发展观辩证统一起来,并使之成为构建活动教学体系的灵魂。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重视学习者学的活动。很显然,在实践中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将使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活动开展的方向,进而向着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变。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八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及沙石、水等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帮助幼儿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5、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6、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7、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8、培养幼儿关心、爱动物、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二、内容。

1、能自动参加科学活动,喜欢探索周围世界,关心、爱护周围的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愿意进行探索、尝试。

2、懂得四季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获取简单的自然现象知识。

3、综合应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点,并进行物体的简单分类;学习应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能与他人沟通观看结果。

4、懂得生活中一些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能自动、专心地进行科学操作活动,并在老师指引下,关注周围生活中物体量、形状、地位的改变,能依据物体的特点分类。

三、具体方法。

1、通过亲子活动让幼儿亲身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看、操作、发现问题、追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应用合适的指引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2、在指引幼儿认识五官时,首先让幼儿体会感官的作用,体验感官的协调才能。通过用眼睛观看事物,能应用视觉感受颜色的改变,提升幼儿的观看力,体会视觉暂留现象。并能应用视。

3、本学期,我们将指引幼儿认识空气、阳光、水等,通过看故事等懂得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通过观看社会环境、湘江水源等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觉以外的感到途径探索事物如:触觉、味觉、嗅觉。

4、在日常生活中指引幼儿感知时间的概念,认识不同面额的货币及币值;通过游戏活动和生活经验学会估算,逐步建立等量的观念。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九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身心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小学科学课产生浓郁的兴趣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目前,教师开始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疑点在课堂上提出来,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对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科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以及提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兴趣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进行有效结合的学科,教师采取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科学课包含了许多生物内容与物理内容,就小学生来说,科学课具有无穷的乐趣,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逐渐养成探索科学世界的能力。例如,在小学生关于植物生长变化的探究中,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到树林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树根、叶子静脉等,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构造,因此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世界变化规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在观察过程中,针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自主式提问,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进行解答。由此可见,科学课源于学生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小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课,有利于树立较好的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素养。

二、优化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自主提问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小学生对世界和一切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以及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提问,在课程中逐渐形成“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积累知识理论”的教学循环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得小学生将科学知识消化成自己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行提问,有的学生就会提出“生的食物怎么才能加工成熟的食物?”有的学生提出“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温度差为多少”,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生吃的食物有哪些”等等相关问题。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梳理,哪些问题具有价值,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进行讨论探究,并将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与一些具有价值的内容相结合,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在一旁起到启发作用,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并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提问只有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与启发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由于一些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害怕提出问题被其他同学嘲笑,或者害怕自己遭受到教师的批评,即使是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疑问,有问题也不敢于提出问题,只能将问题吞回肚子里,长久以来就会对科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在这过程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适当引导,并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作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得出相应的正确答案。在科学教学中,这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提问进行有效培养,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且在科学课堂引领同学进行积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进行自问、提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能够逐渐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发问,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兴致盎然、积极思考的现象,经常是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发的。

幼儿科学活动因其科学性、启蒙性、严谨性、探究性等特征,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自信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增强课堂实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提问模式化,缺乏“准”度。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比起其它学科要更准确、更精确。但幼儿教师在活动提问时,特别是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常常受到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来一些开场白。如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筷子》开头,教师举起筷子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喜欢筷子吗?”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这样的提问显然是在浪费时间。

千篇一律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来烘托学习气氛,孩子们为了迎合教师,齐声回答:好,喜欢……在活动过程中的提问也常常是问题多但价值不高。这些问题成为一种套话,废话,对孩子来说多数不需动脑,更没有探究价值,而且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不能真正激起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兴趣。

2、提问随意性,缺乏“坡”度。

有些幼儿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忽视科学活动的特性,随意性强,想到哪儿问到哪儿,脱离了幼儿的经验和水平。如科学《水家三兄弟》中,教师在活动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谁认识水家三兄弟啊?”。因为是第一课时,问的孩子们一头雾水。孩子们开始发挥了,小草、小花、杯子、毛巾……都来了,离主题越来越远了。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才开始提问水的重要性。水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层次,从易到难,从认识生活中的水再到实验,再到水的三态,才是层层深入的过程。

有些活动提问或过难,或过易,或者零散不系统,缺乏坡度,更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一般年龄较小,各类经验不足,教师若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提问,将大大降低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3、问题封闭性,缺乏“宽”度。

对孩子来说,科学活动是最能也最适合培养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但有些教师往往不会抓住科学活动的特点,在提问时仍然把问题主要停留在知识水平上,习惯把提问作为考察孩子记忆的手段。如:科学活动《参观菜场》中,教师提问:“你喜欢吃什么菜?这些蔬菜你们家是怎么烧的?它是什么味道的`?”把原本很宽的提问思路给局限化了。由于提问的封闭性,不可能让孩子在问答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4、提问不公性,应答机会不均。

教学中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老师应保证每一个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权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或习惯性的提问那些“乐意回答”“会回答”的幼儿。有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获得了几次机会,而有的幼儿一次也没有回答到。有些本身自信心就不足的幼儿,会越来越退缩,逐渐成为活动中的旁观者和边缘人。特别是人数较多的班级,难度就更大,问题就更突出,有时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教师没有抓住科学教学的要点和精髓。

2、教师备课时问题准备不够充分。

3、受执教者教学经验的影响。

4、教师课堂应变能力不强。

5、职业倦怠、态度不端。

6、课堂幼儿人数较多。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一

作为幼儿教师,就应该明确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才有可能努力对幼儿实施最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幼儿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预备期,好多家长都存有不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迫切心理,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要求幼儿园教师对孩子进行近似小学阶段的教育,例如教识字和拼音,甚至要教孩子一些打着“提高智力”旗号的数学计算。面临着教育行业的竞争压力,一些幼儿园不得不为之。殊不知,这种过早的知识教育的进行,已经过妨碍了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能力以及习惯、兴趣的培养,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和彰显童真童趣的权利,在幼儿的生活字典里很难找到快乐、烂漫的词语。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清楚地知道我们早期的幼儿教育不是培养神童,更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阶段应该让幼儿感觉到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习是充满乐趣的,通过学习和对事物的认知,让其感觉到知识的魅力。生活实际中,尽管幼儿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小学化倾向,这也是正常的,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当然更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做领头羊,若想有言行上的改变,就得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幼儿的教育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尽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应注意教育语言的使用,教具尽量形象,贴近幼儿生活,教学内容应采取具有明亮色彩的卡片让学生识记,或根据所教内容编成游戏。总之要引起孩子的兴趣,要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幼儿年龄阶段,正是形象记忆的时期,教师在进行幼儿教学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要在严明纪律的情况下,大胆地放飞幼儿思想,允许幼儿自我发挥,让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或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选择和自我练习的空间,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例如在组织学生比赛背诵唐诗时,我通常采取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理解唐诗,背诵唐诗。这样的学习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无趣、困难的事情,并且让其意识到学习是快乐的,是轻松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细致地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要知道,孩子们是很可爱的,在学习方面他们是一个个需要点燃的火把,而不是需要单一的填满知识的容器。

三、营建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鼓励幼儿多动手。

为了更好地搞好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要为幼儿活动营建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并为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例如,让幼儿在布满温馨的“我和妈妈说句话的”展板上,写出自己对妈妈说的话,也可以借助图画表达出对妈妈的祝福;让幼儿在安静的“阅读角”里,尽情地阅读,愉快地学习;在让幼儿在别致的“巧手屋”里,展示自己心中的小制作……在整个活动中,因为幼儿年龄小,教师要根据幼儿所选的活动,及时地给予帮助,以增加幼儿的信心。例如幼儿在活动中,想完成一个小制作,毕竟能力有限,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认真地指导和积极地帮助,尽量和他们一起完成这个制作,幼儿会非常开心的。总之教师要鼓励幼儿多动手,多表达,多想象,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幼儿在活动实践中,动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四、让关爱渗透在活动的每个环节。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教育需要充满爱,幼儿教育更要洋溢着教师的关爱。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稚嫩的心灵里,他们也懂得理解和爱的含义。尽管他们不善于用华丽的词语来表达,尽管他们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但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他们都能心领神会。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爱自己的,知道自己在老师的眼里是可爱的,是独特的,是唯一的。这样孩子才会更好地展示自己,从而树立自信,以更好地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在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关爱每一名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二

教师提问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发生频率很高的教学行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技能,而是由一系列可观察可分解的技能组成。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幼儿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交流,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而提问是构成教学活动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1.有效提问的要求。

1.1问题的预设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幼儿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幼儿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

1.2问题的清晰性;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幼儿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幼儿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幼儿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幼儿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和等待幼儿处理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1.3问题的启发性;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幼儿“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即使幼儿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幼儿有更进一步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

2.教师的有效理答。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幼儿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幼儿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幼儿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都直接与幼儿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幼儿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理答可以分4种类型:提供正确答案,追问,转问,澄清。我们主要探讨以下3种有效理答方式。

2.1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幼儿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幼儿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

追问也可用于提升幼儿回答的水平。通常,教师会问一些聚合式、内容性、低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可以使用追问以促进幼儿进入高层次的探索过程。常用的方法有:让幼儿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幼儿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

2.2转问;即让另一幼儿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幼儿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幼儿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幼儿来说,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2.3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幼儿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幼儿难以理解。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幼儿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

相对而言,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幼儿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3.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3.1充分了解孩子,要精心设问;首先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幼儿应该知道说、唱、画、想什么,更要让幼儿知道怎么表现。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还要抓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例:为方便他们分清水果大小,老师可以双手各举起水果,举得有高度变化问他们高的大?还是低的大?这样很直观地提问,是适宜幼儿直觉思维的提问)等这样有助于引导幼儿进入学习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3.2善于捕促孩子的信息,适当询问,使活动层层推进;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提问量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而不要在同一层面上反复提问同以问提,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由于教师没有及时追问,因而孩子不能将答案背后的信息表达出来,活动只能按部就班进行,失去了一次跳跃的精彩。所以我们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经此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3.3提问时教师的积极态度;在一个充满生动有趣的课堂背后往往有一个情绪激昂的教师。如果教师不去充分关注提问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等方面对幼儿情绪影响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师与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创生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把握适当的度,以启发幼儿思维,提高教学效益。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三

水果和水果干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讲讲、尝尝的活动中了解水果变成水果干后的不同滋味。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经验,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共同收集几种常见的水果及它们制成的水果干(猕猴桃、苹果、香蕉、菠萝、芒果、葡萄、龙眼、金橘);幻灯图片;盘子、勺子或筷子、牙签;垃圾筒、湿巾纸等。

活动过程:

一、情感导入。

提问1:今天,家里要来客人了。我呀去水果店买了些新鲜的水果,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水果吧!(ppt1)。

提问2: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ppt1展示完之后)小结:水果的营养真好,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以后对身体好人也会变漂亮。

提问3:那这么新鲜的水果吃不完怎么办,过两天就坏掉了,你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吗?

提问1、你们认识它吗?它是什么?

提问2、它是由什么水果变成的呢?

提问3、葡萄是怎样变成葡萄干的呢?

小结:原来把新鲜的水果放在大太阳底下晒一晒就变成了水果干,这样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能吃到香香甜甜的水果了。

过渡: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水果也能变成好吃的水果干吧!

图片一一呈现(ppt3~ppt9)重点提问:每种水果是怎样变成水果干的?

二、出示水果盆,配对活动要求:今天我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和晒好的水果干,水果放在1号台上,水果干放在2好台上。请你们去尝一种水果和它对应的水果干。

提问1:你们尝了什么水果?它的水果干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味道一样吗?水果是什么味道?水果干是什么味道?(味道的比较)。

小结:原来水果在变成水果干之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有时是会变化的。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四

记得,在教育界批评“注入式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时,舞蹈界“口传身授”这一传统的往往受到怀疑,甚至被置于“注入式”之列,其实,我觉得经过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当代并对未来进行一番预测,就会发现“口传身授”并非专属“注入式”,它同样可以是“启发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特有规律的。应该说,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当代和未来的舞蹈教学中,在出现其它科学方法(如电化教学、电脑教学,甚至是网络教育)的时候,“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教学方法。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的。

那么,“什么是口传身授教学法”?从文字上看,它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有韵律的运动,人的语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释的,它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中外都是如此,包括产生在当代的“现代舞”,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身授法”中“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在普通教学中,最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病。这一问题在舞蹈教学中恰恰相反,手不舞,足不蹈,不算舞蹈,光说不做不能是舞蹈课。可以说,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因此,我们肯定“口传身授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

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这种口头传递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讲解动作。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和标准。做这个动作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这里面包含许多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有语言方面的知识。

2、传递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免不了有许多提示和讲解。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也会不时发出许多指令,提示或评论。学生把教师的话连同音乐一起接受过去,这不仅是对学生感观的全面锻炼,同时还是传授各种舞蹈种类的知识,也包含与其它舞蹈种类的比较,还有关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等等。

3、渗透思想。所谓思想, 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为人的标准等等。这方面往往不是教师有意准备的,而是下意识的外露,比如在学生发生迟到,不按规定穿戴练功服,舞鞋,不听老师讲话等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教师会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并会同时流露出许多表情。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争吵等情况时,教师会把不同的言语说给学生听。这种时候,教师本人的品格、为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甚至是习惯语言,都会渗透给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老师的言行。

1、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

一个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在最初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从而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努力越糟,如果教师的语言准备够充分,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否准确,除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善于使用语言外,还要学好舞蹈教学法课。

2、生动: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要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比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常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数枝”,谁也不愿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当然在形容难看的动作时,切忌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假如学生的情绪不好,特别是与教师有某种对立情绪时,更不能挖苦学生。

3、精炼:教师的话要尽量准确、简单,不能罗嗦,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兴奋不起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当学生运动后,热身变冷,肌肉便开始收缩,对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职业教育中的舞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五

生物教学论文:“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354000)。

摘要:“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与学习者的旧知识有联系的引导性材料,它具有包罗性广、概括性强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搭建一座从旧知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先行组织者”主要以模型、实验、文字资料、概念图、问题探究等形式呈现。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概念内涵呈现方式。

如何帮助学生搭建一条从旧知识通向新知识的“快车道”,构建有意义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这样一条“快车道”。那么,什么是“先行组织者”?它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如何呈现?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探析。

一、“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内涵。

“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心理学术语,是指在学习任务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包罗性,并且能清晰地将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它可以是一段文字资料,一个概念、公式或定律,也可以是一个实验、图形或模型等。提供“先行组织者”,是为了实现用先前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新知识,使原有概念对新概念、新知识起到固定、吸收作用,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吸收、同化,或者把新知识嵌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奥苏贝尔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学生能否理解掌握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协同作用会导致新知识被同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使之发生改变,进而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

二、“先行组织者”在生物教学中的呈现方式。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校特色、学生特点、课程要求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以模型的形式呈现。

生物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知识”,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详细的规定。模型建构不仅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需要。高中生物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调节模型)、数学模型(如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等。例如,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之后,许多学生对教材中“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这句话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判断什么情况下是“低浓度”,什么情况又属于“高浓度”。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把数学模型――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坐标图(如图1)――作为“先行组织者”呈现出来:由图可知,b点为生长素的最适宜浓度,促进生长作用最强,植物生长速度最快。曲线abc段对植物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属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低浓度”。其中,曲线ab段,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教学论文)ab段生长素浓度为适宜浓度范围内的低浓度;曲线bc段,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bc段生长素浓度为适宜浓度范围内的高浓度。c点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无影响,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在曲线cd段,生长素完全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可见,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高浓度”。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呈现该数学模型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数学“坐标”知识,轻松地解决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这一知识难点。

(二)以实验的形式呈现。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现象要通过实验才能作出解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理解,生物学的许多理论也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通过实验得到的知识更加真实可靠,让人信服。因此,用生物实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还原糖的鉴定,细胞中的糖类以及红糖、白糖、冰糖都是由蔗糖加工成的等知识。课堂上,我以“渗透现象演示实验”(如图2)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展示“问题探讨”中的渗透实验装置,说明烧杯中是清水,漏斗中是蔗糖(白糖)溶液,请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生烧杯中的清水变甜了。

师如何检验?

生用舌头舔。

师不卫生,更不科学。再说,蔗糖分子也透不过半透膜啊!

生用斐林试剂检测。

生不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

生把蔗糖换成淀粉溶液进行实验,用碘液就能鉴定。

师很好!还有更好的实验方法吗?让大家都能清晰看见漏斗内液面的变化!

生用红糖,因为它也是蔗糖。

师说得很好!漏斗颈液面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生水分子的运动。

师怎样运动?

生蔗糖溶液从清水中吸收水分。

师很好!蔗糖溶液浓度大于清水,蔗糖溶液通过半透膜从清水中吸收了水分。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和讨论,一方面暴露了学生已有知识的缺陷,教师把学生的“错误”当做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机智用“错”,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完善了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了半透膜的作用,为本节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都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三)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呈现。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正文之外,穿插了许多相关的文字资料。如模块首页的“科学家访谈”,每章首页的“引言”、“名言”以及每节教材中插入的“相关信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识链接”、“想象空间”、“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小栏目。这些文字资料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习注意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的作用。例如,教学“能量之源――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我把该节教材中的“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先行组织者”:

师同学们,见过种植蔬菜的大棚吗?

生(齐)见过。

师大棚都是用些什么材料做的?

生玻璃、塑料薄膜。

师什么颜色的玻璃、塑料薄膜?

生无色的。

师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茫然,议论纷纷。)。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首先探究的是: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文字资料形式的“先行组织者”最早出现在奥苏贝尔的实验中,主要是在学习新知识前采用概括性的文字表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当然,所用的文字资料不是孤立事件,必须要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相关联,才能达到吸收新知识、改造旧知识、强化认知结构的目的`。可用于课前,也可在课中或课后总结中使用。

(四)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

识,深刻理解了光合作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了认识结构。

(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

以问题探究作为“先行组织者”,应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精心设计课堂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例如,完成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之后,我给全班学生展示了一盆植物,并告诉学生:植物体部分叶片的上下表面事先被透明胶带粘住,经过3天暗处理后,在太阳光下接受两小时光照。然后请学生预测实验检测结果。

生(齐)变蓝。

(许多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太简单了。)。

师为什么?

生透明胶带透光,叶片会光合作用啊!

(演示实验表明,叶片并没有变蓝。)。

师透明胶带是透光的,粘住的叶片为什么就不会变蓝呢?

(学生感到困惑,议论纷纷。)。

师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之外,还需要什么?

生我明白了,透明胶带把叶片上的气孔给挡住了,二氧化碳无法进入叶片内部,叶片不能发生光合作用。

师很好!

(师生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条件。)。

恰当呈现“先行组织者”,有利于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除上述呈现形式外,科学史、思维导图、示意图、模式图、生物标本等也都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

参考文献:

[1]赵占良。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物学,(3)。

[2]张连云。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述评[j].科教文汇,(9)。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六

游戏目标:

2、培养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的习惯。

游戏准备:

1、由教师准备布娃娃一个,并准备适合娃娃穿的衣服、鞋帽;。

3、准备挂衣架和仪表镜,或利用教室墙壁镜;。

4、邀请家长观看孩子们穿拖衣服鞋帽的表演活动。

游戏过程:

1、帮娃娃穿脱衣服鞋帽引发幼儿自己动手穿脱的兴趣;。

3、引导幼儿自己练习穿脱衣服,边学边练,学做结合;。

4、采用表演形式,比一比谁穿得整齐、摆放整齐。让幼儿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达到练习熟练,熟中求巧,形成习惯。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七

(广东省紫金县上义中学)。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基本素质,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综合实践技能打好基础。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做好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

幼儿园教育中的科学教学策略(通用18篇)篇十八

高职土建专业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能为土建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目前,高职土建专业教学与这样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1.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1教学的盲目性。

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也逐渐的放宽其办学的思路,扩大土建类专业的开办,土建行业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市场的定位,造成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能符合市场的需要;学校实践基地的欠缺,造成了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而且,目前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的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还不够,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式的教学,造成土建类专业教学发展的停滞。

1.1.2课程改革不够深入。

在对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进行创新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不够深入。由于土建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发展,但也造成一些课程的改革不够深入,一些教材和课件等不能与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不利于实际运用,使创新的意义打了折扣,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创新。

1.1.3专家教学的缺乏。

专家参与的教学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增强专家的参与程度与深度。在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光靠教师的教学是不够的,专家更能掌握土建专业的`发展动向,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土建行业实际状况,更能够明确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但是由于在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明确专家指导的作用,使得在课程设计上,专家教学明显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1.4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建设行业的应用型的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得到创新和发展,土建类的行业资源也在逐渐的增加,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到行业调研中去,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能不断的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使学生不断的接受新理念和新技术,更好地进行创造和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推动目前很多企业和学校进行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中进行实践和学习。

二、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2.1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课程的选择,因此,一般采用职业分析法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不断的深入市场之中,分析土建类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实践创新等情况,能切实的为学生安排最适宜的课程内容,真正的通过实际的调查,实现对学生教学的能切实联系到实际,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要通过不断的进行职业分析,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职业的特征及技能要求,切实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不断成长与进步。

2.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首先要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土建类工程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制定学生应掌握的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内容,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2.3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土建专业是注重实际演练的一门专业,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对实际操作的认识,不断的加强学生实践的能力,结合社会土建行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进教学,达到真正的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切实的与土建行业的人员深入的交流,明白课堂上所不能领会的知识,能知道企业的需要。通过这些实际体会,不断的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充实自己,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

2.4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高职土建专业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能通过对学生的创新型的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就业,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能够熟练的进行土建行业的操作。要求在教学中在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开发新的课程体系,能不断的对企业进行考察和探索,合理的借鉴国外的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对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和创造,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和职业岗位的角度,设计出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课程,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不断的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新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际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改进传统课程的不足,不断完善新的课程体系,切实保障学生充分的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技能。

2.5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要加强对课程结构的优化,对专业教学模块进行划分和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学生输送符合企业需要的土建类的专业技能,并能不断的满足社会发展给土建专业带来的转变,使教学内容既能满足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需要。首先要在对高职院校土建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课程进行整合,通过课程的各个结构之间的合理调整,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课时比例更趋合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系统的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促进学生在学习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对相关的周边附属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进一步扩大专业知识视野,以利于对实际操作的指导,增强职业的选择和就业能力。

2.6按照职业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

在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土建行业的要求要有较高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时,一定要切实的以目标职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工作中去。只有在职业导向的作用下,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自身和职业,才能更好地对自己进行训练,以职业的目标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建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督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建行业是注重实际操作的行业,在高职院校进行土建类专业的创新教学,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要让学生不断的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可以采取与企业联合在一起的途径,通过联合办学让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之中;或者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真实的参与操作,切实的了解和学习土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要结合土建专业的注重实践的特点,在课程的设计上保证50%以上的实践训练,从课时上切实保障学生实践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现场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土建工程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更好地端正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土建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土建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明确职业目标,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就业。在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只有有效的进行创新教育,才能真正的促进高职院校土建专业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推动校园植树节活动方案(模板20篇)

    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可以为我们带来更高的效益和更好的结果。活动方案J:组织的员工生日庆祝活动,为生日员工送上祝福和小礼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3·12是每年

    学生保证书格式要求范文(14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了解行业或领域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和成功故事。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范文范本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和思路。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xx-x班的xx

    教师的秘书工作职责(优秀20篇)

    范文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捷径,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文,我们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秘书科的职责范围及

    教学秘书工作总结大全(15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业务素质的

    大学学生会的自我介绍大全(18篇)

    自我介绍是建立初次交流的基础,通过介绍自己可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通过学习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技巧,我们可以在面试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当到达一个新的环境后,我们有必要

    民警工作失职检讨书的重要注意事项(实用22篇)

    检讨书是一种提醒自己不断进步的方式,可以使我们保持进取心和发展潜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检讨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检讨书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六年级数学教师的一等奖说课稿(精选13篇)

    范本是指在某个范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样本,可以为我们提供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

    学作文对小学生的重要性(模板15篇)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的总结和概括,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今天下午,我们在第三节语文课上玩了一个小游戏,名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简报(优质18篇)

    通过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师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回顾培训期间的点点滴滴,纵观本次培训活动安排

    三年级音乐教学总结(优质15篇)

    通过对范文的分析,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点,避免其缺点。范文范本是我们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素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范文范本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